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09-09-11 失落的政治誠信

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精神與傳統,便是「公領域」與「私生活」的切割。基本上大家也都接受私德的問題,應該屬於個人行為,不應成為「公共議題」。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民主發源的西方社會中,雖對個人私領域的保護不遺餘力,但對政治人物的誠信,西方的人民反而有更為嚴苛的要求。任何政治人物誠信若出了問題,往往便等於宣佈了政治生命的終結。

西方國家固然重視個人隱私,私生活問題自然旁人不容置喙;但是,他們對於政治人物誠信的重視,往往遠超越我們所能想像的。

其實,在現實日常生活中,許多言行均非法律所能規範;所以,政治人物的「誠信」才會成了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最後約束。

因此,「公然撒謊」是西方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諱。但是在我國,對於政治人物公然說謊早就已見怪不怪,被揭穿的連一句道歉也少有,更甭說鞠躬下台了。

在西方民眾看來,政治人物誠信若出了問題,又將以何向選民保證,不會失信於人民所托付的職權與公共資源呢?古人曾謂「人無信則不立」,若誠信可以置之腦後,龐大的公共資源又將如何託付?

換言之,政治人物的個人誠信,已絕非個人私德的瑕疵,而是人格的破產。所以,西方人將私領域行為表現,轉化為公部門的選擇依據,反變成他們比我們對政治人物私生活與言行,有更苛刻的要求。

令人遺憾的是,自誇保守的馬來西亞社會,卻未將「誠信」列為評選政治人物的重要行為準則。任何情色、貪腐、欺詐行為被揭發後,往往也以「小瑜難掩大德」或「裝聾作啞」帶過,最終不了了之。行為舉措失當背後涉及的誠信問題,則少有人去追究與探討。

缺乏誠信的另一個典型例子,便是政治人物經常發表謬論,引起社會輿論鞭撻後,丟下一句記者引述錯誤,事件便不了了之。

在政治惡鬥下,能有誠信的政治人物又有幾人呢?

我們雖然表面上看來,非常注重政治人物私德或法律的問題,甚至為道德瑕疵問題而喋喋不休,實際上卻無視於誠信的操守。這問題主要是出民眾觀念上的偏差。個人認為,正由於這些觀念上的偏差,使得自認為保守的馬來西亞社會,變成培養缺乏誠信「政治精英」的溫床。

話說回頭,當我們在咖啡店破口痛罵這些政治人物缺乏誠信時,難道我們就沒有責任了嗎?

這些年來,在不知不覺中,大家不是都已經「習慣了」不必認真的態度看待政治承諾了嗎?

「反正政治人物就是隨便說說,何必那麼認真呢?只有傻的才會去當真!」

如果大家都不在乎政治人物的「誠信」,政治人物幹嘛還要在乎?

最終,傻的又是誰呢?

馬來西亞的政治正朝向越來越畸形的趨勢發展。

馬來西亞的政治今天已快沒了是非黑白,誠信難求。我們變成厚顏無恥、巧言令色者當道。

我們如果不對政治人物有更嚴格的誠信要求,不論政黨輪換幾次,人民都將繼續同樣受苦。貪腐的同樣繼續貪腐,濫權的還是照樣濫權!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利良 2011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