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研究在近年來已成為顯學,尤其東南亞華人研究,更由於東南亞華裔人口眾多,經濟實力強大,以及移民歷史悠久,成為東西方各國競先研究的對象。文化被認為是軟勢力的構建必須元素,東南亞華人文化一直成為重點討論的對象。
基本上東南亞華人社會的形成,根據過去學者的研究總共有以下幾種論述;即中華文化在海外的適應說、重建說、延續說、以及創新說。各種學說均有其立論的依據,也都能自圓其說的找到證據來支持本身的觀點。當然,不同時代的歷史學者,對海外華社成形的觀點切入就有明顯的差異;有些論點明顯的有其投機性,猶如8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就冒出應景式的「儒家思想造就四小龍經濟奇跡」的觀點。
真要抽絲剝繭,四小龍的經濟奇跡是否可再從地緣角度,來剖析文化的影響力?如把台灣經濟奇跡視為閩南文化的延續,珠江文化對香港的影響來研究,將東北文化與大韓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深入探討?
若以地緣文化來做為切入點,新加坡的奇跡豈就不變成華南文化的延伸?對於一個西化至幾乎忘本的彈丸小國來說,硬把奉行儒家思想是社會成功的要因套在頭上,簡直是莫大的諷刺。
具有獨裁性格的政治領導者,或許發現儒家所倡議的臣子對君王的服從,以及儒家社會禮治秩序的維持,與他領導的政權具有相似之處,因此才生搬硬的把儒家的大帽子給戴上。一來不只可以合理化自己的獨裁治國之道,二則可藉此向中國北京政府攀關係。所以啊,原本在兩岸關係之中站中間的新加坡,最終跑去和北京建交並非事前無跡可循。
各種理論的建構必須有強而有力的論據。「朋黨說」是東南亞華社的經濟成就的另一個探討方向。從英殖民時期的甲必丹到後期的柔佛港主,以及新經濟政策下華商與政要密切往來的關係,已有一些具前瞻性思維的學者進行研究。如果說當年中國人往東南亞移民是經濟性移民的立論可以成立,那麼,「朋黨關係」應是經濟性移民下所延伸的產物。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名烈 201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