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

18-02-12 「兩種族制」的弦外之音

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所應馬華之邀,配合演出一場政治秀:一場以「華人政治分水嶺;兩線制會否成為兩種族制?」的辯論,由正方的馬華總會長蔡細歷對壘反方的民主行動黨秘書長兼檳州首長林冠英。後來辯題竟隨著媒介語從英文換成中文而出現改變,可不知是否「谷歌翻譯的錯」?

無論如何,「正方」馬華所要表述的是,華人在來屆大選後「何去何從」。這個辯題的主軸,顯然是預設選民在即將來臨的大選中拒絕馬華候選人,讓行動黨取代馬華代表華人,並假定馬華輸了,國陣依然執政,因此推論我國會出現「華人在野,馬來人在朝」的悲慘命運。

入不入閣差別很大?

馬華將自己假定的「華人在野」局面,引伸為兩黨制最終演變成為「兩種族制」,這種說法意圖製造「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的對立與恐慌,並簡單的歸咎於兩線制;但歐美、日本兩黨制能健全發展,顯然是最佳的反證。無論馬華的蔡細歷總會長如何賣力推銷「兩種族制」,看來將無法阻擋民之所欲的大勢。

「兩線制會否成為兩種族制?」的課題屬於虛擬的未知數,不會辯論出所以然來,也無法分出高下,最終大概形同蔡總說的「自己講自己爽」。馬華和行動黨站在本身政黨的立場各自表述,最後是一場「無言的結局」,根本無望將這場所謂的「王者之辯」提升到如台灣或美國「總統候選人辯論」的層次。

當下國陣結構「多種族制」,各種族政黨各自代表本身的種族在政府內議事,主導大權的卻是宣稱代表馬來族群的巫統。馬華與印度國大黨幾近於落在政府內的「在野」陪襯地位,因此馬華有「當家不當權」的自白;曾有一國家領袖自豪地表示:「巫統有能力單獨執政」。這句話聽在馬華及其他成員黨領袖耳中,更不是滋味。

馬來西亞逾半個世紀的政治歷史,都是種族性政黨政治的篇章;巫統一黨獨大,非馬來人政黨唯有靠邊站,無法為兩黨制提供萌芽的空間與土壤。前首相馬哈迪說過:「馬華總會長就坐在我的身旁,祇須耳語我就可以聽到」。這是他回應和反對在媒體上「論政」的指示;從此,國陣成員黨總是以內部協商、忍讓,討價還價方式,讓各族精英分享權益。

這種不透明的談判模式,造成馬華領袖抱怨不能對外公佈談判成果,使華裔一直指責馬華失責;當然,其中的真確性有待進一步理解。但從華裔長期不滿老問題一直「循環」發生的狀況來看,不難體會馬華面對「有心無力」的困境,無法爭取到令華裔感到「舒服」的待遇,即使馬華就是政府的一員,卻無法發揮作用。

蔡總首倡「兩種族制」

如此看來,國陣以多元政黨名義代表各種族權益發聲,通過內部談判爭取權益的模式,與如今他們宣稱極力反對的所謂「兩種族制」(馬來人與華人)或「三種族制」(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大同小異,祇是現行體制由多元「外衣」包裝,不若「華人在野」論調露骨和駭人聽聞而已。

「兩種族制」一詞乃馬華總會長蔡細歷所首創,靈感來自砂州選舉過後,以華人為基礎的砂拉越人聯黨遭受重創,引發黨內「入不入閣」(是否要在州內閣中當部長)的爭議。支持入閣者堅信若不入閣,則「華人在野」,社群將面對「朝中無人」的悲哀和淒慘的命運。蔡總曾勸人聯黨堅持不入閣當官,以突顯「華人在野,馬來人在朝」局面,讓華人明白「朝中無人」會有甚麼結果;最終目的,是要提醒華人非要一個能夠代表華裔在朝的政黨不可,以維持既有利益。

選擇包容、多元的政治

民聯的情況,則與國陣不同。在民聯三黨之中,人民公正黨與民主行動黨標榜多元民族,伊斯蘭黨則以穆斯林信仰為依歸,包涵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群人士在內;以上述結構可以看出,它的種族性色彩比起國陣三個主要成員黨為低,多元性鮮明立場有目共睹,如此兩線制或兩黨制所推崇的,正是包容多元的政治模式。

若民聯成功「改朝換代」,在來屆大選中擊敗國陣並組織政府,難道還會造成謂「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的對立與恐慌?

從現有的情況來看,一旦舉行大選,行動黨預料可在華人主力選區報捷,取代馬華及其他國陣華基政黨的角色;伊斯蘭黨清一色為穆斯林,代表一部份土著與馬來人;人民公正黨均勻的黨員結構,將能融合行動黨和伊斯蘭黨。而且,民聯己支持安華為未來首相的人選,公正黨將是協調各方的「橋樑」。

因此,所謂的「兩線制」,其實是推動「政黨輪替」的兩黨制。它與歐美、日本等先進的自由、民主國家一樣,不會出現所謂「馬來人在朝,華人在野」的對立局面,而是全民共同主宰,選擇兩黨輪替的民主方式。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風 201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