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社会自古重视孝行,以奉养父母,让老人家安享晚年为重要己任。中国人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把“孝”字摆放在所有善行的首位,孩子们视孝敬、赡养和照料父母为义无反顾,最先要做的事,这使到“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得以实践。
然而,传统养老模式和行孝观念,经随急速的城市化、全球化发展而起了重大变化。现代社会和经济结构不断转型,人口迁移成为常态现象,它淡化了传统家庭伦理观念,致使为人子女者,尤其为生活背井离乡的孩子们,不易在工作、配偶和父母之间建立起平衡关系,令高龄父母孤寂度日,成为社会弱势群体。
根据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调查显示,超过50万名长者不曾拿过孩子的供养费;共有63万6461长者面对不健康的家庭及社会发展问题;不少老人被迫在劳动领域工作;有者要求政府援助,以入住老人院为最后选择,该报告令人悲伤,反映越来越多长者生活潦倒,晚景凄凉。
上述问题与生活水平高涨、孩子及家庭收入低、与父母关系不佳、不负责任等因素造成。不少孩子其实是具有孝心,惟生活压力削弱了他们的行孝能力,磨灭了孝心,但它不应成为弃养父母的借口,家庭及社会发展部经放宽老人援助金申请条件,他们可尝试申请来照顾双亲,去年政府发放了4亿3600万令吉这类援助金。
国民寿命提高以及低生育率加速了人口老化,国家乐龄政策已推出多年,但进展缓慢,成效不大,离打造“黄金国民”的目标甚远,乐龄群体有理由感到担忧与失望。我国9年后的乐龄人口将高达340万,而政府并无意仿效新加坡订立“赡养父母法令”,既然如此,政府宜配合各方构建完善的养老福利体制,尤其侧重于就业保障和医疗保健领域;而企业和民间组织亦宜加强鼓吹老人关爱理念,重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开展更多的老亲敬老活动,让长者老有所居有所养、老有所为有所乐。
此外,企业界对乐龄政策所负的社会责任仍然不大,主要仅局限于施赠活动。消费指数逐年飙升,生活逼人,但拥有丰富经验的老雇员在私人机构里仍备受年龄歧视,一般年龄达55岁便得引退;或以压低薪金续聘留任,与政府呼吁私人机构重视老雇员以让长者能继续储蓄,塑造较好晚年生活的政策背道而驰。
社会缺乏老人亲和设施、老当益壮却求职无门,服务领域冷待和漠视乐龄顾客等歧视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在政府的财政预算案中,长者名下的房产税务、驾照、护照和公交车资等,皆未获得特价优惠;私人界同样在膳食、就医等方面未予老人折扣,甚至拒绝接待贫弱老者,让担心坐吃山空,老来病弱潦倒的乐龄人士,如何能快乐起来?这些都是各方必须思考与改进的问题。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