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1日星期二

11-10-11 多源流教育何罪之有?

馬來西亞是個常年在談國民團結的國家;不過談了50多年,國民團結是有所改進抑或是倒退,則仁智各見。

只是,一個可喜的趨勢是,近年來也出現了不少的跨族群公民團體與公民行動,如淨選舉盟2.0(Bersih 2.0)所號召的709選舉改革行動。它顯示各族群中,依然有不少懂得大是大非的人群,而不儘是族群擺中間,是非公正放兩邊的人。只要能善用媒體,提升這類成熟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建立在公正基礎上的團結,依然是可能的。

要如何有效促進國民團結?這涉及了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的課題,而貫穿於其中的,則是平等與公平合理的精神。缺此,談什麼團結都只能是自欺欺人。從教育的角度看,自1950年代以來,我國是把重點放在共同的語言與共同的課程上,以便塑造具有馬來(西)亞觀與意識的國民。

靠中央集權統一思想?

應該說,從實際溝通的角度看,不同族群間存在著一種共通語(Common Language),雖非絕對必要的條件(如瑞士就有四種國語,其中德、法、意語具平等的官方語言地位),但確實也是有促進作用的作用。就大馬來說,馬來語之做為國語與官方(行政)用語,早在1950年代,便已受到各族認可。問題反而是馬來語以外的各族語群的地位與待遇。

就共同的教育課程內容而言,只要是公平合理的,自也不成問題;當然,若內容有所偏差,旨在塑造或正當化某類不平等,如「支配對服從」的等級關係,就難免會引發被歧視者的不平與不滿。約言之,重點依然是平等與公平合理與否。

最近筆者讀到一個馬來西亞基金會(Yayasan 1Malaysia)主席詹德拉.穆扎法教授(Chandra Muzaffar)一篇題為〈一個大馬的雙重挑戰〉的文章(見《星報》,2011年8月7日),提到大馬人的團結受到二個挑戰,一個是有關馬來人特殊地位,另一個則是多源流小學,尤其是華小所構成的反團結作用。之所以特別提到華小,是因為有90%的華裔生進入華小就讀(即使在中學階段情況相反,有90%的華裔生進入國中/國民型學校而非獨中);反之,印裔生則只有約50%進入淡小。

詹德拉認為,這是個有待逆轉的不良趨勢,是有害團結的。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一是加強各源流學校間的跨校活動,如組織跨族群的足球隊之類的;另一個解方則是,強化國民學校的吸引力,以便促使華裔父母把子女送入國民學校,而加強國民學校吸引力的方法包括:

把以馬來語為媒介語的國民學校,重新包裝為多元宗教、多元族群的包容性學校;聘請更佳的師資入國民學校;在教師訓練計劃中加強有關國民團結的意識與方法;提升英語水準;更有效的教導各族語言;著重共同的道德價值;減少學校行政的官僚作風;使教育部門具有多元族群的代表性。

按詹德拉所寫,其基金會也已於2010年2月提呈這些建議給政府。這些建議中,有些無疑是可取的,如加強教育部門的多元族裔代表性,著重共同的道德價值觀等。只是,使用「策略性差別待遇」來提升國民學校,以便削弱非國民學校的用心,則未免有點那個。

各族皆是公民,本就應享有平等的國民待遇,更何況,也沒人去挑戰馬來文的國語與官方用語地位,何苦處心積慮地要非馬來族脫離其本族語教育?馬來語不是早已成為各源流學校的必修科嗎?從基本人權的角度看,人人不是享有接受本族語的權利嗎?談團結,重點應是政治人物與家長的身教與言教,本身以身作則,表現出符合基本社會道德與基本人權的言行,以便潛移默化下輩,何苦自以為是地要斷掉孩童公平合理的選擇權與機會?

這裡要強調的是,政府理應為各源流學校提供公平合理的選擇機會與受教育的平台;至於父母要如何選擇,依然應由父母自己決定。若硬要用國家權力搞不公平競爭,即便是高明的,也不見得是高尚的,它只會引發不平則鳴之聲。

培養有紀律多元主義

談國民團結,應把重點放在普適性的理念與制度上,諸如多元平衡的權力制衡,公平與自由的選舉,廉潔的政府與政治,良好治理,可靠的法治,盡可能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的地方分權(如教育權下放給州與縣市,以便可因時因地、因族制宜)等,而不是打著國民團結的口號,來合理化中央集權或霸權統治。

有道是「世異則事異」時代已不同了,這是個民主化的時代,也是信息化的時代,一味靠中央集權來統一思想已不合時宜。進而言之,後次戰的全球化時代,已是個著重經濟競爭、法治與人權的時代。這樣的時代需要多樣性而非單一性、同質性。一個國家或地區,越能發揮其多樣性優勢(Diversity Advantage),便越具創新力與競爭力。若一味執著於單元化,只能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團結而不見人權。

伸言之,我們需要的是合乎時宜、負責任的愛鄉心,與合乎公正的憲政愛國主義(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而不是盲目的單元主義。同文同種同教的阿拉伯世界動盪不安與落後,便與缺乏有紀律(如憲政)的多元主義(Disciplined Pluralism)有關。而有紀律的,建立在民主憲政,符合基本人權需要的多元主義,正是我國應加以培養與善用的資源。

約言之,多元是資產(Asset)而不是負債(Liability)。這也是當前聯合國要致力宣揚的價值觀與理念。只可惜,我國不少被視為飽學之士者,竟然對此視而不見,這也真耐人尋味。

更耐人尋味的是,我國一方面大談要把各源流學校納入同一校園,如宏願學校,可他方面也大搞單一源流的精英式、全津貼的寄宿學校(Residential Schools),如瑪拉初級理科學院(MRSM)、理科中學(每年收生各別為約2萬人),或瑪拉工藝大學(UiTM)等,難免予人講一套做一套的感覺。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