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

01-11-10 歷史须及格,教改破局

朝野为公考废止事,集议经年,数次圆桌会议后,欣喜开展一个小修小改的局面。不料横空一枚“歷史”炸弹掉落,粉碎了一场美梦。――这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原点。

日前教育部长慕尤丁在巫统大会上宣佈:自2013年起,SPM考试歷史科必考必及格,才能获得文凭。“以试逼读”的考试棒一挥,全国师生乱舞,眾皆惊慌!

在公考中任意规定加考一科,原属教育部惯常作法;不及格 ,没文凭拿,也是官考常规。歷史科为何不能列入此例呢?

因为,公考一事,乃是教改中的一个重要程序,也是课程修订配套的成败因素。怎可如此仓促在政党大会上宣佈;而歷史也只是一科“社会科”,而非主科!

任何教改的举措,必然理念先行,课程其次,配套隨后。

这一回,不见教育理念的阐述,也不见课程发展的规划,就逕直宣佈以考试来逼读歷史,实在有欠专业,也欠周全。

教育部课程发展局(PPK)教育专家学者云集,深諳教育哲理,不知作何想法?

现代办学,从小学、中学、到大专,都讲求“平衡课程”(Balanced curriculum)的规划及科际整合。课程管理一般有三级(中央、地方、学校)都参与,才是民主透明的施政;尤其在学校层面的教师,作为前线管教的先锋,更有必要参与其事。(参阅:中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6/08期,页50-60)。

先进国家的“平衡课程”,要培育身心均衡发展的全人全才。因此,除了语文及数学科之外,一般上,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很少採用单科的课程规划,而多採用跨科的综合课程。我国3M小学课程,也曾设有“地方研究”,中学则採用“综合科学”。甚至大专,也採用“通识教育”。目的是要避免科目各自林立,培育出太过於“专”的知识怪人,以致无法融入社会。

歷史之於社会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有利於培育爱国爱民,有前瞻眼光的好公民。但单独设科、必考必及格,则不利於中小学进行管教工作。因为,单科教学,知识虽有系统,但知识却是割裂的,易分难合,並非全人教育的目標。

读歷史,讲求的是正確“史观”建立。但若让部份具有单元马来中心思想的官员,去处理中小学课程的编制,以致扭曲了史观;將无助於建立多元民族团结融合的建国工程。

为今之计,最紧要的工作,乃是先编制一套史观合宜的各种课程纲要;而后,订立教材、教法、师资、评量的配套。再由点到而进行实验,才予定案,最后才进行落实。

现在,只由部长一言定夺,由上而下命令行事,十分缺乏教育专业精神。而又在政党大会上宣佈,也让人民质疑是否有非教育因素的隱议程的存在。而且还规定必考必及格,更不合教育部先前要减低公考弊端的意愿。这又回到了“一科定一试”、“一试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也与教育部年前“开放文凭”制,前后矛盾,令人无所適从。

开年以来,朝野集思广益,营营役役所得的一点共识,全然破局,诚属可惜。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邓日才‧20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