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19-06-12 好吧,就往前看吧!

馬來西亞的華教歷史,是一段充滿血淚,不惜與當政者對抗的奮鬥史,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但華教並沒有因此而倒下去。從獨立前到獨立後,儘管處境險惡艱辛,華教都一次又一次的克服了重重的困難,不但在多份苛刻刁難的教育報告書和教育法令下存活下來,還譜寫了令海外驚讚的馬來西亞華教傳奇。

公平的說,在大馬華教這一奮鬥求存發展的過程中,以董總和教總作為華教最高領導機構的華團和華基政黨,包括馬華和已成為歷史的勞工黨,以及後來的人聯黨、民政黨和行動黨等,都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扮演過不同的歷史角色。

教育和政治是如此“息息相關”,華基政黨和華教的關係,也就無法割捨,甚至存在著“唇亡齒寒”的利益關係。事實上,歷史也證明,在華教領域,政黨和華團是可以攜手合作的,只要拿出誠意來,目標一致,彼此就可以殊途同歸,無須互揭瘡疤,更無須互相攻擊。

最好的例子,是在歷時數年的反對1952年教育法令的抗爭中,董總、教總和馬華公會是站在同一陣線的,三造曾於1952年11月9日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召開了一個至今仍令華社念念不忘的歷史性聯席會議,並在會上表達了華社維護華教的共同心聲;次年4月,又聯合組成了馬華公會教育中央委員會(通稱“三大機構”)。

另一個例子是,1953年,當陳六使以福建會館的名義,再次倡議創辦南洋大學的時候,時任馬華總會長陳禎祿是最先舉手表示支持的人。他為了宣揚創辦南大的理念而與馬大副校長薛尼爵士在電台激辯半個小時的事跡,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雖然三大機構後來在某些看法上出現分歧,但在大方向上,大家卻是立場一致的,陳禎祿在多次重要會議上重申馬華絕對支持華教的談話,甚至也感動了林連玉(見鄭良樹著《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簡史》第140頁)。而馬華公會章程第二章第16節,也至今還白紙黑字的宣示:促進、保存與維護華語、華文之應用與學習,並確保它在馬來西亞憲法第152條明文規定下之應用、教授及學習不會被禁止及阻撓。

一再重提以上陳年舊事,是為了響應華總會長方天興的呼吁,即董總和馬華等各造須“往前看”,為了華教大業站穩立場,重新凝聚力量加強團結,為華教而再出發。為甚麼前人能,我們不能?思之省之,我們是否愧對先賢?

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