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首相署部长纳大人最近似乎“高烧不退”,频频发表“出格”的言论,对其国阵成员党的两个华基政党马华公会及民政党左右开弓,大加揶揄,内容极具挑衅性。
继之前向民主行动党“大抛媚眼,大送秋波”后,日前再对马华总会长拿督斯理蔡细历数个月前宣布的不入阁论提出负面批评,并认为即使马华及民政党在来届大选全军覆没,国阵内仍然会有华裔代表。
姑且不论这是否是巫统内部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不过,纳大人一再对友党极尽揶揄之能事,内心似乎已经“看死”马华与民政在来届大选必将惨败,这无异于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肯定不是国阵精神底下的主流意识形态。
纳大人认为蔡细历的不入阁论是在威胁华社,其实这根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入阁论同样可作多重解读。站在华社的立场,华社根本就不会受到威胁,甚至一点“威胁感”都没有。与其说不入阁论威胁华社,毋宁说蔡总在“威胁”马华各级大小官员。
看法与反对党一致
站在马华的立场,不入阁论实际上体现的是破釜沉舟的决心,蔡总应该是激励马华各级官员及基层领袖必须义无反顾,努力工作,服务华社,挽回华社对马华的信心。如果下届大选前再不努力,马华真的可能一无所有。
不入阁论制造的就是这种危机感,激励党员及领袖力争上游。这是一种激励党内士气的策略。没想到纳大人的看法倒是与反对党“空前”的一致,可谓默契十足,以纳大人的部长身份与立场来说,确实令人感到错愕。
至于纳大人说,即使马华及民政败选不入阁,国阵确保仍然有华裔代表。纳大人的保证我们不敢否定。我们也相信国阵肯定会委任华裔代表入阁。问题是这个受委的华裔代表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受委的代表在内阁内能够掌握多少话语权?
众所周知,票选的代表与受委的代表最大的差别就在话语权。这就是俗话说的“讲话是否大声”。在民主的体制内,肯定是票选的代表才能够“大声讲话”,这是毋庸置疑的。以此观之,华社要的肯定是票选的代表,而不是只能当“摆设”的受委代表。
其实作为国阵大员的纳大人,应该替友党打气,而不是像李三脚那样,踩了友党一脚之后又来两脚,让人觉得国阵似乎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刘彦运 201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