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黨署理主席末沙布到底有沒有發表過讚揚馬來亞共產黨的言論?馬共和左翼黨團的鬥爭到底是不是為了國家的獨立建國?末英德拉到底是共產黨人、英勇抗英的獨立鬥士還是熱衷宗教的虔誠穆斯林,或者兼有3種身份?1950年武吉加逢警察局遇襲事件的歷史真相到底為何?
這幾道涉及馬來亞獨立歷史的呈現、解讀和定論的問題,自從末沙布被指在一場講座上發表所謂讚揚馬共的言論後,就在巫統、回教黨和一些馬來民間團體之間爭論至今,仍無平息之像。和許多歷史課題一樣,上述爭議仍存在某些懸而未決、存而不論之處,有待歷史學家繼續進行學術研究,才能提出權威的答案。
這些歷史研究的問題,當然無需吾等凡夫俗子之操心,問題是,像巫統和回教黨等政黨及其黨人,對這種歷史課題,竟然比歷史學家還要喋喋不休、斤斤計較,到底所為何事?為的當然不是歷史真相,而是詮釋歷史真相的話語權;也無關歷史的釐清或學術的解讀,而是雙方另一場以學術爭議之面貌展開的政治博弈。
馬來亞的獨立,是於上世紀50年代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所代表的本邦3大種族,攜手向英殖民政府共同爭取的,這是官方文案和正規歷史教科書呈現的歷史,也是絕大部份國民接受的歷史公論。從政治統戰的角度去解讀,這種歷史觀更是聯盟(如今的國陣)的歷史論述——“爭取獨立——建設國家——持續執政”最根本的基礎,是聯盟/國陣爭取和維持執政地位的重要論述邏輯;用淺白的話說,這套邏輯是這樣表述的:馬來亞的獨立(以及馬來西亞的成立)是由聯盟/國陣所爭取,馬來亞(以及馬來西亞)根本是一個由聯盟/國陣所打造的國家,因此馬來亞(以及馬來西亞)等於聯盟/國陣。
簡言之,這套歷史觀提供了聯盟/國陣,尤其是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等核心成員長期執政、持續執政的法統和權威,建構了聯盟/國陣持續執政的正當性和道德性。民聯可以在任何課題攻擊國陣,但在國陣爭取國家獨立的歷史功績方面,他們沒有下手的著力點,因為在馬來亞獨立前後,民聯3黨皆還未存在。聯盟/國陣爭取獨立的這套法統很難被打掉,但並非不可能,民聯採用的手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策略,是從根本上否決國陣/聯盟是爭取國家獨立的唯一功臣,這就是末沙布和回教黨最近針對馬共和末英德拉是否為獨立鬥士之提問,以及近幾年來許多民間團體持續挖掘馬共在爭取國家獨立方面的作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巫統在這個課題上反應激烈,完全合情合理,也說明巫統高度的政治警覺性,因為這關乎該黨的執政法統,關乎國陣的執政正當性與道德性,這道歷史的話語權,國陣能不拼全力捍衛嗎?
第二種策略,是用以前的聯盟,來否定今天的國陣。今年4月砂拉越州選舉,行動黨全國大選備戰委員會文宣組組長丘光耀就是用這套策略,抄作人聯黨為“人猿黨“的課題。將早期的人聯黨跟今天的人聯黨切割,借用早期人聯黨的正當性合法性,去否定今天人聯黨的正當性合法性。
同樣的策略,也可以搬來西馬使用。民聯可以先承認聯盟/國陣爭取獨立的功績,但是強調今天的國陣已經不是當年的聯盟,今天的國陣領袖已經拋棄當年聯盟領袖的理想和鬥爭,用昨日的聯盟,否定今日的國陣。
因而巫統與回教黨近期針對馬共的爭論,不能以毫無意義的口水戰視之,而是一場關乎歷史話語權的攻防戰、保衛戰。國內政黨,也只有像巫統和回教黨這種真正擁有執政格局、學術底子和戰略視野,選舉型與執政型政黨性質兼備的政黨,才打得起這種爭奪戰。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張以勒‧201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