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大橋既是政治產物,也是情牽國際的一個地標。這個故事必須從47年前說起:
1964年,身為反對黨--民主聯合黨主席的林蒼祐在競選時,曾提出興建檳城大橋的概念。可惜他未能取得執政權,大選後也就沉靜下來。那一年他及另三名同僚當選州議員,而他本身也中選國會議員,這是他退出馬華公會後的第一場戰役,開展他的政治長征。
1969年的大選,已經轉身成為民政黨副主席的林蒼祐統領檳州政局,在競選宣言中再提興建檳城大橋,且信誓旦旦地說,一旦民政執政,必定實踐諾言。
當時執政的聯盟也不讓林蒼祐專美於前。敦拉薩副首相說,其實他是向檳城首席部長王保尼提及興建大橋的第一人。教育部長佐哈里則補充說,民政黨在做春秋大夢,它是建不成大橋的,因為聯邦政府不會資助一分錢。不過,在投票前幾天的5月5日,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說,政府會耗資7,000萬令吉來興建檳城大橋,顯然大橋已成為重要的課題之一。
空雷不雨的海市蜃樓?
這種政治口水戰印證了一件事:不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都異口同聲贊成興建檳城大橋,且列為競選政綱來爭取民心;這也正好說明興建大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結果在5月9日開票成績爆冷下,林蒼祐的民政黨登台執政,檳州成了民政黨的天下。不到兩年,林蒼祐和敦拉薩又因政局的變化,在1971年走在一起,這主要是因為「513」事件促成的。一方面是「513」後,敦拉薩成了國家實權的掌控者,出任全國行動理事會主席;另一方面民政黨上台執政不久面對內亂,幾乎動搖林蒼祐的執政權(原本在24席中,民政以16席執政;1971年內訌後,林蒼祐剩下12席苦撐局面)。
正由於兩人惺惺相惜,敦拉薩拔刀相助,諭令檳州4名巫統州議員支持林蒼祐在州議會內否決反對黨提出的不信任動議(巫統4名議員棄權);而林蒼祐也因勢利導下投桃報李,在1972年元旦日與聯盟組成聯合政府,並邀請敦拉薩為光大主持奠基禮。這座新城市綜合中心也被命名為Kompleks Tun Abdul Razak,縮寫成KOMTAR。從此「光大」成了喬治市改造的代名詞。今天的光大歷盡滄桑,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大樓為什麼會叫KOMTAR?
就在民政投向聯盟後,這個組織擴大成為國陣(1974年正式成立),檳城大橋計劃也就被擺上政府的重要議程。不但有多家國際公司投標,也有一些本地公司投石問路。較出名的七家國際公司中,以日本住友銀行的報告最吸引人,也被報章大事報導。輿論顯然正告訴檳城人民:大橋不再是夢。
工程費暴增十倍有餘
但在1974年的大選時,大橋工程仍無實質性進展。林蒼祐的「大橋」被反對黨譏笑為「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空雷不雨的「海市蜃樓」。因此出現了到今天仍為人「舊事重提」,繪聲繪影的故事:當時的檳州行動黨主席葉錦源挑戰「大橋若建得成,他將從橋上跳下去」。後來葉錦源(已在三年前病逝)一口否認此事,指是報章歪曲他的言論,但他不諱言極力反對國陣利用毛澤東與敦拉薩握手的肖像大做宣傳。
馬中建交給林蒼祐的民政黨帶來好運,在大選中再次勝利,而不是檳城大橋給林蒼祐帶來政治籌碼。因為當時大橋工程「十劃尚未有一撇」。雖然敦拉薩不幸於1976年逝世,未為大橋工程拍板,但繼位的胡先翁顯然關注大橋計劃,此時具體的方案已出爐,只是未有人知道大橋工程花落誰家?而實際上又有多少國際公司下標?
來到1978年的大選,大橋還是在談論階段,林蒼祐面對責難非同小可,加上在林建壽(已出任檳州馬華主席)的推波助瀾下,出現一個「七人幫」直搗民政黨,以致民政黨在大選中遭遇驚濤駭浪;後來雖是有驚無險,但已元氣大傷。在增至27席的州議會中,民政只剩下8席,巫統9席、馬華2席、國大黨1席,反對黨佔有7席;民政僅能勉強主導檳州政府。
經此一役後,林蒼祐痛定思痛,決心要在其主政期間完成兩大宏願,其一是改造喬治市的光大通盤計劃,必須按階段無阻力地在20年逐一落實;其二是一定要把檳城大橋興建起來。
因此到了80年代初期,檳城大橋有了定案,獲標者不是日本公司,也不是德國公司,異軍突起的韓國現代企業成了最後的大贏家。原本備受看好的日本公司落榜了,令許多人感到意外。資料顯示,共有160家公司對大橋計劃感興趣,但真正下標的有16間公司,即日本7間,意大利2間,德國、荷蘭、法國、英國及印度各1間。競標之激烈由此可見。
1983年,我應邀訪問韓國,在韓國大使館安排下,獲得現代株式會社的董事金真弦接見,他向我詳細解說大橋的工程,深具信心會如期在1985年完工交貨。
1984年,現代公司在銜接檳城大橋兩端的中間驅紐部分,順利地將大橋銜接起來,而形成一個美妙的偉大傑作。根據所知,興建大橋總共耗資8億5,000餘萬令吉,而不是60年代所說的8,000萬元,整整相差十倍有餘。大橋全長13.5公里(8.4英里),跨海部分則是8.4公里(5.2英里)。
果然1985年,檳州大橋終於通車,但沒有舉行盛大的開幕儀式,也不是由首相馬哈迪主持,而是由副首相慕沙希淡駕一輛國產車由威省開到檳島,算是完成通車禮。這既簡單又省時,但卻是圓了檳城人民夢寐以求的美夢,也改變了檳城的經濟面貌。(上)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謝詩堅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