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星期一

17-01-11 大马社会与扶弱政策

新经济政策虽已是半个世纪前的历史政策,但马来西亚的种族性扶弱政策(扶弱政策)却依然贯彻政府政策之中。

因此,长久生活在扶弱政策下民众的体验与大马计划(Malaysia Plans)下所公布的数据是检讨该政策最好的指标。借着详细的分析我国历年的官方数据,加上老百姓回馈集结成的民调,有助于了解扶弱政策对大马社会造成的影响。

马来西亚所实施的扶弱政策可分成两个主要层面,经济与高等教育。本文着重探讨于高等教育类的扶弱政策。

在513种族暴动发生之后,国家行动理事会成立了马大学生生活研究委员会(National Operations Councilto Study Campus Life of Students of University of Malaya)以研究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所出现的种族问题。

其中,该委员会所提呈的报告书中(也称Majid Report)指出,1971年之前在大学收生以绩效为依归下,非马来裔占据约三分之二的新生总人数。为了让大学生族群比例反映国家整体族群比例及缩小族群间在享有高等教育上的巨大差异,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倾向马来族群的优惠措施,如:大学收生以种族固打制、马来裔学生享有更多奖学金,以及设立土著专属的大学预备班(matrikulasi),致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升高等学府的马来裔学生的占有率。

在种种的优惠措施之下,高等教育新生录取的族群比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975年的高等教育新生录取,去除了自费(海外或本地私立高等学府升学)的学生后,马来裔与非马来裔学生比例完全对调!仅约三分一的非马来裔成功进入国立高等学府深造。

优惠措施反害了马来族群

从这些数据,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扶弱政策无与伦比的威力,它竟能在短短6年之内神迹似地把马来裔学生比例提升了超过一倍!相对的,华裔学生是种族性扶弱政策下最大的牺牲者,其百分比也从1969年的52.9%跌至1975年的24.5%。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下的「扶弱政策」之后,大批的非马来裔学生因种族固打制而被拒于国立大专门外。家境较充裕的学生还可以自费的方式前往海外或本地盈利导向的私立学府继续深造,负担不起高昂学费的也只得选择放弃学业。

在1985年高等学府新生录取,约40.7%的华裔被外国大学所录取。不仅如此,在3万1225本地华裔新生中,超过一半在私立学院就读。可见,华裔进入国立大学的比例下降,并不是成绩与升学意愿所致,而是在种族优惠措施下,多数人只能望门兴叹。

成绩卓越却被排除在升学的道路的非马来裔学生,眼看成绩逊色的马来裔学生被大学录取,并享有政府丰厚的奖励金时,心中不满、气愤也就不言而喻了。2006年独立民调中心所做的调查显示,58%的华裔受访者认为「只有实施更公正与公平的政府政策才能加强我国族群间的关系」。
其实,种族优惠措施何尝不是把双刃剑,在帮助马来族群时也间接伤害了他们。

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1986年我国共有4885位国立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其中取得一等荣誉文凭的毕业生中将近八成是华裔,反观马来裔只占区区13.6%。

从这些数据可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在种族性优惠措施之下产生了错配(mismatch)。马来裔学生在还未充分准备时,就进入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学科。这样拔苗助长的方法使到新生的「幼苗」难以适应过于严苛的环境,一半就枯萎了。

大家应该还记得,前首相马哈迪三番四次地泪洒巫统大会,苦口婆心的劝告马来族群是时候舍去扶弱政策这拐杖。其实,实施已久的扶弱政策不仅培养了马来族群对政府过度的依赖(dependency),也加强了马来族群对于本身能力的自我怀疑(self-doubt)。

被滥用的扶弱政策

长久以来,英殖民政府与马来领袖不断重复「提醒」,无论在教育和经济领域里,马来族群都无法与友族争一日之长短,所以特权或种族性扶弱政策是必需的,以免马来西亚被他族主导。久而久之,部分的马来人渐渐对本身的能力感到怀疑,而这也是为何马来社群抱着马来特权紧紧不放的原因之一。

为了鼓励马来社群进入商业领域,扶弱政策也提供马来族群较优厚的条件,但这也无疑降低了他们的竞争能力。于是,就演变成了马来西亚独有的「阿里巴巴」经营模式,马来人执照华人经营。

扶弱政策也具有阶层性(classbased)。上层阶级的马来人处于有利的位置,较容易享受到扶弱政策的好处,因为在社会阶级中,上层结构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庇恩政治(patronage)才会无法根除。

一份针对1985年大学奖学金受益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每一位贫困学生成功领取奖学金的当儿,就有另外22名来自上层阶级的学生在政府奖学金制度下受惠。一比二十二,令人讶异的是这现象竟然发生在扶弱政策的名号下,多么的讽刺呀!

扶弱政策也模糊了以能力为先的遴选准则,最终的决定权往往被当权者独揽。加上政府讯息不透明不流通,这些因素无疑成为滋生朋党、贪污、滥权、裙带主义的最合适的温床。

纵观而言,根据官方历年公布的数据,扶弱政策成绩非凡。但是,它也加剧族群间的不满与偏见、扩大马来族群内阶级的差距、造成他们过度依赖政府的帮助与对自身的能力产感到怀疑,以及鼓励庇恩政治,贪污文化无法根除。

20世纪末,美国的扶弱政策不断的受到各界的关注,几个州属甚至通过公投的方式否决了少数族群的优惠措施。

反观我国,如果人民对马来特权多么不满,在《煽动法令》的紧箍咒之下也只好猛往肚子里吞。那是否能以公投的方式将其废除?理论上可行,但想要大多数马来人舍弃本身现有的特权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没人会质疑国民团结、社会和谐是确保我国永续发展的基石。扶弱政策不外是想借着缩小族群之间经济上的差距以便能达到「一个马来西亚」的目标。的确,经济差距是缩小了,但族群间的怨恨却也加深了。扶弱政策是不是有利国民团结,我想明眼人都可轻易的看得出来。大马独立至今已有不少专才流向海外,这无疑是对政府不公平政策「消极的抗议」!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江伟俊 201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