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28-12-10 环保政策慢半拍

环保政策慢半拍
2010-12-28 19:15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电视新闻正播著欧洲遭受暴风雪的肆虐,一位老太太因担心无法和家人庆祝圣诞节而在机场哭泣的画面。这是个令人痛心的场景,然而,就目前全球暖化的状况(二氧化碳浓度387ppm;全球升温0.8°C)去分析,这现象就变得正常多了,而且,在离升温2°C越来越近同时,这种画面將会变成常態。或许大家会问:人类在因应这些危机时到底做了些甚么?

今年的坎昆气候会议刚结束不久,会议中有3项值得关注的部份:一、设立绿色气候基金以援助贫穷国家因应全球暖化;二、將2007年峇里会议定调“减少伐林及森林退化造成之温室气体排放(REDD)”方案加以具体落实;三、確保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失效后,全球不会出现议定书的真空期。相较去年,舆论界一般都將这次的会议的结果视之为成功来看待,原因是:除了有一些具体共识之外,在很多议题方面也提供未来谈判的空间。然而,在会后有人计算过,就算所有国家都按规定进行减排,到了2020年时,全球的排碳量为490亿吨,相较2°C门槛的440亿吨,依然存在著50亿吨的缺口。换句话说,正当大马在庆祝达致2020先进国宏愿的同时,全球升温2°C这事实也同步降临。

遗憾的是,大马政府视乎只把眼光放在如何达致先进国的宏愿上,在环境问题上明显慢了半拍,国际间现在谈论怎样將调適、衝击的观念纳入国家未来的政策,而我国却在做一些无关痛痒的减缓(全国绿色工艺政策)问题。笔者先前已提过,就连国际会议都难以促成利他的行为时,我国更应该將视野放在照顾国民的福祉上,实施一些利己的调適政策。我们花很多钱去做一些就目前来说不是很实际减碳措施(电动车、太阳能及风力发电),又不能为全球达至明显的减碳效果,那有甚么意义?

基本上,我国大概不会像图瓦卢、马尔地夫等国,成为第一批遭衝击的国家,但必须注意,在气候变迁这问题上,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换句话说,像今年北马那种暴雨,隨著暖化越来越严重的同时,即將会变成大马人每年的梦魘。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该做的是:拿钱去协助低洼地区的居民进行迁移动作;教导农民如何在水灾或旱灾时把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对於危险性较高地区的民眾进行调適教育等措施,而不是建摩天大楼。

气候会议是一场权与钱的游戏,我们將未来的命运付託在那些凡事以考量自身利益为前提的那些大国手中,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因此,儘快的如荷兰、芬兰、澳洲等国般,实施调適政策,这才是对人民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相较欧盟国家於2005年发展及实施的国家调適策略(NAS),我国已经迟了多年,如果我们依然不为所动,事后才发现事態严重性,要付出的代价肯定比现在更多。

在大马,常听见政治人物谈论2020年后会如何发展,这一切能不能如愿以偿,大概连他们都不敢打包单。然而,如果我们对於气候变迁这问题上依然无所作为的话,能唯一肯定的就是——那群现在快乐的小朋友,肯定会谴责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伟伦‧20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