2010年9月30日星期四

30-09-10 是时候制定种族关系法令

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也不能小看这一小撮破坏种族和谐的人。若不及时采取严厉的惩罚,警示后人,那么,势必会给其他种族主义分子机会趁势而上,作出具破坏性的言行。

前段时间,国内学校发生两起校长发表种族敏感话题。两人不理智有悖于师者德行且具有破坏种族和谐的的“乘客论”、“回中国论”,让人隐忧涉世未深正在求学的学生,在如此种族言论下学习成长,会不会误导他们的思想趋向。

从女校长在学校讲台发表让华裔“回中国论”的谈话,台下有学生拍手叫好欢呼回应的场景来看,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教育总监阿里慕丁说,教育部已向学校发出通告,不会对任何一个无论是在言语、行为或文字方面,持有种族主义心态的校长或教职员妥协。他也指出,学校是巩固民族团结的地方,教职员在执行任务时应有礼慎行。

首相纳吉也发表讲话,今后对有种族歧视言论者采取“零妥协”;同时,也会对发表者采取严厉的行动;政府绝不再容忍种族主义分子继续妖言惑众,蛊惑人心。政府站出来表明立场,对种族言论不再“妥协”,是必须的。

对付行动雷声大雨点小

令人遗憾失望的是,政府对打击种族主义理应雷厉风行的,绝不手软,严惩种族主义分子。树立一个团结和谐,不分种族,只要发表或作出有碍于国民团结的言行,都应及时作出严厉裁决。如今只听雷声大雨点小,发表偏激言论者并无受到任何惩罚。此举无疑让民众难以信服政府所提倡的公平公正。那些没有受到对付的种族狂妄分子会不会是一个不良的榜样?

最近,国家干训局副总监发表贬低非马来人的言论,形容非马来人为“不进入回教堂的单眼皮”和“进出黑风洞的酒鬼”,其论述充满狭隘偏激思维,本周内阁跳出来声明对此言行感到失望,并成立调查委员会展开调查。若调查情况属实,当局会采取行动对付有关人等。

令人疑惑的是,前面的两个校长,当局也成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民众殷切希望知道当局如何采取行动对付发表“回中国论”者。如今又多出一个干训局,又会给民众什么“结果”?为何种族言论依然横行无惧?

法律钳制嚣张种族主义

这些发生在周围的种族言语风波,就像是一堆堆又臭又脏的垃圾,让人绕道而行,直接妨碍各族人民肩并肩行走。我们相信各族大多数都是秉持着团结友善的方式相处。不过,一只老鼠坏一锅汤,也不能小看这一小撮破坏种族和谐的人。若不及时采取严厉的惩罚,警示后人,那么,势必会给其他种族主义分子机会趁势而上,作出具破坏性的言行。

新闻通讯及文化部长莱士雅丁指出,1948年煽动法令已经过时,是时候拟定种族关系法令了。明文规范言行,避免极端种族主义言论再次出现,破坏各族人民团结。常规(general order)并没有提及破坏种族和谐所应该采取的行动。类似的事件必定会再发生,因此必须检讨现有的法令。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制定种族关系法令,通过此法令消除种族歧视。虽然法令具有强制性,法律性,但它却是一个通往各族和平共处的管道,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有利钳制种族主义嚣张行径,对极端顽固的种族主义分子起到遏制作用。例如英国1976年制定的种族关系法令,既涵盖了不同种族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就业学习机会以及基本福利待遇等禁止作出种族歧视性行为。以此法令维护各族人民的权益受到平等对待。

平等公正对待所有国民

制定种族关系法令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各族人民在“一个马来西亚”理念下携手共进,为迈向富强民国一起努力进取;拔掉夹杂在国民团结里面的种族主义野草,扫除影响国民身心健康的种族主义尘埃。国家是为了全民的福利努力发展,人民是国家最客观的公证员,也是国家的主人,推动国家进步的主力军。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子民,所受到的福利应一律平等。政府的一言一行,是非曲直,人民看在眼里,听在耳里, 会在心里作出一个公平的评判。 首相纳吉已阐明对种族主义采取“零妥协”,加大力度铲除种族主义分子,打击种族主义分子决不手软,必严惩以待的立场。相信每一个正义的马来西亚子民都举双手热烈赞同支持。 国家独立53年,政府的政治思维也应更趋于理性成熟开明包容。思维模式,应与时革新,保护各族人民权益不受侵犯,从国家长远利益来讲,制定种族关系法令也是保障国家民族团结一致的坚实后盾,打击种族主义分子的有力武器。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言不知 20100930

30-09-10 土权组织的影子

这边厢,失言校长事件悬而未决,干训局副总监又被指发表贬低非马来人的言论,引起另一轮的爭议;另一边厢,土著权威组织继续叫囂,最新的行动是公然拉队到隆雪华堂举行活动的场外示威,不但展示具污辱性字眼的横幅,还高喊“卖国贼”及“种族主义者”的口號。

我们难以想像,土权组织安的是甚么心?也无法理解,为甚么它老是要如此挑衅,撕裂社会?

台湾著名评论人杨照在他的旧作――《屁股怎么来决定脑袋?》中,为急欲寻找答案的我们,敘述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心理学实验:

首先,要有一位专家。然后,找来几个自愿的实验者,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按钮电击另一个人,以测验此人的忍受程度。在实验进行之前,专家告知,电击的电量,会一次一次逐渐加强,但完全受控在安全范围內,绝对不会闹出人命。

实验开始了!第一次按钮,被电击者只有轻微中电的反应;但隨著电量增加,被电击者的表情也愈来愈痛苦,甚至哀叫哭求停止电击。但专家却冷血地继续下达“再按、再按”的指令。

事实上,这个实验根本就没有电流,那位被电击者是和专家串通好的,目的是要看那些自愿按钮者会不会拒绝按钮。

实验的结果有点令人心寒:三分之一的按钮者,虽然曾经有所犹豫和挣扎,但最后他们都会选择按照专家的指令一直按下去,而对被电击者的哀求视若无睹。

这样的实验结果,除了暴露了人性残酷和丑陋的一面之外,也让人看到了一般人对所谓权威和专家的迷信和盲目追隨。对此现象的本质,杨照文中有如此透彻的分析:

“政治权威合理性摇摇欲坠,连带就產生了两种相关联、表面上看起来却相反的现象。一种现象是社会因为过度缺乏自信而陷入恐慌,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以最坏的情况解释,自己嚇自己嚇得浑身打颤。反面的现象则是在没有权威压制情形下冒出来的过度自大,‘民粹主义’热潮隨而四处奔流。以为自己最大、自己的法最正確、自己就是权威崩溃后的真理代表。”

不必怀疑,上述那段抄下来的话,批判的对象在台湾;但何其不幸的是,我们却从中真实地看到土权组织的活灵活现影子!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09.30

30-09-10

30-09-10

30-09-10

30-09-10

30-09-10

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

29-09-10 和外星人对话

拿督玛芝兰女士不是第一位太空大使,让大家有点气馁。

原来以为她的声音会穿过大气层,向外太空传播:”我是地球人玛芝兰,听到请回话;我是地球人玛芝兰,听到请回话;……”

就好像史匹堡的70年代杰作《第三类接触》,那5个音符不断传到外太空,终於,外星人听到了,来到了。

在宇宙中,我们並不孤单。

哇塞,那是人类想像力的边疆,太cool了(儘管我不怎么喜欢片中外星人的造型)。

虽然玛芝兰不是太空大使,不过,她確实受委担任联合国外太空事务署(UNSOOA)主任。

万一,我是说,亿万分之一,有一天,地球接收到来自外太空的声音:”我是阿帕波格星人,你是谁,请回答……”

那时候,还是必须由玛芝兰女士负责回话;到底她该说甚么?

她要解答外星人的疑惑,也要確保人类的安全;正如霍金教授说,外星人如果来到,可能就会灭了人类。

既期待,又怕被伤害,这是地球人的矛盾。

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觉得有义务帮助玛芝兰女士;因此,特別为她准备了一份与外星人对话手册,以备亿万分之一之需。

“嘟…嘟…,我是阿帕波格星人,请问你的位置在哪里?”

“哈囉,我在银河系里的太阳系的第三粒石头,叫著地球,我是地球上的一种生命体,叫著人类。”

“甚么是人类?从何而来?”

“我们自己也不確定。据说是神创造的,不过,请不要问我甚么是神;还有一个叫达尔文的人说,我们是猿猴演进而来的;也有说,达尔文就是神,因为人们见过达尔文,却没见过神。”

“人类和猿猴有甚么分別?”

“同样是两只手,两只脚,不过人类的脑袋比较大,自认比猿猴聪明。”

“人类比猿猴聪明吗?请確定。”

“不能確定。人类懂得发明武器,猿猴不懂,所以人类比较聪明;人类发明武器之后用来杀害同类和自己,猿猴不会杀害同类,更不会杀自己,猿猴又比较聪明。”

“听起来,猿猴应该比较有智慧。”

“有道理。地球东方有一个民族,知道人类脑袋小,所以他们把猴子五花大绑,在猴子头上挖一个大洞,然后吃掉猴子的脑袋,让自己能够和猴子一样聪明;这叫以形补形。”

“很残忍,是不是野蛮人?”

“不,他们自认是地球最有文化的民族,拥有5千年文明。”

“甚么是民族?”

“民族有几千种,不过,在西方,他们认为只分为两种?”

“哪两种?”

“白种人和有色人种。”

(话说,地球人和阿帕波格星人展开第一次接触……)

“甚么是民族?”

“民族有几千种,不过,在西方,他们认为只分为两种?”

“哪两种?”

“白种人和有色人种。”

“他们患上色盲症?”

“不,他们患的是顏色顛倒症,看到对方的顏色,却看不到自己的顏色。”

“怎么说?”

“一个人类学家发现,他们出生时,是粉红色的;长大了,是白色的;晒到太阳,是红色的;天气寒冷时,是蓝色的;害怕时,是黄色的;生病时,是绿色的,死掉时,是灰色的。”

“哗,他们才是有色人种。”

“地球人除了用顏色之分,还有其它区分的方式。”

“请说明。”

“譬如,男人和女人;坏人和好人;聪明人和笨人;富人和穷人;活人和死人;异性恋人和同性恋人;土著人和非土著人;麦当劳人和肯德基人……”

“男人和女人有甚么分別?”

“男人多数是坏人,因为女人经常对男人说:‘你好坏耶!’而且,愈坏的男人,女人就愈爱。”

“为甚么男人坏,女人好?”

“男人是比较劣等的初级產品,据说,神做了男人之后,觉得不满意,所以又做了一个女人。”

“女人质地进步了吗?”

“大致上有改进,但是,有时候会出现短路。譬如,坏男人叫女人跑,女人就带著参加奥林匹克马拉松的精神,大无畏的跑,叫她从新加坡岛跑到圣淘沙岛,她直接就跑到峇淡岛去了。”

“啊!那叫预留空间的超前程式设计,我们阿帕波克星球的飞行船,也是如此。”

“但是,还有品管的问题。譬如,女人往往水份过多,必须通过眼睛溢出去;身体总是太胖太重,要设法缩减;胸部通常嫌扁,必须填充。”

“人类的起源地点是哪里?又要去哪里?”

“人类发源地是非洲,几万年前开始大迁徙,走到欧洲、亚洲、美洲、澳洲,分佈全世界,稳定下来。

不过,近年来又出现迁徙现象,往马来西亚这个小国家迁徙。”

“噢,有安尼款的代誌?”

“马来西亚原本有马来人、华人、印裔人、伊班人、卡达山人,后来又来了印尼人、菲律宾人,最近更来了缅甸人、越南人、尼泊尔人、巴基斯坦人、伊朗人、尼日利亚人……”

“怪不得,连联合国外太空事务署都是马来西亚人负责,是不是要把我们安置在这里?”

“一个马来西亚,一个地球,一个宇宙;马来西亚――第二个家园欢迎你。”

“不过,听说你们这里有一个依布拉欣阿里,我们已经受到警告,所以,还是去寻找下一个星球好了,再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9/30

29-09-10 开放政策吸引外资

首相纳吉访美期间,向美国商界大事宣传我国的经济转型计划,並呼吁外资踊跃参与,到我国投资。首相並向外资保证,我国在经济转型计划之下所提供的投资项目与商机过百,而且我国政府也准备推出有效机制,来推动所有发展计划,例如已开放27项领域以及研究更多的革新计划。由此可见,政府已意识到,要吸引外资进驻,我国不能再墨守成规或在原地踏步了。

我国股市从今年5月迄今,涨幅高达16%,马幣也一度升破3.10,创下13年来的新高,股匯表现乐观,为吸引更多外资流入营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政府也审时度势,对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禁止的马幣岸外交易採取鬆绑態度,允许马幣进行货物和服务的贸易结算。股匯双向获利以及开放的態度,相信有助於吸引外资的目光。

国际大环境以及区域强劲的竞爭,逼使我们必须逐步纠正一些被视为阻碍经济成长或嚇阻外资到来的措施与政策。去年,首相在《2009投资大马》大会上宣佈的多项新措施,包括废除多数领域的外资投资限制,如废除30%土著股权限制,对基金管理公司、证券行实行开放,放宽置產条件;同时,也下令重组大型政府相关公司,强制这些公司脱售非核心资產、强化核心业务、展开公平竞爭,提高国內企业的竞爭优势等等,皆是为了提高我国的竞爭力,提昇外资对我国企业的信心。

我国在80年代,曾是东南亚最受外资重视的市场,政治稳定、劳力市场廉宜的优势,吸引了美国、日本以及台湾等庞大资金的进驻。然而,隨著中国崛起及区域国家走上发展改革轨道,如印尼与越南採取开放经济政策等,导致许多外资撤离我国,转移阵地至印尼、越南,甚至后来居上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发展,使我国面对庞大外资撤离的窘境,尤其是去年,是我国外资流失最严重的一年;根据联合国公佈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我国在2009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只有约13.8亿美元,比起2008年的约73亿美元,足足减少了81%,情况堪虞。

外资流失,308大选之后政局混乱应是主因,此外,政策朝令夕改,尤其是外劳政策多年来不断变动,让业者根本无所適从,公共行政效率不彰,加上治安不靖以及土著优惠政策等等不利环境因素,皆成了外资撤离我国的推动力量。首相虽然推动“一个马来西亚”的概念,但公务员乃至行政高级主管,动輒发表破坏国民团结的种族主义言论,各族为爭取本身权益爭执吵闹不休,如此氛围,恐影响外资流入的信心。

政府推展经济转型计划,希望引领我国在2020年成为高收入国家,要达到此目標,就需要外资进驻,只有经济蓬勃有生气,才能製造就业机会,带动各行各业起飞。然而,经济转型计划只是国家的一项经济大蓝图,它能否改变人民生活,能否实现成为先进国的梦想,还须仰赖人民希望改变、自我提昇竞爭力的决心。同样的,我们能否吸引外资流入,也要看我们能否摒弃种族主义的各种限制,以开放的態度落实经济改革。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9.29

29-09-10

29-09-10

29-09-10

29-09-10

29-09-10 孩子教育是头等事

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呱呱坠地之后那一刻开始就在担心孩子的教育/教养问题。

首先是孩子得交由谁人照顾――隨著越来越多双薪家庭,孩子必须交由保姆或亲人代看顾,接著是选择幼儿园,之后是小学、中学,甚至到大专,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做不同的考量,除了本身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认同感,更多可能是客观的因素,包括政策等等问题。

跳开由安娣们兼任保姆的这一部份,首先谈一谈托儿所。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千413所托儿所,当中只有413所取得社会福利局的执照,其他都是没有执照的。这到底是不是完整的数目?这个数字是如何取得的?该部並没有进一步说明,只强调福利局坚持登记申请的基本条件,呼吁业者务必遵守。既然该部知道托儿所需求庞大,家长们也极注重安全和素质,在有托儿所发生疏忽导致幼儿死亡问题后,怎么可以如此轻描淡写,没有给予家长们清楚交待?

选择幼儿园也颇费思量。现在幼儿园种类繁多,足以让家长挑花了眼,收费多寡、远近距离、办学特色、教学素质等等,都成了家长们考虑的因素。

有经验的家长建议在孩子两三岁时就应该去考察一番。粗略算一算,在雪隆一带的各大住宅区,大大小小的幼儿园几乎到达了“一街一间”的程度,只需一间角头间的排屋就可以办起幼儿园,家长的確需要亲自考察,才可以断定有关幼儿园究竟合不合心意,能否达到要求。

最近有一项新闻相信已经令许多家长大喊吃不消和吃惊;受到明年度实行学前教育的新课程纲要影响,大部份幼儿园学费將会全面调涨,由於大部份幼儿园都是私人经营,所以涨幅並不统一,部份幼儿园学费涨幅惊人,政府方面並没有明文规定收费標准,其他的规范方式也欠奉,除非到公办的幼儿园,不然就等於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至於小学,华小的学额、师资、校舍都面临不足。以我本身的住宅区,虽然很幸运地有一间微型小学搬迁过来,但听说学额也爆满了。最近政府原则上同意华人区获华小保留地,唯要真正落实还有许多技术问题得解决,至於往后华小的各种问题就因此明朗化,也是未知数。至於上中学,部份国中纪律问题已经令人头痛。而承认独中统考文凭至今仍“曖昧不清”。大专教育?趁孩子还小,加紧储蓄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09.29

29-09-10

2010年9月28日星期二

28-09-10

28-09-10

28-09-10

28-09-10 社会对律师操守有更高要求

警方揭露我国律师涉及失信、欺骗和偽造文件等刑事案件的情况已经到达令人担心的地步。今年迄今为止,警方已经开档调查290宗针对律师的类似案件,並逮捕35名律师查办。律师们熟悉法律,却知法犯法,著实令人失望。

前律师公会主席安美嘉曾说,“一个律师不诚实已经嫌太多”,律师公会有3万名会员,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的律师都是具备高尚专业操守、有诚信並可信赖的;唯“一粒老鼠屎坏了整锅粥”,哪怕是极少数的会员犯下刑事罪,都足以影响和毁损律师专业的名誉和威信。根据公会的记录,在过去5年內,每年约有30名律师因违法而被开除会籍,针对此资深律师无不感嘆,过去30多年,很少有律师面对除牌的惩罚,现在被除牌的人数却不断在增加。

律师身为司法界的一份子,被预期必须具备崇高的廉正水平,因而社会对律师们的道德標准和专业操守有著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1976年法律专业法令就清楚阐明律师必须遵守的执业条规和操守准则,而且这项法令是不断顺应时代要求和时势转变进行適当修改,以促使它更全面和完整,以更有效维护法律专业,以及保障民眾的利益。此外,实习律师必须先上道德和专业標准课程並通过一项考试,才能够取得律师执业执照。每一个律师在入行前及在执业时都不断被提醒和劝戒,必须熟读相关法令的每一项规则,並实践在每一天的工作,甚至是私人生活上。

律师公会的原则是绝对不会姑息任何犯错的律师。律师专业操守每况愈下,律师公会自然没有坐视不理;律师公会乃通过独立的纪律委员会全面监督执业律师。一名律师即便是盗用委托办事的客户低至5千令吉,都会面对执业资格被终止的命运。其他的处罚方式包括罚款和训斥,视涉及案件的严重性而定。涉及刑事案的律师的案件都会交由警方处理,警方採取的行动也足以对律师们起警惕作用。

但是,法律只能作为规范,要確保崇高的职业操守,须出自律师本身的修持。所谓修持是律师本身的道德观和良心;律师的地位、荣誉和回报乃建立在律师的道义上。在接受了当事人的委托,就应当为当事人排纷解难,伸张正义,而不是把它当做自己生財的管道。

律师涉及失信,也就表示他丧失了良心,把法律专业视为赚钱的工具,为了赚快钱更是不惜知法犯法,钻法律漏洞,失信於客户,而不是视律师专业为维护社会正义的崇高志业。当越来越多律师涉及失信、欺诈等刑事案,而且因为犯下各种罪行而被除牌的律师当中不少是执业少过5年的年轻律师,这种现象的確令人忧心,必须採取適当的应对措施。有人建议律师公会和大学必须更注重如何灌输法律系学生和准备成为律师的实习生们正確和崇高的道德观念和专业精神。

然而,律师身为法律的守护者,而且也是自我监管程度极高的专业,所以律师除了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条规,律师楼本身也应该考虑设定有效的客户管理制度、內部监管制度、客户账目管理制度等,为客户最大利益服务。总的来说,律师本身必须坚决维护法律专业的根本价值观和信念,竭尽所能,履行责任;同时也要紧记,隨著社会观念急遽转变,民眾教育水平提高,对於服务他们的专业,自然有更高的期望,对公共服务如此,对法律服务也是一样,所以律师们必须认清本身所承担的责任,以不负广大社会的期望。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9.28

28-09-10 巫统的敌手是土权

如果土权人士如依布拉欣阿里,有跟进美国政治发展,尤其是关心茶党的发展,那他们应该会像麻雀一样兴奋的飞起来。

茶党最近很风光。一些和茶党掛鉤的共和党右派,竟然击败老牌共和党人,成为共和党参议员候选人。

最惊人的是克莉丝汀欧唐尼尔(Christine O’Donnell)这位茶女。她是生活潦倒的政坛新人,言论怪异,包括鼓吹禁慾,反对使用安全套等等,被人们视为怪咖。

然而,她竟然在德拉瓦州的共和党初选中,击败温和派的老牌共和党人。两个月后,她將代表共和党角逐该州参议员职位。

同样情况,发生在內华达州、科罗拉多州、犹他州、阿拉斯加州、肯塔基州和佛罗里达州。

茶党不须要成为正式政党,它已经渗透共和党,借尸还魂。

严格来说,茶党並不是政党,而是一项社会运动,它积极反对奥巴马的政策,倾向保守主义;之前发表过排斥少数民族的言论,惟后来已经收歛。

茶党接近共和党,很多成员是共和党党员,所以,一般视它为共和党右派的次级组织,或是共和党內部的压力团体。

说到这里,大概和土权Perkasa很接近了。

土权是马来社会右派的非政府组织,它100%政治化,却不註册为政党;根据依布拉欣说,它的成员当中,有60%是巫统党员。

假设说,下届大选,巫统右派人士和土权结合起来,爭取代表国阵上阵,那岂非是共和党右派和茶党的翻版?

如果他们成功出线,土权会声势大涨,依布拉欣就要大权在握了。

且慢,逻辑不是这样的;依布拉欣也不用高兴得太早。

茶党的胜利,最担心的不是奥巴马,也不是民主党,而是共和党。

茶党成功渗透,使到党內保守派和自由派渐行渐远;保守派和茶党合作,自由派则抗拒茶党,埋下共和党分裂的种子。

共和党在接下来的选举,也会更加困难。

美国的中间选民是选举的关键。他们的政治倾向是中庸温和,一旦共和党的茶色过浓,他们就会投向民主党。

所以,原本中期改选看好共和党,如今反而对民主党有利。

对照之下,如果土权渗透巫统,那么,头痛的不是民联,而是巫统和国阵。

届时,巫统內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矛盾会剧化,到了全国大选或党內选举,为了爭出线,內部会先引爆一场殊死战,国阵其它成员党也会抗拒土权,而和巫统关係恶化。

到时,国阵会未选先乱。

况且,有土权色彩的巫统人士代表国阵,他们將无法得到非马来人的支持,而马来社会中间、年轻和开明选民,也未必会把票投给他们。

结论是,巫统应该比任何方面更要担心土权;聪明的巫统领袖,看清楚了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8

28-09-10

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

27-09-10 医生应更重视医德

近年来,民眾投诉政府医院发生医疗失误的事件不绝於耳,无辜的病人因个別医务人员的疏忽,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甚至失去生命。

在民眾將矛头对准缺乏妥善管理的一小部份政府医院,並对卫生部口诛笔伐,但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具有专业水准和医疗道德的医生,正在政府医院为广大民眾提供服务,並以最低廉的医药费惠及无数贫苦的中下阶层。

相较起来,更可恶和无良的医疗陷阱,是在一些令人齿冷的私人医院,他们的眼里只有钱,为了牟利而將最宝贵的人命当作诈財的工具。

一名同事的年幼孩子不幸患上先天性严重疾病,必须接受艰苦的漫长疗程,在现代医疗科技之下,曾是绝症的顽疾已有极大的康復机会。他將孩子送到马大医药中心,接受一群充满爱心的医务人员细心治疗。

在这里,还有不少同样患上重病的孩子,父母互相打气和交换意见,其中一个病童家属所遭遇的经歷,令同事愤怒得咬牙切齿。

这名病童的父母为了儘速让心爱的孩子获得治疗,將他送入一所著名的私人专科医院。他们在孩子出世时便为他投保,拥有20万令吉的医疗赔偿,原想足够让孩子接受完整的疗程。

没有想到,院方很“大方”的为孩子提供最昂贵的疗程和药物,儘管孩子的病情有起色,但疗程进行的一半,20万令吉医药费已经花光。这时,院方表明若要继续治疗,父母就得拿出另外20万令吉,医生才会动手。

这对父母根本无能为力,院方也二话不说,写一封信让这名病童转送到马大医院。政府医院责无旁贷,为这名病童提供接下来的疗程。

也许政府医院给的药物不是世界最新最好的,但效果还是一样,而且价钱有天渊之別。在政府医院索价数十至数百令吉的药物,在私人医院竟要4000令吉甚至上万。

这只是其中一个岂有此理的无良案例。我曾亲眼见过,一起车祸的伤者被公眾送入最靠近的私人医院急救,院方却先要民眾先付抵押金,否则依据规则是不能治疗这些重伤者。结果,伤者被转送到政府医院,我要求一名议员到这家私人医院理论,没想到议员还得为伤者付了一笔医药费,因为伤者曾睡过病床和接受一些不知所谓的“急救”,但当时我看著他还在流血。

这些私人医院大把大把赚进巨额盈利,却毫无医疗道德和社会责任,只为有钱人提供上等服务,却不为一般人提供最基本的治疗,把没钱的病人都推到政府医院。

政府医院確有少数的害群之马,只要卫生部公正处理,还受害者一个公道,我们依然要感谢在政府医院默默提供服务的无数医务人员。反而是私人医院往往是利字当头,这比起医疗疏失的无心之过,私人医院忽视病人的利益,是有意识的无良行为。

因此,卫生部除了严办政府医院的瀆职人员,更应严惩草菅人命的部份私人医院。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泼墨‧文:戴志强‧2010.09.27

27-09-10 三角习题

纳吉有一道三角习题,他如何处理马来西亚和美国、中国、新加坡之间的关係?

这3个国家对大马的未来影响,实在不能小看;如果纳吉把习题做好,大马成功的机会可能多了一半。

上星期,他到新加坡和李显龙会谈,把解决土地问题推进一步;很快的,大马把牢里的逃马Mat Selamat“释放”后移交给新加坡,这让新加坡比得到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雀跃百倍。

新加坡因逃马事件遭到的心理震荡和创伤,终於得到部份抚平;它对大马的態度,也会看得更加顺眼。

同个时候,大马国家银行买进人民幣债券,送给中国一份大礼物。

北京当局一直想要推动人民幣国际化。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之下,人民幣也必须扩大角色,成为国际货幣,才能达致平衡。

中国对外发售人民幣债券之后,各国却採取观望姿態,缺乏反应;就好像新开张的店铺,就等著第一个客人上门;但是,门前人来人往,就是不进来光顾,急得店家跺脚。

大马国行伸出手,成为第一个顾客;对北京而言,虽然是一小步,却也是突破,尔后会吸引其它国家跟进;对於大马拔刀相助,怎会不感激。

虽然这是经济活动,但是,却有明显的政治意涵。

接下来,纳吉飞到美国,和奥巴马二度会晤。

对刚受到疯狂牧师事件衝击的美国,纳吉陈述大马愿意协助美国消除“恐回教”(Islamophobia)情意结;间接也表达大马奉行温和回教,值得信任交往。

和其他回教徒国家领袖比较,奥巴马会发现,纳吉是比较能够沟通和合作的对象。

马哈迪时代那种毫无意义的对西方製造小麻烦,和中国若即若离,又不时和新加坡过不去的外交手段,除了满足个人的情意结,做他自以为是的“第三世界领袖”之外,其实对大马没有丝毫好处。

一道简单的三角习题,他偏偏把sine当作cosine,用tangent来解析cotangent;当然是错误百出,乱七八糟。

把习题搞砸了,成绩就是死当。

如今,必须厘清思维,用正確的方程式,来解答三角习题。

纳吉推动新的外交关係,尤其在三角习题中特別著墨,箇中有个人的政治考量,也有大马的战略思维。

在复杂和利益纠缠的国际形势中,找到正確定位,就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大马是国际社会的一员,不能在国际经济的价值链中被淘汰出局,也不能被其它新兴国家一一超越。

纳吉政府目前迫切要振兴经济。经济转型计划需要的1兆的资金从何来?国民收入如何在10年內翻倍?

美国、中国和新加坡有加持作用;三角习题,提供了答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7

27-09-10

27-09-10

27-09-10

27-09-10

2010年9月26日星期日

26-09-10 巫统与经济改革

首相署上週公佈“经济转型规划方案”、首相也去了纽约招商,但一转眼,国內又陷入“政治狂热症”。不搁置政治议程,还谈甚么经济转型?

马哈迪发表“民联一旦执政中央,马来人失去权力和声音”的言论,是为土著权威组织(土权)在吉兰丹举行的“马来人团结”集会造势。

马哈迪一直在探测“马来民族主义旗帜”到底还有多少號召力?看来他要通过土权,重新建立其权威,可能就此成为土权的顾问。

马哈迪的言论得到一些巫统领袖的附和,也像似召唤种族主义的幽灵,令人不安。

此外,《马来西亚前锋报》专栏作者阿旺士拉末也连续第二週撰文抨击首相署部长纳兹里。

纳兹里是巫统部长,他上週发表公开信驳斥该报,然而前锋报竟然不理会,还继续抨击部长,內有蹊蹺,可能是巫统內部的斗爭。

前锋报、土权及种族主义者已经靠在一起,在大选隨时举行之际,他们挑起课题的目的是甚么?

马来西亚半岛新闻从业员职工会(NUJ)新任总会长哈达瓦哈里指出,最近前锋报跟政治人物的爭议,纯粹是该报章总编辑及高级编辑的个人议程,以满足幕后政治主子的需求。

很明显的,纳吉在推动“经济转型”,一些人害怕在新经济模式下失去利益,特別是大型计划和工程。

这些人知道在种族政治体制下,利益是如何分配的。所谓“会吵的孩子有糖吃”,声音越大,可能可以分到更多。

在308大选过后,种族主义者就充份利用政党需要选票的矛盾心態和局面,来从中得利;所以政府推动改革步伐缓慢,有时要考虑政治正確和需要。

国民大学种族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曼梳在“马来研究――中华研究比较学术研討会”上就坦然指出,一些土著商人操弄种族议题,是要確保政府所分配的经济活动利益不会落在其他族群的手中。

如果利益份子结合失意份子、政客、种族主义组织,对改革计划的反扑力量会更大,可能最终使政府內的改革及温和领袖成为牺牲品,就像在阿都拉时期推动司法改革的前首相署部长再益一样。

目前是改革的关键时刻,如果种族主义者主导一切,政府的改革將进一步退三步,因此巫统党內中庸势力必须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否则国家经济无法脱困、下届大选更不容乐观。

总之,经济改革还看巫统政治,局势还未明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09.26

26-09-10 通过学术研究凝聚民心

日前在《马来研究――中华研究比较学术研討会》上,多位学者针对国內各族合作关係和歷史演变发表了各自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当中有多位学者的论点和心得对构建马来西亚民族意识,促进国民身份认同和团结,有著深远意义,有必要进一步向各族国民推广,使之普及至民间,不仅仅供学术研究用途。

其中南方学院研究员及文藻外语学院应用华文系客座助理教授陈中和通过剖析英殖民时期实施的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呼吁国人必须接受现实,在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强行推动一个以族群为基础的民族主义运动是不切实际,更会为国家带来纷乱和毁灭。我国之所以有今日的成就,主要赖於开国先贤拥有改变其民族主义观点的智慧。歷史和现实已经证明,我国各族群经过多年相处,彼此间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早已纠结在一起。类似我国的多元民族社会,而且各族群已视这个国家为家园,国家的进步是不能依赖单一族群而达致;在强调效率、生產力和个人成就的全球时代,狭隘的族群之间的竞爭必须转型至个人间的竞爭,纠正偏见和消除偏袒单一族群的情况,更加重视个人才干,国家才能够善用人力资源。

不过,陈中和提醒分而治之政策所形成的部份社会现象依然延续,成为团结人民和塑造一个民族的重大障碍;政府有必要透过更符合社会现实和公义的政策,加强努力调整因居住领域、教育环境和职业分布的差异而造成的种族鸿沟。

相对於陈中和比较政治层面的分析,国民大学伊斯兰数研究教授依德利斯则认为,除了沿用国家原则和“一个马来西亚”概念,我国也需要“大马社会伦理”,从各族的生活哲学和良好价值观中,打造可供各族採用的“生活原则”。他强调,所有大马人都应该吸收各族文化和哲学的价值观基础,只有学习和重新吸收这些基础,再將之综合成大马价值观,那各族自然会增加彼此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国民团结。

诚如国大种族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曼梳所言,一些人操弄种族议题,是要確保本身的政治和经济不受损。在最近的事態发展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社会中持有类似狭隘种族观念的个人和组织並没有隨著时代进步而销声匿跡,反之一再透过不同的形式和形象困扰著我国。我们务必要提防类似的种族主义幽灵,进一步分化我国难得建立的和谐和进步景观。因此,相对於让一些个人和组织的极端声音充斥社会和媒体,混淆视听,我们应该大力通过让学术研究成果的普及,让更多人瞭解和正视如何解决某些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方法和心得。

因此,上述的学术观点和心得有必要走出学术象牙塔,走入社会群眾,向各族人民灌输其价值。尤其是人文科学,必须与社会建立起密切的联繫,获取公眾的理解与支持,才可以取得持久及鲜活的生命力。学者们应该思考如何简化並让本身的研究成果普及化,同时通过反馈、交流和沟通,提昇社会整体的文化和知识层次。

我国並不缺乏相关的学术研討会,从事人文科学的学者们很多也是著作等身,唯学术研究心得的普及,必须有更理想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同时不会沦为表层,刻意迎合市场,而减损学术价值的作品,以让这些重要、有价值和思想性的成果深入民间,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吸引力,激发民眾思考自身的国民身份角色,以抵抗分化国民团结意识的极端思想和行为,进一步建立更融洽及和谐的国家。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9.26

26-09-10 一盘炒面之对峙

在新加坡牛车水小贩中心,看到这样的对峙场面!

互相对峙的是小贩与某顾客。事因某顾客叫了一盘福建炒面,但柜台摆着牌子,标示是“请自助”。你叫了炒面,自然得自己排队,然后捧着热腾腾的场面回到你的座位,大快朵颐。问题是,那位顾客所坐的位置,就在摊贩前,只有三尺之遥。既然是三尺之遥,而你坐下来等,炒面好了,伙计只是顺手捧给你,有问题吗?偏偏那个伙计很“大牌”,如同对待乞丐一样向顾客喊了声“哪!”

顾客气了,他亮出钞票,也喊“哪!”

其意明显:“钱在这里,要赚钱,就捧炒面过来。”

伙计也不示弱,继续指指那盘炒面,喊“哪!”

其意明显:“炒面在这里,要吃自己来拿。”

你们猜猜看,这场“对峙”,最后的赢家是谁?

失衡的畸形社会

再讲另一个真实的,与炒面有关的故事。某马国女学生在STPM考得相当优异的成绩,却被拒于本国大学的窄门之外。愤慨加上无奈之余,她只好跟随父亲去新加坡碰碰运气。结果是她一摊开成绩单,新加坡几间大学无不殷勤招待,除了捧上各式各样的“奖学金”供你申请,还承诺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津贴,让你不愁住宿与学费之下,安心读书。她本来已经意动,准备在那儿报读。

偏偏回程时,她特地到著名的纽顿小贩中心吃炒面。只见炒面档口,排着长龙阵。她打消主意,准备去吃别的,这时刻,却目睹了那场“对峙”!一名顾客,等得不耐烦,频频问小贩还需要等多久?小贩居然对着这个打着领带,穿长袖衣的上班族怒吼:“你要吃,就乖乖排队,不要,就走!罗里罗嗦问那么多干什么?”

奇怪的是,这位上班族,被斥骂,竟然噤声,乖乖排队,尊严尽失。而那个骂人的小贩,继续舞动镬铲,犹如帝王。女学生看到这一幕,最终决定往澳洲升学。

父亲不解,问到底为什么?她回答:“这样的地方,很畸形!”

不再光顾该炒面档

这两场“炒面之对峙”,你看出什么来?我看到的是失衡、是异化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小贩生意好得不得了,赚钱比上班族多,住洋房、驾豪华车、逃税,他就有理由横蛮无理,大咧咧的骂顾客吗?而我们也不禁要问,新加坡人是否为了一尝美食,就要低声下气,受小贩的闲气、鸟气?就凭着这场“炒面之对恃”,女学生最终选择了澳洲,也不出奇了。

想不想知道第一宗“炒面的对恃”之结果?

结果,当然是顾客输了,因为小贩不愁那盘炒面卖不出去!而你有钱又如何?至多,你发誓不再光顾这家炒面档了。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俊安 20100926

26-09-10 帮美国佬克服恐惧症

纳吉首相献议协助美国克服回教恐惧症,并消除对回教的误解和负面看法。

哇塞,这一来可就大大为国人争了面子。我们的义举,超越了美国的亲密盟友沙地阿拉伯和土耳其,他们虽然也是信奉回教的国家,却帮不上老美的忙。

由于美国有位小教会牧师恫言烧可兰经, 几乎酿成弥天大祸,也反映了美国人对回教的负面看法和误解,正需要来个“拨乱反正”,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小牧师为什么要烧可兰经?他说是对世贸遗址附近建回教堂的反应。

世贸遗址为什么要建回教堂?回教负责人说是要表现美国的宗教容忍和对惨剧的关心。

为什么要特选在那个地方表现容忍和关心?因为那里的世贸大厦被回教极端分子用飞机炸了。

坏人来炸,好人来关心,一手打,一手抚,听了有异样的感觉。

理智的人说,回教恐怖分子只是一小撮人,大部分回教徒是爱好和平的。

这当然正确。不过另一方面,回教世界却不会把要烧可兰经的人看作一小撮人,而要全体美国人付出代价。恐怖分子就恫言要杀死全部美国人。

可见好人坏人分不清,不是误会而是人性的弱点,正如我们这里有几个富裕的华人,就有人说全体华人都是富的。

历史上的战争不论如何惨烈,事件如何血腥,终会在历史中被淹没和遗忘;但是如果胜利者刻意留下痕迹,那就成了万年仇。譬如罗马蛮军征服以色列,毁了犹太人最神圣的神殿,却留下一面墙来作战胜纪念物,成了今天的哭墙,时过2000年,犹太人来到这里还会号啕大哭。而哭墙旁边圣殿山上那座金碧辉煌的金顶清真寺,就成了今天以巴之间不可解的结。

还有,几天前有一则小小的国际新闻说,印度法庭对圣城阿约迪亚的案件有了判决:不准兴都教徒在那个地方举行任何仪式或活动。 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那段历史一样充满血腥。

圣城巴布里地方原本有座兴都教大神罗摩的神殿,约五百年前回教军征服了北印度,毁了神殿,在原址上建了一座清真寺,以致几百年来怒火不熄,冲突不断。

1992年,愤怒的兴都教徒终于把那座巴布里清真寺强行毁了,冲突中死了三千多人。

他们要在原址重建罗摩神殿。法庭禁止的,就是举行敏感的重建仪式。可以想象,一旦重建,不知又要死多少人。

在世贸遗址建回教堂,难免连想起历史上战胜者的那种嚣张。

武侠小说中的帮派仇杀, 底子比较硬的帮派,杀了人之后还要留下标志立威,譬如在尸体上插了一朵红花,或在墙上打下一个血手印,不知是不是从战争历史中学到的恶习。

最后一句:照小人观察,那位要烧经的小牧师和他的同路人虽然愚蠢,看起来却是仇恨多过恐惧。只要在遗址建回教堂,美国社会就会争议不断,“误解”难消。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张木钦 20100926

26-09-10 纳兹里赢得喝彩声

首相署部长纳兹里说“我先是一位马来西亚人,下来我是一位马来人。有哪个冥顽不灵者感到不服?”

完全没有问题,也难得有一位马来部长在驳斥《马来西亚前锋报》专栏作者群阿旺史拉末指他是反马哈迪分子时,公开地表露他的政治观点和立场。

不论我们是否认同或喜欢纳兹里的“牙尖嘴利”的作风,至少在大是大非的民族大义面前,他是马来西亚人的表率。他的表率也有助于厘清一个存在的争执问题,那就是孰先孰后的问题。这之中没有对和错,而在于你怎样为自己定位。

通常我们到另一个国家被问到是什么人时,第一句必然是说马来西亚人,然后会加上一句是马来西亚的华人,会讲华语的华人(因为不是所有的华人会讲华语)。也许对方会顺口回应说:“哦,是华侨”。我们又会马上说,不是华侨,而是华裔,因为我们不再是中国籍,而是马来西亚籍。

勿置疑华裔公民地位

马来西亚的华人经常要向中国的朋友作解释是因为我们把华人和华侨看成是两个不同的实体;而不是中国人眼中的“华侨也好,华人也好”,反正是同一码事。为什么马来西亚人这么在意和执著自己的身分?因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国民意识,它不会改变,也不应该被改变的。

在这方面,我要重提林苍祐经常强调的词彙和用字。他坚持使用“华裔马来西亚人”(Chinese Malaysian),而不是马来西亚华人(Malaysian Chinese)。根据他的解释,若我们让“华裔马来西亚人”成为一个被全民接受的名词,则没有人可以置疑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合法公民地位。

当然假如每一个人像纳兹里一样接受“马来西亚优先”的理念,并接受与承认不同的种族也一样是马来西亚人的话,那就不会发生所谓“华人是寄居者”及“回中国去”的谬论与羞辱言论。问题就在于有人在煽风点火下,在内心中滋长十分偏激的种族主义思想,视其他的种族为“非我族类的外来人”。

敦马负面论述令人失望

针对这个严肃的问题,首相纳吉说不但要向极端分子宣战,也要向种族主义分子宣战,这也正是全民所期待的运动。因为唯有遏制偏激言论和扭转种族主义思维,我们才能确保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与和平共处;也唯有这样,“一个马来西亚”的概念才具有实质意义。

可惜的是,我国独立53年了,仍有人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这是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必须让多元宗教和文化并存。他们似是而非地用煽情来误导极少数人“兴风作浪”,无时无刻地散播种族仇恨与挑起种族情绪,企图制造人民之间存在着紧张的关系。1969年的五一三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就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如今40年过去了,最近又出现类似的叫嚣言论,实在是不健康与玩火的举动。

因此,我们全力支持纳吉促请国人不要蓄意伤害与羞辱其他族群的民族情感与否定他们的合法权益。理由很简单,在独立时,马来亚乃至后来的马来西亚宪法已赋予各民族合理的地位,它是不容置疑和挑战的。

纳兹里捍卫大马人地位

在这方面,前首相马哈迪的一些负面讲话是令人失望的,他不应刻意地标签什么组织都有种族倾向,并认为巫统若与土著权威组织划清界线将是巫统的失败,因为这样的带有“物以类聚”的归纳言论是不符合多元性的国情。若任由泛滥,肯定非国家之幸。

马哈迪担任国家首相22年,他是唯一最透彻了解国家走向的人,要不然他不会在1990年提出在30年后,将马来西亚发展成先进国。这就是说,还有10年就是兑现期,如果政府不在此时快马加鞭,马来西亚能否达致先进国的水平是大有存疑的。因此,近来纳吉正大力地将马来西亚经济转型就是担心10年后未能如愿以偿,马哈迪对此事也是心知肚明的。如果他不积极协助推动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尽早落实,则他希望在未来10年建构一个“马来西亚民族”的愿景可能落空(他在1990年时代许诺要用30年打造一个马来西亚民族)。

纳兹里也曾在马哈迪当政时担任官职,他说那时他是拥护马哈迪的,但后来换了首相,他就忠于当权的人。因此当马哈迪批评政府时,他就有责任捍卫政府,他认为这不应解读成他是反马哈迪的人。

事实上,在与《前锋报》抬杠的同时,他也反映出不认同种族论调和挺身捍卫马来西亚人的地位与尊严。他的勇气也为他赢得了热烈的喝彩声。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谢诗坚 20100926

26-09-10 拉拢中国,爭取美国

暂时忘记国內的恼人问题;此刻,纳吉可以陶醉在他的外交成就。

到目前为止,外交是纳吉政府做得最好的一块。

他提昇和中国的关係,突破和新加坡的僵局,而今,也打开了和美国关係的新局。

前两日他到了美国,见了奥巴马总统;这是两人不到半年內,第二次见面会谈。

全世界的领导人,都想和美国总统会晤;这个计划,会列为他们任內的重要议程之一。

但是,不是每个领导人都有这种机会。

譬如马哈迪。他肯定是批评美国总统最凌厉的领袖之一,大概只排在古巴的卡斯特罗之后而已。

马哈迪时代的外交政策,以及他的口无遮拦,令美国视马来西亚为非友善国家。马哈迪要打响在回教世界的知名度和地位,往往以美国为对象,攻訐讥讽,在各种课题上大作文章。

而美国部份人士对安华的友好,更令马哈迪不满,以为美国人作梗。

APEC等场合之外,他似乎没有兴趣(读:机会)进入白宫或到大卫营,和美国总统,从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来个四眼会。

人们以为他不在乎,或者是排斥;但是,在他下台之前,却特別安排到华盛顿见了布什。

后来传出是通过美国政治游说客的安排。当然,说客是有价钱的。

可见,会晤美国总统是多么重要和风光的事,即使对马哈迪亦是如此。

见了面,不管谈些甚么,有无交流和成果,那是另一回事。

纳吉上任后,改变方式,以务实外交为先,把意识形態放在一边。

他两次访美,至少確立了一种態度,一项立场,一项突破。

態度上,他向美国表达善意,让美国瞭解大马並不反美,而是积极要和美国提昇双边关係。

立场上,他向美国强调大马是温和的回教徒(佔多数)的国家,可以协助改善美国和回教世界的关係,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所帮助。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要来马设立医学院和医院,计划扩展成为其区域医药研究中心,对大马是一项突破。

霍普金斯不是普通的大学,而是世界顶尖的学府,以研究成果而闻名,有30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是在这里诞生。

大马爭取到霍普金斯大学,配合了纳吉政府要发展医药科技和教育的政策,意义不凡。

而且,这也会带动美商和跨国企业对马来西亚的信心,对大马经济转型是一项激励。

纳吉的外交政策,在於拉拢中国,爭取美国;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日益强大,不能抗拒,只能够分享利益;美国则依然是超级强国,它在东南亚的地位依然很重要,在国际经济还是龙头老大。

灵活和务实的外交政策,为大马带来了新的地位和机会。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6

2010年9月25日星期六

25-09-10 校长大人

从小就觉得校长权力甚大,在学生眼中实属“位高权重”,非一般人能左右或对付。后来长大了,发现“校长”其实也不过在执行任务,跟一般人无异,只是我孩童时太天真,无限抬举了这些在学校里的“大人”。

没想到,副首相一席话再让我掉入迷思,原来校长地位真的很高,连教育部长都对付不了他们!

慕尤丁指由于校长的公务员等级是52级,教育部长不能对48级及以上的公务员作出任何决定,只有公共服务局纪律局主任才有权对付他们。

正因如此,发表“回中国论”的吉打州武吉士南卯国中校长温古阿斯南迟至今日还未受到对付。

不管52级或25级,一般大众其实看不懂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他们只知道,一件原本可以很快被政府解决以安定民心的课题,却被你推我就,负责单位很多也很少,从教育部至首相署公共服务局,问题至今依然没有答案。

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非要该校长受到严厉惩处不可,他们只想尽早了解政府立场。即使政府最后决定不采取纪律行动对付,以口头警告取代之,政府只要明确告诉人民就好,别用“拖”字诀以为大家能淡忘此事。

无论如何,为人师表者总需要为本身错误负责任,若教育部长不能对付该校长,把身分转移一下,副首相总能做点事吧?我相信慕尤丁不会随意包庇破坏种族和谐者,但在这起事件中,贵为副揆的他若持续以“无对付权限”自居,只会引人诟病,难逃被抨击躲避责任。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蔡晓薇 20100925

25-09-10 原来如此

读到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解释教育部长无权对付发表种族言论校长的新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都拿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没办法是有原因的,也难怪他们永远是那种有恃无恐的态度。

慕尤丁大概是被媒体追急了,才把球踢回正轨,回答说:“校长的级别太高,属于52级,只有公共服务局的纪律局主任,才有权对付这种等级的公务员。”

我和大家都一样,开始认为这是他的借口,后来向主管确认后,才知道这是我国行政制度确实如此。

在发生不公义事件时,每个人都希望有包青天的出现,手持尚方宝剑,上斩昏君、下斩佞臣,看的人真感到痛快!

绝对的权力,必须有绝对的责任,否则只有带来绝对的滥权。人始终是人,世上也没有太多包青天,才会产生制度这种玩意。

如果今天慕尤丁满足大家的期许,越权对付这名校长,来日他再越权对付另一名无辜者,大家是否能容忍呢?如果不能容忍的话,为何要副首相去开这个先例呢?

所以,这次我赞成回到正轨,如果这是制度上的问题,就从制度上去解决。

现在球已在公共服务局的纪律局主任脚下了,怎样?纪律局主任,你准备怎样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辜丽芬 20100925

25-09-10 重视屋价飚升而亡羊补牢

《南洋商报》9月23日封面标题再次提及喧嚷沸腾多时的巴生谷房地产涨风。此课题各方经已抒发己见,人言人殊,其结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忝为十多年的产业代理,虽然已经在其他报章与财经杂志已经发表相关意见,但言犹未尽,希望借此报章能再参与其盛,在投资产业前能多一份参考。

吉隆坡以及巴生谷一带的有地房产涨势惊人,涨到不仅50%,有些甚至达至100%,很多人猜测是外国人的涌入抢购,才足以造成如斯高副度的涨潮。

我们手头上没有正确的外国以及本地投资于有地房产者的资料。肯定的,本地的投资者远超外国投资者。顾名思义,直接的外国投资者是直接购买我国房产者,非直接投资者是投资在房产相关挂牌公司的股票或者其衍生品,例如房产投资信托(REIT)等。

炒作令房产价波动

从这次巴生谷一带屋价飚升,多为有地房产,是有违外资投资我国房产的常规。通常,外资比较喜欢投资予高楼住宅;因为它较集中,比较容易托人打理收租。其实,高楼住宅在经济蓬勃时,租金比较高,而且比较安全,是外国人的最爱。相较下,有地房产租金回酬偏低,打理收租比较麻烦,所以较不受外资欢迎。如果这次屋价飚升是外资直接的投资,真是反其道而生。如果有外国投资于有地房产,非直接性投资的可能性比较高。

无论如何,房产价格的波动,离不开成本、需求、炒作等因素。

先看成本,建筑成本包括建筑材料今年涨价大约20至30巴仙。反观屋价,大体上却飚升到50至100巴仙。再者需求,以目前平均收入水平,有能力购买自居者不多,不至于造成房屋的暴涨。那么,有能力的投资者,通常都会购买两间或以上的房产,以期屋价高涨时脱售牟利,但这不是真正的需求。总体来讲,炒作的成分比较高。

虽然我国房地产在亚洲区域性来说,价格方面相对便宜,然而外国投资者比较偏向于外国,集居的地区如吉隆坡市中心、金三角、金地、孟沙等,而且以商业及高楼住宅为主,有地房产较少受到外资的倩徕。

如果说外资有投资于有地房产的话,应该乃非直接投资,例如上面所述,是经过投资于房产相关的股市与房产投资基金里。

纵观以上的分析,我们担心我国房产的泡沫逐渐成形。泡沫的形成是于其价格远超于基本面。相较之下,实有地产业自居的需求不高,因为在巴生谷一带,有地房产的价格高昂,非一般打工仔有能力购买的。其次,价格的飚升,远超于成本的高涨,不是理论可以加以解释的。

由股市转向房地产

这有点类似金融风暴股票炒作的手法,投机多于投资。让我们分析这些所谓的投机手法,若是目前大选趋近,政局不稳定的时刻,应当格外注意。

第一,经过上次的股市风暴之后,散户已经对投资于股市有些防备了,所以要炒作股市已经没那么容易了。因此,投机客转向房地产,以便伺机待发。

投机的手法有以下几个可能性:-

1) 一些与银行有密切关系的投机客,成立两元有限公司,尽量向银行贷款,在“有潜能”的地点大量购入房产,然后在释放几间喊出高价出售“成交”,以为日后该地点“市价”的指标,等时机或市场不明郎时,尽量提早高价放出以便一走了之。

2) 第二种作法比较乾净俐落,投机客以购买股票或信托基金间接投资于房地产有关的挂牌公司。无良的有关连的挂牌公司尽量以各种方式将股份或信托基金炒高,当时机或市场不明郎时,尽量提升搜集,而须负起股份崩溃的罪名。

根据预测,房产的泡沫不会这样快爆破,至少它会延至全国大选过后才开始明郎,因为投机客会观察当时的局势来作出决定。

政府不能对于房产价格飚升坐视不顾,因为万一房产泡沫爆破,其带来的影响即深且巨。

遏制炒风利弊兼具

由于房产带动超越200多个行业,政府必须确保房产的稳健发展。否则,我国将陷入另一轮的金融风暴。况且,确保人人能拥有自己的房屋是政府的职责,正所谓居者有其屋。

如果任由屋价不受控制,难保大学毕业生也难拥有自己的居所。以目前大学生每月两三千元的收入,最多有能力购买两三百千的房产。倘若外国抢购我国的房产的谣言属实,届时很多国民将向外国和租屋也不足为奇!

目前国行建议的80%房贷的顶限,不能克制投票者的炒风。因为投机者都是那些资金雄厚的一群。中国有关当局在房产炒风炽盛之时,也以房贷为制止炒风的工具,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因为投机者并不需要贷款也能大量收购房产。

每个制止炒风的措施,都会有其利弊。有视于中上层房产炒风炽盛,今天,不单只是贫穷的一群,政府也应该规定房屋发展商在某些地点建筑某些数量的房屋给中等收入且具有资格的我国公民的购买,以确保中层阶级收入者也居者有其屋。

中国北京上海房地产价格的飚升,美国的次贷风波,都足以引为前车之槛,以免重蹈覆辙,则国民幸矣!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建业 20100925

25-09-10 誓当大马人优先的后盾

如果我们去到外国,外国人问起我们是什么人时,我们一定是很自然的回答我们是马来西亚人。我们不会没头没脑的回答说“我们是华人”;更不会“脱裤子放屁”的回答说我们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种族身分从我们的外部特征或肤色就一目了然。如果是在国内,我们更没有必要刻意强调种族的身分,因为关起门来,大家都是马来西亚国民,国民的权益在宪法下都获得保障。

我国独立已经53年,对于国民的身分定位问题不应该会成为问题,但是却有一小撮人到现在仍然搞不清楚马来西亚人的概念,仍然在煞有介事“扳着指头在一五一十”的计较马来西亚人和马来人应该哪个摆在前面!自从首相拿督斯理纳吉提出“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后,这个根本已经不成问题的问题竟然还有一小撮人仍然“有问题”,最令人感到“惊艳”的是,这班人当中竟然还有新闻界的知识分子!对此,我们不知道应该替他们感到羞耻还是悲哀?

当前资讯领域及经济领域已经逐步走向全球化,知识与财货的流通几乎已经不分国界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搞好国内的经济,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共同为国民的福利作出贡献。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彼此国民身分的共同点,而不是刻意凸显种族身分的差异点。我们应该将我国多元的文化及语言转为优势,而不是劣势。

还好在我国的内阁部长当中,大部分仍然抱持着一个马来西亚理念。最近最令人瞩目的是首相署部长纳兹里,他不但敢于公开坚持“马来西亚人优先,马来人居次”的论调,还义正词严的驳斥某马来主流报章专栏作者对他的质疑及抹黑,表现令人侧目。在巫统里头,尊贵的纳兹里部长确实是好样的!

马青总团长拿督魏家祥表示,马青会当纳兹里的后盾,其实,在一个马来西亚理念的精神下,在关系国民权益的大是大非课题下,全体马来西亚人都应该当“马来西亚人优先”的后盾,当纳兹里的后盾!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刘彦运 20100925

25-09-10 切勿迷信数字

首相署表现管理及交付单位(PEMANDU)上周公布了经济转型计划的细节,由于方向明确、大纲具体因此大获市场好评,一大串的措施就为了在2020年把年均收入增加至1万5000美元,成功转型为高收入经济。

但是,我们要认知一点,高收入其实和更好的生活,并非划上绝对等号。简单来说,你的收入增加不一定就等于你迈入了优质生活。

收入增加,生活却更苦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牵涉到物价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若物价涨幅快过收入增速,你依然得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A君每个月的收入是3000令吉,供房子需要1500令吉,那么每个月对房子的支出占了收入的一半。

如果10年后,B君收入涨了一倍至6000令吉,但房价却翻两倍,每个月供房子的开销变成4500令吉,对房子的负担将从10年前的一半,变成四分之三。这也意味着,当屋价涨幅高过收入增长速度时,收入即使提高肩膀上的负担反而更沉重。

屋价只是其中一个例子,若其他物价也高速飞腾,人民肩膀将百上加斤。

人均收入其实不能直接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尺度,除了物价外,其他环节如:住宅环境、经商情况、政府政策、人文环境,也是影响优质生活的元素。

若收入增加,却无法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而必须送孩子出国,那收入即使提高,生活担子还是很重。

若收入增加,却受诸多不平等政策而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那你仍然只能羡慕优质生活。

政府不能单靠人均收入作为衡量人民生活素质的唯一标准,否则将制造盲点,让人忘记了数字背后更重要的讯息,歪离为人民提供更好生活的最初意愿。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刘慧欣 20100925

25-09-10 马新关係新篇章

经过接近50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关係,又来到新的转折点。

308政治海啸改变了马来西亚的政局。马来西亚不再是巫统独大,而新加坡只需要和巫统打交道的日子已经不復存在。为此,李光耀带领几乎所有高级年轻的领导班子,走过马来西亚各州,会见各路人马,为他们將来执政,在马新关係这一门功课上,充份做好准备。

接著,新加坡打贏了一场“水”仗。之前,马新只要有爭议,马来西亚便提出切断新加坡的水供,这往往佔尽上风。但现在,新加坡有新生水、海水淡化、大片蓄水池。马来西亚现才如梦初醒,知道新加坡已经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结果,马来西亚放弃铁道局的土地和经营权,象徵式的从新加坡沿火车铁道一路撤军。从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便平起平坐了。

现在,马来西亚对新加坡,多了一分尊敬。新加坡对马来西亚,多了一分信赖。两国的关係,算是正常化。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既要竞爭,也需合作。下一步棋,该怎样走,可真的考验两国领导和人民的智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Jason Wong‧2010.09.25

2010年9月24日星期五

24-09-10 从心理卫生观点谈中学训导(下篇)

至于如何指导中学生心理卫生的原则,中等教育的教师对指导青年们怎样注意心理卫生,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特提出下列各点:以供各校老师参考与研究,是老师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指导认识自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充分的描写出当事人处事的缺点,而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同时我们在平时也往往会看到有许多学生,自己不能认清自己,不能很诚实估计自己的能力,以及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所以,有时往往遇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而自己希望达成目的,结果是徒劳无功,如果经过几次失败,则对自己失去信心,结果颓头丧气,惟恐自己能力不及而气馁,不敢再尝试,诸如此类都是不认识自己的原因。

青年期情绪不稳定

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经常将自己的能力,优点与缺点,加於检讨,要充分了解自己,做事便很少碰到失败,也便因此增加自己的信心。所以,指导认识自己是实施心理卫生教育的第一步!

二)指导控制情绪

青年期的情绪,由于生理变化,内分泌的影响,很不容易稳定,往往以一种如意的事,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但如是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便随即愁眉苦脸,对于一些突然的刺激,不能恬静镇定的适应,往往惊惶失措,像这些不能控制的情绪,影响心理卫生很大,需要老师加於辅导。

三)指导扩大胸襟

我们知道许多人时常会为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所苦,这就是胸襟不能够阔,中等学校的学生各方面的经验都很幼稚,于是在心理上的狭溢,更易显著,事实上这种心理上的狭隘心理毛病,是常常导致人们容易激动忿怒,形成性格上的暴躁习性,这种弊病在青年学生时代尤为普遍,我们要应用心理卫生的原理去纠正心理弊病。

四)指导培养优良爱好

人类的生活本来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常常看到有许多人经常为物所囿,为物所苦,整天患得患失,感情困苦,烦恼丛生,心理变态,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他不会想,也不是他们看不透,而是他们摆脱不了生活的俗套,同时在情绪的生活中,也没有另外的东西可以寄托,这些没有爱好,没有专长,终日忙忙碌碌的没有目的,只是沉于悲观的情绪中而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必须培养青年中学生优良爱好,使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这就是心理卫生的功能,例如摄影、打球、集邮、奕棋、音乐及作画等等。

灌输正确性教育观念

最后一点,我们也必须以心理卫生的原则指导中学生,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作息足时。处世之道要有谦和的态度,至於在青年时期容易造成心理不正常的发展,多半是性的问题,也必须给予性教育正确的观念。

本文写作的动机,内容思想,乃谈论今日中学的训导问题,以及如何以心理卫生的原则指导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正常的发展使心理健康,同时给现代中小学老师参考与研究今后的训导工作如何应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加强训导工作的问题。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 盛琼荣 20100926

24-09-10 从心理卫生观点谈中学训导(上篇)

据我所知心理卫生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尚未开始实施,这是一门与训导工作有关而且很重要的功课,我国教育部应该要早日提倡,训练老师如何以心理卫生的原理训导中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达国家心理卫生在中小学的实施,已经百年的历史了,我国又是落后。

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包括消极与积极两方面,消极方面在预防与矫治心理疾病,并特别着重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时诊断与矫治,积极方面在保持增进心理健康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提高合理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

从教育的立场来看,心理卫生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门,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方法,从心理卫生的观点,教育是一切实施与方法将能根据心理卫生的原则,适应儿童与青年的心理状况与需要,以促进其人格的正常发展,使其对于自身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对社会人群能共同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训导必须重视心理卫生

笔者曾经研究教育,心理卫生是必修科,也曾经担任中小学教师,中学校长,加影董总主办独立中学教师假期师资训练班特约讲师,在教育界前后服务八年,转入工业界虽已三十多年,但我对我国华校十分关心,尤其是今日中小学的训导问题应有的改进必须重视心理卫生,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

一)调节学生的心理与体力

现在我家有两个中学老师,她们是伦敦大学与马大毕业生,据我了解中学一般的课程都是普通科及升大学的准备,对于学生个性的需要与特长的发展,似乎难以适应,尤其是训导问题,得不到正常的表现和发展,以及心理上的空虚无法满足,过剩的精力未能得到适当的发挥,但是种种的心理问题,即因此而产生,造成原本学校不重视训导的训导问题。

为了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课外活动的加强,是最迫切事情,如果准备范围广泛的课外活动,以训练其能够善于利用闲暇,增进生活内容丰富,使剩馀的精力获得充分的适当的发泄,当然不会再来为非作歹了,可增进自我了解而且可锻炼社会适应,发挥创造能力,成功愉快,则养成良好的品格,使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注意学生失常变态行为

二)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教育是一种精神事业,不是贩卖知识的行道,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主顾关系,而是一种理性的交往,学校内必须充满着和乐与温暖的空气,使学生内心充满着对于人生的热情和信仰,在一所合乎心理卫生原则的学校里,教师与家长、学生是兄弟姐妹,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着浓厚的感情,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生活背景,健康情形,个性,体力特长,以及特有的困难,或需特别注意心理问题加于辅导,这就是心理卫生的功能,必须受到重视。

三)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困难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的训导工作上,并不十分重视,对于学生行为的指导,只注意形式的秩序问题,例如迟到,旷课,打架,骂人,态度傲慢,违反纪律,抽烟,偷东西,至于苦恼,悲观,孤独,萎靡,沈默,缺乏活力,胆怯,害羞,缺乏自信心等等,由于多数老师没有受过“训导原理与心理卫生的专业训练”,却甚少注意(至于校长也不过如此)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遗憾,急待加于改进中小学训导问题。

其实这些失常的行为或心理上的变态,其严重的后果,无论对于个人和社会影响至深且巨,所以今后训练工作上如何扩大注意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据我们调查所知,特别是今日的国民中学,学生行为欠佳,令人忧心。

训导工作如何充分运用心理卫生的原则,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老师们能够永远以慈爱的态度,研究心理卫生的精神,经常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细其行为的动态,作最适当的指导与处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保持与促进,必可达到预期的效果。(据卫生部报告我国每年增加不少精神失常者须如何解决没有下文。)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 盛琼荣 20100924

24-09-10 要压低薪水又要提高收入

二战后的五六十年代,仍然动荡不安的港台,比起已经独立相对稳定的马来西、直到马来西亚贫穷落后。直到七十年代之初,大马人的经济,仍好过港台。但这一切,都反过来了。港台的经济,早已远远超越我们了。

九十年代初初到香港,他们菲佣的薪水,还好过我这个小小机构主管的待遇。此后,港台的教授、教会机构的负责人与我们交流,都惊讶我们的收入竟然停留在六七十年代港台小说中常出现的形容词──可耻的待遇──这可是80巴仙国人的普遍情况。

台湾在1968年已经规定了最低工资。香港眼下则在争取最低时薪33元港币,商界的“还价”,建议时薪20元,结果如何,待定。在讨价还价过程,若是折衷为25到30元。这最低工薪也是高过大马职工总会多年来的“诉求”。打从拉伯上台,到他鞠躬下台的5年,大马职工会求一见以谈底薪900、津贴300令吉,却始终缘悭一面。现在即使通过,我们最低薪的要求,仍远低过香港。

现在部长副部长都说规定最低薪水已势在必行,果真接受大马职工会多年前的1200令吉要求,在多年的通货膨胀下,已经大大缩水,购买力的也几了几折!

但这微薄的要求,会被接受吗?

看来,努力增加盈利,财富不断增加的商界财主,不一定会这么仁慈。政府也得看投资者的脸色行事。

即要压低薪水,又要提高国人收入,谁能办到?也许只有一个马来西亚,可以。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0923

24-09-10 巫统要的是改革

日前远在罗马尼亚的首相署部长纳兹里撰文反击《马来西亚前锋报》的极端言论,并抨击该报挺土著权威组织的狭隘思想,实在是大快人心,让右翼专栏作家群阿旺斯拉末顿时无言以对,赢得了全国民众、以至在野党的赞扬和鼓励。

纳兹里在阿都拉任首相时期特别妄为,老是发表激烈的种族言论,跟爱出风头的凯里不相上下。随着阿都拉黯然下台,首相纳吉大举“一个马来西亚”旗号,主张种族团结与和谐,一瞬间纳兹里、凯里等都成了“开明派”,一致反对极端主义,试图赢回非马来人的信心。

“一个大马”搞不搞得好,终究得看巫统脸色,马华、国大、民政之流,说得再好也没巫统直接表明来得更为妥当。巫统总秘书东姑安南对土权会先硬后软的态度来看,使人大失所望,非马来人起初还以为巫统真的拚了,没想到它只是在玩“车马炮”,继续和土权搞暧昧关系。

此外,就《马来西亚前锋报》反主子一案,巫统也显得力不从心,明显地土权会主席依不拉欣阿里和《马来西亚前锋报》主笔们可威风了,于是,他们毫不留情地撰文攻击起那些“开明派”来了。

有待摆脱种族主义政治

纳兹里所撰长文,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经间接助“一个大马”一臂之力,文里显示的那分坚定和豪放,丝毫不给阿旺斯拉末和土权诸翁面子,敢于和他们对着干,还数落起马哈迪当年流失华裔选票的事实。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并非借由主流媒体发表,而是发表在极右组织高喊要政府关闭的《马来西亚局内人》新闻网站,此举为何?唯恐大家,包括《前锋报》都不太清楚。

只不过,单凭纳兹里等党内小众力量是不足够的,纳兹里一派再苦口婆心,虽赢得非马来人的心,但它仍未必就能俘获非马来选票,因为《马来西亚前锋报》是马来人的主流报章,巫统的喉舌,而今如此之放肆,可见巫统内部保守势力还是没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巫统还是不得不考虑马来票流向的重要性。

用文章来相互喊话是没用的,巫统要的是全面改革,它也许免不了会加剧内斗,但这却是改革过程中的须经验的“阵痛”;至于巫统保守势力和利益集团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个马来西亚”了吗?这也仍有待观察。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川中明月 20100925

24-09-10 多源流教育无碍团结

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能中肯及客观的看待某些事务。人类的思维还有灰色地带,因为他们对特定的事件的观点受到自身利益、种族、宗教界背景的影响,结果,国民和国家都是失利的一方。

人往往会有一些偏执的观念,华、淡小就是这样被种族主义政客套上阻碍国民团结的罪名。这一小撮“猫头鹰”非但不肯悔改,甚至还继续颠倒是非,他们从未到华淡小就地了解情况,就不时发表非学术研究的看法。

这种不全面的个人看法与迦玛近期建议华人小学生应到国小上课,才能达到国民团结的目的是不谋而合。这是长期以来一般性对多源学校的主观看法,缺乏深入研究宛如瞎子摸象。因此,我国人民摆脱不掉马大、国大、理大等在世界排名年不如一年的尴尬局面。

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我国多元种族社会团结不是个大问题,不时的轻微种族磨擦是正常情况。在单元种族的社会,紧张局势及冲突不时上演,例如美国白种人的歧视黑人,2009年法国社会的大动荡,中国西藏及新疆多年来的社会制度大肆破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实行同化政策的印尼,排华及流血事件还是不时发生。

华小贡献应被肯定

我国浓厚种族色彩的政治体制是凶勇的海浪,不时冲击疲惫不堪的多元化社会。在1951年,拿督翁查法虽已洞察这问题后患无穷,但他欲开放巫统门户成党及国家党的努力来挽救这种局面的努力却宣告失败。

人生来就是平等,马来西亚公民都享有国民应有的权益与平等地位,因故华小的功能和贡献理应被肯定,学习母语的权利也应被各民族及政客尊重。

对剑客来说,剑在人在、剑失人亡,华裔是爱国与爱华校的心是无止境,这是我们的承诺。无可置疑的,华校是民族教育及文化的堡垒,也是国家重要的资产。

华印社会都爱母语教育还不足够,但大家应当如何看待华语及其他语文的地位也同样重要,大家务请将心比心及用同理心谈论国民团结的课题,不宜惯用多源流学校为代罪羔羊的论点,破坏全民团结的元凶并非华印小学而是兴风作浪的政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余伟源 20100923

24-09-10 永远闹师资荒的华小

柔佛州华校州督学李銮增出席东甲启明学校家教协会新届理事宣誓就职典礼时说:柔佛州多位年届满58岁小学教师或校长,在现有公务员退休年龄的条例限制下,在今年年底前先后退休,届时恐会引起缺乏合格教师的问题。

他的这番言语无啻是为华小师资荒的课题敲起了警钟,虽然师资荒在华小早已是司空见惯,完全不新鲜的课题,不过也让人感到疑惑,既然督学都会预测到师资荒的即将恶化,教育局不可能不会知道,那么在每年的预算案内,怎么会没有未雨绸缪,安排填补因为退休离职而空缺出来的职位,而继续让师资荒恶化?

根据李氏的解释说,从前校长退休自然是由副校长中挑选符合条件者填补升正,而在提升副校长方面,教育局则会从普通教师中提拔,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获升级为副校长的资深普通教师当中,多数是年龄较高者,所以占大多数获提拔的教师都选择拒绝升级,因为升级往往都是要调任他校,这也导致教育局很难委派人选填补行政人员的空缺。

教师不愿升副校长

表面上看来,似乎这些获升级的普通教师都不识大体,不顾教育事业的重要,竟因为不愿意他调而拒绝了升级,拒绝了“提拔”,结果导致了校内空缺无法填补。我还记得临退休那所学校副校长的空缺,空了两三年至到我退休时都还没有被填补。之前我在某间学校推荐并成功让六七位普通教师升级为副校长,结果全部都拒绝了升级,宁愿呆在原校教书。

没有人可以怪责这些拒绝升级的普通教师,因为他们既然可以申请并获得升级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年龄较高,而且绝对是资深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年龄都不轻,有者都已临退休之际,最多只有一两年服务的时间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女性,拥有自己的家庭孩子要照顾,很多位是从来没有驾车离开过所居住的市镇。这个时候,要她们为了区区数十令吉,离乡背井到数十公里外,人地两生疏的地方去担任副校长,把家庭孩子置之不理,还要在陌生的地方租房子生活,相信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出如此果断的决定。

难道教育局在让普通教师升级时,就不能就近调派?我就曾经听说过,新山的教师被派来笨珍当任副校长,笨珍的却又被派去新山出任副校长,结果两边的教师都拒绝了调派,空缺还是空缺,永远填补不了。我就不明白,为何不让教师在就近的学校升级?当年我就曾经力争过让本校的两位资深教师在原校升级,证明了普通教师的升级,不一定要调往他校,才可以升级。

教师升级必须他调

针对有些人觉得州教育局在委任副校长的制度不够人情味,导致很多教师错过升级为副校长的机会。冲着升级必须被他调这一点,我也认同教育局确实在这方面缺乏人情味,也缺乏敏感度。就算是必须他调,如果可以让升级的资深教师在本县服务,我相信很多人就会接受,而且也会让大家都感受到教育局的人情味。

教育局如果硬性规定升级一定要他调,则不但绝大部分获得升级的普通教师会马上立刻拒绝升级,也必定延伸出资深教师拒绝申请升级的效应,那么华校因资深教师的退休、普通教师拒绝升级的因素,加上教育部开办的师训班的锐减,独中统考生要申请师训班须面对苛刻条件的约束,相信华小的师资荒,必定继续恶化。

华社党团领导衮衮诸公,是不是应该多关心这一切?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洪祖秋 20100923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23-09-10 汉都亚和汉惹伯

阿兹敏,还是再益?

这个问题,有点像是:汉都亚,还是汉惹伯?或者说,周瑜,还是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政坛上纠缠不清的一种情结。

马来社会中,主流推崇汉都亚,非主流尊崇汉惹伯。

两人原来是手足,但是,最后必须pk,一决死战。

汉都亚杀了汉惹伯,保住了马六甲苏丹宗室;然而,如果当时是汉惹伯杀了汉都亚,马六甲王朝的歷史就要改写 。

今天的公正党,上演了这一出剧。阿兹敏和再益之爭,是两人的卡位之战,谁当了署理主席,大概就確定成为党的接班人。

与此同时,两人的角逐,也代表公正党內两股势力,两种作风,乃至两种意识型態的竞爭。

阿兹敏是草根领袖,从创党开始,一步一步的走上来。

瞭解阿兹敏的人,知道他不谈大道理,不说大方向;这种巨人形象,由安华去担当。

他是一个务实者,更是一个生存为先者。从安华入狱到公正党创党,他的任务就是確保安华、公正党和自己能够在政坛上生存下去。

他的角色是建立组织,维繫人脉,解决困难,贏得选举。

公正党的今天的一些成就,有他的重要功劳;当然,换来的是他主导了党的一些运作,以及决定一些人事的权力。

但是,阿兹敏有本身的弱点。

一个善於搞组织的务实领袖,往往缺乏宏观论述的能力;人们其实不瞭解阿兹敏的政治理念,以及是否具备方向。

一旦他上位,就不只是公正党领袖,而也是民联领袖;他是否能够继承安华的敲高度,协调乃至整合民联?

这是人们的疑问。

再益是不同的材料。

他不是基层出身,也不是草根领袖。相反的,他是从直升机下来的知识型精英领袖。

公正党引进他,是借助他的清誉和形象;一个能够坚持理想而辞去部长职位,一个具有马来西亚人精神,一个能够提出治国理想的领袖。

再益在非马来人社会得到的赞许,是安华或阿兹敏所不能达到的范围,也强化公正党的多元性质。

然而,再益也有明显的弱点。

他在党內没有强大基层,缺乏组织经验力,欠缺协调能力,是他的败笔;乌雪补选时的窘態,显示他的不足。

阿兹敏和再益是性格和能力完全相反的人物;结合他们的优点,可以为公正党带来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

不过,两人pk战,有你无我,不是好事。

公正党里,很多人都不愿意见到这种局面,但是,阿兹敏和再益之爭,最后还是会上演。

除非两人能够继续合作,否则,就是公正党的损失。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3

23-09-10 与“华”为敌语无伦次

前988电台清谈节目<早点说马>主持人迦玛遭革职得格外轰烈风光,在他三寸不烂之舌鼓动下展开声討新闻言论自由的演讲,原本该对准988高层开炮,或是向整治他的多媒体及通讯委员会叫阵,以理出一个是非黑白討回公道,但始终局限於智慧含量之低劣,不敢面对头人,反而乱打乱撞,跟几个与“华”字有关的纠葛不清。

迦玛或许有受逼害幻想症,认为自已受到马华政治打压,跟著又牵扯世华媒体没有大肆报导他的悲情而叫骂,这与他被炒魷鱼有甚么关係?

这位华语讲得字正腔圆的马来人,一度成为华社的宠儿,因为华社膨胀的文化虚荣感拿他来点缀本身的荣光,与有荣焉;而迦玛挟著有百万华语听眾虚势,以为可以左右华社的思潮,落实马哈迪主义支配华人的取向。

迦玛不断鼓吹马哈迪的思想渣滓,要华社子弟进入宏愿学校,又藉著国家团结之名,坚认华人应就读国小而不是华小,他以中国的少数民族为例,认为他们没有母语教育的学堂,大马华人子弟也应该屈辱於这种少数民族的现实。

对华文独中,他总摸不清楚华社先辈为华教硬拚苦战的精神,却云淡风轻认为独中生何妨选择SPM,何必苦苦非要统考文凭不可?

华社一厢情愿產生错觉,以为以迦玛的华文教育背景,更能深切体认华教的斗爭协助传承,但却引狼入室,让他利用马华党营的媒体平台给华教搅局。莫说他因派系斗爭遭马华新主修理,单凭他与华社的文化价值观背道而驰,试图灌输弱化华教的意识,早就应该受到华社的清算,从988扫地出门。

不过,一再澄清没有反华教的迦玛,最近仍然大言不惭,认为马来人送孩子进入华小,华人也该相应送子弟就读国小,鼓吹族群教育交换交流计划。但他却没有权衡当今小学教育的素质,文化的取向和个別种族对母语教育诉求的荣辱感受。

迦玛实在需要向马来社会做调查研究,这些开明马来人送子女到华小受教育,是出於团结国民还是为前途著想?中国文豪鲁迅曾提出劝告: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將来想起会脸红。

迦玛南征北伐为言论自由叫囂的讲座会己逐渐变调,擬不出诉求的具体方针,却为个人议程譁眾取宠,诸如戴著口罩在商场的快闪行为只不过是让人诧异的笑话,签签卖卖染尘多时的书也许是此时的慰藉。

中国近代作家梁实秋说:“有说话自由的时候,还是少说废话为宜。”,对迦玛四处与“华”为敌语无伦次,姑且提个醒。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放。 2010.09.23

23-09-10 单一源流教育制不可行

我国教育系统基於独立前留下来的制度,加上国內由各个族群组成,一直以来都是奉行多源流教育制度,不像其他国家,绝大部份都是属於单一源流教育制度。也有人因此认为多源流教育制度是阻碍全民团结的绊脚石,只有单一源流教育制度才是促进全民团结的万灵丹,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基於国情的不同,在我国,就连教育问题也成了决策者必须谨慎拿捏的课题。单一源流教育制度或许在国外行得通,但来到马来西亚,却面对许多反弹的声浪,一项备受反对的政策,若当局还是一意孤行的要落实,相信最终就只会以失败告终。而且,教育,原来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传授下去,如果使用不同语文能够给不同的学生带来更大的瞭解,何乐而不为呢?为甚么就非得要坚持统一传授知识的语言呢?

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自华小毕业,之后升上国民型中学,基本上接触的都是华语教学,然而这並不会让我不去学习国语,也不会妨碍我在大学时期和友族同学相处,也不影响我毕业后和其他友族同事共事,反而因为彼此的学习语言不同而能够互相学习。因为,从小,老师就教导我,这个国家是由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们所组成,我们必须尊重友族的信仰和文化,我相信,这样的教育同样是国小或淡小所教导的。如果是这样,多源流教育制度为甚么要被看成是全民团结的绊脚石呢?

再说谁能保证,单一源流教育制度的实施就能全盘消除种族间的隔阂呢?很多时候,小朋友相处时並不会有问题,但当大人介入时,所灌输的思想很可能会导致问题衍生。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意识到和邻居巫裔小朋友除了语言上的不同之外还有甚么分別;但是当我渐渐长大,政策上的一再提醒,让我醒觉,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异。

单一源流教育制度的落实一再的面对反弹,其中一个因素,是因为国內其他族群担心本身的母语、文化会从此消失。追根究底,当局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机制来保护各族的语文、文化,还有不时冒出的极端性言论,以致各族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彼此的信任度也不高,加上政策上偏差,这些才是团结的绊脚石啊!或许,我们该让教育回归最根本,由专业的学者去探討,找出对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不要让他们笼罩在政治人物企图捞取政治资本的阴影中。全民要团结,並非得靠单一源流教育。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周秀洋‧2010.09.23

23-09-10 群策打造“大吉隆坡”

經濟轉型規劃方案的重點項目“大吉隆坡”,有人從它涵蓋了10個橫跨雪隆的地方政府來分析,其實就是現有的巴生河流域,只是概念上定義不相同。

所以,在第十大馬計劃第一次提到“大吉隆坡”概念時,雪州民聯政府並不高興,認為有意在政治上分化雪州,但在經濟發展上,卻認同“大吉隆坡”有惠及雪州。雪州大臣卡立在經濟轉型方案出爐後,就表示要與負責計劃的表現管理單位商議合作 ,一同打造“大吉隆坡”。

如此巨型的計劃,它所需的投資額是1千720億令吉,連同其他轉型方案的重點項目,影響 著國家未來10年的發展前景,絕對不能因為政治因素而被拖垮。是的,拋開政治,把目光放長遠一點。

雪州是國家經濟重鎮,更是與吉隆坡和布城兩大直轄區脣齒相依,“大吉隆坡”藍圖字面上可以不提雪州,但是在真正落實時,州政府是不能被排除在外的。

10個涉及的地方政府,大部份屬於雪州,新計劃的規劃和程序批示都必須依賴他們。首相署與各個縣市議會必須作良好溝通,才能夠促使整體的規劃和批示更為順暢。一個地方上發展和建設計劃一旦涉及許多部門和單位,任何溝通和協調的失誤,都會對地方上的人民帶來各種不便,一旦被政治化,事情就會變得更為複雜。類似的例子我們見得太多了。

“大吉隆坡”對於那些與隆市中心在地理位置上有一定距離的市鎮而言,最大的意義是,能與國家政治和商業中心共享各類的設施,生活上的各種便利,以及經濟效益,地理上的隔閡不再是障礙。那些向來被視為邊陲地帶的市鎮將得以從沉睡中甦醒,透過積極參與國家經濟轉型,重新找回活力和輝煌。

但是,“大吉隆坡”要帶給巴生河流域居民的改變,不能局限於商業和工業,人文氣息和素養同樣也需要被重視。至少在藍圖中,我們還未看到有教育、文化和藝術上的軟硬體規劃。世界上任何被列為“宜居”的城市,除了有蓬勃的工商業活動提供就業機會,便捷的交通設施,市民的休閒生活和精神需要更是不可忽略,“大吉隆坡”要與其他世界大都會並駕齊驅,就必須能達到同樣的標準。

既然經濟轉型方案不是一個計劃(plan)而是方案(programme),建設“大吉隆坡”就必須考慮到朝野合作的問題,各級溝通協調的機制也要完善,涵蓋的項目更要精細全面,始能符合轉型方案的目標和精神。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張立德‧2010.09.23

23-09-10 “转型”须名正言顺

昨日谈了经济转型计划,今天还是意犹未尽。

一年多来政府的开放日、计划和报告不少,但是不管是政府转型、还是经济转型,都让人感觉到关键的两个字“转型”,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標,原因在於效率、政策及贪多嚼不烂。

杨忠礼机构5年前就提出吉隆坡至新加坡的高铁计划,今天“大吉隆坡实验室”才把它纳入,然而当局还需要花费1年的时间研究其可行性。

政治上一个月,可能从天堂到地狱,经济则是一年都不能等。如果5年前就兴建高铁,今天就可以节省大笔建筑成本,也享受到庞大的经济效益。

在星期二的经济转型开放日,12个实验室负责人无法提供各项先行计划的详情,更別谈何时公佈计划书、几时招標。

从3月30日公佈第一阶段新经济模式,到10月26日才真正公佈《经济转型计划》,相隔7个月。这就是我所说的效率;在速度决定一切的全球化时代,这是致命的弱点。

政策未调整,也无法注入新精神,比如採用绩效制,工程就直接发给能力和条件最好的承包商,聘请最好的工程师、管理人员,让所有计划顺利展开、圆满结束,不用担心延误,或者是收拾残局。

首相署部长依德利斯在谈到经济转型计划时,不敢把“新经济政策”束之高阁,他说,政府仍然会实施土著扶助计划。

政策不调整,最后还是会回到种族爭议上。我们在过去已经浪费许多时间在这种爭论,不能再让歷史重演。

要让经济回归经济、政治停止干预,必须有很大的政治意愿、承诺和勇气;政策是经济未能转型的关键。

此外,首相署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Pemandu)提出的转型方案,和过往的经济报告和財政预算案一样出现“贪多、缺乏焦点”的毛病。

133项先行计划,每个耗资数以亿元,看起来“面面俱到”、“渔翁撒网无一遗漏”,但是大马是一个小国,资源和人才有限,计划太多就缺乏专注力。

而且很多发展计划,熟口熟脸,却没有鑑定国家的新成长领域。所谓新核心领域是具备研发因素、能够使国家產品增值、可以打响国家知名度、推出国际市场是一炮而红。

一大堆大计划,就像泡沫一样,製造的財富不能长久。

转型计划须有“转型”的成果,才名正言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信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09.23

23-09-10 通过对话促进宗教和谐

首相纳吉日前出席“促进跨宗教和谐与谅解委员会”(跨宗教委员会)的午餐敘会,呼吁国人以诚心和亲善的態度看待宗教问题,一旦面对宗教爭议,务须关起门来协商,切忌在公开场合隔空喊话,如此处理问题方式將引发更多爭议,使原本简单的问题陷入更复杂和棘手的局面。

宗教和种族课题一样,在我国这个多元社会,是极其敏感的,政治领袖或甚至宗教领袖面对宗教爭议,皆须谨慎处理,若有闪失,可能引起种族误解,轻者影响各族之间的关係,严重的话,隨时会引发紧张气氛,甚至造成暴力衝突,破坏社会安寧。

鑑於我国多元种族社会的复杂以及宗教的极度敏感与脆弱性,在各宗教团体之间搭建一座沟通桥梁,便成了政府的急务。內阁今年4月7日通过成立的“跨宗教委员会”,顾名思义,其主要任务与必须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成为一个各宗教对话的平台,让各宗教领导人或代表能通过对话促进宗教和谐与谅解,避免任何爭议受到政客利用与煽动,而產生误解。

跨宗教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回教发展局(Jakim)、回教知识研究所(Ikim)及马来西亚佛教、基督教,印度教,锡克教及道教代表諮询理事会等,比更早之前成立的五大宗教諮询理事会更具有完整的代表性。这个委员会成立之初,虽然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可幸获得政府的坚决支持,始能成立。由此可见,国內还是有不少人对宗教持有狭隘思想,而且眼光如豆。

我国独立半个世纪,然而,不同种族与宗教信仰者之间仍然缺乏瞭解与认识,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基於不瞭解对方的宗教禁忌或信仰,不是避而不谈,便是冒犯了他人的信仰,掀起轩然大波。这是多年来我们欠缺沟通管道的缘故。跨宗教委员会之成立,便是要弥补各宗教之间多年来的缺陷。

对话是消弭误解的最好平台,然而,任何对话会还必须是双向或多向,也必须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各宗教代表针对问题举行对话时,务须坦诚相对,只有诚意的对话,才能解决问题。不久前檳城回教徒针对中元节歌台噪音提出异议,最终在双方代表坐下来坦诚对话及交换意见之后,迅速取得共识的例子,在在说明了在多元种族、文化与宗教的社会,难免会出现矛盾或异议的意见,只要有沟通管道,不仅能化解任何爭执,还能从爭执中深一层瞭解对方的宗教信仰、习俗与禁忌。

此外,跨宗教委员会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包括协助政府物色適当地点兴建宗教膜拜场所,协助政府推动各种公益活动,参与济贫及引导社会向善工作,包括加强家庭机制、处理社会问题如吸毒、贪污、赌博、道德沦落等等,不分种族与宗教信仰,积极参与净化社会的工作,成为民眾倣傚的模范。

我们相信,各种宗教皆是劝人向善,宗教领袖也都是以慈悲为怀的心,宽容与智慧的態度,对待其他宗教信仰,在我国这个宗教课题既敏感又脆弱的社会,宗教领袖的言行和思想,对社会的和谐与团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跨宗教委员会未来能举办更多类似聚会的活动,或举办跨宗教联谊活动,促进国人对不同宗教的瞭解与认识。宗教和谐与国民团结,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基石坚固,我们才能谈论经济转型计划,才能期盼更美好的生活。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9.23

2010年9月22日星期三

22-09-10 经济转型政府职能须先转变

政府透过星期二举行的经济转型规划方案开放日揭櫫了经济转型计划(ETP)將以131项先行计划及60项商机作为推动大马成为高收入国的基础。相关先行计划和商机横跨12项经济关键领域,每一项都是经济活动的推动力,可以直接及实质地为经济成长作出贡献。这些领域將优先获得公共投资和政策的支持,同时会落实绩效及透明度。

在经济转型过程当中,我国所需的投资额预计超过1.4兆令吉,而当中的92%资金將来自私人界,其余8%来自公共领域,这符合私人界作为经济火车头的理想,同时切合第十大马计划,私人投资每年增长12.8%的目標。由私人界主导经济成长的好处是,得以减少政府融资,改善国家財务状况,进一步刺激市场活力。如此一来,政府资金將获得更有效的运用,增加发展开销的比率,减低行政开支的比重。

企业界和经济学家一致看好由私人界推动的经济转型计划的规划內容与愿景,唯最期盼的是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重新调整政府未来在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自由竞爭与宏观调控,是有著紧密联繫,这关係著政府与私人界如何相互配合的问题。

政府在与企业之间的互助互补关係中,最重要的是扮演其核心职能,包括透过適当的政策与措施,为企业和自由市场背书。因此我们在规划方案中看到政府准备推行多项基本建设,如能源方面的核电厂和交通方面的快铁计划等,皆是给企业提供发展的基本设施。

而在政策面,政府未来將从参与市场运作中抽离,转为扮演监督者,制定並监督公平规则,儘量给予私人界適当的空间发挥效能。这是培植和维持竞爭力的最佳办法,只有在市场出现缺陷和丕变,以致国家经济整体利益受损时,政府才採取行动。

换句话说,经济转型计划、政府转型计划、第十大马计划,以至“一个马来西亚”理念的成功,政府得首先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公民得以通过正常程式和管道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徵。政府展开的多次“实验室”开放日,就是彰显服务型政府的一种表现,让人民能够针对各项计划提出看法和咨询。“服务型政府”的另一项特徵是必须实现社会平等、民主及以人为本。

政府在规划方案中都有提及这些特徵,其中承诺会依据宪法精神实施土著扶助计划,促使有能力的土著能够与非土著在同一平台上竞爭,並在进行扶弱政策,同等对待所有族群中的弱势者。此外,政府也要求人民走出国外到更大的市场上去竞爭,而非只满足於国內的市场。政府必须在这些政策上做到公开透明、负责任和平等公正。政府必须加紧开放步伐,活络市场,否则转型就会沦为空谈。

此外,政治稳定、社会凝聚力的强弱,以及政府政策的一致性也影响著转型计划的成败。在政治上,国阵政府必须展现一定的宽容度和展现效率,减少政治化的操作,並与一些极端组织进行切割,重整国民团结的力量。民联则必须在批评之余,提出一套本身的策略和愿景,供人民进行比较和咨询。朝野必须拋开政治成见,才能够促使国家竞爭力提昇。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政府在减少对市场干预的同时,为私人界建立稳定的投资环境的另一项关键是司法的公正。司法不公正,投资信心就会动摇,也无法建立起良好操作和有公信力及效率的监督单位,更无从建立透明又公平的竞標制度。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9.22

22-09-10 大马人的中文水平低落

“新加坡人的中文水平,在英国人听来,跟中国人的水平差不多,在中国人听来,跟没文化基本没区別。”上个月的《星洲日报》有报导说中国的部落客称讚这句话为经典,过后新加坡国大教授表示那是因为新加坡人讲华语的口音和中国人的口音不同,和文化水平没有关係。

笔者却认为,这未必纯粹是口音问题。同样的,马来西亚的中文水平也有退步的趋势。

这里有个例子,大家常常会发现国营中文电台每小时的华语新闻都会出现因为翻译而產生的文法错误。

观看中文资讯节目和娱乐节目时,也常常发现主持人无法运用丰富的词汇来表达。比如在美食节目,有些主持人从头到尾只用“好吃”,“真好吃”,“太好吃了”来介绍食物。

反观对语言和文字的驾驭能力比较好的台湾主持人,他们在製作的节目里,不但能够传神的表达自己的味觉,如:沁人心肺、甜而不腻、肉质带涩、带来饱足感;也能详细贴切的形容食物,如:表皮略焦里面却非常鲜嫩、既滑润又清甜、辛辣醒神。

词汇的应用往往能够把一个人的內涵表现出来。词汇不够丰富,有时候是因为那个人本来就未达到某种水平,比如小朋友只会说:“我不跟某某人好了”,成年人则有能力详细敘述:“我和某某人冷战”、或者“暂时分开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这两词汇都具不同意义。

如果语文能力弱,无法准確表达思想,那就更谈不上去注意造句的工整和文章的美感了。到底要如何改善这个现象,还请大家多多动脑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慧霖‧2010.09.22

22-09-10 企业政治家

台上的部长依德利斯,很专注努力的在解说“经济转型计划”;他在台上踱步和挥动手势,表现了一种认真態度;他的神情和语调,流露一股激情。

这让我想起苹果电脑创办人贾伯斯(Steve Jobs)。每一次苹果產品推展礼,从iMac、iPod、iPhone到iPad,老贾都亲自上阵,告诉大家產品的功能、优势,以及如何引领科技,提昇人们生活。

几次下来,老贾的发佈会,已经成为市场的一种期盼。一是对產品的期待,二是贾伯斯的吸引力;有人是为了產品而去,有人则是为贾伯斯而去。当然,更多人是为了两者而去。

老贾不是传统的企业家,更不是政治人物。一般企业家,缺乏这种魅力;一般的政治人物,少了这些產品。

老贾的厉害之处,是把企业家和政治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也把个人的人格特质和產品融合在一起。换个角度,苹果就是一个王国,贾伯斯是国王,消费者是他的人民。

回到依德利斯,不管人们对“经济转型计划”如何评价,但是,还是会被他的诚意所感动。

他是以企业家的精神,创业的拼劲,进入政府里打拼。

他没有官僚作风,也没有政客的语言,而是不断工作,提出计划,提呈业绩报告。

有可能,他5个月的工作內容和表现,超过其他一些部长5年的积累。

他努力的推动政府这个笨重的大机器,吃力而不討好;在野党在讥笑他,执政伙伴也在批评他。

上一次,他说大马如果不削减津贴,减少赤字和债务,可能就会像希腊一样,濒临破產。

那是一种检討和警惕;但是,却受到来自各方的责难,包括说他危言耸听,扯政府后腿,替在野党製造机会。

他提出开明务实政策,却被贴上標籤,指他不瞭解政治现实。

他在台上像贾伯斯,努力推销经济转型这项產品。

有点可惜的是,他的傻劲多过他的魅力,他的產品受到的批评置疑,超过肯定和信赖。

一方面是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犬儒,他们不信任任何东西,只相信自己的先入为主和偏见;另一方面,依德利斯在政府里,虽然是资优生,但也是插班生,他受到的孤立,看来多过得到支持。

但是,纳吉的內阁不能少了他;政府不能有太多政客,而要有企业家来注入干劲、务实和创新;而企业家依德利斯,也要得到政治力加持,才有更大作为。

也因为如此,依德利斯值得鼓励和支持,他的改革计划,也应该给予机会。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2

22-09-10 当大选来临前

下届大选已略有所闻,现在走在大街上不难发现一股蓄势待发的大选备战氛围。

好戏的剧情总是高潮迭起,总叫人难有喘息的空间;在槟城,民政党迟来上演的 “倒丁行动”,剧情看来日益紧凑,但该党是否又会上演秉持协商精神的传统桥段,再次关起门来自行解决自家事,成了坊间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

当巫统领袖纷纷起哄要求更换国阵槟州主席兼让出议席时,当马华的硬蔡和民政的软根为统考生进入师训条件,展开浮上台面的争执时,这种犹如港剧般叫骂的场面无不让人叫好,讨论起来更是叫人精神百倍。

而当巫统正为自己与土著权威组织之间关系,做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厘清关系行动时,人们也爱莫名其妙插上一脚讨论,连中央政府分派的一个马来西亚免费牛奶,也为喝了会不会中毒的问题讨论起来。

目前政治圈暴露出来的种种山雨欲来的大选迹象,但人们趁着隔岸观火之际,更应履行选民的责任检视朝野是否有兑现自己许下的承诺。

大至在首相一个马来西亚的执政理念下,你是否有在这个理念下受惠些什么,或这个理念下自己的生活出现了什么转变;

小至州政府从2008年的3.08夺下政权至今,所推出种种的大选宣言是否已经一一兑现?或推出的公共政策是否仅是空谈却无执行之效?就连你选区的议员,是否已经妥善解决了你到他们服务中心所作出的种种投诉?而你居住地环境在你选出的议员服务下,是否出现改善甚至发展的不一样景象?

我想,这才是选民目前更应该关注的问题,人民更应在这大选来临之际,在朝野的成绩单上一一打分,评估他们的绩效指标,而不仅仅是讨论朝野每天不断上演的精彩好戏而已。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曾雪爱 20100923

22-09-10 迎接高铁时代

洋洋洒洒的“大吉隆坡”蓝图,需1千720亿打造,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计划之一,是兴建高铁系统,南至新加坡,北达檳城。

东南亚迈入高铁时代,彷彿不再是梦,而是大势所趋。

几天前,泰国內阁才批准了与中国合作兴建曼谷至廊开、曼谷至罗勇、曼谷至泰马边境等3条高速铁路的谈判架构草案。

早在两年前,越南也宣佈將与日本合作发展高铁项目,虽然有关计划已在今年6月被国会否决(理由是耗资过巨,可能把“仍然贫穷”的国家拖入沉重的外债“黑洞”),但越南若能走出中越战爭的阴影,她就可以在节省一半经费的情况底下与中国合作,重启这项高铁计划。

近年来,中国一直展开“高铁外交”,扩大其“高铁版图”,这包括计划於2025年之前打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並涵盖俄罗斯、中亚及东亚等17国的亚洲铁路系统;其中,东南亚这条干线,將从昆明经由越南、柬埔寨、泰国(或经由缅甸到泰国),南下马来西亚,直达新加坡。

诚然,如此浩大工程的高铁计划,离不开巨额的投资,但高铁所带出的契机,也是无可限量。可以预见的是,这项以高铁为动力的计划一旦落实,將彻底改变高铁奔过的几个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只拉近了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有助於打破各国人民的隔阂,使东盟各国凝聚成一个更为密切的社会。更重要的,是它对区域经济整合所带来的经贸发展契机,不只意味著一个新经济走廊的崛起,一个未来经济版图的形成,也意味著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

这一切一切,彷彿是梦,又彷彿近在眼前。而它背后的推动力,是让人惊艷的中国高铁。

中国高铁起步於2000年,只用了10年的光景,就发展到速度及里数世界第一的地步。不仅如此,相较於日本、德国和法国等竞爭对手,中国高铁不只在价格和维修成本上佔有绝对的优势,在安全性和舒適性等技术层面,也丝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大吉隆坡”计划的合作对象选择了中国,相信也是基於上述因素考量。

“大吉隆坡”是美丽的,但它追求的不应只是更高更大,而是更深更广。但愿计划中的高铁不只是经济的列车,也是人文的列车,让“大吉隆坡”奔向世界,与世界更紧密地接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09.22

22-09-10 快乐与財富

许多年前,做过这样一个心理测验,把健康、快乐、財富、知识、朋友、亲情依照重要性排列,思索甚么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说钱最重要,有钱才有快乐。也有人说,健康快乐比较重要,有钱未必能买得到健康快乐。这类的爭论,至今仍没有绝对的答案,特別是对在物质至上的社会求存的普罗百姓而言,內心尤其挣扎及不平。

喜马拉雅山区小国不丹的领袖近日在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標峰会上敦促全世界,把“快乐”纳入千禧年发展的目標之一,以终结全球贫穷、饥饿与疾病等问题。不丹总理廷里更在会上发言时谴责盲目追求財富是“危险与愚蠢”的。

这个山麓穷国曾入选世界十大快乐国家,她的前国王自创“国家快乐总值”(GNH),以永续发展、保存和发扬文化价值、环境保育与良好管理作为国家发展的量测基准,成功带领全国人民过著与世无爭的快乐生活,但这种发展步调与许多发展中国家所热衷追求的“国內生產总值”(GDP)非常不一样。

在全球仍笼罩在经济衰退的阴影中、在美欧富国仍在挣扎復甦、在联合国为消灭全球贫穷目標难以达成而感到挫败之际,不丹总理的一席话,给人当头一棒,並把大家又带回到“快乐与財富哪个重要”的思考上。

回看我国,也是GDP的追求者之一;首相不久前提出未来10年要把国家打造成高收入国的目標,这一构想对汲汲营营的打工族来说非常激盪人心,有谁不想自己成为高收入一族?

但从刚公佈的推动国家躋身高收入国经济转型计划中,我们看到的仍是一个强调“发展、建设”的美丽蓝图;没错,创造財富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牺牲掉人民的快乐与幸福,比如建一条高速铁路对沿途环境的破坏与居民生活的影响。

打造高收入国的愿景与人民是否生活富足快乐,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是政府在推动发展计划时必须注意的部份。最怕是国家变富有了,人民还是低收入一族,反而是贫富悬殊扩大了,贫穷百姓的日子更苦,还有那些在发展大潮中挤不进高收入一族的,心灵的忧郁、苦闷及心理的不平衡將更严重。

政府在推动国家发展,狂追GDP的同时,不妨参考不丹的GNH,至少要在財富与快乐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09.22

22-09-10 先进国的气势

经济转型规划方案的131项先行计划,確实勾画了先进国的气势,有高铁、核电厂、密集购物中心、宽频和无线上网。

我试想像一下未来的生活:

“早上6点起床,搭7点的高速火车,9点在新加坡吃‘星洲鱼头米粉’,中午去赌场逛一圈,晚上还来得及和朋友约好,在吉隆坡国油交响乐团礼堂观赏演奏。

“踏著轻盈的脚步,一班贵妇走在吉隆坡‘活力购物走廊’,恶毒的太阳被挡在7公里长的顶盖外,贵妇们愉快的在各个购物中心尽情购物。

“电脑店的服务员用扫描器,扫描阿里的眼睛,阿里终於买到苹果iPad。这就是‘一个马来西亚付款系统’,无支票社会的好处。”

这是“国家关键经济领域实验室”所构想的未来世界,连“大吉隆坡模型”都公开了,你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吗?

我绝对相信有钱(假如能够筹集1.4兆令吉),这些硬体设施、高楼都可以建起来。吉隆坡市民可以享用141公里的捷运,甚至是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但是拥有先进设施,就代表收入和生活水平会提高吗?首相署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Pemandu)也忽略了软体建设。

在强调131项先行计划能够製造330万个工作机会之余,Pemandu不要忘记假如未通过教育改革,培育拥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当这些计划结束后,就业机会就会流失。

经济转型方案不应偏向於硬体和大型计划,忽视了教育转型、提供素质教育。缺乏知识型工人、专业管理、科技和研发人员,无法推动经济的转型。

Pemandu能够提供经济发展的框架和方向,但是缺乏有活力及创意的年轻人参与,根基还是不稳。

此外,软体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精神文明、文化创新、崇高价值观、道德修养。

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如果大马有最先进的捷运系统,但是破坏王却破坏了自动售票机;“活力购物走廊”下面堆满垃圾、沟渠滋生黑斑蚊。这样的文化水平,是先进城市的污点,永远称不上先进国。

精神文明也包括追求高透明度、零贪污,公务员自动自发的提高工作效率。

文化创新则讲求走出狭隘的种族和文化圈子、拥有国际视野。不断强调股权、广告牌要有多少巴仙国文,就是陷入意识形態之爭,难以进步。

希望首相在10月26日公佈《经济转型计划》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09.22

2010年9月21日星期二

21-09-10 替政客“记账”

吾友家族三代都从商,华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但他家生意却是一代比一代做得大;这是因为教育程度提高,后人比先人更干练了。

吾友从小受祖辈严格训练,13岁当同龄孩子还在泥地上玩滚玻璃球,他已经和祖父端坐柜台,学习记账。

记账是生意人每日必做的功课,把一日的钱银往来,一清二楚记在账簿上,方便计算结余和日后查证。

记账的习惯,最终將吾友锻链成精明的生意人,錙銖必较,一本万利。

事实上,除了生意往来需要记账,日常生活中,如果也能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点点滴滴地详细记录下来,相信也能帮助我们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確的判断。

人是善忘的,政客尤其“善忘”。

他们最会忘记选举前所许下的“承诺”,无论这些“承诺”大小或轻重。

他们更常忘记,他们曾经无的放矢,疯子般呕吐出种族主义的言论,破坏了椰林下阿华和阿里多年和睦的情谊。

政客的善忘,是有选择性和意图的。但是,选民的善忘,却是令人扼腕和感到遗憾的。

无论政客平日表现得如何种族主义,发表的激进言论如何践踏、伤害某个族群的尊严,只要在选举前夕签发政治拨款,说说表面又能迎合特定族群的好话,过去的言行举止,既便煽风点火,曾经兴风作浪,令人感到痛恨和厌恶,最终也会船过水无痕一般,在选民的脑海中消失了。

政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反反覆覆,既愚弄民眾,又將政坛搞得乌烟瘴气、是非黑白难辨。

大选日期未定,一些政客似已蠢蠢欲动。选民单从他们的一两句话,就將他们归类为“好”或“坏”,或对他们针砭褒奖,恐言之过早,只怕到头来用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选民或应学吾友记账方式,拿出笔记本,为本身选区的政客或政治人物仔细“记账”,將他们平日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无论好坏都给予记分。到大选投票前夕,摊开笔记本,一一为这些政客和政治人物过去一年的表现“算账”。

如此一来,选民必然能看出政治人物的真偽面目,在投票时作出明智的抉择,从而避免让政客继续將选民玩弄於股掌间。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0.09.21

21-09-10 吃亏就是佔便宜

首相署公佈的“经济转型规划方案”考虑到各个层面,计划的数量也很可观,但却忽视了政策的开放。

长久以来,政府奉行新经济政策的各种扶弱措施,害怕开放后,土著会失去保护和特权。就是这种要开放又害怕的心態,造成外资逐年萎缩。

开放,是放掉手中的东西,但未必就是吃亏。这里举出一个“吃亏就是佔便宜”的例子。

纳吉星期一和李显龙会谈,双方同意用6块地段交换马来亚铁道公司在新加坡的6块土地。

表面看来,我们吃亏了,因为大马要让出6块地,而换来的6个地段是交由马新联营公司联合发展,不是大马独佔。联营公司的股分是国库控股60%,新加坡淡马锡控股40%。

如果马来亚铁道公司继续佔用丹绒巴葛等土地(大马没有拥有权,只属租借,不能用作其他用途),不会带来额外利润,火车站却把新加坡一分为二。站在马来民族主义立场,肯定是要持续这种“损人不利己”之事,所以这个课题20年来悬而未决。

纳吉上台后,看得更远,交换同等价值的地段,一来可以赚取丰厚的经济回报(新加坡经济势头良好,土地价值和商业建筑物的利润將遽增),二来可以消除矛盾、和新加坡搞好关係,以后要招商和谈判其他课题就容易了。

譬如,在经济转型方案下,大马计划兴建一条连接檳城、吉隆坡和新加坡的高速铁道,如果没有得到新加坡的配合,就不好办了。

所以,我们应该持续“吃亏就是佔便宜”的精神,不要总想要得到更多,死捉住特权、股权、优惠和固打不放。一时的吃亏,可能带来长远的利惠及进步。

再举个例子,国產车普腾这么多年来无法找到技术合作伙伴,关键在於政府一直不开放汽车市场、不让出股权。外国车商不是傻子,不开放市场,它们会转让技术吗?

但是,普腾顾问马哈迪却说风凉话,他指普腾不担心与外国车商合作的问题,因为普腾的盈利倍增;他也反对政府允许外国车商在我国设立车厂。

普腾的盈利是因为大马人缴付昂贵关税,让政府去津贴得来的。不迫使普腾“吃亏”,如何让2千多万名大马人获利?

许多国家的经济能够起飞,就是依靠开放;开放可能会让一些人吃亏,但只有这样经济蛋糕才能扩大。

不搞大经济蛋糕,所有人就会在小小的经济市场中爭闹不休,种族主义、极端主张此起彼落。为了国家,吃一点亏算得了甚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09.21

21-09-10 房事难

儘管屋价已近天高,房屋发展商和“专家”告诉大家,大马房屋市场没有泡沫,健全得很。

言下之意,屋价还会上涨,直衝太空;想要买的人,要赶快衝进去买,不想买的,也是时候买了。

要不然,就会“来不及”了。

就好像告诉你,苏州过后无艇搭,这是最后一个机会。

再不买的话,准备以后买一座骨灰塔吧!

全球金融风暴发生前,美国、英国、欧洲各地的“专家”也说,市场没有泡沫,只有让美梦成真,赶快买吧!

於是,大家著魔似的,一股脑儿投入房屋市场;连许多退休领养老金的,以及失业领救济金的,也把最后一点身家丟了进去。

接下来,房屋市场崩盘;屋子成为负资產,供不起,卖不出;屋子被银行拍卖,屋主流落街头。

两年后的今天,大量房屋依然空置,再便宜也没有人要。

近期的《时代》杂誌,用照片呈现克里夫兰市的惨状。昔日美丽的住宅区,已经满目疮痍,沦为吸毒者和乞丐的棲身之鬼域。

不,我没有说大马的房屋市场已经泡沫化了,就快崩盘了;不是的,我不是“专家”,不能做这种预测,更负不起责任。

我甚至不是潜在的购屋者,没有切身利害关係。

但是,这不能阻止我生气,这是小老百姓式的生气。

发展商只有兴趣盖百万豪宅,炒屋者投机地节节炒高屋价,政府置身度外,没有对策。

於是,几年前价值15万令吉的公寓,如今要卖30万令吉;原来30万令吉的排屋,现在开口要60万令吉。

新推出的共管公寓,隨便都可以叫价百万令吉;噢,这不是指吉隆坡城中城的豪华共管公寓,而是外围地区的一般行情了。

对不起,这不叫经济起飞,也不是经济成长所带动,这叫经济扭曲,也是市场贪婪。

几年来,大马经济成长数字很可怜,从负成长到区区的5%或6%;人民的收入,扣掉通膨,没甚么增加。至少在2020年之前,注定还是中低收入国家。

但是,房价是几十巴仙的涨,三两年就要翻倍;这种涨价不合逻辑,也没有实质基础。

发展商和“专家”们还说,快买啊,否则来不及了,还要涨的。

问题是,买得起吗?值得买吗?

马来西亚不是地小人多的香港和日本,不是经济飞腾的中国和新加坡,不是烂船也有几吨钉的美英欧。

小老百姓有甚么能力购买超高价房屋?发展商和炒屋客凭甚么抬高屋价?政府有甚么条件无动於衷,拿不出政策?

过去,大马人民能够引以为荣,或是自我安慰的理由,就是买得起房子。解决了房事,其它方面不行,还是勉强过得下去。

今后,中等收入家庭都买不起房子,年轻一代连头上一片瓦的问题都应付不了,这不只是个人和家庭事,而是社会和经济问题,也会成为政治难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1

21-09-10 说不清是熊猫是猫熊

难得有一位巫统台面人物说他是自认马来西亚人第一,马来人次之。声音虽然寥落,却很铿锵。

他就是纳兹里部长。近来这名言论也很出位的部长说的话都很中听,好像与我们是一国。他在自己的群众里,恐怕已经捅了马蜂窝,但是看来到现在为止他是勇者无惧,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像那位东姑秘书长射出的箭会回头。

大约在半年前,巫统二号人物,也是国家二号人物慕尤丁副相,明确地说他是马来人优先,马来西亚人次之,余音绕梁不绝。

两位同一阵线大人物说话针锋相对,蔚为奇观。

五十多年来,台面人物都在教导我们要以马来西亚人自居,不要分什么马来人华人印人,但是到今天还是说不清楚,尤其是台面上的。如果老师头脑不清,就难怪学生浑浑噩噩。

为了弄清楚自己的身分,华人社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曾经有过一轮认真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我们应该自称是“马来西亚华人”,或者是“华裔马来西亚人”。

这等于是问:是熊猫还是猫熊?

大家都注意到,去年两只“熊猫”出了四川到了台湾之后,他们的名字就变成了“猫熊”。

虽说不论熊猫猫熊都一样,但是若要名正言顺,就得问一声:阁下是猫还是熊?是以熊优先、猫次之,或者以猫优先、熊次之?

理论上国民都是马来西亚人

马来西亚既然建国了,理论上所有国民人人是马来西亚人,不论冠上什么形容词或副词,都改变不了马来西亚人的本质,就像熊猫不管用什么名字基本上还是一只熊。

可是要来个身分认同竟然那么为难。

照慕尤丁的思路,他就是“马来西亚的马来人”,我们则是“马来西亚华人”。也就是说,大家还是“熊猫”,以猫优先。

照纳兹里的思路,他就是“巫裔马来西亚人”,我们则是“华裔马来西亚人“也就是说,大家是猫熊,以熊优先。

到底我们是猫或是熊,实在难搞。按照我们平日说话的习惯,不论有意或无意,我们都说自己是“马来西亚华人”,很少会说“华裔马来西亚人”。这说法跟慕尤丁一样。所以,表面上好像纳兹里与我们是一国,其实慕尤丁才真正与我们是一国。

说我们是马来西亚华人,一来比较顺口,二来恐怕也有些情绪,感觉到不被接受。那些动不动就叫我们去这里去哪里的鸟话,实在听不下去。

如果“次国民”有认同的困难,也许容易理解;但是那些以大国民自居的也有认同的困难就很难理解。美国人没有认同的困难,所以奥巴马是“非裔美国人”,不是“美国非洲人”。

顺便说为什么熊猫有时叫猫熊,网上有一个说法:

“大熊猫被发现以后,早年在重庆北碚展出时,其名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写法,从左到右横书,而当时的人们却还大多只知道按照古汉语习惯,从右向左读,所以将“猫熊”误读为“熊猫”,以至于以讹传讹,并且流传开来。”

后来猫熊的名字就随着国民党带到台湾,熊猫的名字则留在大陆。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张木钦 20100922

21-09-10 考100分的原因

这次要思考的问题,是时光倒流到小时候,在小学求学生涯中,你是如何面对考试,考取好成绩的呢?

答案可以千百万种,但相信答案应该不包含“我家装了冷气机,所以我能专心读书,考获100分”这个原因。

最近电台有一则冷气广告,话说小孩子告诉父亲他考取80分,而另一名同学考到100分,是因为后者家里有冷气,而他没有,因天气太热无法专心读书。

冷气究竟是一样必需品,还是奢侈品,视个人经济能力而定。如果家庭环境好,冷气应该算是必需品,尤其我国的天气十分酷热,设有冷气设备也不为过。但是,对于一个小康之家或是经济不好的家庭,装置冷气却可能是个负担。

搁置一旁不谈装置冷气的需要,反之是重视该广告的内容。

广告是宣传产品的手法。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时代,宣传手法要新奇、突出是事实,不过广告也同时间扮演着传达信息的角色,因此广告内容必须符合事实,而不是扭曲事实。

考试要考取好成绩是要靠个人的努力,个人的专心、专注力,当然也要靠本身的意志,因此天气热是不会导致小孩子无法专心读书,也不会因此帮助小孩子在考试考到100分。

这个基本观念必须正确传达给下一代,一旦出现偏差,“天气热没冷气”就会成为小孩子考试成绩差的借口,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因此显得失败了。

所以,有关当局的确有必要检讨这个广告是否适宜在空中播出,否则,再过不久,就会有学生要求教育部在每所学校装置冷气,不然学生无法专心上课!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秋錂 20100921

21-09-10 经济如何转型?

马来西亚独立53年,国家经济从上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逐渐步入目前的适度增长,吸引外来直接投资(FDI)的优势,也逐渐被邻国追赶甚至超越。

简单来说,我国经济目前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瓶颈,套一句学术界的话,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当要迈向高收入先进国时,即面对很大的阻碍。

纳吉身兼首相及财长要职,上台后就积极改革经济结构,设法打破“中等收入陷阱”以及铲除阻挡经济转型的障碍。

根据我国经济转型计划,政府已经鉴定出131项旗舰计划和60项商机,总资金需求达4440亿美元,其中92%必须由私人界承担。政府也说,这些计划将会集中在经济以及乘数效应偏高的工程。

在经济展望尚不十分明朗之际,暂且不论私人领域是否有能力扛起这个重担,我的问题是,要使国家迈入高收入先进国,难道光凭多建几项大型工程就足以达到目标?

纵观世界,凡是达到先进国水平的经济体,一般上都有两个共同点,首先是科技创意,其次是服务效率。

没有自行研发的科技,永远只能做仰赖廉价劳力且仍人鱼肉的组装商;没有卓越的服务效率,永远无法把服务领域推向更高层次的增值行业。

如果推行建筑工程就能令经济转型,多建几座双峰塔就好啦!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夏国文 20100921

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20-09-10 生物链与种族和谐

如果你刚好过境中东或者新加坡机场,你可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上百位印尼女佣正准备回乡,大包小包的行李,叽叽喳喳以家乡话交谈,脸上洋溢着“衣锦还乡”的单纯喜悦!

然后,如果你刚好滞留在机场,因每年从棉兰飘过来的烟雾,导致航班延误,你会否把雨林消失的危机,和印尼女佣联系起来?思索其中的链接?

费里德曼的《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就这么执着地追踪其中的链接。他认为,女佣是典型的出口“原始劳力”,而森林砍伐则是出口“原始木材”!

一个链接出事影响大局

稍有新闻常识的人都晓得,在印尼巴布亚省的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这也使到贫穷、教育不高的人民为了糊口之粮,或非法、或合法大量砍伐木桐,卖给中介业者,赚取每棵树桐约百元之数。

我们如果对这棵树桐做个追踪,当会发现这树桐将卖给中国,或者越南家具商。辗转之下,做好的家具产品会出口到东京、纽约、香港家具店,以更高价格卖出去。因而,环保都是空谈,禁止输出女佣更是空谈。

女佣受的教育少,只能出国出卖“原始劳力”。伐木者受的教育少,只能偷偷砍伐森林,出卖“原始木材”。

这样的追踪,至少让我们看到一个轮廓,那就是树桐、女佣、教育、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还有法律都是互相链接的!仿佛一个生物链,其中一个链接出问题,其他的必然也有问题。

如果政府对原始森林管理得当,相应的法律妥善,技术上也有能力,印尼人完全可以做出一万元的家具产品,何须以一百元出卖一棵树桐,让其他人赚取了9000元?

同理,如果印尼女性一个个受良好教育,而国内又有就业机会,她们何须飘洋过海当女佣,出卖廉价“原始劳力”?

让我们的追踪暂告一个段落,把视线调回我们的国家。

我们庆幸我们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还没需要输出女佣来赚取外汇。但我们仍然需要输出半技术员工在新加坡、台湾、日本、澳洲、中东出卖原始劳力。

从上述“生物链”的原理来说,我们本来是个富饶国家,拥有石油、油棕、橡胶、锡米,还有原始森林。

1957年建国之时,我们也拥有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依班与卡达山族。这些都是我们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有着共生的“生物链”关系,我们有着普及教育,有着勤劳、互助、包容的价值观,和力争上游的优良传统。我们更有着多元文化的活力。

不容破坏国家生态平衡

但缘何时至今日,我们跟其他国家相比较时,会节节败退呢?

什么是生物链?生物链就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简单的阐述就是:“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就有昆虫。植物、昆虫,鸟类与其他生物,靠着生物链联系一起,互相依存而共存亡。这也意味着物种之间有种天然的平衡关系。”

如上所述,既然森林、女佣、教育、法律、政府管理是互相链接的,那么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依班与卡达山族当然在“国家的生态”中,也是自然链接的,加上政府管理、法律、教育、经济发展、资源分配,难道不也是个活脱脱的“生物链”吗?

打击华文教育,导致培育人才的失衡;种族主义昂扬,导致种族和谐瓦解,人才移民他去;经济保护主义,导致扩展经济失去活力。

生物链的失衡,可能使到绿洲变沙漠,河水干涸,动、植物死亡灭绝。我们愿意看到这样的景象吗?我们愿意继续任凭破坏“国家生态平衡”的极端主义嚣张吗?任凭廉价政客动不动叫别人“滚回自己的原居地”吗?

是的,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还没沦落到像菲律宾、印尼、缅甸一样,需要输出廉价“原始劳力”,但如果种族主义继续喧嚣、贪腐横行、道德败坏,“生物链”被腐蚀破坏,我们可能走向可怕的灭绝!

聪明的身踞高位者,能不警醒吗?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俊安 20100920

20-09-10 连平等对话的门儿都没有

当种族极端主义的火苗在民间逐渐蔓延之际,幸好我们还是在一片阴霾的氛围中看到一线曙光。

早前在檳州爆发的要求禁止中元节歌台表演风波,我以为又会像国中校长发表极端种族言论风波的下场一样,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岂知,山重水復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涉及的回教团体与中元节联合会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会,分歧圆满落幕。

最令我激赏的,是檳州亲善回教理事会主席莫哈丁阿都卡迪在上述对话结束后,所拋出的一番话:“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是的,目前摆在“一个大马”愿景面前最迫切和艰巨的挑战,並非针对土著的特权,抑或非土著的国民地位,而是连最基本平等对话的平台都没有。

这是作为一个文明社会,作为一个成熟的多元社会,所理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也许到最后彼此的分歧还是难以一瞬间解决,各自的立场原则还是难以改变,但是至少我们已经踏出第一步――对话。

如果一个建国超过半个世纪的国家,其国民至今就连平等对话、理性沟通的勇气和诚意都没有,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可惜的是,从执政者到民间个人,还是有人坚持把对话的门关上。若有任何人想尝试开启这扇门,甚至摆事实讲道理,则动輒被祭出恶法向其冠上极端份子的罪名,或者通过存有谩骂、恐嚇、乃至暴力成份的言行举止加以制止。

过去有些西方学者把大马的建国成就归功於国阵政府的精英协商精神,把一些足以在民间造成族群紧张情绪的爭议带到內阁,在闭门的情况下,通过各族精英领袖的理性沟通和探討,把所有分歧一一化解。

然而,2006年9名非回教部长向当时的首相阿都拉提呈宗教备忘录所引起的轩然大波证明,就连在最高的决策机构,只要触及回教或土著地位议题,连闭门对话的门也被关上了。

今年初中央政府对於成立跨宗教理事会的迟疑態度也是一例,当局最核心的考量说穿了只有一个:不允许其它宗教站在同等平台討论回教的问题。

在司法界拥有崇高声望的前联邦法院法官哥巴斯里南,最近也一针见血批评部份的高庭法官,在审讯有关民事法庭是否有权聆听回教案件时,採取犹豫不决的態度。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在詮释法律时穿插了个人宗教背景的考量。

正所谓上樑不正,下樑歪,民间就更不用说了。从律师公会於2008年主办的《改信回教:重看《联邦宪法》第121(1)条款》座谈会被有心人硬闯会场导致腰斩,到最近所推广的“我的宪”法运动被投报个案,皆在在暴露一些有心人拒绝对话的囂张和蛮横姿態。

可是,执政者似乎忽略了,强权已不足以主宰那扇对话的门,分而治之更已没有了市场。面对网络天空的浩瀚无边,当局要么就继续自我封闭,然后最终被人民力量推倒;要么就化被动为主动,跟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打开对话的心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吴健南‧2010.09.20

20-09-10 经济转型靠执行力

首相署宣佈,公共及私人领域500多名人士参与今年6、7月进行的“国家关键经济领域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將於9月21日在吉隆坡世界贸易中心举行的“经济转型规划方案”开放日,向公眾展示。这是首相纳吉继今年3月30日公佈第一阶段的新经济模式,欢迎国人提出意见之后的延续方案;政府公开展示经济转型规划方案,乃希望公眾能提供意见,供第二阶段新经济模式擬定政策及落实计划参考用途。

政府为新经济模式设立了3大目標,即(一)、高收入:希望大马2020年的人均收入能从2万2千令吉(7千美元)增加至4万6千550令吉(1万5千美元):(二)、持续发展:2011至2020年之间,每年平均成长率须达到6.5%;(三)、包容性:希望所有族群皆能从经济转型中受惠。

为了达致上述目標,政府在规划方案下擬定了12项必须重视而且深具发展潜力的关键经济领域,例如石油与天然气產业、观光事业、农业及基础工业、生物科技、资源基础工业等等。部长依德利斯依据上述各项计划,为国人描绘了一幅乐观和明亮的美景。他表示,根据经济转型规划方案,我国到了2020年,中產阶级人数將增加64%或280万人,而高收入阶级则增加3倍或130万人。

倘若这些数据能一一实现,则意味著我国要成为高收入国的目標也就不远了。然而,要成为高收入国,並非纸上谈兵就可实现,最重要的,是政府和私人业界的管理政策以及营运心態和模式,都必须改变,例如重新评估或调整人力资源、人力市场的薪金结构,引进或招揽专业人才回流或重视专业培训。周边国家低廉劳工的优势,逼使我们必须放弃劳工密集的工业型態,而转型专业或高科技工业。

如此一来,我们非但必须逐步削减外劳人数,更须设法吸引或留住专业或高科技人才,没有这些专业人才的服务,各领域决无法生產具有高素质具竞爭力的產品,也自然无法在这个讲究素质的国际市场上竞爭。依德利斯声称,在经济转型规划方案下,未来10年將能增加33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些就业机会之中,有一半是属於技职文凭的,这说明了未来一代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经济发展扮演角色。而大专院校的课程须更务实,重视经济领域的需求,培育出国家经济所需求的高水平和竞爭力强劲的专职人才。

纳吉政府提出新经济模式,乃因为政府已意识到,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而周边国家纷纷崛起,我国务须在经济、社会以及公共体系各方面做出重大改变,否则非但无法与区域其他国家竞爭,更別说要在2020年达到先进国的目標。我国的一些竞爭优势近年来在逐步消失,外资减少、外才流失、治安不靖、种族关係疏离等等问题,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构成严峻考验。

经济转型规划方案,可以说是我国的经济路线图,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施政態度起著极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经济能否成功转型,执行力是最大关键。政府务须在经济转型规划方案下,展现透明、公平和开放的態度,以“一个马来西亚”的概念来取代新经济政策,无论是公务员聘用標准或承包政府工程,皆须採取绩效或公开招標制。国家经济转型还须靠私人界充当火车头,政府唯有为私人界提供更多利商条件,才能取得双贏,引领国家实现2020宏愿。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9.20

20-09-10 纳兹里超越巫统

纳兹里,贏得了尊敬。

他写给《马来西亚前锋报》的阿旺士拉末(Awang Selamat)的公开信,含金量很高,掷地有声。

用来对付种族主义份子,特別管用。

或许不能像是暮鼓晨钟,让他们顿悟醒觉,回头是岸;但是,要像是马来kompang加上二十四节令鼓,加上印度手鼓,把他们震得头晕目眩,四肢乏力,不能再囂张拔扈,顛倒是非。

至少有3个重点,可以摘录,作为“一个马来西亚”的公共教材,而且要在政府和巫统內广为宣导,作为政策纲要。

第一,不需要听命於马哈迪和依布拉欣阿里散播的言论。

第二,在民主国家,必须以文明方式对待反对党议员;他们和执政党议员一样,都是人民票选出来。

第三,正视大马多元族群的政治现实,国阵必须得到所有族群的共同支持,才能继续执政。

依布拉欣阿里和阿旺士拉末不会顾及这些,因为他们躲在种族主义的巢穴,看不到真正的马来西亚。

我特別喜欢他说的这句:“没错,我先是马来西亚人,然后才是马来人,你吹咩?”(对不起,最后3个字是我加上去的;不过,相信不离他的本意。)

身在巫统,有胆识公开这么说,纳兹里超越了巫统。

纳兹里近年来的表现相当出位。除了敢於顶撞马哈迪,奚落依布拉欣阿里之外,他和民联成员的能够沟通互动,他也出席和非政府组织的对话;他能够和面对群眾,用文明的语言为政府辩护。

有人说他是个人主义;我不认为全然如此;即使是的话,也是好事。在趋於僵化的政府组织里,个人有寻求突破的活动能量,远远好过埋在死气沉沉的团体里。

大马人民的政治意识抬头,讯息快速广泛传播的今天,政府领导人不能沿袭保守被动的姿態,活在舒適但狭小的自我世界。

纳兹里的不同之处,在於他看到大马政治生態的变化,人民思维的改变,以及国家未来的路向。

而且,他知道选举的关键;一旦从政者和政党和社会民意脱节,就会输掉选举,失去政权。

纳兹里没有甚么伟大理念,但他瞭解政治现实,所以走的是务实路线。

而这就是今天许多政府领导人,特別是部长级人物所欠缺的认知。

多数的部长寧可躲在第二线,甚至是第三线,不做、不说、不表態;或者,他们自以为那是安全的做法,不把头伸出去,而是等待对自己有利的时机。

当多数部长都这么想,执政党和政府怎样会有作为?

国阵要执政,政府要改革,需要纳兹里这种部长。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20

20-09-10

20-09-10

2010年9月19日星期日

19-09-10 如果不是女富商

同事拿起报纸,有点忿忿不平的说:“同样是47岁,遇害的拿督苏茜拉华蒂是‘貌美女富商’,而涉及鲁尼嫖妓门中的47岁女人,却被称为‘老妇人’,简直是双重標准。”

这是轰动全国的“女富商”案件外一章。

可以理解,媒体冠上“女富商”称號,主要是为了行文和標题的方便。

但是,这也可以反映社会对熟龄女士,譬如说40岁以上者的不同眼光。

如果是名成利就,加上风韵犹存,那就是“貌美女富商”;不幸的,如果事业、成就,加上长相都很一般,那可能就提早升级为“老妇人”,或是“阿嫂”、“欧巴桑”……。

唉!有点让人沮丧,不过,这提醒熟女们要多加努力。家庭、事业和容貌身材,都不能隨著年龄增长而放弃,要永远拒绝“老妇人”。

噢!这里不是女人专栏。

我的意思是说,女富商,不,苏茜拉华蒂案件受到特別重视,在於女死者本身的传奇。

在她宣告失踪开始,全国上下都投以巨大的好奇,每天都追踪事件的蛛丝马跡,不放过任何的小道消息。

全国每天每月都有失踪案件,为何独有此引起侧目?

主要在於苏茜拉华蒂本人,身为马来裔女子,她的出身、家庭、性別、种族,都不会是协助她在商场上成功的有利条件。

然而,她能够逆流而上,打破玻璃屋顶,突破了主流结构的限制,难得。

在马来社会,尤其是妇女界来说,或已是一种標竿典范。

所以,苏茜拉华蒂的案件,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事件,而是跨社会的公共议题,连国家领袖都被追问情况。

或许如此,连警方也不敢怠慢,三军用命在开斋节假期中全线调查,並且迅速破案。

看到警方蛙人部队在烈日之下,长时间潜入河水搜寻证物,必须竖起拇指说好。

大马皇家警察认真起来,確实是有效率的。

不过,在讚扬警方整体表现的同时,也要检討警方的一些疏失,尤其是地方警察部队的问题。

在苏茜拉华蒂案件之前,多宗失踪和谋杀事件,就已经在万津地区流传,而且都涉及苏案中的嫌犯。

从印度来马的富商,下落不明;和嫌犯有生意来往的地方人士,妻子被人杀害,调查没有进展;当地人早就说,只要和嫌犯有过节,就会神秘消失。

而农场內的活动,人们也不是一无所知。

初步估计,甚至有20人遭遇不测,可能都和嫌犯有关。为何如此多的案件,那么长的时间,都没有让警方正视,以及採取行动。

若非“女富商”苏茜拉华蒂,是否农场的活动还会继续下去?

或者说,如果警方早就採取行动,苏茜拉华蒂等人可以倖免?

新任总警长依斯迈上任即刻走访万津,看来他已察觉地方警队的问题。

怎么做?就看警队的改革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19

19-09-10 成功不需要借口

踏入报界第一年,一名报界老师便提过,报纸只是一日的新闻。任凭你撰写一则多么震惊天下的独家大新闻,就算你的大名出现的A1封面的一条龙之下,也只是一天的威风。说不定,隔天你的大名连同大新闻已被用来包猪肠粉。前辈用意是要勉励我们后辈,日日都要有追访独家大新闻的热忱和魄力。

我国在2010至2011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竞争力排名再次下挫,从24名跌至26名。对我来说,大马竞争力三连跌不出奇,奇的是报道声称,政府十分关注这项不利我国的跌势,并对症下药采取多项补救措施,却未感觉有任何突破的改变。

不知道是否是我国的风气和文化。我们很多领袖都喜欢话当年。想当年,我们是多么的威风,经济增长是多么的高,说到简直是傲视东南亚,放眼亚洲。这就好比一名记者可能在30年采访生涯中,只写了一篇独家封面报道,便一直沉醉其中;遇上新进记者,便重复诉说当年的威水史。再不然,我们的领袖总喜欢消极性的隐恶扬善,总是不愿接受事实,不敢面对我国实在有大不如人之处。这些领袖总会说:“虽然我们的XXX下跌,但在XXX方面,我们却又显著增长……”等,让人民看不到政府有想要对症下药的决心。

台湾《商业周刊》独家专访日本首富柳井正,这名史上首位靠卖平价服装登上日本首富的人。柳井正敢用9次失败换取一次大胜利,靠着“劣等感”追求世界第一,其致胜格言是“成功一日就可舍弃!”。

同样的,我国竞争力或经济一再受挫不是问题,就算9连跌也都还有扭转乾坤的可能,问题只是我们是否有等得到大胜利那一天的能力,抑或还只是沉溺在想当年的“那一日成功”?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钊伦 20100911

19-09-10 非洲黑钱也敢要

在古代,非洲,这据说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大陆,曾经文明过,特别是北非的埃及、埃塞尔比亚等古国。直到七世纪,伊斯兰帝国入侵,被占领、被统治;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这两大老牌海上霸权崛起之后,非洲就陷入了更黑暗的苦难。

1441年,葡萄牙的一支探险队,在布朗角附近沿海掳掠了十个黑人,带回里斯本出售为奴。非洲黑人就开始被掳掠到欧洲为奴。西班牙人在美洲要灭绝印第安人不成,又发现印第安人在田间的劳动力,四个才扺得上一个非洲黑人。1501年第一批黑奴从葡萄牙引到美洲之后,美洲非洲之间的黑奴贸易,就源源不绝,规模日大。

即使不看美国黑人小说家写的《根》,看到贵为总统的奥巴马,也会不期而然地联想到黑奴的苦难。至于没被卖到美洲为奴的黑人,留在本乡本土的,总让人联想到连年的饥荒,瘦骨如柴、肚子涨大、眼睛突出的小孩;以及二战后纷纷独立,但内战不休,种族屠杀清洗的人祸。虽然非洲有些国家,经济发展,但整体上仍然是贫穷落后。无论黑人在体坛上有多大的成就,但这光环仍然照不亮笼罩的黑暗。上网看看资料,随便一查,贫穷、卫生、健康、寿命,非洲都是处境最差的地区。

刚刚公布的全球最富有的国家地区,大马在全球排59名。在东南亚则是仅在新加坡和汶莱之后。算是中上之国。而最穷的国家,仍然都是非洲国家。

近年来许多非洲老千来我国行骗,名目繁多,以洗黑钱为主。我国这么多专业人士,包括拿督等贤达皆上当,这叫活该。非洲这么穷这么多苦难,他们的钱可以要吗?真有黑心肝的黑钱,是多脏多不义?这种钱都敢要,良知何在?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0919

19-09-10 一件小事

不久前重读鲁迅的一篇文章〈一件小事〉,发人深思。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这样的,某个严冬的早晨,主人翁乘坐人力车赶赴一个重要约会,车子途中却撞倒一名老妇,主人翁认定老妇跌倒只是装腔作势,不以为然,还催促车夫別理上路吧,但朴实、善良的车夫,却毫不踌躇地扶起妇人到警察局求助,落下客人不载了。

鲁迅形容搀扶老妇离去车夫的身影,非常生动,“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这么“一件小事”时常縈绕在作者心头,对作者而言,这件小事比起“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幼时所读过的子曰诗云”,“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並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那一天,也有一件“小事”在我面前上演。

与平日一样,在候车亭等车的我埋首在隨身携带的小说中,一名拄著杖的印裔老人慢慢走来,嘴里嘟噥著我听不清楚的话语,我以一惯的姿態不理,这是我向来应对沿街兜售东西的小贩的姿態,没多久后,我看到了这一幕:另一位候车的印裔老妇不假思索地上前问明瞭老人要上哪儿去后,就轻挽他的手,慢慢地过马路。这时我才发现老人原来是盲眼的,看著两个年老的身影徐徐地穿过马路到对街去,突然为自己的防卫心感到羞愧。

在对街另一头,两名华裔妇女也正在等车,印裔老妇拉著老人的手到她们面前,像似拜託她们,巴士来了带老人一同上车。老妇才又慢慢地回到我这一边等车。没多久,对街的巴士来了,不一会儿,三个人的身影就隨著巴士消失了。

我暗暗地偷看回到原位的老妇一眼,她与之前一样没甚么表情,一派恬静,刚发生的那件小事,对她是那么地理所当然。我把头垂得低低地,想著如果事件倒带,我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作法。

最近,族群关係问题常被提出来討论,我偶而会想到这件小事。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早已深諳各族应互相帮助、和谐生活的道理,在许多小事上,我们的人民都已能体现各种族间的互相包容与互相扶持,並且一起帮助比自己更弱势的同胞,这才是大马族群关係应发展的方向;时代不同了,所扶助的弱势对象,不应是特定种族,而是社会中有需要的人,比如残疾者、贫困者或权利被剥夺者。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09.19

19-09-10 极端主义的温床

纳吉接连两次谴责极端主义,这反映国家领袖的担忧。但如何遏止极端主义?才是最重要的。

首相指出极端主义可怕之处,是拒绝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及拒绝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同时缺乏包容心。

这个国家的竞爭力来自多元文化、价值观和教育;极端主义排斥和仇视多元化,將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每个年代、每个国家都会有极端份子,譬如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极权统治独裁者希特勒,以及为中国带来“10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

即使是民主国家也有极端主义,比如澳洲昆士兰州的极右翼政党――单一民族党就鼓吹白人主义,反对接受非白人移民。其党魁宝琳韩森(Pauline Hanson)甚至要求澳洲检討移民政策,並且废除多元文化主义。

这个党於1998年6月,在昆士兰选举中,贏得了11个席位。但过后,韩森的支持率下跌,並输掉好几次的选举,她终於在今年初宣佈退休。

极端份子会利用一个大目標和愿景来包装他们的主张、鼓动情绪;如果许多愚昧的民眾疯狂迷信,就会演变成灾难。

纵观歷史,千千万万人追隨极端主义,必定有其社会背景。希特勒的崛起,是因为经济大恐慌打击了1930年的德国,使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胜。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是因为毛泽东“大跃进”运动的失败,导致全国性饥荒。

韩森发表她的极端言论时,获得澳洲甚至世界各地媒体的注意,得到了大篇幅报导。媒体需要耸动的新闻,但理智的澳洲民眾始终佔大多数,他们选择多元,“埋葬”了韩森及其极端主义。

通常极端主义是从激进的思维和主张开始,如果它们获得民眾支持的“激励”,就会扩张为极端组织。因此,打击极端主义要从它小的时候开始,不能姑息养奸。

如是观之,极端主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它有其蔓延、滋生的土壤,同时获得许多民眾的跟隨。如果极端主义还有市场,还有许多有权势的政客维护,就会伸出魔爪。

要割捨、遏止极端主义,最重要的是壮大中庸、温和及多元主义。种族政治是其中一个滋生极端主张的温床,单元思维、拒绝沟通、互相猜疑也让极端份子有机可乘。

“种甚么因,得甚么果”,今天我们纵容激进份子,让他们有滋生的土壤,明天就得付出代价。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09.19

19-09-10

2010年9月18日星期六

18-09-10 隨想“马来西亚日”

47年的岁月,也许无法催生一个全新的“马来西亚族”,但是,这段漫长的日子,绝对足够用来整合全民,加强人们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在建国的过程中,不论好坏,每一项经歷始终都是人们的共同记忆,而这些珍贵的共同记忆,就是全民认同国家、认同彼此的基石。只要基石稳固,人们自然而然会热爱这个国家,不必去刻意推动。

马来西亚绝对还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说得直接一点,其中还有无数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不只是在政治或经济等重大议题方面,也包括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就连刚刚过去的“马来西亚日”,也是基於政治因素,在国家成立了47年后,才第一次被列为全国公假。

所以,民间团体才会在马来西亚日前夕,以“沉默47分钟”的方式来迎接这个日子,以省思如何让国家变得更好,尽本身的公民义务,並且也以沉默抗议种族主义和封锁媒体。

种族主义在马来西亚“泛滥成灾”,不同族群之间猜疑甚深,已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我必须很遗憾地承认,只有到了国外,和不同国籍的人交谈时,自我对“马来西亚人”身份的认同感,才会格外显现出来。

不过,每次回国后,常常面对一些政客挑拨族群关係的叫囂,最近甚至还有教育工作者发表种族主义言论,往往令人对“马来西亚人”的身份充满无力感,族群意识也就挥之不去。你在这个国家出生长大,一直都是马来西亚公民,但就是还有一些人不断提醒你的族群身份,说你並不属於这片土地。

面对全球化的世界,可以预见,多元文化其实是一个强项,更能够在不同国家或文明之间游刃有余。种族主义份子以狭隘的思维来看待其他族群,把自己锁在窄小的种族框架中,拒绝接受多元文化,最终吃亏的还是国家的竞爭力。

马来西亚確实处於一个十字路口,亟需认清楚未来的方向。作为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马来西亚日更应该提醒我们的,就是逐步把种族主义扫入歷史中。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苏俊辉‧2010.09.17

18-09-10 咦?大马公司呢?

《福布斯》公布了亚洲企业50强,中国及印度公司占大多数,个别有16家公司入榜;其他有企业上榜的区域代表还有:韩国、澳洲、日本、印尼、新加坡、香港、台湾及印尼。 将名单由头到尾看一看。

喔……咦?在一遍……嗯?还以为自己看漏了,但细查后才发现,单子上果然没有大马公司。

《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从936家市值或营业额至少为30亿美元(约93亿令吉)的公司中选出“企业翘楚”。

符合上述资格的大马公司不少;马银行是我国最大的银行;明讯的上市活动引起各界关注;森那美堪称全球最大种植公司;国家石油是政府收入重大来源……放在国内他们盛有知名度,但一和国外业者相较,这些我们为之看好的公司,都不幸被抛出局。

从亚洲企业50强的名单和入榜趋势看出,大部分入榜企业界来自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印);前景良好的地区每年入榜数目都在增加,显示这个蓬勃发展的亚洲版块,正以无限潜力散发光芒。

无奈,身为新兴市场之一的马来西亚,却无任何公司跻身其中,显示我国大型企业的不足之处。

当然,这只是一个遴选名单,不是什么衡量优缺的绝对标准,但也不能因此为自己的问题找太多借口。

过于受保护,限制过多,是我国大型公司难以“轻装”,飞翔在国际蓝天的原因之一。我国许多大资本公司都隶属政府投资臂膀旗下,多年来一直受到不成文政策的庇护,拓展步伐也要“配合”国家的发展脚步。

缺乏独立性,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外国人才更难在本地公司发挥所长,无形中就影响了企业与全球化接轨的强度与速度,竞争力自然下降。

企业需要以政府开明、透明及公平的政策为基础,才能飞得更远,毕竟到了国际舞台,你是不是好演员不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刘慧欣 20100918

18-09-10 升级版草莓家长

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报到,这位90后的大学新鲜人,开学第一天就轰动校园。

郑同学上大学,陪伴他报到的除了爸爸、妈妈,姑丈阿姨各一位,还有他坐在轮椅上83岁的老奶奶。除了5位亲友团的“护驾”,惊人的是他的行李共有14箱,一箱装补品、一箱装药品、毛巾7条、还有牛奶、苹果各一箱,最经典的是,家人为他准备了够用4年的卫生纸。

郑妈妈说,这个孩子从小体弱多病,个性又内向,担心他无法独立生活。报到当天,郑妈妈陪着儿子一同在大学食堂用膳,不断抱怨食物难吃,郑同学贴心“安慰”母亲,他说:“我高中时在学校吃的饭比这个还要难吃,这没什么。”这位郑同学一家人的行为,套用我们的话叫“炸到”,套用中国人所说,就是“雷人”!

看吧,很多“生活白痴”就是这么被栽培出来的。天下父母心,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之事,只是过分溺爱与保护,将孩子当成婴儿一样来对待,就郑同学的例子而言,准备四年的卫生纸给他,是担心武汉科技大学附近没出售卫生纸,还是这位19岁的准大学生连出门购物的能力都没有呢?

80年代出生的人,从校园毕业跨足到职场上,那些在家被宠坏的,只懂享乐,工作不认真,抗压性差,被动以及不太懂得与人相处的被标签为“草莓族”,只要被生活“压一压”就受不了。而这位90后的郑同学是草莓族的“升级版”,校内同学封他为“齐全哥”,就是上个大学什么都带齐了。

得到如此“殊荣”,草莓族要感谢的当然是多年来在背后大力支持他的“草莓家长”。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金靓 20100918

18-09-10 人心造成宗教对立

“不是民族、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导致对立或分裂。撕裂人与人之间,产生负面能量的,是人心;而统御人心,使彼此的差异互相发光,并转为创造价值之泉源,正是宗教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是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在其与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马吉特德拉尼安合著的对谈集《廿一世纪的选择》序文的一段话。

池田大作是信仰日莲大圣人佛法的佛教学者,而德拉尼安则是哈佛大学的宗教学博士,同时也是出生于伊朗的虔诚回教徒。两个完全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分别从佛教与回教的观点出发,通过对话追溯彼此的精神源流,寻找共通点,认同差异点,共同探讨人类未来的前景。

宗教间的教义及核心价值观原本就不是对立的。凡是正信宗教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导人向善、向上,强调中庸,激发人类的创造性,宣扬慈悲与博爱的精神。宗教之间的对立完全是人心的对立,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最近美国在911纪念日的前夕,佛罗里达州的一个牧师琼斯扬言要焚烧《可兰经》,引起基督教与回教世界的关系骤然紧张起来,虽然后来琼斯取消焚烧《可兰经》的计划,但是,从这个事件却让我们进一步印证了池田大作观点的正确性。

宗教与文化并不足以造成人类的分裂,归根究底,造成分裂的仍然是偏激的人心。例如琼斯计划焚烧《可兰经》的行为,完全是个人偏激的思想造成的,与基督教的教义与理念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觉,认为某某宗教属于极端的宗教,或某某宗教与恐怖组织有关。其实认真追究起来,极端的不是宗教,极端的其实是有关宗教集团的领导者。宗教与文化本无所谓极端或冲突,只有人心及思想才会产生冲突。如果要消弭宗教间的争端,归根结底仍然要通过人与人的对话与沟通,才能够打开心结。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刘彦运 20100918

18-09-10 回教化政策由谁开始?

在2001年9月29日民政党全国大会,马哈迪宣佈马来西亚是个回教国。但巫统早在1980年代,就逐步实行回教化政策,尤其是回教化和同时马来化公共领域施政。马哈迪公开称呼公共领域为“马来行政”(Malay Administration),而对马来西亚的情况而言,马来化和回教化是同样的意思,因为,身为大多数民族的马来人,根据宪法是百分百的回教徒。

我国宪法没有允许政策回教化,就如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多次肯定马来西亚是个世俗国,但为甚么马哈迪会在1980年代实行回教化政策呢?马来社会的政治角力,自独立以来都停留在马来民族主义和回教主义的斗爭之间,而公正党的崛起已经提供社会民主主义的另一选择。

在2004年大选惨败以及以一个多数州议席差点就失去吉兰丹州政权的情况下,在2008年大选没有重提回教国的政宣,转向提倡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福利国,也让公正党和行动党能取得非马来人的支持,而马来社会给予民联各成员党的支持也近半。

如果回教党忘了2004年大选的教训,重提回教国、回教法和断肢法,那將是自投罗网,落入巫统和国阵的陷阱,也协助国阵再度执政。实际上,巫统执政州属实行回教化的政策,排挤非回教徒的政策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巫统垄断的国阵在马哈迪时代更积极和潜移默化的进行回教化公共领域的政策,包括设立回教金融系统、土著朋党操控几乎所有银行、公共职责等。这也是马哈迪非常有信心的,在2001年宣佈马来西亚是回教国,也实际上反映了巫统的回教、马来中心政策,在暗地里进行,也不考虑非巫人的感受。

民联各党包括回教党,必须严厉遵守民联共同执政纲领,任何言论乖离多元化的政策,將使民联在下届大选兵败如山倒,重演2004年的大选成绩。民联不能忽视新首相效应以及“一个大马”的口號,选民再给国阵多一个机会,就足以让民联近乎灭亡。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巫程豪‧2010.09.17

18-09-10 失去味道的美食

港台知名美食作家薛兴国3年前出版的《吃一碗文化》,获得食肆界好评。

薛兴国文笔精湛,才华横溢,喜爱走遍大江南北品尝各类美食,此书內容不仅介绍多种华人传统美食,还写出各类吃喝的掌故和文化背景。大概也只有中华民族的食物,具备悠远的传统文化歷史。

可见“吃”除了是生理需求,也是生活的一种文化。

人无论贫富贵贱,皆有本身对美食的要求,富贵人家固然可以餐餐山珍海味,却不一定能从食物品尝到生活的甘甜;贫困者若对美食有一定文化认识,即使手捧一碗白粥,也能领悟人生知足常乐的道理。

华人即使文化水平不高,也会对“吃”有一定要求。一些美食中心、餐馆或甚至是大树下的一个小食档,要是能推出一两样特別美味可口或有古早味阿嬤味的食物,很快就会客似云来,座无虚席。

街头小食比一般餐馆更能吸引食客,除了价格便宜,也多传统风味的美食供选择,例如福建麵、肉骨茶、叻沙、咖哩麵等,又如传统点心如芋头糕、潮州菜粿或客家算盘子等,都能勾起童年妈妈或阿嬤味道的回忆。

然而,这些传统美食,已经逐渐浮现失传或消逝的现象。年轻一代没有学到祖传手艺,是传统美食失传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因素,则是如印度餐馆业协会所揭发、也是街头巷尾到处可见的“鹊巢鳩佔”现象──越来越多外劳成了熟食中心或餐馆的厨子或老板。

到美食中心走一趟,十之八九的档口,从煮炒到捧餐,皆由外劳全包办。无论是瓦煲饭、皮蛋瘦肉粥,或甚至过桥米线,他们都可以照章翻煮出来。

如果食客对“吃”稍有要求,便会发觉瓦煲饭欠火候、皮蛋瘦肉粥少了薑丝和麻油,而一碗过桥米线浮著一层肥鸡油,什么食慾都没了,还能想像一位女子每日过小桥为寒窗苦读的丈夫送米线的掌故么?

外劳不仅抢了我们的饭碗,也影响我们对“吃”文化的追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他们甚至在一点一滴地破坏中华传统美食的传承。

据说我国已被外国游客视为世界顶尖的“美食旅游”目標。我不知道,我国高级餐馆具备哪些独树一帜的特色,能在国际“美食旅游”扮演要角。真正能吸引外国游客到来寻访美食的,应是街头巷尾的各类小食,例如檳城小食。可惜,这些传统美食的味道和吸引力,已在外劳抢滩下逐渐消逝。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0.09.16

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17-09-10 制定严谨的放假制度

为了庆祝“马来西亚日”,我国又增加了一个916公共假日。对於这样的放假安排,政府已宣佈所有的僱员都享有有薪假,但一些业者仍莫衷一是。

把歷史上某些日子明订为公共假期,是大部份文明国家的通例,不过隨著时间的巨轮不断向前推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当会有增无减;任何社会倘若不能自我节制,总有一天会演变成一年之中大半的日子都在放假中。在农业社会假期即使多了一些,大致还会伤害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但在工业社会则必会產生很大的困扰,因为工业社会至少有下列3个相当重要的特性。

第一,现代生產技术进步极其迅速,生產分工愈来愈精细,各个生產环节都环环相扣,从而时间、运输、储存等成本压力相当大;特別是生產最重要的竞爭利器就是成本,而生產及行销过程保持其连续性,对降低生產成本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公共假期打乱这种连续性,厂商的额外成本负担並非只是看得见的工资或薪资成本增加而已。

第二,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下,很多重要的经济活动都是跨国性质的,在通讯技艺高度进步的现况下,有些行业甚至是全年无休的。每个国家各有其自身的歷史,分別据以订定其公共假期,重叠机率並不大,所以公共假期增多必定会打击跨国经济活动的效率;其对企业的困扰,以及对国家经济成长的妨碍,绝非人们所能想像。

第三,工业社会在人均所得不断增加之下,民眾也希望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以供消费、旅游,这固然增加了服务、观光业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可是闲暇的需求有多种形態,服务与观光也未必全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大体上说,至少须连续放假两天以上,人们对闲暇才得以做有效运用;如果工作3天后,放假一天,接著又必须在次天上班工作,放假那一天是否能真正有效利用,以及是否会为次日上班的效率带来负面影响,都令人存疑。为此,政府乃有弹性放假的规定,希望全国受薪人员享有充份利用闲暇,並能维持工作效率的好处。可是,一旦公共假期增多,且呈不规则地分佈在不同期日甚至不同州属,那么弹性放假的良法美意,反而成为妨碍开放型工业社会后续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政府、企业与民眾对休闲时日必须有所规划,並非漫无標准地增加公共假期,就能產生预期效果,尤以工业社会为然。其实,关於放假制度的改变,最好是经由社会各方条件的自然演变,渐进地发展出一套放假制度来。由这次916休假的爭议却可看出,各界咸认应当儘快检討公共假期及受薪人员工作天与工时的规定。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公共假期必须减少。包括新增的马来西亚纪念日在內,我国公共假期已多达15天,加上週日例假,已佔全年的五分之一,而且由於各州有些公共假期不一,所实际放假日数更多,对整体经济活动已造成不少困扰,实有研究刪减的必要。严格地说,许多所谓公共假期,包括916在內,显然是象徵意义居多,既然如此,人们充其量在內心长存记忆或有所感念即可,似乎不需要专门以放假的方式在家纪念,所以如果能把公共假期重新调整,对我国的经济竞爭力及往后的经济发展当有裨益。

第二,实施每週或隔週工作五天制。每週或隔週工作五天制一方面可使受薪人员有较充裕的休息和充电时间,另一方面则因都市化的进展使週六半个工作天的负效率提高,减少週六半天的工作对社会生產的净损失便相当有限;或至少可减併若干公共假期,以实施隔週工作五天制,必能获得社会的普遍支持,也能减轻社会紧张程度。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9.16

17-09-10 纳吉的难题

两天前举国欢庆9月16日马来西亚日,在首次庆祝这歷史性的一天欢腾的背后,隱藏著一股令人不安的情绪。这股情绪,源自近来不断被一些提起和无限放大的种族极端言论,连首相纳吉也公开表示厌恶。

这个情况,让我想起了两年前採访工作上遇到的一个小插曲。

那是在2008年的9月,也就是盛传916变天的前一个星期。我和同事在时任副首相纳吉位於吉隆坡大使路的私邸跟其夫人做访问,临走前巧遇纳吉。於是,我们便坐下跟他聊聊,並做起了访问。

那几天,全国人民的心情笼罩在一片莫名诡异的氛围里,民联夺权的谣言甚囂尘上,每个人都以紧张的心情静观其变。就在那一天,谣言传得最盛,只见纳吉紧锁眉头,显得十分沉重。

那天,正巧时任首相阿都拉在檳州召开联委会会议,討论升旗山区部主席阿末依斯迈的“华人寄居论”事件。纳吉在访谈中清楚表示,这是阿末个人的言论,他本身以及巫统与这种言论划清界线。

记忆犹新的是,他再三强调,巫统党员的言论並不代表国家领袖的想法,只有领袖的言论才能代表政府政策的方向。

后来证明,916变天並没有成功,国阵保住了政权,並在两年后的今天首次庆祝了马来西亚建国日。

讽刺的是,种族极端言论並没有因此而消声,反而被无限放大,不仅如此,这些言论,甚至受到一些国家前领袖甚至是现任领袖的附和。

两年前,纳吉第一个站出来为阿末依斯迈的寄居论道歉,他甚至说了一句话:“道歉有这么难吗?”

两年后,当校长的,当老师的,却公然的发表类似的言论,虽然受到许多人的谴责,但却有土著权威组织这种极端主义的组织在背后撑腰,十分可悲。

由失意政客领导的种族极端组织,竟然可以获得一些重量极领袖和前领袖的支持,可见操弄种族情绪的手段,在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中还有一定的市场。

今天虽然我们庆祝916马来西亚日,但越来越目中无人的排外、无法包容和极端言行,却让这个歷史性日子无法让马来西亚人感受到真正的喜悦。

巫统一方面要洗脱种族政党的色彩,另一方面却有一些领袖不断以强化种族主义色彩来爭取支持,使到人们心里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结,这应该是纳吉在党、国之间最难兼顾的难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侯雅伦‧2010.09.17

17-09-10 网络时代的沟通问题

网络时代的沟通问题 以“极端主义”争论为例


现在是属于所谓的网络时代,这大家都知道,但对我来说,除了上网浏览各类信息和发收电邮,我并没有跟上潮流开面子书、推特等的“社交网络”以及部落格。我并不是排斥科技,但是在暴露私人空间方面,包括对一些课题的看法(很可能是不成熟的看法),我算是个“保守派”。

目标明确才能抗战

更大的原因是,网络的方便反而使得我们的沟通的素质越来越差,人们为了贪快贪“即时”,有时更为了表现自己的急智,借网络的方便“随机应对”,沟通的真正意义也渐渐变得淡薄。照一般人的想法,真理是越辩越明,可是我们都知道,很多东西是越辩越糊涂。网络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方便,但我们有没有变得聪明一些?我还是选择把那些关系的思想的东西,寄托在书本,慢慢的消化。

在政治领域里,我们都知道许多政治人物,这当然包括我们的首相拿督斯里纳吉,都走在网络科技的前端。他在9月16日马来西亚日里,在他的“一个马来西亚”部落格发布了“我们与极端主义的抗战”文章,指出我国虽然独立超过50年,国内的极端分子至今仍然抗拒多元种族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一个大马”的理念。

这样的一个题目,我看了很伤感。这伤感并不是因为极端主义存在马来西亚的事实,而是题目明显的是一种政治辞令。毫无例外的,既然是政治辞令,反对党当然以政治辞令针锋相对,至于什么是极端主义,具体的抗战又是什么东西,沉没在一大片辞令中。

林吉祥虽以急智著称,他在推特所表现的,却是令人失望,让我更伤感。他说纳吉不应只是对极端主义抬头表示伤感,而应在领导方面发挥,遏止狭隘种族行为,宗教极端主义,尤其是这些人都来自巫统和相关或外援组织。一个民选政府首长行使其权力,如果能够像林吉祥所暗示的随心所欲,那还算什么民主体制?还有更大的问题是,如果大家对极端主义的含义没有一个共识,那要怎么对付“极端主义者”?像前首相敦马哈迪算不算“极端”?目标不明确,如何“抗战”?林吉祥虽然指出一些具体的东西,但是他也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才算是“极端分子”。

不是极端也变极端

而事实上,在正常的情况,“言行一致”的极端主义者是极少的,而有些极端,例如对生活方式选择的极端,并不需要“抗战”。聪明者如潘俭伟和魏家祥在对纳吉的文章在推特上发表的言论,让人看了爽,避免不了因政治立场而对极端主义进一步的思考。两人都在争锋相对,喜剧和戏剧效果十分彰显。

事实上,我没进入以上人物的网络世界。我是通过报章上得知这么样的网络争辩。不管是纳吉还是林吉祥,或者潘俭伟和魏家祥,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所争论的是什么样的极端主义、这“极端主义”在法律上是如何诠释的等等,都没有提供到什么样的帮助。我对他们所争论的东西越搞越糊涂,而更严重的可能本来不是什么“极端”的事和物,也变成极端了。

欢迎来到最时尚的网络世界。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章龙炎 20100917

17-09-10 两堆垃圾

我国有两堆垃圾,国家若要富强兴盛,先要铲除这两堆垃圾,第一堆垃圾是“人渣”,第二堆垃圾是真废物。

人渣存在于各党各派,是没有政治理想的政治痞子,靠党吃饭,只会摇旗呐喊,充党打手,一点小事便小题大作,挖别人烂脚,互相攻讦,搞得整个国家乌烟瘴气。

例如,蔡细历为着国家更强大,提议取消土著30%股权,土著权威组织立即报警,警方也录取了蔡细历的口供。

自从首相纳吉提倡“一个马来西亚”之后,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少马来人反其道而行,有骂华人女生为妓女的;有讥华人为乘客的;也有叫华人回去中国的。到底一个马来西亚怎么啦?以前种族的分歧并没这么严重,今天看来是严重了,这不都是人渣搞破坏的结果乎?

人民应有公民道德

首相在今年开斋节献词中说:我国穆斯林要用中庸的作风,使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进步的回教国家。要成为一个最进步的回教国家是一个挑战,最进步首先必须各族平等、平权;去贪腐、去庸才、去人渣。我们要精英治国,唯才是用,我们今天有太多无能又无才的“官渣”,政府必须大刀阔斧,去芜存菁,未来的世界充满竞争,优胜劣败,不容无能官员阻碍进步。

另一堆垃圾是真正的一堆废物。我国目前的垃圾让我们感到羞耻。一到邻国新加坡,我便自觉羞惭,新加坡不但政治清明,地方更干净,为什么今天我们没法子把垃圾处理好?垃圾成了各大城镇居民的梦魇,我们不禁要问市议会:市议员是如何管理一个市镇的?我住的市镇还是副首相的家乡,他坐在黑玻璃的官车里,威风凛凛有交警开路,他闻不到人民天天闻到臭酸气味。

要成为最进步的国家,请先把国家成堆垃圾处理好,一镇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当然,人民更应向先进国学习,保持良好的公民道德,痛下决心和当局配合,改变向来随地乱丢垃圾的陋习,否则,垃圾堆积如山的丢人现眼局面,将永远无法有效清除。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笔抗 20100916

17-09-10 教育决定竞争力

正当政府高官和国人还陶醉在4个月前公布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报告,马来西亚是世界竞争力十强的荣誉时,上周公布的两项最新报告,却犹如一记当头棒喝,把我们从美梦中敲醒过来。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的排名连续3年下跌,今年的排名从去年的第24位,下跌至第26位。前年的排名则是第21位。

紧接着出炉的福布斯《全球最佳经商环境》排名,大马也从去年的第25名,下跌至第31名,11项评分标准中,更有9项退步。

象征大马的排名皆下跌

在此之前,反映我国教育和学术水平的世界大学排名,向来被视为我国国立大学标竿的马来亚大学,今年再次跌出世界大学200强!

虽然以上的各项“排行榜”衡量的是不同领域,评分标准也大不同,但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公布,而大马或象征大马的排名,都不约而同的下滑,就不由于得我们不正视。

先谈竞争力排名。《2010年世界竞争力》是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调查与评估报告,它是以4大指标,即整体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及基本建设来评估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竞争力。它并没有把教育与科技水平、人力资本、政府管理、贪污程度及开放程度列入评估的范畴内。

反之,世界经济论坛(WEF)共有139国家/经济体接受调查的《2010/2011年全球经济力》报告,则涵盖了12项评估标准和111项条件,包括机构(排名42)、基本建设(排30)、宏观经济环境(排41)、卫生与小学教育(排34)、高等教育与培训(排49)、市场产品效率(排27)、人力市场效率(排35)、金融市场发展(排7)、工艺准备(排40)、市场规模(排29)、商业精密(排25)及革新(排24)。

新经济模式助改善不足

很明显的,为大马加分的评估环节,分别是金融市场发展、商业精密及革新,这归功于我国良好的金融市场发展、证券融资便利、稳固的金融体系及透明的投资条例。商业精密和革新的排名前列,也对正在转型,迈向知识密集、高科技、高增值领域的大马经济未来,是利好因素。

不过,大马却在受恐怖分子活动影响的商业成本(排103)、警察服务可信度(排50)、工艺准备、教育与卫生水平及人力市场效率等多个领域的评分偏低,导致大马的整体排名下跌。

贸工部长慕斯达法看到了大马失分的领域,并表明政府将采取措施加强有关领域的效率,令人欣慰。他也指出,新经济模式将有助改善我国的不足,提升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再谈经商环境排名。《全球最佳经商环境》是根据税制、投资者保障、贸易及货币自由度、知识产权、技术、廉洁、个人自由、创新、创业手续简便及市场表现等11项标准,来决定各国/经济体的排名。

大马除了个人自由度及市场表现有所改善,其他方面都退步,其中去年排第一的投资者保障,今年更退至第四。

强化教育制度和执行力

笔者要特别点出的是,无论是竞争力或经商环境,大马在教育、人力资本、人力市场效率、知识产权、廉洁及创新方面都有待改进。

这么多年来,我们经常都听到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或是不愿接受起薪偏低工作的就业市场结构失调问题,问题就在于,我们培育出的大学毕业生,有相当大比例不符合市场和雇主的需求。

符合本地市场要求的“人才”,则纷纷外流到新加坡、美欧甚至中国等国家,本地的薪资涨幅偏低,一直追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也是一个大问题。要不然,怎么有这么多工作本地人不愿做,导致我国的外劳人数高达逾200万?

再来就是政府的执行力。我国向来空有世界级的法律条例及机制,也有许多的经济宏愿,但多年来却效果欠奉,归根结底,就是执行力差强人意的问题。

一个马来西亚理念、政府转型计划、新经济模式等等,都是很好的施政手法,但至今执行时却面对种种阻力,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总括一句,政府看到了大马薄弱环节所在,并对症下药的采取应对措施,这是好事,但改善教育制度及加强执行力,才是提升大马竞争力和经商环境,以至整体经济前景的关键。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李志雄 20100914

17-09-10 政治妖兽

话说有只狂妄自大,扰乱人间,以同类主义自称,以捍卫兽性权威为借口的妖兽,不但在华夏民间出没搞破坏,令民不聊生,更恶俗持续着兽威,连连发难发脾气,众人见之,恨之入骨,设计擒拿,唯,兽性难解,兽心难明,消除不易。

此妖兽栖身人间,继续祸害众民,时而沉睡,时而苏醒,这回转身扑向巫族,连族群长老也受忍不了发攻还击,可惜仗着金刚不败之身的妖兽,即使族人数量庞大的巫族也非是它的对手,任由为非作歹,唬吓众人,而妖兽亦自我膨胀,要称霸凡间,统治统领凡民,做它的兽界之王。

既然燃放红鞭炮,家家户户张贴红对联、挂红饰物阻止不了此妖兽行,唯一可行之道就是华巫族同谋同力,设法想计,无论是生擒还是死捉,都需合群合计消灭之,免得妖兽得寸进尺,步步逼近,嚣张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继续危害凡人……。

以上虚构故事内容无需指名道姓,大家都知道某个族群性主义强烈的组织,近来不断挑拨离间马来西亚各族之间的相互容忍量度,也质疑政府的办事效力与能力,认为政府忽略了马来人的特权,挑战政府需强化马来人特权范畴来巩固地位。

强调种族主义的,与左派共产主义思想的,是同一类主义者。不过,共产主义已经进化强化了30年,反而搞种族主义的,还在原地踏步,还在喊它认为对的种族无聊主义。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王绍其 20100917

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

16-09-10 公平治国

对许多东马小学生,国庆日就是8月31日,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认为,我国是于1957年独立,马来西亚于2010年踏入53岁。实际上,马来西亚是于1963年9月16日成立,它今年应该庆祝建国47周年。

许多东西马人民对马来西亚建国周年感到混淆,很大原因是联邦政府在过去都没有重视这个重要的日子,至于东马两州政府,都纷纷把这一天列为州元首华诞,人们更为关注的是州元首赐封了谁,反而掩盖了它的重要意义。

其实早在90年代初期,沙巴团结党政府就不断的提出重视9·16和将它列为公共假期,当时基于政治因素,以当时首相马哈迪为首的联邦政府皆以政治角度看待这项诉求,而拒绝了。

团结党可说是搞情绪起家,也是以搞沙巴人的沙巴情绪维持政权,更被国阵指责在州内鼓吹反联邦情绪,因此团结党的9·16列为全国公共假期的要求,即被多种令人难以接受,包括国家已有太多公共假期等理由拒绝。

政治因素9·16列公假

虽然如此,9.·16这个字眼却不断的出现,于3·08大选反对党就提出一旦执政,会把这一天列为全国公共假期;虽然反对党没有在大选胜出,但是,反对党执政的数个州属,都表明会把9.·16列为州公共假期,这使到依赖东马议席保住政权的国阵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

拜民联“所赐”,去年纳吉担任首相之后,宣布由今年开始,9·16为全国公共假期,举国欢庆。

马来西亚到底今年几岁?至今依然议论纷纷,例如9·16全国庆典在沙巴举行,但州国阵政府却不把47列出来,仅以一些文娱表演等都以47分钟等作为标准。沙州政府的作法只会引起争论,事实就是事实,岂能因政治关系,而湮没事实?

2委会公正性待商榷

对许多9.·16的沙巴见证人,他们都认为,英国柯博委员会及联合国调查委员会在调查沙巴人民意愿(组成大马与否)时的公正性有待商榷。

普遍认为,这2个委员会的调查都较象征式,而非通过公投来了解人民的意愿;但是,他们也认为,当时人民的知识水平较低,对领袖和社团领袖的盲从性较高,就算是举行公投,通过的机会也较高,不过,反对声浪也会较尖锐,或许可启发人民思考这个课题。

马来西亚建国道路并不平坦,当时受到邻国菲律宾和印尼反对,其中又以印尼最激烈,不时在在我国边境挑起零星战事。

大马建国已近半个世纪,不论当初沙巴和砂拉越是在什么情况之下,选择和马来亚及新加坡共组马来西亚,但马来亚、沙巴和砂拉越已绑在一齐,同舟共济已成事实。

希望联邦政府更重视9·16大马日,而不是以政治角度去看待这个日子,也希望联邦政府在了解它的意义,更公平和公正的对待整个马来西亚。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20100915

16-09-10 重视人才外流的严重性

首相署部长诺莫哈末在布城主持颁发公共私人合作局卓越服务奖仪式后说,马来西亚总共有70万名人才外流。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目,尤其当我们看到外交部副部长在国会回答提问时所披露,自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有30万4358国人移民,2007年则有13万9696国人移民,不禁让人对人才外流的严重性感到担忧,也同时对大量人力资源外流的原因感到困惑。

政府正通过首相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紧锣密鼓地朝实现2020年宏愿,成为高收入国民的先进国迈进。因此,在这一时刻流失人才,意味着国家将失去许多拥有财富、社会资本、才华、技术和经验的人才,人力资源与财力的大量流失,自然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发展与竞争的能力与表现,拖缓政府实现先进国的意愿。

这也即为什么首相会在提呈第十大马计划时,声称会在未来的5年内,成立人才机构来吸引“海归派”,同时,会研拟一个大蓝图鉴定各领域所需的人才。所谓的“海归派”,就是泛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

急需延揽人才回流
预计政府只要能吸引25%的人才回流,就能协助我国的经济跨进一大步。所以,诺莫哈末表示政府成立人才机构的目的,是希望能吸引至少25%或20万名在外国工作的大马专才回国服务,为国家迈向2020年高收入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他提到私人投资方面时说,在第十马来西亚计划下,私人领域的投资额必须每年取得 12.8% 或 1150亿令吉的增长,才有望协助我国成为高收入国;而我国目前每年吸引的私人领域投资是650亿令吉,因此,在推动私人领域投资以带动国家经济增长方面,还需要加倍努力。所以,政府才会计划要在未来五年内要通过“人才机构”延揽人才的回流。

我国人才外流显然让最靠近大马的新加坡无端端得到许多人才,协助把该国打造成为一个闻名于世的先进国。许多新加坡优秀的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部长,都是来自我国的移民;例如李美花,原是我国国民,因为进不了马来亚大学工程系而去了南洋理工大学念工程系,现在当了新加坡国会议员。

平等机会开明体系

另外一位新加坡国会议员伍碧虹,原本是槟城人,早年曾在槟城受教育,后来在新加坡《海峡时报》担任记者,现在也成为邻国的国会议员;而现任的新加坡卫生部长许文远更是槟城钟灵中学的毕业生,他凭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哥伦坡计划奖学金到澳洲深造,毕业后就留在新加坡,现在贵为该国部长。

除此之外,从网络噗浪(Plurk)创办人云惟彬到创作女歌手戴佩妮、从为英国王室成员设计鞋子的周仰杰到率先研发随身碟(pen drive)的潘健成、从香港缴税最高的基金经理谢清海到国际著名的导演蔡明亮、国际影星杨紫琼、李心洁、歌星梁静茹、曹格、品冠、阿牛等人,都是具有多元文化优势的我国精英,却只能在异乡大放异彩,为国争光。

前人力资源部长冯镇安说,外国一流世界的政策及大环境、平等的发展机会、开明的就业体系与报酬、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是造成人才外流的原因。与此推论,如果根据他这个说法,我国是缺乏有利挽留人才外流的条件,致使外流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实,移民是人类很普遍现象,但造成大量向外移民的现象,就不得不给予关注与研究了。

(上篇)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洪祖秋 20100915

16-09-10 民团结国家稳定

独立53年来,在历届和现任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励精图治积极建设,长期点滴筑砌之下,奠定马来西亚今日的辉煌发展成果。毋庸置疑的是,全体国民不分种族和宗教背景,团结一致共同面对严峻竞争挑战,同心协力勤奋投身建国行列,是国家能继续大步迈前的重要动力。

在种族、宗教和文化多元背景的我国,各族必须珍惜得之不易的种族和谐和政治稳定局面,不容极端种族主义者加以破坏,在不同种族间煽风点火,挑起无谓的歧见和猜忌,引起不必要的族群对立。任何不负责任的极端论述和思维须受严厉谴责和对付。

国民团结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惟政府经数十载努力仍未能有效遏制偏激种族主义分子横行,尤其近来政客高官仍旧发表种族敏感谬论,恣意伤害他族感受,引起“受害”族群反弹,双方在视听阅媒体和社交网络展开骂战;一些缺乏理性的年轻网友更毫无忌惮的公开对他族和其信仰进行漫骂、讥讽和攻击,情况令人担忧。

这些网友已踩踏在超越种族敏感的底线,发表以牙还牙式的针对性沙文主义图文,只能逞一时之快,并煽动他人对抗某一族群。这种不负责任的相互挑衅做法,只能加剧不同族群间的摩擦和对立,令大马艰辛建立起来的国民大团结局面受损,当局务必谨慎看待并采取适当对付行动,以免情况恶化失控。

配合9·16马来西亚日,首相纳吉撰文对国内极端分子抗拒多元种族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愿接受“一个大马”理念,感到伤心。首相在这举国欢腾共庆的建国日里,发表颇具伤感的论述,显示他对一些没有包容心的人感到失望。虽然我国已取得许多成就,但一些以极端主义为基础的课题正在崛起,令纳吉感到焦虑,它将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使复苏之路更漫长艰难。

纳吉严词谴责抱持激进思想及行动处事的极端主义组织或人士,惟未透露是否会采取对付行动,仅表示将严密监督其动向。尽管如此,全民应听从首相的劝告,以冷静及理性态度对待极端主义者,共同遏制极端主义的滋长,以牙还牙的态度只会加剧紧张关系,妨碍国家发展。

首相甫在国庆日献词中强调和平及稳定重于一切,并警告我国不能容许过分操弄种族及宗教课题的手段,以免破坏多元和谐社会。在全球经济复苏尚未完全露出曙光,国家正进行各项兴革政策以及推行经济转型等重大计划下,全民团结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更凸显得重要;只有消除无谓内耗恶斗,官民才能齐心合力在各领域里除弊兴利、提升改进,以精简高效地落实所有利商惠民的政策。

事实上,政客在党选或大选期间,通过狭隘偏激种族课题挣选票的现象,已随着人民的政治意识普遍提高而日渐失去市场。然而,过去一年却转由高官发表零星的“华人是娼妓、印度人是乞丐”和“回中国”等狭隘种族论述,是令人担心的趋势,涉及者宜马上依法受到制裁,以免这股歪风在官场中蔓延开去,不利公共行政的公平执行和强化国民团结精神。

而政府推行开明中庸,不分种族一视同仁的公平施政方针,更是有助于巩固国民团结,留住人才和全民齐心拼经济的重要元素。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00916

16-09-10 发展才是硬道理

831国庆日在种族情绪氛围中度过,916马来西亚日前夕又爆发“新加坡模式是否比较好”的爭论,难道国家就这样一直在爭议中度日?

大马政治人物,从老的到小的,都抨击李光耀的“治国论”。李光耀讲的可能无心,听的人却觉得特別刺耳。

李光耀说,如果东姑阿都拉曼当年继续把新加坡留下来,如果大马接纳新加坡的模式,接纳多元种族为社会基础……。他只是说“如果”,时间不能倒流,歷史中也没有“如果”,更没有人能够验证大马採用新加坡模式,今天会是怎样的结果。

对於一个老人家的感嘆、回忆,无需那么认真。但马哈迪的反应激烈,他抨击当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喊出“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口號,才种下今天的种族主义祸根。

蔡细歷则说,土著尚未达致同等的经济水平,所以需要扶弱政策;是308大选后的朝野竞爭造成目前的种族关係恶化。凯里更绝,他指苹果和橙不能相提並论。

马哈迪可能是要重覆使用旧招数,来扩大他的“马来人主义的市场”。不管政治人物用甚么字眼、怎样的论述来还击,最终后人在评价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还是会用国家的实力来评断。

不容否认的是,大马竞爭力连续3年下滑,新加坡竞爭力世界第一。为何马新分家后,差异那么大?一些人可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感受,但事实就是如此。

与其浪费时间去爭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是不是造成大马种族两极化的祸首”的歷史,不如自己爭气。这种爭论也没有意义,即使吵贏了,也不能改变事实,这应该留给歷史学家去评断。

现在大马人应该做、必须立即做的是进行改革、停止种族分裂,不要继续无意义的爭论、在种族论述中空转。一个成立不到1年的土著权威组织,都让大家团团转,还谈甚么改革?

我们已经谈论了很多,包括政府转型、经济转型、新经济模式、最低薪金、高收入国、先进国、“一个马来西亚”等等,这些计划却因为种族和宗教因素而面对障碍。

大家都期盼即將公佈的第二阶段新经济模式及2011年財政预算案,能够有新的政策,可以带来改变。

在庆祝“马来西亚日”的时刻,所有人都必须认清“国家实力才是硬道理”,也只有真正超越新加坡,才能够了结这一段歷史的恩怨,走向属於马来西亚的道路。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09.15

16--09-10 916要庆祝甚么?

身为打工仔,每年都能多享受一天假期,当然很开心。但9月16日到底要庆祝或纪念甚么呢?

大家都知道,47年前的今天,马来西亚正式成立,东马两州加入后,我们修改了宪法,一个现代意义的“马来西亚”的逐渐形成(至於新加坡,忘了它吧!)。

在宪法上的“马来西亚”,原本是一个相当健全、积极的国家概念。但是四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的意义却变质了,拿一部宪法来读一读,你就会发现纸上的马来西亚,和实际的大马,相去甚远。

对政治再不敏感的人,都可以隱约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用3种標籤来区分自己和別人,那就是种族、信仰、语文。我们似乎越来越排斥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多元文化”,再加上行政上的偏差,政客的煽动,族群之间的裂痕不仅没有弥合,反而更加扩大。

然而,组成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元素是甚么?当然是人民,说得再精確点,就是公民。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公民,组成了这个国家,但多少年来,不负责任的政客捨弃我们的共同身份不用,却一直强调我们的不同点,来划分、切割我们。

其实,公民在宪法上的位置是很高的。联邦宪法共有15篇、183组条文,除了第一篇联邦的定义之外,接下来第二篇的第5至第13条,都清楚阐明了公民的宪赋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宗教、教育、財產等权利;当然,还有让很多人误以为只有美国宪法才有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並享有法律同等的保障”的宪法第8条:平等。

宪法的第三篇,又花了十多条来定义“公民权”,后来的篇章才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地方政府等权限。

不能否认的,最近常常被提起的土著特权第153条是存在的,它位於第12篇“一般性及杂项”內,条文除了阐述土著特权,亦三度提到了“不得剥夺任何人已获得、或享有在公共服务的职位、奖学金、助学金、教育或训练之类的机会”,很值得一读。

身为马来西亚人,公民的身份应该高於种族、信仰、语文的地位。想一下,你投票的权利是源自於甚么?你的种族、信仰,还是你说的语言?

916庆祝甚么?当然是马来西亚公民的身份!把省下的钱买一本宪法,或是上网直接点阅英文版,认识自己的权利,找回公民的尊严,我们的身份可不是隨便可以被標籤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植建成‧2010.09.15

16-09-10 团结多元立国两大支柱

纳吉:持续发展关键‧团结多元立国两大支柱

(吉隆坡15日讯)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强调,团结与多元性是大马立国两大支柱,只有在这两大支柱的强大基础上,大马才能建国並持续发展。

他今晚为2010年吉隆坡国际音乐、艺术、风格节(MASiF)主持开幕典礼时,针对明日大马將迎来916马来西亚日时强调,大马以团结精神为国家骨干,同时也接受大马存有的多元性,尊重国人在文化、创意、技艺上呈现的多元性。

他也说,国民作为“大马之子”,应对能拥有现在的大马心存感激,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以自己的方式向国家致意。

“每个大马人都可以各自的方式向国家表达爱意,如果你是老师,在教学时表达爱国意识,如果你是工匠,在作品里体现爱国理念,这样一来我们就有2千800万种爱国的方式。”

应持“一家人”理念

他强调,只要国人以“一家人”、“一个马来西亚”等理念出发,一定能达成梦想与2020年宏愿。

他说,这一代的大马人是在前首相敦马哈迪提出的2020年宏愿下成长,他也相信这一代人,有能力在未来的10年內完成上述宏愿。

2010年吉隆坡国际音乐、艺术、风格节(MASiF)今晚在Pavilion隆重掀开序幕,该为期5日的艺术节將从9月15日至19日之间举行,展出过百种国內音乐、艺术、服装界人士的作品,以作为一个平台將大马艺术推向国际舞台。

今日的开幕典礼除了准备精彩的歌舞、服装表演外,並將在今晚凌晨12时以华丽的烟火,倒数迎接916马来西亚日。

出席今日开幕仪式者包括首相夫人拿汀斯里罗斯玛、青年及体育部长拿督阿末沙比里、艺术节赞助人前首相敦马哈迪、夫人敦茜蒂哈斯玛、艺术节主席拿督卡蒂嘉。

马哈迪:彼此有手足情
存异求同都以大马为家

另一方面,前首相敦马哈迪强调,虽然大马人存有差异,但差异並没有分隔彼此,因为大家都以大马为家,而且彼此间存有手足之情。

“无论我们之间有怎样的差异,我相信大家心里都爱大马、都以大马为骄傲,我们一定能共同携手,让大马发展更上一层楼。”

他在2010年吉隆坡国际音乐、艺术风格节开幕致辞时强调,大马即將在明日迎来916马来西亚日,真正的大马是诞生於1963年9月16日,因此所有大马人应该紧记这充满意义的日子,在916全民欢庆马来西亚日。

他也说,大马建国歷史虽短但充满意义,虽然大马建国日子不长,国內又存在多元种族与文化,但大马依然成功达致团结,且在短短时间內就发展得如此规模。

他相信,大马人在协助建设国家之时,也怀抱著一颗爱国的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2010.09.16

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

15-09-10 916重塑国家记忆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迎来两个新成员:沙巴及砂拉越,马来西亚成立;两年后的8月9日,新加坡退出大马。可惜这47年来,916鲜少在国人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记。要不是308政治海啸后,朝野互以916大做文章,拉拢民心、捞取选票,“马来西亚日”这一名词也不会从平淡的歷史资料,蜕变成为今日全国普天同庆的另一个“国庆日”。

然而对部份国人来说,新加坡虽已自成蕞尔小国,但在心理层面上却仍跟她靠得很近;反倒是对同属一国的沙砂陌生得很。不幸的是,我恰好就是其一份子,真是汗顏。这一切要从我的两个家乡说起。

我有两个家乡,一北一南:人生首8年在檳城乔治市,之后在柔佛新山待了10年。

在南北大道还没建成的80年代,要从北到南,非得从白天到黑夜在曲折狭窄的州际公路,奔驰近千公里才能到达;但比起复杂难解的心理情绪,路途再艰辛也不算上甚么了。

跨越檳威海峡离开檳岛,踏上马来半岛的土地,宛如飘洋过海到达陌生新国度。抵达与新加坡仅一水之隔的新山,即迎来连串的文化洗礼。自此之后,儘管柔佛州歌唱了数百遍,始终无法取代檳州州歌的记忆区块。

但最后,竟还是不爭气的把檳州州歌给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在电视上反复播送、至今仍能朗朗上口的新加坡国歌。不得不承认,在这10年,马来西亚之於我,仅限於课本上的国歌、国家原则、国旗及国徽。

若把首都吉隆坡当作南北两地的中心点,对国家认同的失落,可说是南比北沉重多了。这间中大幅落差的形成,或是因为在乔治市时仍处於懵懂无知的年纪,对於一切仅能接收,无力反芻思考;以至於至今仍深刻惦记的,仅止於与童年住家一路之隔的新关仔角的那片海。

可惜这片海不再湛蓝、沙滩不再乾净白皙。三个多月前重返檳岛,发现她虽被冠上世界文化遗產的美名,其璀璨光芒却远远不及当年。新关仔角的沙滩已溃为烂泥般乌黑,看到这一幕,心痛难忍;只能紧紧抓住残留的拎著小桶、铲子,听著海浪声挖掘贝类的记忆片段。

新山同样有一片海,海的对面是新加坡。年少时期,拎著护照徒步通过新柔长堤,明明是出国,却像是到一个比较远、需要护照通关的地区而已。这个地区让我发现,过去在檳城能收看的华语电视节目是多么匱乏,逼得爱看电视的小孩如我,连个音都没听懂的印度片,都照看不误。

人在马来半岛最南端,国家认同也特別脆弱。不论是让马来西亚登上国际舞台的吉隆坡塔、国油双峰塔还是1998年的共和联邦运动会,这些荣耀明明是在脚踩著的土地上发生,心理上却以为这是另一个国家的事。眼之所见,是为了让路发展,甫抵新山居住的“十五楼组屋”遭拆除;毗邻的“十七楼组屋”,也在兴建新加坡地铁之名下,消失无踪。但至今已数年,地铁兴建计划仍悄然无声。新山人除失去一条高耸的天际线,与国家的诚信又再度被撕裂。

人在新山,心向新加坡;住新山,赚新幣――这恐怕是短期內无法改写的南方边城定律。要使柔佛人的心转向大马,政府要做的、能做的及该做的,不单是在916进行仪式性的庆祝而已;而应重塑一个没有新加坡后,又能超越新加坡、更廉洁、更具竞爭力及正努力使国人迈向美好生活的国家记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慧娇‧2010.09.15

15-09-10 今天大家读宪法

上星期有一个组织针对律师公会推动的“我的宪法”运动向警方报案,指该运动涉及修改宪法的煽动意图或议程。这项指控令人摸不著头脑,教育人们认识宪法怎么会是煽动?诚如运动负责人之一云大舜所说,有关指控简直荒谬。

我不但觉得荒谬,更觉得可悲。联邦宪法诞生已经逾半个世纪,从来没有任何官方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投入如此庞大的资源,推展如此大型的认识宪法运动。律师公会秉持专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特別成立一个委员会专注推动这项运动,必须予以肯定嘉许,未料却被一班名不见经传的“宪法盲”抹黑毁谤,不可谓不可悲。

不过,律师公会主席拉古拿认为指控不会对他们带来打击,反而会让他们意志更坚强。是的,律师公会必须更坚定推动这项活动。

报案的组织是由一批青年所组成,他们之所以会“误解”我的宪法运动涉及煽动,就是因为他们不瞭解宪法。唯有更积极更坚定推动运动,律师公会才能成功在国民间,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国民的心中,植下宪法精神的根。

“我的宪法”运动於去年11月间推展以来,据瞭解已经在全国派发了约9万本小册子,面子书的粉丝人数亦已经超过7千600人。当然,运动范围还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更深入到社会各层面去,至少我个人觉得运动仍未在华社取得巨大的回响。中文版小册子预料会在下个月面市,希望届时运动得以深入华社。

华社向来都对法律文件感到陌生和抗拒,一般人都认为法律文字艰涩,非法律专业人士都读不懂。而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宪法条款就仅只153条,因为是项条文不断被人挑起。事实上,宪法是国家法律之权威,是公民与国家的契约文件,整个国家的架构,公民的身份地位,都清楚写在宪法內。

正是普通人以为宪法难明白,所以有“特別议程”和“特定意图”的人,包括学者、政客,经常挑特定的条款来唬弄人们。然而,他们可以操弄的也只是三两项条文,他们所懂的亦只不过是皮毛,一旦人们得以透过浅白易懂的语言文字掌握了宪法精神和原则,他们就无从炒作。所以,指责宪法运动煽动的人,真正害怕的是更多人瞭解宪法,他们会失去了市场。

今天是“马来西亚日”,最好的庆祝方式,就是拿起宪法认真读,你我都会变得更加有自信。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09.15

15-09-10 马来西亚是如何组合的

马来西亚是一个很特別的国家,歷史课本没有说明它的特点。

譬如,多数国家是自然形成,譬如中国、日本、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

只有极少数国家,譬如马来西亚,是组合而成;另一个是美利坚合眾国。

1963年之前,没有马来西亚;而只有马来亚、新加坡、砂拉越、沙巴、汶莱。

英国人撤出亚洲之前,有一个构思,要把它在东南亚的殖民地(香港除外),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国家。

英国毕竟是老牌帝国,它不像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那么短视;这些二流小帝国,只会把海外殖民地搾乾丟了就溜走,留下一堆烂摊子。

英国人深谋远虑,它有一套符合它本身利益,也能配合它的国际策略的谋略。

60年代,印支半岛已经是半壁赤焰,共產主义也烧到了东南亚。

新加坡工潮不断,左派运动活跃,而共產党也已经渗透;形势险峻,英国担心新加坡会成为小古巴。

在南中国海另一边,砂拉越、汶莱和沙巴缺乏屏障,暴露在共產主义的扩张力量之下。

英国衡量整个地缘政治,发觉若要化解危机,可以用马来亚作为缓衝。

而在英国人眼中,马来亚的东姑阿都拉曼是一个对內温和,对外反共,而且具有西方政治思维,能够被接受的人物。

而在新加坡,李光耀面对亲共力量的压力,可能失去政权,因此响应马来西亚的概念。

东姑和李光耀都积极拉拢砂汶沙加入;有趣的是,双方都有各自的目的,而且是相互矛盾的。

东姑要以砂汶沙的人口,来平衡新加坡加入之后遽增的130万华人人口;李光耀则要以砂汶沙的多元政治生態,来平衡巫统的力量。

不过,砂拉越、汶莱和北婆罗洲(沙巴)兴致缺缺,害怕失去它们的自主权,不想改变原有地位。

但是,英国人和东姑积极游说,提出了种种条件,包括20点自主条约,经济援助,以及给予远远超过人口比率的国会议席,而成功的拉进了砂沙。

这样的组合,成立了马来西亚。

当年,印尼和菲律宾反对这个组合,苏联老大哥更把马来西亚形容为“伦敦的狡滑產品”。

回首47年,这个组合国家,成功抗拒共產主义的侵入,完成它的初衷;它也成功的维持了和平,以及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

不过,在资源分配和族群融合两个重要部份,却走了一段崎嶇路程。前者造成砂沙的失衡,后者导致新加坡脱离。

这个组合未来要更加成功,就必须坚持它原来的多元、包容和平等精神。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15

15-09-10 历史

胡适曾经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胡适是事实求是的学者,他不会像政客般对待历史,把历史当作是自我编写、诠释及解读的工具。

但胡适却说了一个重点,由于每个人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角度不同,自然对同一段历史,有不同的解读。

马新分家这段历史,也是如此。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日前接受《纽约时报》的访问,就谈到了这段历史,还说如果新加坡当年没被逐出马来西亚,大马的种族关系就不会陷入低潮。

结果,马哈迪及凯利这对冤家,竟然难得出现矛头一致的反驳李光耀。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段历史如今在一衣带水的两地,有了不同的解读。相同的是,新加坡早就喊出“一个国家、一个国民、一个新加坡”,而我们现在才声嘶力竭的喊:一个马来西亚。

我们曾经也出现一份政党联署的宣言,提出了“民主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理念:

“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意味着,这个国家不应该被确认为任何单一社群或种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福利和利益……各不同种族的特殊和合法权益,都必须在所有种族的集体权利、利益和责任范围内来争取和促进。支持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理念,在理论及实践上,就是教育和鼓励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在选择政治路线的时候,不要以种族和宗教为基础,而应以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共同的社会与经济目标为基础。”

这是1965年的事了,带头鼓吹这个理念的人,就叫做李光耀。几个月后,他流着泪带着新加坡离开了马来西亚。

真正的历史,早已跟我们错身而过了。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许国伟 20100915

15-09-10 杜绝垄断行为

马来西亚建造行联合总会质疑某些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价格遭垄断及操纵,导致钢铁,洋灰、砂石等建材不断涨价,其中工业圆铁在上个月更涨价每公吨70令吉。

建筑业界促请政府介入干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他们认为政府必须从供应源头找出原因,而非指责建筑商囤积建材。

马来西亚建造行联合总会总会长梁锦权对《南洋商报》说,近年来,一旦出现某种建材短缺问题,随之而来就是有关建材的涨价。他以洋灰为例,一旦某家洋灰厂停产一周进行维修,市场就会出现短缺而掀起起价的趋势;另一方面,钢铁也是由几家大型厂家生产,某些生产商有时会减少钢铁生产量,导致市场的钢铁短缺,价格上涨市价混乱。

大马建筑商公会主席关和贵更非议某些钢铁生产商坐地起价,废铁是生产钢铁的原料,目前美金走低,入口的废铁价格应该比较便宜,生产成本不致高涨,但我国的钢铁价格却相反的起价。工业圆铁市场货源充足,但某些生产商蓄意囤积造成供应短缺引发变相的起价。

上个月,工业圆铁价格怀疑被操纵,每公吨调涨70令吉,从原有的每公吨2100令吉涨到2170至2200令吉之间。

马来西亚钢铁业的发展一直欣欣向荣,1986年,我国的钢铁消费量仅为150万吨,至1996年的10年间却增加到810万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严重打击国内建筑业与基建业的发展,钢铁需求大幅滑落至460万吨。

但从1999年起,我国钢铁需求量开始稳健回升,第九大马计划的启动,建筑业的发展使钢铁业也受益,需求量与价格稳步上扬。今年,我国预测钢铁需求量将维持在800万吨左右。

从市场角度来看,供应与需求是决定产品价格起落的主要因素,但在某些时候,市场出现的炒作活动确实可以推高产品的价格,建筑材料亦然。建筑业界对建材起价的指责相信不会无的放矢,但建筑业界应该按图索骥作更深入调查,彻底从供应源头揭露个中原因,以便遏制厂商的不法活动。如果建材起价的趋势无法加以抑制,最终的高成本将转嫁到消费人身上。

赔本生意自然没人做,但营商也讲商德,商家合理赚取盈利天公地道,若故意利用囤积居奇或其他手段谋取暴利,无异是鱼肉百姓以自肥,不应是具有商德的商家所应有的经营手法与行为。

随着第十大马计划的上马,我国正朝向落实2020宏愿、蜕变成为先进国及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刻。未来5年国内必将大兴土木。建筑材料的供求趋势将是影响产业价格的重大因素,而产业价格的走势也肯定对国家经济起着连锁影响。

政府必须正视我国建筑材料起价的现象,除了依法,包括通过反垄断法案,严厉对付囤积居奇的不法商家,遏制市场受到大型生产厂商牢牢控制与垄断的现象。政府也有须放宽入口条件,让外国较廉宜的建筑材料进入我国,制造更自由的市场让商家公平竞争,这不仅对商家公平,对消费人更公平。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00915

15-09-10 自从家里多了一位外佣

自从有了外佣,很多家庭的吃饭问题就起了重大的变化。

虽说男女平等已经是这个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可是许多性別分工的习惯还是顽固地存在,很少人会觉得有需要去挑战;比方说谁来做菜。我猜,在大部份家庭里头,煮饭可能仍是主妇的责任(尤其晚饭)。儘管有些老公喜欢做菜,而且做得真比太太好;儘管有些主妇也要出外工作,而且下班的时间不比丈夫早;可是厨房,始终被认为是女人的属地。

有个家佣,情况就不一样了。主妇其中一样职责因此得以释放,此后她不必再亲自洗手下厨做羹汤,只要好好管理这个厨房。偶而,碰上週末或假日,她才会全心全意花工夫去准备一顿晚饭。这顿晚饭要比一般晚饭隆重,做和吃的时间都比一般长,而且一家人面对它的心情也不一样。这种晚饭不妨称之为“爱心晚餐”,是一位工作女性恢復传统母职,表达自己对全家人关爱之情的晚餐。它的材料可能是很昂贵的,工序也可能是很繁复的,因为一位母亲常常会感到压力,必须在这顿饭里表现出高於女佣的技巧与能力。总而言之,同样是在家吃饭,週末主妇做的这一餐和平日家佣做的家常饭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就和丈夫与子女只在母亲节或母亲生日那一天才会做的饭菜一样,它不是日常,而是一种別具意义的仪式。

自从有了家佣,家庭晚餐的亲密就不再是必然的了。

有些人不愿请外佣,理由是不想家里莫名其妙多了个陌生人。毕竟家是每一个人最私密的地方,可以在里头摘下面具恢復真性情;要是忽然多了一个外国人,而且还是把这个家当成自己工作地点的外国人,多少会叫人有点適应不来。

假如家中有个外人住让你不习惯,那么你该不该请她同桌吃饭呢?我以前曾经写过,同桌吃饭是人类形成社群的基本机制。凡是能在一起吃饭的,就是自己人;凡是不能在一起吃饭的,便不是自己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是自己人中的自己人,一家人同桌晚饭则是这家人確认自己身份和彼此关係的重大场合。这种场合要不要请一个外国人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饭呢?这还真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怎么看待这个外佣的角色。她如此亲密地捲入了我们的家庭生活,可是我们往往连她老家在哪都搞不清楚,甚至连她本名的发音也唸不好;她到底算不算是自己人呢?

有时候,我们会友善地邀她一齐晚餐,因为我们受不了分开吃饭的阶级意味。不管是在我们吃完之后才吃,还是让她在厨房里自己吃,这种分隔方式太像往昔对待下人的方法,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气氛。

最有趣的是好意不一定会被欣然接受。你以为只有你会为这个问题苦恼吗?不,你的外佣和你一样难堪。有些人会欣赏你的態度,觉得这是尊重;有些人却会为此倦乏,觉得这是私隱的再剥削。她住在我们家里,好像侵犯了我们的私隱;然而,反过来看,她又拥有多少私隱呢?她或许会有自己的小房间,或许不。她或许每天会有一定的私人时间,或许没有。她或许可以拒绝让你查看她的私人所有,或许不可以。最起码,我们面对的私隱问题是她也要面对的。所以,在吃饭这一点上,她可能真的不想再做你的自己人了,她只想一个人吃,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躲进厕所,坐在马桶盖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就这一剎那,我是我自己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梁文道‧香港牛棚书院院长‧2010.09.15

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

14-09-10 正简体中文字並存

自1956年在中国的《汉字简化方案》定案后,汉字形体就起了大变化,出现了正体字及简化字两个对立的局面。对於哪一种字体比较好?比较容易书写?比较有利於学习等问题,公婆两方都各说其词,至今也没有一个最好的答案。

笔者从小有幸能送到华文学校就读,甚至在中学毕业之后还能来到充满文化气息的台湾修读硕士学位,在正简两种文字中穿梭数年,因此对於正简文字有不少感触。笔者认为在两者之间要捨弃其一,是不太可能的事,毕竟没有一方是完美的,唯有让两者並存,互补才是发挥双贏政策。

马来西亚,这一片正简並存的伊甸园就是未来华文世界趋势的新面貌。每年至少两次大型的“海外书展”,吸引参与的出版社超过百家,主要来自於台湾及中国。由此可见,国內对於繁体字及简体字的接受度非常高,甚至於对於这两种文字也很熟悉。

此外,我国大街小巷的商店招牌,除马来字外,上面还写满了又是简化字,又是正体的文字。而中文报章如星洲日报,同时並用正简两种文字来排版,新闻標题以正体字呈现,而內容部份则以简化字说明。

在这种正简文字並存的大环境长时间的训练下,国人对这两种字体的使用格外自然。这一种习惯就好像是手握筷子一样,只要学会了拿筷子的方法,一上餐桌就能夹起美味佳餚,根本无须先考虑要用哪一只手去握才是对的,也不用去思考要怎样握筷才能夹到食物,这一切的举动都是那么地自然!

正简並存是笔者对文字未来的憧憬,希望中国、台湾及海外各国都能极力培养出精通双体字的人才,这样才能拉进中华文化地球村的关係,好让“四海一家为兄弟”的梦想能真正实现。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佩佩‧2010.09.14

14-09-10 印尼,我们不是你的出气筒

倘若媒体对我国外交部长阿尼法与印尼外交部长马尔迪纳塔勒加瓦的亚庇会谈报导正確无误,恐怕我国最后又一如往常处理国际课题般,赔了夫人又折兵。我国外交部长急於展现他逐一策划好的新外交模式,或许忘了当务之急是用最强烈的措辞向印尼人表明,国人的怒火越烧越旺,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

53年前,我们骄傲地看著国旗史无前例地升起;如今,我国国旗相继被那些没教养的暴民践踏、褻瀆,我们还能指望此情此景可以继续上演多久?印尼近乎自大的官方回应,是基於该国人民自认在道德与文化上高人一等的谬论。听到像印尼这类的国家標榜民主政权,包括可自由参与攻击的暴力示威,看不起我们相对劣势的民主歷史时,总令我感到好笑。我会俏皮地反驳道:“人民吃不饱的民主有甚么用?”这招既管用又不至惹是生非。

话虽如此,我坚信经典中说的“人生不可但求果腹”,所以当局要改革国家的言论应该被直接理解为:废除所有否决、剥夺一个民主国家应有基本人权的政策及法令。当局將专制的律法合理化成维护国家安全,无非是为了消除本身的不安全感。

政府总是会以全国大选定期举行的说辞,回应人们对眼前政权的批判,大选如何进行却只字不提。当局妙语如珠,不乏“选举是公正的,因为政府不时会输掉一些议席”这类的话。然而,一名真正把大马看作朋友的前美国大使曾经说道:“民主不只是选举而已,它是选举前后发生的事情。”针对马哈迪宣称大马实行民主政体,他如是回应。马哈迪独树一帜的民主政体以“老爸永远是对的”来形容最贴切;还有,別问这么多问题!

我已离题。我毫不隱瞒对印尼及所有相关人、事、物的厌恶,这近乎病態的厌恶源自不满苏卡诺的行事作风。这个妄自尊大的印尼独裁领袖曾於“摇撼大马”(Ganyang Malaysia)运动期间,在两国於马尼拉与东京的“和平会谈”过程中吩咐他数以百万计崇拜者,没有食物就抓老鼠来吃,以这样的態度来对待我国绅士贵族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不过,若非老天相助,而我们又笨得让数百万挨饿的印尼人前来我国觅职,苏卡诺的遗言早就应验。

为了印尼人的利益著想,我们延续了英国人的统治方式。对怀有敌意的印尼而言,数百万的印尼外劳是该国的“定期存款”,代表该国在大马的一项重要投资,四处都有这些“內应”的踪影。大马的资本家与家庭主妇一定要赶快认识到,为了这个国家长远的和平、安寧及安全,他们必须放弃雇佣廉价印尼劳工的优渥生活。印尼这个人口激增、餵不饱自己的国家,乐得鼓励该国穷途末路的失业流浪汉到他们如此鄙视的国家寻求安慰与援助;不过,如果我们未能设法解决这个潜在的问题,恐怕就会大难临头了。

就算不被印尼不友善、不肯让步的態度困扰,我们要团结自身人民都已经够麻烦了。我们的政府,应该推行某个不纯粹依赖廉价外劳的经济发展计划。绝对不能將这悬而未决的问题留给子孙去应付。除非我们勇敢反抗印尼人的恐嚇与欺侮,否则“一个大马”难以实现。

我们毕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各国一定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我国政府应更理直气壮回应印尼民眾无理野蛮的行径,因为我国国旗代表、象徵著我对这个国家的爱及效忠,你竟敢羞辱它,真该死!(译:曾慧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东姑阿都阿兹‧民主行动党副主席‧2010.09.14

14-09-10 巫统与土权切割的抉择

最近巫统正式公告天下与土权(perkasa)划清界线,结束了这些日子来巫统与土权之间不明朗的曖昧关係。在这之前,有者说土权是巫统的外围组织,然而如今巫统已经正式与土权切割,即使土权在马来族群中的声望再高,也不会再惠及巫统半张选票。

巫统做出的这项切割,在马来选民佔据主流市场的马来西亚,可以说是一场豪赌,赌的正是马来选民的心態。巫统给予人们的刻板印象,莫过於一个大马来民族主义的执政党;而如今这个土权,在大马来民族主义方面,跟巫统比较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趋向极端。或许两者之间的方向一致,都是以马来人的权益作为斗爭,但后者相对明显比较极端。

巫统与土权切割,下重注赌马来选民並不会选择土权的种族极端路线,而是偏向支持巫统中间偏右的政治路线。换句话说,如果马来选民比较青睞土权更甚於巫统,那么马来选票极可能大量转向民联,国阵和巫统甚至会有倒台之虞。巫统在下届大选来临在即做出如此抉择,或许是要向全国人民明其志,视之为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

有者说巫统此举是为了挽回非马来选票,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不高,因为巫统与土权切割,所流失的马来选票,极有可能远远超越於挽回的非马来选票,从政治考量来说,这不是明智之举。何况,以今日的选情来看,国阵要挽回非马来尤其是华裔的选票,可以说並非易事。

土权领袖伊布拉欣恫言,巫统將因此而流失大量的马来选票,而巫统有60%党员是他们土权的成员。伊布拉欣此话並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前锋报》一反常態地批评巫统与土权切割的决定,而马哈迪父子也还在继续力挺土权。无可否认,巫统內部肯定存在著土权的忠实信徒,即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然而现在就是巫统转变的最佳时机,能否跳出极端的马来民族主义,就要看巫统是否能够坚持与土权切割到底。

说到底,巫统与土权切割的抉择,其实是徘徊在政治理念与政治考量之间。政治考量,正如刚才所说,如果巫统想爭取更多马来选票,跟土权靠拢或许是更加有效的方式;然而政治理念,则取决於巫统要走怎样的政治路线?是土权的极端民族主义?还是巫统之前的中间偏右?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

很明显的,在这一轮巫统始终还是选择了跟隨自己的政治理念,更甚於短期的政治考量。或许巫统可以有更加理想的选择,那就是人人平等的中间路线,但就目前的国情民情而言,这暂时不可能落实。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吕品漒‧2010.09.14

14-09-10 1963年的東姑

我花了很大的工夫,試圖尋找47年前的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是如何成立的?為甚麼要成立這個國家?如今的這個國家,和當年成立時的理想,有甚麼不同?

它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從東姑阿都拉曼找起,終於,我發覺了一部份的當年。

這是一幅東姑的肖像,刊登在1963年4月的《時代》(TIME)封面。

《時代》邀請澳洲著名畫家多貝爾爵士(Sir William Dobell)為東姑畫了這幅人物像。

畫像裡的東姑,身穿馬來裝,目光炯炯有神的看著前方,嘴角微翹,神情自然,充滿自信。

下面的文字是“馬來西亞的阿都拉曼”,而上面打出主題:“亞洲的新國家”。

是的,那是1963年。那一年,在東姑的帶領下,亞洲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由馬來亞、砂拉越、沙巴,以及加入復退出的新加坡,成立了馬來西亞。

也因為這麼重大,東姑和馬來西亞才登上《時代》封面。

不過,東姑的心情是輕鬆的。

《時代》當年駐香港辦事處首席特派員摩爾(Charles Mohr)負責採訪東姑。摩爾說:“他是我採訪過的人物中,最輕鬆、快樂和友善的一位。”

東姑暢談他的人生歷程;他告訴摩爾:“我是一個懶惰的人”。

旁邊的東姑助理嚇了一跳,想要糾正這個說法,不過,東姑看著摩爾把這句話記下,笑著對助理說:“哦,你來不及了。”

當然,那是東姑式的自嘲,也是他的自信。

他為了宣揚理念,呼吁人民支持,而巡迴全國各地,把火車當成睡房;1個月內,只有1天在家。

如果沒有東姑的熱誠,親切和魄力,馬來西亞不會成立;他帶給人們理想和信心,要大家相信在新的國家底下,沒有人會被忽略,所有人都會被公平對待。

他的政治目標簡單而明確,他說:“馬來西亞要的是糧食,不是子彈;需要衣服,不是制服;需要房屋,不是軍營。”

“我的理想不是一個偉大的馬來西亞,而是一個快樂的馬來西亞。”

種族、宗教、語文、文化和地理的差別,加上印尼和菲律賓的阻攔和反對,馬來西亞幾乎是不可能成立的;但是,在東姑的熱情、寬容和魄力的帶動之下,竟然超越和化解了這些阻力,在1963年塑造了這個國家。

然而,後來的發展和變化,也不是東姑所能預料和控制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0.09.14

14-09-10 李光耀与马哈迪

李光耀与马哈迪,皆是新马政坛强人。前者治理新加坡31年,后者掌政马来西亚22年。

李光耀在1990年交棒,退而不休,继任內阁资政。马哈迪2003年突然引退,虽无官职,却不沉默。

这两位八十有余的强势老人,一言一行仍对社会国家带来震撼,影响力之深广,不容小窥。

李光耀当年如何关闭南洋大学、毁华教於一旦,是另一个可写成沉厚一本书的课题;他晚年如何养生休閒,也只是一般老人兴趣的话题;他批评大马政治的言论,尽管让某些人“暴跳如雷”,但是,他对待多元种族和宗教的態度,却是大马政坛许多人包括马哈迪在內,必须学习的典范。

李光耀两天前接受《纽约时报》专访,坚称“其他方面可以放鬆,但种族、语言和宗教都是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本质问题,一旦有人开始玩弄,或转向种族政治,这个社会就完了。”

他说:“我们决定不让多数种族压迫少数种族……我们要確保无论你的种族、语言或宗教是甚么,都是个平等的公民……”。

可见,新加坡今天的经济成就,新加坡社会能够融为一体,並非从天而降。

马哈迪贵为大马前首相,退休后却没有善用其特殊身份,为促进国民团结贡献一份力量,相反地,从阿都拉执政时期到首相纳吉上任以来,从不放弃对一些政策说三道四,引起议论,给政府带来困扰。

马哈迪最近批评巫统不应该与宣扬种族主义路线的“土著权威组织”保持距离,认为此举会导致巫统流失马来选票,便是一例。

马哈迪的言论,已经超越一位退休老人因为不甘寂寞而喋喋不休的界线。这7年来,马哈迪的一言一行,正一步一步地揭露了根植在他老人家心中的种族主义思维和理想。

他在土著权威组织的代表大会上,抨击首相纳吉的“一个马来西亚”治国理念,措词充满种族论调,让过去尊敬他的人民大感失望。

连首相署部长纳兹里也忍无可忍,批评马哈迪退休前后言行不一,可见马哈迪的鹰派利爪,不仅撕裂种族和睦关係,也抓伤巫统,在党內留下纍纍伤痕。

一个人无论多强势,总有退下的时刻。而个人的晚节和情操,高尚或卑微,全凭他处事的智慧。

宋朝韩琦有一句诗说:“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李光耀和马哈迪,看似“老圃秋容淡”,但是,谁能留得“黄花晚节香”,大家心中应该早有答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0.09.14

14-09-10 鹰派摊牌,鸽派如何破局?

巫统兼国阵总秘书东姑安南发表巫统与土著权威组织划清界限的声明后,立即招致党內外的反弹。除了前首相马哈迪和慕克力父子同声表示不认同,並指有关说法仅是个人看法而非党的立场,最受瞩目的还是作为巫统喉舌的《马来西亚前锋报》,以阿旺士拉末之笔名,发文警告巫统疏远土权的后果將是失去马来人支持,公然与巫统总秘书唱反调。

从《前锋报》到马哈迪父子的表態,已多少可被视为巫统党內保守右派(鹰派)对革新派∕开明派(鸽派)的一次摊牌行动。必须认清的是,身为前任首相和党魁、在党內以致马来社会仍拥有一定影响力的马哈迪,无疑是巫统鹰派的象徵人物,而《前锋报》当然也只能算是一部舆论工具——巫统鹰派的真正领军人物,是掌握实际权力的位高权重者。

土权,这个308后突然冒起的马来民族主义团体,虽无实质、直接的证据证明其为巫统鹰派的一个外围棋子,但一般舆论已做如是观;这次党內鸽鹰两派公开喊话,正是起因於巫统是否要与土权切割的问题,更为这种印象――土权是巫统鹰派的棋子,或起码,它是巫统鹰派加以利用的一个外围伙伴――添了一笔有力註脚。

关於巫统与土权瓜葛的爭论,只不过是巫统鹰派最新的一个“杰作”。在过去逾一年里,准確而言,是自从纳吉当选巫统党魁、出任马来西亚第六任首相,並开始尝试在执政集团內部进行其以“一个大马”为政治口號的改革转型计划以来――这些计划的蓝图,包括政府转型计划和新经济模式;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包括逐步开放某些次领域和外资条规中的固有配额制度――即遭受来自巫统党內外的保守右派势力和既得利益份子的杯葛甚至围剿。

在纳吉宣示其改革计划后逐步聚眾纠合的巫统鹰派,通过从党內到党外、从公务体系內到体系外的政治动员和舆论操作,或公然唱反调,或暗中扯后腿,力图阻止以纳吉为首的巫统革新派或鸽派所推动的转型蓝图。

早前的乌雪补选和诗巫补选显示马来选票回流国阵(巫统),实际上已导致鹰派势力(无论是就其声势还是“话语权威”而言)的壮大与扩张。换句话说,巫统加强其维护马来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巫统与土权纠缠不清――马来人支持回流巫统――国阵重振雄风,这一套巫统鹰派试图建构的策略逻辑,已逐渐在巫统內部和马来社会中的保守势力取得足够的话语权或合法性,而为这次的鸽鹰公开叫板埋下伏线。

所以我们不会奇怪,为何像过气的马哈迪、只算是二线人物的慕克力,甚至是像《前锋报》这样的巫统喉舌,竟然要为了一个“只不过是几千个非政府组织里的一个”(曹智雄语)的土权组织,而公开顶撞党的总秘书。就政党伦理而言,党总秘书的立场实际上就是党的立场,而不是马哈迪或慕克力所谓的“只是个人看法”。

鹰派公开摊牌叫板,鸽派如何走棋破局?事实上,巫统鸽派与鹰派的分界,或许並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涇渭分明,那么势不两立。在现有不变的巫统结构与社会政治生態的特殊关係中,“巫统主席”与“马来西亚首相”这两个职位存在著持续的张力,而这个“矛盾的统一”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意味著这个人必须持续的在这两个矛盾之间维持最佳的平衡。这就是巫统鸽派与鹰派不可能走上绝对分裂的结构因素。

但是,除了维持平衡这种保守打法之外,鸽派或许还有另一个选项――寻求突破。而要击破鹰派的话语权威,鸽派本身则务必凝聚足够的舆论能量,建构本身更厚实更普遍的话语权威,关於这道题目,只能另文討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以勒‧2010.09.14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13-09-10 不要误了年轻人的前程

进入师训必须有国语优等的条件已经推行了三十多年了,早期(即70年代中期)尚有放宽条件,让不具国语优等的青年男女进了师训华文组,不过,在师训期间必须重考获得国语优等的资格,如果毕业后出来执教3年之內仍未考获优等,有关老师的年俸加薪必须终止,直到考获优等为止,才可申请正常按年加薪。如果倒霉的话,连考几十年,屡考屡不过关,直至退休仍旧只拿刚毕业时的3个起薪点,即少过1千200令吉,並且不获升级为正副校长的权利。

我个人认为,独中统考生出路宽广,不宜以国语单科及格挤进师训,以免后悔不及,所谓男女最怕入错行。

当然,有志去当老师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和愿望,但是,如果不具国语水平,將来会是一生吃亏,不能再怪政府不公平,因为这个“必须具备国语优等”的条件由来已久,即使政府放宽条件让不具国语优等的统考生进入师训,毕业后如3年之內,或30年之內都无法考获国语优等的话,將来要怎样去养妻活儿呀?

再说,同工不同酬,同年毕业出来的老师薪水逐年调升,自己却因国语未能考获优等而永远停止加薪,你说,这样,心理如何平衡,工作热诚如何高涨,对教育如何作出贡献?

如果不具国语优等资格,大可从事其他行业或工作,展翅高飞、笑傲江湖,说不定不出三数年,成为商界翘楚、社会闻人也未可逆料;这样,岂不比要求政府接纳国语单科及格进入师训好得多。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华为肯‧2010.09.13

13-09-10 1975年的交叉曲线

黄英贤出任澳洲第一位华裔財政部长。

她是大马的华人移民,在1975年左右到达澳洲。

这一年,澳洲政府正式废除了恶名昭彰的“白澳政策”;澳洲的大门打开,迎接黄英贤这位8岁小女孩。

在此之前的“白澳政策”之下,澳洲被定义为白种人的国家。从1901年开始,它的国门关起来,不接受亚洲移民,尤其排拒华人移民。

华人在当时被视为“黄祸”。澳洲白人种族主义者担心,如果不阻止华人移民,澳洲將变成一片黄色世界。

澳洲第一任总理埃德蒙巴顿宣称:“人类平等的原则只適用於白人之间,白人与华人之间则不遵循这条原则。”

幸运的是,澳洲接受文明洗礼,人权意识抬头;白人自身的醒觉,以及有色人种的奋起,终於把埃德蒙这种白人主义政客扫进歷史垃圾堆。

黄英贤担任財政部长,应该感谢惠特兰(Gough Whitlam)领导的工党政府,在1975年制定反种族歧视法,结束了白澳政策。

歷史可以產生对比。

同样是共和联邦国家,马来西亚在上世纪初没有类似澳洲当时的“褐马政策”。

早期的华人移民到马来亚,没有重大的人为阻拦,也没有特別的政策限制。

从30到50年代,华人人口超过马来人,是最大族群;这些数字,在英国殖民地政府文献中有记载。

独立之后,財政部长的职位,捨华人取谁?从李孝式到陈修信,都是华人出任財政部长。

陈修信担任財政部长,更长达15年之久,创下共和联邦国家任期最长的財长。

姑且不评陈修信在政坛上的功过,而只看他在財长位子上的表现,他算是立下一个典范。

陈修信財长任內的严谨、效率和廉洁,为国家財政打下稳健的基础,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当年的马幣,更是区域內最坚挺的货幣。

陈修信的財长职位,在1974年结束;从此,马来西亚再也没有华人出任財长。

並不是陈修信表现不佳而遭换人,也不是华人之中缺乏金融財政能人,而是政治权力的转变,使华人的政治代表力量江河日下,进而失去了这个重要的政府职位。

从移民政策到財政部长,澳洲和大马是两条相反的曲线。

澳洲是开低走高,从上世纪初的极度保守封闭,到后来的自由开放。

大马是开高走低,从原本的相当自由开放,到后期趋於保守。

两条线的交叉点,大约是在1975年。

財长位子难以回来,但是,希望至少大马这条曲线,能够从谷底回弹,走回自由开放。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