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7日星期三

08-09-11 是時候撫平歷史的傷口!

被華社尊稱為「族魂」的林連玉雖已故25年,但生前因不滿政府推行單元教育,動員辦獨立中學等運動,最終被國民登記局定下2個罪名,包括歪曲及顛倒政府教育政策,有計劃激動對國家元首與聯合邦政府的不滿;及動機含有極端種族性質可能造成騷亂而被褫奪公民權。

漫漫50載過去,旅遊部以多元化的魅力來宣傳馬來西亞的美好,而相較起60年代,教育法令也給予母語教育更多生存的空間,唯林公被褫奪公民權的冤案,卻遲遲未獲翻案,為我國邁向多元化的道路中,增添了一個傷痕。

這是一個政治的決定,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最後演變成馬華署理總會長拿督斯里廖中萊口中的「歷史留下來的問題」。

既然這是一個歷史留下的遺憾,隨時局的變遷,多元化成為社會前進的基石時,在時間與空間允許的情況下,是否應該為林連玉平反呢?

更何況,林公被華社尊稱為「族魂」,聲稱代表華社的馬華公會週二也以「華社巨大的身影」來肯定其對華教貢獻,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華社「族魂」被褫奪公民權50載,逝世25年仍無法正名來當「大馬的魂」,這對華社、還有聲稱代表華社的馬華,都是一件說不過去的事。

平反林連玉工委會的備忘錄直指,馬華當年在華文中學改制期間持支持的立場,時任馬華司法部長梁宇皋更與林連玉展開長達一年的媒體論戰,而不久後,林連玉就收到國民登記局褫奪公民權的通知,因此馬華對林連玉公民權遭褫奪之冤案責無旁貸。

馬華究竟會給華社怎樣的交代?有待馬華會長理事會去定奪,只是廖中萊週二發表的「我當年還沒出世」論掀起網絡熱論。

古今中外,因各種政治或時代的因素去否定一個人的貢獻,但政治氣氛變遷後再做出平反、翻案,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實際上,這些當年還沒有出世或還沒有參政的領袖,應理能站在另一個更持平的高度來看問題,誠如馬華袞袞諸公常掛在嘴裡的名言——「領袖可來可去,但黨依然存在」般,只要馬華一日存在,就有責任去做出一個交待,還林公及華教一個公道。

當然,我們也瞭解到若單純從法律條文來看問題,想要恢復林連玉公民權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政府若不願承認當年錯誤的話,即便通過修改法令去恢復林公的公民權,又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隨執政黨裡最大的華基政黨正式接過「平反林連玉運動」工委會的備忘錄後,球已正式落在當權者的腳下,也考驗著當權者是否有真正的政治勇氣去撥亂反正,撫平歷史的傷口。

當然,我們也希望當權者能如同「平反林連玉運動」工委會的備忘錄所言,矯正歷史遺憾之餘,也真誠落實教育平等法,公平對待母語教育,以推動多元化教育的理性發展。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淑芸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