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12-10-11 KPLI解決方案在哪?

畢業即失業,這是經濟不景時期,大學生在社會商界謀職碰釘子後常感嘆的一句話。

教育領域也有經濟不景的困擾嗎?

為何1千600多名接受大學畢業生師範課程(KPLI)的未來教師,畢業5個多月了還處於“失業”狀況?

儘管他們這幾個月來不斷向教育部詢問與投訴,不是被應酬幾句,就是如石沉大海,毫無動靜。教育部官員有沒有想過,5個月沒收入,要人如何活下去?

8月初,此事經媒體張揚後,教育部說待開齋節後會公佈解決方案,要畢業生給他們時間。開齋節已過了一個半月,解決方案在哪裡?

教育專業重視以身作則,教育部官員一再失信,如何能成為教師與學生的楷模?

KPLI課程是為了落實未來各源流小學師資都具備大學資格的目標,用意良好。大部份畢業學員準備被派到華小執教,也有一些會派到國小教華文。

KPLI畢業學員的素質不必受到質疑,他們雖然只接受1年的課程,但申請資格很嚴苛,例如年齡在35歲以下、大學文憑須受公共服務局承認、馬來文優等、選修科目組別須與在大學選讀的科系相近,還要身心健康等等。

即使符合各項資格,還要經過筆試、面試,申請者的溝通技巧、個人特質、修養及對教師專業的態度等等,都成了考核的條件。

換言之,這些學員就像《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一般,歷盡嚴峻考驗才考獲當教師的資格。

這些學員畢業後就應當立即派到各小學去任教,填滿師資空缺,而不是讓他們賦閒在家,惶惶不可終日,並且浪費國家人力資源。

尤其是許多華小多年來面對師資短缺、臨教難找的問題,迄今無法徹底解決;教育部寧放任1千600餘名未來教師在家當蛀米蟲,也不立即把他們派到華小執教,兩種情況鮮明對照,莫不讓人深感諷刺。

由此看來,教育部一些所謂改革計劃,乃是一些官員的即興之作,並沒有事先做好實際的規劃工作,才會出現“准教師畢業即失業”,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陳寶卿‧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