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學費昂貴,經濟不景氣,美國不少大學生面對畢業即失業的窘境,許多大學生自己都養不活,更別說要收回教育成本,社會於是開始出現“教育無用論"的論調。隨著教育的普及,高學歷的人越來越多,不只大學畢業生滿街都是,碩博士也有上升的趨勢,但需要專精高深學問的工作其實並不多,僧多粥少,因此出現了高學歷難找工的現象。
這種現象不單是出現在美國,深陷歐債危機之苦的歐洲多國近年也出現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有人還戲稱,歐洲大學校園已變成“製造失業者的工廠"。在加拿大,據說博士畢業的電子工程師年薪,只是高壓電線工人的一半,而後者只是高中畢業。求職屢屢受挫、無法如願追求理想的生活,讓許多人開始質疑教育的功用。
教育最初的內涵是老師傳授技藝,學生學習傳承,韓愈《師說》不是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是人類古老活動之一,它與學位(現代認知的學歷認證)扯上關係嚴格來說不過是上兩個世紀的事,至於學士、碩士及博士的“量產"更是過去五、六十年的事。
學位逐漸從一個“標識"變成了“目的",學習內容反而被忽略了,否則怎麼會有人願意用錢買假文憑?當學位成了目的,人的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就越來越大,學習並非為了生活,而是為了追求“虛名",企求“虛名"能讓自己擁有光明的“錢"途。人人都要當科學家、碩士、博士,生活中的水電維修、建橋鋪路等工作的人就大為減少,可現實生活偏偏對水電工、泥水匠依賴比生物學家更大。
學習的目的是文憑,許多人把人生最精華的十幾二十年投注在追求文憑的道路上,不理會所學是否能運用在生活上。文憑至上的觀念,導致文憑氾濫,但有文憑的人未必懂得打理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遇到困難時懂得解決問題。
教育並非無用,需要調整的是學習的心態。社會需要各人分工,水電工雖然不需考研究所,但畢竟也是一門專業,需要有人去做,社會對這類實用專業應給予尊重,即使大學生當水電工一點都不丟臉。
我堅信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它除了有“錢"途外,更重要的是思想及修養的提昇以及應變能力的訓練。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蔡思潔‧201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