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30-09-11 學中文很了不起嗎?

有一種人很容易興奮,別人應時應景隨口講兩句,他們就興奮得不得了,從來不動腦筋想想,那些話真否有意義。比方說,政治領導說現在中文很重要,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學中文、學華語,連他們自己的孩子都送到中國去學習;這種人一聽到就很興奮,到處宣傳政府開明了,因為領導開始重視華文了,守得雲開見月明了,華文教育受重視了,華文教育有希望了。

或許這是被欺壓太多年了,現在人家稍微放鬆一點點,就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覺,所以才會特別興奮。其實腦筋清醒的人,怎麼也不可能興奮得起來。為什麼呢?誰不知道華文華語越來越重要,瞎了眼睛都知道,全世界不論是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棕色皮膚,大家都知道華文華語越來越重要,根本不需要由別人來說這句廢話來令自己感到高潮。

現在才說華文很重要,沒什麼了不起;誰都知道現在中國是經濟崛起的強國,是未來世界的經濟火車頭。誰要跟中國做生意,不學這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的語言,是說不過去的。但是,我們是自己現在才知道華文華語很重要嗎?嘿!我們的祖輩建立第一間私塾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華文很重要。那個年代,中國是沒什麼希望的國家,我們的祖輩就正因為中國經濟沒希望,所以才漂洋過海到南洋。

現在別人說華文重要,因為他們看中國的未來,我們的祖輩說華文重要,因為他們看到中國的過去。所以別人因為中國的未來而學習華文,其實也不用有什麼感覺,這是人家務實嘛!人家把孩子送去華校,不過是添加多一項生存的技能而已,我們興奮來幹嘛?等某天中國不重要了,人家就未必要學中文。

說起來還是我們的祖輩厲害,他們看到的是中國的過去,看到中國古老歷史這塊無價之寶,要我們承傳這塊無價之寶,所以千辛萬苦都要子孫學中文,好好把寶貝留傳給後代。當別人當華文是草的年代,我們的祖輩就好好地把這塊寶留傳下來,這才是了不起。

幹嘛有些人要妄自菲薄?看到別人一窩蜂去學中文,非但沒給祖先喝采,給祖宗磕頭答謝,反而給別人塗脂抹粉,阿諛獻媚,肉麻吹捧呢?真丟人現眼,白學中文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鄧章欽 20110930

30-09-11 動物寓言集:数典忘祖

四不像走到動物戶口登記局,告訴貓頭鷹:“我又要改姓了!我現在要跟乾媽的姓。”貓頭鷹打開記錄簿,答道:“你本是正宗中國動物,學名叫‘大衛神父鹿’,不中不西;本是牛科動物,卻去整容,頭似馬而非馬,角似鹿而非鹿,身驢而非驢,蹄似牛而又非牛──我們都忘了你的原名叫‘麋鹿’了。”

啄木鳥在旁問:“咦,四不像,你把自己整容成這樣,母親還認得你嗎?”

四不像答:“你指的母親是生母?養母?奶媽?還是現在給錢我花的乾媽?”

貓頭鷹正色道:“當然是指十月懷胎生你出來的那位生母,她才是你要認祖歸宗的母親。誰給你錢花,你就跟誰姓,太沒骨氣!”啄木鳥附和:“感謝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連祖宗都要丟掉,把自己的姓氏都改成和對方一樣。”

四不像辯白道:“你們真大驚小怪,還有很多軟骨類動物、兩棲類動物,肉食動物暗中丟一塊小糖果給它們,它們不但認賊作父,連家族子子孫孫的命運都主動奉送給肉食動物。我只改個姓氏,你們窮緊張甚麼?”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曾毓林

30-09-11 動物寓言集:最快的解決方法

小動物們正為動物園素食區旁即將建立毒氣廠議論紛紛,它們擔心毒氣洩漏及毒塵會使臨近的小動物們中毒。

孔雀說:“獅王說絕對安全,連燕子姐也拍胸口保證沒危險。但,誰敢輕信保證?毒氣洩漏,可能獅王獅后都在澳洲動物園度假呼吸新鮮空氣,燕子姐早就飛到九霄雲外去了。”

麻雀道:“我們上書、抗議、示威都無法阻止……”啄木鳥附和道:“甩牙虎最近召集了一群同道說要收集大家的意見傳達給獅王,反對聲浪此起彼落了十多年──獅王難道還聽不清楚我們的心聲?”麻雀說:“

我敢保證,最後又是左三年,右三年,天天都說‘我們在處理中,請等候消息’。”

孔雀拍手道:“我比較相信麻雀的保證……看來,要馬上解決這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大家追問:“快說!”

孔雀慢條斯理道:“請獅王把皇宮、老虎把官邸、豺狼把五星級辦公樓,甩牙虎把渡假別墅,還有燕子姐把豪宅也都遷來毒氣廠旁,天天與毒氣廠為伍,若它們覺得沒問題,那我們也就相信它們的安全保証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曾毓林

30-09-11 非洲愛情基金

在某個程度上,我不得不佩服大馬女性的愛心。

今年首8個月,大馬774名女性,慷慨的奉獻了2千400萬令吉的非洲愛情基金,平均每人捐贈3萬多令吉。

錢財之外,是否包括其它的“捐贈品”?唔,那個部份,很難用令吉來計算。

當然,用警方的說法,她們是落入非洲騙子的愛情圈套。

但是,愛情不能拿把秤來論斤計襾,即使只有那一個月,或是一分鐘;你情我願,何來欺騙?

用“騙子”、“圈套”來檢定愛情,是對愛情不敬;何況,這也間接指我們的女性同胞容易受騙,對她們的IQ也是不敬。

所以,我寧可用正面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愛情課題。

第一,大馬很多女性,有崇高的人類大愛,沒有種族和膚色的差別。

非洲的卡沙諾瓦以大馬女性為對象,不是沒有道理的。換成其它國家的女性,即使非洲的情聖出馬,也過不了膚色這一關。

但是,大馬女性沒有種族歧視,一視同仁,難能可貴。

第二,大馬女性經濟地位優渥,一出手就三幾萬,不需要擔保,更無需一紙婚書作為抵押。

這一點,恐怕要讓大馬男人感到自卑;試問,有多少男人,可以隨便拿出三幾萬,何況是以愛情為名。

可以確定,大馬女性賺錢和存錢的能力,超出男人的想像。如果大馬人口都是女性,應該在10年前已經成為高所得國家,不必等到2020年。

當然,大馬男子也會很失落,懷疑自己何以比不上非洲同性。不信的話,回去向你們的另一半開口:“達令,拿3萬令吉來救濟救濟,好嗎?”

歡迎大家報告成果。

從國際資源分配的角度,非洲的確需要這種金錢援助。通過聯合國和紅十字會要求捐款,效果可能還比不上出動非洲的卡沙諾瓦情人部隊。

“一個馬來西亞援助機構”,其實不必派出義工和記者到非洲設立人道基金;只要設立一個柜台,號召卡沙諾瓦進軍大馬,就有豐厚的收穫。

至於這些大馬女性,不能說她們上當,更不能指她們蠢。

否則,她們會說,都是因為大馬男人太遜,所以她們不愛國貨。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930

30-09-11 開心不起來的國慶

小時候,對於國慶日的印象是建立在煙花、放假及媒體賀節廣告等。那時候的愛國,建立在老師口中所說的「買國貨」上。國家的概念,離不開國旗、國花,還有旅遊宣傳海報上的標誌性構圖──多元族群和諧共處,馬來人、印度人、華人及東馬的原住民並肩排成一排,對著海報前的我微笑。

上了中學,發現我的不同,因為我上獨立中學。和大馬一起成長的獨中,顯然不在教育政策上佔有一席之地。去年到中國旅遊,和一位中國大學生談起本地獨中面對的問題,他不解地問:「民間肯自辦大學,為什麼中央政府還要諸多阻擾呢?」

中學時的我,對國家的概念建立於出國時在入境表格上的「國籍」一欄,對國家國民的概念,是模糊的。醉心於中學生活,享受青春羞澀的日子,那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國家、政治,離我好遠好遠。

到中國念大學,那份對國家、國民的思考與認識,才漸漸被喚醒。即使看來同膚色,同語文,甚至臉孔也相似,我察覺我和中國人的不同點,並不僅在於護照上的差別。同一血脈的我們打從一開始就是不同。

記得和一位北京的德士司機攀談,發現他身上閃耀著我身上沒有的愛國情緒,深深熱愛中國這片大地;那份榮耀感,讓我瞬間抬不起頭。如果我可以提出「雙塔樓」、「種族和諧」等等值得炫耀的例證,我想我不會自慚。偏偏,我說不出。

500億令吉的財政赤字,和曾是世界第一高的雙塔樓成強烈對比;從未停歇的種族極端言論,和旅遊局宣傳海報上的「多元族群和諧共處」相映成趣;三語並重之下,更多的是三語「病重」,我們最值得驕傲的不是三語人才,而是我們的精英移民論。貪污腐敗,官僚當道,愚民政策,貧富懸殊,馬來同胞看似擁有特權,實則一樣被統治精英剝削。我能做什麼?除了偶爾投投稿,以達到拋磚引玉的漣漪效果,我還希望能用我一生去貫徹我的想法。

希望明年國慶日,大馬能踏上進步發展、有方向、有理想的道路,而不是依舊徘徊在十字路口的窘境。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暉 20110930

30-09-11 英語讓國小成為首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為大馬人只說馬來語、華語與泰米爾語,因此建議以母語學習數理科;這建議對政府在實施僅六年就突然取消英語教數理政策(PPSMI)有著重大影響,也很可能害了大馬。

不少大馬人都有機會上英文學校,這情況直到30年前才改變。今天的許多學生,父母與祖父母都是英校畢業生,因此在家都說英語。這讓英語不但成為不少大馬人的母語,更成了我國馬來語後的第二語言。

在9月19日呈給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的信中,我們寫到:「對大馬教育制度未來的方向,以及制度該如何實現提供基本教育,教育永續發展的任務上,許多父母都感到擔憂。家長們都希望,那些有能力執行英語教數理政策的學校,可以繼續執行這項政策。」

對為全民提供平等機會的追求,讓我們看到了英語教數理的價值。目前的教育制度不但依照語言區分不同族群,更製造了貧富對立。有錢人大概佔人口20%,他們可以送兒女上以英語為媒介的私立或國際學校,但其餘80%人口則沒這機會,只好送兒女到以語言區分的母語學校,讓種族隔閡成為現實。

首相納吉曾說:「我們別受本能的傾向影響,退縮至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的熟悉保護傘內。我們要迎向挑戰,爭取更為永續、公平的成果。」我們能做到嗎?讓有能力的國小可以考慮選擇以英語教數理,國小將對社會各界更有吸引力。若能實現優質教育,縮減階級之間的不平等,我國將能打造自由和平的未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Noor Azimah Abdul Rahim是家長教育行動組(PAGE)主席
馬來西亞《太陽報》評論 30/09/11

30-09-11 世界一直在變

現在這個網路成癮的時代,許多人的親密好友變成了電腦和手機,一天不見面渾身不自在,甚至每隔幾個小時必要撫摸一下它的臉頰,握在手心久久不願放手。有些甚至天天晚上抱著它睡覺,一刻也不能離開。

今非昔比,多年前父母們熱烈討論孩子們沉迷電腦的話題已漸漸散去,因為不只小朋友,連許多大人們目前都天天離不開電腦或手機。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無法拒絕電腦和手機的侵略,因為它們的確就像是親密好友般,在我們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而選擇這個朋友與否,是人們自己的決定。就像是美國通過合法擁有槍械法案一般,槍隻本身並沒有錯,錯是在於濫用它的人。

我們生存在一個科技以瘋狂速度發展的時代,十年前的手機幾乎全都是黑白螢幕,電話鈴聲還是乏味的單音鈴聲,當時有誰可以想像在短短十年間我們已經可以用手指自由操控螢幕,還能用手機上網、拍照、和遠在其他國家的親戚朋友即時視訊通話,立刻就能見到對方的樣子。電腦的發展亦是驚人,十年前幾乎沒人想過平板電腦竟會以如此之姿出現在我們的世界。

顯然,我們不能以上個時代的生活態度來對待這個時代的科技生活,家長們亦不能一味的阻止孩子們使用電腦和手機。人們總是感嘆「一代不如一代」,給予當今年輕人負面的評價。事實上,我認為我們應該接受屬於這個時代的轉變,並且跟隨這種腳步往前走,而不是兀自活在遙想當年的幻想。

現在的孩子不再喜歡美少女戰士或小叮噹,他們喜歡的是憤怒鳥;現在的人們天天對著電腦工作、上網看電子書,並不是捧著一首書在手上的人才是真正勤奮用功;現在的學校也不再只是教師對學生講課,而是利用多媒體功能將科技注入在教學上;現在的長輩不再是天天在家看報紙下棋消磨時間,他們已經學會了上網看最新新聞,甚至還有面子書帳號。

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感嘆「世界怎麼了?」只因為這些人不願意跟著世界的腳步行走,而是不停緬懷回不來的過去。世界的確變了,我們也需要改變。國家變了,人民也應追隨這個步伐,找尋適度的改變。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蘇穎欣 20110929

30-09-11 還是老問題!

一位印裔基督教徒律師維多利亞(Victoria Jayaseelee Martin),畢業於國際回教大學,並考獲回教法法學文憑。自2006年開始,她向聯邦直轄區回教理事會申請成為回教律師卻不受理,隨後她便入稟高庭挑戰聯邦直轄區回教局的決定。

聯邦直轄區回教理事會較後申請撤銷此案,並闡明民事法庭無權對回教法令及回教律師條例做出任何的詮釋和判決,爾後向高庭申請撤銷這起申請。

誠如以往一連串的「宗教敏感」案件,法庭權限的爭議已是老問題。維多利亞的申請最後終究無疾而終,高庭也點出了種種理由撤銷了她的案件。比較起過去如改教、爭屍案、婚姻和孩子撫養權等爭議,維多利亞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更不是民事和回教法庭權限的主要爭議,請恕我借題發揮。迄今,內閣還是沒有決心要解決這陳年老問題。既然老大以勒緊誠信要廢除惡法,為何不先解決民事和回教法庭權限的問題?再怎麼講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始終趕不上「雙軌制和雙重標準」所帶來的問題。

聯邦憲法第121(1A)條款在1988年修憲時納入,闡明民事法庭無權審理任何回教法庭職權的事項。專欄作者郭紫瑩在其著作《紅綠燈》一書提到,通過修憲法案時,國會處理得非常倉促。有7名民主行動黨的議員因「茅草行動」被逮捕,無法參與辯論,法案最終以142對18票通過。當然,這條款帶來的爭議始料不及,可悲的是沒有人敢挑戰此條款模糊的地帶。這乃是因為凡與回教有關的事項,都會被視為挑釁和敏感。另一邊廂,政治人再怎麼講究「顧全大局」和「不願意掀起種族仇恨」或含淚勸告不要再引起種族糾紛等藉口都讓人反胃。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司法原則沒有問題,一輩子也不會因宗教信仰的問題而被排擠或者受到不平待遇。關鍵是我們希望憲法和我國法律建立在哪一個基礎上?這是為了保護公民因宗教所帶來禁忌和權行不受侵犯,還是在幫助政府執法和獲得支持率的便利?

一談起「回教」的問題,必定會鏈接去另一個老問題:我國是不是回教國。其實,憲法和歷史上早有定案,不會因為政黨的立場而改變。問題根源就在於在此等制度下,回教徒和非回教徒之間毫無信任可言,雙方也不能很好的通過法律的途徑和一樣的平台來解決其間發生的問題。有些人混水摸魚和斷章取義地利用有關制度的弊端來取得孩子撫養權等。這種權限問題本身就說明了我國的司法有問題:假如法庭是國民解決問題的最後方法,某一方怎能在審判之前就先斷言沒有被審理的資格?

拋開制度所帶來的問題,或許我們要問的是:國民是否要需要採納不同的宗教和族群態度來決定和區分公義,並受限於不同的法律刑法?國家為什麼需要通過雙軌制來鑒定國民的宗教身份和特徵?當政經文教都天天都被「宗教敏感」籠罩時,我們要怎樣談包容和瞭解?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潔木美 20110930

30-09-11 招聘奴隸

天下老闆無不喜歡手下的人,都能夠像奴隸一樣不計薪酬,又聽從指揮賣命工作;對老闆愚忠的人可以做到這一點,卻沒有人樂意被公開稱作奴隸,因為這是一個很有侮辱性的名詞。老闆為了照顧員工的自尊心,通常不會這麼稱呼手下。

天下事無奇不有,竟然有人在招聘廣告中,公開表明要請奴隸,應徵者必須「無恥又無懼」、至少有兩年「講鳥話」經驗、還要懂得拍老闆馬屁,卻沒有表明所要招聘的職位。好奇的記者去電詢問,老闆透露:公司要的是一個有效率、肯拼的銷售經理。經理向來被認為是屬於管理級的高等職位,以「奴隸」稱呼,標新立異又侮辱人性。

廣告原文是英文,十足洋化的新加坡直譯為「奴隸」雖然沒錯,但是若翻譯成「奴才」就更傳神。奴才為老闆賣命的本質與奴隸無異,但是奴才是有一點地位、有多少話語權的,不若奴隸惟命是聽。

60年代著名電影《劉三姐》中,莫管家對抗命的村民說:「甭說我家老爺,就憑我堂堂一個管家,在你門口這麼一站,就是天大的面子。」這段話,就很具體暴露奴才狗仗人勢的嘴臉。廣告臚列的「無恥又無懼、講鳥話、拍馬屁」,都是奴才樂意,而且有能力做到的,統統是奴才的專長。

這位老闆顯然是受英文教育的,他只懂得西方式的幽默,卻不曉得東方人對「奴隸」這個稱號的厭惡,而人性中的奴性,正是他最需要的。他的居心雖然不符合我們的傳統,但是敢於列出心中所求的勇氣,正是那些分明要求個個員工都是忠心耿耿的奴才,表面上又裝仁慈,強調什麼愛心、公道、人性的老闆,望塵莫及的。

這類虛偽的老闆刊登招聘廣告,當然不會註明需要的是奴才,而是以華麗詞語吸引應徵者,面試的時候則使出渾身解數,舌燦蓮花把應徵者哄得心花怒放,以為真正遇到「明主」了。哪知就任後,老闆的醜惡面就露出來了。員工只能聽命和服從,開會時發表與老闆見解不同的看法,就會被當成是對抗,嚴重的就此被打入冷宮,坐冷板凳。

老闆就是一言堂,聽話準錯不了;人才留不住,留下來都是聽話的奴才,導致整個公司都是恃假文憑、沒有真材實料的阿諛逢迎之徒。

招聘奴隸也好,選用奴才也罷,折射的都是商業社會人性被嚴重扭曲的一面,人的尊嚴在這些老闆眼中,有何價值可言!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許萬忠 20110930

30-09-11 叹朽木不可雕

根据高等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大学毕业的学生当中,有两成一的毕业生毕业就是失业。大学生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能力与市场需求有差距,所以毕业后,政府还要安排特別计划,让这些失业大学生获得加强能力的培训机会。

这些失业的大学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可观津贴。正因为政府无微不至呵护,甚至发动官联公司与私营公司出资提供培训,以及吸纳这些未达標的毕业生。所以,週而復始,我们的高等学府不断製造未达標的“退货”。

虽然纳吉政府强调这是一个马来西亚培训计划,说穿了,也只不过是换个名堂的障眼法。早在马哈迪政府时代,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这种亡羊补牢的错误培训继续为职场提供更多力所不逮的人力。

马大现在正努力追求世界排名,並且希望在4年后躋身100强。这个动作固然可以提升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过,能不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还真是个问號。 

当排名被视为成就的指標时,一小撮利慾熏心的教育界人士就会彻底遗忘教育的本质,把万世师表的名言拋到九霄云外。

什么是有教无类,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值一文。所以才会接二连三发生学校禁止资质欠佳学生参加考试的事情。能够作出这种决定的“为人师表”,实际上也是未达標的货色,才是真正需要再培训的人力,才是朽木不可雕之流。

其实,有教无类並不是什么深奥难懂的道理,希望这一小撮误入歧途的教育界人士能够放弃无谓的虚荣心,发扬没有部族、地域、身分,以及尊卑、贫富、贤愚的有教无类精神,让欢笑洋溢在每个学童脸上!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李荣白 20110930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29-09-11 動物寓言集:獅王出巡


獅王、獅后為了表現關心民瘼,決定親自到皇宮外視察民情,它倆先​去瞭解交通情況。

獅王視察回來後,說:“小動物們老是埋怨交通設備不好,但我體驗​坐巴士的滋味,裡頭寬敝舒服──坐塾舒適,窗明几淨,連我平時坐​的勞斯萊士都比不上。小動物們有比我更好的享受竟還諸多埋怨,真​是不知足!”

獅后也附和說:“又說國家動物園的交通規劃不好,到處塞車;但我​們一路上通暢無阻,這麼好的大道, 小動物還要挑剔,分明是雞蛋裡挑骨頭!” 獅王和獅后的結論是:國家動物園連最收費最便宜的交通工具,都比​勞斯萊士舒服;動物園平坦寬闊,哪可能有塞車之苦。

獅后說:“ 幸好我倆親自出巡瞭解,否則就給報紙那些照片和新聞蒙騙了,誤以​為動物園的交通情況糟透了!”

(另一廂,老虎翹起姆指低聲讚狐狸:“幸好你及時通知,我來得及​把巴士改裝成豪華版──而獅王獅后出巡時,還特地安排了獵犬隊在​開路,把其他車輛都攔住,這還不一路順暢嗎?哈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曾毓林 20110929

29-09-11 動物寓言集:國家毒物園


眼鏡蛇告訴響尾蛇:“國家動物園的機場關卡最容易混過去。國際各地的毒蛇們都潛進來,還把自己的日常用品(簡稱‘毒品’)運進來作當地買賣或轉口貿易……”響尾蛇吐信道:“反正獵犬們鼻子都失靈,只要我們在行李塞一些銅器,就能混過去。”

青竹絲蛇不解的問:“銅器能避除掉我們毒鱗的異味嗎?”響尾蛇笑說:“不!銅器能發出銅臭味──但凡能發出銅臭味的東西,獵犬一聞到,就會失去敏銳力,接著全身穌軟,任由你擺佈。”

青竹絲蛇若有所思, 沉默了一會後道:“難怪在其他動物園裡不能幹的事,一來到馬來西亞國家動物園,就能化不可能為可能。如果銅臭味更重一點的話,把國家動物園當作毒料廢品垃圾場也不難吧!?”

眼鏡蛇昂起頭,把舌頭吐得更長,笑說:“哈哈哈!說到毒料垃圾場,這有何難? 大蟒蛇出馬,多帶一些銅器過去交朋友,想把‘國家動物園’改稱‘國家毒物園’都行!”

青竹絲恍然大悟:“原來國家動物園舉國上下的致命死穴就是銅味,只要嗅到銅味或摸到銅器,就甚麼都能答應!”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曾毓林

29-09-11 國家動物園:最高機密


獵犬向獅王報告:“小動物們都湧到獨立廣場去,說爭取言論自由!” 狐狸獻策道:“獵犬!你多派幾個耳目,如果小動物以濫用言論自由,就以毀謗、煽動的罪名逮捕它們!”

半天後,獵犬再回來向獅王報告:“大王!啄木鳥說老虎貪污,在動物園工程投標時從中刮走幾億元!” 獅王捻鬚笑道:“這是公開的秘密,舉國上下皆知,不必理會。”

獵犬再報告:“長頸鹿說狐狸在分配飼料時故意刁難,把難以入口的塞給素食動物。他罵狐狸不公平、沒道義,還說大王視若無睹,放任狐狸處事不公。

獅王點頭道:“這話沒甚麼大不了。朕還嫌狐狸給得素食動物太多,分薄咱們肉食動物子孫的食物呢!不用理會長頸鹿。”

獵犬說:“猴子在廣場大喊‘獅子是笨蛋……”話沒說完,獅王已經暴跳起來怒道:“快!快去把猴子關起來!它觸犯國家官方機密法令,把動物園的最高機密洩露出去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曾毓林

29-09-11 國家動物園:少用脑袋


國家動物園和野生動物園同時舉辦“器官捐贈”活動,動物醫院知悉後紛紛遞呈申請器官表格。

獅王擔心國家動物園所號召的活動遜色,召集了老虎、豺狼等,並緊張的問道:“小動物們的反應如何?” 狐狸獻媚道:“大王放心,小動物很支持我們,我們還沒有正式捐贈,申請表格已經如雪片飄來……有些還表明,十分渴望將來能得到獅王、老虎、青蛙的身體器官! ”

獅后沾沾自喜:“國家動物園的高層次動物都是優良品種,大家都競相需要得到我們的器官。”

貓頭鷹說道:“獅后您說得一點也沒錯!我國高層動物的確比野生動物園的品質高!醫院想得到青蛙的腿部,因為逢大選或大難來臨時,連敵方的 陣營都跳得過去;老虎和豺狼的心臟最有生命力,永遠不會停止索求;獅王獅后的腦袋是全體大小動物最想獲得……”

獅后精神一振,滿意的笑說:“因為我和獅王絕頂聰明?”

貓頭鷹正色道:“大家都說:獅王獅后的腦袋很少使用,應該還很新,可以耐久一點。”#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曾毓林

29-09-11 当繁华成为过去

过去几十年来,许多国家一直用新债还旧债,没有人觉得这样做存在什么问题,直至希腊爆发债务危机后,各国才意识到这种做法大大有问题。

一旦一个国家的財务被揭发出现问题后,也会连累该国债券,它发行的债券没人要,借不到钱;一旦借不到钱,它就无法还债,被迫违约,然后债务越滚越大,连累那些之前贷款给它的金融机构,搞不好这些金融机构也跟著破產。

万一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破產,影响深远,不但造成相关国家经济一落千丈、社会动乱,还会瓦解整个区域的经济平衡。

抱著欧盟一起死

这正是欧盟极力避免出现的最恶劣情况,所以明知希腊债务是无底洞,仍不得不一再出手拯救,但希腊已病入膏肓,国內经济停摆,人民不愿与政府共患难,不少希腊人的想法是:反正烂命一条,大不了抱著欧盟一起死。

除了希腊,其他如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也面对高负债问题,再数下去,日本、法国、英国、美国这些先进国,也都负债累累。

还债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储钱、削减开支,但一些国家大幅裁员、削减基本福利的做法,却又进一步深化经济困局,製造更多动乱。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贫困人口数量创下52年新高,繁华的真相是政府財务早已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无力创造就业机会。今天一些欧洲小国只能十万火急地拚观光、救经济,缩衣节食成为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昔日的繁华已成为过去,“衰退”这只大怪兽正蠢蠢欲动,大马也要绑紧安全带,做好准备迎接下一波的全球经济放缓。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巫月圆 20110928

29-09-11 英國不曾殖民馬來亞?

回教黨署理主席莫哈末沙布認為我國現今獨立史的撰寫並不正確,因此主張重寫歷史。支持國陣政府的人士立刻指責沙布胡說八道。針對沙布指末英德拉是反殖民英雄的說法,國家教授理事會歷史組組長再納克林教授(若在西方就稱為克林教授)表示,馬來半島不曾接受殖民統治,因此沙布的確是胡言亂語。

前首相馬哈迪很賞識克林教授,歷史學家邱家金教授似乎也很贊同這馬來亞不曾被殖民的說法,瑪拉工藝大學公共行政學院院長、歷史學者蘭拉阿當教授也不反駁這說法。可是,其實克林教授一發言,反而突顯了我們必須重寫歷史的重要性。

克林教授的發言,完全違背了現有的歷史論述。目前所有中小學以及大學的課本,都說馬來半島曾受殖民統治。無論大家黨派為何,就算不涉及政壇也好,不管他們知識水準多高,是否在1957年8月31日之前出生,都認為英國曾統治我國。顯然,在國家教授理事會擔任高職的他,一定認為大家的認知都存在錯誤。

沙布沒否認英國曾殖民我國的歷史,他所不認同的,僅是目前的官方歷史論述。相比之下,克林教授雖然沒這麼說,心裡一定認為大家所唸的歷史都錯了。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要讓錯誤繼續存在課本中,讓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被視為錯誤的歷史?這讓大家都陷入認知錯亂中。

也因此,沙布那重寫歷史的呼籲,顯然是不能拒絕的了。不然,公眾將不曉得學校教的歷史到底是否是正確的;更何況,教育部長慕尤丁還要列歷史為SPM考試中必須及格的科目。難道我們真要教小孩沙布認為不正確,克林教授也不認同的歷史嗎?若決定重寫歷史,我們將能評估哪裡正確,哪裡受扭曲了。

為何英國人來了之后,Tanah Melayu就變成了Malaya?把馬來半島稱為馬來亞的,是英國人還是馬來統治者?如果英國人是來為蘇丹服務,怎麼不使用蘇丹與馬來群眾的語言?

1871年霹靂的蘇丹阿里駕崩,宮廷依據習俗立拉惹依斯邁為新蘇丹。但英國人到來后卻罷免了蘇丹依斯邁,另立親英的原王儲阿都拉為蘇丹;后來又因與阿都拉不合而廢了他,並把他流放到印度洋上的塞舌爾群島。日據時代,日本人罷免了英國人本來在雪蘭莪所偏愛的蘇丹希山慕丁阿南沙,改立殿下的哥哥慕沙為蘇丹;戰后英國人返馬,又廢了蘇丹慕沙,重新讓希山慕丁上台。顧問(英國人)怎麼有權替換蘇丹?

學校在本地創立后,馬來文學校只到六年級;而英文學校卻有九年級。至于語言方面,馬來語至今仍未能取代英語。我們該如何定義這樣的歷史?

若只有馬六甲、檳城及新加坡曾受殖民,為何霹靂、吉打、雪蘭莪、吉蘭丹、柔佛、彭亨、登嘉樓、森美蘭及玻璃市都有許多人投身爭取國家獨立?1957年8月31日,東姑阿都拉曼何不僅宣布檳城與馬六甲獨立即可?克林教授一定贊同這點。不然,胡言亂語的到底是誰?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 Subky Latif是回教黨黨報《哈拉卡》創辦人之一
曾任回教黨中委 harakahdaily.net 評論 22/09/11

29-09-11 別再讓華教太沉重

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花蹤。兩年一度的花蹤文學大獎,雖已落幕,卻是遺音繚繞,海外華人,漂流四海,所到之處生根結果,世代傳承。每個家庭都有一段艱苦的起點,辛酸故事。每個故事都是用汗水和血淚譜寫出來,令人為之動容、嘆讚!

馬來西亞華人,多年來生長在這美麗的國土。拓土開荒、落地生根。生命宛如雪中寒梅,經歷了徹骨寒風,依然芳香俏麗。記得兩年前,在遊覽歐洲的旅途中,結識了一對旅居美國的華裔教授夫婦。他們是任職於美國某大學的系主任,經常出國旅遊及開會考察。在交談間,當他們得知我夫婦倆是來自馬來西亞時,都不約而同的翹起大拇指同聲說:“你們馬來西亞的華人真棒!你們的母語教育辦得很有體系,非常了不起!你們對馬華文學、藝術創作充滿熱忱,還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留,社團及華文報章等都做得很好。”他接著說:“除了中港台外,沒有其他國家可以匹比!”我聽完後心裡感到很自豪,但也感慨萬分!

這些年來,我們在這片土地上所面對的種種挑戰,是何等的艱巨。一路走來是多麼的坎坷不平。我是否要告訴他們夫婦,單單在維護母語教育這一環節上,我們所走的一段心酸曲折的文化苦旅!

――這裡的華校,絕大部份都是由華社自己,以傾家興學的精神,不畏困難,一磚一瓦辛苦的創辦。

――這五十多年來,華教未獲平等對待,且時常遭受種種法令、政策的壓制。

先輩們為了捍衛、維護華教的完整性,不惜坐牢,有者更被褫奪教師執照和公民權,堅貞不渝的為華教作出犧牲。

――獨立至今,華小數目不增反減,華社只好以遷校方式以保住面臨關閉的偏遠微型小學,但仍受諸多攔阻,進展緩慢。

――長期以來,華小未被列在國家教育主流之中,從未享有公平的地位和制度化的撥款,我們的母語教育需要靠廣大市民、商家的捐款;其中有小販義賣,歌星、藝人義演,節日時舞獅舞龍的助演等等,為華教落力籌款。如今更有“以賭養校”的新法子,令人感到無奈。

――在許多人口密集的都市,出現華小校舍不足,課班人數超多,師資嚴重短缺等問題。在鄉區遠處,卻有陳舊簡陋,漏水及受白蟻侵蝕的華小。

――獨中統考文憑,受到海外多所著名大學所承認,可是偏偏就是在自己的國家面對不受承認的窘境。

約10年前,我們曾有一所華小,在原校被令“關閉”下,為了保住原校,一批小學生及自願老師,寧願在廟旁的貨柜里上課,為期2千926天。

我們還有許許多多,悲憤感人,講不完的故事……。

華人之辦校目的,不外是讓子女們能在母語的體系中受教育,以明德至善,不忘自己的文化根源。也可讓下一代的子孫,有更好的前景與生活,這期間也為國家培育人才,在各領域中作出重大貢獻。但在教育政治化及種種偏差的政策下,導致人才外流,外資裹足不前,國家經濟發展大受影響,在這處處開放,競爭劇烈的世界,求知求才若渴的時代里。一切短視及狹隘思維的政策,受損的是國家,受苦的是人民,為了國家長遠利益、國民的福祉,就別再讓華教太沉重!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吳建興 20110929

29-09-11 烈女力撐歐元

如果把歐洲債務那些複雜難懂的專業術語去除,其實就是一個家族問題。這個家族當中有17個兄弟姐妹,為了顯示他們比別人更加團結一致,他們共用一個財政信用的戶頭,每人都持有一張這個戶頭的信用卡,說好各自工作、消費、還債。這樣設計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彼此做生意時,節省了大量的手續費和時間。

當然,這個制度是有缺點的。那位向來只會仰望天空、游手好閑的小弟“希腊”,吃喝玩樂了10年,在外欠下一屁股債,兄長們擔心希腊的債務問題,影響了整個家族的信用狀況,於是在去年,決定發出1千100億歐元的救助金,幫他還債,並喝責他要徹底改變、努力工作。(你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兄弟,你相信他會改變嗎?)

一年過去了,情況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壞。這期間,另外兩位叫“愛爾蘭”和“葡萄牙”的小弟弟,也向大姐大哥調寸頭,還有,在紓困別人的過程中,大伙才發現,原來老三“意大利”、老四“西班牙”也是債台高築,只不過他生意做得很大,目前還不至於周轉不靈。

好了,如今希腊在之前簽下的借據,又要到期了。在這樣關鍵時刻,如果你是家族的大當家,你會幫他嗎?身為歐洲經濟實力老大的德國,依然仗義相挺,而這個大當家,就是德國女總理默克爾。

大阿姐默克爾完全是憑個人的意志力,同意把“歐洲穩定基金”擴大4倍到2兆歐元的規模,來紓困歐元區的窮兄弟。全球股市當然是一片歡騰,不過在德國境內,卻是愁雲慘霧,德國財政部長就公然唱反調,說繼續向穩定基金投錢已沒有意義了,這反而會危害德國AAA的主權信用評級。

當越來越多的專家,認同希腊破產或者是直接脫離歐元區,反而是一種明智的作法時,默克爾卻一再強調,她不會坐視希腊破產:“我們希望歐元區有一個強大的希臘。”依然相信希腊可以改過自新。但持反對意見者相信,歐盟只是用金錢換到了一點時間,延緩了金融大災難的爆發。

默克爾沒有德國人的務實,卻有德國人的堅定性格,這或許是和她來自統一前的東德有關。她生長在一個牧師家庭,自小品學兼優,數理科超群出眾,從政前還是一名科學家,專業領域是沒有幾個人搞得懂的“量子化學”。默克爾來自物資匱乏的東德,在統一後必然也有受過西德上的好處,會不會因為這樣,讓她覺得“施比受有福”?

不過,大部份辛勤工作、努力賺錢的德國人,卻不認同的這位大方的女總理。默克爾所領導的政黨在地方選舉上已經連吃了六輪敗戰,她在歐洲或許擁有不錯的人氣,但卻不是在德國境內。

當然,最歡迎默克爾的國家是希腊,希腊人肯定很開心,因為德國人為他們選出了一位好總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植建成‧20110929

29-09-11 風暴來襲

歐債危機看來越演越烈,如果10月中之前還拿不出辦法,希臘就會違約;若引發金融風暴,全球就會陷入二次衰退,這也將打亂大馬的政治佈局。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法國銀行持有希臘債務594億歐元、德國銀行403億歐元,還有英國和葡萄牙等國的銀行,因此希臘違約,後果和2008年次貸風暴一樣嚴重。

為瞭解救歐美國家的經濟困境,外國基金拋售股票,把資金調回國,因而造成亞洲股市也跌跌不休。

要一勞永逸解決歐債危機有兩個方法,一是拿錢出來挽救債台高築的歐洲國家,二是發售歐元債券,用新債來抵銷舊債。

希臘政府負債達3千530億歐元、意大利1.89萬億歐元,此外還有西班牙、法國、愛爾蘭和葡萄牙等國的債務,但是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資金只有4千400億美元,如何救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沒有足夠的資金紓解它們的困境。

擁有3.2兆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有能力挽救歐洲,但是中國不可能挽救敵視大陸的歐洲,中國人民也未必同意。

其次是歐盟成立財政部,發售歐元債券,挽回市場的信心。但是,這需要修改歐盟條規,將耗費數年的時間,遠水救不了近火。

如此看來,歐洲中央銀行只能採取短期的措施,來穩定局面;即使度過眼前的難關,全球經濟也會放緩,數年內希臘等國還是會違約。

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跡象,若先進國設立貿易壁壘,世界經濟將由衰退轉入蕭條。

歐洲國家的經濟危機就是奉行福利制、生產力下跌和體制僵化的後果,大馬必須引以為戒。歐美民眾追求舒適的生活、不懂得量入為出,最終闖出大禍。

回到歐債危機對大馬經濟和股市的影響,經濟轉型計劃將首當其衝,因為本地和外資都會採取觀望態度,一些計劃可能無法在預期內動工和完成。

此外,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拋售風猛烈,本地基金也沒有能力抵擋大勢,只有等待風浪平靜,股友有了信心,本地基金才能夠收復失地,讓馬股重新恢復生氣。

目前馬股跌勢成形,10月7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也無法力挽狂瀾,這樣的氛圍不適宜舉行大選,因此今年底選舉的機率又減低一成。

豬農舉行豬肉大平賣,反映出人們購買力的下跌,這是一個警訊。因此,當務之急是先穩住國內市場的信心,先抵住這輪頹勢,明年才能重新佈局。

馬來西亞是一個小國,即使有石油和棕油的護駕,風暴來襲也無法倖免。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瑞源‧20110929

29-09-11 500年前,500年後

馬六甲舉行葡萄牙文化節,紀念500年前葡萄牙人來到馬六甲。

說“來到”,很是溫柔;紀念方式是載歌載舞,很是浪漫。

如同是節慶,可以輕鬆快樂以對;還可以發展成為旅遊項目,有額外紅利。

這是這片土地的可愛之處。

譬如,今年是九一八的80周年。你能想像說,中國人舉辦一個歌舞會,紀念日本人“來到”中國?

我只聽說,918前後,有人向日本人紀念碑潑漆,還有陣陣的反日示威。

當然,80年和500年時間相差很遠,歷史的創傷程度不能等比。

歷史是過眼雲煙,就看以甚麼心態看待。

不過,即使是輕描淡寫,歌舞迎之,然而,500年前的這段歷史,還是有深遠的效應。

讀過歐洲史,知道16世紀的葡萄牙,只是歐洲邊陲一個弱國;被排擠在群雄割據的歐洲之外,無法參與競爭。

這種處境,逼得葡萄牙人把眼光投向大海,航向未知的陸地。通過貿易商的傳播,知道遙遠的東方有一個位處海峽要衝,佔得貿易先機,成為富庶之地的馬六甲王國。

如果能夠控制馬六甲,就能控制和東方的貿易。

阿布奎的艦隊,40艘船,1千600士兵,配了一些鎗炮,就是所有力量。沿著非洲,來到印度,繼續往東,進入馬六甲海峽。

這時,城裡的蘇丹馬末,擁有1萬名守軍,以及向阿拉伯和土耳其購買的鎗火,準備迎頭痛擊葡萄牙軍隊。

不過,這位王朝的末代蘇丹,素質相等於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同樣天性多疑,輕信讒言,搞到宮庭內鬥。

一旦和葡萄牙開戰,內部分裂,軍隊潰散。一個月後,阿布奎在城裡歡慶勝利,蘇丹流落各地。

歷史上第一個馬來人建立的輝煌王朝,就如此結束;以後446年的外國統治,使馬來人失去主權和民族主義尊嚴。

然而,從這一刻起,馬來民族主義埋下種子。

獨立前後,馬來民族主義復興,開花結果;到了21世紀的今天,儘管全球民族主義退潮,但是,馬來民族在本國依然是強勢主流。

各國的民族主義政黨都已經消失,或是轉型,如土耳其的共和人民黨、中國國民黨、印尼民族黨;惟有馬來西亞的巫統,可以力挽狂瀾於不墜。

瞭解這段歷史,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馬來民族捍衛政治主導權的心理。

500年後的今天,馬六甲海峽風平浪靜,葡萄牙後裔在葡萄牙村悠閒度日;文化節以“來到”取代“佔領”,以歌舞代替戰爭。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鄭丁賢‧20110929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28-09-11 吸引人才门槛高

根据Omni View顾问公司(大马)总执行长郑泉辉指出,我国人才外流的原因包括了缺乏发展机会、犯罪率高、宗教极端主义等,不过我国已了解人才外流的威胁,开始设法吸引人才回流。

是以,要吸引人才回流,当然就须克服以上的缺点。

究竟有多少属于专业级的大马人才外流,没有人说得出较准确数字,可谓言人人殊。首相署部长诺莫哈末刚刚披露政府的统计是100多万名,其中超过半数去了新加坡。

纠正缺点免沦为空谈

我们常认为外国薪金高是人才外流的主因,但既然超过半数人才选择在新加坡工作,他们没有“远走高飞”欧美赚欧元美钞,从这点多少可以看出大马人才有依恋家庭的心理,因为方便于回家探望家人,这种依恋家庭心理正是把人才吸引回来的主要动力,如果能改善郑泉辉指出的缺点,吸引人才回流就容易得多。

“缺乏发展机会”是郑泉辉委婉的说法,若按美国驻马前大使约翰马洛特在《华尔街日报》的撰文说法,就是“种族主义导致大马人才外流”,而外流人才大部分是华印人。

换言之,无论是“缺乏发展机会”或“种族主义”,华印人乃首当其冲者。

尽管政治领袖认为约翰马洛特蓄意破坏我国的形象,但外流人才却有深得吾心之感,如果我们有吸引人才回流的决心,就必须坦然接受郑泉辉与约翰马洛特所指出的缺点,并设法纠正缺点,否则一切吸引人才回归的努力都会流于空谈。

然而,不可否认这是说易行难的事,首先就是种族主义是极难消弭的思想,即使标榜民主与公平的欧美国家也有种族主义以至种族歧视。大马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发展中国家,人民存有种族思想乃免不了的事,大家都无须假装没有这回事,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竭力淡化种族思想吧了。

勿合理化种族主义

然而,又因为我们在新经济政策、社会重组、维护族群权益、绝不忽略土著、维系国家安宁等等名义下却把种族主义合理化,也强化了种族思想,所以大马的种族主义比欧美国家“更胜一筹”,要把种族主义减到好像欧美国家那样的程度也就更难,在这种情况下,要把留外人才吸引回来又谈何容易?

最近发生医院和警局拒聘巫华混血儿阿妮莎的事件,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其他人才则一走了之,因为他们早已知道当局一切“按程序办事”,而对某部分人才来说,“程序”就几等于“缺乏发展机会”,所以他们宁离乡背井也不投诉,故不为人知尔。

至于犯罪率高这点,人民因“损失不大”而不报案,以免徒添麻烦,于是当局逐据此欣然宣称犯罪率,惟一般市民的观点却相反,他们对犯罪事件已见怪不怪啦。

说倒宗教极端主义,这点也无须装着若无其事,雪州宗教局突击教会事件已举世皆知,还有那老人家聂阿兹挑战中央批准他实行回教刑事法或也断肢法,这些只不过是新近发生的事件,若回溯以往类似例子,那可不胜枚举了。

此所以说克服缺点以吸引人才回流,是说易行难的事。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罗汉洲 20110928

28-09-11 歷史的理性思維

歷史議題很熱鬧。回教黨署理主席末沙布的“馬共英雄論”引發馬來亞(不包括海峽殖民地)不曾被英國殖民的論調。柯嘉遜繼引起嘩然的《513事件》後,推出《馬來西亞的階級與種族》,再一次提出與官方大相徑庭的歷史詮釋。馬華副總會長顏炳壽反對政府提控末沙布,認為歷史爭議歸學術解決。學術課題需對等的雙向溝通平台,可公開被檢證及反駁,而不是“我說是就是”的一言堂姿態。9月16至18日,我坐在檳城的盛貿酒店,深感箇中的意義。

那是一個由馬大歷史系退休教授盧慧玲、英國劍橋大學T.N.Harper教授等共同統籌的“檳城與印度洋國際研究會”,題材廣泛,從早期考古史,到商貿文化、印度人的流散等,論題多元,扣緊檳城及其鄰近的區域為研究的對象。

長久以來,談及馬來亞歷史的開端,人們自然聯想到馬六甲王朝。其實,比馬六甲王朝更早的年代,馬來半島北部,如吉打的布秧谷已是宗教及經貿中心,建立了融合了印度教、佛教及神秘色彩的廟宇建築群。在政治現實考量下,布秧谷在大馬被“淡化”處理。談論馬來亞考古發現的是馬大及理大的巫裔學術人員,這是理智及承認祖先歷史的具體表現。在歷史上,祖先們曾經信奉印度-佛教,這並不會影響目前研究者對回教的信仰。

當我們在談國家“淡化”處理布秧谷的地位時,華社也不是或有意或無意“略過”葉亞來等華人領袖當時經營妓院、鴉片等行業嗎?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瞭解,其實在英殖民時期,葉亞來所處的那個年代,經營妓院或鴉片館等今日我們認為不道德的行業,在當時是合法的,就像我們今日經營餐飲業一樣。

可惜的是,人們很容易使用現在的信仰、道德及法規標準去審判過去。而學術的可貴之處,在於理智及求實的精神。學者們依據研究成果發言,與會者可以提出不同意見。在這種學術場合,倘若使用情緒性的演說方式和荒謬的論點只會讓自己成為笑話。

馬來西亞歷史,階級、種族、政治傾向及陣營,功過是非,因為太切身,所以我們更容易跌入情緒之中。因此,我們更需要培養理智的精神,溝通及交流。這種精神,不僅限於學界,而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陳愛梅 20110928

28-09-11 外流人與井底蛙

3年前大內侄兒一家五口,從美國紐約回國度假。與至親相聚敘舊,隨後他到國民登記局提出放棄大馬卡,有關官員曾叫他考慮,他說不須考慮,3年後的今天,一家五口又來了。今次回來是以美國綠卡護照來大馬,已是美籍公民。

同樣的,內三兄一家五口,兒女都已長大成人,多了兩位白種人媳婦,內外孫正好10名,十多年前都已成為澳洲公民,各有成就。另外一位次內侄兒,一家三口也已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也有了溫暖的家居。回頭也談我女兒及婿一家四口,目前住在日本千葉市中央區,居留了二十多年,也已取得永久居留權,兩位男女孫已唸國立高一和小三,政府每個月都有特別輔助1萬3千日圓,唸到中三為止。一般的福利和納稅都跟日本人一樣,女兒暫時還沒打算放棄大馬卡,因為在大馬2個家庭雙親還健在,兒女長大了由他們自己去決定。

由上述所列舉的至親至少有近30名在國外,沒必要去列他們的成就或成功,但,我一位姨甥女,在北馬某國民型中學取得了高考全校最佳成績,她申請本地大學醫學系,不但不批准,反而派去非她所願的科系,失望之餘,只好去申請澳洲和新加坡大學都被批准,現在她暫時在本地唸3年雙聯課程,再到澳洲繼續學業,她的志願好大,要研究如何治療癌症。我問她,成功了會不會回來以所學造福人群,她聽了好快就說“睬你都傻”,望著她自己也茫然。

我終於開竅了,也認為上述的至親選擇沒錯,世界這麼大,只怕你沒本事,任何地方或國家,處處都是你的家,只有那些跳不出井外的井底蛙,不知世界之大,才會發表謬論,孩子們,努力罷,天下很大,等著你去發揮,別去學井底蛙之短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老程 20110928

28-09-11 風暴來襲

歐債危機看來越演越烈,如果10月中之前還拿不出辦法,希臘就會違約;若引發金融風暴,全球就會陷入二次衰退,這也將打亂大馬的政治佈局。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法國銀行持有希臘債務594億歐元、德國銀行403億歐元,還有英國和葡萄牙等國的銀行,因此希臘違約,後果和2008年次貸風暴一樣嚴重。

為瞭解救歐美國家的經濟困境,外國基金拋售股票,把資金調回國,因而造成亞洲股市也跌跌不休。

要一勞永逸解決歐債危機有兩個方法,一是拿錢出來挽救債台高築的歐洲國家,二是發售歐元債券,用新債來抵銷舊債。

希臘政府負債達3千530億歐元、意大利1.89萬億歐元,此外還有西班牙、法國、愛爾蘭和葡萄牙等國的債務,但是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資金只有4千400億美元,如何救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沒有足夠的資金紓解它們的困境。

擁有3.2兆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有能力挽救歐洲,但是中國不可能挽救敵視大陸的歐洲,中國人民也未必同意。

其次是歐盟成立財政部,發售歐元債券,挽回市場的信心。但是,這需要修改歐盟條規,將耗費數年的時間,遠水救不了近火。

如此看來,歐洲中央銀行只能採取短期的措施,來穩定局面;即使度過眼前的難關,全球經濟也會放緩,數年內希臘等國還是會違約。

目前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的跡象,若先進國設立貿易壁壘,世界經濟將由衰退轉入蕭條。

歐洲國家的經濟危機就是奉行福利制、生產力下跌和體制僵化的後果,大馬必須引以為戒。歐美民眾追求舒適的生活、不懂得量入為出,最終闖出大禍。

回到歐債危機對大馬經濟和股市的影響,經濟轉型計劃將首當其衝,因為本地和外資都會採取觀望態度,一些計劃可能無法在預期內動工和完成。

此外,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拋售風猛烈,本地基金也沒有能力抵擋大勢,只有等待風浪平靜,股友有了信心,本地基金才能夠收復失地,讓馬股重新恢復生氣。

目前馬股跌勢成形,10月7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也無法力挽狂瀾,這樣的氛圍不適宜舉行大選,因此今年底選舉的機率又減低一成。

豬農舉行豬肉大平賣,反映出人們購買力的下跌,這是一個警訊。因此,當務之急是先穩住國內市場的信心,先抵住這輪頹勢,明年才能重新佈局。

馬來西亞是一個小國,即使有石油和棕油的護駕,風暴來襲也無法倖免。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瑞源‧20110928

28-09-11 似近還遠

這幾天,有關華教的好消息接踵而來,單純從教育的角度看,只要是好事,既有助於華教的發展,也讓我們的莘莘學子從中受惠,就應該獲得表揚。

但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始終離不開政治,不管你怎樣撇清,看似簡單不過的教育活動,朝野政黨不是想要從中邀功,就是暗中較勁,讓人聞到了濃濃的大選味道。

現實就是如此,政治無所不在,既然無法閃避政治,那你就只好去面對它。這也是為甚麼,許多參與教育事業的人,要去接觸政治,去理解政治,甚至參與政治的原因。

然而政治一點也不好玩,教育一旦和政治沾上了邊,就很難避免不被政治所捆綁,不管你是站在哪一邊,講了甚麼話,還是做了甚麼決定,都可能動輒得咎,惹來滿身議,搞不好,還會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我們常常把大馬的華教史比喻成一段血淚的奮鬥史,從英殖民時代開始,到獨立之後,我們一直都充滿了危機感。有時候,我們甚至悲觀甚於樂觀,幾乎悲觀到看不到前路。

然而,有時悲觀也是一種力量。因為悲觀,反而讓我們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因為有了危機意識,我們反而得到了很多的提醒和啟示,提醒我們要謹慎小心,警惕我們勿輕言放棄,鼓勵我們勿向現實低頭。

我們都期盼華教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但我們也要認清,只要政(治)教(育)糾纏,華教真正的春天,就還沒有真正到來。如果我們放鬆了警戒,嚐到了一點甜頭,就得意忘形,而忽略了自我醒覺、自我警惕的重要性,那對華教未來的發展,反而會好事變壞事。

我們當然不希望這樣的局面會出現,所以,我們希望我們華社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不管是商界的,文化界的,還是教育界的,都不要因為一時的麻痺和疏忽,而在日後發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慨。

其實,我們要求的並不多,但也不只是更多的撥款而已。我們期盼的是更公平、更制度化、更開放、更透明的教育政策,不是基於政治考量的教育操作。

華教的春天,看似近了,其實還很遠,也很曲折;但無所謂,重要的是,要堅持,不要放棄!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10928

28-09-11 懶人國

希臘今天對世界的衝擊,宛如二千多年前,亞歷山大大帝要征服地球的威脅。

當年,亞歷山大率領希臘精英,不分晝夜,不眠不休的千里狂征;聞到希臘人的馬蹄聲,盡是風聲鶴唳。

如今,希臘人以自我摧毀的姿態,要挾世界金融體系,搞到各國股市東歪西倒,吹響全球經濟衰退的號角,世人感受到希臘吹來的冷風嗖嗖。

當年,希臘軍隊的足跡,止於印度;如今,希臘債務的效應,席捲全球。

正當各國政經領袖為希臘困境苦尋對策,而全球企業和投資者都因希臘問題而備受壓力時,希臘人民的應對方式,卻是大搞希臘式的街頭派對。

希臘的交通工友,公務員,教師等,一齊走上街頭,進行大規模罷工;當然,這已經是尋常現象,而且,一系列示威罷工的日期,已經安排到下個月。

示威和罷工的目的,在於抗議政府削減工資和退休金,減少福利和津貼,以及準備加稅。

希臘政府的這些措施,是要滿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各債權國的要求;它們的出發點很簡單,希臘必須先自救,才能獲得國際救助。

希臘加入歐元區之後,經濟上是二流國家,但是,政府闊氣十足,人民要足發達國家的福利和享受。

大家都要過舒服的好日子,政府就發行債務借錢應付,讓人民有一流生活,政府就可以繼續執政。

於是,政府聘請大量公務員,每10名就業人口,其中就有一人是拿公糧,享有琳琅滿目的福利。

工作輕鬆之外,40幾歲就可以領退休金“養老”;不幸掛了,子女還可以續領年金。

私人界的情況也不錯,政府照樣補貼醫療、教育和吃住,而且不必為稅務煩惱,可以儘量逃稅;希臘的地下經濟龐大,可以通過賄賂、獻金等解決問題。

10幾年下來,希臘變成一個懶人國;民間缺乏生產力,政府沒有管理能力,國家少了競爭力。

當債務堆積如奧林匹斯山,開始崩塌時,繁華化為泡影,人民卻還沉醉。

大家寧可走上街頭抗議,也不願意清醒過簡樸生活。他們以為,捉緊歐盟老大德國,要挾全球經濟,就可以繼續過好日子。

但是,全球對希臘已經很厭煩,一些經濟學家,如紐約大學的魯比尼,認為應把希臘逐出歐元區,更有人主張讓希臘破產,徹底破壞之後,才有重生的可能。

懶人畢竟要承受後果;而世界上的懶人國,也不只希臘一個。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928

28-09-11 巫統也有開明領袖

過去的聯盟及現在的國陣時代,巫統領袖對馬華的態度時好時壞,尤其是某些較偏激的領袖經常發表一些令馬華不悅的言論。如過去指馬華半生不死,現在更指馬華已失去代表華人發言的資格,甚至指行動黨已超越馬華,可取代馬華代表華人的資格,有朝一日可能受邀加入國陣。

自從308大選掀反風的政治海嘯,馬華受重創之後,則常遭落井下石,聽到令人難堪的揶揄言論。

尤其當馬華議決在來屆大選若成績比308更差則不入閣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之計,竟有巫統重量級領袖發表「倒米論」,指隨時可以從華社尋找適當人選入閣取代馬華。

但國陣總秘書東姑安南的專訪則令人覺得巫統中也有不少開明的領袖,他受訪時指出,馬華本身並沒有錯,或許是人民對馬華一些領袖不滿而已。他認為,馬華替華社爭取權益及勤奮工作,卻得不到華社的支持,他十分同情馬華的遭遇。

他還強調,馬華創立了拉曼大學和拉曼學院,為華教及其他華社的利益鬥爭。

目前,國家的經濟,有多少巴仙是由華人掌控?若華社要支持一個政黨,那就是馬華,他相信馬華是捍衛華社利益的監護人(Custodian)。

倘若巫統多些像東姑安南這樣的開明領袖,國陣就不會產生內部的無謂嗆聲,對人民來說就一定能有說服力。

正如首相的改革決心,力倡推行「一個馬來西亞,以民為本,績效為先」的治國理念,也是符合我國國情以及各族人民樂於看見的中庸政策。

但令人遺憾的是,非但反對黨沒有配合,就連某些較偏激的領袖也常發表「倒米」言論加以破壞。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文亞蘇 20110928

28-09-11 立法對抗顛覆活動

首相宣佈廢除內安法,我們依然擁有其他可以平衡人權與公眾秩序的工具。憲法第11部分授權政府制定抗顛覆法令。其中第149條授予政府立法對抗顛覆活動,計劃性暴力,或危害公眾安全的犯罪;第150條則授予政府有關緊急狀態的權力。

憲法是這麼說的:第149條,立法對抗顛覆活動,以及危害公眾秩序的行動。

(一)如果任何國會法令認為,聯邦內外有集團採取或計劃採取下列行動:
(a)對個人、財產展開有計劃的暴力,或導致部份國民對這暴力恐慌;
(b)引發對元首或聯邦內任何政府的不效忠;
(c)在不同族群或群體中,鼓吹可能引發暴力的仇恨;
(d)企圖通過合法途徑以外的手段,改變法律的規定;
(e)危害資源的供應或服務的提供;
(f)危害聯邦任何部分的和平或安全;

那這些法令中的所有條款,即使違背憲法5(個人自由)、9(行動自由)、10(言論、集會、結社自由)、13(財產權)條,依然都是合法的。

(二)若國會兩院通過廢除第(一)節中所述的法令,該法令將停止生效,但之前採取的行動將不受影響。

至於什麼才算顛覆,我們要看證據。證據是否真實,質疑者可以要求法院判斷。這裡的關鍵,是政府必須證明發生的某種情況,屬於上述(a)到(f)項所定義的範圍內。若建議我們應該詳細列出所有顛覆活動或計劃性暴力的定義,我相信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麼做只會把憲法所授權對抗的範圍變得更狹隘。果真制定這樣的列表,政府將不能從憲法授予的廣泛權力中受惠。

若有機會閱讀內安法等反顛覆法律,或任何取代它的新法律,希望大家能以寬敞的心胸分析其內容。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Shamrahayu A Aziz 是國際回教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馬來西亞《每日新聞》評論 27/09/11

28-09-11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也談21億令吉收購大馬彩捐華教

八月初,接到幾通電話問有關15位華人企業家收購大馬彩捐獻華校的事;我不經思索第一時間回應說:「很好啊!」接著報館友人電話半開玩笑地問:「兄弟,你尊敬的幾個企業好朋友買大馬彩支持華教咧,你有何看法?」因當時未閱報,不知他指的是何人,但還是很直率回答:「很好啊,華教有錢真好!」

後來回國讀到這沸騰騰的新聞,我很自覺地感恩這些企業家的善舉;把大彩盈利捐出去,多難得啊!各報與民間有贊同,有反對,有保留看法的,引發很多辯論,也提供有建設性意見。華社能求同存異,和而不同,讓我欣慰;能公開發表各自看法,真是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如果以賭博的收益捐助華校,可誘使更多華人染上不良嗜好,助長賭風……」用心良苦的人說。坦白說,童年在登嘉樓、關丹、吉隆坡,天天見親朋戚友買字花,玩四色牌,祖父終日在麻將台(贏了分我一兩角,輸了卻拔腿就跑)。眾多親友愛買多多、萬字、福利彩票等;這都是買一個希望的小貪;80多歲的岳父在世時,每週都買我們車牌號碼,我為了讓他有寄托,甚至提醒他和岳母一起對中獎號碼,因為我愛他們!

「政府不宜因此減少對非國民型學校撥款,要增添款項;更應修正教育政策一視同仁支助華校……」「其他相似企業應效仿,希望所有獨中也受惠……」

我能理解譚學長的納悶感受:「這些華商成立基金會以資助華校,是無奈,也是無聲的抗議和對政府的控訴。」「要確保捐助機制並不設附加條件,讓獨立監控機構透明運作,設定捐款分配;政府不宜介入。」

上周在中國新浪微博詢問大家的意見,小劉說:「要看財團收購的動機,監督體系是否完備了……」小陳說:「因為馬國對賭博是合法的,『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唄』!」小玲說:「我認為很好啊。對於教育受益者來說,有人支持。但是從社會輿論來說……」「只要正向做對事,不必在意別人眼光。畢竟不能滿足每一個人。」

中國國家發行的是體育彩票、福利彩票都有,一張人民幣2元。人人享有權利購買,體育彩票扣除稅務與獎金後,剩下的盈餘拿來給百姓建公共體育設施或者各種比賽場館、休閒活動中心。福利彩票的功能雖好,但不可能取代政府的職能,頂多是提供了另一種捐助的管道,也讓民眾享有「發財」夢,但又不致濫賭成風。

有錢真好,能做很多善事;我鼓勵其他機構學習香港博彩業的監控制度,也向這群有愛心的企業家學習,設基金會捐助教育,扶弱濟貧。而且,有錢更能扶助藝術與文化,使藝文工作者無需為錢奔波,能專心創作,為我們獻出更好的藝術結晶。

教育平等本來就是政府應有的責任,不管明天誰執政,都得一視同仁,公平施政,廢除種族單元教育政策,讓全民受惠,創建一個多元的馬來西亞,各族平等為先!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春發 20110928

28-09-11 有學校的地方就有江湖

那一件轟動全國的事之後,聽孩子說,班上老師點名學生作答,同學起而大聲對曰:「如果我答不出,你是不是要我回中國?亞航機票現在offer,對嗎?」這般語氣,你感慨麼?

那一件轟動全國的事之前,聽朋友說,現在學校的課堂,喧囂的場面還真有點像《逃學威龍》的鏡頭。學生都不把老師放在眼裡了,大搖大擺,進出自如;這個畫面,你見過嗎?

這個年頭,每一堂課,大不容易,上課之前熬夜備課,下課之後批改功課;何況,教育部心血來潮,還有林林總總的X系統伺機折磨。早前乃有報導指稱教師被逼三更半夜起床,鍵入學生分數。

人身畢竟是肉做的,經年累月,會倦會悃;顧一個小孩,也會情緒失控,何況帶上一大班呢?那麼,應該怎麼教呢?教不嚴,師之惰;教得嚴,師之過。琴,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那樣的難度,如何拿捏?

老師呢,自有教學的考慮。偏是家長疼惜寶貝,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怕孩子嚇壞了,背離事實的話,往往也說出口了。緊和松的調和,猶是困難。長話短說,總而言之,教書這一碗飯,已是生銹的鐵飯碗;孔子再世,恐怕也吃得狼狽難堪。

教育部副部長魏家祥前不久出席和豐區華校聯合慶祝教師節晚宴,說這個年代老師教學的戰戰兢兢,不得不忍氣吞聲:「以前有人把籐鞭送給老師,請老師教導孩子;如今,孩子跟家長說被老師打,家長往往會到校園興師問罪。」

魏家祥位高權重,人在朝中,想必聽過,這些年月還有家長因此反覆變卦,雖經各造介入嘗試化解,卻依然擺出非常高姿態,公開放出狠話,限時校方道歉,並一再恫言非見報不可的經過;當中的緣由畢竟何在?

一個馬來西亞家長袒護之風明顯有變,確實非虛。《東方日報》轉述教育部副總監蘇發益的統計說,本年1月至8月接獲一共1503宗投訴。平均而言,每月187個個案,相等於每天6宗,或者每四小時,就有一個全新的投報。

提醒同學買報紙詳讀

因為興師因為問罪,所有班上的大小事發,不惜拉了大隊上門理論;七嘴八舌,一經報導,登上版面,民眾關注的焦點都不一樣了。大家注視的指控,是一方放大的局部特寫。一連串真偽莫辨的陳年舊事,也隨之出街。

是的,個別快意的投報,往往只道出那一半有利自己的事實;接下來剩下的另一半,一概遮遮掩掩,欲語還休:說了一點,不說一點。《中國報》9月26日就有精彩的新聞,為我們示範了當下家長行為(parent behavior)的堂皇:

「女學生因遲進班,被同個老師怒責,除了用手掌拍打桌子,還將學生放在桌上的文件夾掃落滿地,甚至拿起椅子拋向一旁的書櫃。……發生有關事件後,我曾到學校尋找有關老師,對方否認拋椅子。」

教室建在白蟻暗生的樓台

實情,確是這樣嗎?鐘聲響起,為何還不進班?若有意外,誰該負責?進班前後,到底發生何事?之前另有乾坤的來龍去脈,誰會理會?家長爾後到來學校,曾經說過什麼?

為了本家利益的盤算,最終上報的情節和供詞,往往還是精心篩選之後的一方材料。關鍵和要害之處,現在都為「省略詞」全部概括了,完全不作整體的全貌記錄。

袒護一方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如果此事離譜,推溯肇事由來,必是師生共同造就的結果。同意這點,報導之前,我們是否願意查證孩子的言行,核實家長的語氣,檢驗學校的考量,審思課室的規範?

可是,家長本身怎麼說呢?對待孩子當時的錯誤,家長現在解釋,「也許犯下錯誤」。言下之意,自然暗喻了「也許不」了。那麼,老師的失誤,為何不能「也許」待之?

不僅這樣,如是我聞,肇事的學生甚至得意洋洋提醒同班同學記得「買一份報紙詳讀」。不管尊師重道,此之謂乎;淺見以為,這一個經典動作,或許足以說明了學生「也許犯下錯誤」的錯誤,到底是出自何種心態了。

好了,一個小孩的小事現在開始化作一群大人的事了。恭喜,風頭出過,委屈消減,心裡平衡了,各造專家紛紛挺身而出指指點點。接下來校方、師生和家長四方怎麼和平相處?

這一件小鎮的小事之前,學校總是學校,偶爾有一些喜樂,偶爾有一些哀戚;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裡已包括:談的談說的說,校園的故事真不錯。

這一件小鎮的小事之後,學校多了一道防護,老師多了一層防備。家長終於得到他們想要的,老師也品嚐了21世紀的教室,原來是建在白蟻暗生的樓台:走在上面,人人自危,課課驚心;分分鐘鐘都有家長蒞臨指教。

時代和人心全變了,今朝不比往昔。黑暗替換光明,沮喪取代希望,教書壓力提升至2.0的水平:千錯萬錯,學生永不犯錯;學校的士氣,正是這樣逐步滑落。天下老師的心靈,都留下一道道40年也未必消退的瘀青。

沒錯,有學校的地方就有江湖:Now,everyone can try;校園公開,歡迎來搞。先生請你排隊,女士不要插隊,四個小時後,下一個很快就輪到你了,camera ready!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楊善勇 20110928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27-09-11 疾风厉雨华教路

我六岁入学,马来亚还是英国殖民地,学校董事长是我老叔公,我常到他开的杂货店,他有时会叫我帮他盖印章。那是学校的收据簿,在董事长下端小心翼翼盖下刻有尊姓大名的红泥印记,当时读书每月得交学费,每学年付二次图体费。

老叔公讲古,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状态,全国涌现几百个华人新村,政府划地建华小,几百所小学遂一一落成。

学校列英文为必修科,但并不苛刻对待母语教育的发展,村里的适龄孩童大都上学去,即使超龄也来者不拒。

八十年代,礼堂兼教职员办公室陈旧不堪,董事部议决筹建行政楼及图书馆。寻求行政议员的协助,仅获得州政府拨款一万令吉,杯水车薪,只得征求热心人士献金,并举办宴会筹款。

上世纪末,锌顶板墙的课室经历近五十年的摧磨,蚁蚀斑斑,董事会再发动建筑三层楼课室,后来又建设雨盖篮球场。

几番努力不惧劳苦,获得商家及热心人士大力输财,如今母校巍峨堂皇,校舍及球场以捐款最高者的家族命名。

祖国的土地上,每一所华小都有唱不完的喜乐悲怆,我的母校便是个缩影。

董家教全力解决学校难题

一些担任校董的朋友曾对我诉说经营学校的辛酸,每年都面对教师短缺、缴付水电费、添置软硬体设备,董家教成员挖空心思、搜肠刮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为了增加财源,不得不广结人缘,游说多做公益;丧礼节省开支,喜庆不忘教育,酬神不吝捐献,普度祭鬼竞标福品;办义卖会、义走义跑、与啤酒公司及报业集团联办演唱会筹款。

有一回庙会,老板吩咐员工到场响应。当晚义卖啤酒,老板慷慨解囊,要我们干杯多多为善;饮胜声中,我失去节制,回家途中吐得车厢一塌糊涂。真是舍命干杯为华教。

马来西亚怪事连连,十四大富豪义薄云天,以21亿令吉向钜富阿南达收购大马彩,所有盈利归慈善基金供给国内华小淡小作发展用途。

办教育得依赖赌业支撑,真是旷世奇闻。

日前,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政府若财力足够,如果华、淡小符合条件,原则上同意让半津贴学校转为全津贴学校。

故步自封难提升竞争力

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并没有所谓的全津贴半津贴的类别。政府有责任拨款建校、迁校、维修、购买软硬体设备及相关的行政开销。

一直以来,教育部以校地拥有权来区分全津贴或半津贴,造成半津贴学校面对财务窘境。教长错误诠释了教育法令,更可笑的是,国家独立54年,动辄以几十亿令吉添购军备,而漠视国民享有的基本教育需求。

归根究底,这是推行单元教育政策所致。

廿一世纪,中国、印度崛起,华文教育遍地开花。若是欲在全球提高竞争力,政府若固步自封、抱残守缺,2020远景或沦为海市蜃楼。

有远见的家长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今华小异族学生超过六万人。政府强调以民为本,是否应该作出改变,培训足够师资,以需求建校及制度化拨款各源流学校。

岁月悠悠疾风厉雨华教路,并无法摧灭母语教育薪火相传。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念君 20110927

27-09-11 華裔真的“鐵了心”嗎?

瞪著9月26日星洲日報封面頭條血紅而斗大的標題:《開拓中國市場,首相鼓勵友族學華語》,我啞然失笑,對這和我曾經在大約10年前國會財政預算案辯論時的論述幾乎同出一轍的觀點,心裡百味雜陳。

想當年初出茅廬的我在國會“大言不慚”的發表大意為:“中國擁有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加上世界到處有華人,為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政府應該鼓勵全民學華文。”。第二天,我的名字立即就上了馬來報章頭版,在馬來社會被打成了種族沙文主義者;還清楚記得當時馬華一位資深領袖在國會遇到我的時候以輕鬆的語調開玩笑的說:“哇,剛做國會議員名字就上了馬來報頭版,我當了幾屆,還沒機會呢!”

今天,首相作出這樣的呼吁,他的中文名字“納吉”後有他的兒子季平確保“四季和平”,他人前人後不斷向眾人炫耀孩子季平的“華語”,而有華文報章也毫不吝嗇的連續花了兩天兩個全版特別為他做了專題報導,這樣毫無保留的接納與推廣華語的學習,是因為他要帶領巫統領導在治國“意識形態”上轉型,而有了面對極端馬來社群壓力的勇氣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時移勢易則毫無疑問。

在面對伊斯蘭刑事法上,他清楚響亮的宣佈國陣不實施伊斯蘭刑事法,相對於安華支持伊斯蘭刑事法的表態,讓安華壓根兒不曾改變的伊斯蘭主義心態昭然若揭,可憐聲明尊重他黨意見的行動黨還被聶阿茲譏笑為“怕鬼的小孩”。莫說小孩無法執政,而且還是“怕鬼”的小孩;他說:“就如大家不知道鬼是甚麼模樣,卻怕鬼怕得要命。”

按聶老的說法,他的本意是把伊斯蘭刑事法納入司法裡,而這套刑罰依然需要法官及主控官。

他還說,伊斯蘭刑事法比現有的死刑法律更仁慈,因為現有的法律有死刑,尤其是擁有毒品可以被判死刑。

可惜的是他忘了這些年來大馬因為兩套不同的家庭法所引起的問題,當法官面對自身宗教社群的壓力時,他即使想公正裁斷,但他真的做得到嗎?當“公正”放在兩套不同的法律下,又孰是孰非,如何取捨呢?過去某些案件出現嘗試平衡兩方,結果模稜兩可的情況已讓一國兩套法律的弊端無所遁形。

與此同時,當穆斯林毒驢和非穆斯林毒驢罪名成立而出現前者監禁,後者死刑的判決時,你可以說刑事法的執行不實施於非穆斯林人民身上而與他們無關嗎?法律的公正何存?如果認為死刑太殘忍,與其實行伊斯蘭刑事法,修改現有的刑事法不是更直截了當而無後遺症嗎?

五十餘年來,我們不斷的糾纏於種族、語文、宗教等敏感課題,因為家長權威式的領導和公民社會的尚未成型,前首相伯拉的開明執政,雖然因為個性上過於溫和容易妥協的缺點,讓自己在政治上栽了個大觔斗,為納吉留下了個“爛攤子”,但卻為國家轉型開了路,提供了契機,歷史會給他公平的評價。納吉已趁勢推動改革,看他廢除內安法令、修改出版及印刷法令、推動新經濟模式、提昇行政績效、親自走入民間、鼓勵學華文等措施,轉型列車已然開動。

民聯利用了伯拉政權所提供的空間得到了伸展的機會,藉揮動開明、開放與民主大旗拿下幾個州執政權,雄心勃勃放眼執政布城的公正黨和回教黨,該不會是得意忘形到太早而不自覺的讓尾巴露了出來吧?

華裔真的“鐵了心”嗎?會對國家政局的發展重新評估嗎?納吉的一系列措施能軟化他們的心嗎?且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周美芬‧ 20110928

27-09-11 回教抑或伊斯蘭?

目光比較敏銳的讀者都發現星洲日報修改了“ISLAM”的譯法,從過去的“回教”,改為“伊斯蘭”,“回教徒”改為“穆斯林”,“HALAL FOOD”譯為“清真食品”,“NON HALAL”譯為“非清真”。

有讀者詢問這樣的譯法有沒有特別含意?我笑答:其實這只是一種與時並進的譯法,並不含任何特別動機。

9月7日,馬來西亞華人穆斯林協會(馬華穆協MAMCA)連同20多名來自中國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雲南、安徽等省的代表來訪星洲日報,在交流會上,來自中國和馬華穆協的代表針對新聞媒體的伊斯蘭名詞一事提出看法。他們表示,希望星洲日報作為一家在國際上受到重視的華文報,在運用一些名詞時,能和國際接軌,採用國際通用的名詞,包括把“回教”改為“伊斯蘭”;把“回教徒”改為“穆斯林”;把《可蘭經》改為《古蘭經》及“回教堂”改為“清真寺”等。否則國外的讀者在閱讀《星洲日報》及《星洲網》時會覺得混淆。

長久以來,中國人傳統上都是用“回教”這個名稱,以至今天的台灣還在沿用“回教”。

但上述嘉賓表示,回族人並非全都信仰伊斯蘭;所以把伊斯蘭稱作“回教”並不恰當,稱為“伊斯蘭”較貼切。

星洲日報編輯部在經過討論後覺得上述嘉賓言之有理,所以接受獻議,使用更加貼切的譯法,避免造成旅居馬來西亞的中國人以及瀏覽《星洲網》的海外讀者的混淆。

至於其他只在馬來西亞使用的專有名詞,如Parti Pas,譯為“回教黨”則是約定俗成,仍然保持原稱,沒有改變。

這一修改,可能會造成一些讀者一時不習慣,但我們希望大家能諒解。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曾毓林 20110927

27-09-11 回教黨的轉型

聶阿茲以“怕鬼論”來形容一般人對伊斯蘭刑事法的恐懼,他的意思是既然大家都沒有看過鬼,為何還害怕?

這樣的比喻並不貼切,因為鬼是抽象的,而伊斯蘭刑事法是舊時代法規,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人們害怕,是因為一旦伊斯蘭刑事法落實,國家將有兩種刑事法,即現代和古代刑事法,而導致司法混亂,影響法定和罪責原則、法律架構、刑罰和證據準繩等等,形成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的隔閡。

當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一起犯罪時,不能用兩種法律來懲罰同一類罪行的罪犯。

一種法律體系必須符合至少3大原則,才能令人信服,即合理性、公正及取得知錯能改的效果。指證通姦罪要有4名見證人,並不合理;嫌犯被斷肢,又如何繼續正常生活、改過自新?

另一點是,實施伊斯蘭刑事法將動搖聯邦憲法及現有的世俗體制。因此在多元種族和宗教的社會,伊斯蘭刑事法不可行。

既然如此,回教黨應該認清現實,更改其建立伊斯蘭國的鬥爭目標。

或許回教黨擔心放棄這個理念,其基本盤會崩潰、支持力量會流失。但是,回教黨無須放棄發展伊斯蘭的旗幟,它只須放棄伊斯蘭國目標,除了這個目標,伊斯蘭政治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譬如,前首相阿都拉之前提出的現代伊斯蘭(Islam Hadhari),就是追求進步的伊斯蘭思想,包涵了吸收知識和求取經濟發展等原則。

在經歷混亂的阿拉伯茉莉花革命後,現在中東國家都渴望能夠複製“土耳其政治模式”,以確保社會的穩定。

多個中東國家陷入動蕩,但是土耳其卻相安無事,經濟持續增長,它的國內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1千456億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7千224億美元。土耳其在2008年躋身20國集團,今年5月被選為“靈貓六國”的投資界新明星。

“土耳其模式”的主要基礎在於實行嚴格的政教分離政策,以世俗主義作為政權以及政治的基本規範,把土耳其塑造成現代化國家。

“土耳其模式”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建立民主制度,另一方面維護傳統伊斯蘭價值觀,迎合了社會下層虔誠穆斯林的訴求。

回教黨可向土耳其取經,調整其鬥爭方向,然後經過包裝,保住其基層力量,逐步讓該黨轉型為現代化的政黨。

如果回教黨不改變,伊斯蘭法、伊斯蘭國仍然是民聯的芒刺,即使民聯執政中央,也必定分裂。

民聯的前景,取決於回教黨的抉擇。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瑞源‧20110927

27-09-11 莫名其妙

已經兩年沒有踏進電影院的我,上週五特地前往距離住家10公里外的一家電影院,觀賞黃明志的電影《辣死你媽2.0》。

之前,我就已知道這部電影很賣座,可我並沒有進場觀賞的念頭;但內政部電影上訴委員會多名成員以電影碰觸“回中國論”及共產黨課題,以及出現指椰漿飯骯髒的對白等理由,而要求立即禁映《辣死你媽2.0》的消息傳出後,我決定去親自驗證一下:它的內容,是不是真的如此麻辣、如此敏感?

戲,看完了,它是不是“無厘頭”,是不是帶給了觀眾“隱晦中踰越的快感”?我留給影評人去評說。我更有興趣的是,到底有多少人,是像我一樣,聽到該片可能被禁映,而特地赶去看戲的(當局已宣佈,基於此片已經快要下畫,所以不禁映此片)。

雖然沒有統計數字可以回答我的疑問,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說,的確有很多朋友,是在禁映風波發生後,才注意到這部本土電影的。

換言之,禁映風波不只絲毫未影響觀眾想看《辣死你媽2.0》的欲望,反而刺激了它的票房,以致電影院可能還會考慮延後它的下畫期(我看的那場,仍然全場爆滿)。

無獨有偶,有黃明志參與的一部公益短片《投票吧》,也發生了禁播風波。大馬通訊與多媒體委員會在該片尚未呈上電檢局審查之前,就宣判了它的死刑。

同樣的,禁播消息一傳出,《投票吧》的短片就在網上瘋傳。據該片製作人張子夫說,禁播之前,該片每天平均約有1萬5千人次點擊,但在被禁播之後,短短36個小時內,就已有6萬人上網觀看該片。

很顯然,你恫言禁映也好,他斷然禁播也罷,都一點也沒有達到封殺它們的目的,反而像一盆冷水澆醒了大眾,提醒他們如果不想“辣死你媽”,就快點去“投票吧”!

一個莫名其妙的“禁令”,比甚麼“造勢”活動都更有票房保證,因為,你越是要禁,就越是挑起大眾“偷窺”的欲望,令人憤憤不平之餘(連前首相阿都拉也看不過眼),更是想要挑戰威權,想去看個究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讓大眾很有一種在玩“躲貓貓”遊戲的快感!

這樣的結果,是出自一種禁果逆反心理,如古希臘的一則神話一樣:大帝宙斯叮嚀侍女潘多拉不可以打開魔盒,反倒激起潘多拉好奇的欲望,令她不顧一切打開魔盒。

這樣簡單的道理,兩個“有關當局”怎麼都沒有想到,也真的是莫名其妙!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10927

27-09-11 人生的彩票

老牌帝國主義者羅德茲(Cecil Rhodes)說過:“生為英國人,就是中了人生第一張彩票。”

羅德茲本身當然是英國人,而且是百多年前大英帝國盛世的子民。

帝國之強大,協助他發展本身的事業。他從英國移居南非,後來創立了迪貝爾斯(De Beers),如今,這家公司還主宰了全球鑽石業。他更協助英國佔領非洲的津巴布韋,當年這個殖民地還以他為名,稱為羅德西亞。

終其一生,羅德茲支持殖民地主義和英語教育。他設立了羅德茲獎學金,讓英殖民地人民和美國人,可以到牛津深造,成為驕人的羅德學者;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就是其中一人。

羅德茲的上述名言,也有人解釋說,他並不是指“英國人”,而是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

羅德茲的意思可以是,只要一個人掌握英語,就等於中了人生的第一張彩票,讓他在起跑點上,已經領先。

非英語系的人民,自然不滿羅德茲的這種口氣;但是,英語通行國際數百年,羅德茲的狂言,倒是有幾分硬道理。

但是,世界在轉變,過去的大英帝國,如今已經灰飛煙滅,如今剩下一個想要知足常樂的中等英國;取而代之的美利堅合眾國,進入新世紀之後,也不再是獨門強勢。

未來的世界,將是多元型態,多個新興國家的崛起,平衡了國際力量。

同樣的,語言的發展,也將擺脫英語獨步國際的情況。

全球趨向扁平化和區域化,帶動不同文明進展,也會讓各主要語言齊頭並進。

英語之外,華語和西班牙語將成為多元文明之下的強勢語言。

首相納吉鼓勵馬來友族學習華語,是一種世界觀,也是順應全球化的轉變;換在20年前,任何一位大馬首相,都不太可能有這種思維。

況且,今天在華小就學的6萬友族小朋友,如果逐年累積,將是一個顯著的數目,也是一股新生的力量,足以影響大馬的未來。

他們說的不只是華語,也學到部份中華文化;他們和華裔共處,使他們更加瞭解華人,懂得華社的想法。

這股力量,將強化馬來西亞的多元特質。

華社應該珍惜這些資源,華小也應該設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讓更多友族報讀華小。

當今年代,羅德茲的名句也應該更改。

“生為懂得英語、華語,以及更多語言的人,就是中了人生幾次的彩票。”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927

27-09-11 給力民主,你我有責

首相納吉在9月15日馬來西亞日前夕宣佈廢除1960年內安法令,同時準備「釋放」更多對民主具有鉗製作用的法令,包括集會自由等。

內安法令,行使半個世紀,它是執政者拿來鞏固政治權力的武器,還是純粹為了對付顛覆及恐怖分子,只要把「受害者」的名單一一臚列,「重審」他們的罪行,就昭然若揭了。

民主政治的平反運動從來沒有停止過,儘管中國1989年發生的六四事件還存有極大的爭議,但要求平反的呼聲沒有停止過。深受內安法令戕害者,要求賠償及道歉成了必然。

新加坡被問及該國是否可以倣傚我國也廢除內安法令,新加坡內政部正式回絕,並重申他們此法不是用來對付政治犯,為了國家的安全,此法是用以對付恐怖分子。新加坡對付異議分子的手段從不手軟,但並非一定要動用內安法令,其他的法令足以輕易讓「異見」領袖「落荒而逃」,以悲劇收場。

馬來西亞能成為「先行者」,廢不合時宜的「法」以換國家的「民主」及「人民的自由」,對新加坡執政者肯定具有反思的意義。由「司法權」公開審訊罪犯,讓正義得到伸張,爭議得到釐清,是民主國家三權分立的精神所在。畢竟「政治犯」與「顛覆犯」的定義不可能交由「行政權」來確定。

馬來西亞的民主政治隨著資訊的流通,刻意替執政者粉飾太平的媒體在民主的大潮中將被席捲。新加坡報業的「一言堂」並不能為它的政權加分,從最近的大選成績及總統選舉就可以看出,選民已經不是「吳下阿蒙」,我國傳統的華文媒體應該在這裡有深刻的思考。

首相宣佈「報章不必每年更新出版准證」對媒體確實是個利好消息,這個消息將引發媒體更加發揮其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第四權」的功能,還是繼續「自我設限」,對執政者「歌功頌德」?事實上,沒有「監督」功能的媒體和自廢武功沒有兩樣。

首相納吉準備在大選前派多少「糖果」已不重要,我們該關注的是多少「好糖」會在他任內貫徹而讓馬來西亞民主又推進一步。前首相阿都拉任內對資訊的開放,不能不記上一筆。

有智慧的政治人物追求的是歷史定位,眼前只是曇花一現。我們期待更多的「糖果」,但選票只有一張,如果促成民主「兩線制」的果實更「甜」,有誰會因為一點「小惠」而忘了「大局」。

「給力」民主,你我有責。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錦松 20110927

27-09-11 真相需熱忱與膽量

這個國度的真相一直都在,而報導真相,很多時候需要的是一份熱忱、膽量,因為面對的挑戰往往來自製度與機關。

要報導真相,其實一點也不簡單,所面對的難度未必是技術層面,很多時候更傾向內容層面。要獲得群眾的關注,言論就必須辛辣,偏偏大膽的言論背後必須承擔不小的風險,分分鐘鐘可能因為走出界,而吃不完、兜著走。

還記得在淨選盟2.0集會前有一系列的記者會,奔走於皇宮、隆雪華堂、警局、布特拉再也之間,有限的資源下,攝影師往往必須在一天內趕赴數個地點取景,只為了節目播出時能夠有最及時的畫面,哪怕只是短短數秒。

淨選盟2.0集會當天,同事們分批駐守在不同的地點,從早上跟拍到集會結束,那個時候團隊沒有收隊,而是立即趕回辦公室處理拍攝片段,商量要如何呈現最完整的現場景觀。那個時候,在看著不同團隊的錄製片段時,震撼了,因為畫面都那麼的真實,也那麼貼近人群與武裝部隊。

為什麼攝制場面能夠那麼貼近真相?很多時候往往是因為一份熱忱。

在新聞處理上,要把事實寫出來,需要的還是熱忱與膽量,多少的數字才是真實,怎樣的照片取角最貼近現實,這些都不是靠常識,而是靠膽識。因為要開拓更大的言論空間,不能只是等著限制的圈子自行擴大,還要不斷地嘗試及突破。

報導真相,是所有媒體的使命,是所有媒體工作者的義務,不管是走在新聞前線的工作者,還是在爬著格子的評論人,只要對公眾發表著具影響力的言論,就應該緊記自己的媒體工作身份,還有公共輿論責任。

最近聽到這麼一句話:「你說的話,我連標點符號都不相信!」

在一個瀰漫謊言的國度,這或許或是人民最後的怒吼,那個時候任何的言論都不再具有公信力,也不會存在所謂的主流媒體,那個時候也是應該感到悲哀的時刻。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彭雪琴 20110927

27-09-11 每天百萬人在網上被騙

網絡之上,不很好玩,全球每天共有100萬人平白為之受害。換句話說,每秒14人因此遭殃,相等於全球每天新生兒誕生總數的兩倍。《2011諾頓網絡犯罪報告》還說,網絡罪案年度損失非同小可,整體的代價高達3880億美元!

一個馬來西亞,樣樣第一,被騙之事,當然不可落人之後。《東方日報》報導,單就2011年首8個月,一共發生516萬1858宗侵犯網絡安全的案件,平均每日約有2萬1500宗,或者每小時900宗。

當中,民眾向Cyber999虛擬警報中心投報之1萬406宗個案關係網絡詐騙(37%)、垃圾郵件(27%)和非法入侵(20%)。另有515萬1452宗先為大馬網絡安全機構旗下網絡預警系統(CEWS)偵破。總之,比例可觀,不在話下。

新聞內文同時透露:四分之三的受訪者雖然瞭解網絡犯罪可能發生,大部分人始終防備不足,高達41%者甚至沒有安裝定期更新的防毒軟件;儘管AVG或Avira提供了功能局限的免費版本。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上網的知識和技術,顯然不是大問題。經歷前首相馬哈迪醫生上個世紀當家時候,所鼓吹倡導的MSC走廊磨練之下,時至今日,民眾人人一機在手;大家的生命已和網絡緊密掛鉤,二合為一。

但是,識破欺詐的常識,大家往往掉以輕心;防人之心,似乎也不曾擁有。連接面子書之上,遊走google+的時空裡,到處都是任意瀏覽的私密詳情:你的飲食習慣,他的家居生活,我的心中所愛。

是的,我認識你。前年,笑面貓曾到了上海的虹口,買了一本魯迅的舊著。去歲,大肥像在倫敦的機場,碰上失散n年的紅顏。明朝,唐老鴨準備飛到香港的迪斯尼樂園。還有,還有……

誰要有心行騙,大可由此平台入門溝通,逐步走入當事人的圈子,自可打開一切:你的家人朋友,他都知道;你的心事心思,他也清楚;黃啟益前年的愧疚,林大偉昨日的寫意,黃建華明天的行程,OMG!全在那裡。

全球每天100萬人排隊陸陸續續掉入網絡的泥沼,2%屬於馬來西亞人:1%是國陣的,1%是民聯的;而你,like嗎?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楊善勇 20110927

27-09-11 英雄與叛徒:重寫大馬歷史

回教黨署理主席莫哈末沙布把獨立戰士末英德拉稱為英雄,引發無數爭議。而且,戰火由論壇燒到到法庭,參與者從政客、學者、前軍警人員到網民,個個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了一場關於馬來西亞建國歷史的詮釋:有關英雄與叛徒的定義,有關大馬歷史的誕生、演變和影響。

在這段期間,我們又首次鄭而重之的慶祝了9月16的馬來西亞日,把馬來西亞成立的日期,挪到符合史實的1963年9月16日,為大馬成立正名;首相納吉也在916前夕宣佈廢除內安法令。

之前,國家教授理事會則發表「馬來亞不曾被英國殖民」的怪論,並獲得前首相敦馬哈迪的背書。這一連串看似無關的事件,背後都通向對大馬歷史的詮釋的爭奪戰,即所謂的「話語權」。

在眾聲喧嘩之際,人權活動家、前新紀元學院院長柯嘉遜博士的新著《愛國者與偽愛國者:馬來亞人民的獨立鬥爭》(Patriots & Pretenders》應時而生,為馬來亞的獨立提供了一種與官方版本截然不同的視角,重新定義「愛國者與偽愛國者」,重新定位「英雄與叛徒」,為這場論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的故事,大家都聽多了。這裡舉個淺顯的例子:

今年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因為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國結束了二千八百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如果反過來說,當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失敗,清朝帝制延續,清朝的「御用歷史學家」會怎樣書寫「辛亥革命」?孫中山當然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辛亥革命」當然不會稱為「革命」,而是「顛覆國家,圖謀篡位」,甚至「夥同外國勢力,垂涎大清江山」。

回到馬來西亞的建國歷史,又是怎麼一回事?官方版本宣稱的「叛徒」,居然是許多人心中的「英雄」?而且,居然有學者要為這些被官方忽視、抹除的「不法之徒」重新討個說法?就像馬來亞共產黨在馬來亞獨立的角色,官方版與民間版的說法,也有天淵之別。

結果,白天在課堂讀官方歷史教科書的小朋友,被灌了一腦子的「建國英雄」漿糊,夜裡回家上網,才像穿上夜行衣的蝙蝠俠,靠著網絡的便利穿越資訊海洋尋找這個國家之所以誕生的祕密。

馬來亞是否在英國扶持下成立?「馬來亞不曾被英國殖民」?「御用歷史學家」會怎樣書寫「大馬建國史」?民間歷史學家會怎樣詮釋「馬來亞獨立」?誰是建國的英雄和叛徒?為什麼某一些人心中的「叛徒」,卻是另一些人心中的「英雄」?每一個國家的誕生,都需要英雄與神話,以便鞏固權力,利於統治。

莫哈末沙布的「獨立英雄」爭議變成官司,讓我們重新溫習大馬的建國史,使我們對這個國家的誕生,以及「英雄與叛徒」有了不同的理解;至於要重新撰寫大馬歷史,還原事實與真相,就要靠專業的歷史學家,用真正的董狐之筆,為我們寫出一本完整、專業及不偏頗的大馬史。

當然,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愛國者與偽愛國者」,「英雄與叛徒」的爭議,也只有到了關鍵時刻,才得以有個公允的說法。1963年9月16日至今,也不過48年,馬來西亞的歷史書寫,重寫,還有很大的空間。沙布要上法庭抗辯,我們也就有機會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以及對國家歷史的詮釋。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金城 20110927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26-09-11 首相看不到的事

相納吉赴檳參與為華教籌款的活動,浩浩蕩蕩千人同騎腳車,萬人列道歡呼,共為15華校帶來整整1500萬令吉,實是皆大歡喜。

納吉在會上揭露,原來他有50年沒騎過腳車,所以在酒店裡頭的走廊特地練習一輪。“我在房間外的走廊練習騎腳踏車,騎進電梯到樓下再騎上來房外的走廊,酒店職員一定覺得很奇怪,可能以為我瘋了。”

納吉大方展露大人物的另一面,這是民眾看不到的事。難得納吉與大家分享這個趣聞,但大人物也有看不到的事,尤其是納吉一馬當先帶領2000名學生組成的腳車隊,身邊有許多重要人物和保鏢,他當然看不到後面的學生發現了甚麼事。

主辦當局免費贈送2000輛腳車給學生,真是大手筆。這類腳車平均都要三四百令吉,有些款式更貴,現場還有人傳言每輛腳車的買價過千,但無人證實。不過,有首相出席的大場面,這些腳車應該不是便宜貨吧?

讓大人物騎的腳車當然是好東西,但民眾發現,擺在前頭的腳車看起來雖然不錯,卻不是貴貨,而且,排在後方的腳車明顯不同款式,比較小輛,肯定也比較便宜。

活動開始後,由首相帶頭出發,全程只有區區6公里,平均只有十多公里時速,但民眾發現,免費腳車在還沒開始騎就先壞了很多輛。

一路上,還有很多免費腳車的腳踏掉落、齒輪松掉、坐包歪掉、鏈條斷掉,滿街都是。

一名網友拍下現場許多照片,他寫道,最誇張的是,一輛免費腳車就在他前方,輕輕一碰撞另一輛腳車,前輪就變成8字型的輪框了。當他叫一些學生“慢點慢點”減速時,學生卻大聲喊:“它的brake不能brake的”。

不是便宜貨的腳車竟是如此的品質,就連煞車掣不能操作,網友質疑,學生們在沒有交警開路的公路上使用這些免費腳車,後果會是怎樣?

許多學生在最後幾公里的路程是推著腳車到終點,這是首相看不到的事,但是民眾看到了,也聯想到當中可能涉及了甚麼事。

是誰購買這些腳車?花了多少錢?是誰提供貨源?這些問題未必有答案,但答案已經在民眾的心裡。

納吉帶領國陣力求改革,台前做得風風光光,但在幕後發生身為首相不會看到的事,令他的努力蒙上陰影。

文章来源:光明日報‧文:戴志強 20110926

26-09-11 前進與後退

國家走向開放、自由,才是實現高收入國和先進國宏願的不二法門,但是最近的政治發展,再次令人失望。

納吉在馬來西亞日前夕宣佈廢除內安法令及修改一些過時的法令,這帶來政治朝向轉型、開放和自由化的訊息,不料一個星期後,一切又打回原形。

首先是爆發伊斯蘭刑事法的爭議。到底是誰先挑起火頭,各有說詞,但是國陣和民聯就是希望對方因為這個課題而自亂陣腳。

馬哈迪挑戰聶阿茲,在丹州落實伊斯蘭刑事法,是希望挑起回教黨和行動黨的矛盾;聶阿茲的回應是基於對伊斯蘭的捍衛及爭取保守人士的支持,另一個用意是要暴露巫統“薄弱”的宗教立場。

蔡細歷感謝聶阿茲提醒人民,有關民聯在落實伊斯蘭刑事法課題上無法達致共識,其實他要感謝的是,聶阿茲送給馬華一個削弱行動黨威信的機會,同時讓馬華表達了“堅決捍衛世俗國地位”的堅定立場。

朝野的政治角力形同拔河,那一方放鬆,另一方就能夠往後拉扯,譬如回教黨忘記了它的福利國承諾,忘形的走向宗教保守,擾亂民聯的隊形,國陣就趁機拉扯,希望民聯跌倒在地。這樣的角力是零和遊戲,不利國民團結。

伊斯蘭刑事法課題純粹是政治對弈,然而朝野使用的語言、挑起的情緒,卻很容易激起保守和極端思維,甚至激化宗教狂熱,阻礙宗教融合。

國家在追求經濟轉型、爭取人才的當兒,人們已經忘記了伊斯蘭刑事法,為何還要挑起?這和改革開放背道而馳。

第二個課題是大馬通訊與多媒體委員會(MCMC)禁止本地電視台播放“投票吧”(Undilah)短片,這也抵觸政府之前承諾將會檢討媒體審查制度的聲明。

MCMC禁播的理由是該短片尚未獲得電檢局的批准,短片還未呈上電檢局,MCMC就禁播,效率太過驚人。

納吉已經宣佈檢討1984年印刷及出版法令及廢除報章每年需要更新出版准證的規定,這是要擴大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空間,MCMC破壞了這項努力,以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心。

MCMC官員矯枉過正、缺乏自信,讓人聯想起塗黑《經濟學人》文章的事件。經歷那麼多風波,官員的思維仍然沒有改變。

政府、政治和經濟轉型計劃要取得成功,最關鍵在於思維的改變,而政治人物必須迫使自己轉變,提高水平和以身作則,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如果說廢除內安法令是前進100步,現在我們退了50步,希望不要再後退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瑞源‧20110926

26-09-11 政教糾纏,最是難解!

這一陣子,有關伊斯蘭法的爭議再起,政治人物和政黨基於本身及黨的利益考量,儘情宣泄,落力表演,老百姓聽得半知半解,看得似懂非懂,既有疑問,也有疑慮。

儘管有人宣稱馬來西亞已是一個伊斯蘭國,但在實質上,馬來西亞卻是一個兼採世俗化國家及伊斯蘭國家的部份特性的一個國家。更重要的是,至今,伊斯蘭法仍無法在國內的任何一州實施,除非我們修改了國家憲法。

翻開歷史,宗教在我國曾經讓位於民族主義,主導國陣並實質掌控了國家政權半個多世紀的巫統成立當初,就是高舉民族主義旗幟展開鬥爭,而不是宗教的大旗。

但由於受到60年代阿拉伯世界宗教復興的影響,自70年代開始,我國也掀起了一場熱烈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到了80年代,某些伊斯蘭化政策,其實已經逐步體現在國家行政之中。

伊斯蘭化政策的明顯例子包括,政府通過修憲擴大伊斯蘭法庭(只限於穆斯林處理結婚、離婚及財產繼承等事務)的權力,並規定聯邦法院不得干預伊斯蘭法庭。此外,土著特權和新經濟政策的出現,則凸顯了宗教與種族結合的結果,這令種族的分化現象惡化,引起了非穆斯林的疑慮與不安,也由此掀起了有關伊斯蘭國的爭議。

不能否認的是,這些年來,高舉宗教鬥爭旗幟的回教黨日愈壯大,對執政的巫統形成了不小的壓力,也催促了某些伊斯蘭化政策的實施。回教黨從來就不掩飾她欲成立一個“伊斯蘭國”的理想。該黨長老協商理事會主席聶阿茲日前就斬釘截鐵的重申,回教黨是以“打造伊斯蘭國為目標,包括落實伊斯蘭刑事法”。他甚至表示,如果行動黨不接受伊斯蘭法,他們可以退出民聯。

回教黨和行動黨在這相關課題上的立場南轅北轍,早已是個公開的事實;馬華、民政和巫統這回抓住她們的弱點,再次挑起這個課題,除了是要展示國陣在宗教課題上的態度更為開明之外,顯然也是想要趁此讓近來與公正黨陷入議席分配之爭的行動黨,又掉入與回教黨爆發宗教爭議的漩渦,使民聯的內鬨浮出台面,從而打擊民聯的形象。

在我國,宗教課題始終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棋子,宗教和政治的曖昧關係,也一直是非穆斯林心中難以抹去的一個疑慮,回教黨和行動黨要如何化解矛盾,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既合作又對立,在忠於理念還在妥協於政治現實之間尋求平衡,還真是一個魚與熊掌的兩難抉擇啊!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10926

26-09-11 最後的防線

東姑阿都拉曼在獨立初期(1958年)說過,伊斯蘭是我國的官方宗教,但是,我國不是一般理解的伊斯蘭國。

後人爭取保留我國的世俗地位,經常會引用東姑的這段談話。

40年後,馬哈迪曾經“宣佈”馬來西亞是伊斯蘭國(2001年9月29日),雖然造成政治上的衝擊,但是,改變不了大馬獨立以來的地位。

關鍵在於,只要聯邦憲法沒有改變,大馬繼續實施習慣法法律,那麼,大馬就不是伊斯蘭國。

回教黨再掀起敏感爭議,挑戰首相納吉批准吉蘭丹實施伊斯蘭刑事法。

在這個問題上,如果看不到它長遠的影響,以為只是政黨之間的炒作,那就忽略了它的嚴重性。

一旦批准實施伊斯蘭刑事法,聯邦憲法的地位受到侵蝕。

況且,一旦伊斯蘭刑事法獲得認可,獨立時的協議將付之東流;等到伊斯蘭刑事法全面貫徹,大馬就是徹底的伊斯蘭國家。

到時,不需要再強調甚麼世俗國,多元文化、多種宗教;一切都不須要了,大馬就是單元的伊斯蘭國家。

聶阿茲雖然是受到馬哈迪的挑釁,而重新強調要落實伊斯蘭刑事法;但是,意氣用事之外,也看得出聶老對伊斯蘭刑事法並未放棄。

只要不斷宣揚這個課題,就會一再的激發穆斯林的信念;宗教是一種精神感召,也是一種歸屬;久而久之,也會成為事實。

在政教合一,宗教與政治溶於一爐的信念裡,伊斯蘭刑事法是有其正當性,作為伊斯蘭領袖,聶老責無旁貸。

但是,伊斯蘭刑事法不符合我國多元種族,多種宗教的特質;況且,在穆斯林為絕大多數的國家,如印尼和土耳其,也拒絕伊斯蘭刑事法。

在局部推行伊斯蘭刑事法的國家,如伊朗和沙地阿拉伯,也只能落實其中一部份,而且還面對多重問題。

如果聶阿茲和黨內部份領袖,包括青年團的納斯魯丁繼續要推動伊斯蘭刑事法,可以預見,不僅民聯將會產生嚴重矛盾,連回教黨內部也會分裂。

納吉拒絕伊斯蘭刑事法,在現階段,保全了我國多元特質的重要防線。

當然,我們不能預測,50年後,伊斯蘭刑事法是否會落實。

但是,至少目前、5年、10年……,我們還可以努力,捍衛聯邦憲法之下的多元精神和共存地位。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926

26-09-11 民统的第二副首相

国阵成员党之一民统党(UPKO)于星期天举办的第十三届常年代表大会上通过提案,要求首相增设第二个国阵署理主席职位及第二副首相,由东马的国阵成员党领袖担任。该党认为,通过增设这2个职位可以确保西马、沙巴和砂拉越可以得到平衡和公平展,以符合1963年共组马来西亚时的“平等伙伴”概念。

民统党是沙巴州的其中一个政党,它的党员是以沙巴卡达山杜顺族群为主;它是于1994年由同样是以沙巴非回教徒土著为基础的沙巴团结党分裂出来,并延续了团结党过去在争取非回教徒土著权益、东马权益等,它在许多涉及民生、人权、宗教课题,勇于发言,从不掩饰身份和立场。

民统这次提出为东马人民增设国阵第二署理主席、第二副首相职位,反映在沙巴许多非回教徒土著族群对於东、西马的不平衡发展,共组大马的平等伙伴概念等的不满看法和寻求“补偿”。

东马权益、建国廿条款等,一度是团结党政府时期的斗争口号,却也一度遭联邦政府打压,不过,2008年全国大选掀起政治海啸,痛击国阵,幸好国阵在东马有优异表现,得以保住政权,也因此开启了东马争取更多权益的机会之窗。

东马领袖了解其重要性,东马权益、建国廿条款、更多发展拨款、增加石油税、增加官职、尊重916建国日等,再度挂在他们的口上。3·08大选之后,联邦政府对东马发展作出钜额拨款、委任东马领袖担任更重要的联邦官职、访问东马次数,益发显得东马对国阵的重要性。

于1963年9月16日由西马、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共组马来西亚,许多东马居民认为,沙巴和砂拉越与西马半岛是以相同身分共组大马,应该继续维持同等伙伴身分,而非现在的13州之一;不过,也有人以联邦制为由,东马两州应属于13州之一。

谁是谁非应交由史学和法学专家去厘清。

不论沙巴、砂拉越与西马是同等伙伴仰或是13州之一,随着反对党民联的势力增长,东马两州的谈判资本也相应提高。民统这次提出增设国阵署理主席和第二副首相职,副首相慕尤丁建议该党向国阵最高理事会提出讨论,巫统其他领袖也没有显出激烈反应。

我国设有副首相职,但是宪法上并没有副首相这个职位,副首相一般都掌管其中一个联邦政府部门,属内阁成员一份子,也被视为首相接班人。

民统要求为东马居民增设国阵第二署理主席和第二副首相职的意义何在?这名第二副首相在传统上不会成为首相接班人,也不会因为身为第二副首相就具有更大权力,充其量不过是冠上一个“第二副首相”名衔的内阁部长。

我国宪法并没有规定首相人选必须是来自西马,换言之,东马领袖如获得支持也可担任首相,民统理应协助东马居民建立自信和自我建设,争取全民支持;而不是建议增设国阵第二署理主席及第二副首相这类虚名特权,这仅会局限东马居民满足于为他们设好具富丽堂煌头衔的虚职,却无实际作用和无助成长。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926

26-09-11 多讲国语学好英语

大马部长所管的部门,名字常常都比他国长。例如人家只有新闻部长,我们则是通讯、新闻、文化、艺术与文物部长,真是一匹布都不够写,之所以如此,应是我们的政客,不但能,而且超能,故超能者不但多劳还能超劳,方能管这麽多事。

语言混杂破坏国语

部长拿督乌淡玛莱士雅丁就应属此。其作官作事且略过不谈,至少,在他那一辈受教育不多也不高的政客中,他是少数能读到博士的;且非总是排在世界两三百名或五百名以後的国立大学毕业,是英国的老牌大学。故此,他的英语很棒。

这有学问,又英语很棒的出巫统设46精神又回头吃巫统草的政客,最近热烈爱起国语。他批评许多大马人,不尊重国语,不以国语为荣,无论是私下聊天,或是公开演讲,少讲国语;若讲国语,常常混杂其他语言,大大破坏国语之美;他也指摘有者发音不准(他阁下国语的发音,其腔可真特异——不知是不是米南加保土腔?总之,在森州也没听过这奇腔异调);有者,在官方场合演讲,甚至乾脆讲英语……他以为此风不可长,若非国营电台的新闻报道说是他“发表了这项谈话”,大家还道是语文出版社的爱国语志士们又在振臂矢呼。

紧接这新闻报道之後,是瓜分了交通部长权限的陆路交通委员会主席赛哈密主持机场的豪华德士装置平板电脑iPad2设备,“发表了一项谈话”:“开豪华版的德士司机,须受训练,讲好英语,因为他们同时肩负介绍大马风土人情给外国遊客的使命。”

全球英语各有特色

我国的英语水准,原就不赖,虽然有句尾的啦啦啦助语词老为国际友人非友人所笑。但那没问题,因为全世界的英语,各有特色,新加坡有Singlish,印度的英语亦有印度腔;连澳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後裔,他们的地方性土腔,亦具特色,初闻之下,像鸭子听雷。可是,独立後,国语至上的运动下,儘管英语还是从小学就开始教导,但大学毕业之後,大多停留在yes/no/good morning/I tahu you ta tahu。老马霸王硬上弓,推行英语教数理,结果成千上万的受国语教育长大的老师们“唔掂”,学生更是“唔得”,政府不俯就民意,草草收兵,也是千万学子白白当了血淋淋的白老鼠。

三四十年来,像通讯、新闻、艺术、文化与文物部长这些爱国语志士们的维护国语之下,连大学生的英语都“唔掂”,要德士uncle们,上上费时耗钱的培训课,就肩负导遊的重任,难度之高,难过百岁老男人骑马上阵厮杀也!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10926

26-09-11 蛟龙·许国伟

《郁离子》有篇寓言,有一年,洛阳大旱,郊外的草都枯黑了,京城附近的池溏,湖泊都干涸了。

这时,洛阳的巫师就对众人说:“南山的深潭中,有一个灵物,我可以召喚它出來降雨。”

一名老人就说:“那是一条能引发洪水的蛟龙啊,会有很大后患,使不得,使不得。”

但是,其他人认为,现在旱灾灾情紧急,也顾不得什么后患,解决眼前的危机最重要。于是,大家就请巫师做法,求蛟龙出山降雨。果然,蛟龙一出,刮起强风,山谷发出雷鳴般的响声,不一会大雨滂沱。

然而,大家对天降甘霖的喜悅还没完,就看到山洪爆发,大树连根拔起,大雨连下三天三夜还不止,伊水洛水都漫上岸,洛阳城顿时变成水乡泽国。

众人这时才后悔当初不听老人言。

回教党精神领袖兼丹州大臣聂阿茲重提要在丹州落实回教刑事法,又扬言执政中央后,全国也落实。

聂阿茲的理由是,社会风氣败坏,治安不靖,种种有违教义的罪行层出不穷,唯有祭出回教刑事法才能端正歪风。

但在其他人解读下,回教党再提回教刑事法,却是为了争取流失的马來选票,又或者要转移署理主席末沙布“共产党英雄”论的破坏力。就连回教党自己人也承认,选举近了,回教刑事法及回教国议题才会再浮上台面。

有人会认为不需要害怕回教刑事法,一來你不犯罪何必怕?二來就如同安华所言,回教刑事法不会用在非回教徒身上。

问题是,不管是为了治乱世用重典,还是为了选票,落实回教刑事法会否也如洛阳人放蛟龙解决旱灾一样,后患无穷?

安华的话,行动党众资深律师都没附和,或许他们也担心,这真是一条“蛟龙” 。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许国伟 20110926

26-09-11 意志與表象

古希臘有句殘篇的詩歌云:「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the fox knows many things,but the hedgehog knows one big thing)。

這原本是不見經傳的警句,因為英國思想家伊塞亞.柏林(Isaiah Berlin)出版於1953年的著作The Hedgehogand the Fox:An Essay on Tolstoy's View of History的引用而大噪於世。晚近使這句話聞名於東方學術界的,則是留美學者李歐梵。他曾稱自己為「狐狸型」的學者,十分服膺於伊塞亞的闡述,也出版了《狐狸洞囈語》一書。

刺蝟與狐狸,兩種看似毫不相關的動物,在伊塞亞的筆下,成了一元思考和多元思考的象徵。刺蝟只願意專著在一件事上,勤奮鑽研,不畏困苦,也不容易受誘惑,它們是「一知」的;而狐狸的目標與興趣皆廣泛,它們不會像刺蝟一樣沉默而專注。狐狸機靈,多言也善辯,它們是「多知」的。

引申到學術界,「刺蝟型」的人有一個基本的思想邏輯,並沿著這個邏輯做發散式的思考,歷史上的柏拉圖、黑格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及普魯斯特就是「刺蝟型」的最佳詮釋者;「狐狸型」學者的思想觀點是多面向的,他們不相信世間萬物有「唯一」存在的可能,他們的思想靈活也多變,相信自己甚於既定定律。莎士比亞、亞里斯多德,伊拉斯姆斯,巴爾扎克就是「狐狸型」的最佳代言人。

沿著這個思路下去,刺蝟與狐狸其實正象徵了人類在思想關鍵點上的差異。「狐狸型」的人之智慧正表現在其靈活、豐富,與不受制約。這類人相信可能發生的一切,也樂觀地肯定自己作為人類的能力,在思想層面上他們具有解構一切枷鎖的韌性。

與之相比,「刺蝟型」的人顯得固執、拘謹,他們刻苦,忠於自己的哲學。正因其認真與嚴格的品性,才讓學問的根基穩當而深廣。刺蝟還有一個優點,它們不好表現,默默苦幹不為終點站那華麗的謝幕,而是重在那看似平淡沉悶的過程。這一點,才是刺蝟真正的價值。

狐狸永遠戰勝不了刺蝟

在一個表象浮華的社會,要保持刻苦的意志就顯得不易。德國思想家叔本華在《作為意志與表現的世界》一書中討論了意志與表象的關係。人類的意志是通往表象背後的一扇窗戶,這種內在經驗作為經驗本身最重要的形式,擁有久被忽略的重要性。透過哲學,人類進行思考,而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樣說,是因為在哲學中,思想家常常以人類渺小而無法自控的本質來評價自己,因此出現了不少「悲觀」的思想家,他們的理論充滿命定式的無奈。在「無常」的大網之下,一切顯得深不可測,也讓人類充滿危機感。

然而,換個向度來想,這並不影響內在「自由」的獲取。「意志」本身自然形成一個世界,有「選擇」的權力,就有「決定」的動力,選擇與決定均帶來自由。在這樣的情況下,意志本身即自由。

狐狸與刺蝟有不同的人生道路,狐狸是外在的表徵,刺蝟是內在。狐狸是表象,刺蝟是意志。狐狸勝在對表象的游刃有餘,而刺蝟則捨棄表象,只重意志。在西方故事里,狐狸總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讀者總會認為,狐狸與刺蝟相爭,狐狸必是勝利者。然而故事的情節發展卻不如我們預料的,縱使狐狸試了千百種方法,戰役的最後勝利者,總是那個沉默的刺蝟。一遇到攻擊,刺蝟縮成一粒球狀物,把它的久不使用的尖刺展現出來,以最原始的方式抵禦攻擊者。無論如何絞盡腦汁,狐狸永遠戰勝不了這原始的技法。

在意志與表象的鬥爭中,狐狸與刺蝟告訴了我們一個微妙的譬喻。看似掌握全局的「表象」總會在最關鍵點失敗,而作為人類思想之母的「意志」才是堅持到最終仍不變的規律。

從另一方面說,把人的思想做一個非此即彼的劃分,顯然是單薄而不實的。我始終相信,超越形式不追逐結果才是一個最順應生態的評論方式。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蘇芸若 20110926

26-09-11 行動黨不到馬來區:非戰之罪

行動黨推出「YES,就是要兩線制!」的大選競選口號,這是一個概念沒錯,但不合時局的理念。

一個民主國家的社會發展,必須擁有國會兩線制的政治版圖。縱觀世界各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或改朝換代都是家常便飯,但馬來西亞的政治版圖與新加坡一樣,執政集團依然獲得絕大部分人民的支持。

國陣領導馬來西亞超過半個世紀,雖然間中出現國陣站在執政懸崖,差點陰溝翻船的情況,但事實上,國陣這一個由13個成員黨組成的聯盟,卻在過去數屆大選中,仰賴各族群在不同時代背景和政治氣候下,所給予國陣不同時候的支持,讓國陣有驚無險地捍衛其政治力量,而這也是在野黨最為痛心疾首的政治現實。

在馬來西亞的政治發展上,「兩線制」幾近成型的時候,也就是在剛過去的308大選。但前首相阿都拉把棒子交給納吉後,幾場補選證明納吉重新獲得馬來選民和印度選民的支持。

在三大族群支持率的變更下,兩線制的美夢似乎又要走回頭路了,而馬華一直高喊行動黨「以華制華」,不敢到馬來選區去競選等等的言論,也因為巫印同胞選票的回流,而更見「兩種族制」的成型,而非「兩線制」。

國大黨在納吉政府中,重新獲得兩名部長職的分配,而馬華卻在此時高喊少過308大選所贏得議席的15席,就不入閣。這樣一來,我們可以預見地,華裔在馬來西亞執政集團內的力量日漸薄弱。華裔選票傾向民聯,這是一個象徵「改變」的政治期望。

不過,在砂拉越州選上,行動黨高喊的「換」或「改變」,是一個對該黨產生真正意義的口號,因為行動黨在犀鳥之鄉成功「改變」了原有的政治版圖,所贏得的議席從6席增加至12席,但砂拉越的白毛政權依然不變。砂拉越州選,行動黨盟友公正黨及回教黨不爭氣,而讓行動黨白喊了口號。華裔以外的選民,依然傾向國陣,也開始了「華裔在野,其他種族在朝」的政治局面。

由此可見,行動黨無法擺脫「以華制華」的罵名,畢竟這一個政黨相對地擁有絕大部分的華裔代議士,歷史上也證明該黨獲得支持率,絕大部分是來自華裔。行動黨的「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旨在塑造一個公平,各族權益平等的社會,而這口號在馬來社會起不到任何作用,也無法獲得大多數保守派馬來人的支持,尤其是城鄉地區。

馬來權益獲得憲法保護,若強調各族權益平等,同等剝削馬來權益,是需要修改憲法的,而民聯推介的橙皮書完全不觸及這敏感地帶。在這樣的尷尬局面下,行動黨也只能一直煽動華印裔同胞,製造政府對華印裔不公的印象,以取得華印裔選民的支持。因此,行動黨不敢到馬來選區競選,是非戰之罪。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恩霆 20110926

26-09-11 亞洲應團結應對經濟危機

許多人都認為世界的經濟中心正向東移。擁有世界大半人口的亞洲在全球經濟風暴之前,其全年生產總值就佔全球的30%了,經濟也高速地增長。正當西方國家在經濟及政治決策上猶豫不決之際,中國何時會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亞洲人的生活水平,比起西方國家,將會提高多少呢?

當然,亞洲的潛能是很大的。哈佛前任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將亞洲的崛起與200年前在西方發生的工業革命比較,說:「工業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大約有50%,但以目前亞洲的經濟增長率,生活水平可能會上升100倍,達10000%。」

因此,我們有很好的理由感到樂觀,我們有穩健的經濟基礎,有年輕、龐大、有生產力的人力資源,也採用西方多種理念及作業方式,如自由市場、經濟學、科技等。但是,我認為,接下來數年,亞洲必須先克服全球經濟危機的種種困難,建立一個更繁榮的亞洲經濟區,並配合尋求改變的新社會經濟力量,才能守護亞洲的地位。

各國經濟是互相影響,互相依靠的,因此西方國家經濟衰退,金融體制發生巨變,亞洲也不可能不受影響。中國外匯儲備的3萬億美元中,超過一半投資在美國政府與企業的債務上,西方國家的金融機構也基本上仍是亞洲國家與企業債務及金融市場的主要投資者。而且,美國人的消費能力是印度與中國消費者加起來的5倍。

面對這麼大的危機,問題是亞洲是否有足夠信心應對。儘管亞洲國家政府不斷說要抗衡西方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壟斷地位,卻無法在如中國銀監會(CBRC)主席劉明康或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總裁丹斯里潔蒂這樣有資格的亞洲人下團結一致。

如果現在是亞洲的時代,我認為各亞洲國家的政府就必須確保亞洲在國際經濟領導上享有更多話語權。全球經濟危機已顯露出亞洲國家避免過於依靠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應更重視內需及亞洲國家之間的交易及投資。

亞洲需要增強其金融架構,以促進區內投資。由於亞洲國家都享有共同的未來,因此必須在沒有西方國家的干涉下,更多地相互直接投資。

亞洲也需要一個亞洲的信用評議機構,以更公正地評價亞洲國家的信用。我至今仍不明白為何中國的惠普信用評級比西班牙低。國家信用評級將深深影響世界對企業及國家的評價。

如果我們看看亞洲一路走來的歷程,就會發現「亞洲崛起」並不是什麼新現象,稱「亞洲的回歸」更能反映現況。我相信亞洲會有光明的未來,但要有這樣的未來,亞洲國家之間必須要有更深的情誼,也要克服社會經濟改變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本文摘譯自聯昌銀行集團首席執行員納西爾(Nazir Razak)
於2011年9月10日在馬中經貿投資國際大會的演講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25-09-11 这是甚么“不满”?

前首相马哈迪可谓“退而不休”,不断对政治局势指指点点,日前又旧调重弹,把他在任时讲过几次的理论再搬出来,那就是:政府不可能让每个种族都感到满意,各族都有不满,证明政府对各族公平。

这是似是而非的理论,退一步来说也並非全然如此,我们目前所以会出现各族都感到不满意的现象,那是因为某部分人受骄宠惯了,他们不但要自己拥有各种各样权利,而且还要剥夺別人的权利,不许別人拥有应该有的基本权利。

换言之,这些人感到不满,並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某种权利,而是不满意其他种族也拥有这种权利。这种所谓“不满”,是不合理的“不满”,马哈迪不能分辨什么“不满”是合理的,什么“不满”是不合理的,所以才会三番四次说政府不可能让每个种族都感到满意。

无理取闹

用一个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各族都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这既是社会契约,也有宪法规定。儘管这些受骄宠惯的人享有极充分的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却极力反对其他种族也享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所以每当华人要求兴建华小时,他们就反对,表示很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就是不合理的,政府不应该接受这种“不满意”。

实际上,兴建一所华小,毫不影响这些人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但他们却反对,“不满意”华人也像他们那样拥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这种“不满意”,其实是无理取闹,是蓄意剥夺別人的基本权利,政府根本无需理会这种“不满”。

其他如奖贷学金、商业机会,惯受骄宠的人都想要独霸,別人分到极小部分他们都感到不满。但这种“不满”是不合理的呀,怎可据此就证明对各族公平?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罗汉洲 20110925

25-09-11 英文尽佔全世界

记得我少年时代,在华校受教育,住的是纯华人村。我们同学之中有人对英文兴趣浓的,会被人批骂为崇洋,甚至受辱为假洋鬼子。那时,社会分作两个语文的世界,比较少数华人看上英文的前展性,子女就读英校。那是马来西亚独立前的激荡时代,多数华人子弟首选华校,不少仍然抱有唐山观念的华人,受时局影响,对英文不止排斥,甚至到了仇视的境地。

后来,新加坡的李光耀总理比较积极英文教育,好长的一段时日,他受批判。这种批判,由于英文教育的效果,要一两代人的时间来作証明,但是政治、文化、族情激起的语文信念,在一定的程度上,產生即时的激昂情绪,会受到不容异议。

今天,新加坡在国际生存空间所展示的实力而受世界敬重,最大的力量来自自英文与英语力。除开这个势力,又假设新加坡当年要不是及时掌握英文的这项软实力文化的优势,要不是借用著英文在国际间更方便的进行交流与吸收科技及文教资讯,再发展出自己的生存实力,新加坡再怎么成长,也到不了今天的境界。

新加坡只是个例子,英文成为普遍世界共认的软性文化力,已经不容否认。以语文来说,英文以外的语文,受政治、民族、信仰、语文学习难易度及应用方便程度的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可预知的未来,没有任何语文具备英文的强势条件。

英文,藉著英国向外开拓殖民地的威势向世界各地扩散,是一种向外拓展的软实力文化。当年,那么多人抵抗英文教育,指英文是侵略工具,除了是对自己语文的自信不足,英文也的確具备猛烈攻势。今天,没有一国不重视英文又极力推动英文教育,没有几个人会再仇视英文。对英文,世人由排斥转为追崇了。

中文也成为实力语文,不过,全球学中文的,海外华人除外,还不到百万人,反而在中国,急著要学好英文的人数在两亿以上。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游枝 20110925

25-09-11 尋找意義

訪一企業名人,談及他從低層做起,攀上高峰之路。

他說,做事需有熱情,不能僅視為一份賺錢的工作。換言之,要在工作中找出意義。這是淺顯的道理,說出來無甚深奧,只是我們在重複的工作與生活節奏下,漸變麻木,失去熱情。

他說出自己的經歷,當年即使只是一名負責傳遞的小弟,他亦是充滿熱情地去服務。後來,他這股熱情與服務,受到贊揚與賞識,被賦予機會承擔更大的責任。

一言再驚醒夢中人。我們做媒體工作的,常年寫稿,洋洋灑灑揮就幾十萬字(從入行算起,約是此數),的確有時寫得連自己都“麻”了。我們的文字一再重複,觀點一再重述,就似識途的老馬,循著舊路達到目的地,只是沿途的風景已經失去吸引力,老馬熱情不再。

寫一篇新聞,一則文章,不只是資料與文字的堆砌以及處理,在通過冰冷的鍵盤輸入中文字的同時,我們也需注入一股“用心”。一個人用心與否,文字會知道,即使騙得了他人,亦騙不過自己。

其實,何止媒體這一行,其他領域亦然。工作佔去了生活中一大塊時間,如果工作缺乏熱情與意義,那就不但影響生活素質,還浪費了寶貴的光陰。

或許,尋找工作的意義與熱情,是成人的任務之一。那一天,我看著那位企業名人,他那炯炯有神的雙眼,說明他已找到了,而我希望你也能。

文章来源:光明日報‧文:張慶祿 20110923

25-09-11 華人的種族性

雖然說大馬是一個多元種族與文化的國家,各族同胞和諧共處,但是在生活點滴上,往往會反映出各別的“種族性”,更突顯華人的種族性。

在公路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每當發生交通意外,總會看見馬來及印度同胞會主動停車去協助傷者,華裔同胞則希望儘快衝出車龍,或者疑心生暗鬼:“會不會是假車禍,引我下車來打劫?”

一位華人電器連瑣店老闆曾告訴我,三大種族顧客以巫裔最友善及爽快;印裔經常嫌東嫌西,如果店員反駁兩句或拒絕減價,他雖然會生氣地離開,但是對方下回還是會來光顧;華人生意最難做,一塊錢也要減,還要求贈品,若反駁他兩句,從此不再來光顧,甚至在外頭“唱衰”你的店。

試一試停車向路人問路,友族同胞若懂得路,一定會指路,甚至帶著你去到目的地,要是遇上華人呢?首先他們會上下打量你全身,以充滿懷疑的表情去思考你是否真的問路,然後問你去那個地方干嘛。

有時候,你還沒開口問,他毫不友善地搖頭晃手,正眼也不望你:“不懂!”

為甚麼他們有這種反應?因為父母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就教導我們去懷疑別人,“孩子,陌生人來問路,千萬別理他,那些是壞人來的。”或者“有陌生人和你講話,馬上逃跑,一定是拐帶集團。”

父母親也很愛製造恐懼感來嚇孩子,“你壞蛋,我叫‘馬打’(警察)來捉你。”,“你不聽話,我叫黑漆漆的阿捏捏(印度人)帶走你。”“防人之心不可無”、“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是華人孩子成長最常聽見的,重點是叫你要懷疑及懂得害怕他人。

文章来源:光明日報‧文:洪國川 20110923

25-09-11 馬共與回教刑事法

回教黨近來很麻煩,署理主席末沙布針對馬共發表意見引發爭議,課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當事人遭到提控,國陣政府還是繼續消費,內政部在開齋節開放門戶,特地邀請及表揚當年在戒嚴期間服務的退休警員,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動作。

個人竟見不會改變歷史

在末沙布“馬共英雄論”開始發酵時,中肯的歷史學家在受訪時說,歷史記載都是事實,當然,它是由人記載,主觀性無可避免,就如陳平的《我方的歷史》,只視乎你在看著哪一方撰寫的歷史。以凈選盟709集會為例,它肯定是歷史書不可忽略的一部份,但每個人在當天的遭遇不同,就有了不一樣的記載。

因此,即使是歷史學家也說,每個人都可以針對歷史有意見,而這些都只是個人看法,不足以改變歷史。有人還作了一個奇妙的比喻:歷史就像榴槤,喜歡就說好吃,不喜歡就說很臭,這些都是個人喜好。馬共課題演變成今日的局面,只能說是政治在作怪,因為發表言論者是回教黨的末沙布。

穆斯林須認同斷肢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回教黨精神領袖聶阿茲重提建議已久的回教刑事法,這次在公正黨領袖安華表態支持的情況下再掀波。對於回教刑事法,許多穆斯林欲言又止,必須要認同,因為它是可蘭經指定的法律。另一邊廂,許多非穆斯林因為不瞭解而感到害怕,以為要執行那些斷肢法很簡單容易。

事實上,要依據回教刑事法定罪不容易,執法的程序也很困難,不能隨便。當然,在基本人權抬頭的這個時代,要執行古老的刑法,社會壓力又是另一重關。最近在伊朗有一宗案例,一名男子因為求婚不遂後向女子潑漒水,不但使女子毀容,還致盲她一隻眼睛。被告在6年後被定罪需“以眼還眼”,執法定在今年5月中進行,由醫生注射漒水進眼睛致盲。不過,刑罰在國際人權組織施壓下最後一分鐘喊停。女原告最後也以她的權利原諒被告,讓原告逃過盲眼的懲罰。

無論如何,現在我國面對的都不是種族、宗教或歷史問題,而是政治。無事化小、小事化大,是政治人物喜歡玩的遊戲。具爭議性的課題都是很好的棋子,惟一個不小心,就會變成致命傷。

作為人民的,有誰真的在乎過去的歷史,又有誰會相信有一天我國街頭會出現很多殘障人士,經濟衰退、物價上漲、生活壓力才是我們的切身問題。雖然這些課題會繼續出現直至來屆大選,我們還是希望這些領袖腳踏實地,以漂亮的成績單來說服選民。

文章来源:光明日報‧文:李翠媚 20110925

25-09-11 又玩弄我們的情緒

回教刑事法的幽靈又被有心人老馬喚醒,其他有關沒關的有心人士你一句我一句的插嘴和頂嘴,熱鬧之餘也在舊題重出:吉蘭丹若真實施回教刑事法,對非穆斯林會有甚麼影響?

民聯影子首相安華說非穆斯林原本的權益不會改變,這等於是他表明瞭態度,他沒有反對回教刑事法,而華社已經對他越來有好感的聶阿茲長老,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要在吉蘭丹建回教州,這裡也傳達另一個訊息,有朝一日回教黨執政,必把大馬建成回教國。

如果大馬真的變成回教國,非穆斯林真的可以馬照跑,舞照跳?誰來寫包單?不可挑戰,不允冒犯的憲法下保障的一切,都有聰明的方法以土著特權之名歸類,然後在新經濟政策巧名配合之下被一些朋黨大肆掠奪國家財富,還會有甚麼“不可挑戰”之法?

雖然首相納吉已經出面降溫,強調以目前的現實情況而言,巫統不會實施回教刑事法,他說大馬現行的法律,已是根據伊斯蘭原則實行,因此並不需要實施回教刑事法。

這種只強調但沒保證的說法,怎麼還是讓非穆斯林的心裡一點都不踏實呢?

老馬舊事重提,當年是他拒讓丹州變質,此番挑起課題騷亂大眾,是時機已到,人和鬼他都做了,講好聽是讓回教黨原形畢露,讚之好招是一下子打醒非回教刑事法,也是打中民聯七吋要害,非穆斯林不要以為此事已了,這只是民聯三黨之間的互相諒解,在執政之夢未圓時,不要提出來挑逗非穆斯林最敏感的神經線而已。

可見事情很清楚,無論是州立回教刑事法或回教國宏願,在大馬凡挑起便好像變成一個很緊張的課題,是因為大馬依然停留在此課題仍可發酵的時代,縱然許多中東國家的人民都在不可抵擋的文明和民主進程空氣下大唱茉莉花開。

甚麼時代了,全世界國家都在向先進國目標邁進,怎麼還有人在高聳建築物下,四週輕快鐵穿梭,地下商場之上的堅硬混凝土地面,實行古老和殘酷斷肢、亂石擲死甚至是砍頭的回教刑事法呢?你要手拿iphone和袋裝ipad,受到文明教育的新一代穆斯林刑法執行者如何拿起石頭和利刀,向同文同種的兄弟姐妹出手呢?難道到時再從比我們更落後的回教國引進劊子手?

我深信各政黨的領導都是明白的,而他們只不過是當作政治課題來耍政手段,像老馬這種政治老手,最明白非穆斯林的要害在哪,他最愛玩弄的也是非穆斯林的感受,就是不讓你的靈魂安寧。

至於馬華和民政的強烈表現,或退出或絕交,也是該有的政治表態,合情合理。

文章来源:光明日報 文:鄭欽亮 20110925

25-09-11 马来亚殖民化的评议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大发现和新的论调,根据苏丹伊德里斯大学人文系的再纳克林教授说法,马来亚不曾被殖民,因为按照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爵士与霹雳的拉惹阿都拉于1874年签署的“邦咯条约”,仅是将霹雳视为“保护邦”(Protectorate)。

因此只能说新加坡、槟城与马六甲是英国的殖民地,而马来半岛内陆的各州属则不是英国的殖民地。

这样的逻辑能够站得住脚吗?让我们从一个历史事实来回应这个说法,以便驳斥这样的调论是不符史实,而在思想上是鸵鸟政策。

不符史实的鸵鸟思维

整个公认的历史是这样走过来的:

(一)公元1403年,来自巨港(苏门答腊)的一位马来王子拜里米苏拉建立了马六甲王国,地跨部分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后来国王改信回教,亦改称伊斯干达沙。马六甲回教王国由兹确立。

从那时开始,马六甲王朝经历了五位国王,直到苏丹玛末沙时代,葡萄牙终在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

这就是说,马六甲王朝生存了108年后宣告灭亡,首次被西方国家殖民化。

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1405年-1433年)就是发生在马六甲王朝兴旺的年代。

公元1641年,荷兰在印尼立定脚根后(1619年占有雅加达)攻陷了马六甲,驱走葡萄牙而成为第二个占领马六甲的西方列强,也结束了葡萄牙在马六甲的130年的统治。

邦咯条约殖民半岛开端

荷兰人之所以对马六甲有兴趣,完全是因为它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一个海港,有利军舰之通行。同时,荷兰也需要马六甲及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以稳住它在印尼的殖民地统治。

随着荷兰在海上崛起后,英国也在18世纪加入马六甲海峡的角力战。先是于1786年占领槟榔屿;再于1819年占领新加坡。

这一南一北地占有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岛屿,显露了英国人的战略比荷兰、葡萄牙及西班牙更有远见。

果然在1824年的时候,英国巧妙的让荷兰退出马六甲,而换取英国放弃在明古连港的军事地位。这是各取所需的交换。一个需要对印尼的整局控制;另一个则需要完全控制马六甲海峡,因为它把眼光瞄向中国的市场与领土。

就这样,荷兰结束了它在马六甲的183年的统治。英国也就真正地成为海峡殖民地的主人。1826年将槟城、新加坡与马六甲串成一道而拥有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

英国人虽然热衷于开拓更大的疆土,但是不忘对马来半岛的殖民化。

1874年,海峡殖民地政府与霹雳苏丹达成《邦咯条约》,启开了英国对半岛干政之开端。

在条文中,除了承认拉惹阿都拉为霹雳苏丹外,更规定除了有关宗教以及马来习俗外,其余一切政务,苏丹必须先征询参政司的同意。

掌握外交国防内政大权

这意味着英国从霹雳打开一个缺口,为日后对联邦内陆多个州的统治铺路。

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马来联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即指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步霹雳之后尘而相继成为英国的保护邦,并设有参政司全面参政。

在1896年,这四个州组成的马来联邦,又通称为“四州府”,在实质上已是英国的殖民地,并将吉隆坡列为首都。

同样的,马来半岛内的另外五个州,也相继成为英国的俎上肉。其原由是这样的:在1909年英国促成暹罗签订《曼谷条约》,成功地将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及登嘉楼从暹罗的手中取过来,而英国成为新的统治者。这之中还有一个州尚未纳入其中,那就是柔佛。

后者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同意英国委任一名官员担任顾问官。这样一来,这五个州也组成“马来属邦”(Unfederated Malay States)。

不论是参政司(Resident)或是顾问官(Advisor),他们实际上代表英国行使海外的行政权。

虽然各州保留苏丹,获得的权力是有限的。举凡外交、国防与内政大权都操在英国人手里,而经济大权也由英国掌控。

这半岛的九个州(马来联邦及马来属邦)连同新加坡、槟城及马六甲在早期组成了马来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被明确其定位。

事实上,当日本军国主义者于1941年杪占领槟城之后,整个马来亚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说马来亚内陆不曾被外国统治与鱼肉是不确实的。

未被殖民何须争取独立?

当1945年日本投降英军重临后,它就更进一步地显示马来亚是英国不折不扣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军事政府为克制马共而在1948年宣布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后,整个马来亚联合邦已是英国的“囊中物”。

因而在朝向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马来亚人民是需要向英军事政府争取与斗争的。如果马来亚不是殖民地,我国人民及自治邦政府无需劳师动众跑到英伦谈判独立。因此说马来亚在1874年后,已逐渐沦为英国殖民地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东马的沙巴及砂拉越,更是百分百的英国殖民地。也因为这样,东马的独立是通过加入马来西亚而取得的。而导演“马来西亚”这出戏的主角正是英国人,而不是本地人或东马人。

既然已摆明我们是英国的殖民地,则保护不保护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向英国争取独立的。若不是被殖民化又为什么要争取独立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谢诗坚 20110925

25-09-11 國州議員服務不佳需離職?

馬華總會長蔡細歷又有重大宣佈,他說馬華來屆大選的中選者若一年後被選民投訴服務表現不及格,就必須引咎辭職,以示對人民負責。老蔡的這番話看似展示馬華改革的誠意,但再深一層思考,還是脫離不了政治宣傳的味道。首先,如果國州議員專注看溝渠、修馬路、在報上呼籲失蹤少女回家、參加廟會、到中秋晚會演講、在中元節款待好兄弟等等製造曝光率的活動,那麼是否又會疏於最重要的立法、修法的工作呢?

馬華國州議員著重民生課題的演出始於林良實當上總會長之後。那時在前首相馬哈迪強勢作風下,逃離政治是林良實團隊的生存之道。為了讓人民感覺馬華的國州議員有做事,廣設服務中心是貼近民間的必要法門。而這一招其實是向前行動黨武吉免登國會議員李霖泰偷師。李霖泰勤於為小市民請命而聲名遠播。陳國偉也深得李霖泰的真傳,憑著服務路線才在1986年大選脫穎而出(還記得當時他的競選口號是「投我一票等於投李霖泰一票」)。林良實的民生服務路線在草根社會果然奏效,導致人力、財力的不足的行動黨自1990年後在大部份華人選區節節敗退。直至308後才因反風狂吹才一洗頹勢。

其實,國州議員之外,地方政府還有縣市議員,土地局則有村長、新村發展協調官等前線官職。這些七品、九品官才是民生服務的救火隊。不必勞駕國州議員爭搶看水溝的表演工作。再者,村長與縣市議員的任期可改為一年一任,表現不佳也可快速換人。但國州議員除非自己辭職,黨無權勤令他們辭職(行動黨過去曾履行國州議員先簽下未註明日期的辭職信,在對方退黨後即填上日期交給議長,但結果鬧上法庭仍然宣判辭職信無效)。顯然老蔡說馬華國州議員服務不佳即需辭職,那可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回想當初光牒事件爆發,蔡總辭去所有職位,唯獨只留下拉美士國會議員一職。是否道德有缺陷也因納入考核?

倘若,來屆大選後,有其他政黨的國州議員要跳槽加入馬華,蔡總是否又會基於政治道德問題,要求對方先辭去議員資格才入黨?想必大家都期待蔡細歷有一天會做出如此的宣佈。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鄭名烈 20110926

25-09-11 不是回教刑事法,而是政治

9年前的2002年7月,回教黨掌權的登嘉樓以28票贊成,3票不表態和1票缺席,三讀通過具爭議性的回教刑事法案。當時的州議會由28名回教黨議員和4名巫統議員組成,不表態和缺席者皆是巫統議員。

同樣的,18年前(1993年),回教黨執政的吉蘭丹州議會,也通過回教法,但迄今並未執行。

回教黨推動回教法,就如巫統捍衛馬來人利益、馬華維護華族權益、國大黨照顧印裔福利的道理一樣,主要在於彰顯政黨在的宗教事務/本身族群的正統性。

回教法或回教刑事法只實施在回教徒身上,非回教徒不受這套法律約束。在多元國情下,宗教,特別是回教已是成為政治的一部分。

回教法能否具體落實,建立在兩個關鍵基礎上,即立法和執法。回教黨執政的丹登兩州成功立法(門檻不高),不過進入執法階段前,卻出現很大的「違憲」爭議。

當年巫統指責登州回教刑事法違憲,因為聯邦憲法闡明刑事案件是中央政府權限範圍,只有國會才能通過刑事法,州議會沒有這種權力。

回教黨則反駁,聯邦憲法也列明回教事務屬州政府權限範圍,州議會有權針對回教事務立法。聯邦憲法第9目錄闡明,處理刑事和公共秩序有關的食物是中央政府的權限;回教事務屬於州政府權限。

問題來了,回教刑事法應該被視為「回教法」或「刑事法」?許多法律界人士認為,聯邦憲法沒有絕對明確描述這點。

根據回教教義,刑事法(Hudud)是回教法的組成部分。雖然憲法以不同目錄,分來中央和州政府的權限管轄範圍,但沒有特別針對回教刑事法作出明確和絕對歸類,留下爭議的灰色空間。

接著是執法環節。登州的情況是,就算成功立法(雖有爭議),執法期間卻面對困難。當年的登州總警長指示各警區主任不配合及不協助州政府推動回教刑事法,因為涉及罪案和保安事務乃中央權限。

儘管州議會通過法案,蘇丹也御准和簽署,但是法令是否牴觸聯邦憲法及有效與否,則交由法庭詮釋和裁決。這是三權分立的概念,當時的州總警長不應自作聰明,擅自決定。

日前聶阿茲重提實行回教刑事法,的確讓很多人費解。尤其是回教黨剛於9月10日向全國各州幹部講解福利國概念,並發佈首次曝光的《福利國文件》。

回教黨主席哈迪阿旺在說,該黨接受大馬多元社會的事實,目前是推動福利國的黃金時候。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聶老還要自掘陷阱,發表不討好的言論?難道他老糊塗,懵懂了?

行動黨大選備戰委員會文宣組組長丘光耀指出,聶老是回教黨的最高精神領袖,他的某些言論是為了捍衛回教黨的「黨魂」,即「最高綱領」,或稱黨鬥爭的「終極目的」而講的。

「這是為了激勵其黨員、幹部、核心支持者所發表的觀點,就如瑞典的社會民主黨也會將馬克思學說的某些理想(人得以高度解放的社會狀態)當做是該黨奮鬥的目標之一,而黨的理論家和高級領袖都會經常弘揚之。」

「但是選舉到來時,沒有人會祭出『最高綱領』作為競選宣言,更遑論要其他友黨為其背書。」

「遺憾的是,聶老的談話一旦被主流媒體放大,加上國陣蓄意的推波助瀾,回教刑事法似乎就成為當前大馬各族選民非要表態和取捨的唯一投票標準。」

經歷1990、1995、1999、2004和2008年5屆大選,月亮走過低潮和挫折,清楚明白回教與政治,回教與選民的關係,也巧妙的遊走隙縫中。

政治生存是硬道理,回教黨須評估得失,衡量利害關係。該黨不可能單獨執政,它放眼參選60席,就算全勝也只佔222席的27%。

回教法的爭議是偽議題,無法帶來有生產力的政治果實。相反地,轉移社會對重大課題,如選舉改革、廢除過時法律和擴大民主空間的關注。

過去20年,回教除了是信仰之外,更是一種兩刃政治工具,可以拉票,也能倒票。朝野經常以宗教課題,換取支持率。

我們必須撐開更大的民主天地,健全的民主政治懂得尊重和包容社會的多元性,接納各族、宗教和文化的差異。認清議題,理性問政,不受其他枝節影響,才能邁向有利競爭的兩線制。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藍志鋒 20110926

25-09-11 馬來語文運動史話

語文向來是我國最具爭議性的課題之一,之所以如此,在於馬來語文民族主義者堅持,馬來語應成為我國「唯一」(tunggal)的國語與官方用語。若非對這個「唯一」的堅持,許多無謂的爭議與事件,其實是可避免的。如1969年的選舉結果,便也與語文爭執有關。

馬來語文民族主義者,何以要堅持馬來語的唯一性與絕對性?儘管聯邦憲法第152條已規定馬來語為國語與官方用語,可是語文出版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DBP)依然把每年2月15日定為「語文鬥士日」(Hari Pejuang Bahasa),以表明最終目標尚未完成。

實則,1967年國語政策在國會通過時,許多語文鬥士便大搞示威,甚至從語文出版局出發,遊行到首相東姑阿都拉曼的官邸!1995年教育法令案在國會提呈時,也遭到四六精神黨的質疑,質問何以教育部長擁有豁免權(pengecualian),可豁免其他源流的學校推展國語教學?2009年,語文鬥士們也組織起來,大力反對英語教數理(PPSMI)等政策。

少壯派推廣民族覺醒

其實,做為一個相對開放的多元語群國,要把馬來語唯一化、絕對化,是有其難處的;如聯邦憲法第161條便寫道,沙巴、砂拉越兩州可延用英語為官方用語,且可在國會及聯邦政府活動中使用英語,這無疑也為英語留下一條生路。

無疑,馬來語本是種開放、優美的語言,這也是何以它能成為馬來群島的通用語的主因。只是在封建王權時期,由於教育不普及,馬來語與馬來民族的發展也長期受制約。比方說,著名的馬來學者阿都拉文西(Abdullah Munsyi,1796~1854)便在其著作中,對馬來語文與社會的落後深覺擔心。

在20世紀初期,回教改革主義者「少壯派」(Kaum Muda),也深感得趕緊喚醒沉睡的馬來人與回教社群,以免被時代淘汰。本身是阿印(阿拉伯-印度)混血兒的阿都拉,與相當部份為外籍回教徒的少壯派,也不約而同地認為馬來/回教社會的傳統精英,包括王室、貴族與傳統派宗教師,得對馬來/回教社會的落後,負起相當的責任。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可以想像,具有救亡圖存意識的進步人士,會有急迫感去發展馬來語文與教育,並推動現代化。歷史地看,從20世紀初期到二戰前,馬來社會確也湧現了許多的相關社團與刊物。如從1876至1941年,馬來亞便前撲後繼地出現了147種報章與雜誌。

大體上而言,這些出版物與組織相對集中於海峽殖民地(三州府,即新加坡、馬六甲、檳城),尤其是新加坡與檳城。其中,思想先進與富有改革意識者,如少壯派回教改革主義者,並不易在半島大事活動,因為傳統的政治精英、王公貴族與宗教師並不歡迎他們。儘管如此,他們對馬來社會的覺醒,民族主義的崛起,與回教改革主義的傳播,依然起了相當的作用;而馬來語文的現代化,則是這個醒覺運動中的重要一環。

從歷史來看,早在1888年,柔佛新山便出現了一個「語文教與學聯盟」(Pakatan Belajar-Mengajar Pengetahuan Bahasa),以進行馬來語的規範化,語法精緻化,與創造新語新詞的活動。這個組織也創造了「setiausaha」(秘書)、「pejabat」(辦公室)、「jadual waktu」(時間表)等用語。今天馬來語以柔佛─廖內(Johor-Riau)馬來語為標準語(bahasa baku),便與這組織的努力有一定的關係。

在1930年成立的「筆友會」(Persaudaraan Sahabat Pena,PASPAM),與1938年成立的「馬來青年協會」(Kesatuan Melayu Muda,KMM),均是1930年代少數跨越州屬,以整個馬來亞與馬來民族為對象的先進組織。此外,1950年成立的「文學家陣線」(Angkatan Sasterawan 50,Asas 50),也是戰後推動馬來語文運動的重要推手。筆友會,文陣50及多個馬來教師協會,不但致力於馬來語文的現代化,也不同程度地介入政治活動。他們出版的各類雜誌,也與報紙副刊一樣,為馬來語文與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空間。

從官方用語到思想用語

就官辦組織而言,英人1922年在霹靂丹絨馬林設立的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學院,及附屬於師範學院的翻譯局、寫作局等,在這方面也功不可沒。其中,1956年成立的語文出版局,更是馬來語文民族主義的堡壘。

語文出版局可說是戰後馬來語文現代化的最重要機構。早在1960年代,此局便不時出台國語周、國語月等國語推廣運動,也出版各類定期期刊與辭典,如《語文局字典》(Kamus Dewan),並在1972年推動與印尼統一拼音等。

在1960年代初期出現的「國語行動陣線」(Barisan Bertindak Bahasa Kebangsaan,BBBK),便以語文出版局為據點。當其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出外演講時,還帶了紅漆、黑漆等,以便用來噴塗所看到的非馬來語廣告!當首相東姑暗示他們為極端者(pelampau)時,他們便立即要求見東姑解釋(見國家文學獎得主阿都拉胡先(Abdullah Hussain)2001的《尋找語文之路》一書);在1980年,巫青團長更直接要求華文、泰米爾文小學變質!

就馬來語與國語的關係言,早在1930年代,便已有不少人如拿督翁便埋怨政府文告因沒馬來文,而難以上情下達,也抑制馬來語的正常發展。對這些進步人物而言,馬來語要有前途,首先必須是成為官方用語與教學用語,從而在這個基礎上,把它進一步發展為學問用語(bahasa ilmu)與思想用語(bahasa intelektual);不然,馬來文就不易發揮其潛能,更遑論被視為受人尊重,且民眾愛用的「團結語文」。

出於這種考慮,他們爭取馬來語為官方用語;只是,一直到1950年代初,馬來語的地位依然未受到充份重視。當時殖民地當局雖表面上肯定馬來語的作用,卻把它定位為小學的教學用語,以致引起馬來語文教師的不滿。而1952年舉行的「馬來語文與文學大會」,也揭示了要實現馬來語做為國語的最終目標,而左翼政團則在更早的年代就提出了相同的目標。

與此相關的,則是馬來語的拉字化。本來早在20世紀初期,英國人便主張馬來語應拉丁化;只是不少文化與宗教保守主義者認為,這將切斷馬來人與回教的根,因此加以反對。

未來淪為中下層語言?

不過進入1950年代,拉丁化已佔上風,不僅現代派的「文陣50」支持,連對馬來語,尤其是語(文)法頗有建樹的少壯派領導教育家再納阿比丁(Zainal Abidinbin Ahmad,又稱Zaaba,1895~1973)也呼籲將馬來文從爪夷拼音轉入拉丁拼音。這不僅有助於馬來語文的高級化,馬來民族的進步,也有助於其做為國民團結的工具性作用;其中,加速馬來人現代化則是重中之重。

儘管如此,包括把「馬來語」改稱為「馬來西亞語」,收集、翻譯並吸納大量學術與科技用語的做法,讓不少馬來語文主義者,尤其是年長的一輩,依然擔心馬來語的前景。有者還懷疑,馬來語會否淪為中下層的苦力語言(bahasa kuli)。

之所以如此擔憂,有其內外在因素,如民族主義的變質,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後果,金錢政治的興盛,互聯網的普及等。此外,過於「馬來中心」或「馬來回教中心」,如限制非回教宗教書籍的馬來文化,在1970至1980年代甚至限制非馬來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等,也難免會損及馬來文的全面與健康發展。馬來語文民族主義者護語心切,也關注馬來人的進步,這本是好事,只是,若過火到要他族犧牲其語文,就未免太強人所難。就1996年教育法案言,他們質疑教育部長的豁免權,可卻不能體會到,非馬來人更擔心教長不願豁免,撤銷豁免,或增加額外條件的不安。畢竟,情形可能會出現逆轉。

就此而言,大體上巫統的領導層是「見票眼開」的現實主義者。他們並不全是在原則上堅持多元文化語文的多元主義者;其政策會向單元主義或多元主義傾斜多些,主要取決於政治考慮與力量對比。有鑑於此,若欲強化多元文化、語文主義,就得在政治上強化兩線制、民主化,並實現對人權的尊重。當然,長遠之策依然是提升全民的人權意識,以及「和而不同」的共識。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10925

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24-09-11 “烂仔”变人才

朋友两夫妻都有工作,儿子在附近小学毕业后,无从选择下的“选择”就是进附近国中。国中教学媒介语是国语,学生多数是友族,在语言、种族存在巨大差异下,他適应不了。不但成绩差,品行也不及格,加上同学间相处不融洽,自然而然成了“逃学威龙”。

逃得太多,校方通知家长。家长得知,勃然大怒。老妈嘮叨,老爸要打。逼得急了,小子离家出走。出走后,爸妈急了,到处去找。人海茫茫,哪里找去?还好钱用完了,小子归家。打骂一轮,再回学校,但问题依旧──这样的儿子,怎么教?

难!但並非全无法子。“重症”需下“重药”。“传统”的观念:十四五岁,不读书做什么?即使读不上大学,怎样也要中学毕业,有张文凭……这样的观念解决不了问题。

小子的情况是根本无法適应学校环境。转校?成绩品行差,无校能接受。读下去?继续逃学、离家。读完中学,恐怕就是“烂仔”一个。要“对症下药”,就得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其实这孩子很可怜:样子不討好,成绩满江红,品行不及格;爱上一个女同学,人家不睬他;校內有恶霸,得交“保护费”;老师討厌他,爸妈老骂他;在校够孤立,回家没温暖……你叫他如何活下去?

学校环境我们改变不了,但自己的態度绝对可以改变。面对这样的“问题少年”,应该关心、沟通、鼓励。他既然无法適应学校生活,也不是读书的料,就应让他立刻离开那个环境。

朋友两夫妻听劝,改变態度,征询他的意见后,让他去学修车。他很有兴趣,用心学。老子看他是修车的料,替他报读修车课程,他也很投入。日后他有实际经验,又有修车专业文凭,前程无可限量,“烂仔”变人才。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双紫 20110925

24-09-11 我愛馬來西亞

“Rasa sayang,sayang,sayangsayang hei…”、“你是福建人,我是潮州人,冇管我是甚麼人,我是馬來西亞人…”,這兩首愛國歌,最近成了茹茹最愛哼的曲子之一。

第一首是近期不斷在電台及網絡狂播的《辣死你媽2.0》戲中曲《Rasa Sayang2.0》,第二首則是阿牛和阿輝合唱的《我們一家都是人》,不同的曲調,同樣很有愛國的味道,不管你來自甚麼樣的背景,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

我從小生長在三大種族共居的園坵,膚色對我而言根本沒有特別意義,我的鄰居、朋友和同學,都包括了華巫印的族群。當時,我真的很喜歡馬來西亞,更以大馬人為傲。舉凡電視直播在國內外舉行的運動比賽,一有大馬選手出場,我都會狂喊“加油”!

那種感覺,那份愛國的情操,卻在我逐漸長大後,開始變得淡薄。現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友族朋友,茹茹在霸市看到戴上頭巾的巫裔姐姐,回來後嚷著要我用布幫她裹著頭;在學校看見印裔老師額頭上有黑點,回來後便依樣畫葫蘆,在家人額頭上逐個“點痣”,想是她發現了友族和我們不一樣的文化象徵。

偏偏大馬在經濟與教育政策上,總是無法讓人感受到身為馬來西亞子民應享有的平等待遇。成績卓越並有望成為博士級法醫的華巫混血兒阿妮札,申請在政府機構實習被拒的個案,看了心底一陣難過。一個馬來西亞,難道只流於口號?

文章来源:光明日報‧文:陳玉燕 20110923

24-09-11 不患贫 患不均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政府原则上同意把半津贴学校转为全津贴,惟这样会涉及庞大开支,所以政府必须先衡量财务能力可否负担得起。

实际上,前两位教育部长,即慕沙莫哈末和希山慕丁都说过不反对半津贴学校转为全津贴,但政府“不急于”这样做,因为除了半津学校不愿把校地捐献政府外,政府财力也不足。也就是说,即使半津贴学校董事会肯用校地换全津贴地位,政府现阶段仍“敬谢不敏”,只因“钱不够用”。

那么要到什么时候,政府才有足够财务能力,把半津贴学校改为全津贴呢?恐怕没有人能预料得到。

教育部法外立法

独立不久,联盟政府宣布为人民提供6年免费小学教育,赢得全民赞扬。但到了1970年代末,教育部却把学校区分为全津贴与半津贴,可想而知当时政府已感到“钱不够用”,于是不得不把免费小学教育的承诺打个折扣,把数约千所华淡小列为半津贴学校,政府不承担半津贴学校硬体设施的经费,连维修校舍都须自己搞定,这区分法当然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却把负担转移到人民身上,而且这种区分正是名副其实的法外立法,因为教育法令并没有这样的区分法,所以也可说政府本身不能遵守法律,但因“钱不够用”, 政府已不能考虑太多了。

钱不够用非主因

政府于1970年推行新经济政策,随即实施工业协调法令,严重打击了经济发展,经济低迷,政府要继续推行免费教育乃感力不从心,于是教育部施用半津贴计以度过时艰,这“巧计”容易“理解”。

惟到了1980年代,前首相马哈迪改弦更张,搁置工业协调法令,外资遂源源而来,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一片繁荣鼎盛状态,应该“钱够用”了吧?但教育部并未因此撤销全津与半津贴学校区分,这点倒令人民不能理解,岂积非成是,抑或不肯公平对待各族之母语教育权利?但国阵政府一直强调它公平对待各族的呀。

无须否认,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半津贴学校不能“脱贫”的原因,原来超过90%发展拨款拨给国小,占学生总数25%上下的华淡小所得约为5%,实在不成比例。若按学生比例发放发展拨款,半津贴学校自然可受到较公平对待;此即不患贫,患不均的道理,惟因政府的政策是优先发展国小,95%发展资金投入建设国小之用,半津贴学校不能“脱贫”并不完全因“钱不够用”。

人民负担教育费

或许,我们必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我国的经济状况,尽管部长们每年都说我们的经济发展今年胜往年,外资一年比一年好,前首相马哈迪还告诉国人,大马已是经济小虎,除小龙外,我们的经济已称霸东南亚了。

然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能实施真正的免费小学教育,人民须负担半津贴,甚至全津贴学校的硬体设施经费,家长须付偏高费用,若国家经济状况果如我们所听到的那么好,又何致此?独立五十多年尚无法全面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思之令人汗颜,到底是什么原因?经济小虎梦也该醒了吧。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罗汉洲 20110924

24-09-11 承認「統考」又如何?

大選前夕,當權者按例都會捎來令全民欣喜的消息,尤其是一直渴望「甘露」的華裔群體,已經習以為常視之為大選「禮物」,每5年才有一次的「恩惠」。華裔手中神聖一票仍徘徊在國陣門外,最能安撫華教激情的其中一項,即承認獨中統考文憑,預料會在本屆大選前宣佈。

早在4.16砂州議會選舉之前幾個月,人聯黨主席及砂州副首長陳康南就透露即將承認統考文憑;可能祇是一個州的選舉,這麼重大的禮物不如留待全國大選,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當時董教總要員亦露口風,彷彿在砂州選舉前夕落實。獨中統考不受承認的癥結,在於課程綱要及教學媒介語(華語)與政府迥然不同。

記得馬華總會長蔡細歷與副教長魏家祥高調會見首相納吉與教長慕尤丁,表示事關統考3科優等資格可進入師訓的承諾若不能成功履行,即雙雙呈上隨身帶來的辭函。

兩人食言沒辭職,統考畢業生進入師訓的資格變成是3科優等加上SPM馬來文及格,令馬華無法向華裔族群邀功;近日蔡總又提起已存在的事實,表示統考4科優等者,政府將探討接受憑績效進入國內大專深造(未說明進入政府的大專院校)。

從上述過程看來,承認統考文憑或會附加SPM馬來文必須及格的條件,這對於馬來文課程的水準較遜的統考生,無異是致命的難關。

無論附有條件或全面承認獨中統考文憑又如何?如果無法在國辦大學深造,在公共服務領域就業,無法與政府考試的文憑享有同等價值、公平對待的地位,遲來的承認何喜之有,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次等或邊緣化的另類。

統考文憑不僅在國內私立大專院校受到承認,新加坡及一些英語國家已率先承認其為進入大學深造的資格。

董教總專注獨中教育的發展,華裔族群因此承擔了龐大的財務負擔,儘管替政府和國家節省一筆培育英才的教育撥款,卻無法促使政府將省下來的預算轉移到國民型華文中學。華裔承擔教育開支已有日益增加之勢,包括企業家收購企業養校都非治本之道。畢竟辦教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風 20110914

24-09-11 八十後的這代人

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目前都正邁向三十而立之年,大都已從大學畢業在社會上打拼,有些已生兒育女,有些仍在求學。

在中國大陸,這些人被稱為「八零後」,幾乎是一胎化政策下產物的代名詞。文化大革命後出生的這一輩,見證中國經濟慢慢復甦,且漸漸和國際主流文化與思想接軌,再加上父母們強加於獨生子女的期望及個人意願,「八零後」普遍上被老一輩人認為是幸福的個人主義一代,多數是被貼上負面標籤的「草莓族」。

在香港,「八十後」近年來是個炙手可熱的名詞,報章新聞常常報導這一代人的形象。尤其是在反廣深港高鐵的示威活動上,八十後的青年展示出激進青年的一面,甚至有媒體認為他們是政壇的生力軍。

台灣近來把七年級生(民國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意為1980年代)稱為「凱飛族」(cared-free)。104人力銀行的一項調查指出,相較五年級生最想追求「健康」、六年級生追求「家庭」;七年級生則將最終目標為訂定在「快樂」,其次才是家庭、健康、財富。這群凱飛族踏入社會時,台灣經濟已不如當年「亞洲四小龍」時代的蓬勃,因此在失業率高的職場中努力抗衡,尋求自我的快樂。有人更認為他們是被照顧的一群,活在自己的世界,因此宅男奼女特別多。

李光耀月初在南大與大學生對話,說目前持有大學文憑的人大大增加,但並不表示現在的人比以前聰明。大學畢業生不應該認為自己應獲得更高薪水、更多獎勵或更多面試機會。換句話說,重要的是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個持有文憑的人。另外,他也不認為在總統選舉後新加坡的年輕人政治覺醒了,「經歷大選並不意味政治覺醒度就必然提高。所謂政治覺醒是瞭解社會階層的政治隔閡,和瞭解經濟發展為不同人所帶來的不同機會。」

各國八十後的青年,是否真有不同的形象?活在科技急速起飛的時代,八十後已經和科技及網絡脫離不了關係,再加上大學畢業生比比皆是,他們如何在人群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呢?

馬來西亞的八十後,並不需要被框在一個既定的形象範圍。我們活在一個尷尬的時代,當首相說我們正邁向「世界最民主國家」的同時,我們是否會分辨是非對錯?從關心個人的快樂自由,乃至身邊的環境,再到國家的發展,我們必須知道自己處在是怎樣的時代,以自己的能力能夠做些什麼。

獻給剛投入職場的新鮮人,以及像我一樣為了逃避現實而繼續關在象牙塔的八十後。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蘇穎欣 20110922

24-09-11 陪審團

看港劇的人都知道在香港,在高等法院審理的嚴重犯罪案件中仍然使用陪審團。有時候收聽電台廣播,主持人提起我國的司法制度或社會新聞時,會打趣給很多的例子和提出陪審團定案時的看法和疑點,問題是到底馬來西亞有沒有陪審團呀?

其實,或許很多人都不清楚我國早在1995年1月1日取消了陪審團制度,迄今已有16年。現有的案件皆由法院決定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讓人有印象和沿用陪審團制的案件應該就是震驚全國的莫娜芬迪(Mona Fandey)的碎屍18段殺人案件。當然,陪審團制度的利與弊,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考究的問題。陪審團是否能夠真正代表司法獨立、社會公正和民意還是一個冗長的問號。

翻閱一些資料,通常把英國現代陪審團制度的建立和成立追溯到1215年的《大憲章》,也聽說陪審制度最早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雅典。雅典的公庭皆由公民組成的陪審團來審理案件,並沒有法官。歷史上著名的審判蘇格拉底的案件,就是由501位公民組成的陪審團來宣判蘇格拉底死刑的。必須註明的是,當時陪審團的意義和現在不一樣,他們並不是處於「陪」審的地位。而現代的陪審團審訊制度,都會被當地的法令約束和管制。

很多學者都認為陪審團制度被認為是公民參與司法和審判最直接的方式。其本意是要遏止法庭裁決偏袒一方,或者禁止法官有酌情的決定權力和干預司法的操作。由於陪審員並非法律專才,主審法官必須要以法律論點向陪審團作出指引。就如我們常看的港劇一樣,陪審員都是由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出任,除了參與刑事案件及部分的民事案件聆訊,還可以做出裁決。

儘管我國目前的司法制度輕易受到政治和腐敗的影響,但法官必須解釋他的判決。如果我們沿著使用陪審員制度,其後果應該會不堪設想。

當然根據理論和書面上的闡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一旦涉及繁瑣和複雜的案件,大多數陪審員或許不熟習科學或技術性的事項,在這一種情況,被告人通常要有證據證明自己得到不公平的審訊,否則法院不會干預陪審團的裁決。無論如何,還是由法官決定某人應否出任陪審員,如法官認為該人因其無行為能力以致不能有效地履行陪審員的職務,則法官須撤銷該傳票,所以法官的角色依然非常重要。

大家或許都都看膩了我國常常上演「過度敏感」和「過度困難」的案件。也有很多的組織,如律師公會甚至是首相署部長都曾經提出恢復陪審團制度,這到底會對司法「造成方便」或「不便」?反觀陪審團制度已在英美等實施超過600年,其運作發揮了保護人權的實例。

無論如何,要恢復陪審團制度和確保它的良性發展,需要的還是公民對國家法律的認知和熱情和相關組織的推動。以目前的走勢來看,陪審員對我國社會帶來的益處是否成正比,看來是自不待言吧!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潔木美 20110924

24-09-11 居安思危話華教(二)

華教發展至今天,絕對沒有半點僥倖,通過華教的組織,靠著一股民族情意結,為了維護自己文化教育以一股高漲的熱情,團結一致出錢出力致之。

一路來,董教與教總之間,董教總與華教組織之間,各州聯會之間,就是靠「民族教育」至上維持彼此毫無從屬關係,上下之分及法定約束力的一種聯盟。彼此沒有共同的規則或法律的條文遵循。因為過去的華教領軍人物都沒有私心,一心一德奉獻華社。有事大家商量,以大家的意見為依歸。大家朝向一個目標,即「維護華教利益與生存」,一致對外捍衛華教。

反觀今日,我國華團雖然有董總、教總、華總及林連玉基金,及各州華團、各州董聯會,但這些組織也隨著時間、政局的轉移而改變。華社與華教團體,似乎已分道揚鑣。華總幹華總的,董教總與林連玉基金本是同根生,現在也在鬧情緒。董總視林連玉基金為分庭抗禮的組織。董總與林連玉基金互不咬弦,甚至連一些董事會也與董總有爭論。這一切都說明華教正面臨轉型的時候,而內訌和人事傾軋正是華教的致命傷,可能因此自陷泥淖而不能自拔。

華教會鬧分裂及自我分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今日華教組織和華團,還沒有出現一個真正令人信服的領導人物。不像50年代至90年代那樣有林連玉在前,林晃升、沈慕羽在後,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有公義,全心全力為華教的存亡而鬥爭;甚至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而現在的所謂華教人士則複雜多了,對華教的態度也不如以前的積極進取,最多發發文告表達不滿。沒有力爭,認為華教在我國的發展已沒有問題,自然的憂患意識也薄弱了。這是一個潛在的危機。

其次是今日的華團及華教團體的領導人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牢控著領導。我不是說年紀大的領導不好,而是培養接班人,對華教更重要。年輕人才是真正的華教的主人。現在不培養灌輸他們對華教的認識,久而久之華教就再沒有人去爭取、去維護了。那時華教就岌岌可危!

要知道,現在的年輕人,他們關心的不是華教存亡的問題,他們缺少了像以前的民族意識及為華社服務及獻身的精神,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切身的利益和前途。所以我們應關注這現實的問題,就是如何教下一代關心華教的演變與發展。

我們也很心痛,目前一些華團及華教團體,還在排斥青年人進入核心工作。他們原抱著一般熱忱的心,改革一些過時的規章或反對領導的顢頇,結果被凍結行使權,甚至開除。假使這種歪風繼續吹,將影響年輕人加入華團工作,因為他們在華團不能伸展他們的抱負。這是一種危機。

另一種危機就是政治團體滲透華教、華團組織。自90年代開始,就有政黨提出「打進董教總,糾正董教總」的口號,今天也證明了,許多華校的董事部被有政治背景的人物滲透。一些州屬的董聯會也由某些政黨人物控制。這些政治人物利用董聯會的名譽與地位作為他們的政治本錢,這與華教一向「超越政治」的原則相違背。我不是反對政黨人物進入董事部或董事會,若他們真正為華教,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不得不預防「華教」屆時變質的情況發生。過去政黨太多的承諾,都是一場歡喜一場空,我的憂慮也在此。

為了華教的發展,我不得不提出這些問題,向大家請教、關注。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胡萬鐸 20110924

24-09-11 根除種族主義

馬來西亞種族極端分子在各種種族機構,如國家干訓局(BTN)的推波助瀾下,聲聲不息。許多種族主義分子在處理事情和各種錄取的當兒都是以膚色作為標準。這種情況「見慣不怪」。但是很奇怪的是連華巫裔的混血兒也被歧視,我只能驚歎地認為,種族主義又跨進了一步。

這位混血兒阿妮莎一心想要在假期中到警察部門及中央醫院實習,結果因為母親是華裔而不被錄取。其中院方拒絕的理由是安全問題(under security)。相信所有讀者都與我一樣百思不解。

與其說是小拿破侖在作怪,不如檢討國家的施政方向。為了維護特定種族的地位,在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過去到現在都是實施分而治之的政策。不管能力有多強,只要膚色不對,依然不獲錄取或提拔的機會。

許多種族主義者對於種族的偏見只是針對馬來西亞人,白皮膚的老外卻大受歡迎。例如在醫院裡經常有外國的醫生來交流,甚至在大學當教授。對於老外,如果他們不喜歡隨時可以離開馬來西亞,他們可以選擇不被欺壓,甚至還有大使館或領事館為他們出頭。而本地人則比較可憐,他們沒有能力離開這片國土,只能委屈求全。

種族主義在馬來西亞根深蒂固,要連根拔起還是有可能的。那就必需考驗朝野議員的道德勇氣、政治智慧及政治意願。這種人在馬來西亞還是存在的。例如現任檳州首長林冠英在擔任馬六甲市國會議員時,為了替一位馬來少女被強姦而申冤,結果自己被關入牢房。

除了政治的鬥爭,我國也有許多藝人通過各種方法,打破種族主義的思想枷鎖,例如已故著名的導演雅斯敏,通過製作廣告短片,促進種族關係;一個叫Geng Wak Long的音樂團體,使用了各種族的民族樂器來表現各民族的文化精華等。這種提倡真正馬來西亞人的文化已經在澎湃發展。

政治領導層可以在一夜之間改變,可是社會風氣及種族主義的思想就必需經過長期不斷地塑造才能改變。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李映霞 20110924

24-09-11 是誰聰明是誰笨?

以前受高深教育的人少,很多受教育不高的人沒有足夠的管道接受不同的訊息,因此常識水平比較低。從科學角度來看,他們雖然常識水平比較低,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比較笨。同樣的道理,從科學角度來說,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雖然他門知識水平比較高,但是他們並不一定比受教育低的人聰明。

但是,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常常因為常識資訊來源比較多,常識比別人多一點點,就自以為是,以為受教育程度比較高,就表示自己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聰明。心術不正的人,還會利用那一丁點的常識去欺騙別人,甚至還去欺負人,這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

現在教育水平因為教育普及而提高,所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鴻溝窄小了,大家的知識水平也接近了。現代資訊科技進步神速,這個年代才讓人體會到什麼叫做一日千里,特別是有了互聯網,只要有受過基本教育,懂得利用鍵盤上的字母拼字,什麼資訊都垂手可得。這也就是說,一般所講的聰明與愚笨的距離也減少了,或者說現在的聰明人多了,笨人少了。

話雖這麼說,但是很多自以為聰明的人,腦袋還活在上個世紀,洋洋得意,以為自己是聰明人,別人都是笨人。他們以為自己說什麼,那些笨人都會相信,以為自己做什麼,笨人都會跟從。

所以就有一種聰明人以為只要掌握資訊管道,就可以為所欲為,忘記了現代資訊管道是無法壟斷的。這種聰明人,也以為只要打著大旗幟,就可以通行無阻,完成一統大業,壟斷市場的霸業。他們不知道,他們只能在某段時間壟斷一小部分的市場,不能永遠壟斷整個市場。

他們被自己吹得快吹破肚皮的虛話所麻痺,相信自己所編的托詞謊言,逐漸迷信自己是正義之師,所以他們一邊努力嘗試壟斷市場,另一邊卻塗脂抹粉,給自己的醜行圓謊。比方說,一家公司買下其他三家賣同樣產品的同行,如果老闆說為了民族大義,雖然一統大業,但是不準備整合、不裁員、讓四間公司聘用各自的首席執行員、總經理、市場部、人事部、行政部等等,繼續運作,繼續服務原本的市場,不要用腦,就用您的膝蓋想想,您說這個老闆是聰明還是愚笨的?

說他聰明,好像不符經商道理;說他愚笨,也不符商場實況,到底是誰聰明是誰笨?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鄧章欽 20110924

24-09-11 馬哈迪的殖民論2.0

「華人不論有無能力,必須通過英國和歐洲公司來進行貿易;他們的膠錫必須售給這些公司,價格完全由他們控制。華人知道英國殖民政府是支持這些公司的,所以很少嘗試去建立本身的市場,或從外國尋找本身的合約。」

「華人的壟斷是大於殖民地統治時期英國人所造成的壟斷。英國人只是局限於大規模商業而將零售商業讓給華人。在華人方面,每種商業,由販賣水果一直到數百萬元的建築工程,都被他們壟斷。即使是麵包屑也不留給他人。」

「(馬來人)他們用一種漠不相干的眼光來看待國家。這只是一種現象,他們似乎對發生的一切事情漠不關心。他們對殖民地主人不但沒有不滿,反而全意去歌頌英國人。他們甚至以能夠成為帝國的一部分而感到光榮。」

咦!這到底是誰說的呢?一點沒錯,所有的文字,都摘自前首相馬哈迪醫生原著的《馬來人之困境》。可是,現在馬哈迪醫生怎麼說呢?他說:「技術上論,馬來亞從來不曾被殖民,儘管英國是以殖民者的姿態自居。」

馬哈迪醫生此說要是當真,那麼《馬來人之困境》書裡當初何來「殖民政府」之說呢?馬哈迪當前發表的殖民論修正版,恐怕是出自不同階段的政治需要,刻意打造的一套說辭。

一旦設想「馬來(西)亞從來不曾被殖民」,1957年8月31日何需獨立,1965年9月16日何需建國?這麼一問,可見一個馬來西亞歷史書寫的初版和後來的2.0版本,大有一匹布長的差異。

我方、你方和他方,乃至男方與女方,皆各有相異的理解。時代畢竟風雲劇變,恰如華商當年一粒不留的「麵包屑」,參照翁詩傑先生前不久的發現是:「現在我們(馬華)僅能冀望從巫統餐桌上撿到麵包屑。」

是誰當家,是誰當權,一切盡在不言之中。馬哈迪醫生口裡所謂技術上的補白,僅供參考,幸勿當真。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楊善勇 20110922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23-09-11 只靠首相一人,哪够?

看得出来,首相拿督斯里纳吉真的很有心把工作做好,一手捉经济发展,一手捉政治开放,还要同时在社交媒体和网民同乐;一会儿在电视台演播大厅宣佈废除內安法令,一会儿又在电台耍酷,堪称我国歷史上形象最亲民、最活泼的首相。

首相使出浑身解数,不论是推出“硬道理”的政策,或是软性的上门拜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表达政府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意愿。让我们尝试拋开对政治人物喜欢“做戏”的看法,首相这3年来身段之低,可说是同期政治人物中的佼佼者,特別值得国阵其他领袖学习。

首相临危受命,最大的责任,就是重夺失去的半壁江山!人民看得出来,首相採取多管齐下的办法,既有政治手段,也有利民政策。

政治手段的是非黑白,也难说得清楚,有时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就像霹雳州那样,政权一变再变,为的就是掌握主动权;有了政权在手,许多事情就好办,至于下届大选要怎么贏回来,办法多得是。

至于利民政策,人民最不喜欢的是“口惠实不惠”,废除內安法令和开放媒体自由,这是大势所趋,谁也不能阻挡。首相能下这个决心真不容易,就算他的亲密战友、部长同僚中,有这番见识的也少之又少。虽然过后大伙儿眾口一词表示赞同,但没真心认同的大有人在。

从首相上任后的表现,可看出一个有趣情况,就是首相竭力为国阵塑造新形象,他要成为全民首相,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贫富。他提出的“一个马来西亚”治国理念,正是要给国阵政权“重新出发”的契机,可惜的是,当他奋而搏起时,总有同僚发出不同声音,就像当头浇冷水那样,人民热了的心也冷了半截。

得民心者得天下

马来西亚的政治总逃不出“种族主义”的怪圈,所以才会有土著权威这种组织的存在。这类组织还大有市场,不但得到民间支持,也得到政府领袖支持;他们虽然没有实际权力,影响力却大得可以影响决策,可以影响舆论,甚至成为受到认可的“另一种声音“。

308改变整个政治格局,首相以开明应对这种变局,这是上上之策;弔诡的是,各种极端、保守和破坏性极大的言论,却此起彼落,导致首相提出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备受挑战,人民也看得莫名所以。

大选真的不远了!首相在这个时候宣佈废除內安法令,固然可以受到一定效果,但如果单靠首相个人的力量,要收復半壁江山,是绝对不足够的。

国阵领袖和基层,应该摒弃陈旧思维,莫停留在权威主义时代中,莫以为人民还是以前的人民!民心思变,与民一起变,才能收復民心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顛扑不破的道理,谁领悟得更多,天下就是谁的。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陈圆凤 20110923

23-09-11 希腊危机的镜子

天气阴晴不定,隆市雨不停,仿彿是全球经济情势的写照。

当大马银行家公会主席阿兹曼哈欣,提醒我们次贷危机引发的余波未了,新一轮危机或隨时爆发时,在遥远的希腊,正处于“关键一周”。

希腊要钱,向欧盟討更多的钱处理债务。

但上周的欧盟財长会议,摆出大大的冷屁股,对正希腊的寒酸相。

如果与欧盟及国际货幣基金组织在本周展开的谈判失败,希腊就要穷到脱裤子了。

截至2010年,希腊负债逾3000亿欧元。

经济不景气是藉口,主因是政府理財不当,又改革无方。

如同一个无药可救的病態败金女王,疯狂刷卡,刷到爆,连命也刷掉了。

担心银行倒闭,有本事把存款兑换成黄金的希腊有钱人,早就想好了后路。

没钱的,什么都不怕,上街示威抗议去;心灰意冷的,过著看海的日子,过一天算一天。

政府以后怎么努力,也无法重建威信。

预算紧缩、大量裁员、福利大减、自杀率上升……希腊街头上的衝突和暴力,只会更多。

最终,欧元瓦解,希腊退出,让货幣贬值,让这个位于欧洲东南方,爱琴海边又穷又弱的小国,寻求重生。

多灾多难

这场打不完的经济战爭,不会很快结束,但至少有望看到尽头。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民主的摇篮,哲学家的故乡。

它的歷史多灾多难,经济同样多灾多难。

如同它的神话,希腊是个充满悲情的国家,它的人民自然离不开悲伤。

一个社会的危机,总是从小事慢慢累积出来的。

马来西亚平约每天有41名青年破產;各种贪污舞弊案件,没有最糟只有更糟;快乐的人多,不快乐的也多。

希腊是我们的镜子。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甄子权 20110922

23-09-11 朝高收入国迈进

马来西亚计划在2020年成为高收入先进国,需要总动员全民努力,除了政府的各项措施与努力,各阶层人民与企业界,必须全力配合,携手迈向这个目標。

距离2020年,还有大约9年时间,马来西亚人民、企业界及政府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內,一起实现高收入国目標需要一股庞大凝聚力,因此,集中资源打造更具竞爭力的投资环境与气氛、製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必要的。

製造就业机会

政府要在经济转型计划下,製造多达33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63%属於中高新职位,人力市场將出现偏向高薪工作及熟练人力的新面貌,这將令马来西亚具备更高的竞爭条件,並鼓励年轻一群或新生代,留在国內就业,减少专业人士与人力外流。

当本区域国家,如印尼与越南等国家,已在投资竞爭力方面迎头赶上,许多外资也將转到这些国家投资;相对的,如果我国再不加把劲,我国將继续陷於中等收入困境,这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若要吸引专才回流,以及留住人才,我国就必须打造更好的知识型社会,製造更多专与高薪的就业机会,特別是让回流专才有就业的机会,否则吸引专才回流或留住人才努力,將功亏一簣。

吸引专才回流

政府也有必要加强改革行动,包括加强肃贪努力、政府採购透明化,並制定合理化的人力市场政策,让企业界、投资者及人民对政府的努力更具信心。

我们相信,在各造配合下,马来西亚要成为高收入国的目標,是可以达致的;有了高收入先决条件,人民就会留在国內就业,企业界也不需要引进外国技术或专才。

文章来源:中国报社论 20110923

23-09-11 勿使涓涓细水成江河

我国青年被判入穷籍、破产以及超额负债人数日渐增加,情况令人担心,官民普遍关注。政府早前表示,会考虑委托官方机构调查有关的真正原因,以寻求对策给予适当协助,避免情况恶化,引发更多社会家庭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等问题。

非政府组织同样关注破产者日趋年轻化现象,大马消费人联合会订在10月间推动“全民理财月”,青年们宜主动征询或参与相关的该项活动,包括到该会网页(www.fomca.org.my)下载实用理财资讯,提高理财意识,避免挥霍浪费。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每天有41名25至44岁的青年;或相等于每年有近1万5000名青年被判入穷籍;此外,有高达60%青年超额负债;以及50%青年因面临财务困境,而到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寻求财务援助。在物质发达的社会里,更多青年倾向于各类休闲消费虽然无可厚非,但宜避免过度挥霍浪费,以免债务缠身。

青年负债累累将衍生社会与家庭问题,尤其青年企业家在运营到了一个阶段,便面临以破产告终的打击,对国家经济与青年本身都没有好处。政府关注破产年轻企业家日增现象,首相纳吉宣布,准备修改破产法令,让他们有机会脱离穷籍黑名单;并研究破产原因和制定对策,让青年企业家有重返商场的第二次机会。

财务陷困青年其实并非仅限商界,越来越多年轻职场男女已因理财不当,挥霍过度,以致寅食卯粮,入不敷出。有者每月收入几乎都花在摊还贷款上,连生活费也成了问题,倘若他们的财务情况一直无法改善,最终将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贷款债务而被判入穷籍,影响年轻人未来的大好前途。

政府机构的报告显示,车贷和信用卡占据青年账务支出的极大部分,是导致青年陷入财务危机的两大主因。年轻职场人在支付住宿、膳食或帮助养家等方面,已几乎耗费了大部分的常月收入,因此,除非工作需要,他们实无须急于购车,可选择乘搭公共交通代步,至财务能力宽裕时方再购车也不迟,以免无力偿还车贷而陷困。

国行的报告显示,去年平均每名卡民欠下9516令吉的卡债,全年整体卡债达308亿令吉,较2009年增加了5.1%,卡债水平为过去5年来之最。年轻人必须了解,信用卡非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就算拥有也勿毫无节制的刷卡或借贷,而须谨慎消费及规划缴还卡账,以免沦为卡奴或甚至濒临破产危机。

政府和金融机构虽制定更严格的申请信用卡条件,但它仅为治标方法,而回归基本教育看来是其中最为可行之道。政府应考虑把基本理财知识列入中小学课本,以教导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储蓄和理财习惯,让他们长大后能脚踏实地,在财务方面戒奢节俭,量入为出,有效减少年轻卡奴和破产人数。

章来源:南洋社论 20110923

23-09-11 走在钢索上的政治

日前首相署部长纳兹里宣布将进谏首相让苏丹街捷运改道,以免伤及首相与华社关系的手机短讯传来不久,我的邮箱就出现了“纳兹里就可以代表华社了,还要马华有何用?”的电邮;再过不久,另一则以更加尖酸刻薄用语响应和认同有关言论的电邮也进来了。

类似这种华社不需要马华的言论最近在坊间传的火热,也许是为了为了救亡吧?马华总会长最近不断的发表一些意在表达马华破釜沉舟心志的言论,希望唤醒华社政府内没有华裔代表的危机,姑不论这些言论在民间引起的后果是“倒米”还是“救市”,是他一种走投无路的歇斯底里反应,还是选战精明策略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倒是“种族”政治仍旧是马华总会长笃信不渝的政治信仰。

眼看华裔民间舆论正明显的跟着民联“口中倡导”的多元种族政治方向前进之际。马华总会长的这个策略还有市场吗?就好像中选议员服务一年后做得好不好,挑选的候选人是不是就有胜算一样,除非有具体数据证明,否则无疑徒增烦恼,庸人自扰!

去种族化大环境未成熟

身为国内华裔一分子,我绝对认同争取我族群在国内前路越走越宽广,去种族化和建立大同观的政治大环境是最好选项,但这个氛围成熟了吗?

看华裔民间舆论普遍认为我国是时候摆脱种族政治,对马华呼吁华裔选民别让我国政坛出现华裔代表缺席的言论嗤之以鼻之际,槟州公正党主席暨第一副首长曼梳昨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针对巫裔担忧民联掌权可能削弱政治地位的论述时表示,如果巫裔要巩固代表,则要在下届大选支持公正党的马来候选人,而不是转投巫统的情况,看敦马、安华和聂阿兹最近又为了实施回教刑事法与否争论不休的发展,去种族化,去宗教化的政治氛围不太可能在近期实现。

曼梳在回答媒体时说:“我要明确地告诉槟州的马来人,如果他们没有支持我们,他们将因为没有有效的代表而吃亏。

“如果要有足够代表,唯一的方法是我们(公正党)要有更多的席位。”

为全民团结妥协吃点亏

身为公正党的其中一位全国副主席,曼梳清楚呼吁马来选民支持公正党的“马来候选人”而不是“公正党的候选人”的言论,透露了他,甚至是公正党巫裔领袖骨子里的种族主义思维。他的回应说明了去种族化的政治氛围在马来西亚尚未成形,期望在近期内通过改朝换代迎来新局的人民,必须有最终面对事与愿违结局的心理准备,因为朝代可以在一夜之间翻转,但那一颗数十年深受种族思维影响的脑袋却无法一夜之间换掉。何况要换的还是大多数人的脑袋?

不管是纳吉还是安华、蔡细历还是林冠英、许子根还是哈迪阿旺,如果你出一道题目:“请问国内有多少巴仙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愿意为了全民团结,吃一点亏?”,这个问题就好像问我:“你愿意为了全民团结妥协一点点吗?”老实说,我会选择最保守也是最安全的回答:“看情况啦!”

五十余年的种族权利角力与互相猜疑,岂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只要一天人民意向不清,各政党为了生存,必然会采取一方面讨好他族,另一方面又平衡本族感受的策略,这种策略和走钢索没有两样!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周美芬 20110923

23-09-11 廢內安法,兵行險著

首相一口氣宣佈廢除或檢討爭論已久的5大「惡法」,引起國內外各界議論,轟動一時,氣勢萬千。但最能一語中的、切中要害,予以最懇切警句的,恐怕是向來沉默寡言的前首相敦阿都拉。

曾經滄海難為水,春江水暖鴨先知。阿都拉一改其惜口如金的作風,甘冒保守派群起圍攻的風險,而以其昔日改革遭致內部刁難的親身經驗,用「過來人」忠告「相位繼承人」納吉:內敵比外賊還要凶險。正是一肚冤屈,得以宣洩。適此千載難逢之機會,就連少言的阿都拉也非說不可了。

阿都拉這一席在吉蘭丹大學接受榮譽博士學位的儀式中的講話,正好與敦馬哈迪日前的其回憶錄中譯本的發售禮的談話對碰--馬哈迪當時也點醒一樣是「繼承相位」的阿都拉:試圖改變舊制必遭失敗,國陣與巫統的制度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不遵循舊制操作的領袖。可惜馬哈迪的話說得太早,延至今天,不知他會怎樣地重複此言?

所以,納吉在毫無預警,奇峰突起之下,宣佈廢除或檢討「舊有體制」之下所堅持的各種法令中的5大法,的確贏得一片掌聲和無限傳頌,同時有拉抬執政團隊形象之氣勢,足以給已經消退的大選氣氛重新造勢。但是他在內部所面對的暗潮洶湧,絕不輸於反對黨陣營因他這項宣佈而流失選票的千斤壓力。

黨內人士排斥轉型?

如今,5大法例(廢除內安法令、報章准証不必每年更新、檢討警察法令、全面解除緊急狀態、檢討限制居留法令)的廢除與檢討一開閘,就變成了議題中的議題。執政團隊不僅需要與反對黨陣線繼續過招,還得與本身的保守派角力。這像過河卒子,是有去無回、勇往直前的抉擇。

所以,傳媒界雖為首相沒有將5大法例之廢除與檢討分5次來公佈,以收5次封面頭條報導的5倍宣傳效應而婉惜,實則上卻應該為避免了5次宣佈也可能5次爭論,搞得社會吵翻天而額首稱慶。

5大法例褒貶存廢之辯論,禍福難料。但首相已經破釜沉舟,跟他推出「一個大馬」、政府與經濟的轉型計劃等一系列的新政一樣,是大勢所趨,別無選擇。因為,全球化、城市化、資訊化改變了人民思想,促使政治板塊尤其是馬來選民意向的移動。

所以,與其說各種政治鬥爭製造馬來社會的分裂,不如說馬來社會已經從一元化進化為多元化、複雜化、理性化。納吉新政以及阿都拉「未就全功」的隱約工程,都是應對新時代的新訴求而提出來的。阿都拉在2004年大選橫掃國會90%以上的議席,正是他的改革承諾和新政治畫面吸引了選民;而3年前的308政治海嘯兵敗如山倒,正因為他的政改承諾無法實踐。

阿都拉的窘境,變成了納吉的一面鏡子。只要借鑑得宜,納吉就會迎春接福,成大馬大治的明君。他們面對同一個問題:他們都繼承了國陣與巫統的權力架構,但在登極之後,又必須重組這個權力架構,來迎擊前所未有的挑戰。

由上而下推壓的「新政」

於是當他們提出有別於「祖制」中的新政,就會傷害曾經支持他們的舊基層和保守勢力。更可惜的是,納吉和阿都拉都沒有通過公開辯論,從下而上地在人民與黨之中贏取基層支持,來抗衡保守派的攻訐,而是選用首相或巫統主席的權柄,由上而下去推壓新政。

馬哈迪也推行過「新政」。他在限制馬來統治者權力的修憲行動中,就是通過全國各地走透透,在群眾大會上取得馬來民眾的理解與支持,才改變了馬來社會的原有思維,默認了他的推動,才因此改革了「祖制」。

這5大法例是部分馬來群眾視為抗衛民族權利的保障。儘管反對黨已將這些法例解釋為執政黨排除異己,延續統治的工具,但在城市化、多元化、資訊化之下的馬來社會,城鄉有分、貴賤有別、貧富有級,爭辯也只充其量做到公說公理、見仁見智的程度。

這5大法例因為缺乏有效的講解和分析,一旦被搧動起來,必又在馬來民間吵得面紅耳赤,半壁江山,不分勝負──也就是一些政客所形容的「造成馬來社會的分裂」。這一切都必會造成新政推行的阻力。

馬來西亞首相雖然經過全國大選、各族人民的檢驗,但他們的權力是來自巫統的賦予。只有巫統的全國主席而當然地成為國陣主席,才能在國陣贏得大選之後擔任首相。所以,首相新政必須回到巫統以及馬來民間的論壇上,就像棋盤上,「將了軍」,check了mate,才全盤皆贏,沒有後患。

5大法例往後會如何,大選會否11月就舉行,沒有看清馬來政治和巫統的大比拚,談什麼都假。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吳彥華 20110923

23-09-11 印度龜與中國兔

最近看了一篇題為《印度能否超越中國》(Can India overtake China?)的文章,我有感而發,也想發表意見。

印度,是一個被遺忘的新興經濟。說得更準確些,她被我國華人遺忘了。因為「中國情意結」,大馬華人心繫神州,沒留意到孟加拉灣另一邊的巨人。

印度能否超越中國?不簡單。首先,印度的基礎設施比中國落後幾十年。中國有全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和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北京機場第三終站,以面積而論,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提起印度,浮現在大家腦海裡的是那些不顧自身安全,爬上火車車頂的「搭客」。

基礎建設差,其後果是印度雖然有無數廉價勞工,卻不能成為製造業大國。因為工廠製成品不能很快的運往海港,輸出國外。工業區甚至不是每天24小時都有電流供應。沒錯,印度的軟體業發達。但軟體公司並不能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所以印度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為何印度的基本建設如此不濟呢?在中國,政府只需貼上一個「拆」字,就可以把勞苦百姓的房子剷平,改建高速公路或鐵路。

反之,當新德里提出一項公路建設計劃時,邦(州)政府可能反對。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必須花很多時間去討價還價。往往計劃不是延期落實,就是徹底被砍掉。事實上,很多印度人都相信他們的「喧鬧式民主」拖累了國家的發展。

政治不談,印度人也沒有中國人那種「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南亞次大陸是多個宗教的發源地。印度人重視心靈修養,中國人則更強調物質生活。

但印度也並非沒有優勢。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已造成人口迅速老化。65歲以上的中國人佔了總人口15%,在印度卻僅是5%。做為前英國屬地,印度人的英語也比中國人強。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中文地位也連帶提高,最開心的莫過於本地「熱愛母語」的華人。年輕華裔學生受敦促加緊學習中文,以便將來能在就業市場競爭。印度的崛起,不意味著我們也必須上印地語班。但可以肯定的是,英文依舊會是本區域最重要的語文之一。

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家,孟買長大的法力‧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曾經比較這兩個亞洲巨無霸。他認為中國的經濟是由政府主導;印度的則是由企業主導(因為印度的政客都在吵架)。單這一點而論,印度更傾向於奉行自由市場的美國。換著是幾年前,相信很多人都會給印度加分。不過現在美國經濟呆滯。「北京模式」和「華盛頓共識」孰優孰劣,還難有定論。

有人把印度和中國比喻為龜和兔。兔子跑得雖快,也有犯錯的時候(溫州火車追撞事故就是最佳證明。)烏龜雖慢但穩(slow & steady),後來居上絕非不可能。即使烏龜趕不上兔子,印度人也無需太在意。畢竟印度已經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僅排在中國和日本之後。過去幾年,印度的經濟成長率達到7%以上,比起中國亦相去不遠。再說,物資享受並不等同於幸福。

印度人從宗教信仰中獲得藉慰。中國人除了為環境污染煩惱,還要擔心政府逼遷。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中國百萬富翁申請成為投資移民,定居美國。印度雖然面對許多困難,但潛能無限。我國商家到中國開拓商機的當兒,也不妨考慮投資南亞次大陸。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周慶祥 20110923

23-09-11 意氣之爭和政治工具

伊斯蘭刑事法又端上台了。

馬哈迪、安華和聶阿茲,都在玩這個危險的遊戲。

馬哈迪先點了火,他在一項研討會上,挑戰聶阿茲在吉蘭丹實施伊斯蘭刑事法(俗稱斷肢法)。

聶阿茲在面子書上反擊,轉而挑戰納吉,指巫統如果真正為伊斯蘭鬥爭,就應該收回禁止吉蘭丹落實伊斯蘭刑事法的信函,讓丹州能夠落實此法。

安華加入擂台,支持聶阿茲推行伊斯蘭刑事法;聲稱穆斯林支持伊斯蘭刑事法,而非穆斯林的權益,並不受影響。

沉寂一時的伊斯蘭刑事法,又成為政治和宗教課題。

而3人都以伊斯蘭刑事法,攻擊和要挾對手。

對馬哈迪而言,這是奚落聶阿茲的好題材。

90年代,聶阿茲擔任吉蘭丹州務大臣時,尋求州議會修法,以落實伊斯蘭刑事法。

聯邦政府反對吉蘭丹的做法。馬哈迪寫了一封措詞強硬的信件,警告丹州政府違反聯邦憲法,後果嚴重。

聶阿茲最終放棄落實伊斯蘭刑事法;但是,餘波蕩漾,非穆斯林族群對伊斯蘭刑事法感到不安,對回教黨也產生反感。

馬哈迪固然有許多錯誤;但是,在那次事件,他做了正確的決定,阻止了伊斯蘭刑事法第一次成功登陸。

時過境遷。十幾年後,伊斯蘭刑事法事件平息,政治生態改變,回教黨爭取非穆斯林支持,聶阿茲獲得很多華人的好感。

馬哈迪拋出這段伊斯蘭刑事法的歷史,一來是嘲諷聶阿茲沒有原則,二來也讓回教黨尷尬,難以向支持者交待。

聶阿茲把矛頭轉向納吉,要現任首相收回前任首相的那封信,一來是要借納吉解圍,二來也是表明他為宗教鬥爭的信念沒有改變。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聯邦政府的阻攔,他還是會推行伊斯蘭刑事法。

安華力挺聶阿茲,一是基於聶長老對他不離不棄的支持,二則是因為馬哈迪之前承認無法以伊斯蘭法來提控安華,必須以習慣法來完成。

安華這時候為伊斯蘭刑事法說項,對他此刻的法庭案件,也找到一個說辭。

問題不在於各方支持推行伊斯蘭刑事法,而是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角度,要脅對方。

但是,把伊斯蘭刑事法當成工具,對國家現有的法律體制是一種威脅;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間又有新的爭議,社會又產生裂痕。

納吉面對新的壓力,最好的防御,就是置之不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923

23-09-11 沒有免費午餐

2012年財政預算案被視為“大選預算案”,在這種情況下,相信預算案沒有痛苦,還會大派糖果。

生活費上漲是民生問題,也是政治課題,因此舒解人民生活壓力是政治需要。根據報導,明年度預算案將援助每月收入3千令吉以下的國民,財援可能有3種執行方式,即直接把一筆錢匯入銀行戶頭、把錢匯入個人所得稅戶頭或發出消費固本。

如果是把錢匯入960萬名國人的戶頭,假設每人200令吉,就是19億2千萬令吉,這個數目政府還有能力負擔;若是1千令吉,就要96億令吉,這將加劇財政赤字。

200令吉還不夠一個星期的開銷,三兩下就不見蹤影,無法發揮政治效應,但1千令吉則損害國家財務狀況。大馬已經連續14年面對財政赤字,因此政府矢言要把預算赤字維持在可管理水平,截至2011年6月杪,國家債務已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2.7%。

香港特區政府及新加坡政府派錢給人民是因為它們有財政盈餘,這項善舉可稱為“藏富於民或還富於民”,如果大馬也派錢,只能稱為“割股療窮”(割腿上的肉來治療貧窮)。

問題的症結在於人民收入低、追不上物價和房價上漲的速度,因此在短期上,政府應發出耗資較低的消費固本,然後加速提高人民收入、擺脫中等收入陷阱、實現高收入國目標。

而且為了大選,發出百億令吉,將削減政府撥款推行發展計劃的能力,也不可能調低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從而限制了國家財富的擴大、扼殺個人和企業拓展業務的意願。

為了政治而派錢,將陷入惡性循環。民聯派100,國陣派200,永遠滿足不了人們的胃口。

我認為在美國和歐洲有極大機率陷入二次衰退的情況下,政府對財務的管理要更加謹慎,包括準備一筆資金作為擔保和援助,以救濟那些因為失業而還不起銀行貸款的打工一族,避免他們失去房子和車子。

此外,要確保有足夠資金來刺激內需,通過投資和消費,制止經濟往下滑,也維持社會的穩定。

既然全球經濟已蒙上陰影,政府也必須儘快落實最低薪金制,作為社會福利的保障;現在不執行,以後會更加困難。

政府也不能因為大選即將到來,而不敢向投機炒作的房地產徵收盈利稅,及定下實施消費稅的期限。

若因為大選而擾亂了財政的規劃和紀律,將損害國家信譽。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民遲早要償還收到的財援,這個道理有幾個人懂?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瑞源‧20110923

23-09-11 不要充胖子

去年,首相署部長依德利斯指出,如果政府從現在開始,著手削減各領域補貼,則可在未來5年內,為國家節省1千零30億令吉。但大馬若維持現有補貼制度不變,到了2019年,國債將高達1萬1千580億令吉,從而導致馬來西亞像希臘那樣宣告破產。

“我們不想步上希臘的後塵。”這名負責推行政府轉型計劃的不管部長,當時曾如此斬釘截鐵的表示。

政府果然講到做到,於是乎,白糖一年裡漲了3次,電費調漲了7%,5%服務稅提高至6%,RON97汽油更是漲了又漲……

“其實,我們已是一直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生活。”依德利斯去年這番話,言猶在耳,最新的消息卻傳來,政府已原則上同意仿效新加坡和香港政府的做法,為國內960萬名每月收入在3千令吉以下的國民提供財援。

財援這兩個字,也許過於文謅謅了一點,用比較淺顯的話講,就是:派錢!

為甚麼要派錢給人民?

用政治一點的語言,這叫俯順民意。

在這民意大過天的時代,討好民意的民粹政策,已變成政權保衛戰中的重要手段。

但人家有的是錢,我們呢?

去年,有報導指我們的“國債”已高達3千783億令吉,佔了國民生產總值的50.6%,這也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國家負上1萬4千令吉的債。

我的數學不好,但我的成語還不錯。我知道有一句成語是這麼說的:打腫臉皮充胖子。

我的擔心正是:我們,是不是充胖子?

錢,誰不想要?但是,如果聖誕老人送了禮物給我,他自己卻吃不飽穿不暖,以致營養不良,病痛纏身,我於心何忍?

同理,如果國家有盈余,並把盈余用來援助真正需要的低收入者或無依無靠的年老者,那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應獲讚揚。但如果只看國人的表面收入,一條線劃下去,就大派特派,並非良策。

政府應該做的,是教會人民如何釣魚,並努力增加魚產,而不是每人都送他們一條魚。

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弗里德曼教授說,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甚麼事情都要付出成本,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是的,政府不是聖誕老人,政府所施的恩惠,最終還是要納稅者來負擔。

但願我們看到歐洲那兩面鏡子!但願我們不是希臘,也不是那個搖搖欲墜的意大利!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10923

23-09-11 派錢措施宜從長計議

2012年財政預算案即將於下個月初公佈,在各界對預算案內容抱著殷切期待,並提出各種揣測之際,有關當局向本報表示,政府可能仿效香港特區與新加坡政府的措施,派錢給國內960萬名每月收入在3千令吉以下的國民。派錢方式未定,可能以現款直接匯入銀行戶頭、用來預扣所得稅及發消費固本3種方式選其一。無論政府選用哪種方式,這項報導對月入3千以下的國民而言,肯定是個利好消息。

儘管這項措施還處於研擬階段,可能派發的款額也是個未知數,不過,此措施一旦落實卻將影響近千萬國民,國庫所要發放的款額預料將極為龐大,如果每人發1千令吉,就要近百億令吉,對政府是極其沉重的負擔。進一步說,政府提此派錢建議,固然是為了協助國民應對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生活窘境,然而,有關措施可能引發的爭議,仍值得我們再深入探討。

首先,個人每月收入3千令吉(或調高至3千250至3千750令吉)的界線是以甚麼標準為定?根據《新經濟模式》報告,大馬總就業人口有1千200萬人,月入3千餘令吉以下者近千萬人,由此看來,月入3千的國民仍佔就業人口的大多數,在鄉鎮地區,這一群體應屬於中等收入階層。若政府派錢的目的,是為了扶弱濟貧,則國內另外40%平均月入在1千222令吉以下的群體,才應該被列為主要受惠對象。

新加坡政府由於去年經濟增長強勁,因此決定撥出總額15億新元(約36億令吉)作為增長分紅,與250萬名成年國人分享經濟碩果,每名新加坡成年人平均分得100至900新元(約240至2千160令吉)。此外,新加坡政府在2011財政預算案中還撥出2億元(4.7億令吉)作為額外水電費與組屋雜費回扣,讓80萬戶人家受惠。獅城政府給國民派錢,是在分享經濟紅利,皆大歡喜而少有爭議。

香港特區政府今年也史無前例的向全港610萬名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居民派發6千港元(約2千300令吉),名義上是要“藏富於民”,實際上是因為香港物價節節上漲,引發民怨。政府派錢,一方面是為紓解民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抑制人民的不滿。然而,港府此項措施也引發不少爭議。有輿論認為,相對派錢來說,用退稅或減稅的方式還更能夠藏富於民。

由此可見,新加坡或香港特區政府給國民派錢的目的與意義不盡相同,大馬政府在仿效之前,須先確定派錢的目的,同時須做好應對可能出現混亂局面的準備。新加坡與香港的派錢措施是不分年齡貧富,表面上人人有份皆大歡喜,但實質上無法真正彰顯社會主義。大馬政府若是以3千令吉上下為受惠資格,恐會引起其他不符合資格、特別是那些收入3千至4千令吉的民眾的怨懟與不滿,以致弄巧成拙。

派錢措施固然能為部份國民解決燃眉之急,然而,更實際的紓解民困辦法,還是通過扶貧政策,不分種族地協助低收入的人民增加入息,或讓從事勞動行業、小販及中小型工業者獲得貸款便利、特別獎掖和津貼,協助他們發展生意。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以來,雖然不斷致力消除鄉區和城市的差距,以及貧富懸殊的比例,然而,大馬仍有40%的低層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只有1千餘令吉,而生活在貧窮線甚至赤貧、每月家庭收入不超過615令吉的國民仍然不少,這些弱勢群體都亟需政府的特別關注與協助。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社論 20110923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22-09-11 辣死你媽2.0 與黃明志

不少人說黃明志導演的處女作《辣死你媽2.0》是部優秀的「社會喜劇」,但這一點都無法吸引我去電影院觀賞這部片子。主演《辣死你媽2.0》的包括不少我喜歡的本地明星,如Afdlin Shauki、拿督David Arumugam與Adibah Noor,但即使有免費票,我也不要看。這並非因為這部片子是《辣死你媽2.0》,而是因為影片的導演與編劇,做了許多讓馬來西亞人傷心的事。

大家肯定忘不了,黃明志曾唱了《Negarakuku》這首歌,取笑戴頭巾的女性回教徒以及清晨的喚拜聲。他也製造事端作曲批評國家能源公司(TNB),又在《Kawanku》這首歌中用「Melayu Balik Hutan Jadi Sakai」這樣的歌詞侮辱人,還用粗俗詞語在其他歌曲中侮辱教育部及校長們。

現在自稱Namewee的他又說《辣死你媽2.0》是提倡「一個馬來西亞」,鼓吹國民團結的電影。怎麼連他都開始討論「一個馬來西亞」呢?這位年輕人是否曉得,國民團結的基礎,是尊重所有的種族,而非像他一般嘲笑國家與其他種族。不過,他的藝術道路也很另類,即使做了那些事,讓人奇怪的是他依然獲得與部長見面的機會,更沒受到法律的制裁。

許多人給他面子,他卻想與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見面,爭取首相支持他的「一個馬來西亞」電影。他是誰,他有什麼特權,為何一再惹事生非卻可逍遙法外?我更喜歡Mamat Khalid導演的《Estet》,影片結合了各族互相尊重,互相幫助的生活寫照,更沒自吹自擂說他拍的是「一個馬來西亞」電影!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Fauziah Arof是《馬來西亞前鋒報》助理新聞編輯
《馬來西亞前鋒報》評論 21/09/11

22-09-11 馬來亞真不曾被殖民?

蘇丹依德里斯大學人文系的再納克林教授表示馬來亞不曾被殖民,讓人感到意外。他論述的依據,是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爵士與霹靂的拉惹阿都拉,於1874年簽署「邦咯條約」時,僅說要把霹靂視為「保護邦」(protectorate)來保護。因此他認為,只有新加坡、檳城與馬六甲才受英國殖民統治。

若是討論歷史詞彙,教授完全正確。不過,歷史的關鍵從來不是詞彙,而是事實與真相。要探討英國對馬來半島的殖民統治,僅參考邦咯條約也是不夠的,因這只是冰山一角。

1786年,萊特佔領了檳榔嶼,1798年吉打割讓了威省;1819年,萊佛士佔領了新加坡。1824年,英國以蘇門答臘的明古連,與荷蘭換取馬六甲。1826年,三地組成海峽殖民地。

1871年霹靂的蘇丹阿里駕崩,擔任王儲的是拉惹阿都拉,但繼位排名第二的拉惹依斯邁卻被立為蘇丹。英國很想介入錫礦豐富的霹靂,正在伺機待發。阿都拉寫信給總督克拉克,要求英國保護霹靂,「讓有能幹的人引入卓越的施政」。克拉克因此於1874年1月20日與阿都拉簽署「邦咯條約」,立他為蘇丹。畢治也成了霹靂首任參政司。

英國只是基於經濟、社會,以及公民權等原因,將控制的區域分成殖民地(colonies)、保護邦(protectorates)及保護國(protected states)三個種類。英國人認為,殖民地在他們「發現」之前,是沒有文明的荒原。另兩種英國通過協議介入的領土,差別則在於英國並不干預保護國的行政。英國在一些人邀請下,或不請自來之下,以協助我們為名,掠奪、盜取了我們的資源。他們引進外國人為他們工作(我並不排斥他們),再進行分而治之。

立阿都拉為蘇丹時,宮廷早已依據霹靂王室習俗立依斯邁為新蘇丹。英國有什麼權力另立蘇丹?就憑他們槍砲比霹靂人的刀劍更有殺傷力?除了民俗與宗教事務,蘇丹必須在所有事務上聽從並執行參政司的勸告。行政與稅收依然以蘇丹名義進行,邦咯島與天定卻割讓了予英國。

霹靂、雪蘭莪、森美蘭與彭亨在1896年組成單一政體馬來聯邦(FMS)。英方認為這不算殖民地,僅是保護邦。5個各自為政的土邦,即吉打、玻璃市、吉蘭丹、登嘉樓與柔佛則統稱為馬來屬邦,被視為保護國。

北部4州是如何成為保護國的呢?1909年,英國與暹羅簽署英暹條約,瓜分馬來半島北半部數個比馬六甲更古老的王國。暹羅承認吉打、玻璃市、吉蘭丹、登嘉樓屬於英方勢力範圍,而英國則承認北大年、陶公、耶拉、宋卡與沙敦(現泰南5府)主權屬於暹羅。

他們在日本撤退後,再次回到馬來亞,這不證明他們視馬來半島為他們的產業嗎?如果他們沒有控制海峽殖民地之外的地區,那他們為何能迫使蘇丹任由他們隨意瓜分這土地,把各州納入馬來亞聯邦?

不是說英國的民事服務體系或司法制度不好,但他們怎麼可以強迫別人接受他們的制度?再納克林應讀讀英國國會辯論馬來亞獨立法案時的議事錄。如果我們沒有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為何他們必須立法讓我們「獨立」呢?

人總有一時說話露出真面目,殖民大臣Alan Lennox-Boyd曾說:「我們可以為我們的祖先曾進行的偉大長征感到榮幸。他們沒有進行破壞,反而發掘財富,推廣知識及幸福。」不是說得很清楚嗎?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Art Harun是執業律師 art-harun.blogspot.com 評論 12/09/11

22-09-11 羅惹式馬來文

北大校長莫哈末慕斯達法埃薩無限感慨地說:青年人在溝通時,使用「羅惹式」馬來文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呼籲教育制度應更強調標準馬來文的運用方式,以免有朝一日消失得無聲無息。

校長所見所聞,確實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而這種現象並不限於馬來文使用者,華文也一樣被年輕人搞到一塌糊塗!最常見的情況是借音換字,例如,喜歡下棋的人將「其樂融融」改為「棋樂融融」,而在翻譯方面,椰漿飯譯作「辣死你媽」,雖是玩世不恭,卻教衛道之士憂心忡忡!上世紀的第5台華語廣播也曾出現制度化的羅惹語言,前首相馬哈迪在巫統大會現場播放一段不倫不類的新聞報導之後,才不再出現國產「羅惹式華語」。

羅惹式的馬來文打從獨立日起,就一直在官方帶領下蔚為奇觀,先別說科技語文全盤搬用英文,即使小到警察(Polis),也是從英文音譯過來,而巫統的UMNO,更是英文黨名的縮寫,全無馬來味。此風從未受到批判和遏止,發展到現在,年輕人在英語至上的鼓舞下,自是更加為所欲為,發揮到淋漓盡致!

莫哈末校長說得沒錯,馬來語確是美麗的語言,不僅要受到保護,更需重點發展!可惜自獨立以來,以發揚馬來語文為己任的國家語文出版局搞了幾十年,不但未能以正制邪,反而正不敵邪,忍看英文侵佔馬來語文的領域,連小學數理科都不能以馬來語教學。

智者或許會有一問:如果砂拉越敦朱加基金會只花7年功夫,就能編纂出一套收錄單字1萬7,000個,詞語5萬多條的「伊班詞彙大全」,國家語文出版存在數十年,何以弄不出一套足以驕人的「馬來文大全」?

國家語文出版局若是一早就致力於收集、編彙馬來語固有詞彙,以及創造劃時代的新詞彙,政府就沒有理由對馬來語文的應用失去信心,而被迫將大學理工科全盤英化,以至於連小學數理科都要以英語教學。莫哈末校長未能對症下藥,徒然吶喊,自是難以力挽狂瀾於既倒!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陳頌光 20110922

22-09-11 公平对待各类小学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为人民力量党代表大会主持开幕时,回应人民力量党主席达能迪仁要求政府资援淡小,将它从半津贴转成全津贴的要求时说,政府已开始在一些遴选的小学落实这项政策,但要完全改变政策须视乎政府的能力。

副首相的这番话,重新掀起了华社对于半津贴与全津贴学校的关注,这是因为只有华小与淡小是属于所谓的半津贴学校,而教育部则是以校地拥有权来区分半津贴与全津贴学校。

长久以来,华小的建设与发展绝大部分都靠华社的募捐,许多学校因为没有得到教育部的资助,无能力维修而被迫转而向华社求助;以致曾经发生有学校因为遭白蚁蛀蚀而楼板崩塌,
导致伤亡事故。

不久之前,某些华小还因为还不起水电费而面对断水断电的窘境,相信这些都变成华社对于华小属于半津贴学校的困惑。而这些存在很久的困惑必定会因为没有获得有关方面的关注而继续发酵,久而久之乃逐渐演变成为不满。

反对将校产主权交教部

说是困惑,一点也没有错。教总就强调,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都是属于教育部管辖的学校,都是为国家培育人才,而且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获得明文保障;因此,教育部必
须公平对待和发展所有的学校。可是却被区分为半津贴与全津贴。

因此,教总才会吁请慕尤丁遵从教育法令的规定,一视同仁对待所有的学校,给予公平合理的拨款,而不是继续对这些学校加以区别,并给予差别的待遇,以推诿教育部必须为政府资
助学校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信很多家长与华社关心华小者都会感到困惑,既然华小也都属于教育部管辖的教育机构,都在主流教育源流中,为何要将学校区分为半津贴与全津贴?说明原由,不就是华小的校地主权属于董事会,而教育部则规定要成为全津贴学校,就必须把校地拥有权献予政府,同时不能再有董事会的存在,这也等于说,把学校产业与主权,全部移交给教育部。这也就是有关当局经常说的,要将半津贴学校转去全津贴学校的条件。

没分“全津”或“半津”

教总在一篇文告里说,虽然遭到华社反对,但一直以来,教育部都根据校地拥有权来把学校区分成“全津学校”和“半津学校”的类别,并给予不同的待遇,这不但制造了一些学校,特别是华小和淡小只能够获得政府给予部份津贴的假象,并以似是而非的理由,企图合理化这项不公平不合理的措施。

教总也指出: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只有政府学校、政府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分类,而没有所谓的‘全津学校’和‘半津学校’的存在。

根据教育法令,不管是政府学校或政府资助学校,都有权获得政府的拨款来发展学校,包括建校、扩建校舍、维修、购买软硬体设备和其他相关的行政开销,教育法令根本没有以校地拥有权来作为分配拨款的依据。

教总说,半津贴与全津贴的区分,都是教育部的官员自行根据校地主权来区分,这些官员把‘政府学校’视为等同于‘全津贴学校’,而‘政府资助学校’就是‘半津贴学校’,并根据这个分类剥夺了政府资助学校所应享有公平拨款的权益,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这种区别确实给人一种不公平的感觉,相信首相与副首相也察觉到这一点而有意彻底的解决。如果要确实落实一个真正以民为主的一个马来西亚概念,政府就应该在这时候在这方面表现出其诚意,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所小学,而不是在落实把半津贴学校转为全津贴学校时,还必须根据遴选或是以特定的条件来挑选。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洪祖秋 20110922

22-09-11 国产大学生就业率高

茉莉花在阿拉伯国家盛开时,有人说大马也会闻到茉莉花的芬芳:真是半夜吃黄瓜,不知头尾。

茉莉花之所以在阿拉伯国家如火如荼大开,理由多。其中一项是在上掌权者,骄奢淫乱到了极致,完全不顾人民的死活。

高度的贪腐,注定贫富极化,失业率高飙。过多热血最易沸腾的青年大学生失业,形同在油库旁边堆放干草,一旦擦出一星火花,不是爆炸就是狂烧。

因此,那个失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去街头当小贩,因无执照,遭到官差粗暴对待,愤而自焚,立刻星火燎原引爆长期贫苦群众的愤怒。

这在大马,绝不会发生。

接纳失业大学生当官

国阵政府,照顾土著,特别是土著大学生,比慈母,有过之无所不及。培育出来的大学生,一句英语讲不出,找不到工作,政府立刻每月发放津贴,再贴钱进行就业培训。

在津贴和培训过后,仍然找不到一枝可栖,土著大学毕业生大都会得偿所愿――当官去也。此为何老马掌权期间,致力推行私营化计划,减少百万公务员官僚大军;到他交棒时,大马大小官员已减到80万。但人饥己饥,人溺已溺,慈母心肠的伯拉,短短五年,吸纳了40多万青年、大学生当官,如今公务官员大军又增至120多万!

高教部长拿督斯里卡立诺丁,强调大马国产的大学生失业率低,只有三到四巴仙;就业率高,高过其他国家如日本、澳洲、印尼等等。

国产大学生失业率低,因为有爱土著如子的国阵政府“罩住”,找不到工作时就聘之为官。人人当官的国家,怎会有茉莉花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10922

22-09-11 阿妮莎事件的启示

我国人才机构透露,我国共有约100万名人才流失在海外,其中约57%,即57万人近在眼前,于邻国新加坡受聘或发展。

政府早就知道我国流失许多人才,马哈迪医生担任首相时期,政府就不断扬言要吸引人才回国,由最初的医生到科学家等,但是,吸引专才回流的政策都不成功,一些人才回国后,赫然发现没有适当的职位,无从发挥专长,最后迫得再度黯然离乡。

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资本,世界各国皆求才若渴,纷纷施展本领挖掘人才,掀起了“抢人”大战。

我国同样急需国内外人才协助发展经济,但是,吸引人才的成果,一直乏善可陈,一些人把矛头指向生活水平及薪金,指我们在这方面比不上先进国。

然而,更大原因在于国家是否准备好迎接专才回流?是否能让他们一展所长?学以致用?公平竞争?受到尊重?不受政治干涉?

今年初成立“人才机构”,化被动为主动,极力鼓吹70万名海外大马专才回流,同时吸引外国专才来马服务,至今成绩如何,该机构负责人心中自然有数。

然而,我们一方面猛拍胸膛,宣称爱惜及珍重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却发生了一宗予人“口不对心”印象的事件。

医院拒聘混血硕士

话说,最近一名在西悉尼大学考获法医学系第一荣誉硕士学位的的巫华裔女混血儿,分别前往吉隆坡中央医院和警察学院觅职时,竟然不获录取。

针对无法录取24岁大马公民阿妮莎,医院及警察学院各有解释,前者指其科系在医院不适用,后者则指她没依照程序提出申请。

一名持有实用科学专业资格的硕士,竟然成为两个政府机构之间的人球,公共领域招揽人才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始终未得到证实。

纵然这两个机构的职缺和阿妮莎配对不上,难道就不能推荐予适用的单位?看来,政府有必要让属下公务员都彻底了解求才政策的重要性,同时要这些“小拿破仑”全面摒除“这个人我用不着,叫他走”的心态。

上述事件仅属冰山一角,相信还有更多专才,就是因为种种荒谬的问题,最后心灰意冷的长住国外。

一边成立人才机构,另一边却出现专才要为公家效劳却被拒的情形,怎么说得过去?

国家欲进步,人才是最重要关键,许多先进国都已推崇唯才是用,选贤与能的政策,反观国内却出现种种不断的把人才往外推的因素,归根究底,最主要的问题是官员阳奉阴违,自我译法,漠视政策。

应向“小拿破仑”开刀

首相纳吉曾公开警告公务员,若无法跟上政府步伐则应离开,然而,与其等毒瘤自行掉下来,政府应勇于向这些“小拿破仑”开刀,铲除毒瘤,以取得杀鸡儆猴之效,否则行政偏差现象仍将继续发生,人民不会相信政府转型的决心,人才则继续无法以大马为家。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李少荣 20110922

22-09-11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馬大是有百年歷史之名牌大學,在馬來西亞是數一數二的。當年我們想進馬大深造,的確是很難,現在學術水準已滑落,過去的榮譽,失去不易复返,唯有後起之秀,努力鑽研學術、創新,在國際學術疆場上打出名堂,為馬大帶回威望!

真可惜,學術水準一年不如一年,雖然這次世界大學排名能擠入200強,但也不能過於興奮,還須繼續努力爭取更上一層樓。至少能與一些亞洲大學取得平衡,如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以及泰國朱拉隆公大學等,都是很出色的大學。

一間大學的水平是以其學術水準來衡量,畢業生在學術上有成就,可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會受到國際的尊重,才會吸引著名的教授前來執教,正所謂名師出高徒,直接可以提高大學的聲望,學生要有素質,以目前的情況,是重量不重質,粗製濫造,形成畢業則失業,影響了大學聲譽,學生與大學必須負起責任。據悉,有一部份失業的畢業生還需接受再培訓計劃,徒浪費政府的金錢,有如在原地踏步,何以教社會人士不感嘆!家長也大失所望!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加速學術表現的提昇,而不是把馬大轉型為商業大學,以盈利為主,為了使到財務不致失衡,過於看重大學之發展,而忽略學術的提昇。有關發展馬大,應由發展部門負責,校長必須全神貫注提昇學術表現,如何使馬大重振旗鼓,在學術疆場上挽回威望,才是上上之策!原因是學術提昇與發展馬大是兩件不同的事,絕不能以著重投資與學術混為一談,若是馬大轉型為營利公司,一般家長認為是錯誤的安排,而社會人士確實覺得十分驚訝!根據報導,馬大轉型14年後豐收20億令吉,屆時馬大會變成甚麼樣?

大學教育須著重研究工作,不停進行研究,不能以發展投資代替,否則,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屆時要想抬頭,已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遊子 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