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14-09-11 國慶日與大馬日

一張刊登於本地報章的圖片引起我的注意:一群工人在獨立廣場搭建舞台,為大馬日慶典準備。我沒有十足把握,但我相信,這些工人是印尼人。我有可能是錯的,我也希望我是錯的,因為如果我們必須尋求外國人援助才能慶祝國慶日,未免奇怪了些?難道大馬人就不能自己動手嗎?為了這個偉大的國家盛典,至少一次都好吧?

另一則報導也引起我的注意。報導內容和一首歌曲有關,更確切地說,一則由大馬年輕優秀人才擔綱的短片,理應是大馬年輕一輩的心聲以及他們對國家的看法。根據報導,這則短片在國人間引起很大的回響。我在電視上看到該短片——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群年輕人行至默迪卡體育場,為巨型的“輝煌條紋”拼圖圖案作最後潤飾,畫面煞是好看。於我而言,採用默迪卡體育場為匯聚年輕人的終點,至少可以說相當合宜,因為1957年,東姑宣佈國家獨立時,正是在這座體育場。短片的配樂以馬來語、華語及淡米爾語歌曲呈獻,國家主義強烈,非常符合“一個大馬”精神;除了歌曲並不“大馬”以外。這首名為“美國男孩”(American Boy)的歌曲,原創兼原唱人為康耶維斯和埃斯泰爾,我們取用了這首歌,填以馬來文、華文及淡米爾文歌詞,交由大馬藝人演唱,然後拍攝了國家和國人的畫面,拼湊起來製作而成,最後將歌名“美國男孩”改為“大馬男孩”。就像獨立廣場的舞台是由外國人搭建一樣,在國家事業上,我們一再需要外援才能完成。

再者,我不斷在報章上讀到國家領袖呼吁國人懸掛國旗慶祝國慶日的報導。因此,隨處可見國旗飄揚的情景。在吉隆坡,組屋,尤其是政府組屋幾乎被一片旗海給淹沒。

我對這番情景感到驚異,心裡暗忖:這些居民一定都很愛國。然而,當住在組屋的侄兒告訴我說,這些國旗是當局免費派送,並吩咐居民將旗幟掛上時,我不驚訝然。國家主義?愛國主義?免了吧。

9月16日是大馬日,盛大的慶祝活動蓄勢待發。正當我們準備好要迎接這個大日子時,我們一如以往般面臨種種的爭辯或討論。問題不外乎是,我們應該慶祝8月31日或9月16日?

8月31日是國慶日,但於沙巴與砂拉越子民而言,那是馬來亞取得獨立的日子,但這跟他們沒有多大的關係。對他們來說,9月16日是值得慶祝的一天。畢竟,大馬誕生於1963年9月16日——由沙巴、砂拉越、新加坡與馬來亞聯合邦組成(新加坡在2年後脫離大馬)。

有的人主張說,9月16日是一系列始於8月31日的慶典活動的最高潮;有的人主張說,我們國家的確實年齡為48歲(從1963年9月16日開始算起),而非眼下國人引以為豪、大事宣揚的54歲(從1957年8月31日獨立開始算起)。此外,也有不少人主張說,8月31日應該是“紀念日”,而9月16日則應該是“慶祝日”。類似的爭論層出不窮。我無意詳述,因為很多在這之前都已談論過,沒完沒了。

如今,我們聽說的是另外一大問題(其實,這並非甚麼新鮮事,不過是當下較熱門的問題而已),事關1957年8月31日大馬取得獨立。問題如下:“誰是真真正正的自由鬥士,而叛徒又是誰?”假設這個問題有了答案,人們又會問:“國家是怎麼取得獨立的?是幾經艱辛,還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取得的?”

於我而言,沒有任何一個人或群體可以聲稱他們是單憑自己的力量取得國家獨立。事實是:各個族群的馬來亞人對國家的獨立都有一定的貢獻。然而如今,學識淵博的學者及教授們表示,我們的國家壓根兒從未被殖民過(被英國人統治)。

既然如此,我又怎能祝願大家國慶日快樂?倘若我們從未被殖民過,我們何以或從誰的手上取得獨立、重獲自由?在厘清所有的困惑前,我祈禱國家和平昌盛。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莫辛阿都拉‧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