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10-09-11 大马日,盼宗教和谐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除非你是在火星,也许就没认识到几天前是“九一一”10周年。到处都有这么多的新闻和报道。 没有人怀疑10年前的“九一一”事件是一个可怕的悲剧,应该同情当天失去亲爱的人的家庭。但是,也应记住,“九一一”的后遗症也同样悲惨,并且还在延续着。根据布朗大学的“战争开支计划”,“非常保守”的估计是,约有13万7000平民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巴基斯坦被打死,同时,战争在这3个国家造成了超过780万名难民。

布朗大学的这项计划把这些战争的美国最终开支,列为多达4兆美元,包括付款的利息与退伍军人的照顾,相当于美国从2005年至2010年这6年的积累预算赤字。想一想这笔钱可以哺育多少人,供他们上学。这一切开支得到了什么?连美国人也受到它影响。

九一一后遗症悲惨延续

今天,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害怕另一次恐怖袭击的氛围中,以致不得不承受形形式式的侦查的屈辱,以及保安造成的不便。《纽约时报》言论版的一篇文章说,总的来说,美国人必须承受的对公民自由的侵犯,比较上是轻微的。它没有提到美国的回教徒公民,这些就是重大的侵犯。他们必须承受的指责、羞辱与虐待,还没有过去。 但是,尽管存在这一切问题,以及它对全球的影响,普通百姓仍尝试治疗这些创伤。

在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九一一”引起的问题并没有受到掩饰,而是加以讨论、辩论,作为重建一道桥的一个方式。处于前线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或者从政者。

我刚去了澳洲西部,受邀在一项会议上演讲《在九一一后的世界重建和谐》。看到这么多人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令人鼓舞,但是,各方在这项活动中持续使用暴力,令人失望。许多澳洲人反对占据伊拉克和阿富汗,正确地看出这不是建立和平的方式。他们强调,不同背景、文化和信仰的人民,需要互相了解,来避免战争,同时认为从政者必须对这些战争负起责任。

教堂内聆听《可兰经》

在会议过后当晚,我们出席珀斯大教堂的一项特别仪式,悼念“九一一”10周年。州内的显要人物和各种信仰的人都出席。整个仪式是美好庄严的,适合这种场合。

不过,最令我感动的,是我没预期的、也从未经历过的事。当地一所回教堂的教士起立,念诵《可兰经》的《开端》及另外两段关于怜悯、人道的经文。\"

在一所教堂首次聆听以阿拉伯语念诵《可兰经》文,人人都如此尊重地聆听,是我的一次非常激动的经历。它的意义从来没有比这更美丽。 这使人思考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这么多人以尊重、谦逊与信任来互相接触。我在那所大教堂听到AlFatihah,这使我更热爱我的宗教。译文印在节目表里,还有当天基督教、犹太教的所有其他祈祷与赞美诗的词。最打动我的,是人们所表达的情绪,虽然源自不同的经典,其实是类似的。我的宗教与任何其他宗教是一样的怜悯、仁慈,不只是对我们自己的人民,而是对全人类。

拒绝一切蓄意分裂意图

这令我纳闷,为什么国内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为什么如此不信任,以至没有人踏足一所不是他们自己的礼拜堂。当然,能够互相认识,是另一件好事。毕竟上苍在《寝室》第13节说:“众人啊!我从一男一女创造了你们全体,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部落,以便你们互相认识。”

我们一直把自己跟别人孤立开来,不是在拒绝我们的造物主的意旨吗?

“马来西亚日”来临,也许我们应思考如何可以互相协调。或者至少,拒绝、排斥那许多蓄意分裂我们的图谋。

“马来西亚日”快乐!Selamat Hari Malaysia!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转载 作者:玛丽娜·马哈迪 (葆丛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