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14-09-11 月餅經濟學

中秋節過後,我在想,人們如何處理堆積在冰箱裡、餐桌上的月餅。

大馬華人,加上部份友族的胃,看來無法消化滿天飛的月餅。

而那麼精美的包裝,加上昂貴的價格,又怎捨得讓垃圾車載走。

這是後中秋難分難捨的情意結吧!

人們有兩種選擇,一是把月餅留下來,直到過期腐壞。

另一個選擇是把胃撐大,吃到拉肚子。

我問身邊朋友,有誰愛吃月餅?

答案:沒有一人說愛吃,倒是有人說最討厭吃月餅。

那麼甜膩的口味,如此高的卡路里,一粒月餅相等於3大碗白米飯加五花肉,要在操場跑幾圈才能甩掉熱量和脂肪。

但是,大家還是如此熱愛月餅。

今年的月餅市場還是興旺非常,各式口味,各種品牌,都賣得滿堂彩。

即使漲價15%,沒聽過消費人不滿抗議,似乎漲得理所當然。

換成是手機預付卡要收6%服務稅,很多人已經要拚命了。

月餅商家真的很幸福,漲價沒人怨,愈貴愈值得,消費人買得不亦樂乎。

內行人說,賣一個月的月餅,足夠吃一年;可想而知,月餅造就了很多的富豪。

而如果月餅也是一種期貨,可以讓人們投資,就像是棕油和黃金的話,以它的每年漲幅,可以讓很多人發達。

一種人們不愛吃,也不符合現代人健康觀念的東西,偏偏那麼紅火受落,這顯然不符合市場供需理論。

從經濟學來探討月餅現象,還滿有趣的。

其一,月餅的主要身份,已經不是食品,而是一種禮物。

在人際關係很重要,而且還得靠禮物來維繫的社會,月餅就是一種傳達情誼,拉攏關係的媒介。

其二,月餅是一種文化消費品。

中秋節的文化氛圍,不能只靠月亮的浪漫,而要有更加具體的文化符號;月餅能吃能看能美化,能夠襯托節日情懷,可以賦予文化意涵,成為很好的文化消費品。

其三,文化價格可以炒作。

月餅的成本,從麵粉、白糖、雞蛋、紅豆等,都是便宜的材料,值不了多少,也漲不了多少。

但是,把它們揉在一起,成為一個圓餅,它就從食品變成文化體驗,價格可以增值10倍。

人際關係需要禮物來表達和維繫,精神生活需要傳統文化來點綴充實,就不能缺少月餅。

人們最終得把沒吃的月餅丟棄,明年,再買更貴的月餅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 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