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27-09-11 英雄與叛徒:重寫大馬歷史

回教黨署理主席莫哈末沙布把獨立戰士末英德拉稱為英雄,引發無數爭議。而且,戰火由論壇燒到到法庭,參與者從政客、學者、前軍警人員到網民,個個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參與了一場關於馬來西亞建國歷史的詮釋:有關英雄與叛徒的定義,有關大馬歷史的誕生、演變和影響。

在這段期間,我們又首次鄭而重之的慶祝了9月16的馬來西亞日,把馬來西亞成立的日期,挪到符合史實的1963年9月16日,為大馬成立正名;首相納吉也在916前夕宣佈廢除內安法令。

之前,國家教授理事會則發表「馬來亞不曾被英國殖民」的怪論,並獲得前首相敦馬哈迪的背書。這一連串看似無關的事件,背後都通向對大馬歷史的詮釋的爭奪戰,即所謂的「話語權」。

在眾聲喧嘩之際,人權活動家、前新紀元學院院長柯嘉遜博士的新著《愛國者與偽愛國者:馬來亞人民的獨立鬥爭》(Patriots & Pretenders》應時而生,為馬來亞的獨立提供了一種與官方版本截然不同的視角,重新定義「愛國者與偽愛國者」,重新定位「英雄與叛徒」,為這場論爭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的故事,大家都聽多了。這裡舉個淺顯的例子:

今年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因為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國結束了二千八百多年的帝制,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如果反過來說,當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失敗,清朝帝制延續,清朝的「御用歷史學家」會怎樣書寫「辛亥革命」?孫中山當然是「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辛亥革命」當然不會稱為「革命」,而是「顛覆國家,圖謀篡位」,甚至「夥同外國勢力,垂涎大清江山」。

回到馬來西亞的建國歷史,又是怎麼一回事?官方版本宣稱的「叛徒」,居然是許多人心中的「英雄」?而且,居然有學者要為這些被官方忽視、抹除的「不法之徒」重新討個說法?就像馬來亞共產黨在馬來亞獨立的角色,官方版與民間版的說法,也有天淵之別。

結果,白天在課堂讀官方歷史教科書的小朋友,被灌了一腦子的「建國英雄」漿糊,夜裡回家上網,才像穿上夜行衣的蝙蝠俠,靠著網絡的便利穿越資訊海洋尋找這個國家之所以誕生的祕密。

馬來亞是否在英國扶持下成立?「馬來亞不曾被英國殖民」?「御用歷史學家」會怎樣書寫「大馬建國史」?民間歷史學家會怎樣詮釋「馬來亞獨立」?誰是建國的英雄和叛徒?為什麼某一些人心中的「叛徒」,卻是另一些人心中的「英雄」?每一個國家的誕生,都需要英雄與神話,以便鞏固權力,利於統治。

莫哈末沙布的「獨立英雄」爭議變成官司,讓我們重新溫習大馬的建國史,使我們對這個國家的誕生,以及「英雄與叛徒」有了不同的理解;至於要重新撰寫大馬歷史,還原事實與真相,就要靠專業的歷史學家,用真正的董狐之筆,為我們寫出一本完整、專業及不偏頗的大馬史。

當然,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愛國者與偽愛國者」,「英雄與叛徒」的爭議,也只有到了關鍵時刻,才得以有個公允的說法。1963年9月16日至今,也不過48年,馬來西亞的歷史書寫,重寫,還有很大的空間。沙布要上法庭抗辯,我們也就有機會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以及對國家歷史的詮釋。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黃金城 201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