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20-06-12 關丹的學校和工廠

關丹一個小小三十多萬人口的東海岸城鎮,半年來,成了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皆因想要興建一所學校,和蓋了一幢工廠。

先來談學校。關丹華社想要蓋一間獨立中學,其過程像一幅史詩鉅作般漫長,幾十年的時間,經歷了幾屆大選,都一籌莫展。董總趁大選前講話比較會被聆聽之際,再度苦苦纏斗,終於換回了一句“原則上同意”興建。

這原本應該是一則好消息,華社的笑容應該要像魏家祥一樣燦爛的,但是華社卻冷冷對待,何故?一來,爭取复辦獨中的過程,牽扯出了政府曾達成不建獨中的“共識”,先是董總丟出一封政府公函來佐證,馬華卻否認,後來教育部長慕尤丁說,的確有“共識”,那就是在60年代定下的“獨中可維持現狀,但數目不能增加”,讓馬華窮於應付,勸勉大家“往前看”,才會有“原則上同意”的發展。

二來,華社都知道,學校從“答應興建”到“落成招生”,又是另一個漫長的過程。以華小為例,2008年1月31日,時任教育部長希山慕丁,在大選前宣佈興建6所華小,其中一所在加影的新華小,在上個星期,也就是52個月之後,馬華袞袞諸公才拿著鋤頭到現場進行動土禮,另兩所華小,位於旺沙瑪朱和雙溪龍的,也是在4月動土。關丹的獨中,會不會在2017年前,才見人揮鋤奠基呢?

白沙羅華小經過了“8年抗爭”,華社才保住一間華小免於關閉;華社耗費了這麼多的社會資源,幾十年的奮鬥,在不見一磚一瓦的情況下,終於得以增加獨中,當然不是甚麼值得高興的事。我國華小從1999年至今,才增加了17所,增長的百分比只是1.3%,但大馬華裔人口,從2000年的570萬到2010年的640萬人,增長接近了13%,一來一回,已是10倍之譜。

建華小的速度慢,建獨中的速度想必也快不到哪裡去。如果關丹獨中的建校速度,有關丹萊納斯稀土廠建廠速度的一半,那就很值得高興。

何時決定興建萊納斯稀土廠,我不清楚,如同大家一樣,大部份人是透過美國權威報章《紐約時報》在去年6月的報導,引起巨大迴響後,才知道我國的東海岸,要興建全世界最大的稀土廠。

當大家知道它的存在,佔地20公頃的廠區,早已矗立了拔地而起的廠房,從申請、規劃、圖測、環評、動土、落成,到今天國會特委會決定亮綠燈,建議發出臨時營運執照,速度之快,大概會羡慕死台灣的化工廠同業,國光石化單單是在台灣設廠前的環境評估這一項,就搞了6年,最後還是胎死腹中。

關丹雖是一個小地方,但一葉之秋,一所工廠,和另一所紙上談兵的學校,欲也映照出了我國環保政策和教育政策。

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植建成‧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