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22-09-11 以言入罪

反對末沙布的“英雄”觀點,唔……,可以理解;正如之前所說,政治立場不同,史觀也不一樣。

猛轟末沙布,捍衛軍警名譽,宣揚主流史觀,唔……,這是政治的一部份,也可以理解。

但是,提控末沙布,罪名是“毀謗之處罰”,唔……,不能理解。

英國歷史學家泰勒(AJP Taylor)以“修正歷史觀”(revisionist)著稱,他的觀點充滿爭議,甚至令多數英國人憤怒。

60年代初,他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這本大書,顛覆了主流歷史。

對於英國人最痛恨的德國納粹頭子希特勒,泰勒聲稱,希特勒只不過是一個平常人,他並不比當年英國首相張伯倫更加糟糕。

他引據自己的研究,指希特勒只想讓德國強盛,但沒有意圖發動世界第二次大戰;二戰的發生,是各方面,包括英國的錯誤所導致。

對於希特勒的反猶太人情結,泰勒說,當年大部份的歐洲人都討厭猶太人,而不只是希特勒和納粹黨人。

這本書面市之後,震撼了學術界、政治界,更成為社會大課題。

在主流歷史中,希特勒發動人類史上最血腥的二戰,千萬性命因他而戰死;他下令屠殺猶太人,數百萬猶太人死在集中營。

英國人更不會忘記倫敦被轟炸,子弟兵在各大戰場犧牲,以及大英帝國斷送在大戰的痛楚。

政黨不同意泰勒的見解;學術界出版了數十本著作,駁斥泰勒的論述;民眾在各大報章投書抗議泰勒觀點。

不過,英國政府沒有提控泰勒,牛津大學沒有炒他魷魚(幾年後他未獲續約,轉到其它大學任教,不過,一直保留牛津院士),BBC電視台繼續請他擔任歷史評述員。

泰勒在90年代逝世,學術界給他的評價是:“博學,卓越,充滿爭議的大眾歷史學家”。

泰勒並沒有扭轉希特勒的歷史地位,多數史學家依然不同意泰勒觀點。在人們眼中,希特勒還是大惡魔。

然而,通過泰勒的著作,激發了更多學者研究二戰的真相,尤其是從德國的角度,探討二戰的原因。

至少,今天學界同意說,一戰之後的“凡爾賽協定”對德國施以不公平的懲罰,造成德國人積怨,使到希特勒冒起,進而造成二戰。

這是泰勒當年提出的部份論述。

回到大馬的情況,末沙布的見解,其實可以激發各方探究歷史,進行辯論,發掘價值和意義。

這是一種民主素養,需要學習。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1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