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10-09-11 愛華小,就應當學習「菩薩精神」

正值「華小易名掀風波」鬧得沸騰,當事人或許同時也感到無奈(無辜)束手無策之際,筆者有一點小小感觸和感慨欲與讀者諸君交流分享。

我們知道,中國(式)北傳寺院有幾尊常見的菩薩是善信們所熟悉的,人們應當學習這些菩薩的德行:一,學習彌勒菩薩歡喜和包容的精神;二,學習韋馱菩薩護持正法的精神;三,學習文殊菩薩智慧和善巧的精神;四,學習普賢菩薩應用和實踐精神;五,學習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六,學習地藏菩薩的孝親精神。(由於版位關係,僅能列出重點摘要。有興趣的仁者,懇請自行參閱佛教典籍。)至於地藏菩薩(又稱「地藏王菩薩」),就要藉此略作補充說明了:此乃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再者,諸佛菩薩,無不重視孝道。但最足以代表佛教,無盡孝道的實踐家,首當推地藏菩薩。釋迦牟尼能將佛滅度後,彌勒佛尚未下生這個時期的天下眾生托咐給地藏菩薩,就因為地藏菩薩最值得堪負重任。因此又被稱為「大願地藏」,以與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和觀音的「大悲」相呼應。

具體地說,筆者認為,我們更應注意和學習地藏菩薩的知因識果、止惡向善,離苦得樂的精神。回歸主題,「華小易名掀風波」並(也)沒(誰)對(誰)錯,各方位置不同,各自詮釋,僅此而已。也因此讓華社局外人產生許多誤解……事實上,佛教有謂,任何事情的結果,都必是集眾因緣和合的條件才能發生或存在的。

再者,此事若是請教淨空老法師,他必定勸人們力行「看破放下」!(看破一切、萬緣放下)--為了不影響修行,人們應儘量減少人際交往、少攀緣、不走親戚,不串門;不說張家長李家短,要說就說佛法。……(沒有看破、沒有放下;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明瞭。)

就「華小易名」的再思考,筆者欲特別叮嚀一下:各方在推動華小教育事業的道路上,始終與時代相適應,與華社相和諧,與廣大同胞相契合。相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確保我們華小在荊棘環境相適應的道路上,得到健康而長促的發展(少數人也該捫心省思好好的深自檢討)。這個功德也是要跟自性相應才能夠隨喜讚嘆,互勉之!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古元佑 201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