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04-05-12 高教基金与大学自主

全面修订我国高等教育资助方式的建议,壮大了净选盟3.0集会的诉求。这项建议是:应该以一项全额补助的制度,在完全由政府资助下,让大多数或所有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取代现有为高教生提供贷款的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主张废除PTPTN者控诉说,此教育基金行政效率低,留下巨额债务让大专毕业生承担並不公平,偿债率低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为了强制收回债款而產生许多后续费用)及徵收利息是不符伊斯兰教义的行为。

虽然我未曾受惠於在PTPTN,但我常常会透过Munarah基金会教育小组委员会与年轻人见面。这项皇家基金的资金全由私人与企业捐献。自从我们的教育基金於去年开始运作后,便审核了超过1千份助学金申请,而我也亲自在位於芙蓉的办公室面试好几百名学生。在迄今为止发出的近50万令吉款额中,很多学生前来是为了“补足”所得资助,儘管他们已获得了PTPTN、玛拉奖学金或私人资金的援助。在这些长15分钟的面试中,从未有学生投诉过PTPTN:恰恰相反,勤奋的学生往往对这项基金心存感激,他们的態度与独立广场上抗议的大专生形成强烈对比。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诸多谴责以强制补助制度取代自愿贷款制度的声浪中,许多主流与非主流媒体的时评人对这种做法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將导致个人责任感丧失:年轻公民不再对获得学费的资助而怀抱感恩之心。他们说,高等教育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项特权,而且政府不可能事事都给予补助。我很困惑,因为通常这类媒体空间都会主张增多各类补助。大概是编辑改变了他们的想法,抑或党派政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些文章亦指出,那些为高等教育提供全额补助的欧洲国家正逐步摒弃该制度。即便如此,在那些国家,透过直接赞助学生,而非全面资助大学,促成了大学之间的竞爭,於是推动了市场机制运作,只有最聪明的学生和最优秀的大学方获得奖励。其实,有必要强调这项建议对我国大学造成的潜在影响:欧洲大学拥有的自主权要比我们大得多,儘管这些大学都是由国家资助的,但在专业领域和不同学科选择方面皆允许灵活处理。我国的国立大学並不习惯如此的竞爭方式,除非当局先授予它们自主权,否则到头来很有可能分解成许多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平庸学府。美国的情况则相反,当地的大学都非常独立,伴隨而来的是高昂收费,但奖学金和助学金由校友捐助的深厚传统使优异的学业成绩依然是入学的主要標准。

这整个论战当中其实有一个假设,即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为学生准备好一份工作,可以在偿还教育成本的同时,促进国家经济成长。这种说法违背了教育是为自己好的本质,以及艺术不该从经济角度衡量的观点。我早就反对政府试图透过提供某些学科奖学金或贷款以操纵社会的举措。如果公眾的钱財被用以补助教育,那每一名年轻的大马人应该被赋予公平使用这笔钱財的权利。我见过许多梦想成为歷史学家或表演者的年轻国人,但他们的梦想最终落空,因为他们在成为医生或工程师较为吃香的社会中受到歧视(明显的是,国家文化艺术与文物学院隶属於文化部,而非高教部)。下一代国人的学术背景应该根据他们本身的喜好及对未来的洞察力,而不是听取布城某人发號的施令所决定。

如果你认同高等教育的资助方式应该要一方面能让学生享有最大的自由,以便在无负罪感的情况下攻读他们选择的学科,同时维护个人责任的原则,另一方面允许高等教育机构相互竞爭,那通过检视现有的贷款制度(包括偿债机制)、开拓职业选项及赋予大学更大的自主权(包括財务方面),才比较有可能达致上述目標。(译:曾慧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东姑阿比丁慕力兹‧ 201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