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14-09-11 历史观是这样的吗?

董总发表文告说,华小更改校名事不能使用“一刀切”的简单思维,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

这话的意思是指华小改名并非绝对不可以的事,如果具体情况允许或有必要,更改华小校名是可以的,即如一些园丘学校搬到花园住宅区后就不再沿用园丘两字,严格上来说已易名了,比如番薯山园丘育侨华小搬到汝来后,已易名为汝来育侨华小,这就是具体情况允许或需要如此更改校名。

实际上,华小改名已有先例,诗巫市议会第五小学于1975年易名拉让花园政府华小;文冬双溪巴登华小搬迁到关丹后,易名为关丹达士园华小。

此外,两所华小合并后,往往在原校名中各取一字作为新校名,如培德与育民合并,新校名为培民华小,双双都改名了。

一亮历史牌便所向披靡

这些改名并未引起什么争论,大家都不认为有辱原创校人,也不认为改变了原校的历史与文化。

奇怪的是,现在却有人说学校不论搬到哪里,校名绝对不可改,只见有人“登高一呼(反对)”,即刻“群山响应”, 纷纷说绝对不可改,但这现象究竟是羊群效应,还是为了要争功劳,表示自己才是华教的维护者与代理人?

反对搬迁后的华小易名,当然要拿出点理由来,于是“改名导致原校历史消失、否决创校先贤的功迹”就成了主要理由。邹寿汉的理由也大致如此。

原来大马华人是极重历史的民族,七八十年的东西已不可放弃,上百年的“历史”更非保留不可,好像一亮出历史牌就所向披靡,所以历史牌是好利用的。

反观历史古国的中国就似乎视历史为敝屣,毫不重视古迹或富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北京拆了许多给某些大马华人看作是无价之宝的四合院、胡同、城墙、古庙、老建筑物,为的竟是建道路,说是要什么现代化。

三峡水坝淹没、摧毁不知其数的历史文物和数百年以千年历史古迹,为的竟是要电力,要什么现代化。中国要摧毁历史吗?

据说,为了要在基本上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长期缺水问题,中国正在南水北调,工程逼使数十万人迁离故土,淹没十多个城镇和170个乡村,不知几许古迹、古庙、祠堂、住
了数代人的民宅,都从此消失。

中国大学改名司空见惯

大马华人,尤其反对易名的“华教维护者”必会痛心疾首,痛恨中国政府竟会为了“共饮长江水”而“毁灭历史”,为了现代化,为了数千万人食水用水而毁灭数百年前先贤的心血与功劳。

那些历史古迹至上的大马人看来,完全不值的吧?

中国创办大学的历史也不过百年上下,但更改校名可说司空见惯。改地方名也如家常便饭,只须上网查查即知。

然而,中国果真的不重视历史吗?当然不是,但适应环境、因应环境的具体情况而改变更重要,破旧立新、创造新机运更重要。

倘若具体情况允许或有必要改变,我们却死抱历史(也不过几十年光景)情怀而不愿改变,我们迟早会成为“历史上的民族”,一个为“维护历史”而自我毁灭的民族。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罗汉洲 201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