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将检讨“40多年前”的《拉萨报告书》,其实,这份报告书1956年公布,1957年正式立法执行,迄今已五十四五年了。
就华教而言,聚焦点简单明确,就是“转型“。换句话说,就是顺乎历史潮流。当年的潮流是什么呢?是独立,独立即是以人民为重,解除英殖民者的单元束缚,还教育政策为多元化, 实行开放民主。
当年教总林连玉与颜元章逐字逐句看过该报告书后,前者肯定报告书“独立马来亚的教育,使各民族都能接受,符合发展他们政治文化社会的利益”;后者则认为好坏混杂,但都看漏了“最后目标”,即以实现单一语文为最后目标。
应当检讨当年错误
当年的教育部长敦拉萨答应立法时,将“最后目标”取消。华教界看来,敦拉萨慨然应允教总要求,不失“顺乎历史潮流”胸怀。依该报告书为蓝本制定的《1957年教育法令》,确实除掉“最后目标”字眼。
但是,行将退出的英殖民者应用权力,推动新独立的教育部复活1955年改槟城钟灵中学为英文中学的单元计划,引发1957年全国华文中学大罢课。
三年后,即《1960年拉曼达立报告书》出炉,70多所华文中学遭改制为英文中学,林连玉的公民权与教师证书被吊销,华教进入长达十多年的第二个“黑暗期”。
旧事重提,旨在说明几件事,第一:“逆乎潮流”是破坏不是建设,其后果推迟了国家发展超过10年以上;第二:说明制定政策要谨慎,用人要用得其所(教育部当年用了“大熔炉论者”阿敏鲁丁巴吉,对制定单元主义的教育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三:敦拉萨亲口答应要取消不得人心的“最后目标”;第四:“报告书各族人民都能接受”,分明写在报告书中;第五:大小“拿破仑”从中搅局,当权者“顺手牵羊”,走上逆潮流的歧途。这些经验和痛苦的教训,今天应作为检讨准则,避免重犯。
肯定母语多元教育
就今天当务之急而言,转型更为迫切。原因是(一)经济、政治、政府都转型了,并且有绩效关键指标加以监督,教育转型是理所当然的,否则,政策再好也没用,满脑袋旧思维的人如何落实转型?(二)一面倒的教育政策与措施必须改变,比如现行政策对华文小学形同“绝域”的限制,使按人口比例实行增建困难重重,无形中宣判了华文教育的死刑。拨款与师资培训也是如此,增加师训的话年年挂在嘴上,却年年师资不足。(三)“母语性多元学校”已成了时下风气。教育部应当明白,眼下已有6万名以上马来族、印族、东马土著民族的子弟进入华小,接受以华语为媒介语、传授中华文化的母语教育。
这类型的学校,若不以学生民族的比例为准绳,大约占了华校一半以上,而且不少马来族学生拿到7A(包括华文书写和理解) 优秀成绩。
这说明什么呢?——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已成为马来西亚个族群多元选项之一,教育部的任务应当肯定以及提升“母语性多元教育”的积极因素,而不是想方设法以单元模型硬套在华校身上。
50多年过去了,我们希望今日政府从善如流,以史为鉴,以民情为依归,以国情为据,踏出教育转型的一步,向着多元教育转化,使敦拉萨取消“最后目标”的许诺得以继承和实现,亦切合“以民为本,绩效为先”的夙愿。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麦翔 201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