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星期四

04-11-10 别窒息中文生机

外电报道,英国《柯林斯英语大词典》根据去年词语使用量,在新版本收入 Chindonesia,反映了中国、印度和印尼的发展受国际重视。

英文是全球通用语文,但英国人并不因此患上语文自大症,从不认为唯有伦敦人或居住于牛津郡的英国人才有权创英文新字。反之,英文新字不论创于何地何人,只要普遍被人使用就收入新版英文词典,成为新英文字,此即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中文也不例外,中国人在20世纪初推行白话文时,因为词汇不足,写白话文常感词难达意,于是就从日本引进许多词汇,如手续、目的、名词、经营、场合等等“日本货”,加速了白话文的发展 。

自港引入中译英文新词汇

1970年代,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中文要翻译排山倒海而来的英文新词汇顿感左支右绌,乃直接从香港引入现成词汇,如知名度、透明度、开拓型、劳动密集型、盒式、系列化、大型化、多管道、多层次、后消费、后现代主义、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而至绯闻、派对、迷你……等等不胜枚举,都是由“不重视华语规范,词义向来都以广州话为准”的香港人 “自创”、“ 杜撰”,如今却已为中国人采用。陈建民教授形容此为“吸收香港话,丰富普通话”,中国人则说“香港话北上”。

此外如期货、现货、夜总会、老板、太太、夫人等等,中国于1949年后停用,香港人则一直在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又跟着香港人用起来,于是“过去华人社会说的语言”却成了规范语。可见中国人没有排斥“外来”词汇,没有排斥“过去人用的语言”,没有坚持北京或北方方言方有资格列为规范语。

却偏偏有人说“巴刹”、“ 沙爹”、“ 交通圈”属南方方言,不能列为规范中文,若与 Chindonesia被收入字典相比,这些人懂得规范,懂得什么叫工具书吗?

语文要壮大、丰富、追上大趋势,就须勇于创造新词汇,不可抱残守缺,不可一字一词都要求有经可引,有典可据。然而时至今日,还是有人坚持“做学问应引经据典”。

不过,作为现代人,应该会想一想,我们所引的经,又是引什么经而来?我们所据的典,又据什么典而来?都没有,都尽是自创而来的。

今人缘何不可成经立典?

以简单例子来说,曾子引什么经,据什么典说“吾日三省吾身”?没有,是曾子自创; 《庄子》里的“每下愈况”也没引经据典,是庄子自创;谢灵运引什么经典形容曹子建“才高八斗”?没有,是谢灵运自创、“杜撰”。

类似例子更不胜枚举,但我们可看出:今日的经、典都有一个原创者,他们没有引经据典,其实也没经典可据,但当时的人并不因为作者没引经据典而不接受,也不认为那“不是学问”,反而传下来给我们作为经典,经典原来是从无经典而来的。今人如强调“做学问应引经据典(包括词典)”,那可真是泥古不化的冬烘先生了!

另一方面,古人可以创新经新典,可“杜撰”新词,现代人反而不可?古人可成经立典,今人则不可?今人创了“标青”、“ 长气”、“ 醒目” 就马上给打成异端邪说、不规范、不可用,中文若从此不准创新词新句,岂不是窒息了中文的生机?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不中 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