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8日星期二

08-02-11 人为开发与天灾放大效应

对季节性降雨这种天然灾害,我国的承受能力已愈来愈薄弱。从去年北马吉玻水患到现今的南马大水灾,它显现的我国的城市发展与山坡地开发,已破坏地质结构,而此种现象,在未来不会减少,因为半岛的居住使用面积有限,而开发面积却不断扩大。如果配合周休二日扩大的实施,由财团所主导的大型娱乐休闲设施会更急剧的向郊区的水土保育区、河道扩大,则未来的半岛水土保育将面临更大的冲击。但半岛已难以承受管制松动、弊端丛生的大型发展计划,未来的山坡地保育如果无法落实,则在明年乃至以后的每年季节性降雨,半岛地区都将面对不可测的灾难。

季节性降雨的警讯,只是一个开端,它意味着“人为开发放大天然灾害”的范围与效应,正在逐渐扩大化,以后即使是一场豪大雨,都可能酿成季节性降雨一样的灾害。以严格管理人为开发,来防范并缩小天然灾害的放大效应,就是未来政府在处理公共工程、土地开发计划时,应最先考虑的重点。而做好生态保育,则是政府在考虑经济发展时,应列为优先的课题。

事实上,政府的施政常引发争议。一方面在水灾侵袭时,强调生态保育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却又广开土地发展的个别计划。设若不是2008年雪州淡江国际山庄美华岭土崩事件发生后中央下令各州停止高地发展计划,以高地建屋计划之被炒作,各种土地开发的推出数量,将更难逆料。如果再配合周休二日制的实施,财团将大举炒作郊区娱乐设施,则生态的最后关卡能否保住,实在不堪设想。

但半岛地区的生态脆弱已到令人忧心忡忡的地步。半岛的雨水下水道严重不足,以致于排水不良,导致积水不退,且其规划、管理与施工质量都问题重重。目前除了吉隆坡、新山、槟城等雨水下水道勉强称得上较为完善外,其它地区下水道的平均实施率恐怕连三成都不到;再加上平日管理的疏忽,维修的不足,或人为的错误,等到季节性降雨或豪大雨来临时,像南马那样的水灾如何不发生?

河川的情况可能更吓人:半岛每年砂石用量约为8千800万立方公尺,其中八成约来自河川砂石,但政府对每年采砂量有所限制,因此盗采砂石情况仍然猖獗。大量规模超量的滥垦、滥采,水土保持功能如何维持?季节性降雨来袭,被滥采所变更的河道,自然成为灾害的根源;冲毁路基、洪水漫溢、土石滚滚,就不是天灾所造成的,而是人为的灾难。

发生挡土墙倒塌的国际山庄美华岭则是另一种类型。城市周遭的山坡地在违建、超限建筑、偷工减料的危害下,早已不超过负荷,加上高尔夫球场的大量开发,更让山坡地的土壤冲蚀深度,每年平均高达近百公分。若以半岛逾百万公顷的山坡地来计算,每年被冲蚀到河川而淤积的土壤总量约9千余万立方公尺,足以填满6个乌雪水坝。这样的不当开发,如何保持半岛的山坡与河川呢?

所谓“人为的开发天灾放大效应”道理正是在此。然而,我们所不能轻忽的在于:以发展为名的土地开发正以加速度进行。以发生灾难的柔佛来说,其土地管制本有各种安全规定,包括山坡地的开发,沿海树林的维护,都有严格管制。但当局为了牵就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率尔砍伐了近千公顷的红树林,令人担心湿地生态会否因此失衡。如果不是柔佛发生此次灾难,人们或许还不知道隐藏在南部开发下的危机!

半岛的脆弱地质已被人为的开发所破坏,而被破坏的土地已失去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如果发展商再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施工,类似淡江的事件就不会是单一事件;只要有另一个季节性降雨,人为开发的放大效应就会在更大范围内带来灾难。做好山坡地与河川的生态保育,因而不是一个生态的观点而已,而是减少灾难保障民众安全的必要施政。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