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評選讀:何時舉行大選?
現在不論去那里、見到誰,大家都問Kunta Kinte何時大選。我說,這還不容易?問懂的人即可。我不但不懂,更沒機會靠近懂的人。從前不同,至少我們有些權力,別人會跟我說悄悄話。最近一群私人界高幹向我詢問時事進展,我只能說事過境遷,早就人事已非了。
壟斷政治、媒體與人心的時代早就終結了。1955年與1959年大選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聯盟(巫統、馬華、國大黨)與伊斯蘭黨。國家黨、勞工黨、社陣也在,但不影響大局。
1955年,伊斯蘭黨僅贏得一席;但到了1959年,伊斯蘭黨實力大增,贏得了吉蘭丹、登嘉樓兩州政權。1964年大選,敦林蒼佑領導馬華黨內的少壯派退黨,另外成立民主聯合黨(UDP)。
當年我協助父親到處掛海報,也出席「群眾大會」(rapat umum)。群眾大會在草場上舉行,不但架設了揚聲器,有時甚至放映影片。當年在吉打,聯盟嘲笑民主聯合黨是「水溝中的小蝦」黨。前首相敦馬哈迪也在1964年來到我家鄉的哥打士打南區競選。
來到1969年大選,聯合民主黨改組為民政黨,簡稱為「Geram」(憤怒),首任黨主席是賽胡先阿拉塔斯教授,領導層中也有不少馬來人。當年民政在檳城擊敗了馬華,開始執政檳州。但後來民政加盟了國陣,簡稱也改為「Gerakan」。
到了2008年,憤怒的行動黨又在檳城一舉將民政黨夷為平地。要在檳城推翻行動黨,與要在吉蘭丹推翻伊斯蘭黨一樣困難。既然檳城華人願意讓民政黨執政39年,又怎麼可能只讓行動黨執政四五年就下台?
就像做生意,華人搞政治一開始也會先冒一點險,看到投資正確了,就會開始享受長期利益。在今天的民政黨中,敦林蒼佑或敦林敬益等具有領導能力的領袖早已不存在,而華人卻總要尋找有實力的領袖。
從前宣傳管道不多,領袖也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即使是首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或第二任首相敦拉薩來自名門望族,他們也有市井小民的精神。東姑曾為了協助打選戰典當家產;敦拉薩也走遍鄉村,探訪貧民家庭。
當時的宣傳工具,除了馬來亞電台跟新聞局,就是幾份報紙。馬來文的有爪夷拼音的《馬來前鋒報》與羅馬拼音的《每日新聞》,北部還有使用爪夷拼音的《Warta Negara》。英文則有《海峽時報》與《馬來郵報》,以及北部的《Straits Echo》。
一開始,不少選民是文盲,也沒有抓過筆。新聞局只好製作影片教大家如何投票。
當時交通不發達,即使有公路,也多是紅泥路,雨季全是泥濘,旱季又風沙滾滾。政黨沒有錢,要租汽車運送選民也不容易。西海岸乾旱時,東海岸又雨季,很難決定何時選舉。
如今政治人物不同了,宣傳管道也增加了。再也沒有誰能壟斷選民的耳朵與眼睛,或掩蓋選民的嘴巴。選民更沒多大興趣聽政客演說。因此,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有錢、有宣傳管道未必能贏選票;論述必須具有說服力,而且背後不能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
身為人民及選民,Kunta Kinte能看到我國從獨立到現在經歷的改變,感到非常榮幸。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Kunta Kinte是《每日新聞》專欄作家
《每日新聞》評論 1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