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04-12-11 華教2.0

華教運動經歷了超過半個世紀對抗單語文化霸權,沒有跳出加害者既定模式、更沒有開拓新路的意願。

單語民族主義――很多念華小、獨中的學生,一定也像我一樣對於校園內“講方言重至打鞭輕則罰款、罰站”的規定百思莫解。我的閩南語是就讀巴生光華獨中時不顧限制使用方言規條不斷與同學學習而來,中學畢業十數年後在檳城參政,雖北馬福建話語音有別,卻仍能派上用場。

後來讀了楊照寫台灣本省學生在學校裡只准說“國語”、不准講“方言”的異化和壓抑,再讀到在英政府眼中,華文和淡米爾文是“vernecular languages”方言也。戰後馬來亞華文學校借用國民黨教學模式、文化資源和師資實在無可厚非。然而,半個世紀後,我們仍然在複製國民黨與巫統共用的單語民族主義。

單語民族主義假設一個人只能學好一個語言,而一個民族或國家只能靠一種語文維繫“團結”,過多的語言將造成亂象。華教運動的存在,就是為了抗議政府不願以國家的資源資助多元語文的自由學習與使用。我們作為受害人,偏偏同時在華文學校內執行類似的壓迫。

華教2.0首先要在語文的問題上全面重新思考,接受每一個人都有同時掌握多語的學習能力,在華小和獨中鼓勵學生多學方言,也多學各語,惟有這樣才符合我們爭取國民教育體系中資助多語多文的學習環境的精神。

建築狂熱――林連玉先生“對付破壞,最好的答案是建設”往往被誤讀為硬體的建設。華小、獨中乃至華教體系的高等學府都是永遠做硬體建設,建完了一棟又再建另一棟,總是沒完沒了。

我們對華校的建築狂熱當然也不能苛責,很多學校的基本設備都相當不足,確確實實需要硬體建設。但是,也有許多砸了不必要的錢的案例。

華教2.0應從人文精神著手,拒絕宏偉的建築,以培育優質師資與學生為己任。

偏頗的勞資關係――每當我聽到獨中老師因為操勞過度而患病、又或者患病沒錢醫、或者多少因工作引起的疾病而英年早逝,心裡總是很難受。華校尤其獨中偏頗的勞資關係,華教2.0必須嚴正看待。

獨中教師雖是知識工人,但薪金微薄眾所皆知。學校籌款都拿來建硬體設施,彷彿有了一流的設備就會有一流的教學。老師都吃草擠奶,為華教奉獻。要求加薪就是陷華教於不義,或者沒有犧牲精神。結果一眾辛苦過活的老師一起教補習去。最近與安煥然先生同台演講,聽他引述陳嘉庚先生對師資與建築的看法,很是感動。60年前陳嘉庚就領悟到,學校建築隔間和光線要得宜,其他的都不必花費太多;教師的待遇、進修成長最為重要。

獨中的勞資關係,涉及董教總。教總雖然是“公會”不是“工會”,但為教師爭取薪資福利是成立的初衷之一。只是在“外敵當前”、尤其是1970年代董總領航以來,淡化了薪資福利的爭取。董教總有一個不成文的“分工”――董總負責獨中發展,教總負責華小發展。實際操作的結果是董總以獨中董事為主導,教總則以華小退休校長為主導。全國數以千計的獨中教師在這一奇特的“分工”關係中被消音。

為了讓華教後繼有人,教總應讓華教2.0從獨中教師身上找到新的力量,從糾正獨中偏頗的勞資關係到引領社會追求廣義的公平、民主與正義。

華教2.0在政治倫理上要有擔當,要反貪、要以公民的態勢爭取國家的資源,尤其對華小校長貪污的議題上與小市民家長站在同一陣線上;對於以賭博收入作為政府撥款的替代品也要有鮮明的公民立場。

民主精神也必須是華教運動的基礎和華教工作者的基本素養。華教2.0要從普世人權的立場,與社會所有維權、弱勢、替代的勢力結合,為民主、公平和合理的國家而聯結。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劉鎮東‧201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