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1年,將會是馬來西亞華教史上重要的一年。
華文教育在本土扎根了200年,經歷過許多風雨的考驗,也掀起不少的驚濤駭浪。但是2011年卻平淡無奇,既沒有嚴峻的教育政策,也沒有內部矛盾的大清洗。除了董教總偶而罵罵林連玉基金,以及最近華小易名的風波外,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
相反的,近年來國際形勢一片大好,連首相納吉也勸導人民要多學華語,還以身作則把孩子送去北京。
獨中發展的勢頭正火紅,一些微型華小也成功遷校。更重要的是,大選逼近,好消息不斷捎來,連平時低調不涉政事的15位大富豪,也極罕見地聯袂收購大馬彩,成立教育公益基金,用來常年贊助全馬的華校。
然而,表面看起來風平浪靜,底流下卻有個分水嶺,弔詭地改變了暗流的走向。最近發生的兩起事件,就標誌了華教長期以來備受打壓後的扭曲發展,一是華小易名風波,二是大馬彩教育公益金的成立。
華小易名風波,說明了華小走到今天,為了圖存與發展,是沒有什麼不能改的,沒有什麼能不出賣的。先有子文的先斬後奏,再有哈古樂的蠢蠢欲動,最近則是森州汝來的育僑華小,為了感謝發展商顏光星的巨額捐款,已經靜悄悄地強渡關山,易名為光星華小了。華教史上從沒有過這種事,只有今天沒有文化的大馬華人才做得出來。育僑這名字,多美的初衷啊,沒想到卻…。
大馬彩的教育公益基金,可以是美事一樁,但若看看其中的蹊蹺,和宛如政治造勢活動的推介儀式,大家就心中有數了。
推介禮上冠蓋雲集,眾星拱月,61所華校董事們興高彩烈地上臺「領獎」,謝主隆恩之情洋溢臉上。大家似乎都忘了,華小原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環,華人也是最大的納稅族群,政府百分百撥款給華校本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大馬彩公益金的設立,卻為傲慢的當局找到了卸責的藉口,為歧視性的體制做了背書,更為不公不義的施害者做了美麗的粉飾。
這兩件事其實只是一件事,那就是華校(包括淡小)這棄孤長期以來窮怕了,也被騙怕了,為了苟延殘喘下去,到最後連基本的是非和價值觀全被扭曲了,尊嚴也都可典當掉。
官商聯手綁架華教
歷史上從沒有這樣的事,華校再困再窮,也決不會自行拆下老祖宗留下最後的一塊招牌;華教再怎樣受到排擠打壓,接受再多的捐款施惠,也從來不會忘記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國家主人,要理直氣壯地向政府討回公道與正義。
大馬教育政策的最後目標,擺明就是單元化的教育源流。在這之前,華校是官方教育中的一塊腫瘤,欲除之而後快。但是今天,華校卻成了一塊雞肋,雖食之無味,卻棄之可惜,不如將就輕輕一撥,反倒成了兩面討好的一盤活棋了。
老子說:「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試看當年新加坡在消解華校時,就先來個「推廣華語運動」,結果李光耀反成了華語第一功臣;今天華小鬧沒錢了,政府就慷他人之慨,「乞諸其鄰而與之」,結果反是謝主恩浩蕩,大喊開明。南洋的子孫就這麼容易地被耍與認命。
在華教被視為腫瘤的時代,雖然淒風苦雨,卻是快意恩仇,是非分明,施者不自以為恩賜,受者不下跪受挾;成了雞肋後,華校則受寵若驚,進退失據,自甘為犒賞。當大家高高興興,卻又誠惶誠恐地一一列隊稟受恩賜時,其實是自貶退回到甲必丹時代。
華人的事,永遠不在國家的議程上,就讓幾位華人頭家或政客來安撫就好。難怪身為副教育部長的魏家祥,會對育僑華小被改名一事「表示不知情」(《南洋商報》23/09/2011)。
大馬華教屹立200年,歷史上從沒有這樣的事,它不僅腐蝕了教育的本質,也嚴重破壞了公民社會的成長。想起今年是林連玉被剝奪公民權的50週年,不禁悲從中來。林公所失去的公民身份,早已預示了華教在這塊土地上的地位了。都過半世紀了,華裔還自視自己的公民身份是恩賜來的。
未來的良史,或許會記下這一筆:「2011年,官商開始聯手綁架華文教育,華小成為官商競逐的禁臠。」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良 20111010
注:森美蘭州汝來育橋華小董事會最終決定只更改國語校名,華文校名保持不變,續用育橋,不改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