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24-01-12 第一棵樹和最後一棵樹

「貧窮」不是一個好看的字眼。或許,你現在已經決定不看下去了,你說,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不下去。

「貧窮」這個字眼無法為你帶來愉悅或痛快的感覺,如果對它凝視太久,你渾身不自在,心里不舒服。但是你辯說那是無奈,因為「貧窮」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議題,你的力量太微弱了,既然幫不上忙,還是別讓自己難受。

但是,當你在報章上看到病魔纏身沒錢求醫的個案時,你覺得相片里的老奶奶很可憐,那感覺近乎你在網上看到削瘦的安妮婆婆濕了一身的黃衣孤身背對鎮暴隊的感覺,酸啊。於是你寫了一張支票,認為你有能力幫的時候你一定會幫,頓時心里放下一塊大石頭,繼續過你的日常生活。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做了一項調查,分發兩款傳單募捐。一份寫著非洲地區被饑荒影響的人數,以及多少人需要糧食援助。數據顯示百萬和千萬的龐大數目,結果募到的款項不甚理想。

另一份傳單則印著一張小女孩的相片,寫著如果你慷慨解囊,就能提供這個7歲女孩食物、教育、醫藥和衛生設備。結果這份傳單募到的捐款超越第一份的一倍以上。

加央族木雕被淹

這說明了什麼?同一個募捐款項,兩種處理手法,成效固然不同。面對全球貧窮的龐大問題時,你除了沮喪,認為無能為力,更懷疑捐款最終落在誰的手上。然而,貧窮不是募捐就能解決的問題,正如你認為給個乞丐幾個零錢,並不能消除乞討的現象一樣。

許多人聽說印度和非洲的貧窮,就謝天謝地大馬是個天堂。很抱歉,那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謊言。當然,我們的貧窮人口不能與印度和非洲相比,但是生活在中上階層的你和我,希望國家發展無阻,有者更認為一些食古不化的人群,應該犧牲他們的生活方式,而非阻礙國家建設。豈不知「發展」一詞已被劫持,政客和利益集團把發展詮釋為「經濟發展」。如此一來,日復一日,大家也不覺得文字劫持製造了不少問題,同時也把很多侵權的事件合理化。

事實上,發展應該是全面的。聯合國開發計劃聯署把「發展」定義為「發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創建一種能夠使人長期地享受健康和創造性的生活。發展是人的發展,為了人的發展,由人去從事的發展。」

讓我們再確定一遍:是「人」的發展,而非「經濟」發展;是為了「人」的發展,而非為了「經濟」的發展。無疑的,經濟發展犧牲了不少弱勢群眾的生計和生活方式,不止掠奪了他們的土地,更消滅了他們的文化藝術,最後導致他們陷入貧窮的深淵。比方說,東馬加央族的墳墓木雕,要是擺在羅丹的石雕旁,說不定更多人歎為觀止。但是自從建立了巴貢水壩,很多墳墓都被水淹沒了。相信大部分人沒見過我所說的木雕,當你興起見識大馬最美麗的藝術的衝動時,它已被淹沒得七七八八了。

印度諾貝爾得獎者經濟學家Amartya Sen認為貧窮浪費人才。他說:「貧窮不止是缺錢,它令一個人無法意識到和實現他作為人類的潛質。」許多人認為貧窮是因為懶惰,我們都相信,只要肯努力,怎麼可能沒飯吃?有時候可能是這樣,但大部分時候,貧窮是因為出身、際遇與客觀環境導致的,因為政治環境和機制,權利平白無故被掠奪,導致窮人愈窮,富人愈富的現象,迫使我們不得不反思扶貧政策。

貧窮確實是個龐大的問題,但是,若我們願意從瞭解「貧窮」開始,而非忽略它、排斥它,才能避免貧窮現象加劇,從而逐步解決目前的貧民問題。

比方說,邊緣化不是種族問題,而是「被發展」的問題。我們更應該質問,「被發展」惠及人民,還是僅僅惠及少數權貴?假設部分惠及人民,那犧牲的是什麼?姑且不提環境污染和文化古跡或藝術的保存,若影響小部分人的生計,政府如何處置那小部分人,處置的居住環境是否適合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若政府當局沒有安頓這些人,他們將會如何繼續生活、在哪里生活、居住的環境是否有衛生設備、孩子是否必須放棄上學等等問題。

貧窮與我們何干?從表面看來,我們生活上甚少接觸貧窮階層,大可選擇視而不見,唱K喝茶上網過安樂的日子。但深一層想,很多社會問題、罪行、國家暴亂、變種疾病、種族和宗教糾紛等等,皆從貧窮開始。相信我,種種問題最終都會落在你面前。

貧窮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第一張牌。而每張牌倒下的時候,一張比一張的速度和能量大。第一棵樹被砍伐,最後整個森林會消失。別忘了,你也是這個森林里的一棵樹。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楊艾琳 20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