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大馬是一個多元種族與文化的國家,各族同胞和諧共處,但是在生活點滴上,往往會反映出各別的“種族性”,更突顯華人的種族性。
在公路有一個明顯的例子,每當發生交通意外,總會看見馬來及印度同胞會主動停車去協助傷者,華裔同胞則希望儘快衝出車龍,或者疑心生暗鬼:“會不會是假車禍,引我下車來打劫?”
一位華人電器連瑣店老闆曾告訴我,三大種族顧客以巫裔最友善及爽快;印裔經常嫌東嫌西,如果店員反駁兩句或拒絕減價,他雖然會生氣地離開,但是對方下回還是會來光顧;華人生意最難做,一塊錢也要減,還要求贈品,若反駁他兩句,從此不再來光顧,甚至在外頭“唱衰”你的店。
試一試停車向路人問路,友族同胞若懂得路,一定會指路,甚至帶著你去到目的地,要是遇上華人呢?首先他們會上下打量你全身,以充滿懷疑的表情去思考你是否真的問路,然後問你去那個地方干嘛。
有時候,你還沒開口問,他毫不友善地搖頭晃手,正眼也不望你:“不懂!”
為甚麼他們有這種反應?因為父母在我們還小的時候,就教導我們去懷疑別人,“孩子,陌生人來問路,千萬別理他,那些是壞人來的。”或者“有陌生人和你講話,馬上逃跑,一定是拐帶集團。”
父母親也很愛製造恐懼感來嚇孩子,“你壞蛋,我叫‘馬打’(警察)來捉你。”,“你不聽話,我叫黑漆漆的阿捏捏(印度人)帶走你。”“防人之心不可無”、“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是華人孩子成長最常聽見的,重點是叫你要懷疑及懂得害怕他人。
文章来源:光明日報‧文:洪國川 201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