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07-09-11 世俗化與宗教和諧

某些人可能會好奇,或者感慨:何以在部分國家,不同的宗教組織和信眾,經常可共處一室,毫不「敏感」地共同進行宗教儀式、宣道、研討等活動,難道他們不覺得「突兀」、「不適」、「不安」,甚至「恐懼」?如說不久前於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的「愛與和平宗教祈福大會」,就有不同的宗教組織受邀參與,且還呈獻各自宗教意涵濃厚的「藝文表演」。

坦白說,如此現象於不少國家均屬「見怪不怪」的了,只有那些來自宗教氣候極度阻塞、高壓、森冷之社會者,才會對其感到「驚訝」或「駭然」。而若說中國和印度,如此宗教並存、交融之現象,其實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了(惟這並不表示古代中國和印度從沒發生過宗教競爭、矛盾等事件)。

且不談古典中國和印度的宗教大體和諧、相容、合作之狀,是基於什麼樣的思維或價值傳統;今天不少現代——尤其西方社會的宗教互動風氣,其實正是扎根於「世俗主義」之上的。雖說世俗化的確削弱了作為建制的傳統教會的勢力,導致不少西方人於宗教信仰上,更多是出於自身的意願和選擇,而非被動地遵循「社群」或「傳統」,但也正由於世俗化,個體性和個體主權得以相對彰顯及抬高,才有效地卸除了傳統宗教的排他性。

換言之,若個體的宗教認知、體悟和實踐方是關懷重點,那不管是什麼宗教,只要是有助於個體之精神昇華和道德優化的,都可以被接納和肯定。於中世紀,宗教集體主義乃極度壓抑個體性的,所以宗教信仰不是個體的選擇,而是「唯一」的責任、義務或使命,而宗教多元主義是不能被接受的,乃至稍微不同的詮釋,都會被判為可憎、可剿的異端。世俗主義何以會誕生於西方,恐怕也和針對如此宗教專制的反思和反動有關。

現代社會往往從個體(以及個體之間)的位置和幸福來解讀及定義宗教,所以才會有「所有的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乃至「宗教都是一樣」的觀念。其實這在排他性強的中世紀宗教理念中是不能被認可的,因為「真正」的宗教僅有一家,別無「分店」。不過自現代化大潮展開以後,尤其到了20世紀,不管願不願意,中世紀式的思維都開始被修正,所以「宗教對話」乃至「融合」,才逐漸成為西方神學界的一大探討主題。

遺憾的是:某些人還選擇活在禁錮個體的中世紀。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庭河 2011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