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星期五

31-12-10 有病嗎?

車子擋住別人的路口,要求移車只是小事一宗。

但是發生在蕉賴大同花園的案件,卻是駭人聽聞。

只因為車子被擋路,向鄰居要求移走車子,結果男子被年輕惡鄰居蓄意倒車數次,被撞倒地和輾過左腳導致骨折!

而且案發時,許多人都目睹事發經過,但撞人的男子不但不怕,反而意猶未盡企圖再倒車撞向人群。事發后,撞人者還心有不甘,坐在車內奔命踩油門製造噪音,直到眾人勸服才罷休。
另一個案件,也是路霸逞兇。

一名家庭主婦在路上與一名錫克籍車主發生碰撞,對方下車攔住去路,惡言謾罵兼恐嚇之余,竟一拳打向事主手臂和車子。事發時,婦女的一對兒女也在車內,目睹這一切。
衝撞得失去理智?

路霸行兇打人的事時有所聞,但是像要求別人移車竟然惹來“殺身之禍”般的追撞,還有車子輕微擦撞竟然要對女人飽以老拳,就太令人匪夷所思。

究竟是什么心態,讓人會衝撞得失去理智,結果犯法打人傷人?

據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人員的研究,那些開車時愛無故發火罵人、行車時亂按喇叭的人,只是“路霸”。但在醫生眼中,這可能是一種名為“間歇性狂暴症”(簡稱IED)的精神病。

就醫學定義來說,“間歇性狂暴症”是指多重怒火爆發,其猛烈程度大大超出應有的比例。當發作時,就會有威脅他人、動粗,甚至毀損財物的行為。

據報告說,美國約有1600萬人患有“間歇性狂暴症”精神病。換句話說,就有1600萬顆計時炸彈在馬路上。

歸類為心理問題

美國醫學界已歸納出路霸的5種“幼稚心態”,歸類為心理問題,就是“路怒症”(roadrage):

1,即使完全沒有必要趕時間,司機仍會給自己設定一個預期時間,規定自己在多少時間內到達目的地。
2,喜歡在馬路上和其他司機競爭,超過對方就高興,被對方超過就懊惱。
3,如果旁邊的汽車打方向燈想變換車道,本能反應是加速跟上去,不讓他超車。
4,看到別的司機錯誤或不守規矩的動作,儘管一點都沒妨礙自己,但嫌惡情緒仍會油然而生。
5,覺得別人侮辱了自己,會產生報復心態,並很難剋制住這種心態。

這或許足以解釋多數路霸在公路上的惡劣行為,但是要求移車就撞人,擦撞一點就打女人,這些

心態恐怕早已超過“普通路霸”的心理範圍。
如果只是簡單歸納為個人教育與修養,甚至是道德問題,只要通過教育讓當事人改善自己的態度就好。

要是,萬一如美國路霸一樣,肇事原因是因為“間歇性狂暴症”精神病的心理問題呢?
沒人會承認自己有病,但心理上卻有,難怪不少人一碰到車子就開始躁鬱了。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许国伟 20101230

31-12-10 赚与亏

会赚钱,尤其是赚大钱的人,大家会说这个人很本事。也许说得没错,虽说赚钱须靠天时、地利、人和,但如果自己没有本领本事,相信不可能赚到大钱。

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有本事本领,赚个盘满钵满。有了钱,不但自己和家人能过舒适生活,自己也有成就感。不是时常听到人家称赞大企业家为成功人士吗?

但我又这样想,赚到钱就算成功,那么他们在赚钱时,亏了些什么?

我不是说有赚就有亏,只不过细心观察所及,这世上似乎没有全赚不亏的人,相对地,也没有全亏不赚的人。问题只是︰赚了多少?亏了多少?赚到的能弥补所亏的吗?

相信大家都见过这样的人──他赚到很多钱,但为了赚这些钱,他付出了时间、精神、青春、健康,甚至生命。或者他为了赚钱,失去亲情、友情及自身的尊严。赚到的钱,可以把失去的东西买回来吗?偏偏这些又是世间十分宝贵的东西。

赢了官司输了亲情

此时,就看你追求的是什么?如你认为赚钱重于一切,那就无话可说。倘若不作如是想,只是当初一时不慎,以为赚钱最重要,忽略其它更重要的事,到头来钱赚到了,却失去其它,很想把失去的东西找回来,但为时晚矣,什么亲情、友情、健康……再也唤不回。后悔又何能补于事?

有一次,见两个兄弟为争夺父亲遗留的庞大财产,各不相让,闹上法庭。审判结果,兄分得大部分产业,弟仅得一点点。兄弟感情不仅破裂,还视对方为陌路人。旁人见状,摇头叹息︰哥哥虽然赢了官司,赚到钱,却输了亲情。所以说,两兄弟到底谁才是真正赢家,赚到钱?由你说吧!

圣经里面有句话说︰“人若赚得全世界,但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

现代人往往只活在追求物质的世界,把赚钱视为至高的人生价值观。加上生活四周有种种令人眼花撩乱的引诱,叫人容易失却理智、迷失方向。请问︰你能经得起多少诱惑?

赚与亏,各人有各人的准则,但真理只有一条,你选择了什么?这是考验你智慧的时刻。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惠娘 20101231

31-12-10 考试比打工更浪费生命

台湾监察院长王建宣骂学生“笨蛋”,浪费生命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拿去打工。院长显然有所不瞭解,年轻学子生活中还有一项更可怕的浪费,就是將眾多时间耗在“考试”上。

如果花时间打工是“笨蛋”,那花时间应付考试又如何呢?打工和应付考试有根本同样之处,都是耗掉了生命中最能快速学习的时光,却没有学习。

应付考试不是学习。考试要考的內容就祇有那么一点点,学生却必须花那么多时间反覆练习、背诵,真的不是为了理解、学习那些內容,而是为了在考试中快速答题,拿到分数。如果真是为了学习,哪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如果真是在学习,那么国中3年、高中3年,可以学、应该学的东西,多过课本提供的十倍百倍啊!

我们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硬是將考试、应付考试等同於学习,误以为考试考得分数,就是学习成就的证明。这两件事天差地別,为甚么可以就这样理所当然送做堆呢?

现在的学生大部份对歷史没有兴趣,他们不晓得背那些过去的年代、人、事有甚么意义。歷史和他们无关,要如何有兴趣?那怎样能让歷史与他们有关呢?歷史与他们有关的是甚么?

是故事、是解释,是让他们体会、认知原来以前有人这样生活,原来人的生活有这样的经验与道理。可是故事、解释写不进我们的中学课本里,道理很简单,故事、解释需要篇幅,不可能三言两语交代清楚。

课本那么简明扼要,学生都已经学得苦哈哈了,哪还能给他们更多更长的內容呢?唉,学生读得苦哈哈,是因为被要求以能应付考试的方式读,而不是以享受故事、认知经验的方式学习。不幸的,一旦要他们甚么都记得,考试都能答出標准答案,他们就祇能背诵最无趣最无聊的史事,不可能真正瞭解歷史。

多少学科都是在考试、应付考试中被扭曲,甚至被阻绝了学习啊!而我们竟然还坚持考试是学习的必要手段,甚至考试本身就是学习?

学习再重要不过,然而考试却常常是浪费时间的主因。尤其是被提昇为目的,取代了学习本身,无限上纲的考试。愈考学生愈没有机会去学习,也就愈是学不到东西了。

与其批评打工浪费时间,不如花点精神为耗在考试里的学子们说说话。毕竟打工是个人选择,也有不少青年打工是真正出於环境需要,很难一言论定;可是考试却不是他们哪个人自己选择要的,而且更是他们谁都没办法选择不要的。考试制度,如此畸型地让考试等同於学习、甚至取代了学习,是政府政策造成的,至少是政府政策可以去改变、应该去改变的。

政府的教育单位自己却祇在意、祇重视考试,每天祇念兹在兹管考试,自己的心態先把考试等於教育,这样的教育决策者毫无感觉地大把大把浪费学生的生命,同属政府机构领导者的王院长,的確是没甚么资格批评同学们打工浪费时间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照‧20101231

31-12-10 发表言论的省思

2010年,笔者有幸在发表言论的园地佔了小小的空间,时日不长,却感受到了文字带来的善与恶。善者,得以藉著文字抒发己见;恶者,则文章发表后需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

不论是在哪个行业,总会出现一些禁忌,然而言论空间有太多的禁忌,会让想提笔的人却步。某位友人给笔者的忠告是:以后写评论要小心选材,用词要婉转,不可“完全直话直说”,否则会连累或“得罪”別人。原来,为文应该如此拘小节,笔者还是头一遭听过!

一件简单的事,言者或许只当它是閒聊的话题;听者,却可能因为感触良多,因此以文字表达想法。

对一个想抒发己见的人,这並不含任何不良动机,更非故意拿一件小事来“大做文章”!笔者感受最深的是:一旦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被摆上台面,许多束缚著人们的条规就浮现了。

要分辨哪些话该说,哪些事能评,哪些人只字不可提――的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在2010年结束前,借此反省与思考这段发表言论的日子之余,也感谢每天为广大读者写评论的作者,若非有一定的功力,要在这是非扰攘中发表精闢的见解,还真不容易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慧嫻‧2010.12.31

31-12-10 足球公假,有人欢喜有人愁

从圣诞节到2011年元旦,大家都沉侵在慵懒的假期气氛里。大马之虎在东南亚足球锦標赛中的勇猛表现,不只捧回了冠军,更为国人带来了多一天的公共假期,即使不看足球的打工一族,也不禁高喊:“大马之虎干得好!”

可是,这一天多出来的公假,並不是每个人都受落。尤其是当老板的,或是从事製造业者,更是叫苦连天,抱怨马来西亚的公假为何这么多。

对企业和製造业而言,多一天的公假加重了他们的成本,不仅是生產力降低,也得承担更高的工资成本。

对许多人来说,突如其来的一天公假,也打乱了他们的规划,例如学校的新生报到日被迫展期,本来已经请假的家长突然无所事事;银行没有营业,生意人的在账目往来又得拖延几天;政府部门休息,原本急著要办证件的公眾人士需苦等3天后才能办理证件。

对做生意的人来说,这一天的足球公假带来的不便和损失,远大於多一天的休息。

自首相作出宣佈的第二天,我们就接获了无数询问电话,他们不只对本身或员工是否必须休假感到混淆,有者更大发牢骚,认为根本就不需要有这一天的公假。

一名外商就打来投诉,大马政府若要宣佈一天额外的公假,就应该根据僱用法令来宣佈,而不是即兴宣佈后,强制私人界遵守,这不只对外资造成重大的影响,也让他们措手不及。

这名外商不满的是,为何大马政府不是根据僱用法令来颁佈假期,並恫言要对付违反这项措施的私人界,导致他们无所適从。

一天的额外公假对许多打工仔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却也为一些人带来了许多影响和干扰,甚至有人认为这一天的“足球公假”根本是不需要的。

多一天的休息固然好,休息过后,也要打起精神迎接新的一年,提高效率和生產力,在各方面要有进步,这也是新的一年对自我的要求和许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侯雅伦‧2010.12.31

31-12-10 一年来世局发展的启示

2010年已经结束,在新的一年中,將有许多新的挑战、新的课题,有待朝野各界提出新的回应,寻求新的解答。我们回顾世局的演变,反省大马內部发展的轨跡,深深感到:唯有强调“和而不同”的原则,奠定宪政民主的共识,才能化解纷爭,强化族群整合,进而建立起稳定持久的自由民主的体制。相反的,若是激化族群矛盾,强调民粹政治,將政治对立带上街头,甚至造成激烈的暴力衝突,虽然仍可假藉“民主”之名而使少数政客及野心家从中得利,却只能带来以“人治”为导向的民粹统治,无法奠定制度化的法治与民主。

过去一年的世局,清楚地展现了上述两种截然相异的趋势,会带来迥然不同的结果。以巴尔干半岛、中美洲、中东3地为例,长年的族裔纷爭现在终因敌对双方各退让一步,而走上谈判桌,並致力於消解分歧,寻求共识,从而展现了合作的机会与和平的曙光。如果上述3地区的政治领袖与人民能够捐弃成见,拋开歷史的仇恨,寻求和平共存的方案,並据此共识建立起全国人民所能接纳的宪政体制,则和平与民主的前景,必將是乐观的。

相反的,在共產极权体制下的朝鲜,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金正日以所谓“金日成主体思想”宪政体制为蓝本,设计了一部对他本人及其接班人金正恩“量身裁製”,並大幅度扩权的宪法,对內实施集权统治,视百姓为草芥,对外则张牙舞爪,將美、日、韩等耍弄於股掌之中。换言之,金正日显然想藉最高领导人扩权的新宪法,为其个人未来顺利传位予子之用。而且金正恩个人的民粹式领导风格和煽动能力,较之其父犹甚。因此,所谓的“金正日效应”是否会进一步扩张,並转型而为“金正恩效应”,甚至造就一个“朝鲜式的希特勒”,已成为朝鲜半岛及全球的一大隱忧。但是,面对此种人治色彩强烈的民粹政治,东北亚各国已显得戒慎恐惧,並且北京也逐渐调整对朝政策,不敢再以“无条件的支持金正恩”作为因应朝鲜变局的主要方案了。

从巴尔干半岛、中美洲、中东、朝鲜的经验,回看国內的政治发展:过去一年中,国会已成为国內政治的主要焦点所在,而国会中针锋相对、驱逐甚至终止议员资格的事件有激化之势。在国阵內部,隨著各主要成员党的权力整合,党內的“杂音”已大为减少,但民联大体上表现不俗,也使中產阶级及中市民阶层在国阵之外,有了新的选择空间。因此,政党政治已有机会由“两极对抗”进一步发展的“多元竞爭”。这对民主体制的稳定成长,原是十分有利的。

目前朝野都鸟再强调族群、宗教的政见,而改以公共政策为诉求,使政党间的竞爭导向一个新的座標,也使宪政民主的实质內涵因公共政策的强化,而更为充实。如果此一趋向维持不变,各主要政党今后均將发展出明晰的公共政策纲领,国会议员也將发展出专业知识及问政的技巧,使我国方兴未艾的民主政治,逐渐步向健全代议民主的境界。

但是,令人担心的是,部份朝野政治人物及一些州属却又重新挑起制宪的话题,甚至主张大幅度变更政府体制与制衡关係,其中更夹杂著浓厚的党派认同色彩。尤其是近日有关雪州政府秘书的委任的歷程,剎那间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事实上,朝鲜的经验正也启示著我们:强而有力的政治领袖,並不一定能將人民带往稳定的民主之路;相反的,权责相副的宪政民主体制,才是自由民主的真正护身符。因此,惟有肯定渐进式民主改革的优位前提,並以名实相符、权责相副的宪政体制为依归,才有可能逐步演进而为成熟、稳定的自由民主。这是过去一年世局发展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2.31

31-12-10 小市民的新年愿望

2010年即将成为过去,很快地我们就要迎接2011年到来。2010年我们到底过得好不好呢?老实说,国人最关注几大课题:教育、治安、经济课题,小市民得到的答案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切还真的是有待改进啊!

说一说经济课题,其实不会意外,政府每每在年底总会请经济分析家给予一年中的经济表现评价,评价结果大多都是:表现胜过预期或者表现不俗之类。感觉上我国过得还不错,又是开拓“大吉隆坡”计划发展首都,又是兴建一百楼的最高大厦。不过我很疑惑,这些都是体现在国家本身状况,可是身为人民的却没有“胜过预期”啊!

工资要涨都很难了,结果物价却拚命地涨,现在一个月3000令吉的工资都不大可能支撑整个家庭开销。开源节流,缩紧腰带成了唯一的选择,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小市民中带来不小压力,但愿来年的财政预算案或者其它时刻,政府能真正提供利民的经济措施,让小市民在通货膨胀的年代不至于那么辛苦。

当然,老一辈的人常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教育课题对我们来说也越来越重要。可惜,今年还是没什么下文。我们华人最关注的统考文凭受承认课题依旧悬空,政府只带给我们“申请师训允许统考文凭”,以及最近有可能落实的“国立大学接受统考生的申请”。

尽速承认统考文凭

知足的人或许会说:不错了啦,至少有逐步接近承认统考文凭了。可是相信还是有大部分市民无法苟同政府只带给我们这些,毕竟人民是可以有要求的,当然希望政府尽速承认统考文凭的地位。

说起来真是贻笑大方,只有自己的国家不承认自己国家“出品”的文凭,成何体统呢?新的一年,在教育课题中大家的愿望大多都是一致的。

最后是治安课题,数据显示我国的犯罪率有下降的趋势,若是如此那真是可喜可贺。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全国警察总长也算是取得了开门红,接下来要更加努力与各界达致减少罪案的目标。

不过,今年还是有一点缺憾,就是我国车祸率不降反升。其中长途巴士恐怖车祸再度发生,更揭发了警方与有关当局取缔上的疏忽,令许多游子不寒而栗。在这一点或许警方与有局要加强取缔行动了,保障市民基本安全。当然其它交通工具的车祸也不能忽视,或许警方能想出对策,减低我国恐怖的车祸率吧!

新的一年里,我们愿望仍然是:治安良好,有个舒适的环境。

但愿2011年会是个好年,一个全新不一样的好年!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黄涌伦 20101221

31-12-10 一年来的华教检討

50年代,有位华文报记者总会在每年1月1日报章的《新年年刊》撰写长文,检討一年来的华教发展。这位著名记者就是宋哲湘。1949年,宋哲湘开始进入报界,担任吉隆坡《中国报》记者。1957年转任《星洲日报》记者,直至1977年告老退休,总计担任了28年的记者。

宋哲湘的记者生涯,最精彩的是他採访华教新闻,撰写教育评述,名噪一时。他从1951年开始至1958年间,每年都会在报章的《新年年刊》撰写检討全年马来亚华教状况的宏文。这些年刊专文內容扎实,笔锋尖锐。早在1951年1月1日《中国报》的《新年年刊》,他撰写的〈1950年马华教育动態检討〉,就呼吁华社必须团结合作,每一个华人都应负起兴办教育的责任,同时加强向政府坚决力爭將“马华教育”列入马来亚教育政策的一环,达到与各民族语言学校待遇平等。这样才能使华文教育发扬光大,华校才能在安定中扩展开来。

教总成立之后,宋哲湘更是与教总並肩作战,在华教处境日益困难的环境中,通过报章媒体的力量,报导华教新闻,撰文唤醒华社要为发扬中华文化而努力,要肩负起时代艰鉅使命,让华校永续地在马来亚生存下去。

林连玉在《风雨18年》提及,马来亚华人爭取母语教育平等的地位,教总扮演领航奋斗的角色,这是有眾皆知之事。但林连玉同时指出,新马华文舆论机关全力支持,自1951年至1958年这8年间,每当华文教育问题发生,华文报章必把新闻以特大字標题,在头条版位登出,同时一致著作社论加以批评,深入人心地唤醒民眾重视华教课题,其鼓吹的功绩,不在教总之下。而媒体记者群中,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勇敢机智”,被赐嘉名为“教师之友”的宋哲湘。

宋哲湘被誉为“教师之友”,有两层意义。第一、是指他为人隨和,跟教育界人士没有一个不友善的。第二、则是指他民族意识坚强,永远站在华文教育的立场,与教总站在同一阵线上,华文媒体与华教界结盟,共同为爭取华教的平等地位而努力。林连玉指说,起初,华社对华文教育危机的严重性是蒙昧的,后来各阶层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谈,形成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宋哲湘的功绩是不可被埋没的。

已是60年前的故事了。翻阅郑良树教授编辑的《宋哲湘华教论集》,心潮起伏。回来看看当今之华教发展,情何以堪?2010年华教的状况,又是纷纷扰扰的一年。华教问题仍是一箩筐。然而,不像当年宋哲湘呼吁华社必须团结“攘外”,而是出现更多的“內耗”。董总与林连玉基金会的矛盾至今未解、两年前的新纪元风波仍余波盪漾,时而互相攻訐,甚至连华教常识问答比赛的出题也可以出现爭议。抗议、退出,主办、协办之爭,吵吵闹闹。还有人笑称那是“华教內战”。悲乎!近来甚至出现“反美.亲中.救巫统”的“新华侨民族主义”的论述,让人看了摸不著边际,摇头嘆息。华社华教力量再如此內耗下去,那还得了?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是甚么大是大非之事,却爭执不休,互相指责、扣帽子。华教內部份化到如此境地,令人痛心。有志於社会改革的人士,还有多少人会尊重、在乎如此內耗的华教?

別再为无谓的小事爭执下去了。华教事务还有很多“正事”有待处理。华教力量的重整团结,华教工作者的心胸需要宽大些。有些时候要学会放下。所谓“偏听则暗”,意气之爭是没有必要的。“兼听则明”这个道理要意识到。大家握握手吧!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宋哲湘还在世,他那如椽之笔,又该如何写这一年来的华教总检討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安焕然‧2010.12.29

31-12-10 变通VS死板

常常听到人们在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在没有亲身体验政府机构的庞大体系如何运作之前,你真的无法清楚地知道甚么是死板。

政府经常被標籤成“繁文縟节”,很多时候,都是部份公务员过度“遵从条规”,不敢变通的结果。

单是我所主持的每週土地理事会会议,就有够多故事可以讲了。每次会议提呈的30多项申请,起码有四五项是可以灵活变通处理的,在此与大家分享几项:

一、一名在经营养殖鱼活动的业者进书,要在檳岛海岸申请海面地作为养殖用途。儘管各部门对有关地点毫无异议,但官员给的建议是不能批准,因他已在另一处有一个养殖场,不许剥夺其他人的拥地权。

我真的纳闷,同一地段目前无人申请,而海洋不像地皮那么有限,其他人若想申请,还有一大片汪洋可以申请啊,何来“剥夺”之说?土地局当初的决定,也仅基於技术问题。最后,申请获批了。

二、一个提呈耕地的申请者,只要960方尺作为小型鸡鸭养饲场。不巧的是,其申请地落在道路保留地,所以官员建议不能批。我翻看地理位置,这是位於偏僻地区的一条死路,在一个甘榜的尾端,根本无路可建,也没有人会走。所以就推翻了这项决定,让小农民有自己的耕种地。

三、位於檳霹边界的沿界路段,一个平民要在道路保留地建住家。官员说那是保留地不能批。我看了图,横跨檳霹,需要的是横跨两地的路,而不是沿著边界的路吧?给別人一条出路,叫他做路开路,也给自己一条生路,何乐而不为呢?

四、在阿曼岛一名养蛤业者投书,说他那82依格的海上养蛤场,因垃圾船川行导致海水污染,海產欠收,所以要求將他每年缴交的3千400令吉地税,减60%至每年1千令吉,但面积维持。我认同污染问题,但是,这建议也太佔政府便宜了吧?减税没问题,但是你的面积也应该同样的减60%啊!官员才恍然大悟—原来真的可以这么做!

五、在土地法典下,国能等基建公司欲“路过”私人產业建基设,也必须作出赔偿,而且这些案例不能被带上法庭,州政府是最后决定者。估价师给的价格是每平方公尺400令吉,国能建议的赔偿额是415令吉。官员说,评估额有异,批不得。算了算总面积,分別只有841令吉,多付这笔钱,国能会破產吗?至少能让这老妇业主多一笔收入。

这些案例,证明我的官员执行时並无滥权,不过是过度墨守成规。他们不敢变通,害怕需要负起责任,所以,我得从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慢慢让他们开窍,不是每个情况都必需死死板板依规行事的,只要是以民为本的,都可以灵活处理,才能展现活力,显示出人治政府的意义。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冠英‧2010.12.31



言路: 江迅‧贏了金牌‧输了体质
2010-12-31 19:22
北京奥运、广州亚运,相继远去。香港正为申办2023年亚运諮询公眾,呈交立法会表决。

言路: 罗正文‧从施明德谈蒋介石
2010-12-31 19:21
上一期谈施明德,这次写关了他4676天的蒋介石。施明德先生跟我谈及蒋介石不胜唏嘘,对蒋介石的评价,他与我分歧很大,我想这是必然的。

言路: 陈莉珍‧我的2011期盼
2010-12-31 19:18
世贸遗址附近建回教堂建议的幕后推手拉乌夫(Feisal Abdul Rauf)长老不久前接受了《新闻週刊》访问,回顾去年夏天的经歷,他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

言路: 杨照‧考试比打工更浪费生命
2010-12-31 19:15
台湾监察院长王建宣骂学生“笨蛋”,浪费生命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拿去打工。院长显然有所不瞭解,年轻学子生活中还有一项更可怕的浪费,就是將眾多时间耗在“考试”上。 ...

言路: 林冠英‧变通VS死板
2010-12-31 19:14
常常听到人们在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在没有亲身体验政府机构的庞大体系如何运作之前,你真的无法清楚地知道甚么是死板。

言路: 东姑阿都阿兹‧我绝望了
2010-12-31 19:12
禁止“一个马来西亚”標誌的行为,是不经大脑的举动。这些荒诞行为在马来西亚政治中越来越见怪不怪了。

言路: 张作锦‧让蒋为自己释疑为歷史作证
2010-12-31 19:10
蒋家第四代蒋友梅自英国发来律师信,给她的婶婶、蒋孝勇遗孀蒋方智怡,谓《蒋介石日记》是蒋家后代9人“共同公有”,不可由方智怡一人作主。

言路: 南方朔‧学校遮丑,霸凌愈搞愈多
2010-12-31 19:03
“强凌弱,眾暴寡”,在英文称之为bully,台湾翻译为“霸凌”,最近这一週来,“霸凌”这个字已席捲了全台湾的媒体,简直成了霸凌的国度。

123456789…›

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30-12-10 正视通膨的政治效应

根据报载,印度一间酒店侍应生装扮成圣诞老人派送洋葱给客人,当作是贵重却又实用的礼物。原来当地洋葱价格飆升,数天之內翻了一番。通货膨胀引起民怨。

再看看中国,近来物价飞涨,食品价格超英赶美,民生物质高涨声不断,在北方旱灾、南方水灾的夹击下,大蒜、大豆、棉花、生薑甚至中药材等物品皆因產量失收,匱缺减少,而使物价指数高涨,形势严峻。

通膨之风也吹来大马,令国民深受影响。一向来,价廉的中国货充斥著本地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如今,这已成为歷史,因输入这些货品等於是输入了通货膨胀,年关未至,已在本地掀起一阵涨价风。

另外,有关当局在月前宣佈的白糖汽油等四合一涨价,已在某种程度上衝击了本地市场,牵一髮而动全身,引发了冲泡饮料应否涨20仙的爭议,也將在即將来临的农历新年年关前引起连锁性的高物价效应,令广大的消费者深感钱不够用。

在经济学的简单定义上,通货膨胀意即过多的金钱追逐过少的物品,使物品价格调高。对中下层的消费者小市民来说,打工仔以固定的薪资面对涨风,无疑会引起民怨。

这是当政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对於盛传即將在2011年中举行大选的政府来说,如何在大选前抑制通货膨胀的衝击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儘管我们不能预测因撤销补贴津贴所將引起涨风对当政者的衝击,到何种程度。但通胀之风实会成为选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就正如洋葱在印度是一个具有政治影响力的话题一样,曾令印度以往的政府因未能控制这种主要食品的价格而引起民怨,付出高昂代价,失掉政权。

所以,笔者认为,有关当局应制定短、中、长期的措施,来对抗通膨。除了打压人为的囤积居奇而引起商品涨价的措施外,更应策划在乡村、新村及城郊地区开放荒芜的土地、供人民种植蔬菜、水果及其他农耕品,来提高可替代粮食食品的生產量,稳定食品价格,儘量避免输入外国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政治效应,不应小覷。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京华‧2010.12.30

30-12-10 巫统倾力收编地方诸侯

巫统主席纳吉宣佈数州巫统联委会领导人新阵容,马上被患有“大选热”的政客和时评人,詮释是为闪电大选舖路,实际上纳吉早在11月举行的巫统大会上,就已公开声明將重组一些巫统州属的领导人,因此这一宣佈是不应该让人感到意外。

如果是为了闪电大选而舖路,纳吉其实是更应该以静制动,至少先让党內部的人事纠纷沉淀一阵子;可是如今却选择“调兵遣將”重新佈局,显然的大选不会是闪电式,也不会如一些人所说这是国州分开选举的预兆。

在牵涉至少4州领导的人事安排中,纳吉实际上是下了一著险棋,他在吉打、登嘉楼和玻璃市把不同派系的人马安置在同一屋簷下,与其说是整合,倒不如说是“磨合”更为恰当。这是因为纳吉选择了他的“一个马来西亚”精神理念为根据,以“包容性”的手法將涉及州属的不同阵营人马捆绑在一起,要他们以一个团队的精神和力量去面对来届大选的生死战。

从吉打州委任前首相马哈迪的儿子慕克力为署理主席,登嘉楼委任州务大臣阿末赛益的批评者雅耶卡迪为副手,玻璃市委任前大臣沙希淡重出江湖当署理主席,这在在的反映出纳吉要在有关的州属以“包容性”的方式收编各派人马,这一险著虽说有点“强人所难”,但巫统党员若为了来届大选的江山著想,那他们就必须齐心合力对外,不容再有內耗內斗以致將民联送进布城。

来届大选都说是朝野双方的殊死战,纳吉当然已不可能墨守成规的统帅国阵和巫统应战,特別是要巩固马来选民的票源,巫统是必须险中求胜,因为即使国阵仍能以少过三分之二的议席执政中央,这对巫统堪称是“惨胜”,它只会让巫统的势力逐渐被侵蚀,只有一鼓作气力挫民联的锐气,纳吉自己的地位才会固若金汤。

纳吉在檳城也委任比较不具爭论性的再纳阿比丁坐镇东方花园,这相信对重新塑造巫统在檳州非马来社会的负面印象有一定的帮助,巫统瞭解要重夺檳州政权绝非易事,但却也不能让行动党一枝独秀,否则就等於是自我放弃檳州了。

巫统的“地方诸侯”向来是独霸一方,1996年巫统党选时,当时安华就成功的拉陇了各州巫统的领导层,包括了州务大臣和首席部长公开表態,结果逼使贵为第二號人物的嘉化峇峇弃战;在党政合一的政治现状下,纳吉当然瞭解箇中的权衡,他为有关的州属不同派系人马出了一道难题,要稳住政权大家就必须捐弃前嫌携手面对民联,否则大家互抽后腿,那就只有当巫统和民族罪人,把江山拱送给安华了。

至於在雪州和联邦直辖,这两州目前陷入缺乏重量级人马坐镇的困境,特別是雪州前大臣基尔被控贪污,联邦直辖区又是国家的行政中枢,因而仍继续需要分別由纳吉和副首相慕尤丁的领导,以期进一步的整合力量。

上述各州巫统必须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因此改组各州巫统也只能说是为来届大选预先做好“安內”的工作,纳吉要险中求胜,並且是胜得漂亮,那就必须週详的调兵遣將和佈局,闪电大选似乎不在纳吉的打算之中。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顺荣‧2010.12.30

30-12-10 希望之必要

时间之河浩浩渺渺,感谢有智慧的先辈,为它绘製刻度,一天、一週、一个月、一年,让每个人都可以认领自己的部份,经营各自有限的时光。

时间的刻度相信是世上最公平的发明了,不论贫富、高贵低贱,每个人的一天、一月、一年都是一样的,没有谁长一点还是多一点。

但是,受客观条件影响下,每个人的一天、一年,或许会不一样。有的人会抱怨,一天24小时不够用,或者惊嘆年復一年时光匆匆;但也有人会觉得漫漫长日很难过,时间停滯不动,生命犹如搁浅的鯨鱼,奄奄一息。不晓得,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於你是快还是慢?

来到了2010年的最后一天,不管这一年光阴是转眼飞逝还是慢悠悠的龟速,总算是可以鬆一口气了,今年所发生的喜怒哀愁、风风浪浪,也都到此为止,今天,把它们全部通通都埋在这个时间交界线之前,再往前一步即是全新的一年,一切如新。

进入下一个时间刻度,最重要的是要送自己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就是“希望”。在英国《经济学人》网读到一篇文章,谈到了“希望”的重要。

儘管“希望”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个虚妄之词,被政治人物、商品广告滥用,但只要检视人类的发展史,“希望”所扮演的角色实不容忽视。如果当年英国作家摩尔没在小说《乌托邦》里勾勒一个理想世界,人类不会一再地去挑战现状,大胆地去寻求突破。而事实上,除了摩尔外,从柏拉图开始,到文艺復兴时代,此后数百年间,西方作家不曾停止设计各式幸福社会,为人类社会升起一个还可以更好、更进步的希望。

说得再具体一点,“希望”就是一种正面、乐观、不断求改进的思维。西方国家过去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引领世界,就是不断勾勒希望。美国的建国先辈在开疆闢土时,不止承诺新世界將保障人民的生活及自由,还强调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將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追求梦想与幸福,这就是美国梦的由来。

不过《经济学人》的文章指,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希望”正开始移向东方。相较於中国、印度,美国与西欧多国的民眾,对国家、对现状、对下一代,越来越不抱“希望”。一个国家一旦不再有“希望”,就很难继续维持强盛,这是文章的忧虑。

为人民创造“希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我国下个10年,相信也有很多的“希望”,我们除了要成为人人富裕的先进国,还希望拥有一个更民主自由、更公平竞爭的社会。祝我国希望成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2.30

30-12-10 国民型中学的困境

国民型中学的困境 洪流:

华文独立中学和国民型中学,皆是1961年教育法令的产物。1961年教育法令生效,是由当时(1960年10月)的马华领袖在国会支持通过。前副教育部长已故李孝友宣称,改制后的华文中学(国民型中学)仍有三分一时间教授华文。当时的教育部长拉曼达立与一些华基执政党领袖都“保证”,国民型中学将享有政府津贴,英巫文是必修科,华文是选修科。学校将由政府照顾,毕业生有出路。
1976年至1982年,政府通过各种行政措施,将国民型中学变成国民中学,名称仍保留“国民型中学”,但已名存实亡!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国民型中学”的名称正式废除,只有“国民中学”。在该法令下,国民中学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及设有董事部组织。甚至“国民型中学董事部”也失去法律上的存在资格。从1961年至1996年,各语文中学变质成为马来文学校。
今日的国民型中学,只有一科华文,每周三至五节。假如一班少过15名学生家长联名要求开办的话,就读不成。
由于华文是选修科,学生不大重视,政府也不鼓励学习,导致华文水平日益低落,这种情况对华教的发展不利。值得庆幸的是,国民型中学的文凭受政府承认,要当公务员必须是在政府学校毕业,至少需具备大马教育文凭资格。
目前华社要承担独中每年的经费与师资,教学设备及课室维修,已非常吃力。希望政府兑现当时对国民型中学所作的承诺,是人民的厚望。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洪流 20101230

30-12-10 友族掀起学汉语热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崛起,各国掀起学中文热潮,现在这股汉语风吹到大马。国内非华裔纷纷拿起中文课本,念起汉语,学习汉语书写。马大孔子汉语学院院长指出,目前在该院学习汉语的马来同胞,占了总人数的80%。同时,汉语学院也提供一个管道,让那些从小接受英文教育的华裔,有机会学习母语。

就读汉语学院的学生有书记、公务员、家庭主妇等。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汉语,多了解认识中华文化,可以和更多人交流沟通。汉语难学众所周知,很多字同字不同音不同义,用在不同场合语境,有时连本土华人都难以掌握运用,更何况从小不是接受汉语教育的族群。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士,能够讲一口字正腔圆的中文。有者还为自身起个具中国风味的中文名字。在亚运会世博会奥运会这些国际场合,上台发言的官员,也不忘秀一下“生涩”的中文。如果大家有印象,应该记得首相纳吉在最近的国阵大会上,用华语念的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来汉语之风,也吹到首相身上了。

光芒越来越耀眼

孔子汉语学院全世界已有三百多家,从此数据,可看出汉语不再单纯是华人语言,已逐渐变为世界语言,成为英语之外“流行”的语言媒介。这是华人的骄傲。且不论有些华人为何从小选择接受英文教育,放弃学习母语的机会。现在友族学汉语的热情,足以令本应会讲母语,却讲不出华语的华人汗颜。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汉语不但是学习语言,更多的是从中学习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开拓视野。未来在世界舞台上,汉语的光芒会越来越耀眼,学习汉语已是许多国家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一。

国内友族兴起的学习汉语热潮,随着越来越多友族会讲华语,可预见大马的多元文化、语言,更能深入促进各族互相了解,交流团结。友族把华人的母语作为学习对象,肯定了华文的价值存在。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言所主张的单一文化、语言,才能促进国民团结。

华文是全世界华人的母语,令人痛惜的是国内一些华校始终面对重重难关阻挠,得不到“宠爱”,置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保留华语的根基不被“风雨”侵蚀,爱护她发扬她传承她永续下去,几十年一路风雨坚持走过来的华校,的确不容易。友族都加入学习华语行列,谁还可以没睡醒似地说:要进步团结就须各族讲单一语言,进同一所学校?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江鸟 20101230

30-12-10 岁末感言

今年的年度汉字,日本选出“暑”字、台湾选“淡”,中国则由“涨”字当选。

年度汉字是用一个汉字来反映全年主要的国家景况,可代表许多人的感受,可惜作为汉字应用主要群体的大马华人,没有投选年度汉字,希望华总或世华媒体在来年,发起投选年度汉字,作为文化活动。

如果现在就请我国华人在中﹑日﹑台三个年度汉字,来挑选大马年度汉字,相信“涨”字必定“众望所归”当选。中国网民说今年样样都涨,奇怪的就是工资不涨,“涨”把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来,于是选涨为年度汉字,这不也是许许多多大马人的心声吗?

由于政府决定政治﹑教育和经济都要转型,经济要转为高收入型,人人领高薪。经济转型的第一步是削减补贴开支,是为国家节流。说句老实话,稍有未雨绸缪思想的人都赞成这做法,但随着削减补贴而来就是百物涨价,有些还是一涨再涨,且不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必需品,连带各行各业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老板只好绞尽脑汁压低开销,工资乃成了必压的“祸首”,所以我们也与中国人一样感到奇怪,就是工资不涨,其它几乎样祥涨。

高消费已到了

于是乎,有人慨乎其言地说:高收入不知何时会到,高消费倒已到了,苦也!

明年怎么办?削减补贴既仍在逐步进行中,物价当然也逐步涨,唯有希望人们的收入能快速提升,赶上物价,这方面就须看政府怎样发展经济。倘若仍沿袭前首相马哈迪的路线:“宁拖慢经济发展,也要坚持社会重组”,那么经济转型要转为高收入、高消费形态恐怕不易。

除了“涨”字外,“撞”也是中国热门候选字之一,这个字在我国无疑也是“红字”。撞什么,撞车也!今年几宗长巴﹑旅游巴士和私家车撞车撞得令人心惊胆战。每次“撞”后都说要深入调查、要改善,但不久后又撞。为什么不能改善?翁诗杰说共有13个部门与单位在管交通事务,平时管事的人很多,人人都说他有权管,要作主张,发生灾祸时人人都说不归他管。此乃当然的事,谁愿去负改善之责?所以“撞”字在我国列为热门候选字,没问题。

来年,“涨”是不能免的事,唯望经济大好,工资也涨得可以跟上物价的“涨”,进入高收入、高消费之门。至于“撞”,则愿它与“涨”背道而驰,往下沉吧!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罗汉洲 20101230

30-12-10 逼婚

这个时代,大家都是自由恋爱,自愿嫁娶。

如果在本国找不到对象,可以到越南、泰国来一趟寻婚自由行,只要看对眼,就可为家族引进印支基因,对东盟国家团结合作付出贡献。

如果嚮往特殊风情,还可以通过网络牵引,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找到有缘人;也有人选择邮购方式,只要不违反法律,双方做成买卖,也是途径。

而且,这个时代的婚姻,男配女是平常,而男配男,女配女,也能相宜。

最重要的是你情我愿,没有任何强迫和压力,才能相处愉快,生活美满。

而最可恶和落伍的是强制婚姻,非要你娶,或逼你嫁。

这种安排,注定日后相敬如冰,或是鸡犬不寧,肯定是人间悲剧。幸好,除了非洲、中东和印度的部落还有这种习俗,其他人类已经脱离这种折磨。

政治上也是如此。政府和文官系统,是一种婚姻关係。

首相、部长、州务大臣等民选代表,是政务人员,而文官系统的首席秘书、部门秘书长和州秘书等,是公务员,也是事务官员。

政治人物负责擬定政策和管理政府,文官(公务员)负责政策的执行和运作。

政务人员受到人民委託,才能组成政府;公务员领人民薪水,是人民公僕,专业打工仔;两者各司其职,却都是为人民服务。

不管哪一个政党执政,哪一个政治人物担任首长,文官系统的公务员,都要和政治人物合作。

这种关係,就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韦伯(Max Weber)所说的行政中立,文官固然接受政治首长的领导,但不得介入政治,要超越政治。

如此,民主才能有效的运作。

而今,联邦政府硬是要为雪州政府指定州秘书,而这位莫哈末库斯林在担任雪州宗教局局长任內,已经是头痛人物。

他到处进行道德突袭,曾经逮捕开明派宗教司,打击他认为的非正统宗教人士。

而他针对回教党议员卡力和行动党议员张念群的行动,也让人置疑他的中立。

如果雪州政府接受这位州秘书,形同接受指定婚姻。而娶进家门的这位妻子,好勇斗狠,事事和你过意不去,夜晚不让你安眠,还到处讲你的是非,说你的不是,甚至你的隱私也会成为公眾材料。

这种婚姻,將是一场灾难。

联邦政府固然有委派的权力,但是,州政府也应有选择的自由。双方应该以专业能力和人民利益为考量,折衷委任適当人选;否则,鸡飞狗跳,州內人民也遭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30

30-12-10 华裔应响应人口政策

在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之即,笔者回顾歷史,以思考华裔未来该走的方向。

1981年揭开前首相马哈迪22年执政日子的序幕。他上位期间是我国经济严重衰退的时候,因此提出出口导向政策,其所倡导的工业化发展,需要赖以大量的劳动力与大规模国內市场为基础,除了引进大量外国劳工应对劳工短缺问题,他也在1982年9月巫统大会上首次提出大马实际人口可达7千万人,直至在1984年国会下议院的第四大马计划中期检討报告中,马哈迪正式宣佈大马最终在2100年达致7千万人口政策,以发展为名鼓励我国妇女生育至少5个小孩!

我国的人口相对少,国家有能力带来財富以支持更多的人口,大量的人口可创造大量的消费基础,透过开发人力资源的生產力来增加购买力以支持工业发展成长,因此我国可以计划达到7千万人口,以其他类似我国大小的国家经验而言,只要將人口转为有效的提供技能与具备生產力的人力资源,那就有利国家发展,反而不会让大量人口成为不利。

为推行此政策,国家家庭计划更新为国家人口与家庭发展计划,服务对象由產妇转移至家庭发展,为响应政策人口目標,国家人口与家庭发展局教育妇女如何生儿育女,鼓励早婚、提高结婚率、提供婚姻与亲职諮询,另外相关產假减税从过去3个为限增加至5个,並同时鼓吹建设幼儿照顾的配套,巫统前妇女组主席拉菲达甚至建议妇女应该19岁结婚以提早拥有5个小孩。

然而,新人口政策实施,华印裔生育率却持续下降,马来人生育率则从1980年的4.5%升至1985年的4.8%,马来人对领袖呼吁一呼百应的支持,领袖也以身作则,而华族却重质不重量,领袖也大量少生育和单身群,形成强烈对比。华族这数十年间还在爭执此政策是否可行?是否应支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点將‧2010.12.29

30-12-10 印尼政治接班人崭露头角

印尼政坛变幻无常。名人崛起、没落,继而消失不见:他们的名字很快便被人淡忘,整个过程快得让马、新两国的国人仓惶不安。我们相对安稳的政局意味著我们不太能理解印尼暗流汹涌的民主政体。

年届三、四十的政治领袖接班人迅速崭露头角。最教人感兴趣的新兴人物之一,便是最近刚获选为民主党领导人的阿纳斯.乌尔峇寧格鲁姆(Anas Urbaningrum)。阿纳斯於5月初的民主党选举中出乎意料地获胜,令很多印尼人大感意外。

自那时起,这名41岁的年轻人几乎销声匿跡。其实,他一直马不停蹄跑遍全国各地,以巩固党基层的团结。由於行程紧凑,他提出了两个选项让我决定:在任邦县或棉兰市见面。我选择了任邦,设有4所回教习经院的学术重镇。

当我得知阿纳斯將会出席一项於习经院举行,悼念不久前逝世的精神领袖兼庆祝回历新年的宗教纪念仪式“Haul”时,好奇心更是变得愈发强烈。我倒想看看,如此传统的民眾会给予阿纳斯——印尼最杰出,同时也是现代“后改革开放”人物甚么样的反应。

曾於90年代末领导遍及全国、类似於大马回教青年阵线(ABIM)的组织——回教大学生联谊会(HMI),阿纳斯在那个充斥著骚动及示威的年代初次踏上全国政治舞台。然而,就连在最紧张纷乱的环境之下,他都能镇静地建立起本身的威望。

所以会面当天,我確保自己比原定时间早抵达任邦,在一间家庭式的餐馆里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这间餐馆的格言实在令人难忘:“清洁是宗教信仰的一部份”的牌子就钉在光洁溜溜的厕所墻壁上。呃……只有在任邦才能见到。

数以千计的民眾川流不息涌入回教习经院范围內,街道旁满是售卖虾饼、宗教课本、念珠及玩具的小摊子。阿纳斯遵守约定,准时於11时抵步。他在步出大型多用途休旅车后匆匆赶往会见习经院的领袖。走向会场前,他温和有礼地一一向主人家握手致意。

穿梭於习经院內是一次难得的体验,身旁是数以千计耐心又忠诚的回教教士联合会成员,有者更从占碑省与巨港远道而来。

阿纳斯被领至一座高起的讲台,加入了好些资深宗教领袖的行列:奇怪的是,习经院的生活非常讲究等级制度。我並没有加入他们,反之离开了隨行人员的队伍,为的是留意阿纳斯的行为举止。他朴素、真诚又不拘小节,同时以爪哇语掺杂印尼语交谈。儘管如此,他尽心尽力地著重与群眾联繫。阿纳斯提到,他本身拥有就读习经院的背景。他生长於任邦以南的勿里达(Blitar),他太太系出著名的印尼回教教士联合会门第。

旁观这一切的我,猛然发现阿纳斯的说话方式似乎要比实际年龄老成得多——谨慎、明確有力又不抢风头的言辞掩盖了他相对年轻的事实。的確,他一直都是那样的慎重、自制。

较后,当他被媒体围攻时,我也在旁聆听。他同样小心翼翼、严格筛选遣词用字,以罕见熟练、未受挑衅的態度应对有关热辣新闻议题的尷尬提问。他让我想起了3位非常不同的印尼名人:领导戈尔卡党走过改革开放时代的显贵阿克峇尔.丹绒(Akbar Tanjung);马、印回教知识份子的崇拜对象努尔赫利斯.马吉德(Nurcholish Majid)及苏西洛——他总是有能力成为听眾期待的那个样子。他拥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能打动全印尼2亿5千万人的心。

肯定的是,阿纳斯冷静、理智及沉著的外表经已贏得许多喝彩,尤其是年轻一辈、来自不同政党的领袖。与此同时,当狂暴盛怒看似成了印尼人的性格特徵时,阿纳斯典型的爪哇人风度出奇受人欢迎。

不过,话说回来,从这一刻起至2014年间,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译:曾慧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凯林拉斯兰‧2010.12.30

2010年12月29日星期三

29-12-10 培养独立性与责任感

如果你有4岁以上的小孩,就有共同经验:早上起床就像打仗,为孩子准备上学而忙碌,却把自己弄得像泼妇似地叫骂小孩快点,每天的生活就像赶鸭子一样:快点、快点、还是快点……好有无力感。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确实有一些可寻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和有责任感。“独立和责任感”,这两词也许对你来说很抽象,实际上没有想象中这么难。专家发现4岁以上的幼儿,对于时常重复的行为,能用简单、有结构的方式来理解。例如早上会跟老师说早安(学校有教)、会跟人家说谢谢(父母有教导)、某人生日时就会唱生日歌等等,这些都是由重复性训练而来。
因此,你可以生活作息为出发点,每天试着有规律性、有次序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习惯,来建立孩子的独立性与责任感。例如每天晚上睡前陪孩子温习功课、帮助孩子准备好明天上学的东西(准备好水瓶、书本、作业、校服等)。如果已帮孩子建立了这种习惯,就要慢慢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准备。但还是要监督孩子的状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孩子责任感的建立,就是其责任的本质,就是孩子愿意做和投入实践的历程。

让孩子学习做决定,学习承担责任,增加他的独立性行为。很多父母都帮孩子作决定、选择等,这样会剥夺孩子自作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学习观察所作的决定,孩子就会懂得决定与事情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孩子就学会了“做中学习,错中学习”的道理,并体认到只要有解决问题的行动和勇气,即使作了错误决定,结果还是可以改变。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张鸿昌 20101229

29-12-10 爹娘你慢慢来

教育部开记者会说中小学生的逃学问题严重。这种场面,应该请来训导主任坐阵。

每一位训导主任,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他会告诉你,他如何神气地把逃学的学生,从嘛嘛档捉回学校;多么有效率地在第一时间内,把学生的父母请到学校。

没想到,家长比他更神气,一见到孩子,二话不说,左右左,连续三个响亮的巴掌打下去。捱打的孩子,头也不回地跑出校门。

你说现在的孩子太任性,学校一定要全面施行体罚,不打不行。

不,没用的,体罚只能收一时之效,学生会有样学样,以暴治暴。

父母和老师的责任是教孩子,不是打孩子。

你不服气,说我有了孩子就会懂,少说风凉话。

我告诉你,我懂的。我是我父母的孩子,我亲身感受他们对我的教育;所以,我懂。

教育是冰河式的移动

我深信,教育,是冰河式的移动,急不来。

我不明白的是,你,所谓的忙──忙得三餐让人代劳,忙得把教育都交给学校和补习中心。

我母亲是个传统的客家女人,坚持煮三餐,一家人准时开饭。她不是不忙的,我念小学和中学时,她是职业妇女,没有手机、没有计算机、没有车子,有够忙、够累的理由了吧。

忙,从来不是理由。像刘若英说的,“忙”,从来不是个好字,竖心旁,一个“亡”字。

忙,让人麻木,忘了好好疼惜自己的身体,也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欧洲家长对孩子的管教,采取开放态度,可是对于孩子的未来规划,如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严格要求。

很多大马家长什么都要管,孩子失去自主性,搞到大人很忙,小孩更忙,过着大人要他们过的生活。

不是孩子不了解家长,实情刚好相反,是家长不了解孩子。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甄子权 20101229

29-12-10 人文教育造就政治人才

英国现任內阁成员中包括首相卡梅伦、外交部长黑格等6人都是校友――牛津大学毕业;而且还是唸同一个科系――政治、哲学、及经济(Politics,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PPE)。如果把阵容扩大至国会,下议院议员中也至少有35名是牛津PPE的校友。在英国歷史上,首相、部长和议员是牛津PPE校友的,不用说是多如牛毛。

我是在网上无意间读到英国BBC网站的一篇文章,討论为何英国政治人物大部份是牛津PPE校友。PPE的歷史悠久,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课。

PPE是专为英国西敏寺制度培训公务人员和从政人员而量身定做的科系,训练他们成为“通才”,“通才”也可以被称为杂学者,类似的人才可以隨时调配到任何领域,担任任何的职位。

PPE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哲学是有关知识论、逻辑思考、道德反省等;政治学当然是从政者必备的知识;经济和政治脱离不了关係,政治训练岂可少了它。课程训练强调的是学生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课堂上教授不会提供单一简单的答案,而是注重多元的討论,学生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態度来参与课业。这样的训练对於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是重要的。

英国大学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乃注重理性培养和性格养成。PPE基本上是將政治训练所需的学识和涵养融入在一个科系中,当然科系毕业生未必就得投入政治或者公共行政工作,类似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菁英,在任何领域都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展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也有所不同。

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向来並不重视人文知识基础,在国立大学中,哲学和政治两个学科不受重视,反观国內有几所私立大学近年来开始设立政治系。不过,人文知识基础来到大学时期才来加强,起步已慢,我国近来不断强调教育转型与改革,唯在中小学课程纲要中,人文学科受到重视的程度仍嫌不足。这种情况或许可以为我国某些政治人物以及社会普遍人文养不足,民主意识低落下注脚。

教育能造就政治人才,唯我们更重视他们的素养,而非知识,人文素养乃在於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不能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歷史和事实证明,政治人物不能以人为本,对国家和人民都是一种灾难。而我们现在所缺乏的,极度渴求的正是类似的政治人才。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12.29

29-12-10 以人道照顾失去耕地的农民

无拉港横巷100英亩农耕地,在经歷了农户们连日来的抗议、哀嘆,以及各方奔走与挣扎之后,吉隆坡市政局及土地局应允暂缓逼迁。消息喧腾期间,有人表示土地局已发出通告限期农民搬迁,有人指责市政局罔顾人道。一时之间,行政效率与人道关怀竟化成了难以相容並存的互斥因素,令许多人滋生诸多感慨。

首先,由於社会的进步需要都市的更新与发展相互配合,市政局將原属於国防部的土地收回兴建军事训练中心,自是有其必要。为了达到此一目的,违建户、农地与养殖场的拆迁,无论是为了兴建军营,或为了都市的发展,皆属必要,不容有任何为私利而妨碍公共进步的想法与作法。其次,拆迁政策的执行,的確也需要魄力与效率,不能放任私利考量过度膨胀,致使政策执行一拖再拖,伤及公权力的威信,且使兴建军营受到延缓,难以实现。

然而,都市更新的必要性与政策执行的效率,並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弹性,更不能成为排除人道原则的理由。因为都市的发展与政策的执行本身就是为了市民的福祉,也就是为了人的需要而进行的,岂可相反人道原则而躁急为之?任何的发展与效率,比起当前弱势者痛苦无依的实况,都只是一些抽象而冷酷的概念而已,决不能成为“以理杀人”的藉口。尤其是基於人道原则来考量社会正义,更应该考虑“差异原则”。注意贫富差距,对於原先资源分配较少的弱势者,应多予以照顾,使整体社会的资源分配能渐趋於公平。

就此而言,这次市政局拆除违建的行动,对未与当地农户充份沟通的铁硬態度,实在值得商榷。尤其,对於拆迁户的安置、赔偿,並未周全妥善,以致可能牺牲了穷苦的农户,甚至承包商还出奇不意出动推土机准备铲除农作物,实在是缺乏人道考量的举动。其实,这块农地的耕种者,多是缺乏耕地的低收农户,他们实为弱势中的弱势。不少农民都是因为找不到適当耕地,只好棲身於此。市政局不能只见到少数拥有养殖场的农户,却无视於有人从此无地可耕,生活陷入窘境。尤其久耕的农地对於农民的身心有感应关係,突然拆除,使其顿失所凭,於身於心,皆为重创。由於对可能拆迁之后的未来感到前途茫茫,以致眾多农民要用肉身阻挡承包商拆毁果园,任何人看到这一幕,皆要为之鼻酸。

过去其他地区也曾发生农耕地被拆迁事件,由於当局与农民事先有充份沟通,且拆迁时机上弹性调整,困苦农户也获得妥善安置,也减少了农民抗爭的惨剧。难怪有一些参捍卫无拉港横巷农地的人会质疑,施政所应有人道原则究竟何在?

更何况,国防部对兴建军事训练中心本身的规划,不但谈不上已经拍板定案,可以说连周详完备的计划都还未出炉,更未广为宣导,难以让当地农户认知军营的未来图像。如果市政局已经对未来的农地使用作了完善的规划,並广为民眾周知,则相关农民对於市政局拆除违建,或许可多一层谅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市政局在尚未提供完整的图像之前,便匆匆忙忙推出神手,意图进行负面的拆除工作,也难怪会招来许多民眾的责难。

在此次的拆除事件中,市政局或许可博得“执法如山”之名;然而,其作法有悖於人道原则,恐会留下令人訾议的一则纪录。毕竟,农地可因推土机来拆,但农民却不应受到这种类如扫地出门的狼狈处境。总之,任何施政皆应顾及人道原则,政治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能以人的苦难来彰显公权力的威严。市政局在此次行动中似乎显得顾此失彼,今后各级的施政者皆应谨慎戒惕,善加避免。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2.29

29-12-10 一法各有轻重之治

神庙主持人谢振兴指控,由于汽车路税逾期,拒绝贿赂私了,遭受11名警察同一鼻息虐打,他满脸瘀青的容貌见报后,无不令民众对警方的暴行咬牙切齿。

事主在与警方的纠葛中,指责车内万余令吉在混乱中不翼而飞,如果查明属实,涉案警员趁火打劫,犹如拥有执照打抢。他声称饱受警员连环殴踢至口吐白沫奄奄一息,才获得紧急就医。这位对赵明福离奇坠死心存余悸的青年,也许对警方的恶行早有所闻,把他染血的手印分别留迹在厕所和警局桌底下,以为一旦丧命留下被杀害的证据。

缩小影响层面

如果估计没有失误,谢振兴是1万8000令吉钱财露眼招惹的祸。按照“贿赂行情”,一两百令吉就可能脱身,但有万多令吉让人眼红心黑,就不能根据一般行情来解决交通违规问题了。他与警方的言行对峙,除了让他蒙受毒打,也被警方以拥有毒品及汽车内藏有巴冷刀扣留调查;谢振兴声色俱厉扬言那是警方栽赃嫁祸,他对这种诬赖,情愿以死一表清白。

雪州警方声称将严查重办,揪出滋事警察以维护警队形象。谢振兴从认人行列中指证6人,只有两名警员遭受查办,至于其它人为何不受调查,则没有合理解释。当警队中有害群之马危害时,一般潜规则就是尽力把影响的层面缩小,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数月前,关丹数以亿计的冰毒案,警员从中“骑劫”毒品作为奖励在法庭爆料出来,法官曾建议把贪腐的警员提控,但警察总长最近云淡风轻表明,已采取内部纪律行动惩处,兼且不透露怎样处理,这就是姑息养奸的实例。

如果普罗大众犯上同样罪过,他们面对的检控只有在法庭被定罪,没有所谓的内部处理。可见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警队而言却是一法多制。

警队应该严以重视,为什么通过严格培训的纪律警察,经常僭越法规行事,以致招惹民怨沸腾?从过去案例的表面分析,不论是嫌疑犯受到拷打丧命,或是警员动辙开枪杀害疑犯,从来没有一次是警方能及时厘清案情的是非对错,那些高官总是找出各式各样理由为部下庇护和开脱罪名。反之,警方若逮捕疑犯,就可以义正词严,从初步调查替疑犯套上罪名。

内政部若认为警队的运作离轨脱序,不妨另外设立一个独立的调查队伍,专门彻查公众对各地警方的恶劣投诉。目前,警方自己人调查自己人犯案,难免有袒护偏颇之嫌。国阵政府如果对怨声载道充耳不闻,纵容警队姑息养奸,他们将面对308政治海啸的加倍惩罚。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林放 20101229

29-12-10 阅读风气强民又强国

在80年代,平均国民一年里只阅读两页书;90年代增加到两本书。国家图书馆的调查也显示,2008年国民平均一年阅读3本书,但有40%人不看书。在90年代,日本国民平均阅读30本书。2002年,每天有300本新书出版,显示大马的阅读风气和出版新书速度,大不如日本国民般热爱。

政府有必要鼓励国民多阅读及多出版新书,让心灵和视野开拓新境界,建立书香社会,毕竟强民可强国,推动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建立普罗大众喜欢阅读的氛围环境和自然景观,人民就可增长见识、认识世界、与时并进、终身学习,建立和睦共处共荣,互相包容的爱心社会。

把书作为我们终身的旅伴,培养看书的习惯,但要融会贯通,不死背教条。无书又怕输,肯定输了又输;不断增广见闻,充实自己和提升学识,才能赶上时代列车,向前迈进。

从小学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天天阅读、写笔记和阅报,建立写作基础。这除了能增加知识,认识社会人生百态,也陶冶性情,洗涤人心及提升人文素养。政党、乡团、文教机构、老师、书商以及个人的配合,推广书展、读书会、出版健康读书和好书购买,才能提高阅读风气。

乡团、政党、文教机构等,有必要带头提升阅读风气,贯彻建立书香社会的内涵、精神和宗旨,大家同心协力,要实现真正的书香社会指日可待!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郑添为 20101229

29-12-10 次级城市翻身困难

六日谭作者苏俊辉到印尼加里曼丹的巴厘巴板行走,对该市的经济活力和井然有序的市中心留下深刻印象。他相信“次级城市也可发挥潜能”。苏君的看法不够全面。印尼自前总统苏哈多倒台后,中央政府就把权力下放。巴厘巴板之所以发展蓬勃,是因为省政府和市政府能够当家作主。而巴厘巴板市民,也不肯让雅加达当老大。

反观我国:中央政府大权在握。国阵执政的州,没有中央点头,甚么事都办不到;民联执政的州,所能办到的也只有“无塑胶袋日”等琐碎事。例如登嘉楼州生產石油,但中央政府掌控石油税收。在经济转型计划下的“大吉隆坡”也是以大城市为发展主力。

和印尼一样,美国是另一个採用“分散式政权”的国家。前总统布什和石油公司关係密切,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加利福尼亚州却自行发展绿色工业。州长阿诺同样是共和党人,可也没有唯白宫之命是从。今天,加州有全美最严格的汽车燃料效率(fuel efficiency)法令;圣地牙哥是美国的生物科技中心,不乏研究藻类做生物燃油的集团;电动汽车製造商Tesla和全美第二大太阳能板生產商SunPower都在该州设立总部。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高速铁路计划。铁路將衔接北部的三藩市、圣荷西和南部的洛杉磯、圣地牙哥。中部的弗雷斯诺(Fresno)已经积极爭取在该市设立维修中心,寄望能藉此创造就业机会。弗雷斯诺在加州也只是次级城市罢了。

我国经济转型计划也包含高铁一项,但我可以肯定其维修中心不会建在怡保、芙蓉或马六甲。可想而知,未来几年大马次级城市將继续翻身困难。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周庆祥‧2010.12.29

29-12-10 送孩子去感化院!

我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內,竟接到两位家长的来电控诉:“我要送孩子去感化院!”

他们是来向报馆要电话號码的――这是最基本的求助动作:打电话,一般上,我们都会儘量满足读者这样的要求,但是,这两次,我都例外处理。

我先是带著严厉的语气告诉家长,感化院不是你想送就进得了的,那是要青少年犯了罪才被判监的。“你的孩子犯了甚么罪?”我的语气算是不客气的。

“他太不听我的话了!”家长答道。不听话,又不是一种罪过?你小时候不也是有不听父母话的时候,你父母送你进感化院了吗?

后来,我给了这些家长辅导中心的电话,我请他去向辅导机构求取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接到这样的电话,是很无奈的。现代有太多家长总以“忙”为藉口,把管教孩子的责任交给“天”――对,“天生天养”那个“天”。

他们忘了,有句古训:“养不教,父之过!”这个“父”,是家长的统称;既然选择把孩子生下来,不是应该克尽养育和教育的责任么?

最后,我用温柔的语气对家长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这么重的话!”都说孩子性格叛逆了,说这么重的话,就没有回头路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贺婉蜜‧2010.12.29

29-12-10 同学成绩单

年终,各级学校考试陆续放榜,各公司的员工评估也都出炉。

成绩好的,升学升职,前程锦绣;成绩差的,退学或吃自己,看著办!

政治人物也有成绩单,接受人民评估。

默迪卡调查中心不久前公佈报告,首相纳吉的支持度是69%。

如果化为分数,人民对纳吉的评估是69分;比之前最高的72分微跌;不过,比他入学时濒临及格边缘,算是有进步。

如果政府是一个班级,纳吉是班长,班上其他同学表现又如何?

调查中心没有为他们一一打分,我只好依个人判断,略作补充,以供参考。

最杰出同学:纳兹里纳兹里同学形象独特,敢怒敢言,有时让人激赏,有时让人无法恭维;成绩大起大落;不是奇高,就是偏低。

但是,他今年表现一路领先,令人刮目相看。

他自认是马来西亚人为先,而后才是马来人,一扫班上同学自我定位之困惑;对建立国民认同感,有一定的釐清作用。

他怒斥土著权威组织和《马来西亚前锋报》的狭隘族群作风,也批评宗教激进份子的唯我独尊心態;他在班上注入一股清新风气,让大家意识到族群团结,宗教和谐,普世价值是本班的努力目標。

作为首相署部长,他也成功推动几项进步的法案,包括反贪和司法改革。

最努力同学:依德利斯这位插班生,是班上的学术股长。他今年提出了多项字母计划,洋洋洒洒,让人应接不暇。

这些字母报告,內容算是充实,颇有创意;在理论上,可以把普通班的程度,推高到精英班水平。

是否能够落实贯彻,还得看其他同学的努力。

然而,依德利斯同学求好心切,无形中引起部份同学埋怨,加上没有“埋堆”,在班上形单影只。他说班级財政赤字严重,如果不改善恐会破產,一度引起同学反弹,群起攻之。

最爭议同学:阿末扎希

他说非马来人不从军,原因是不够爱国,引起譁然,也衝击本班的一个马来西亚口號。

最头痛同学:江作汉

交通意外事件不断发生,人们不禁要质问负责交通事务的这位同学。

至於其他同学,一般而言,表现平庸者佔了多数。

他们普遍习惯了刻板教育,思维僵化,消极被动。

上课时不专注,开班会不发言,有者更如同隱形人,不知他们一年来做了甚么。

这些同学,拉低了班上平均分数。可以的话,应该將他们留级或退学,另行引入有潜质的新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29

29-12-10 送孩子去感化院!

我在短短的一两个月內,竟接到两位家长的来电控诉:“我要送孩子去感化院!”

他们是来向报馆要电话號码的――这是最基本的求助动作:打电话,一般上,我们都会儘量满足读者这样的要求,但是,这两次,我都例外处理。

我先是带著严厉的语气告诉家长,感化院不是你想送就进得了的,那是要青少年犯了罪才被判监的。“你的孩子犯了甚么罪?”我的语气算是不客气的。

“他太不听我的话了!”家长答道。不听话,又不是一种罪过?你小时候不也是有不听父母话的时候,你父母送你进感化院了吗?

后来,我给了这些家长辅导中心的电话,我请他去向辅导机构求取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接到这样的电话,是很无奈的。现代有太多家长总以“忙”为藉口,把管教孩子的责任交给“天”――对,“天生天养”那个“天”。

他们忘了,有句古训:“养不教,父之过!”这个“父”,是家长的统称;既然选择把孩子生下来,不是应该克尽养育和教育的责任么?

最后,我用温柔的语气对家长说:“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这么重的话!”都说孩子性格叛逆了,说这么重的话,就没有回头路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贺婉蜜‧2010.12.29

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28-12-10 两次截然不同的乘船经验

30年前,我第一次乘船前往刁曼岛游玩。我们从丰盛港码头出发,9个人挤在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没有任何人穿上救生衣,船上有没有安全配备,我们全然一无所知。

最难忘的,还是回程的经歷。启航不久,天色转黑,渔船顛簸在茫茫大海,四周一片黑压压,偶尔有船只迎面驶来,船夫猛按船笛,刺耳的警示声,嚇得我们不禁屏住呼吸,微弱的月光下,我仿佛看到同伴们惊惶的眼神。

谢天谢地,几个小时后,我们总算安全地回到了丰盛港。

30年后,我又有了一次乘船的经验。那是今年6月,在台湾花莲,我和家人登上一艘观光船,展开了一次难忘的“赏鯨”(寻找鯨鱼和海豚踪跡)之旅。

和30年前的刁曼岛之行不同的是,登船之前,我们必须购买船票,並呈报我们的姓名;登船之时,有军警检查游客的完整名单,被喊到名字的乘客必须站出来,当场接受身份临检;登船之后,每人都获分一件救生衣,导游通过麦克风向我们讲解安全措施,並示范使用穿救生衣和求救的方法。然后,“赏鯨”之旅才正式开始。

这一次,我们不再心慌害怕,而是很安心,也很开心。

几十年没有再去刁曼岛了,听说今天前往该岛的船只,已不再是我们当年乘坐的小渔船了,而是比我在台湾花莲乘坐过的“赏鯨船”更大、更好的渡轮。3年前,丰盛港岸外发生渡轮起火沉没並导致7人溺毙的惨案,出事的渡轮,当时便载著一百多人,比我坐过的那艘只能限载30人的“赏鯨船”,大了至少3倍。

毫无疑问,我们船的確更大,基本设施也可能更加齐全。但我不知道,在乘客登船前,我们这里的船公司,是不是也像我在台湾花莲乘坐“赏鯨船”的经验那样,会准备一张完整的乘客名单,且会有执法人员当场作登船前的临检?登船后,是不是又有人为乘客作详细的安全讲解和示范,並指示及確保每一名乘客都穿好了救生衣?

可以肯定的是,日前在丰盛港岸外酿成惨祸的那艘渡轮,並没有做好一些应有的基本防范工作,执法当局也没有在开船之前,进行应有的安全检查,以致它可以罔顾人命地严重超载,並在海浪已达二级的恶劣情况下“乘风破浪”地冒险航行……这一切一切,说明了甚么?

这说明了,如果船公司草菅人命、执法单位执法不严、乘客也习以为常,则即使拥有再好的设施和更严的条例,也不能防止惨祸的发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2.28

28-12-10 最佳圣诞礼物

圣诞节隔天,就是Boxing Day;这个节日很奇怪,和宗教没有关係,但在西方愈来愈受重视。

中文把Boxing Day译为节礼日,或是拆礼日;顾名思义,就是拆开礼物的日子。

人们在圣诞节收到的礼物,如果发觉货不对办,尺码不对,或者不合心意,就在这一天拿到商店去换。

不过,如果圣诞节是落在星期六,像是今年,那么,Boxing Day就要延一天,落在星期一;过去西方人在星期天不开店,Boxing Day也顺延到星期一。

拆礼物和换礼物小题大作,列为假期,显示两个现象:其一、圣诞节礼物的確很重要;其二、多数人收到的礼物都不称心,因此必须更换。

今年大家有收到圣诞或新年礼物吗?

相信会有。否则,前几天吉隆坡和八打灵再也一带的购物商场,怎么会塞得像是欧洲暴风雪之下的机场、火车站和高速公路!

开车准备进入商场,塞了半个小时;进入停车场后找寻车位,另外半个小时;用餐或喝杯咖啡,等候位子,又再半个小时。

这就是大马城市人庆祝圣诞节的典型方式。

既然人们以八百壮士的精神挤进了商场,场面壮观而英勇,可以合理推论,今年的市场行情应该是火红得很;和欧美的气候兼经济严寒萧索,形成强烈对比。

然而,希望这不会只是一种假象;人潮涌向购物商场,可能是享受免费冷气,以及集体消除节日的孤寂。

至於礼物內容,我读到一则报导,65%的人们,不满意他们收到的圣诞礼物,情有可原。

男人通常收到钱包、裤带、衬衫之类的礼物;一个男人的包包,可以用上好几年;一条裤带,如果他不是暴肥或暴廋,也可以用上好几年。

如果一年收到几个包包,就真的需要Boxing Day了。

包包和裤带还不算差劲,有人受访说,他收到的是狗食品(他並没有养狗);有人收到一个保险套(可能是来自妈妈或老婆,要他对外业务小心点);有人收到一片树叶(礼轻情意重,还是太节俭?)可见,圣诞节送礼,是件很麻烦的事。或者,可以学习农历年传统,以后干脆就送圣诞红包好了。

至於我的圣诞节礼物……嘿嘿,其中一件,大家都有份。

夜晚,开车在路上,看到一群身上披著国旗的摩哆友;大家停在红灯前,我按下车窗,问道:“朋友,谁贏了?”

对方回答:“Malaysia,3比0”;大家相对而笑。

东南亚足球锦標赛的首回合决赛,大马贏了印尼;这是给所有大马人的最佳圣诞礼物。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28

28-12-10 做了再说

常言道,你怎样对人,人家就怎样对你,如果你整天横行霸道,人必怨之恨之,成过街老鼠。为官的若常欺压百姓,民必反之,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国阵掌权数十年,霸气十足,一场308的教训,近年来转性了,痛定思 痛,做了不少改革和转变,霸气收敛不少,对百姓说话客气很多,显得非常亲民。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国阵若真 的为民为国,公平对待各族,肯定能深得民心,各族选票自然而然会回流,重拾山河,一洗前耻。

问题是,国阵是否真心诚意痛改 前非,好好治理国家和善待各族,而能在来届大选中稳操胜券?

巫统副主席希山慕丁日前非 常谦卑的说,如果有机会对25岁但茫然的年轻族群发表演说,他只想告诉他们,“请给国阵一个机会学习和转变。”

“我会告诉他们,给我们一个机 会,给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国阵和我机会,展示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政治,而是我们有能力带领他们和其它种族看齐,我们可以遗留一个美好的东西给他们,让他们延续下去。

25岁上下青年,为数不少,都是国 阵和民联力争的选民,谁能争得他们,则有更高的大选胜算。这些青年,读大学的已毕业谋生了,没读大学的也早已步入社会工作,有一定的人生历练,对政府施行的是仁政或恶政,也有一定的判断力,绝非身兼内政部长的希山慕丁所言的都是茫然无知之辈。

没给国阵机会?

特别是一些青年,对许多不公平的施政有更强烈的感受和不满,行政的偏差,使优秀的学生不能顺利申请报读心目中的大学和科系。大学生对不合时宜的大专法令,多年来深表不满和要求修正,当局却充耳未闻,岂能说他们没给国阵机会?

甭说喝过洋水的青年大学生,即使未上过大学的青年,很多都不满各种严刑峻法,如内安法令、煽动法令和出版印刷法令等,尚局却一再以时机未到为由,严拒废除。

这些青年看到是当局多年来严捉 和严打和平抗议者,却对国阵示威者从轻发落,加上反对党大肆玩弄这课题,国阵要如何向气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解释,方能让他们信服国阵的施政是一视同仁?如何相信国阵是诚心诚意要转变,而给国阵机会?

实施多年,被视为拐杖政策的固 打制,何时废除,遥遥无期,不知国阵要如何说服青年,使他们心悦诚服的继续给国阵机推行这种政策?

要如何教青年给机会,则要看国阵衮衮诸公是否真的变得更开明公正给他们看,不然还有何良方?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昭雪 20101228

28-12-10 全力以赴…

政府不断在努力﹐对民态度已尽力。
虽然显得很吃力﹐仍然希望速回力。
为名为利为权力﹐怎敢放松不出力﹖
概念看似有效力﹐还是缺乏说服力。
新政要多无潜力﹐事半“工”倍费财力。
招标不是靠能力﹐只看是否有“内”力﹖
服务不需多卖力﹐临时派糖可省力﹖
首相呼吁要协力﹐官员处事却不力﹗

★ ★ ★

在野领袖靠魅力﹐演讲充满带动力。
懂得幽默显魔力﹐句句含有杀伤力。
做事可有真用力﹖或是轮流在接力﹖
想在来届齐发力﹐不能只凭想象力。
倘若朋党不合力﹐难道懂得施法力﹖
若是新手无定力﹐烫伤双手就没力。

★ ★ ★

社会掀起恶势力﹐警方是否够“火”力﹖
盗偷抢劫三鼎力﹐如何克服此暴力﹖
股市看似有“升”力﹖令吉攀升无阻力﹖
前景好像起热力﹐引起投资吸引力。
各地路灯缺电力,民众夜出靠眼力。
交通警队说尽力﹐交通意外更够力﹗

★ ★ ★

政府是否该奋力,还是等民显“愤”力﹖
为了使民互勉力﹐可要积极使功力。
别再考验众群力﹐人民反感不留力。
凝聚储蓄的强力﹐就如核子的威力。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陈耐成 20101228

28-12-10 富不过三代秘诀多

叶亚来的曾孙竟然申请不到公民权!这新闻爆出来,富不过三代这个定律,热了起来。
富不过三代算不算华人的文化专利?待考。不过,肯定是华人文化的拿手好戏,不废江河万古流。

许多白手兴家的富豪,一辈子累积的财富,子和孙两代人,能花光败完,可说本领不小。因为富可敌国,吃喝玩乐,每晚轮流包下韦小宝发达后一心要给他妈妈开的丽春院丽夏院丽秋院丽冬院,也还是花不完的,因为富起来,日进的斗金是几千万令吉,包下妓院夜总会不过数十百万而已。

不过,华人败家的秘诀多得是。

最快最有效败光家业的秘诀,首推赌。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同胞中,有几人不赌?从前,再穷也不会穷一张一块钱的福利部彩票,头奖四十万!现在,各种彩票名目繁多,奖金可以叫人成为千万富翁。稍为可以一点的,至少也是良朋四个,一“铺”三几十令吉的小赌怡情嘛。若是老子富可敌国,总不能期待公子哥儿跟你小赌怡情的“湿湿碎”了。不损他们身分的输赢是七八个零的数据。而败家仔的共同特点都是--余华的小说《活着》的福贵,不赌到连那冬暖夏凉的大宅都输掉,绝不罢手。

财力雄厚仍非败家

其次,发达之后,妻妾成群,婢仆如云。大小老婆,个个都有几个婢仆伺候;若老爷又是能人,造人能力超强,则子女众多,少爷小姐,也是个个都有奶妈丫头仆从。妻妾和仆婢的开销虽然沉重,叫贾府的王熙凤心力交瘁,但只要财力雄厚,这仍非败家的主因。因为一般大户人家都有家规,每人每月用度有定数。就如大马的精明暴发户,养情妇,除了每人一间华宅、豪车、KAKAK,零用多少,也有限度的。而有效败掉家业的,是那些暴发而少吃猪脑补脑,任凭妻妾情妇,争风吃醋,妳要千万华厦,我要一千五百万豪宅;妳要宝马,我要奔驰,她要劳斯莱斯;谁得宠,谁手段高明,谁就遂其所愿。妻妾的争夺战几乎没完没了,也没个节制,可以“无限上纲”;妻妾争夺战火方熄,逐渐长成的各房儿女的争夺家财烽火又起,再大的家业,无须到第三代,已经在割地封侯消耗战中,以及吃喝玩乐,不事生产,三管齐下,家道中落了。

另一个较次要的败光家业秘诀是,从乾隆朝开始的,官宦大户人家,为了避免子弟在外闹事,就让他们吸鸦片。鸦片再怎么吸,新马仔的上亿身家还在,马拉多纳毒品差点毒死他,他还是个大富翁。只是,孩子吸了毒,家业只减不增,败得较慢而已。但一切要顺风顺水,千万不能有什么冬瓜豆腐,因为家中的吸毒者无力应对任何不测风云,一夕之间就可以灰飞烟灭。
有了这些秘诀,华人肯定可以有效传承富不过三代的文化香火。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黄子 20101228

28-12-10 大马农耕的怪现象

近这一两年来,由于多个国家发生天灾,又水灾或旱灾,搞到世界粮食供应量吃紧,价格亦不断上涨,国际上缺粮的情况愈来愈严重,就快要威胁到人类生存了。

虽然大马地理位置免除了台风、火山爆发、干旱气候的威胁,但我们实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来发展农业,增产粮食,以防范未来。一方面,可以节省向外购买粮食的外汇,另一方面亦可借农耕地的开垦来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举两得。

虽然,正如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最近曾指出,我国将在国外寻找合作伙伴发展农业产品,以在他处生产出比大马境内生产还要便宜的粮食。这个经济算盘虽然打得响,但笔者认为,当局也要检讨为什么国外农产品价格比大马便宜、大马农产品生产成本为什么较高的原因。

惟有对症下药,运用科技方法提高农产量、降低成本,充分利用国内大量荒废的土地,开垦成农耕地,才是长远之计。

说起来,大马实在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国家,也是一块福地,若未加充分利用,实在可惜。一些人有土地,可是懒得耕种,一些人无地,欲想耕种却面对耕者无地的苦境,令人扼腕叹息。

最近阅报看到一则新闻,马华打巴区会署理主席拿督郑光祖促请政府聆听农民的心声,以拨出土地实行系统化及规划化的大型农耕计划,安顿农民,以达到耕者有其地的目标。

他指出,许多世代务农为生的农民,向有关部门作出无数次的土地申请,以便进行合法农业活动,都不能如愿。结果是瘦田无人耕,耕开被人争,一片片数以千亩的土地都拨给了一些工商集团,使农民变成非法耕农。这种现象对大马农业的发展无疑是个障碍。

他国欲耕种粮食苦于受天灾所限,我国有大量农耕地、却欲耕无路,根植于宁可向国外购买粮食的习性,令人慨叹!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田不辣 20101228

28-12-10 推行性教育不怕迟

教育部将在明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推行“性教育”课程,向小学生灌输性基本知识及正确的性观念。

我们赞成教育部的这项新措施,其实,小学性教育并不是甚么新鲜课题,在许多国家,小学生接受性教育早已是非常普遍。

教育部明年将性教育纳入正规小学教学课本,虽然比许多国家慢起步,而且只占《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本的一页,然而我们希望这是好的开始,至少让小学生了解身体的一些部位是不能被别人随便触摸,例如生殖器官及女生胸部等。

性侵案年轻化

尤其是在男女同校的小学,若没有正规的性教育,一些顽皮男生可能会用手侵犯女学生的私处及身体其它部位,可悲的是,这些顽皮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属于性侵犯。

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正确性教育是有必要的,尤其随着互联网发达及信息容易流通,小学生接触色情的机会比以往高,这也是为何学校色情犯罪及性侵犯罪案,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向。

之前只有大学及中学发生强暴案,现在小学也不能幸免,面对同样问题,小学生成为强暴案的受害者。

存有错误观念

我们并不排除,一些家长对性教育存有错误观念,认为性教育就是“性爱”,抗拒孩子接受性教育。

这些家长应该改观,他们应抱着正面态度看待小学性教育措施,让孩子及早接受性教育,懂得自我保护及尊重他人。

同时,家长对孩子问及性方面的问题,也不应采取回避方式或以其它虚假答案来敷衍孩子,令孩子对性更加混淆。

我们希望,通过性教育,将减少校园性侵犯的罪案,也协助我们的下一代建立健康及正确的心态,正常学习及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中国报社论 20101228

28-12-10 环保政策慢半拍

环保政策慢半拍
2010-12-28 19:15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电视新闻正播著欧洲遭受暴风雪的肆虐,一位老太太因担心无法和家人庆祝圣诞节而在机场哭泣的画面。这是个令人痛心的场景,然而,就目前全球暖化的状况(二氧化碳浓度387ppm;全球升温0.8°C)去分析,这现象就变得正常多了,而且,在离升温2°C越来越近同时,这种画面將会变成常態。或许大家会问:人类在因应这些危机时到底做了些甚么?

今年的坎昆气候会议刚结束不久,会议中有3项值得关注的部份:一、设立绿色气候基金以援助贫穷国家因应全球暖化;二、將2007年峇里会议定调“减少伐林及森林退化造成之温室气体排放(REDD)”方案加以具体落实;三、確保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失效后,全球不会出现议定书的真空期。相较去年,舆论界一般都將这次的会议的结果视之为成功来看待,原因是:除了有一些具体共识之外,在很多议题方面也提供未来谈判的空间。然而,在会后有人计算过,就算所有国家都按规定进行减排,到了2020年时,全球的排碳量为490亿吨,相较2°C门槛的440亿吨,依然存在著50亿吨的缺口。换句话说,正当大马在庆祝达致2020先进国宏愿的同时,全球升温2°C这事实也同步降临。

遗憾的是,大马政府视乎只把眼光放在如何达致先进国的宏愿上,在环境问题上明显慢了半拍,国际间现在谈论怎样將调適、衝击的观念纳入国家未来的政策,而我国却在做一些无关痛痒的减缓(全国绿色工艺政策)问题。笔者先前已提过,就连国际会议都难以促成利他的行为时,我国更应该將视野放在照顾国民的福祉上,实施一些利己的调適政策。我们花很多钱去做一些就目前来说不是很实际减碳措施(电动车、太阳能及风力发电),又不能为全球达至明显的减碳效果,那有甚么意义?

基本上,我国大概不会像图瓦卢、马尔地夫等国,成为第一批遭衝击的国家,但必须注意,在气候变迁这问题上,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换句话说,像今年北马那种暴雨,隨著暖化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即將会变成大马人每年的梦魘。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该做的是:拿钱去协助低洼地区的居民进行迁移动作;教导农民如何在水灾或旱灾时把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对於危险性较高地区的民眾进行调適教育等措施,而不是建摩天大楼。

气候会议是一场权与钱的游戏,我们將未来的命运付託在那些凡事以考量自身利益为前提的那些大国手中,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因此,儘快的如荷兰、芬兰、澳洲等国般,实施调適政策,这才是对人民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相较欧盟国家於2005年发展及实施的国家调適策略(NAS),我国已经迟了多年,如果我们依然不为所动,事后才发现事態严重性,要付出的代价肯定比现在更多。

在大马,常听见政治人物谈论2020年后会如何发展,这一切能不能如愿以偿,大概连他们都不敢打包单。然而,如果我们对於气候变迁这问题上依然无所作为的话,能唯一肯定的就是——那群现在快乐的小朋友,肯定会谴责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伟伦‧2010.12.28

28-12-10 扩大种族文化交流融合

独立建国50年来,种族和谐仍然是我国的巨大挑战。各种族之间仍存在隔阂,但很多时候彼此间是长期受到刻板印象所影响。

事实上,各族群本身除了主流文化之外,各族群底下还存在不同帮群的次文化。如华裔又可再细分为福建(泛指祖籍为厦漳泉的闽南人)、广东、客家、潮州、海南及福州等帮群。这些帮群有自己的异於其他帮群的次文化,除了语言不同之外,因环境差异也孕育出不同的特质。但是 ,在这个层面上,除了上了年纪的华裔,以及进行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较为瞭解之外,年轻一辈的华裔新生代多半察觉不出来。

马来社群除了马来人之外,尚有祖籍地来自印尼的爪哇裔、米南加保裔、武吉斯裔及万惹裔特次族群,也有因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发展出较独特的次文化,例如吉兰丹的马来人。如华人不同籍贯的帮群般,上述马来社会不同的次族群均有本身的次文化,在传统建筑、语言及风俗习惯均有差异,其他种族对马来社群的次文化若没深入体察,很难辨识他们的次文化的特质。

另外,印裔社群虽以祖籍地为印度淡米尔纳度省(tamilnadu)的淡米尔为主,但还有在印度教育程度较高的马拉亚利裔(Malayalee)、特列古(Telegu)、嘛嘛(Mamak)、卡卡(Kaka)及锡兰裔等(Ceylonese),来自不同祖籍地的印裔社群,文化自然有所差异。但是,其他社群往往因语言障碍,对印裔社群的理解多半仅仅逗留在表层。

倘若细心观察马来半岛沿海或者有河流经过的城市,不难发现类似马六甲市和谐街出现回教堂、兴都教堂及华人庙宇在方圆两公里內同时並立的情景。这些宗教场几乎都建於独立之前,有些已超过百年歷史。意味著马来西亚人民在独立前均能和平共处,不同族群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出现隔阂。尤其在马六甲,许多古回教堂很可能是当年来自中国的建筑工匠所建,回教堂的建筑风格也不全然是独立后所崇尚的中东风。华社普遍上也错误的將回教文化与马来文化画上等號。

表面上我国人民也以多元文化並存而感到骄傲。但是,因一些极端政治人士为达政治目的而扭曲事实,给不同种族之间製造彼此的不信任感,已为全民团结留下沟通障碍。少数人的挑衅言论往往不幸的透过媒体报导而被放大,无形中就会误导民眾出现以偏概全的印象。文化的融合需要靠民间自由的交流。任何刻意的透过政策执行的安排,效果大打折扣。

就歷史因素而言,或许紧急法令下的產物-华人新村的设立,阻遏了原本乡区不同种族在生活中频繁交流的机会。政治应当鼓励各民族间深层的文化的研究工作,藉由学术研究来做为种族间扩大文化学习与融合的途径,应是朝野政党应当支持的方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正照‧2010.12.28

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27-12-10 叶亚来和洛克菲勒

我不经意发现,原来马来亚的叶亚来,和美国的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叶亚来生於1837年,洛克菲勒在两年后出世。两人的童年都非常艰苦,叶亚来放牛,洛克菲勒养鸡。

叶亚来漂洋过海到南洋当苦力的时候,洛克菲勒受尽屈辱,才找到第一份店员工作。

叶亚来在20余岁取得第一个锡矿场,开始飞黄腾达;洛克菲勒在同个时候,拥有了第一个油井,从此发跡。

叶亚来成为马来亚权力和財富最集中之一人,洛克菲勒崛起为美国首富,后来也是最大的慈善家。

两人有太多相似之处;不过,两人身上也出现很大的反差。

叶亚来家族富不过三代,漂零败落;洛克菲勒家族富已过六代,如今还是富可敌国,资產超过3千亿美元;在可预见的將来,还会富贵下去。

这么比较,並非要贬低叶氏家族,相反的,我还满欣赏叶亚来曾孙辈安於平凡,知足常乐的豁达;然而,一衰一盛,终究是告诉人们一些人生道理。

或许,叶亚来受限於个人因素,忽略了事业永续经营的管理学问,也没能掌握社会变化转型的趋势,以至荣华富贵化为云烟。

洛克菲勒从开採石油起家,扩大到炼油市场,之后进军金融业和製造业,深入美国经济各个层面。

他精通金融工具的槓桿力量,用以扩大集团下的工业发展,再从工业生產累积的资本,反控金融网络。

洛克菲勒的成就,就是美式资本主义的成功。他曾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洛克菲勒和西方企业家相信专业和制度的力量,让財富和地位永垂不朽,这是叶亚来和许多华人企业家所缺乏的条件。

洛克菲勒富至六代,也和家族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儘管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规定儿子和孙子在童年时,必须做家务换取零用钱;他的长孙回忆,小时候把饲养的兔子卖给科学实验室,做成了第一笔生意。

洛克菲勒曾告诉儿子,起点不是终点,不管出身如何,日后成败,还是靠自己的努力。

因此,洛氏子孙没有把家族財富拿去买英国城堡、法国庄园、意大利精品,而是累积財富,並用於捐助医院、大学和全球慈善事业。

洛克菲勒的成功故事和人生智慧,不但传授给下一代,也影响了美国人的价值观。

从叶家由盛而衰,乃至最近中国暴发户儿子路上撞死人,囂张么喝:“我爸是李刚”;一比之下,我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27

27-12-10 摸不透的文凭承认標准

2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独中生时,我从来就不担心毕业后所持的统考文凭,会申请不到大学,我只担心成绩不够好,达不到某些大学的招生標准。当然,我所说的大学,是指国外的大学。

当时老师就跟我们说,全世界有超过600所大学承认统考文凭(现在则已超过1千所)。同学当中,成绩优秀者,只要走出国门,全世界都在他们脚下:从台湾的台大和清华,到新加坡的国大和南大、香港的港大和中大、中国的北大和清华、日本的东大和京大等等,这些全球最佳200的大学,都收统考生。

一些同学或学弟妹,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优差,有的回到大学教书,有的在美国宇航局任职,有的进入世界500大的企业,有的甚至还在国油上班。统考文凭在他们的人生当中,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

然而,我国那些200名也挤不进的大学,却不承认统考文凭,为甚么?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新意的问题,真正的理由显然不是出自学术考量,难道本地大学的入学要求会比邻国的新大还要挑剔吗?

在308大选挫败之后,统考的议题突然出现在国阵领袖的口中。首先,蔡细歷说政府原则上同意让独中统考生申请师训,“不过”必须在SPM考获马来文和另外3科优等;后来,教育部又说政府研究让统考生进入国立大学,“条件是”这些独中生必须拥有SPM或STPM的文凭。

政府“承认”统考文凭的做法,实在有点“让人摸不著头脑”。申请进入师训和本地大学,本来就只看SPM或STPM的成绩,现在独中生若要申请,还是要看SPM或STPM,另外“再加上”统考文凭,请问,那要统考文凭来做啥?

独中生只要一纸统考文凭,在国外就可以海阔天空。这是一张和国际接轨的学术证书,顶尖的大学认同它,是因为他们用非政治的眼光、纯学术的角度来审视它,这些学校知道,人才决定一切,和肤色无关。最怕的是,统考文凭遭到“去学术化”的对待。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植建成‧2010.12.27

27-12-10 扩大种族文化交流融合

独立建国50年来,种族和谐仍然是我国的巨大挑战。各种族之间仍存在隔阂,但很多时候彼此间是长期受到刻板印象所影响。事实上,各族群本身除了主流文化之外,各族群底下还存在不同帮群的次文化。如华裔又可再细分为福建(泛指祖籍为厦漳泉的闽南人)、广东、客家、潮州、海南及福州等帮群。这些帮群有自己的异於其他帮群的次文化,除了语言不同之外,因环境差异也孕育出不同的特质。但是,在这个层面上,除了上了年纪的华裔,以及进行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较为瞭解之外,年轻一辈的华裔新生代多半察觉不出来。

马来社群除了马来人之外,尚有祖籍地来自印尼的爪哇裔、米南加保裔、武吉斯裔及万惹裔特次族群,也有因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发展出较独特的次文化,例如吉兰丹的马来人。如华人不同籍贯的帮群般,上述马来社会不同的次族群均有本身的次文化,在传统建筑、语言及风俗习惯均有差异,其他种族对马来社群的次文化若没深入体察,很难辨识他们的次文化的特质。

另外,印裔社群虽以祖籍地为印度淡米尔纳度省(tamilnadu)的淡米尔为主,但还有在印度教育程度较高的马拉亚利裔(Malayalee)、特列古(Telegu)、嘛嘛(Mamak)、卡卡(Kaka)及锡兰裔等(Ceylonese),来自不同祖籍地的印裔社群,文化自然有所差异。但是,其他社群往往因语言障碍,对印裔社群的理解多半仅仅逗留在表层。

倘若细心观察马来半岛沿海或者有河流经过的城市,不难发现类似马六甲市和谐街出现回教堂、兴都教堂及华人庙宇在方圆两公里內同时並立的情景。这些宗教场几乎都建於独立之前,有些已超过百年歷史。意味著马来西亚人民在独立前均能和平共处,不同族群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出现隔阂。尤其在马六甲,许多古回教堂很可能是当年来自中国的建筑工匠所建,回教堂的建筑风格也不全然是独立后所崇尚的中东风。华社普遍上也错误的將回教文化与马来文化画上等號。

表面上我国人民也以多元文化並存而感到骄傲。但是,因一些极端政治人士为达政治目的而扭曲事实,给不同种族之间製造彼此的不信任感,已为全民团结留下沟通障碍。少数人的挑衅言论往往不幸的透过媒体报导而被放大,无形中就会误导民眾出现以偏概全的印象。文化的融合需要靠民间自由的交流。任何刻意的透过政策执行的安排,效果大打折扣。

就歷史因素而言,或许紧急法令下的產物-华人新村的设立,阻遏了原本乡区不同种族在生活中频繁交流的机会。政治应当鼓励各民族间深层的文化的研究工作,藉由学术研究来做为种族间扩大文化学习与融合的途径,应是朝野政党应当支持的方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正照‧2010.12.28

27-12-10 新闻的表现手法

“一篇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报导,就像商场摆在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如果不受顾客青睞,哪怕你放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也少人问津。”因此,记者要如何把新闻写得吸引读者,那是每每在下笔时该留意的。

然而报纸每天都有所谓的“官方新闻”,这些內容十之八九是“官方谈话”,很多读者通常是“瞄”一下標题就不愿意往下读,徒然浪费时间。然而,纵使是“官样性谈话”,內中也含有读者关注的信息,如何把当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这就是记者和编辑的职责所在。

可能是碍於时间,也可能是碍於缺乏经验,许多新晋记者往往是“有闻必录”,既不从读者关注点切入去挖掘新闻亮点,也不管读者要不要看,就一昧“灌输”,所以很多报导“距离读者越来越远”。

一位报界前辈说:“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表达手法。读者的阅读习惯、心理和要求是不断的变化,如果一昧沿袭旧有的模式,最终將扼杀新闻的活力。”

这句话值得每位执笔的记者参考。记者千万不要因为时间急迫就匆匆交差,最后把“使命感”变成“死命赶”,而使新闻失去了魅力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曾毓林‧2010.12.27

27-12-10 全民的心愿

从政府的宣传资讯中,大多数人对“一个马来西亚”的认知是各种族不分彼此,大家都是大马人,不分你我,互相接纳和尊重,团结一致,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

对於这样一个美丽的愿景,试问有谁会反对?谁不想国富民强、安居乐业?谁希望国家因为种族衝突而发生流血事件、生活处处是恐惧与不安?

“一个马来西亚”绝对是全民的心愿,如果將它扩大成一个亚洲、一个世界、一个地球,相信也不会有人抗议,因为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梦想;所以,人民支持“一个马来西亚”,实际上支持的是一个和平与安稳的幸福梦想。

人们支持的是国阵提出的这个概念,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支持提出这个概念的国阵;因此,民联实在没有必要以“避免广告牌被利用以进行政治宣传”为由,大费周章地禁止雪州的商业广告牌放置“一个马来西亚”標誌。

民联指责“一个马来西亚”是掩盖国家滥权与分裂的虚偽概念,因此不能苟同与支持;民联此举犯了一个错误,即“一个马来西亚”概念的本质是好的,如果国阵真的將它变质为一个虚偽的面具,那也是国阵的错,而非此概念本身有问题;民联若要“唤醒”人民,则应该证明他们才是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去禁止人们追求“一个马来西亚”的美梦。

民联犯下的另一个错误,是將“一个马来西亚”等同於国阵;其实,行动党过去提出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和国阵的“一个马来西亚”根本是双胞胎兄弟,既然如此,民联应该很清楚人们的期待是甚么,这个理念绝对可以跨越政党与政治,因为不管是国阵还是民联,只要能落实为国人带来和谐繁荣的生活,保障全民的权益,人们都会支持。

大家都知道要实现“一个马来西亚”不是容易的事,要不同种族与宗教背景的人互相接纳和尊重,就必须互相谅解、迁就,甚至需要一定程度的妥协,才能和平共处;要全民不分彼此团结一致,就必须破除人们对於“你我”的隔阂,让全民拥有平等及公平的机会与权益。

换言之,在“一个马来西亚”的大同世界里,没有人可享有特权,天子犯法也得与庶民同罪,更何况是那些朋党或贪官污吏;所以,不管是国阵还是民联,首要工作就是证明自己可以作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清廉正直、一视同仁、杜绝贪腐,以成为替人民实现“一个马来西亚”梦想的贏家,实在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神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纸上谈兵,甚至进行无谓的角力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范晓琪‧2010.12.27

27-12-10 叫“一个大马”太沉重

最近,雪州民联政府突然下令禁止雪州境內贴掛一切含有“一个大马”標誌的广告和招牌,雪州当局给予的理由是“一个大马”標誌纯属政治性口號,因此有权將之拆除。然而,雪州政府如今竟然拿区区一个標誌来开刀,怎不叫“一个大马”太沉重?

“一个大马”堪称首相纳吉上台执政以来的代表作,一个近乎与纳吉划上等號的標记。“一个大马”在刚推出炉的时候,就充满爭议性,因为“一个大马”並没有一个法定的定义,而由得各方各界自行詮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纳吉究竟是以政府的名义推出“一个大马”?还是以国阵的名义推出“一个大马”?想必举凡懂得党政之分的人,都应该清楚瞭解答案非前者莫属。

或许国阵长期执政,普遍上导致了民眾一种党政不分的错觉,如今“一个大马”也被理所当然地当作是国阵的政治口號。“一个大马”实际上只是一个用来团结国民的口號,相信不止是国阵,任何上台执政的政党都可能会推出类似的口號。

“一个大马”只是区区一个標誌,当然不具有甚么神奇魔力,可以指使选民投谁一票。然而如今民联却拿这个標誌来开刀,看在人民的眼里,不仅显得民联的心胸狭窄到容不下区区一个標誌,更加质疑民联日后有没有这种气度,去包容人民所应当享有的自由。面对这类无关痛痒的意气之爭,民联又何必为了逞一时之气,而有失民联的风度呢?

民联真正的对手,並非“一个大马”区区一个標誌,而是隱藏在这个標誌之下,国阵政府在人民心目中所重新树立的品牌。要拆除“一个大马”標誌何其容易,但要超越国阵的民望,就要胥视民联有没有这个实力,以行动来贏取人民的选票。很明显的,民联的当务之急是在於拼政绩,而绝非动輒拆除“一个大马”的標誌。人民想要看到的,是一个挑战国阵政策的民联,而不是拆除“一个大马”標誌的民联。

如今,雪州民联也看见情势不对,而临时对“一个大马”的禁令踩了紧急煞车。从整体上而言,“一个大马”的禁令由始至终对於民联一点政治利益都没有,但却白白赐予国阵一个机会借题发挥。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吴启聪‧2010.12.27

27-12-10 摸不透的文凭承认標准

20年前,当我还是一名独中生时,我从来就不担心毕业后所持的统考文凭,会申请不到大学,我只担心成绩不够好,达不到某些大学的招生標准。当然,我所说的大学,是指国外的大学。

当时老师就跟我们说,全世界有超过600所大学承认统考文凭(现在则已超过1千所)。同学当中,成绩优秀者,只要走出国门,全世界都在他们脚下:从台湾的台大和清华,到新加坡的国大和南大、香港的港大和中大、中国的北大和清华、日本的东大和京大等等,这些全球最佳200的大学,都收统考生。

一些同学或学弟妹,在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优差,有的回到大学教书,有的在美国宇航局任职,有的进入世界500大的企业,有的甚至还在国油上班。统考文凭在他们的人生当中,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

然而,我国那些200名也挤不进的大学,却不承认统考文凭,为甚么?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新意的问题,真正的理由显然不是出自学术考量,难道本地大学的入学要求会比邻国的新大还要挑剔吗?

在308大选挫败之后,统考的议题突然出现在国阵领袖的口中。首先,蔡细歷说政府原则上同意让独中统考生申请师训,“不过”必须在SPM考获马来文和另外3科优等;后来,教育部又说政府研究让统考生进入国立大学,“条件是”这些独中生必须拥有SPM或STPM的文凭。

政府“承认”统考文凭的做法,实在有点“让人摸不著头脑”。申请进入师训和本地大学,本来就只看SPM或STPM的成绩,现在独中生若要申请,还是要看SPM或STPM,另外“再加上”统考文凭,请问,那要统考文凭来做啥?

独中生只要一纸统考文凭,在国外就可以海阔天空。这是一张和国际接轨的学术证书,顶尖的大学认同它,是因为他们用非政治的眼光、纯学术的角度来审视它,这些学校知道,人才决定一切,和肤色无关。最怕的是,统考文凭遭到“去学术化”的对待。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植建成‧2010.12.27

27-12-10 2011年的愿望

先出一个IQ题,在2010年甚么事情发生得最为频密?你或许猜到,答案是意外和人为疏失。

其实每年的答案都一样,从年头到年尾,都是充斥老掉牙的事故,譬如长途巴士意外,今年就有两宗极度恐怖的。10月10日,一辆长途巴士在南北大道失控猛撞分界堤后飞越对面车道,导致12人死亡,45人轻重伤;12月20日,一辆双层旅巴,从金马崙下山时撞向分界堤而翻覆,导致28人惨死及9人重伤。去年、前年、大前年,甚至10年前都有这样的意外。

渡轮超载而沉没的惨剧,也不是新鲜事;2007年10月13日,丰盛港发生渡轮起火燃烧並沉没,导致7人溺毙的惨剧,只是这次不幸遇难的是新加坡人。

3年前的船难发生后,当时大臣就保证,海事局今后將检查每艘从丰盛港码头出发的船只。但是执法只是三分钟热度,谁能確保渡轮不超载、有足够的救生衣?

警察毒打、诬告市民的事件,今年也增添了数宗,最新一宗受害者是商人谢振兴。警员滥用权力也非新鲜事,比如14岁马来少年被警员鎗杀的案件。

人为疏失就更多了,包括政府医院的医疗疏忽和政府工程后遗症,但没有比这个更好笑的,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主席依斯迈说,那些不需要高教贷款的学生,可以退还有关支票。

没有申请,也照样拿到1千500令吉的头期贷款;完全没有签约、文件证明,高等教育基金局如何追回欠款?估计到2016年该局烂账將达458亿9千万令吉。国家是不是真的有钱到这样的地步,可以毫无节制的发出贷款?

国人期望国家是一年比一年进步,不是每年都在重复同样的弊病。巴士意外和船难频频发生,关係到执法態度、安全条例的执行;每次发生事故,就是设立委员会调查,调查报告都堆满部长办公室。意外没有减少,外国人还敢来旅游吗?

要遏止警员滥权,为何不设立独立警察投诉与行为不检委员会(IPCMC)?

政府在今年推出那么多的转型计划,却忽略了思维和工作文化上的转型,以致执行力低落、错漏频生。

大马人並非不可改变,大马足球队在东南亚足球锦標赛决赛首回合比赛,以3比零大胜印尼就是明证;只要守纪律、执行教练的战术,大马一样能。

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国人不要只是满足於推行大型计划,也能够把细节做好,减少人祸和疏漏,让国家声誉真正上到另一台阶。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12.27

27-12-10 政府大学明年收独中生??

承认统考不那么重要‧政府大学明年收独中生


华教课题对国阵政府在下届全国大选捞取华裔选票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以致政府近期频频为华社捎来喜讯。对於华社对华教满怀的期望,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身负重任,他接受《光明日报》敢敢问时声称,教育部对於改善华教的地位並非泛泛之谈,政府不会区分华小是全津贴或半津贴,而会同样给予更多的发展拨款,让华教更平衡发展。

针对308大选承诺的“6+13配套”(增建6华小,搬迁13华小),魏家祥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完成了半数的目標,这难道不是好消息吗?我们还加了1(布特拉高原敦陈修信华小)。如果政府没有实际行动,就不会有学校完工及启用。”

对於微型华小的问题,魏家祥同意各方应从整体学额和分佈来处理,“开关(开设及关闭微型华小)要平衡,不能关快过开,学校的数额不能少过目前。”

至於独中统考文凭,魏家祥认为,政府是否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是统考文凭被接受及取得更相適的资格,为独中生谋求更多出路;而最新的“出路”是明年农历新年后,宣佈独中生被全面接受进入一些国立大学深造的详情。

魏家祥自信地为华教爭取权益,华裔选票会否在下届大选回流国阵,他在华教的表现及能力,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增建华小篇:
308大选承诺完成一半

记:你说过,政府將会实现308大选许下的承诺,包括在全国建6所新华小及搬迁13所华小,但距离下届大选不远了,华社几乎没听见多少很大的好消息,问题出自哪里?

魏:这个说法是不对的,308大选的6+13配套,其实已进行到七七八八。

基上本,柔佛州的两所华小经完工,並已启用。第一间是新山的金山园泰丰华小,第二间是生態园培植华小。

明年还会有另外7间华小启用,它们是耗资300万令吉兴建的雪州武吉柏仑东华小、芙蓉东华(380万令吉)、雪州务德(300万令吉)、马六申培风一校(300万令吉)、马六甲文庙侨民(230万令吉)、新山烈光镇培植(300万令吉)和吉打滂滂华小(300万令吉)。

余下的10间华小中,雪州万挠爱美乐华小、吉隆坡乐圣和乌鲁冷岳18哩的中华校地经解决,爱美乐华小的350万令吉兴建费用也拨了下来。

至於其他7间华小,包括双溪龙、沙登岭、加影先锋镇、吉隆坡旺沙马朱、柔佛金海湾、蒲种竞智和马六甲立人的校地问题,半数以上也可以在两个月內確定下来。一旦地点確定后,董事部和建委会就可以马上进行图测,並且动工兴建。

13所华小搬迁

这7间土地问题处於最后解决阶段的华小中,双溪龙、沙登岭、加影先锋镇、吉隆坡旺沙马朱、柔佛金海湾是全新的学校,另加一所是爱美乐。其他13所是搬迁华小。

因此,我们其实可说是完成了半数的目標。这难道不是好消息吗?

记:首邦市太子岭(布特拉高原敦陈修信华小)不在6+13计划?蒲种会建3间华小,这3间华小也不在6+13计划內?

魏:其实,教育部做的不只是6+13,而是6+13+1,那个1就是布特拉高原敦陈修信华小,这间华小造价600万令吉,土地价值1100万令吉。蒲种的所谓3间华小,其实是包括竞智、沙登岭和敦陈修信华小,沙登岭和布特拉高原可列入蒲种和梳邦区,因为蒲种区的不少华小学生都是来自这两个区域。

国阵与民联增建华小论:
民联州政府应拨校地

记:在建华小课题上,民联指责政府没有实际行动,政府却说资金不是问题,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而这些都是民联州政府的问题?

魏:我没有兴趣去互相指责,我只能说,如果政府没有实际行动,就不会有学校完工及启用。在华小课题上,如果民联州属可以学习柔佛州政府的做法和模式,相信很多土地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柔佛州政府是直接把校地拨给董事部,或在移交中央政府时,就清楚阐明那是华小保留地,就可以少掉很多爭议。就像在第九大马计划,教育部在柔佛兴建两间学校,即永平二校和古来二校,土地都是州政府所拨,完全没有风波。

可是,现在的雪州民联在校地问题上,本身也自相矛盾。一时说有8段土地,隨后改口成4段,再之后变成3段,可是这些校地都没有列明是华小保留地,以致一些经保留为其他源流的学校。与其这样,民联州政府为何不可仿效柔佛州政府,直接列明土地用途,即可减少爭议,也可加速华小的兴建。

可以说,在华小兴建课题上,民联没有参与实际行动,“他们都是在讲,我们在做”。就像现在,为了確保华小的未来,马华经通过房地部向內阁提呈,凡一个地区只要有3000间屋子,就必有一间华小保留地的建议。

微型华小报告篇:
学校爭取拨款额应合理

记:教总提呈的2010年微型华小调查报告,提到政府未公平对待微型华小,你不表示认同,你说微型华小都有获得拨款,也进行搬迁,並会在近期公佈拨款的详情,但拨款的数额对每间微型华小足够吗?你认为政府的帮助足够吗?

魏:我见过教总领导人两个小时,其中一个討论课题就是针对这项调查报告。我基本上感激教总採取主动进行这项调查,但我也提醒教总: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所收集到的回馈未必反映实况。

我们根据报告展开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学校並没有把全部状况反映。

很多校长都抱著“有杀过,没放过”的心態去填写这份报告。我可以理解校方这样的心態。

教育部在2009年第一个经济配套,政府拨出5000万令吉,整修551间学校,其中大部份是微型学校。经过整修后,现在学校倒塌的新闻也相对较少听闻。

至於拨款足不足够?在我和教育部的角度来看,我们是依据学校的人数和未来数年的需求展开重建和整修工程,可是校方却认为应该兴建一座足够容纳超过500人,要应付未来可能10年或20年的未知需求,这根本是说不过去的。

记:教育部会否採取行动对付这些在问卷调查上虚报资料的学校?

魏:教育部没有意愿採取任何的对付行动,我可以理解一些人“报大数”的心態,他们以为“有钱不拿,白不拿”,填多也不怕,反正政府都会减。

的確,这种“报大数”的情况屡见不鲜,我在教育部两年半,处理最过份的个案是,曾有一所学校呈报上来要求的拨款数额是100万令吉,但彻查发现真正需要的只不过是12万令吉;因此教育部都会彻查这些拨款要求。

未动工问题出在董事部

记:微型华小报告指出,11年来有18所获批准搬迁的微型华小未启用开课,其中9所未动工,问题出自哪里?

魏:不致於有9间那么多,而且大部份也都在动工了。至於未动工或未启用的原因,大部份是出在董事部。一些是董事部不要搬,一些限定你只能搬去附近花园,不给你搬到太远。

可是,往往周边经有一两所学生也不是太多的华小,如果教育部允许搬去,大家就一起“自然死亡”。

教育部的原则是,要搬就搬去人口较多的地方,而不是方便董事部的地方。可是,董事部不同意,我们也无可奈何,不可强制搬迁呀。

记:这份调查报告揭露华小常年累月面对两项问题,即硬体设施及师资不足,这包括白蚁侵蚀和危楼的问题?

魏:大部份问题在2009年都已经处理好,还有小部份未处理,乃是因为要从第九大马计划带到第十大马计划。

搬迁微型华小篇:
促家长勿追求名校

记:搬迁微型华小会是解决华小不足的最好方法吗?教育部可否有更好的对策,確保一个地方的华小不会因此而消失?

魏:我问很多华教领导人,问他们赞同这个方式吗?一间华小没有学生就关,有需要就开。他们最初都赞成,可是回想一下,马上又摇头说不好,因为都不想成为“罪人”,不敢轻举妄动。

华社都说,华小教育应制度化,但制度化不就是有学生就开,没有学生就关吗?可是,华小问题不是加减这么简单。大马目前有1200多间华小,即使是开关自如,最后也不会超过1300间,这是因为我们还有四五百间华小的学生还是很少,尤其是园坵华小。就以麻坡为例,麻坡县內有59间华小,但学生仅有2万多,不到3万,60%以上是微型华小,你告诉我,要怎样处理?

大马的华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那你会说,在大城市开多一些华小不就行吗?可是,从白沙罗华小新启用后,迄今只有百多名学生;位於新山市中心的宽柔四校,学生人数从2000人跌至800人;相反的,人人都想挤进宽柔一校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方法也非最好的办法。

记:你是说,家长普遍上推崇“名校”观念?

魏:我认为在这方面,家长应该调整心態,不要一味追求名校,在教育局派你孩子到那一所学校,就去那里,让学生均匀分佈才是最理想的。

我不否认,在一些城市地区也有很多华小,因为人口外移至花园住宅区,导致出现市中心华小学生少,花园住宅华小爆满的现象。可是,要將这些华小搬迁,並不容易。我们要把一间华小从园坵搬出来都有反对声音,更何况是迁移城市华小,对董事部来说,几百个学生也是足够了。

所以,在华小课题上,我认为应该从整体学额和分佈来处理。大家同意要关就关,开就开,是没有问题;关键是开关一定要平衡,不能关快过开,学校数额不能少过目前。

华小拨款篇:
增加拨款平衡发展教育

记:你是否认同,有必要取消全津贴和半津贴的区分,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校,让所有学校都能获得教育的完善拨款?

魏:在我而言,我不用全津贴和半津贴的字眼来区分学校,我是把它们分为政府学校或政府资助学校,因为两者的分別是校產归谁而己。

去年,政府资助学校得到3万多令吉的拨款,使到政府学校酸溜溜,认为他们拿得少,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过去他们拿得更多,所以说在教育拨款方面,我赞成拨款不应有区分,政府应该增加更多的发展拨款,让教育可以更平衡发展。

记:很多人批评大马的教育制度朝令夕改,你怎么看?

魏:谈教育,人人都是专家。一个割胶工人,他有8个孩子,7个是专业医生,他算不算教育专家?今日的政府面对的是人民意识的提高,对教育日益重视,人民不再是往昔的吴下阿蒙,所以教育部必须做出对的决定。

何谓对的决定?就是符合他们口味的决定。政府所有的决策都受人民影响,人民的反应是政策决定的关键,政府事事以民优先,教育也如此。

独中教育篇:
以成绩录取统考生

记:你认为教育部在华文教育方面经做了那些努力?

魏:2008年迄今,教育部对华文教育是尽力做到最好,这包括建校全面由政府资助;直接拨款给董事部,以减少紕漏,行政偏差等问题。

另外,首相最近的动作,包括表扬50名独中生的学术表现;接受统考生是以统考文凭3科优等加大马教育文凭国文单科优等的成绩申请进入师训;让独中生申请高等教育基金贷款(PTPTN),都显见政府对华文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记:政府会否考虑让统考生直接以统考文凭进入师范学院?来届大选之前,当务之急要解决的独中教育问题是哪几项?

魏:这些是接著下来的步骤,我们也经有所盘算,我们希望独中教育可以被全面接受进入一些策略性学府(国立大学)深造。我会在过年后(明年农历新年之后)宣佈这项进展。

记:在政府废除英语教数理后,进入独中就读的学生是否显著增加?政府最终会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吗?

魏:我们现在有6万500名学生接受独中教育,这已经显示独中学额需求慢慢增加中。至於承不承认统考文凭,我认为这仅是字眼上的问题,重要的是统考是被接受的。

承认不是那么重要,如果政府不承认统考文凭,统考生怎可进入私立大专就读,可是即便如此,统考生还是要考到优异成绩才能被录取。这好比新加坡接受一名统考生,是因为他的成绩表现標青,与承不承认统考文凭没有直接关係。

从政府系列的动作,显见政府是接受统考文凭,而马华设法通过步骤性方式,让统考文凭取得更相適的资格,为独中生谋求更多出路。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报导:蓝冰冰‧2010.12.26

2010年12月26日星期日

26-12-10 写在边上,边上回顾

2010年发生的国家或国际大事著实很多,我要回顾的都是小事,不足张扬。年初,《印刻》杂誌一月號是米兰‧昆德拉的专辑,於是重读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歷歷在目,小说夹敘夹议,如警语如箴言如诗句:“轻为积极,重为消极”翻转了我们对轻重的认识,生命的沉重尚且可以承受,反而是生命的轻难以承受。读昆德拉,在在让人想起庄子:“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福和祸,轻与重,自由与囚禁,揭密与遮蔽。

同样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缅甸的昂山舒吉终获自由,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获诺奖的中国公民刘晓波在狱中。《时代》选出2010年度风云人物,年仅26岁的扎克伯格,坐拥69亿美元;另一厢,维基泄密网创办人阿桑奇遭通缉。那么,我们究竟要相信那一方的歷史詮释,在中国,刘晓波是“国家的敌人”,非关和平;阿桑奇揭露了的各国外交实录,我们每天赖以相信的媒体和政府遮蔽歷史的天空,遮蔽与公开的两方,何者是正义,何者居心不良。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提醒人们:“歷史家只描述已发生过的个別事件,诗人才能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诗比歷史是更哲学、更严肃。”可是,太史公信誓旦旦:“自周公卒,五百岁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在司马迁那里,歷史是信仰,出入古今,又面向未来,“故述往事,思来者”,诗与歷史,何者更趋近真实呢。或是,各自对真实的定义,本质上就不同,却又殊途而同归?

2010年,教育部擬议SPM歷史科需及格始可获文凭,李敖17岁的儿子李勘写了本专著,分析了台湾歷史教科书里的遮蔽,同时揭示其中权力的运作。法立诺的《老师没告诉你的事》(What Your Teacher Didn’t Tell You),在官方版的歷史教科书里,无疑是异端,是要焚燬的,他將遮蔽的解密,法立诺意在去歷史的神话化与永恆化。

於是,歷史的全貌闕如,歷史剩下局部的真实,法国哲人罗兰巴特忧鬱地说:局部的真实,可能是全部的错误。每天发生的大小事,別以为发生的就记录在案,《爱因斯坦的梦》囈语道:事件,一发生,即失去了真相,而隨著一次回眸、一阵风雨、一段长夜而改变。至此,写在边上,写出边外。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邦尼‧2010.12.26

26-12-10 国际事件发人省思的对比

回顾2010年,许多事情都成了发人省思的对比。

先从天灾说起。一些国家一发生地震往往死伤惨重,政权將之归咎天灾;纽西兰今年9月也发生了大地震,却只有一人死亡,而这人是心臟病发死的,基本上纽西兰创了大地震零死亡纪录。天灾,抑或人祸?人力固然有时而尽,但防范未然,便能降低危害;苟且心態,比如豆腐渣工程,反而加深天灾的杀伤力。

从年初的冰岛火山喷发到年底的欧洲暴雪,都凸显了空中交通管制的脆弱。因火山粒子而喊停几乎所有航次,这种大阵仗的做法一直存有爭议。火山灰会否破坏飞机引擎引发空安问题,一直未获证实,也没有人想办法去证实。而导致年底伦敦机场航空大乱的,一和邻国比较,便知问题不在暴雪,而是人力管理――机场积雪来不及清理,结冰后更难铲除,於是跑道关闭,航班取消。

智利矿难,重点不在做秀般的营救工程,而是受困的33名矿工,如何在与外界失联的17天里存活下来。在中国,矿工受困多天仍能存活,是为奇蹟;但在智利却不是奇蹟,也非侥倖,而是井下经过加固和备有应急粮食与药物的避难处发挥了作用。

今年的国际政治舞台,因为中国崛起而注入几许繽纷。但经济突飞猛进,软势力却不能一蹴而就。奥斯卡电影颁奖礼与诺贝尔和平奖,都是西方软势力的象徵,中国仓促推一个和平奖出来,徒然失了风范。

即使朝鲜半岛局势,也一再彰显中美的角力。韩美一年里连番军演,比挽救经济还卖力。结果一枚砲弹掉在朝鲜海域,诱发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是的,国际媒体最初的报导打的標题是“韩朝交火”,但隨著局势推演,后续报导中,“交火”变成单方面的“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若没天天留意时局並前后对比,怎不叫人误会?

年底的震撼弹,非维基泄密莫属。面子书的全球用户在7月时突破5亿人,一时风头无两,甚至可以预示《时代》年度风云人物非面子书创办人扎克伯格莫属了,岂料突然杀出一个阿桑奇。扎克伯格虽然依旧当选年度风云人物,却变得不怎么风光了。

美国一直指责中国人权情况糟糕,中国对网络的控制一直是热门话题。阿桑奇削了美国的面子,美国要对服阿桑奇可以理解,但美国却不明来,只施暗手。面对施压的国际金融服务机构纷纷切断维基泄密的財政来源。一正一反之间,到底何为正何为反?又如何界定所谓的自由、真相、正义,与和平?

环顾全球,再回顾马来西亚,我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值得欣慰,因为不足的越来越多,有余的其实只是仰赖上天眷顾,天灾不多。有道知足常乐,唯独在国泰民安这一点,我们万不能得过且过。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子南‧2010.12.26

26-12-10 紓解独中办学困境

半个世纪以来,独中在逆境中求存发展,步履维艰。唯在华社华团及热爱母语文教育人士的苦心经营下,至今已有61所独中,学生人数今年首次突破6万人大关。

独中发展在东西马各地区有所不同。大体上大型独中都面对生源多未能全部吸纳的现象,如宽中和吉隆坡中华独中就属此例;生源短缺的独中在东马尤为明显;当然这与当地人口结构攸关。但此种现象目前已有所改观,从今年各独中学生普遍增加,全国突破6万人即可获得佐证。

独中要发展,紓解困境,需赖政府推行开明及多元化教育政策。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华社长久以来群策群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爭取,也起著主导的作用。从我国的局势发展及全球趋势来观察,笔者认为要紓解独中办学困境,可经由申办分校及復办已遭关闭多年的华文中学,实为可行之道。

成功申办独中分校已有先例可循,即新山宽中已在2004年在古来设立分校,至今已有7年校史,学生人数逾4千人,教职工约200名,成为特大型独中。

以我国实情,申办独中分校確实不易,遭受政策、申请手续及人为因素的阻梗。但事在人为,希望总在前头。为了紓解学生多入学无门的诉求,以及学生求知受“教”的权益,拓展独中的发展,申办独中分校虽艰辛,但值得做,並將它做成功,造福莘莘学子。

据悉,雪隆地区已有数所华校著手积极展开申办分校,这乃可喜的事。这些学校可借鉴宽中申办分校的宝贵经验,减少面对的阻梗,以期早日申办成功。

其次,復办上个世纪50及60年代遭受关闭或改制的华文中学,亦是紓解独中办学困境,解决华小学生进入独中无门的可行办法。

其实,復办华文中学为独中已有前例。50及60年代接受政府改制的国民型华文中学,之后由於学校董事会认清事实深感不安,再次復办为华文独中的学校,就为数不少;目前西马37所华文独中就包含此“类”独中。

日前报载,昔加末县多个华教团体已就1956年改制为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昔华中学,进行復办为独中的探討及协商,情况令人鼓舞。因此,復办华文中学及申办独中分校,实为扩大独中生源及解决华小毕业生选择多6年接受母语文教育的可行办法,华社共勉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墨雪‧2010.12.26

26-12-10 富不过三代?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今年的圣诞,欧洲许多国家都勒紧裤带,消费能力大减,不管是圣诞或新年,许多人都大幅缩减开销,惨澹过节。反观只有2%基督徒的中国,踏入12月,到处火树银花,圣诞气氛浓烈,商场生意兴隆,商家笑不拢嘴。

这般比照之下,让人容易总结出一个印象:西方人变穷了,中国人变富了。

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近几年来,让人刮目相看,不论是购房置產,还是买奢侈品,中国人出手之阔之豪,成了拯救世界经济的救命草,也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家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中国的发跡,对比一些欧洲国家的落泊,常会让人联想到风水轮流转。我觉得风水这回事,多少有点迷信的成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週期,已有经济学家计算出其方程式,但是我相信,影响国运兴衰,最关键的还是人为因素。

欧洲人过去生活奢靡,与美国人一样,他们也没有储蓄的习惯,奉行享乐主义,许多人更不惜花未来钱,以维持优质的生活。完善的福利制度,让许多欧洲人习惯性地依赖政府。国家景气好时,衣食无忧,但遇到经济衰退,政府自身难保,老百姓就得自求多福了。

目前,欧洲多个国家即陷入穷途末路的窘境。欧洲老大哥英国因深知若不改变態度,国家终有一天会破產,不想在这一代断送帝国的辉煌英名,政府不久前才推出严苛的撙节政策,希望能扭转乾坤。

今天,一掷千金的中国富豪不晓得在花钱时是否也有坐吃山崩的警觉?

最近,看到曾是吉隆坡首富的叶亚来后代生活清苦,颇有感触。

家財万贯叶亚来是吉隆坡开埠功臣,他的曾孙叶木春却连公民权都拿不到。叶木春忆述家族史,提到曾祖父留下巨额遗產,包括147间店屋,但后代不爭气,挥霍度日,到了第三代已几近败光,应验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让人唏嘘不已。

许多人都以为有个有钱的老爸,可以少奋斗数十年,但是如果没有自己努力奋进,財富不会自己增值,很快就会败光。“富不过三代”並非咒语,而是许多富二代、富三代,因为生在优渥的环境中,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丧失了自立的能力,缺乏先辈创富的精神与毅力,以致没能延续上一代富裕与风光。

其实,何止叶亚来的后代,歷史已有很多的例子。看看世界富豪榜,有许多都是白手起家,靠自己本事出人头地,鲜少有表现突出的富二代。

不论是国家、家族或是个人,命运其实都在自己的手上,甚么样的生活態度,就会有甚么命运。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2.26

26-12-10 肃贪重要一步

政府将管制政党的政治献金,以杜绝政党与企业挂勾,作出一些有损人民、国家利益或涉及贪污的事情。

有关建议令人大表赞同,因为国际透明组织或其它国际反贪权威组织的民调显示,世界多数国家的人民,都认为政党是最贪污及最多机会接受贿赂的组织之一,因此,立法严管政党的资金来源,是肃贪工作的重要一步。

许多政党领袖也是国家及政府的决策者,若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律管制政党资金来源,难以起着制衡作用,使掌权者暴露在极高的贪污机会中。

更透明化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是否廉洁、肃贪工作是否认真,很大程度取决于有关国家的政府。若政府肃贪决心强烈,人民反贪意识会随着提高,人民也对政府的肃贪工作具有信心及给予
全面配合。

反之,若一国政府只是成立反贪机制却没有认真行动,再多的口号也无法让人民相信其政府是廉洁政府。

立法管制政治献金的目的在于使政党的资金来源更透明化,让党员及人民公开审查政党账目,以便杜绝企业通过政治献金影响政党领袖在政府内的决定,也杜绝企业通过政治献金来获取政府工程及获得“拿督”、“丹斯里”等王室勋章。

互相制衡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这之前发生的1000万令吉政治献金争议事件,商人与政治人物针对有关课题争论不休,甚至闹上法庭。

我们认为,除了公共及私人领域外,政党及政治人物也必须受到严厉管制,才能使立法者、行政者与政府机关达到互相制衡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反贪机构才能通行无阻、不受政治压力干扰、无畏无惧的展开肃贪工作,使我国迈向一个真正廉洁的国家。

文章来源:中国报社论 20101226

26-12-10 一个江湖

好的翻译家,就像一流的说书人,话中有画。

好的翻译,要把每一粒字,译得字字故事,婉约可诵。译什么像什么,意境精确,字字漂亮。
把政治归于政治,除去政客对“一个马来西亚”本宗的争执,从英翻中的翻译角度来看,把“One Malaysia”直译成“一个马来西亚”,简单过简单,只觉字里头一畦荒原,还不如不译,全民分享一个“One Malaysia”,别译成各种不同的语言。

新加坡在20年前就在唱“One People,One Nation,One Singapore”,这是1990年国庆庆典的主题曲。大家同声高唱,用同一种语言唱同一首歌,感觉非常好。

我这把年纪的南马人,许多还懂得跟着唱两段。主要原因,当然是歌词简单明了,让人产生共鸣,这就叫成功了。若硬要拿来译成不同语言,就是撕裂了,削弱了文字的力量。

原汁原味最好

“一个马来西亚”就可惜在这里。让原本就简单的“One Malaysia”汇为连城双壁,岂不更好?硬拆了就可惜了。

无论是“全民的马来西亚”或“一个马来西亚”,都比不上原汁原味的“One Malaysia”。

“One Malaysia”难为了翻译的人,也难为了政客,竟有本事吵出一个江湖来。

翻译,不简单的。

翻译有时最怕识字人。

何解?识字的不表示就懂得翻译。

这不是人人都做得来的学问,当中道理就像有手的人,不见得十指能弹得一手好琴。

像《哈姆雷特》里头这句经典对白“To be,or not to be”,看得懂的人多,译得好的人少。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甄子权 20101226

26-12-10 临教哀歌唱不完

我从小就立志朝教育界发展,为下一代的教育付出一分心力,培养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大学毕业后马上申请当临教,前后申请了五次大学资格师训班KPLI与DPLI课程。很不幸地,一次接一次落选,被拒于师训门外。期间我提出无数次上诉,也曾委托人民代议士帮忙,但一切都石沉大海,渺无音讯。

近日我参与大学资格的假期师训班(KPLI-KDC)的笔试与面试,最后还是没被录取。为了不想放弃任何能够让我成为一名正式老师的机会与希望,我再次提出上诉,结果还是一样落空。我感到无比沮丧与失望……我毕业于工艺大学,并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同时已有19个月的执教经验,为何没被录选为其中之一?反之,有些人只执教5个月就被录取,这当中是否有个让人信服的准则?

教育部没有全面规划假期师训班,同时在招生制度上也存有弊端。缺乏标准及透明化的筛选师训制度,总是让申请者彻底失望……临教不仅不明不白被拒于师训门外,连心声也被埋没;默默地付出,总是换来不公对待!

落选的临教就像一班被遗弃的孩子,就算多么努力耕耘与付出,这国家始终没感动过……试问公平和透明化的遴选制度何在?

我真的希望有关当局明确指出,究竟他们是以何种条件录取学员,并采取制度化以及透明化的遴选机制,确保临教获得公平和合理对待!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Seok Kin Khoo 20101226

26-12-10 参政如经商,成功于诚与勤

倘若有人把政党与商业的经营相提并论,这并不为过,因为两者的经营手法确实有多方面相似。

其中最明显的是政党是某集团为实现政治理想,靠党路线的策略,争取人民认同,以夺取政权或巩固政权。从事商业者则尽力运用销售奇招及专业策划,目的是赢取客户满意及掌控市场。

其实,政党与商业经营的成功之路同样建立在四大基础上,就是领导层(董事会)、人民(客户)、资源(资金),及宣传策略(宣传广告) 。

在经营商业,董事会核心人物的运筹帷幄是推展业务的原动力。同样的,政治领导人是推展政治活动的策划与推动者。参政如经商,成功在于诚与勤。诚者即不欺诈,诚恳待人与无私助人; 勤者即不懈怠,任劳任怨与尽心付出。各级领导人必须带头,树立全体党员学习的榜样。他们对政治必须抱有一贯和明确的立场,一切公平行事;为了取得全民认同,他们也必须言行一致。

政治领导人要达到策略上的实效,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争取党内支持,党务才能平稳推行。在政治圈博弈过程中,以娴熟的政治手腕赢得全民的支持力量,也是成功政治领导人必备的个人条件。

普罗大众时刻监督

有人说308政治海啸后,民联是大赢家,其资源增值犹如暴发户般:民政恰似濒临破产的破落户;马华仗着半世纪老招牌与服务,虽生意不振,还能暂且渡过难关。但他们必须汲取教训,领导层若不着手政务改革,与人民缺乏共识,肯定会瓦解,因为普罗大众无时无刻都监督政党领袖的言行与表现。

人力资源是政党与商业的本钱,不论多寡,只要能善于运用,就能发挥无比的威力,它是两者成功之路的第三决定因素。

参政或经商,成功在于诚与勤。他们必须勤奋推广宣传策略(宣传广告),赢取民心。目前马华的文宣团队,尤其是网上宣传,更是人才凋零。虽然总会长不时强调要发展网上文宣的工作,时至今日仍然“雷声大,雨点小”,因为马华大部分网站与部落格很久没更新,有些还停留在308大选前的主页。其中还出现“小李飞刀”的有趣画面,却没有“行侠仗义”的纪录。有的仍上贴自我表扬与歌功颂德的文章,鲜少有讨论民困、民怨及华教课题,更甭提与网民互动沟通及交流思想。

商场员工诚心勤奋为公司付出,能促进业务蒸蒸日上。同样地,一个政党的壮大,需靠党员干部团结合作与群策群力。马华与民政若要从308海啸后重整旗鼓,党领袖必须应用智慧运作党资源,勤奋专注宣传策略,配合各级领袖诚心竭力为华社仗义执言与服务,来届大选也许有翻身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林清隆 20101226

26-12-10 以行动实践美好国度

民联雪州政府禁止境内设立含有“一个马来西亚”标志的广告牌,引来国阵领袖狂批、商家不满,促使挨年近晚的政坛泛起一丝浪花。

当你见到“一个大马”的标志,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想法与景象?

如果说,执政党的任何口号或理念是毫不含有政治元素的,恐怕是没有一个人会认同吧?可是,率先浮现在你思想中的“一个大马”,全是政治符号吗?抑或,它是一个我们都在憧憬的国度?

自从这个理念被政府高调倡议及推动,我们可以看到它几乎无处不在。除了马华建立“一个大马医药基金”,民间团体在举办活动的时候也把一个大马的标志放入标题,并注入其中心思想。

有一位非政府组织的筹办活动者向笔者透露,他们的活动目前都添加了“一个大马”元素,好让小区内各族群众都参与其中。

不应政治化理念

无可争辩,我国各族人民还走不出以本身族群和宗族为中心的交际圈。响应该理念,是良性现象;这正好鼓励人民走出种族藩篱,迈向全民性的指导方针。

良好的指标应该受到拥护与附和,这有助全民和谐的倡议不应与政治议程挂钩。

民联州政府这次的禁令,令人感到这比标志更具政治议程。

再者,民联无时无刻都在高呼捍卫信息自由,俨然是自由主义的捍卫者。可是,搬出禁令来打压“一个大马”幼苗在雪州滋长,这合乎常理吗?

这种做法,犹如这边厢说他保护你,然后在转身处硬捅你一刀,教你能不心寒吗?

其实,“一个大马”是浓缩了我国各族特色的理想境界,任何一方都不应政治化该理念,反而更应给予配合与参与,一起为建立更融洽和睦的社会而努力,以行动来实践美好国度。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董嘉欣 20101226

2010年12月25日星期六

25-12-10 捨近求远的沟通管道

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日,倘若少了科技,人们就会迷失自己,仿如离群而居,活不下去了。於是,许多人,尤其是新生代,皆抱著“人有我有”的心態,选择在面子书上註册,以便名正言顺地成为“网中人”。非正式调查显示,每个面子书用户,平均每天最少得花费一小时瀏览面子书,查看朋友动態。

对一个上班族或学生而言,在扣除上班、上课、做功课的时间后,剩下的时间是何其珍贵。它可用来和家人共敘天伦、促进感情。但是,我们发现有许多人在网络上申诉自己生活苦闷,没人关怀,还有人在网络上倒数自己的死期,或者创立一些颓废群组,呼朋唤友加入……我一直不明白为甚么人们喜欢捨近求远,近有亲情不珍惜、不经营,却与远在天边的不知名朋友诉苦。这样做实际吗?许多父母看孩子躲在房间上网,还以为他们在用功。这样的个案,比比皆是,可说是一颗沉默的炸弹。

最近,我因为暂別学校,也开了面子书户头,以便与已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繫。这户头一开,朋友请求源源不绝,有些我都不知是谁,也来加个不亦乐乎。我朋友的孩子还是小学生,也有户头,问其因由,他的父母说,让孩子与他们的老师联繫。他们还说我不让孩子开面子书户头,是让他与人隔绝的做法。我一时被说得哑口无言。

静下心来想想:18岁以上才可以加入的社交网站,她的孩子才十多岁,有些甚至只有六、七岁,怎么就能开户头了?许多父母说让孩子开户头是为了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的动態,所以让孩子欺骗年龄,註册户头,然后加为朋友,关注他的动態。这样的方式正確吗?是谁先让孩子学会欺骗?要关心孩子,直接问他们,不是更好吗?通过网络来关注孩子的动態,不就像隔靴搔痒?

说到与老师沟通,那更怪了。身为小学教师的为人师表,难道不懂开社交网的条规?不知道孩子上网会上癮?何况学生的朋友又不只限於老师?还去鼓励学生加他为朋友来关心他们?我想这些都是借口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瑞芳‧2010.12.26

25-12-10 紓解独中办学困境

半个世纪以来,独中在逆境中求存发展,步履维艰。唯在华社华团及热爱母语文教育人士的苦心经营下,至今已有61所独中,学生人数今年首次突破6万人大关。

独中发展在东西马各地区有所不同。大体上大型独中都面对生源多未能全部吸纳的现象,如宽中和吉隆坡中华独中就属此例;生源短缺的独中在东马尤为明显;当然这与当地人口结构攸关。但此种现象目前已有所改观,从今年各独中学生普遍增加,全国突破6万人即可获得佐证。

独中要发展,紓解困境,需赖政府推行开明及多元化教育政策。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华社长久以来群策群力、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爭取,也起著主导的作用。从我国的局势发展及全球趋势来观察,笔者认为要紓解独中办学困境,可经由申办分校及復办已遭关闭多年的华文中学,实为可行之道。

成功申办独中分校已有先例可循,即新山宽中已在2004年在古来设立分校,至今已有7年校史,学生人数逾4千人,教职工约200名,成为特大型独中。

以我国实情,申办独中分校確实不易,遭受政策、申请手续及人为因素的阻梗。但事在人为,希望总在前头。为了紓解学生多入学无门的诉求,以及学生求知受“教”的权益,拓展独中的发展,申办独中分校虽艰辛,但值得做,並將它做成功,造福莘莘学子。

据悉,雪隆地区已有数所华校著手积极展开申办分校,这乃可喜的事。这些学校可借鉴宽中申办分校的宝贵经验,减少面对的阻梗,以期早日申办成功。

其次,復办上个世纪50及60年代遭受关闭或改制的华文中学,亦是紓解独中办学困境,解决华小学生进入独中无门的可行办法。

其实,復办华文中学为独中已有前例。50及60年代接受政府改制的国民型华文中学,之后由於学校董事会认清事实深感不安,再次復办为华文独中的学校,就为数不少;目前西马37所华文独中就包含此“类”独中。

日前报载,昔加末县多个华教团体已就1956年改制为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昔华中学,进行復办为独中的探討及协商,情况令人鼓舞。因此,復办华文中学及申办独中分校,实为扩大独中生源及解决华小毕业生选择多6年接受母语文教育的可行办法,华社共勉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墨雪‧2010.12.26

25-12-10 圣诞快乐

许多大马人过圣诞节,就是逼着自己消费,然后许自己一堆愿望,祈求圣诞老人把失去的东西,双倍放回挂在床头的圣诞袜里头。

这种心愿看在圣诞老人眼里,当然是“睬你都傻”。

如果你找政客扮成的圣诞老公公,可能就有希望啦,礼物不只一个、两个……而是10个这么多。

啊哈哈哈,能秀就秀,好秀我先秀,也不理残山剩水太荒寒,“民诞老人”跟“国诞老人”,真的愈来愈像啦!

政海慈航,向来纯属虚构,吊在驴子前头的礼物,还不都是用你的钱换来的?拆开盒子,里头还有一个,一直往下拆,没有,礼物呢?没错,这就是政治糖果,你一点也不陌生。

愿望不可以乱许

这个圣诞,切记──钱不可以乱花,愿望不可以乱许。

说个有关许愿的笑话:话说3个男人流落荒岛,第一个好想回家抱老婆,第二个好想娶女友过门,只有第3个完全适应了荒岛上的生活。

有日,神仙出现,答应给3人各许一个愿,马上能实现。

第一个男人许了愿,马上回到家抱老婆,一家团圆,泣不成声。

第二个男人跟着说出心中所愿,马上又灵验了。

轮到第3个男人,他发现两个陪了他这么长一段日子的人,突然走了,好寂寞啊,真希望他们能够回来。

可是,仔细想想,那两个人,其实并非真心诚意与他相处,只想吃他捉回来的鱼,占他的便宜,但这最后一段话还没说出口,那两个人又回到岛上来了。

聪明点,看真点,你可别当上许最后一个愿的傻蛋。

呵呵呵,圣诞快乐!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甄子权 20101224

25-12-10 车牌趣谈

MCA是马华的英文缩写,基於情意结,一些马华领袖加入了MCA车牌的竞標,但一个车牌竟然动輒叫价5万、8万、10万,甚至以30万令吉成交,这看在买不起一间4万多令吉的廉价屋的小市民眼中,未免心有戚戚焉。

华人对车牌特別敏感,选车牌时不只看字母,更挑號码,迷信的人相信號码隱藏著吉凶,说穿了,其实是一种功利思维的折射。

在西方人眼中,13是个不祥数字,但一般华人对13这组號码却不避讳,特別是1388,因为谐音是“一生发发”,因此不管在哪一个华人地区,这个车牌都肯定可以竞標出令人咋舌的天价。

华人也情牵6、8和9这3个数字。喜欢6,是因为6有顺利之意,寓意“六六大顺”;钟情8,是因为8是“发”的谐音,寓意“有財好发”;爱上9,则是是因为它是“久”的谐音,寓意“长长久久”。职是之故,6666、8888、9999等车牌,不管在甚么时候,都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

华人最不喜欢的两个號码,当推4和7。

4最不受欢迎,甚至极被排斥,是因为4的发音像“死”,据说台湾交通部甚至基於民情而不製发尾数有4的车牌,摩哆车牌更是连十位数都没有4。

7字也被华人视为不吉利,那是因为7的谐音是“去”。华人最忌讳7和4这两个號码连在一起,因为那是“去死”的谐音,真的是“大吉利是”了。

不过,进一步探源,我们却发现,7这个號码,其实並无凶意,反而代表神圣。

以基督教来说,7是一个神圣的日子,大家都必须在这一天(也就是星期日)休息,以纪念上帝在6天內创造天地的恩典。

佛教方面,七代表圆满,无欠缺。《佛说阿弥陀经》所提到的西方净土,有一个“七宝池”,能进入佛的七宝池,就是保证以后能成佛广度眾生。

在习俗方面,华人更是把农历新年的第7天(正月初七)订为“人日”,意即这一天是所有人的生日;华人死后,第7天则为“头七”,子孙必须进行祭拜,一直做到第7个“七”,才算圆满。

相较於对某些號码流於迷信的喜恶,一般人对號码前面的英文字母,则不是那么在意,不过,像JJJ、AAA、WWW、BBB这类字母,都大受欢迎,大卖特卖,但就不知在CC或CCC推出时,会不会有人退避三舍,甚至寧可延后买车?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2.30

25-12-10 失根的第三代

吉隆坡开埠功臣甲必丹叶亚来的第四代家道中落的新闻,引发了“富不过三代”的话题。其实,像叶亚来这样的华裔先驱人物,全国各地都有,寻访这些先贤的子孙,你会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新山华社吹起了一股搜集华社歷史资料的风气,在几个乡团如潮州八邑会馆、客家公会和海南会馆的支持下,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安焕然曾带领学生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田野调查;一些业余歷史工作者如吴华和舒庆祥等人,也纷纷投入书写华社歷史的工作,以弥补官方歷史书写方面的空白。

书写华裔先贤的歷史,要有新的內容、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满足在既有的文字资料,而须走出象牙塔,寻访那些华裔先贤的后代,从他们的口中,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但据从事这项难巨工作的朋友反映,我国华族先贤的后裔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受纯英文教育的,有的中文字一个不识,別说是自己的中文名字写不出来,就连自己的中文名叫甚么,也都依依呀呀的说不出来;当然,华语更是一句话也不会说,甚至连自己的方言都忘了,与人交流,就只能用英语、英文而已。

我不是说不懂中文就一定忘本,像新山开埠功臣之一黄亚福的外曾孙女,便以英文书写了《黄亚福传》一书,並由他人翻译为中文,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歷史篇章;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华裔先贤后代因为自小就受英文教育,而无法很好地与族人及亲友交流和沟通,以致和华人社会完全脱了节,沦为失根的一代。

我们可以谅解,不识中文也不会讲华语,並不是这些华裔先贤后代的错,而是由於在英殖民时代,他们的祖先因为事业上需要经常和官员接触,深諳英文的重要性,而把自己的子孙都送入英校接受教育,所造成的结果。

今天,这类华裔先贤的后代既无法融入华人社会,也无法成为非华社的一份子,他们自己也深感无奈,感嘆自己成了这个社会的“双边缘人”,他们有的甚至因此而移民国外,令今天的华社歷史工作者寻访无门;一些仍留在国內的,不管是家道中落,还是仍然家財万贯的,则大多数对祖辈的光辉事跡一问三不知,甚至一无所知。

“富不过三代”,原因可能很多,並不一定可耻;“失根的第三代”,忘了我是谁,才是真正的悲哀!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2.29

25-12-10 僵化与无知

一位律师朋友和我分享以下这则“趣闻”:

最近获得庭令註销婚姻的事主带著庭令到国民登记局,要求注册及恢復单身。但因为她提呈的庭令有別与一般离婚的庭令而被拒之门外。负责的官员嘱咐这名事主回到法庭索取“正確”的庭令。她返回法庭,但法庭的官员告诉事主,这与法庭无关,按照律条,他们已经发出了正確的文件。这名无可奈何的事主,最后只好找回她的代表律师,让律师和有关单位周旋,还要律师拿著法律条文解释,几经波折才完成原本直截了当的程序。

按一般程序,离婚庭令只能在3个月后无人提出反对才能生效。生效后,法庭会发出一份庭令(Absolute Decree Nisi),而一般离婚的人士可以凭文件注册离婚,回復单身。登记局向事主要求的就是这份文件。

不过,在上述的案子里,事主申请的是“註销”婚姻,而非离婚。原则上,註销即双方从未立下婚姻契约,说的更白一些,即是双方从未结婚;离婚则通常是已婚双方基於某些原因而必须分手,婚姻合约合法,而且可能还会涉及赡养费、监护权等问题。原则与程序,婚姻註销与离婚都是两码事。註销婚姻的理由比较特別(女方怀了他人的孩子、其中一方精神失常、双方並未行房等等),对於登记局官员或属少见案例。

按1976年法律改革《婚姻及离婚》法令第107条,登记局的责任就是依据庭令注册离婚或婚姻的註销,严格说上来,登记局拒绝註销可以是藐视法庭的举动。上述案例显示了该登记局官员的素质及工作態度,一旦与一般案例有別,无法变通。负责婚姻登记的官员对於工作的由来似乎不太清楚,明显无法掌握条文里的概念,原本为了提供人民方便的制度,最后却成了累赘。

上述案例让我对登记局发出死亡证明书予活人的新闻感到一点也不稀奇,如果负责的官员抱的是“得过且过”的心態,面对眼前的文件他何必小心翼翼?要申请死亡证明书,必须提呈一些证明文件,包括死者登记原本、警察发出的埋葬许可证、医务人员发出的死因报告,难道在此案中所有的这些证件都作假?

不以偏概全,律师楼的前同事也曾告诉我比较小心的官员会要求亲友亲自上门才发出死亡证明书的副本,希望这样负责任的官员不是少数。国民登记局的官员应该瞭解他们的工作绝对不是一份公式化、无需思考的工作,只要稍有疏忽,会对当事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莉珍‧2010.12.24

25-12-10 两线制推动新政

自2008年308大选意外的把我国送上民主的列车,踏上两线制的民主征途。经过两年余的民主洗礼,相信我国人民都会感受到国內政治氛围与308之前迥然不同。最明显的是凡有人发出极端种族主义的言论马上被口诛笔伐,给予警示惩戒。朝野政党都不约而同的“努力”塑造种族和谐的气氛,这应归功於政权的制衡作用。

由是观之,两党抗衡政治体制的奥妙就是能杜绝“专权、擅权、滥权”的弊政,对人民的福祉绝对是有利无弊的政制。对於华教而言,自308大选的变局后,很明显的过去两年来,从事华教者的感受比308之前好了许多,尤其是有关独中的喜讯“纷至沓来”。首先是前霹雳州民联政府首创捐献土地给霹雳州內的独中,实施以地养校的概念,隨后国阵取代民联执掌霹雳州政权后也“见贤思齐”,延续前政府的义举,落实了以地养校的措施,让霹雳州的独中从此受惠无穷。

这项献地养校的创举传开后,日前砂拉越州政府也宣佈献千亩地给州內独中,又为政府“关照”独中发展添佳话。除了献地养校外,教育部也宣佈独中生凡考获大马教育文凭,符合资格者可申请师训,为独中生开启了另一条求职之路。最近又传闻马华正努力爭取独中生进入国立大学的可能途径。凡此种种无不是拜两线政党抗衡竞爭之赐,因为有了竞爭对手,朝野双方不得不谋思良策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尝试做到“民之所欲,予之;民之所恶,去之”,以求来届大选能获得人民的委託执政。

令国人感到欣慰的是自308大选政治生態丕变后,不论政党与人民都能理性和冷静的看待这样的“剧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首相纳吉履新后,以“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为主旋律,推行一系列利惠人民的政策,以图来届大选收復失地,让民联备感压力。这种力求以政绩来贏取民心的做法是值得嘉许的。这也就是完全符合了民主政治的真諦。唯有在政权的相互制衡下,人民的诉求才能获得重视,人民才是最大的贏家。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书香‧2010.12.26

25-12-10

25-12-10

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24-12-10 乱

2010年快走到尾声了,可以来个总结和盘点,各方都在问大家,如果要为马来西亚选一个字,你会选什么?

“选汉字”这个主题像是从日本开始吧!这几年,台湾和中国也在选,马来西亚也在选,这个活动挺有意思,不但展示中华文字的精深,也可真切反映民意。

你给马来西亚选哪一个汉字来形容2010年?我选的是“乱”字。选这个字绝对是“下下之选”,有那么多字,为什么非得选这个让人感觉不好的字?但是,真的就是这个字,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还有其它更贴切的字。

我也不喜欢“乱”,我更喜欢“新”、“美”、“仁”、“义”这些正面的字,然而这些字套不进现实,或许“新”可以考虑,因为“乱”可能是产生“新”的过程,但咱们看不到“新”,就只是“乱”而已。

308过后,就是乱的开始!提到308,在2010岁末感觉这三个数字都有点过时,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下一届大选不远了,我们即将出现新的数字取代308,于是308包含的丰富意义,也许就从激情淡成轻烟,成为建国史上壮烈的诗篇,许多人将无限感怀,那曾经的风云激荡,成为我们每一次投票的潜在动力。

如果来届大选出现另外一个与308完全寓意不同的数字,大家也不要失望,因为所有人都尝到了308的滋味,我们从中体会不少前所未有的宝贵经验,这包括选民的每一票都很重要,每一位选民都是“一个不能少”的拉拢对象。

话说回来,现实不如人意,2010年那“乱”真是让人够烦!国阵有国阵的乱,民联有民联的乱,华团有华团的乱,人民也有人民的乱,从上至下,谁不觉得乱得闹心?

我们看惯了国阵的乱,看惯了马华的乱,但马华今年乱得真是史无前例,两个总会长和现在的领导班子忽上忽下,变脸变得比四川变脸还要快,派系比我们玩大风吹换得还要快,不可思议之极!

政客讲甚么都是假

民联三党之间因为横着一个回教国课题,多少有点不协调,选民倒不是很在意这点,因为回教党从来不掩饰要建回教国;倒是三党的内部选举乱得一点不输国阵,有点让人难以接受。还没有坐拥江山嘛,就争得同志变敌人,争得这么难看,这样内斗自我分化,岂不是自毁前途?

难怪很多咖啡店政治评论家说:“政治人物就是这样!讲什么都是假的,还不是为了利益?”这种评论最经典,胜过一切分析。

几个主要华团间和内部出现的乱,也是匪夷所思。越重要的团体就越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彼此间的对话也像要分出“有你无我”那种势态,这对民族大局有利吗?

上面的人这么乱,人民当然也被波及,小老百姓为生活奔波,日子过得手忙脚乱,为应付各种各样起价而心烦意乱,简直像生在乱世!这哪里是太平盛世的日子?

希望吧!希望经过乱的震荡后,能产生美好新时代;希望在乱中的领袖们穿透乱局,开拓新局。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陈圆凤 20101224

24-12-10 做个平凡人真好!

不管哪个国家的政治领袖或政治人物,所获评价都不一样,即使是已故政治伟人,也一定会有人赞赏,也有人批评,不足为奇。

一般民众皆认为解决民生问题,为人民办好事,是政治人物应尽的本分,而不是对人民的恩惠与赏赐。政治人物的功过,往往取决于后人的历史观而“盖棺定论”,只要这名政治人物获大多数人评价功多于过,那么就算合格,应该谢天谢地了。

由此可见,不论多么具领袖风范又伟大的政治人物,也难免会被一些人否定,甚至死后也可能被翻旧账,反复面对历史评价的折磨。

由于历史的评价受各种局限因素影响,非常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很多评价都非常主观,让人无所适从,也难以分辨是非真相。难怪有人说:政治人物一切功过是非,就让历史去评价吧!

过去从政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要背负“治国、平天下”的重大担当,还要随时面对各类批评,必须特别小心顾及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是日常生活、工作等,都受到众人关注及监视,这就是从政者风光背后,让人难以感受到的累、苦和无奈。

比较起来,做个平凡人的生活就舒服多了,只管专注于“修身、齐家”,无需太注意形象,可以理直气壮和无拘无束过日子,低调做个平凡人,回归自然。

更难能可贵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过得愉悦,不必处处寻求赞许,更不必把自己的价值和别人的评语划等号。

在这个时代,要做个平凡人显得尤为可贵。更何况,想要做平凡人需要极大勇气,攸关重要的是

脚踏实地把每件事情做好,不轻易被权势诱惑,不为利欲熏心,更不要一味到处邀功。

从政多年的感悟,让笔者深切体会到──做个平凡人真好!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邓章耀 20101224

24-12-10 金融机构让人信心渐失

广东人有句话说︰“没有鬼不会死。”这句话固然有点粗糙,却说出了一个事实,很多假造或蒙骗,都是因为有“内鬼”,才能得逞。这种内鬼十分可怕,教人防不胜防,连我们十足信赖的机构,现在信心都有点动摇了。

公积金局为我们保管公积金,公积金是受薪人士终生的积蓄,几十年的血汗钱加利息,准备退休后养老用的“老本”,如果到你退休那天,去领取存款,却恍然发现结存是个零,你的全部积蓄已被人领光,你会不会心脏病发作?

类似事件便发生在色拉斯瓦蒂身上!她还不是个从来不提款的人,这样一个“有动作”的户头,也有人敢打主意,对于那些从来没有动静的户头,岂不是更危险?

以前曾发生多次

看情形,骗徒看准受教育较少,知识有限的一群,特别是阿婆阿嫂之类的人物。色拉斯瓦蒂是一名熟食小贩,骗徒以为是“好吃”的对象,没料到吃到骨头,现在出事了。

公积金存款被人冒领事件,以前曾发生多次,那是骗徒看准对象后,“骑劫”领款人的支票。这个人可能和公积金局的官员有内应,然后和邮局又有联络,才会骑劫得逞。

在发生多次这种骑劫邮件冒领公积金事件后,公积金局后来停止发支票,直接把存款存进会员的银行户头,这一来,冒领便少了一条门路。然而,只要骗徒有心干案,又获得内鬼接应,冒领的大门依然敞开。

好像色拉斯瓦蒂这样的例子,就够匪夷所思。竟然有人假报她逝世,然后拿了一张报死纸,就领走她所剩的五万多存款!

会员存款没保障

如果这事件没被揭发,公积金局的内鬼继续作怪,如法炮制,每个会员的存款一样没保障,你我到时可能都没存款可拿。不是吗?谁都可以去拿一张某某去世的证件,然后冒领他的存款!这种事情会发生,可以发生而没事,公积金局能给予怎样的解释?

对于死亡投报,及发出死亡证件,为什么警方和有关当局没调查便“照单全收”?这都是很奇妙的事。

不管当局的调查结果如何,有一点很明显,骗徒无处不在,如果我们不想破财,就必须提高警惕。连身为我们的老本保管人的公积金局也靠不住,我们还能信赖谁?从这里说开去,我们对银行也得存有戒心。报章上不是有报导──你的支票被人窜改了,留下窜改痕迹,也一样获得过账,不必说,这是内鬼作崇,没有鬼,死不了人。

但是,内鬼似乎无处不在,你能怎么办?是不是把存款埋在地下才安全?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东方虹 20101224

24-12-10 不能缺少圣诞老人

Hohoho,我喜爱圣诞节,尤其白雪皑皑的圣诞。

不过,不是今年;欧洲的大风雪,搞得这个圣诞假期很狼狈。机场形同难民收容所,虽然高级一些,但是,未必更加舒適。

这场冰风暴,將会是圣诞节电影的好素材;一场大风雪,可以穿插很多的悲欢离合。

西方电影界喜欢拍圣诞节电影,这和香港影界喜欢拍贺岁片一样;然而,彼此水平相差很远。我看过最差的圣诞节电影,水准还高过拍得最好的贺岁片。

最主要的差距,在於內涵。

其实,多数圣诞节电影的剧情都不新鲜,但是,主题在於人性,往往引人省思。

一对恋情错综复杂的恋人,在圣诞节找到真爱的意义;一对感情疏远的父子,在圣诞节化解敌意,重建关係;一个离家的游子,千里迢迢赶回家过圣诞,一路上的遭遇,启发新的人生意义。

或者是改编自狄更斯经典名著的AChristmas Carol《圣诞歌声/小气財神》,敘述一名討厌圣诞节,而又贪婪吝嗇的老头史库奇,就在圣诞夜里,他看到过世老友的鬼魂,以及代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个圣诞精灵。

在精灵的引领下,他悔悟以往的生活方式,决定彻底改变自己,重新体会圣诞感恩真諦。

据说,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庆祝圣诞节的风气尚未十分兴盛,后来因为本书的传诵,才使得庆祝圣诞蔚为风气。

至於最怪异的圣诞电影,则非提姆波顿(Tim Burton)的《圣诞夜惊魂》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莫属了。

提姆波顿把万圣节的妖魔鬼怪,置入圣诞界的善良世界里,並要绑架圣诞老公公,以破坏圣诞节的和平氛围;没有圣诞老人的圣诞,自然要变质;世界也会变了样。

幸亏,圣诞老人没有被消灭。

嗨,在大马,我们也还有圣诞老人;购物商场和餐馆,都看到圣诞老公公的复製人,这让我感觉很欣慰。

儘管宗教界一再告诉大家,圣诞节和圣诞老公公没有关係,老人家只是童话主角,或是商品代表。

而今年开斋节的一则电视广告片,因为三轮车的伯仄酷似圣诞老人,被认为有褻瀆意味,而遭抽起,电视台道歉之外,还得受罚。

看来,圣诞老人在大马是问题人物。

但是,大家依然喜欢圣诞老人,或许,正因为他没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老人家只是普通的善良老人,不强调神圣和纯洁,可以跨越族群,包容文化。

他代表一种普世的价值,也是大马逐渐流失,但却是珍贵的世俗精神。

如果有一天,大马不容许圣诞老公公,那將是比欧洲的大雪更大的灾难。

Hohoho,圣诞快乐!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24

24-12-10 面子书潮流下的省思

26岁的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被美国《时代週刊》选为2010年的年度风云人物,虽然他那么年轻,却很少有人会认为《时代週刊》的选择有问题。

因为祖克柏参与创造的“面子书”(Facebook)在短短几年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面子书的確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而且其应用超越国界,普遍感染到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目前面子书所联繫的人口在全球超过5亿人,而且还在快速增加当中,也就是说,如果面子书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已经是仅次於中国和印度,人口最多的第三大国了。

面子书的对手不是“谷歌”(google),要是面子书的目標摆在取代谷歌的话,那它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祖克柏也没有资格当选年度风云人物。面子书最重要的意义,就在於开发了网路社群连结的新可能,其模式绝对不同於谷歌的搜寻逻辑。谷歌让全世界的资讯充分开放,快速出现在你的电脑上;面子书却是要开发活泼又紧密的私人交往互动空间,让你活在感觉有朋友围绕的空间中。

不过,面子书席捲全世界的潮流,却也有其特殊的问题与隱忧。一个严重问题是:紧密的网路互动关係,將如何影响现实面对面的人际来往呢?面子书流行,不可避免地將那些缺乏网路连线资源或运用网路能力的人,更进一步拋到生活意识的边缘去。世界明显分成两块,不在网路上的人,愈来愈难和参与紧密网路社群的人互动对话了。如此必然恶化了原本就有的世代、城乡沟通差距。

另外在面子书连结起来的网路新世代,也出现了一种“网上滔滔不绝,见面沉默不语”的怪异现象。虚擬空间的沟通窄化、甚至取代了实体空间中人与人的往来,网路上愈热闹、愈多朋友,现实中却愈寂寞、愈退缩。

如何让类似面子书的网路社群工具能够增进现实人与人的关怀,而不是创造一个逃避现实沟通的空间,会是下一个值得用心思考的“风云议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照‧2010.12.24

24-12-10 面子书潮流下的省思

26岁的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被美国《时代週刊》选为2010年的年度风云人物,虽然他那么年轻,却很少有人会认为《时代週刊》的选择有问题。

因为祖克柏参与创造的“面子书”(Facebook)在短短几年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面子书的確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而且其应用超越国界,普遍感染到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目前面子书所联繫的人口在全球超过5亿人,而且还在快速增加当中,也就是说,如果面子书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已经是仅次於中国和印度,人口最多的第三大国了。

面子书的对手不是“谷歌”(google),要是面子书的目標摆在取代谷歌的话,那它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祖克柏也没有资格当选年度风云人物。面子书最重要的意义,就在於开发了网路社群连结的新可能,其模式绝对不同於谷歌的搜寻逻辑。谷歌让全世界的资讯充分开放,快速出现在你的电脑上;面子书却是要开发活泼又紧密的私人交往互动空间,让你活在感觉有朋友围绕的空间中。

不过,面子书席捲全世界的潮流,却也有其特殊的问题与隱忧。一个严重问题是:紧密的网路互动关係,將如何影响现实面对面的人际来往呢?面子书流行,不可避免地將那些缺乏网路连线资源或运用网路能力的人,更进一步拋到生活意识的边缘去。世界明显分成两块,不在网路上的人,愈来愈难和参与紧密网路社群的人互动对话了。如此必然恶化了原本就有的世代、城乡沟通差距。

另外在面子书连结起来的网路新世代,也出现了一种“网上滔滔不绝,见面沉默不语”的怪异现象。虚擬空间的沟通窄化、甚至取代了实体空间中人与人的往来,网路上愈热闹、愈多朋友,现实中却愈寂寞、愈退缩。

如何让类似面子书的网路社群工具能够增进现实人与人的关怀,而不是创造一个逃避现实沟通的空间,会是下一个值得用心思考的“风云议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照‧2010.12.24

24-12-10 有活力的城市

越南近几年来是继金砖四国之后备受看好的新兴市场之一,趁著岁末,我到河內走了一趟,大开眼界了。

初抵步,看到陈旧的机场,灰土土的路上风光,心里还有点纳闷,这国家好像跟发展扯不上边,怎么许多人都对她趋之若鶩。

但越过黄土漫漫的红河后,所有停滯地、缓慢地都变得鲜活了,首先是满街奔窜的电单车,“叭叭、叭叭”的气笛声此起彼落,还有路上从四面八方涌出的或赶路或晃荡的行人,接著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各式各样瘦长的法式房子,目不暇己。

但这些对坐在车子里看热闹的我来说,犹像看电影般,隔了层银幕,还不太真实。一直到我放下行李,走进巷弄、混入人群中、成了风景的其中一抹后,我才明白为甚么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虽古老,但却充满活力及发展空间。

我住在老城区,邻近一个商区,街巷阡陌,每条街都密佈著许多小店面,从穿的、用的到香烛神料,应有尽有。有不少游客拿著地图穿梭其间,但更多的是当地民眾,大包小包討价还价在买卖,人潮嚷嚷,普罗小民旺盛的生命力从这里流泄。

后来,我才从一本介绍河內的书上知道,这个商圈歷史悠久,最早可溯自13世纪。看不明的越南文街名,原来都各有名堂,比如染丝街、银匠街、神料街、棺材街等等,大部份商店至今仍依照街名分佈,儘管已斗转星移,物换人非,站在这些逼仄阴暗的店外,你仍可以想像数世纪前当地人的生活。

但这座城市的热力並不止限於热哄哄的市集,在湖畔、在大街上、在广场,一样可以看到许多努力在生活的人们,不管是清早在路边踢毽子的中年男子,还是夜里聚坐在矮凳上边啃瓜子边高谈阔论的年轻男女,到处都展示蓬勃生机。

越南只比我国略大一点,人口却是3倍以上,拥有这等庞大但低廉的劳动力人口,是外资看上她的主要原因之一。她人口虽多,但不像印度般满街尽是无所事事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辛勤劳作,积极生活。

越南虽是个共產国家,但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仍饱受战乱之苦,好不容易摆脱外来殖民重获和平后,人们特別珍惜眼下的生活,从当地人认真地过日子看得出,他们的活力及对生活的热情绝非是演绎出来的样板戏。

一位已移居墨尔本的印尼女士告诉我,河內像25年前的雅加达,我想,以前的大马,也曾有过这般景象,但踏上发展之途后,我们渐渐失去了城市的生命力,我们的老城区被新式钢筋水泥高楼取代,街头只见汽车川行,人流都躲进冷气商场血拼,城市风景少了流动人潮,市井少了故事张力,生活少了人情味,这就是发展的代价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2.24

24-12-10 惟宽容能化解猜忌敌对

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去年6月再创歷史纪录,以诚恳谦卑的態度,进行中东和平朝圣之旅,並在巴勒斯坦拿撒勒市举行最大规模的圣地弥撒,接著他走访耶路撒冷旧城內的回教圣地圆顶圣殿,同时在“哭墙”前祈祷。他在安曼回教堂的演说,势必回响於歷史的长廊而万古不衰:“回教徒与基督徒歷代经常彼此侮犯,我们祈求万能的主原谅,也互相请求原谅……我热切希望,今后回教与基督教的领袖和教士,带领两教进入互相尊重的对话,永远不再衝突。”

今天是圣诞佳节,我们重温这段经歷,並再次聆听教宗的训诲,內心感慨万千。教廷对西方文明史有著无可取代的地位,它功过参半,颇受爭议。当罗马帝国崩溃,蛮族起而威胁西方文化时,是教廷负责拯救西方的命运。它的触角到达西方社会、艺术与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关切到人类最根本、最迫切以及最丰富的面向,例如生死、墮胎、婚姻、家庭、救赎等等。

可是,教廷也要为心灵禁錮的“黑暗时期”负主要责任,它裁判异端、干预政治、残害异己、独断教条。歷代遭到教廷迫害的除了有不同意见的个人外(如伽利略),集体的有犹太教、回教和东正教等等。然而,诚如《圣人与罪人──教宗史》一书的作者依曼‧杜菲(E.Duffy)所言:“不论是个聊备一格的教廷,或是个自我膨胀的教廷,都能保证基督教世界的地方教会存在一个全球性基督教的视野,而不会完全瓦解並陷入狭隘的宗教性国族主义之中,或完全臣服於强大的世俗统治者的意志之下……从蛮族到启蒙,从某些王朝霸权的欧洲到绝对独裁的时代,教廷都有助於保存人类价值的理想。”

正是这项两千年的优良文明传统,和同时背负的千年迫害异己的血债,两项歷史条件孕育了今日教审宗本篤十六世强烈的救赎意识,使他產生了顛覆纳粹主义的勇气与向异教徒登门拜访的良知。

身为德国人的认同感,使他敢於1941年脱离“纳粹青年团”后鼓吹反纳粹的活动,这对击溃希特勒极权统治对凝聚民族自信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对东正教的態度上,他的日耳曼人的身份认同感,使他深信东、西基督教的分裂,使教会“只能用一边的肺叶呼吸”,因而在今年初的一份通諭上表达出与东正教和解的势切心愿。在对犹太教方面,他也有著浓烈的情感,成为第二个拜会犹太教的教宗。此外,他也在发起各教共同礼拜,参与者包括回教徒、印度教徒及其他教徒;他同时为数年前发表伤害回教的言论表达遗憾。为了防治艾滋病,教宗独排眾议认可使用安全套,例如男女支用安全套可减少艾滋病传播的危险,是承担道德责任的第一步;儘管此建议引来教廷当局的反对,但教宗的言论显然为解除世俗性枷锁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外,教宗也公开了他的懺罪告解,坦承过去两千年教会的罪惩,並请求宽恕,其中包括天主教士在亚、非、拉传教期间的文化优越感及对当地居民与文化的歧视与伤害,以及对妇女的不公平对待等等。

现他又继前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脚步访问东正教与回教,旨在融合各教,追求和平,使教会的威望达到更一个高峰,也使千年来的血海深仇终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机会。

虽然,中东和伊拉克阿富汗的战火不绝如缕且於今尤烈;虽然,亨廷顿的“文明衝突”理论宿命地认为基督教与回教无可避免的相互仇杀;虽然,教宗的和解之旅可能只具象徵些意义。但是,此一歷史性突破,绝对会为后来的和平开启一扇和解之窗。

我们社会民眾彼此之间无论其猜忌怨恨有多深,也绝对不会超过天主教、东正教、回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千年血仇大恨。如果他们可以相互伸出友谊之手,我们为甚么做不到?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2.24

24-12-10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23-12-10 玫瑰就是玫瑰

名称有甚么关係呢?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

――莎士比亚莎翁此句,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先生和朱小姐墮入爱河,然而,遭到家族反对,因为罗先生的蒙特久(Montague)家族,和朱小姐的卡普雷特(Capulet)家族是死对头。

朱小姐把姓氏的仇恨甩在一边,深情款款的挽著罗先生的手,畅然道出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

意思是,我爱的是罗密欧蒙特久这个人,而不是这个名字;即使这个人换了名字叫陈冠希,我还是一样爱他的。

是的,名称有甚么关係?玫瑰不叫玫瑰,改叫榴槤,依然芳香;林志玲不叫林志玲,改名姜瑜(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外交部女发言人),还是一样美丽。

一个马来西亚,也就是一个名称,管它一个以色列,还是一个印尼,或者一个新加坡。

如果管用,有用,就继续一个马来西亚吧!

或许,纳吉和安华,都没有好好读莎士比亚。

朱小姐的话,用於爱情很贴切,用於政治更是没话讲。

一个以色列,一个印尼,一个新加坡,据说,都曾经出现过;但是,这些都只是名称,再来一个马来西亚,不会拥挤。

不管是一个甚么,相信目標不同,內容有別,对象当然更是不一样。

所以,安华揪著“一个以色列”不放手,没有实质意义;下议院因这个事件对付安华等人,没有必要;纳吉到处说明“一个马来西亚”是他的原创,也是徒增烦恼。

最重要的是,一个马来西亚做出成绩来,人民自然会支持,反对党也没有硬拗的道理。

一个马来西亚是一种概念,是塑造一个新愿景的起点。

政治学者安德森在《想像中的共同体》(Ben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中剖析,一个国族,是由一群人,想像彼此都是一个群体的一部份,而凝聚出来的。

而在国族的建立过程中,具有两层意义,其一是描绘出一个对国家未来的想像蓝图,二是要求国民团结合作往前看。

一个马来西亚如果能促成人民团结,带动国家成为先进国,又有谁在乎它的名称来自何种灵感?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来自於蒙特久和卡普雷特两个家族的盲目对抗,而牺牲了两个真情男女的爱情和生命。

政党和政治人物无意义的肉搏战,也是乖离了政治竞爭的原则,没有建设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23

23-12-10 议长应公平对待在野议员

多年前,我碰巧认识了一位国会下议院议长。那时,马哈迪还未把本身的意志强加於每一个国家机制之上,而后果显然是可以预见的。这位议长表示,他从事的不仅是一份工作这么简单。那是一项崇高、慎重的个人义务,必须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公正、公平处事,一定要將確保国会庄严、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大任牢牢铭记於心。他说,他认同国会是“民主圣殿”,而他则是“大祭司”的说法。身上流露出学者的气息,並且潜心於英国国会的传统习俗,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活到这把年纪,当然见过无数主持上下议院的议长变换更迭。他们全都是正直、高雅、有风度的人,没有任何人可以指责他们偏袒执政党。他们在接手主持国会时,就被教导必须以维护国会及他们本身名誉和尊严为依归。首先,他们拥有楷模般的个人特质。再者,就算將他们当中最差的那一位与现任来比较,这种做法根本不得人心,都会惹人反感,彻底有违我认知的公平。

我给议长的忠告是,他应该认真考虑退位让贤,好让国会的尊严得以失而復得。据说,他未能尽职责,所以应该承认他完全不適合这个职位,因为就算过了100万年,他也不会具备任职者应有的特质的。

凡是有政治倾向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责怪反对党成员,对议长恼人、挑衅又笨手笨脚,近乎胁迫的“干预”反应太大。不过,这简直是忽视了议长相当於国会的这一事实。毕竟,他是决定国会氛围及议会行为操守標准的人。他显然认为,他的存在是为了取悦一些人,亦是极重要的三权分立学说遭马哈迪猛烈抨击后的另一个后果。议长已心甘情愿地参与了此失策计划:破坏立法机关仅存的独立性,成了共谋。欲有效做好份內的工作,他必须恪守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执行任务,以贏得全体朝野议员的尊重。然而,为了能一劳永逸,他竟公然漠视及掩藏这项重要原则,进而坏了国家最为重要的民主体制。

我注意到,议长倾向於將在野议员合法、符合程序的提问及打断別人发言等同於违抗犯上。至少可以说,这让人感到相当遗憾。更糟的是,他一下子便认定自己受到冒犯,还杯弓蛇影。议长应该有节制,富有同理心地行使被赋予他的权力。

马哈迪主义横行22年后,经已破坏了我国的每一个机制,此时的我们与容不下反对党的新加坡国会议会常规不相伯仲。如果纳吉不改革我们的议会制度,反映出民主国家该有的最佳范例,他那一连串的改革方案將会化为泡影。在野党有他们的角色,这是宪法內明文约定的一部份,所以在野党必须受到如宪法所述的待遇。在野国会议员是由人民投选出来的,因此他们对国家应尽的职责也不该受到限制,因为加以限制即等於违反了民主的基本原则。首相大人,您应指示议长先生礼遇人民代议士,以表达对国会的尊重,哪怕只有那一点点,因为在一个文明的世界里,他们有权要求受到这样的待遇。

议长先生,“我的话说到这里为止。谢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东姑阿都阿兹‧译:曾慧金‧2010.12.24

23-12-10 自己的钱,自己盯紧

来自梳邦的一名54岁印裔妇女,日前到雇员公积金局查询公积金存款时,惊然发现其公积金存款已被人利用伪造死亡证书而提取一空,这件事暴露了公积金局的审核机制出现漏洞,让不法分子轻易骗取巨额。

如果按照严谨的审核程序,他人是不能轻易以假文件提取会员的公积金存款。因此,到底这是人为疏忽,或有内鬼?

我们促请公积金局严正看待此事件,并展开内部彻查,是否存在该局职员与外人串通骗取存款人金钱的可能性?

必须向会员交代

其实以一张伪造死亡证书盗取公积金存款,是非常离谱的事件,因为,公积金局拥有14天时间调查申请人的文件真伪,才批出款项。

公积金局只需向国民证记局查询报死名单,就能发现有关死亡证书是真是假,同时也能揭发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法。

为何假死亡证书会被通过?不法分子可以顺利盗取公积金局会员的存款,留下很大疑团,公积金局必须向公众解释及交代。

该局也必须追查该名盗取存款的男子下落,以追讨回有关款项,除将有关男子控上庭,也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退休金应获保障

公积金局作为国内最大退休基金管理机构,应责无旁贷及拥有法律责任保障会员或存款人的退休金,让其1300万名会员对该局的管理有信心,才会安心把钱交给公积金局管理。

此外,相关单位如国民登记局也有必要探讨其各种证件的安全性,以防轻易被他人伪造。

公众本身也要有所警惕,良好保存身分证或会暴露身分的文件,一旦遗失证件,一定要向警方备案,以免成为不法之徒盗用身分和资料的受害者。

文章来源:中国报社论 20101223

23-12-10 等待、等待、再等待?

大马独中统考成绩放榜之际,报章上又出现不少海內外大专学府向独中生招手的消息。

中国3所最顶尖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復旦大学,最近都相继向大马独中生提供优渥条件,以吸引他们前往深造。清华及復旦今年都免考试招收马来西亚独中优秀生,北大也委托董总推荐独中优秀生,面试成功的独中生將被直接录取。

除了上述3所著名大学,中国还有四百多所大学可以招收独中生。这些升学资料,独中生可以通过董教总的网站轻易获取。

独中生进入中国著名大学深造,是20年前我们不敢想像的事。在六七十年代,独中生除了新加坡的南洋大学,几乎只剩下台湾这条路可走。南大走入歷史之后,独中生更是只好大量拥往台湾,至今在台湾毕业的独中生,人数已多达4万人。

新加坡关闭了南洋大学之后,在80年代末开始试探性地开放其大学招考大马独中生,90年代末更进一步直接免试招收独中统考优秀生,该国大学每年直接录取的独中生,估计有数百人之眾。

然而,令华社深感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独中生仍然无法单凭学术成绩和统考文凭进入国立大学就读。虽然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日前透露,该部已著手研究和考虑让独中生可凭统考文凭申请进入国立大专,以进一步承认统考文凭。但他也表示,这事项还处於“研究和討论”的阶段。这意味著,独中生还需等待、等待、再等待……。

另一方面,儘管国立师训学院已经接受独中生凭高中统考成绩提出申请,但条件是必须同时考获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优等的成绩。在政府“进一步承认考文凭”之前,我们也只好继续等待,等待有一天,独中生单凭统考的成绩,而无需附带其他任何条件,就能进入国內的师训大专深造。

事实上,有关政府几时才正式承认统考文凭这个课题,独中生和华教人士现在一点也不焦急,因为目前的情况是,独中生的升学管道日愈扩大,独中生只要具有中等成绩,升学之路就无比宽广,不只国內有数以百计的私立大专院校可供选择,海外更有数以千计的著名大学,包括欧美一些最顶尖的大学,都纷纷向他们招手。

等待不是问题,问题是还要等多久,我们才能留住人才?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2.23

23-12-10 印尼富豪举足轻重

当欧洲与北美洲继续在经济领域挣扎求存之际,亚洲正经歷一次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福布斯》杂誌的年度亿万富豪排行榜突显出印度、中国及印尼富豪人数出现了惊人的增长:重塑了全球“財富”地图。

对大马人而言,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是否能善加利用孟买、上海或雅加达等地的生气和经济活力来协助推动国家未来的经济增长?我们是否能吸引这3个泱泱大国前来我国投资?

然而,这项经济挑战面临一定的社会政治难题。一方面,我们眾所周知的多元族群社会理应是最大的优势。遗憾的是,我国脆弱的族群关係意味著我们无法善加利用这一点。

这些复杂的因素將会持续牵制我们的能力,以致於无法从中国与印度起飞的经济中获益。的確,中国对新加坡与印尼的投资均远远超过了大马。

印尼呈现了不同於我们的高敏锐性。两国的双边关係因极其相近的地理位置而变得复杂。同时,国內印尼社群的涌现(合法与非法的居留人数预计在2至300万之间)意味著现实生活多半是苦痛的悲剧,並扰乱了平稳的双边关係。

然而,倘若我们有办法解决这些难题,要从中获益可谓十拿九稳。再者,就两国纠缠的地理关係而言,印尼的经济增长对全国各地,无论是亚庇、古晋还是马六甲、檳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印尼相当於前车之鉴:我们能否迅速地整装一番,以吸引印尼的外来投资?我们的公共服务及安全机制是否有能力调整,以满足富有的印尼中產阶级在大马购屋、投资?为无数劳工提供棲身之地数十年后,我们有能力应付自信、从善如流的印尼中產阶级——当中有许多人是受到印尼后改革开放时代的开明所激励——涌入我国吗?我们能放下成见吗?

印尼顶尖的商人是现实的一群。这个国家可不是懦夫或指望获得施捨的人该来的地方。商业环境的竞爭极其激烈,而且往往令人迷惑不解。

看看《福布斯》杂誌印尼版公佈的印尼40大富豪名单便会发现,这里头有形形色色、来自各行各业的男女,举凡开採天然资源到攻佔人口2亿3千万的庞大消费市场者都有。

而且,股市的景气经已使《福布斯》財富榜上有名者的总资產自2009年起增长了70%。的確,这40个名字身家总计超过700亿美元——相等於大马经济的三分之一。

这份超级富豪名单也適时提醒了那些以为印尼人不过就是油棕种植园工人、建筑工人及家庭帮佣的人,此名单为该国的经济能量和经济的多样化打了一剂强心针。这些拥有数十亿身家的大亨(特別是那些坐拥报章或电视台者)多半有权又有势,工程遍佈东南亚,惟独少了大马——明显遗漏了我们。

同时,我在印尼的所到之处——从巴东到泗水、巴里巴板及望加锡,地方企业家(3千万中產阶级人士的一部份)已无分大小、热情地响应了將大马打造成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建议。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將印尼的经济增长带到我国来。经济转型计划(ETP)与政府转型计划(GTP)必须引起外国投资者的兴趣,尤其是这些新经济巨人。

事实上,大马人建造了一些亚洲最好的高速公路、房子、医院、酒店及零售中心。现在,我们必须確保“亚洲魅力所在”的口號真正欢迎所有亚洲人前来大马。

如上所述,印尼於大马而言,是前车之鉴。如果我们能够出奇制胜,那我们便能和所有新经济巨人们大玩特玩一场。(译:曾慧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凯林拉斯兰‧2010.12.23

23-12-10 报考华文天经地义

不论是初中评估(PMR),还是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大家都一再地热烈討论著报考华文的考生日益减少的课题。华裔生报考华文,如果到了需要用强硬手段威迫的地步,学生们学习华文的態度就值得大家深思了。

达仁君在〈鼓励华裔生报考SPM华文〉(12月17日星洲《言路版》)一文中说到:教学模式和考试制度,影响了学生的华文成绩和不报考华文的决定。其实,身为华裔子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学好华文是我们的使命,就算面对再大的难题,学生也不能以此作为影响他们学习华文的借口!学习华文不是靠兴趣,而是责任,是必然,是一定要学习的!

课程中的语法项目,据说仍然是许多学生无法掌握的,所以需要一再地复习。由於考虑到语法的灵活性,2011年开始的SPM华文试卷將淡化此项目,以免教师们花太多时间在语法教学上,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文根基。

说到考试制度,SPM华文有两张试卷,试卷一是书写应用文和命题作文,而试卷二则包括概述文章(达仁君为文写成“摘录要点”,特此修正)、现代文、古代诗文和名句。2011年起,SPM华文试卷二全部改成简答题,对学生而言的確是一项挑战。届时SPM华文的成绩会不会每况愈下,的確是关心华文的教育工作者所担心的。

综观PMR和SPM的考题程度,其实是难易皆有的。正所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华文也一样。为甚么学生会觉得华文很难?因为缺乏阅读、缺乏运用、缺乏吸收……。如果学习华文只沦为考试的工具,那么学生的华文程度可想而知。华文成绩不好,真的应该全然归咎考试局的出题吗?笔者不久前从某位批卷老师那里获知,今年报考华文的PMR考生中竟然有一些乡区学生不晓得“镇”字是甚么意思?(註:今年PMR华文的供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资料写一篇介绍阳光镇的短文”。)这种情况的確让教育工作者震撼!曾几何时,学生们的华文程度降得如此厉害了?且不论乡区学生对城镇的认识够不够,简单的一个字——“镇”,只要稍有阅读,都应该明白这个字的含义!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华文教育到底是哪里出问题?

试想想,如果PMR华文考生的华文程度只到达这样的水平,接下来该如何应付SPM华文的严峻挑战?要根本地解决考生报考华文的问题,从教学模式或教育制度著手,都不是有效的方法。反之,学生的醒觉与自发、华文教师的引发与开导,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华文的意义,才是上上之策。如果考题一再地迁就学生的程度,我国华裔生的华文水平只会一再地走下坡,无法在世界的华文平台上与其他国家一较高低。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慧嫻‧2010.12.23

23-12-10 华教运动须求同存异

我们都是华人,更是马来西亚人,我们早已立定生於斯,长於斯,也死於斯。华人与其他民族一样,对这块土地都有深厚的感情,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去到世界任何地方,我们总是以身为马来西亚人引以为荣。独立以来,华人与其他民族一道致力於国家的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工作,並取得许多的成就。

正因如此,华人对於时至今日,仍有人把我们视为外来者十分敏感,反应强烈。在各方努力下,目前这股歪风已开始平息,这是最令人欣慰的。

可是,此落彼起。日前,在华教队伍里,又有人以新的藉口,把部份华人標籤为“亲中派”,更甚者把他们称为华教的“Perkasa”,各种称號被套在他们头上。为了方便记得,更具形象化,就一概把他们打成“新华侨民族主义”。这些称呼,对早已视这块土地为自己祖国的人,其造成的伤害,与前一阵子华人回中国的叫囂,又有何不同?

这些人何奇无辜啊!只因他们对国际间一些势力致力於围堵、妖魔化中国的行动看不顺眼,仗义执言,如刘晓波获颁和平奖事件等。他们的言论或许与中国官方的论调有所相同,但也不能因而视他们为”亲中派”,他们都是以马来西亚人的身份发言。

对於华教的定位或发展方向,有不同的意见,那是十分正常的。华教运动一路走来,我国华教有今天的成就,是我国华人,不分党派,不分阶层,不分地域,一致努力的结果。成果是属於大家的。

正因为华教运动成份复杂,大家对重大问题或有分岐,那是难免的。可是不能因道不同,就把他们视为异己。把各种帽子一豉脑儿套在他们的头上。华教运动应求同存异,只有更大包容心,华教运动才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舒庆祥‧2010.12.23

23-12-10

2010年12月22日星期三

22-12-10 南北大道旨在造福全民

今年全球经济陆续復甦,加上政府积极推动经济转型计划,促使国內企业大型收购活动眼花繚乱,其中南北大道收购案最让人关注,南北大道已经成为贯穿国內南北陆路交通的大动脉。就算没有直接使用,在这资讯分享与物流快速的年代,南北大道已间接成为全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枢纽,加上每年不同大道收费的调涨与政府巨额赔偿,任何发展动態都格外让人注目。

当UEM集团与公积金局之前建议230亿令吉全面收购南北大道,並保证不调涨大道收费时,大部份国民虽然认为可喜,惟在接近政府转型计划宣佈与明年可能举行大选传闻下,此消息也被视为选前糖果,政治考量胜於一切。

直到近期,一家土著企业家领军的Jelas Ulung也做出同样献议,除了同样保证不调涨收费外,却以高出30亿令吉大手笔收购。

商界收购案原本就是价高者得,若以原理判断,股东自然不会放弃高价套利的机会。不过,这也让人好奇,当许多单位(包括去年建议以500亿令吉收购国內23条大道公司的Asas Serba)都爭相出高价收购大道,並异口同声保证能以现有收费维持永续营运时,让人好奇这其中的商业计算方式。

这究竟证明收费大道的有利可图是否能永远抵抗通膨?还是这只是一个为了短利使用的欺骗伎俩?

若以南北大道现有的债务120亿令吉,加上年营业额上数亿令吉计算――南北大道近年不断拓展海外业务,未来收入持续高涨已经定局--若要在20年回本应该不成问题。同时,通膨只是经济上相对概念,若扣除其中的绝对值,目前已经不低的过路费其实长远不仅能应付维修或拓展费,盈利至少能源源不绝。

若是这样,目前的大道合约紕漏自然也明显。不过,当南北大道收费不调涨已逐渐成定局,现在政府赔偿已不是重点。

目前最关注是,若最终由才成立1个月的Jelas Ulung顺利收购,该公司没有特別亮眼的交易纪录,如何能说服政府与大眾永续经营?若途中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或被其他公司收购,永不调涨的承诺是否仍生效?

换句话说,这家私人公司的出现,其实是间接印证现有南北大道管理层营运不善?或只是图南北大道丰厚的资產,希望转手就能套取更诱人的赚益?

因此,政府有必要慎重对所有献购单位认真审核,尤其南北大道是国家重要策略性资產,全购不只是关係出价,反而在经歷持续调涨与巨额赔偿教训后,应该考虑设定南北大道对国家与人民更有利的位置。若这些单位只凭庞大財力与政府臂膀优势,却没有管理人才,对人民的影响还不是都一样!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郭朝河‧2010.12.22

22-12-10 別让冬至太沉重

冬至,应该是个温馨的节日,但今年的冬至却让人感觉“莫名的沉重”……事缘马来西亚有几个民间团体联办了一项“吃汤圆、拼真相”活动,而活动的重点自然不是冬至的主角——汤圆,而是收集签名!

笔者不愿对这项活动发表任何支持或不支持的言论,毕竟“人各有志”,每人都有权发表意见和参与任何的活动――但人人也有不参与的权利。这並非“冷漠”,而是民主。我们不能强迫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毕竟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是立场和看法不同而已。我们要学会接纳和聆听不同的声音,而不是直接將不参与者归为“异类”。

冬至的意义,对年轻一代而言,充其量只是眾多农历传统节日之一而已,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把它当成是一个节日?这样的情况是不难理解的,毕竟,身处热带国家的我们確实无法真正感受到“冬至”!隨著吃汤圆成了冬至的传统习俗后,中国民间后来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据说,汤圆的“圆”意味著“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即象徵家庭和谐、吉祥。一直到今天,这个传统习俗仍然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流传著。

然而,今年,在马来西亚,冬至吃汤圆的寓意却让一群为了收集签名而办活动者套上了“寻真相”的光环。有关单位为甚么要选择在这样的节日办这样的活动呢?选择在冬至以“吃汤圆”这个家庭和谐、吉祥的象徵来办活动,笔者倒觉得是在受害者家属的伤口上撒盐,只会让他们在这一天因为这个节日这个活动而更加悲伤!

冬至,这美好温馨的节日,大家何苦要让它变得如此沉重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慧嫻‧2010.12.22

22-12-10 转与涨

2010年走到尾声,又是评选年度代表字的时候。

“年度汉字”是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在1995年所发起,每年年底向日本人徵集一个汉字,用来代表该年人民的感受。选出的年度汉字一般会由日本清水寺住持亲笔写下,並在寺中陈列一年。

近年来台湾和中国也跟进。2008年適逢台湾总统选举,台湾人选出了代表多数人心情的“乱”字;2009年遭遇金融海啸、以及八八水灾的衝击,年度代表字变成了“盼”字。今年选了“淡”字,据说“淡”字可以代表了台湾人的处事智慧,在国际局势动盪不安的时刻,台湾民眾以泰然处之的態度坦然面对,中庸但不失平庸,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恬静自在。

中国网民今年就选了“涨”字,因为2010年甚么都飞涨,就工资不涨。

去年我选了“乱”和“失”字,因为去年全年政坛延续308大选的混乱。开始是巫统的权力转移计划改了又改,华人新年前,霹雳州变天、州议会会议爆发肢体衝突,过后国阵欲夺取吉打、雪兰莪州政权的谣言满天飞,接著马华就爆发党爭。

混乱的后果是失去了秩序,民眾信心流失、人才和资金也外流,因此得加上一个“失”字。

2010年,纳吉试图力挽狂澜,平定乱局、挽回信心,因此推出政府和经济转型计划,希望国家能够脱离中等收入陷阱、迈步成为高收入国,当然最终目的是保住中央政权,所以今年我选了“转”字。

转是转变,和改革有一些差异;但是华人常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遇到困境时就要懂得变通。

面对挫折的年轻人也一样,转出悬崖小径,前面就是洒满阳光的大道,不应自杀、放弃生命。转的精神和道理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一些人可能会选“涨”字,因为近来物价上涨,政府削减津贴,也导致汽油、柴油、液化天然气和白糖涨价,但是这种涨势今年还只是开始,估计明年会更加严重。

美国第二轮的量化宽鬆预料在明年將全面发挥效应,到时石油、商品、粮食、衣服及各种必需品將飞涨,所以2011年肯定要选这个“涨”字。

明年也可能是大选年,还是政治当道,可能一些人会选“择”字。“择”是选择、抉择;国阵、民联、两线制、第三势力,如何选?船到桥头自然直。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12.21

22-12-10 大雪与问责

欧洲大雪,千里冰封。

大雪和冰封,造成交通大混乱;人们怨声四起。

但是,这是上帝的旨意……;噢,这不是我的意思,我只是想起多年前,南北大道椰壳洞附近发生土崩,某位部长说,这是上帝的旨意,即使是部长,又能做些甚么?

於是乎,部长有甚么责任?

苏格兰的一位部长,却不这么认为。

上星期,苏格兰突然降下罕见的大雪,造成交通大混乱,几条高速公路封闭;上千辆汽车陷在路上,许多人被迫在车內过夜。

幸亏,没有人冻死,也没有人饿死,更没有人撞死;不过,反对党把矛头指向交通部长,指他没有做好准备工作。

交通部长史蒂芬森没有逃避,宣佈辞职。

他致给首席部长的辞职信中说:“虽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防范措施,但是,我认为我做得不够好,以至一些公眾人士没有获得足够的讯息,遭遇了困难和担心害怕的情况。”

首席部长试图挽留他,说那是一场百年所未见的大雪,部长其实已经做了份內的工作。

不过,史蒂芬森还是坚持负责而辞职。

为甚么部长要辞职?

难道部长能够阻止下雪吗?难道部长可以防止土崩吗?难道部长可能阻止水灾吗?难道部长可以避免车祸吗?

不可能吧!

但是,这就是英式內阁的问责制。一个政府部门里,如果出现任何的缺失,就要有人负责。

当然,问题有大有小,如果是小问题,就追究到小主管头上。

但是,如果是大问题,或是一再发生的问题,就要由部门的最高负责人来承担了。

而这个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譬如说部长,不能说他不知情,也不能推给属下;身为部会领导人,他接受政治任命,得负起政治责任;他拥有最高权力,就要负起最大责任。

问责制的设计,其实很巧妙,具有多层作用。

它一方面是保护人民,避免人们因为错误政策,无能施政而遭到性命和財產的损失;另一方面,它也保护政府,避免政府被某个部会或主管所拖累,以至流失选票,导致政府垮台。

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一种强大压力,让部会从上到下,打起精神,小心奕奕,全力以赴的“做好这份工”;否则,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大家一鑊熟。

实行问责制,比甚么KPI都有效多了。

大马政治制度的设计,虽然沿袭英国,然而,制度是相同的,落实是可以选择的,精神更是完全不同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22

22-12-10 大鱼的故事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信心会无罪。反贪委会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钓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在2009年被发现,反贪委会随后暗中调查,如今宣布大鱼被控。

说明了是条大鱼,住所当然不会小到哪去。相较起曾经名震一时的查宫,大鱼的皇宫更辉煌,用料上等,光是家里的摆设就要打工仔们打十辈子的工,才有能力玩上一把。据说,大鱼皇宫的牌匾刻着“基宫”字眼。一个牌匾上的丁点儿漆料掉下来,都会把你给压死,问你怕吗!

打造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宫,我是指基宫,大鱼说只要350万令吉。哇,天文数字。后来,反贪委会说其价值是650万令吉,又是天文数字。然而,早前发现这品种大鱼的黄先生说,基宫市值2400万令吉!我不晓得这是什么数字……也许我需要精通数学的人告诉我,除了24个100万的解释外,2400万令吉可铺多长的路或其它设施,才有助我们厘清概念。

说到钓鱼,反贪委会的速度虽叫人牙痒痒,想象民联那样跳出来指责一番,回头想想,有捉到总比平白无故“放生”好。虽说大鱼被控,但大鱼信心满满,容光焕发样子坦然,好像说明“淡定有钱剩”,相信司法公正能还他清白。

大鱼不认罪,理所当然,但这样不是比德士色魔还不如?难不成他真的清白?这些错综复杂的案件,还是交由反贪委会和总检查署调查吧。

一种米养百种人,偏偏不知道大鱼吃的是什么牌子的米,才能“海阔天空”,能有宽阔的肚量去承载人民的血和汗,把打工仔辛苦挣回来的钱化作己用。不要这么间接转换“能量”也没问题,
可以像霹雳变天一样,抬你出去,再挂个“自己”的标签,黑的变白的,反的变正的。

鱼儿鱼儿水中游,游来游去,怎能不乐悠悠?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君子 20101221

22-12-10

22-12-10

22-12-10

22-12-10

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21-12-10 转

又到年终,总结2010,有什么汉字可以概括?

年度汉字,我选“转”。

国家经济要转型,领导人已画出2020高收入国愿景,到底能否落实?或只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放长双眼看下去吧。

经历308政治海啸,选民以为那些傲慢、偷懒、贪污、滥权的政客会转变?太过天真了!政客这头高声激昂向人民喊说会转变,可是,一转身就变脸,变本加厉。

想看政客转型转性,难!经常看到的是见风转舵。明哲保身、毫无原则的政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们不认为无耻,反而觉得自己八面玲珑,识时务者为俊杰。

政客为了本身利益,哪管老百姓死活。他们忙于政党斗争,忙于和政敌斗争,哪有时间搞经济建设?为人民谋福利?

小民为生活,忙得团团转,为了应付通货膨胀的开销和账单,终日晕陀陀。

英语教数理政策突然U转,家长和学生被搞到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人生原本兜兜转转,常常有障碍,处处可转弯,转得更好或更坏,有时真的需要靠一点运气。
我们相信,转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山不转, 路转; 路不转 ,人转;人不转, 心转;转念之间,转恶为善,转苦为乐,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转折得看大环境

但是,人生的转折,有时并非我们可以预知和掌握,还得看大环境。

罗大佑作曲,林振强作词的《飞沙风中转》道出转的心情。

人在风暴中无奈的打转如像风沙倦也须兜转
无奈的疾冲无奈的刁转曾热的面孔渐缺少温暖
嘿哟哼嘿哟飞沙风中转嘿哟哼嘿哟飞沙风中转
情在风暴中难预早打算人被风浪冲聚也许苦短
其实风是空无奈斩不断埋没几段恩剩余几多怨
嘿哟哼嘿哟飞沙风中转嘿哟哼嘿哟飞沙风中转
年月消逝中才悟风中转全为贪顺风没作主挑选
如今逆风豪迈的奔远重拾心内真撞碎风千串
嘿哟哼嘿哟风吹我不断嘿哟哼嘿哟风吹我吹不断
嘿哟哼嘿哟风吹我不打转

沙,若是一盘散沙,只得无奈跟随风打转;沙,若团结一致,就可以发挥力量,尝试改变风向,把风化为动力,甚至逆风而行,上演黄沙舞秋风。

沙子不是傻子,不想随风而转,就别贪顺风。

2010不顺利?别灰心失意,2011也许就是一个转折点;运动场有所谓的逆转胜,风水轮流转,祝你扭转乾坤,时来运转。

地球每天都在转,公转自转,如果你不能转,请别阻住地球转。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 吴德英 20101221

21-12-10 “风派”政治人物多善变

“风派”政治人物多善变!人们往往把这类型的政治人物,称之为“政客,或党棍或政棍”。但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或蝉过别枝或犹抱琵琶半遮面,都涉及或围绕着权力和利益转。

事实上,权力是一种腐蚀剂,利益让你鬼迷心窍;荣誉会败坏人的本性,谄媚会使人陶醉,傲慢却使人迷误。

难怪乎,有人说“糖之所在,苍蝇争趋之;权之所在,风派争趋之。”谁掌握了权力,就向谁献忠心,这是利益之所归啊!

放眼当今政坛,我们就看到形形色色“政治人物”,他们台上台下、台前幕后展现两面人形象;表演表里不一,口不对心。有时其展现的“变脸”特技,何其精巧,何其神化,但明眼人一看透,熟悉了,就会鄙视之、憎恶之,避之则吉,拂袖而去。

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领袖面前是奴才,干起工作来是庸才;一切为了升官财,一旦掌权就搞独裁,甚至拉帮结党搞宗派”。人们务须防止或阻遏这种人上来。

严格来说,如果投身政海上至风云领袖人物,下至干部,都有素质、有风范、有理性凭着其坚持、坚信的政治纲领、斗争目标、理念和原则,进行公开竞争、论证和检验,最终由多数人说了算、由多数人取而决之。如此一来,相信不论是在党内或党外的风派人物,即使如何耍谋献忠心、划清界线等特技,都会失去“市场”,难有用武之地。

且让当今政坛洗涤干净些吧!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叶斌 20101221

21-12-10 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最近在面子书有太多关于自杀的新闻和文章被网友转发。马来西亚年轻的小伙子,你们到底怎么了?我今年20岁,还未步入所谓的21岁成年,对于时下年轻人的想法,有时候也捉摸不清。

没有想到家人、朋友,一味以自杀来解决问题,他们的脑子里到底想些什么?难道遗书里一句“对不起”,就能让家人朋友谅解你?生命是父母赐给我们,健全的身体让我们可以看见、听见,感觉这个世界的一切。选择自杀代表毁了父母给予的一切,“对不起”三个字绝对弥补不了。

曾经有朋友问:亲情、友情和爱情,哪个在你心目中是第一?其实,亲情最重要,因为有家人,才会有你,你才会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了朋友后,你就拥有爱情。如果选择友情最重要,那至少有心事时,朋友会倾听你的烦恼,你的人生不寂寞。选择爱情最重要的,我只能说那太悲惨,一旦你没了爱情,是不是世界末日了呢?是不是要像新闻中的男主角一样自杀?

生命自己掌控

我的选择是亲情最重要,依序下去就是友情和爱情。我承认和家人的关系是在我出国留学后,才渐渐改善。以前的我不是不喜欢呆在家里,只是不喜欢面对父母吵架,及吵架后对子女的态度。我即使再不喜欢呆在家,也知道那是我的家,我的避风港,有什么事情,能替你解决的依旧是家人。朋友,对我来说也很重要,算命师也说过我在朋友群里,心情就会变好、变快乐,这一点没错。

还有,不用去想非洲或其它落后国家的小孩子活得有多苦,那和你许愿世界和平一样遥不可及,因为你没有亲眼看到那个画面,你永远无法体会。当你觉得这世界绝望时,就到附近的医院走一圈吧!在那儿你会看到插管的病人,依旧不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个画面将会一直烙印在你心里。你会知道你是幸福的,失恋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还有健康的身体去追求更美好的事物。

在面子书看到网友转发的遗书,是某网友当文抄公抄一篇遗书在自己的网页,说自己就要自杀去了。我实在无法了解时下年轻人的想法,这样做为了让大家认识你吗?还是要博得大家对你关心?后者显然没有,更多人想看到你自杀,因为你不懂得尊敬自己,怎么要求别人尊重你?

生命掌控在你手中,你这一生是精彩还是灰暗、快乐还是悲伤,一切还是由你自己做主。如你想成名,还有很多方法,请不要以不道德的方式,换来别人对你的关心。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严慧芹 20101221

21-12-10 奖学金留人才

政府一视同仁,制度化发放奖助学金给考获优异成绩的学生,无论是国中或独中学生,都能获得政府奖助学金,这将能鼓励更多人才留在国内升学,政府也不必烦恼人才外流。

政府继8月31日通过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发放225万令吉奖学金给50名在2009年统考中,考获优秀成绩的学生之后,又于周一(20日)发出1600万令吉奖助学金,给330名在2009年高等教育文凭与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中,考获优秀成绩的学生,说明了政府重视国家未来人才,并希望藉此留住人才。

实现升学理想

奖助学金发放,是为了协助优秀生减轻升学负担,尤其是家境清寒学生,更需要奖助学金来实现升学理想,以便大学毕业后,凭专业知识回馈国家与社会。

由于过去的奖学金发放,受到固打制与其它因素限制,以致不少在大马高等教育文凭中考获优秀成绩学生,无法申请到政府奖学金,而唯有申请私人企业与社团的奖助学金,甚至接受外国发出的奖学金,到国外深造。

避免用固打制

当部分优秀生完成外国大学学业后,选择留在外国工作,间接使我国流失了不少人才,因此,若政府从现在开始制度化,根据学生成绩发放奖助学金,相信这将能有效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更能减少流失外汇。

我们认为,有关单位在列明申请条件后,根据奖助学金款项,尽量批准优秀生的申请,而且避免采用固打制,这可协助国家培养人才,总好过高薪聘请外团专才。

同时,政府一视同仁发放奖助学金,可以令学生感到他们受到政府重视,并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在学成后为国贡献,2020年先进国目标实现在望。

文章来源:中国报社论 20101221

21-12-10 首相先生,谢谢你的承诺

首相纳吉在“世界中文报业大会”年会上的谈话,颇有新意。

他一反政府惯常“管教”媒体的思维,而鼓励中文报扮演三大角色:中庸推动者,改革监督者,发展催化者。

谢谢您,首相先生。你所说的,其实和我们的一贯想法和做法,不谋而合。

而这三个角色,也应该被视为政府对媒体的承诺。

首先,作为中庸推动者,中文报始终站在理性、开放、进步的立场办报。

我们很清楚本身的定位和价值,是建立在全民利益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为单一族群,或任何党派利益服务。

当然,中文报关注华人社会面对的困难,並提出意见,表达立场;不过,这並不是从狭隘的种族角度切入,更不是搞对抗,而是从公民权益,社会公义,以及国民团结的需要而出发。

大马社会生態复杂,不同价值、多重利益的情况下,我们相信,不能以情绪和对抗来处理社会矛盾,只有坚守中庸之道,才能促进国民团结和塑造国家共识。

然而,不只是中文报要中庸,其它语文报章,如《马来西亚前锋报》也要走出族群主义的小框框,一起成为中庸推动者。

其次,作为改革监督者,中文报信守专业精神,重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公信力。

中文报章的报导和评论,向来较为全面和客观,提供平衡的言论空间。在报导政府政策的同时,也提供在野党和异议人士发言的平台。

中文报对政府的批评监督,並不是“反当权”,而是基於政府是权力的拥有者,也是政策的擬定者和执行者。

政党和政治人物一旦获得人民的委託,就拥有庞大的资源和力量,如果没有受到制衡和管理,都会逐渐虚胖,失去效率,步向贪腐。

当然,其它语文报章也应该摆脱党性,改变办报方针;诚如纳吉所说,不只做“守门犬”,也要做“瞭望台”,使到拥有权力者受到检视,对人民负责。

第三,作为发展催化者,中文报章支持任何能够带动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政策。

我们相信,国家必须转型和发展,才能带来政治稳定和扩大社会財富,进而消除贫穷和缩小贫富差距;政府推行这些政策,不能以种族为考量,而要以符合社会公平,全民平等的原则出发。

支持发展的同时,媒体还是要有批判精神,提供建设性意见。

以这三个角色为基础,媒体和政府应建立新的关係,不是从属关係,而是互相尊重,认同彼此功能,各自扮演专业角色的积极关係。

当然,纳吉先生,媒体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来实现它的责任;对於你的承诺,先谢谢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21

21-12-10 承认统考文凭留住人才

近日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指出,隨著独中生能够以统考文凭进入师训,高教部正在研究和考虑独中生也能以统考成绩进入国立大专,让“妾身未明”的统考文凭有个名分。只不过,“凭统考或可入国立大学”的“福音”尚在高教当局的研究中,至於甚么时候確定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独中统考文凭是一个品牌保证,具有A水平的同等资格,舆论界支持承认统考文凭的论点,不外乎可以挽留独中人才,另一重点就是统考文凭资格受到眾多国外一流的大专院校所承认,可以直接进入第一年的学士课程,其中就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招生团,大张旗鼓越过新柔长堤,到各独中校园办招生讲座,提早预约人才壮大新加坡的竞爭力,新国政府提供优厚的奖贷学金给这些前途无可限量的8字辈、9字辈的优秀独中毕业生,有的毕业后留在当地发展事业,获取永久居留权后,或从此落地生根。

这只是独中生远走他国的冰山一角,看看那些留台人,抑或毕业后继续“留台”的留台人,谱写出令人讚叹的传奇,还有很多人因语文肤色的差异,遭受不公平对待和歧视,最后选择用双脚投政府不信任票,移民到英美纽澳去,政府眼中的草,就是別人眼中的宝!

中港台新的开放环境犹如吸引各路英雄好汉的大磁铁,我国人才出走有增无减是铁一般的事实,大马政府才有那么一点点的灵感,制定所谓的人才回流计划,却不去检討致命的单元化因素。

我国还一味“铁石心肠”,坚持到底不承认统考文凭,搬出统考文凭是单一种族承办,以非国语为主要考试媒介语的考试制度,独中课程纲要也不符合国家教育制度立场的官方理由,单元化的高墙就是那么难以逾越,“一种语文”的政策是个难以摧毁的坚固堡垒!

然而从1975年开始举行的全国独中统考,经歷了卅余载的春夏秋冬,面对当权者排除在主流教育制度的门外和单元化的持续压迫,成了团结国內60所独中,1所分校的精神纽带。2010年高初中统考集体评阅,日前在怡保的霹雳育才独中举行,全国独中的批卷老师齐聚九洞育龙岗,他们在短短一週內完成全国考卷的批改,专业態度、效率和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乃是多元化与单元化之间的拔河,长久以来当权者高举单元化的旗帜,歌颂单元化的伟大使命,却在践踏多元化,甚至不择手段同化多元,不让它有喘气的空间,仍然无阻家长们把孩子送到独中去,以致独中初一新生年年增长,持有统考文凭的独中生依然能在五湖四海大放异彩,无需执著进入大马国立大学深造,“独中生首选私立大专和外国分校,国立大专最后选择”(12月19日《星洲日报》全国版)的事实无从狡辩。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晟‧2010.12.21

21-12-10 发展农业强国富民

前首相敦马哈迪日前在一项“向东学习”研討会上指出,农业无法引领我国实现2020年先进国宏愿,惟有高科技工业领域,才能令国家富强。

这句话点明科技建国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农业的发展也未必一无是处。大马的立国之本就是靠著农矿业奠下小富小康的基础。虽然橡胶、油棕及锡米是涵盖在农业领域下的原產业,但自我国独立以来,似乎並未切实的去发展现代化农耕业,也未曾充份利用土地来从事农耕方面的发展,而只靠原產业的出口赚取外匯,至70年代才进军製造业,开始以代工方式发展工业。不像台湾发展经济那样以农业工业化的策略来立下建国之本。

笔者要强调的是,如果能提高农民生產力,农民也可致富,像美国的农民即是以经济模式与科技结合,提高生產力来致富。而反观我国只会以补贴方式来协助农民,只给他们鱼吃,不去教他们捉鱼的技术。这样的方式当然没法提高农业生產力,也无法令本地农业与科技结合,这样如何能令农民富有?令国家强盛?而只能每年花费大量外匯向外购买粮食,本国不能自供自足。

记得在三、四年前,国际上开始闹粮食荒时,政府曾拨出以亿令吉计的巨款来发展农业,在东马沙砂两州开垦种稻,可是巨款拨了,钱又花了,有关计划似乎没了下文,没有人去问责,也未能改善国內食米的自我供应。像这样的发展农业方式当然不能强国富民,而只能归咎於政府官员执行力不足、不够透明所致,令人有一种农业无能之慨。

再回过头来看看可以令国家富强的高科技工业领域,若果主政者管理不当、人才不足、过度依赖外资、沿著族际路线、说多过做,也只是沦为空谈,如何能在10年后令国家富强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京华‧2010.12.21

21-12-10 申请还真不容易!

翻开报章,看到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呼吁国內还未具大学资格的教师,捉紧在这22日截止的大学课程,继续深造以让自己具大学资格,避免被社会淘汰。据瞭解全国华小教师共有3万多名,但是具有大学资格的教师却只有30%而已!教育部的目標却是在2015年时,我国具有大学资格的教师能达到60%。

看到这样的数据不无感慨,副教长的苦口婆心不懂是不是也暗指我们这一群教师不够“长进”?说实在,並非我们不长进,而且我们想读却常常被大学拒於千里之外。就好像两年前的小学教师假期大专课程(PGSR),我虽然连续两年都申请,但最终还是石沉大海。有关方面指我还不够“老”,但我听一位在就读该课程的朋友说,他们的组里最小的才27岁,而我这三十多岁的真的不“老”吗?

没读大学並不全然是教师的问题,当局的遴选过程中常有偏差。假如副教长不相信,不妨到教育部查一查,目前有太多年过三十且近四十的教师仍然望大学之门而叹息呢!

希望教育部能多关注我们这群面对上述问题的教师;若申请不著起码允许我们有上诉的机会。不然,若达不到60%的大学资格教师,却又认为教师没有爭取机会,那对我们是何尝不是无辜的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谢紫妮‧2010.12.21

21-12-10 人际关系太复杂

我的好朋友中,很多是在报界工作多年的打工一族,他们每天都得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我的另一半也是“报奴”之一,有幸看破红尘,一满55岁自动退下,选择逍遥自在过活。即使过得平淡,也心甘情愿。

从小我对教师这行业充满敬意。在我心目中,教育下一代是多么神圣的使命啊!

本以为教育界是纯正行业,人事纷争应该会减到最少。踏入教育界多年了,看见不少也亲身体验很多令人伤神的人际关系。明明知道那个是小人,在自己背后做了很多小动作,本想狠狠地“回敬”对方,再想深一层,何必像这种人那样造孽呢?

人际关系最要命的是纠纷,开始也许是正常的意见不合,慢慢演变成彼此间的仇怨,视为陌路人。最初我真的不敢也不愿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可以去到那么尽、那么丑陋。

最近有个社会新鲜人对我说:“为什么同事总是针对我,在背后说我坏话?”对于毫无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肯定受不了办公室政治。也许他一心与人为善,但他的善未必有回报,相反地只换来无谓的妒忌。我只能告诉他:“不招人忌是庸才!”

虽然明白只要同流合污,戴上面具与身边的小人相处,就可避免中冷箭。我却宁可满身伤痕,也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被人牵着鼻子走。人际关系虽然可怕,甚至有机会让人粉身碎骨,但只要你能放下名利欲望,肯定可以找回真我。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琼琼 20101221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20-12-10 採访学校新闻有感

在採访线上,每天都需採访各种各类新闻;但在採访学校新闻时,往往会受到诸多“不成文规定”的限制,而感到无奈和不解。

最常面对的问题,就是教职员因得遵守公务员守则不能发表谈话,导致最瞭解学校情况的校长或负责老师不能向记者发言,而需“取巧”找学校董事长或家协主席当“代言人”。

我日前针对教总公佈的微型华小调查报告到华小进行採访,校长因担心报导会招致教育局官员的责难和对付,要求我不要报导和不要拍照,並希望我体谅校长作为公务员的难处。

我到有关学校採访时,是请学校的董事长当发言人,讲述学校的情况。

校长表示,管理学校是校长的行政权力,任何人进入学校,都得由校长负起责任;所以,即使是由董事长带记者进入校园採访和拍照,他还是感到担心;如果教育局追究起来,这笔帐会算到他头上,因为校长会被视为允许记者进入校园採访和拍照。

我心中有个疑问,即教育局官员是否有必要如此严厉限制校长的言行?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掌舵人,对校內的情况,如校舍和建筑物瞭如指掌;由於受限於公务员条例,无法公开对记者畅所欲言。

我认为,校长讲出学校的情况,尤其是可能会影响学生安全的实况,是无可厚非的,以便让政府当局和社会人士,更瞭解和关注学校的问题。

身为记者,我们能理解校长身为公务员,需遵守指示的难处,但还是希望制定这项不让校长发言的“不合理”政策的官员们想想,媒体的社会功能是传播讯息,以及作为校方和社会沟通与互动的“桥樑”。

如果教育局连这样的课题都阻止校长向媒体发言,如何让校方和社会大眾“互动”呢?难道单凭坐在冷气房里的官员,就能办好教育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世传‧2010.12.20

20-12-10 知识份子哪里去了?

“知识份子都到哪里去了?”

上週日在星洲日报主办的“华人世界、公民社会与公共知识份子”讲座,主讲人之一台湾资深报人王健壮最后向与会者拋出了这个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与在家乡美里遇上的一名医生朋友的谈话。一年多以前,这位来自马六甲的朋友被调派到了美里公立医院服务,后来他又跳槽到市內另一所私立医院。

那次的会面,他把在美里一年多的生活心得与我分享,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问题:“美里的医生都到哪里去了?”

他在美里公立医院医生同事中,没有一个美里人。任职美里医院期间,有很多预备进入医学院的预科生到医院实习,他不停灌输他们一定要回来为自己乡民服务的概念。他表示他曾任职的马六甲公立医院的医生绝大多数是马六甲人。他坚持认为,服务自己的同乡,对医务人员来说会更有意义。我问,你是不是太理想化了,谁愿意放弃外面花花世界的享受或是待遇,为了服务乡民这个理念回到这个小地方来?

他直言:“如果活著没有理想,我们不如死掉算了。”

他也分享了对美里民生、发展课题上的想法,说的比很多土生土长的美里人还要关切。这个外乡人让我自惭形秽。他的关切也让我想起了同场讲座的另外一个主讲人——凤凰名嘴杨锦麟在討论公共知识份子的课题上,提到了“承担”二字。友人的关切来自一份对社会的承担。

生活改善了,教育水平提昇,我们这一辈学有所成的专业人士不少,但是,对社会的那份承担却少得可怜。

无法否认,他们当中很多心灰意冷,国阵或民联都无法让人看到希望,人民代议士也不过是大选来临之际才走动得勤快、频密一些。对於无法改变的社会现象、政治形態,他们用“反正也改变不了甚么”、“反正谁做政府也一样”为由,他们选择漠然以对,他们投向追求更优渥的物质生活,或在专业领域里经营自己的事业。

但捫心自问,保持缄默真的是办法吗?

知识份子,人才要到哪里去找,我们心里应该都有答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莉珍‧2010.12.20

20-12-10 彻底整顿大眾捷运系统

据报导,內阁已批准在吉隆坡推行耗资360亿令吉的捷运计划,而首阶段由双溪毛糯至加影的计划,將於明年7月正式动工,全面带动政府转型计划下的“大吉隆坡”计划。

这项捷运计划从双溪毛糯至加影,途经吉隆坡市区、哥打白沙罗、万达镇、无拉港等人口稠密地区,每500米至1公里將会设一个站点,概念上类似香港的地铁系统。过去大吉隆坡捷运系统最引人詬病之处是车站无法相互衔接,导致捷运效果大打折扣,钱是花下去了,但公共交通使用率却无法提昇,令人徒呼奈何!

政府要整顿捷运的呼声,两年前即已开始;尤其是大马与新加坡研究如何衔接两国轻快铁与地铁所谓“双铁”运行时,算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可惜人谋不藏,政策规划不足,新国地铁应否延伸至新山也因此喊卡,否则新新双铁对接恐怕又是一番新景象。如今有人重提依斯干达经济特区的轻轨系统有意与新加坡地铁衔接,虽然时间有所延宕,但仍不失为一个可以探討的方向。当时最可以改进的,在硬体方面,窄轨可以改为宽轨;各站的月台可以加长以容纳加掛更多车厢的列车,以及购买具有新配备的车厢等。在软体方面,最迫切的变革就是应將衙门制度改为公司组织,讲求利润,吸收国外的管理经验等。结果该做的未做,单单在吉隆坡的公交系统运输能量增加有限,迟延下来,包袱愈来愈重,积弊愈来愈深,摊子越来越烂,改革愈来愈难。

最令人爭议的,就是金务大接手吉隆坡大眾捷运系统计划之初,即信誓旦旦要为轻快铁与单轨火车购买新车厢,並爭取到政府补助,以济燃眉之需。轻快铁与单轨火车之缺乏车厢,何止是火烧眉毛而已,早已是火烧脑袋了。目前我国使用的轻快铁系统,乃是轻轨系统,而捷运则是集体运载,载客量是轻轨的数倍。目前轻快铁每一小时的载客量下1万5千人次,一旦四节车厢年杪投入服务,载客量也仅能提高一倍至3万人,离標准的5万人次还有一段距离。以现有的公交系统效率,改善都无法达到2020年30%的公交使用率,更遑论政府所订定的50%目標了。

其中关键在各种公交系统没有衔接,无法全面发挥功效。所以要设计一个全新的主体公交系统时,必须兼顾两重目的;符合吉隆坡成为大都会的人口流量及地理涵盖,使捷运能覆盖都会的每一位重要地区,此其一;整合目前各种公交系统资源,使之成为综合型的公交工具,此其二。其实乘客对公交的抱怨不止於无法衔接,经常的误点、票价偏高,许多车站徒有其表而周边毫无规划,以致乘客进出车站的不便等等,不一而足。一个国民收入接近1万美金的国家,居然將全国唯一的一条全长数十公里的都会轻快铁与单轨火车弄得这么落后,外国人的詬病因不待言,不知还如何奢谈另外兴建一条捷运路线。

从整体交通的规划而言,政府兴建捷运的政策是正確的,但我们眼睁睁的看到目前公交系统的落后,政府竟然拿不出一套振衰起蔽的办法,民眾对政府有无能力经营另一条现代化的捷运,显然信心打折。数百亿的预算,难道不会引来更多嗜肥的政治苍蝇?为今之计,政府有责任投入更多人力与物力,全面改组公交系统,使之脱胎换骨,变成一个现代化的交通企业。而改革的当务之急,便是彻底改革人事结构。政府此时不仅要物色一个有魄力的管理人,还要有魄力在组织上作阶段性的大幅改革,甚至將最后的目標定为全面捷运化。日本、香港、新加坡大眾捷运系统改制私营化后的欣欣向荣,大马为何不能?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