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放心没三几天的教总,往后恐怕还是得胆战心惊。
因为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耗费数年,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白纸黑字——2001年內阁议决“教导华小低年级国语须懂双语”记录,竟被现任同僚视为“华小不合理的诉求”;还有国会议员为之冠上“种族主义”的恶名,真是荒谬!
这也就是说,不管2001年的內阁做出了甚么决定,在事隔9年的今时今日,全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最佳写照。没有教育通令,等於没有清楚直接的指示。內阁议决记录对推行巩固国语政策的教育部而言,充其量不过是过时的参考资料而已。
不过,就是到华小教授国语科,教育部大概很难理解,华小为甚么那么坚持教者非得要掌握学生的母语不可;而且,想学好外语,由充份掌握的母语者来教导不是更为適当?如此思维固然没错,但对初学者来说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这让我想起了初学日语的过程。
不论是国语、英语还是日语,对非母语者来说,同样都是陌生的第三语。初次接触日语,是由精通日语的华裔教师教导。虽然彼此沟通无碍,但学起来终究还是少了点日本原味的精髓。
直到遇见一位精通华日双语的日籍教师,总算才能跳脱课本上扭来拐去、它认识我,我却怎么都无法一眼认出唸出的日文。同样都是教导日文,精通双语的日籍老师能让学生瞭解的不仅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里如何运用日文,也引领学生走向理解日本文化的康庄大道。
试想想,要是日籍教师只会说日文,就算教得再好、教法再怎么生动活泼、说得再天花乱坠,坐在底下、初次接触日文的学生,恐怕还是听不懂老师到底是在讲些甚么。要求日籍教师精通双语,纯是为了让学习变得更容易,与种族主义丁点关係都没有。
同样的,教育部认为华小坚持教低年级国语科的教师需懂双语,將使华小失去更多符合资格的教师,何不换个角度思考:国家教育政策要是让刚要开始学习国语的学生,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甚么、教甚么,別说是把国语学好,就单引起学习兴趣都比登天还难。到时,再多的推行巩固国语政策,都是奢谈。
教育重在因材施教,而非受限於教师所学,反逼学生鸭子听雷。教育部若不认同2001年內阁议决记录,不妨思考我们社会在茅草行动中付出的成本代价。推行巩固国语政策將引领国民走向康庄大道,还是只能在羊肠小径缓步徘徊,將彻底反映背后支持运作的思维。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慧娇‧2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