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30-11-10 没有不能说的秘密

“秘密”二字,容易给人极大的想像空间。所谓“秘密”,一旦说开,可能给人两种极端反应:不是“不过尔尔”,便是“深具爆发力”。

澳洲作家朗达在人生最低潮的时候,意外在一本古书中发现了人生幸福、快乐、健康、金钱、人际关係泉源的“秘密”,因而决定把一些人成功的思想根源写成一本心灵励志书《The Secret》(秘密),与全世界的人分享,结果给全球逾千万人带来喜悦的转变,《秘密》一书佳评如潮,作者一炮而红,甚至被《时代週刊》选为2007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百人之一。

澳洲记者阿桑奇所创设的维基泄密网站,也是在和全世界的人“分享”秘密,他发佈的“秘密”的影响力和爆发力之强劲,足以让国际社会闻之变色。

不同的是,朗达的秘密带给人温暖和希望;阿桑奇不顾一切后果的泄密,除了让世人感到无比震惊,也给世界增添一丝不安和担忧。

阿桑奇的维基网站从2006年开始,陆续大规模地泄露以美国为主的机密文件,揭发美国政军领袖一言一行幕后的大阴谋,如美军在阿富汗战爭军事机密档案和40万份伊拉克机密文件,將美军在伊拉克滥杀无辜平民的真相,一一摊开在太阳下,文件之多,资料之详尽,令人震撼。

美国政府愈对阿桑奇追缉得紧,维基网站愈公佈更多机密。两天前继续泄露的25万份美国外交官的机密文件,里面不仅涉及中东、伊朗、朝鲜和中国问题,甚至美国外交官对一些国家领导人刻薄的评语,巨细靡遗,让美国政府尷尬头痛不已,有人將之评为“美国外交911事件”,一点也不为过。

维基泄密网站成立的目的,据说是超越商业和政治利益,它的主要任务,是要藉公佈各种机密文件的行动,追求新闻媒体所无法知悉的真相。

阿桑奇的疯狂行为,固然在某种程度上会危害国家安全,然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维基泄密事件却能对各国领导人起警惕作用,让他们知道,在这个科技资讯时代,已经没有不能说的秘密,凡事还是要循道德、凭良知而行。

维基泄密事件,不知是否也令我国政府或某些政治人物辗转难眠?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0.11.30

30-11-10 翻版不能用手抓!

购买翻版光碟到底会不会违法?或者说,我们需不需要为了对付那些购买翻版光碟的人,制定新法令把他们绳之以法?

早前,我国政府的确探讨立法对付购买翻版光碟的人,这个举动引起很多反对声浪,因为人民认为政府要优先对付的应该是售卖翻版光碟者。

不过,贸消部长上周已经证实,政府不会立法对付购买者,因为担心执法人员滥权。

这个言论,除了令一般“消费者”放下心头大石外,也暴露政府在维护产权的行动里,已经远远地被时代抛在后头。

可轻而易举复制传输

探讨是否要立法对付购买翻版光碟者的做法,就等于探讨是否要立法对付使用赝币拨打公共电话——绝对的过时与落伍。

目前是网络时代,影音内容的格式不再拘泥于一片光碟,它的数码格式能够让它非常轻易地复制、删除、移动、传输。

此外,也不再拘泥于光碟播放机,它可以附着在电脑、手机,或者是一些无法归类的数码器材里。

因此,维护产权的战场,必须从有形的光碟世界,转到无形的数码世界,而法律要对付的也许要包括:任何未经授权的下载、复制、传输,这些举动有时候可以界定买方与卖方,有时候却无法界定,就像复制一首mp3给朋友那样。

更重要的是,要执法必须跨部门合作,可以确定的是,网络时代的产权维护行动,将比光碟时代要负责上百倍。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夏国文 2010/11/30

30-11-10 选举和乳酪

选举,有那么糟吗?

实质的选举,自然会出现竞爭、批评、派系、菜单……。

如果以为选举必须平静、融洽、一团和气,那么,就到朝鲜去好了。

在伟大领袖金正日和独一无二的朝鲜劳工党统治下,选举永远都是毫无异议,全场起立鼓掌一致通过。

幸亏,大马不是朝鲜,所以,选举可以吵,能够闹,可以让党员决定,没有人会被送去劳改,也不会永远只能选金正日。公正党和雪州行动党的选举,过程当然有一些噪音,但是,投完票,成绩公佈后,政党没有垮掉,反而体质会逐渐改善。

就好像是生產牛奶產品一样。如果不让牛奶发酵,不允许產生细菌,那么,牛奶只能提炼出缺乏口感、营养欠奉的牛油。

但是,如果让牛奶发酵,让细菌生存、繁殖,完成了这个过程,就能製成口感好,营养佳的乳酪。

愈是上等高级的乳酪,就需要更多的细菌和酵素,让它们在自然状態中竞爭、中和,形成香味浓郁,口感独特的乳酪。

美国人以前不知道这个原理,以为必须控制细菌和酵素,来保持卫生;因此,在政府规定下,乳酪工厂必须进行高温杀菌的程序,来確保食用者不会中毒。

但是,如此的生產方式,使得乳酪產品单一,味道单调。

而且,单一品种的乳酸菌,並非绝对安全,反而因为缺乏了其它细菌的中和,而產生毒素。美国发生几次重大的乳酪集体中毒事件,肇因在此。

反观欧陆国家製造的乳酪,其生產过程沿袭传统家庭工艺,在发酵过程中,让不同的细菌滋生繁殖,而不刻意控制和杀菌;经过自然的过程,生產出不同风味,味道浓郁的乳酪,譬如法国的Brie de Meaux,意大利的Gorgonzola,荷兰的Gouda等等。

选举中,不同的候选人,就是不同品种的乳酸菌,他们的主张和路线,就是乳酪的风味。

某些乳酸菌在製造过程中生存,这显示它们適合这一种乳酪;而被淘汰的乳酸菌,也留下了它的风味。

公正党阿兹敏和努鲁依莎中选,代表公正党今后的主流双路线;雪州行动党团结派和彩虹派双贏,意味著派系必须妥协和共存。

至於再益和刘天球退选和败选,反映他们不適合这个政党;但他们曾经和这两个政党发生过化学作用;因此,也不能完全否定他们的贡献。

没有了再益和天球,公正党和雪州行动党还是会生存发展,就好像一块乳酪,不会因缺乏一种乳酸菌而成为牛油。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30

30-11-10 让歷史多一份温情

我国一位著名的歷史学家曾经这么说:“马来亚作为一个多元族群社会除了要重视经济发展,还必须把‘国族建构’当作优先处理的事项。当局有必要进行国族建构。为的就是把由不同族群组成的人口团结起来,以达致过去人们常说的‘和而不同’的目標。换句话说,大家更倾向追求族群之间的‘融合’,而不是‘同化’。”

別怀疑,说这句话的歷史学者正是邱家金(《马来亚的形成,1946-1955:族群合作的成果》)。

邱家金不諳华语,而且具有接受英文教育者的高傲恣態。但他也自豪地意识到,从1940年代末至1960年代中期,受英文教育以及在公共领域服务的人士比较不会纯粹从单一族群的角度看事情。

邱教授的学术论文一再重申,马来亚在建国前后这段期间,之所以能够多次遏止族群分化的趋势,是因为运气使然,而不是因为审慎策划的结果。他也强调,马来亚的国家领导人有时候並没能清楚瞭解到,要达致国家团结,就必须克服族群间根深蒂固的文化隔阂。

持平而论,邱家金教授是爱国的。纵然“讲华语”的“华社”多么不喜欢邱教授的一些言论,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他歷史学家的史识和史才。然而,邱教授的史观视角有其“洞见”,也有其“不见”。问题是,邱家金和“讲华语”的“华社”能有哪些对话的契机?同样的,执歷史詮释权的官方御用学者要以怎样的態度来面对我们的歷史、我们的文化?

英国史学家卡尔的名言:歷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恆的对话。作为启迪智慧的学科,歷史是一门以歷史事实为基础的创意之学。写歷史,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史料依据,同时还在於你的歷史视角和关怀向度。视野的超越,思考角度的转换,对史料的更广泛阅读,都能让我们对歷史的探索有新的认知。

我喜欢歷史,直到去年拿到博士学位,歷史学一直是我的专业。其实这並没有甚么值得骄傲的。反倒是这些年来的读歷史、找歷史、看歷史、写歷史,曾几何时,我才慢慢领悟钱穆在《国史大纲》所说的,对歷史,我们要有一份温情和敬意。通悟歷史的人,应该是具有宽大胸襟,以谦逊的態度去面对我们的歷史和当下的人。

我们对歷史资料的发掘和歷史思考的重点,不应只是聚焦於政治事件、朝代更迭,或是拘泥於歷史小考据。从经济层面、科技工艺、宗教文化、区域协作等等,探討我们歷史文化交流的实质面,以及研究其歷史发展的诸种转变契机,我们会看到更丰富的歷史內容。

多元开放的歷史教育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而僵化的歷史教育只会把学生变得愚昧。诚实的歷史撰述可以让人看到歷史的教训,而专为政治服务的歷史教科书,在全球互联网络的时代,对聪明的年轻学子来说,或许只是冷冰冰的一堆年代、人名、地名,以及可以拿高分与否的背诵教条那样的简单而已。

歷史不光只是打打杀杀,以为人类的歷史尽是一部你抢了我甚么,我又夺回了多少的斗爭史。歷史上的捍卫主权、爭取公平与匡扶正义的故事,更不应当沦为政治权谋者引为煽动的演说脚本。陈禎禄曾指说,种族主义是危险的神话。我们更要意识到,本国史的撰写不是为民粹主义者背书的工具。

想从学习歷史来促进国民团结,不只是考试及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通过正確的歷史教育,来超越各族群间既存的狭隘歷史认知。如此看来,我们现有的歷史课本必须重写。小小建议,从跨文化的视角写歷史,它多少可以帮助我们去学习如何包容別人、欣赏別人,从而提昇自己。

一些泛政治化的课题只是社会衍变的表层现象。要瞭解我们的歷史文化传统的生命力所在,必须有更开阔的胸襟、深邃的眼界,从更广面和深度的歷史阅读中,继往开来的启悟一些道理。在知性与感性之间,以诚恳的態度,面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一个马来西亚”有万种风情,彼此间应多些瞭解,多点温情的对话。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安焕然‧2010.11.30

30-11-10 扶弱应公平公正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星期一宣称,政府将致力减少目前房地产不平衡的局面,尤其在吉隆坡地区,更必须致力缩减土著与非土著在房地产拥有权方面的差距。

他说,不少土著在吉隆坡落地生根,当他们看到身边的摩天楼和商业大厦跟自己毫无关系时,或多或少都会感到不开心和不满,“在大多数马来西亚国民是由土著组成的情况下,若土著无法公平及公正地分享国家财富,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国家政局不稳定。”

他强调,公平及公正分配国家财富是重要原则,所以政府才会推出新经济模式,拉近贫富差距,并希望在推动各项国家政策及发展计划时,公平对待所有人。

首相是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PHB)推出的“土著产业投资基金”主持推介仪式时,直言他对产业拥有权失衡现象的忧虑。有关为数10亿令吉的基金,供土著以最低500令吉参与产业投资。

出席这项推介仪式的,除了首相署部长丹斯里诺莫哈末,也包括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正副首相同时亮相,足以显示国阵政府是何等重视这个新设立的基金。

随着纳吉这一番谈话,吉隆坡一带的产业发展将产生何种变化,大家只能拭目以待,不过,目前已是房地产业主的人,相信会欣然接受纳吉政府的相关新建议,毕竟,房地产价格跟需求成正比,亦是市场趋势永恒不变的规律之一。

不过,既然纳吉以公正与公平为原则,要致力缩减土著和非土著房地产拥有权的差距,就应该同时把那些至今仍然无法在吉隆坡购买房地产的非土著的利益,也列在考虑范围内。

还有,政府必须清楚及了解,在吉隆坡购置房地产的非土著,他们除了得到马来西亚政治稳定的护佑之外,更万万不可抹煞的,是这些人在购置房地产之前所流过的血汗,他们今日的成功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本身的长期努力所换回来的。

政府拟通过企业方式提升土著在房地产的拥有权,固然有无可厚非之处,然而,当政府倡议土著在房地产业跟非土著争一日之长短之际,必须让土著充分明白,非土著今天在马来西亚房地产领域的成就,不该受到一丝一毫的敌视。

在协助土著增加房地产拥有权的当儿,政府也有责任教育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和自力更生,才是民族得以壮大的治本之道,政府的支援只是成长中的一种暂时性扶持,而不是一把永远的拐杖。

各族人民在各领域的均衡发展,是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族的保国之道,非土著从来不反对政府适度扶持弱势族群,但扶持弱势必须公平公正,就像某些领域,非土著反而是弱势族群,公务员的人数比例,便是最好的例子。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0/11/30

30-11-10

30-11-10

30-11-10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29-11-10 狮城用人唯才的启示

新加坡总理公署经济发展特別顾问杨烈国在檳城出席一项活动时,当著檳州首长林冠英的面“挖角”,邀请获得世界奥林匹克机械人创意大赛及全国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奖的本地学子到新加坡深造。

杨烈国豪气地对本地优异生承诺,不管是哪一间大学、甚么科系,只要他们想申请,新加坡政府无任欢迎。

新加坡这种惜才如命、求才若渴的態度让林冠英“又敬佩又害怕”;我们都清楚,正是这种用人唯才的政策让新加坡一个天然资源匱乏、人口不大的弹丸岛国,成为本区域最进步繁荣的先进国。

马新两国仅一水之隔,加上新幣对令吉的匯率高,使新加坡一直成为我国人民“淘金”的最佳选择,尤其对许多在国內受各种局限而怀才不遇的人士而言,相较之下,新加坡是让人能在更公平的环境中一展所长的平台。

我国优秀人才外流到新加坡並不是近年才发生的事,但我国政府一直不以为意,甚至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让国人“赚新加坡的钱”的机会。

然而,隨著全球化趋势的蔓延,世界经济市场的界线逐渐模糊,国家的竞爭力变成促使经济成长的中坚力量,导致各国高度重视国內人才的贡献;我国政府这时才意识到,大马许多杰出的人才都已经在国外为他人贡献,甚至协助他国晋身先进国行列,而大马本身却还在苦苦追赶2020年宏愿的目標。

面对人才外流的问题,政府过去总爱把矛头指向这些专才,批评他们缺乏爱国精神、不肯回国服务及贡献,却不愿检討本身政策的弱点,包括以种族为先,关係居次,才能最后的用人唯亲態度;近年来,政府虽然致力留住本地人才,但依然无法全面贯彻用人唯才的做法。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才並非无师自通的天才,都需要经过学校的教育与培训,尤其是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大学教育;但在我国,要进入政府大学唸某些科系必须过五关斩六將,这並非是其学术门槛有多高,而是种族固打及政治因素使然,非战之罪。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得不到政府奖学金,却反而获得其他国家如新加坡政府主动给予的奖学金,结果都出国深造,最后变成外流的人才及为外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人士。

我国人才济济,但到最后却总是为他人做嫁衣;如果政府早在10年前就能不分种族对所有优异生说:“不管哪一间大学、哪一个科系,只要你想申请,政府大学就欢迎你”,我国今天可能早已实现先进国宏愿。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范晓琪‧2010.11.29

29-11-10 Bo-Ta-Che

雪州行动党州委会改选,经过多年的闷局后,这一次相当热闹。

以雪州立法议会议长邓章钦为首的挑战派,宣布成立“彩虹联盟”。

“彩虹联盟”是什么?

老实说,很多人不懂,所以在党选之前,作为当权派“团结队”统帅的郭素沁乍听之下,笑称“彩虹”不就是指同性恋吗?

结果,邓章钦在推特上即时回应,不但提出了“彩虹联盟”的正解,还附上了一句:给没读书的人参考!(For the info of the bo-ta-ceh!)。

指没常识或行为失礼

事后郭素沁指着媒体大骂。现在她可放心了,看来这“负面报道”没有影响选情,也不会让她变成“bo-ta-ceh”,因为她澄清不是她不懂,而是媒体错误诠释她的意思了。

有趣的是,“bo-ta-ceh”是福建话里笑谑别人的一句话,不是真的指人没读书,但却是笑谑别人没有常识或知识,或者行为失礼。

不是有句话说,没有知识也要有常识,没有常识也要看电视。

今天从政者,尤其是行动党的精英,不少都是受高深教育的医生、律师、总执行长等专业人士,他们绝对是读很多书,懂的高深道理。

因为不是“bo-ta-ceh”,所以应该不会有彼此自相矛盾的谈话,不会有前言不对后语的怪事,也不会讲出不符常理不知所谓的话,包括批评别人的,自然也不该出现口不择言行为乖张的情况。

所以,当有一位行动党的精英,在这场大会里,不理台上别人在致词,突然叫嚣高呼自己的团队胜了,无礼呛声要别人的团队输了就退党,这种令人瞪目结舌的行为,不知道算不算是“bo-ta-ceh”?

真想听听行动党精英的解释。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许国伟 2010/11/29

29-11-10 林苍祐的关键时刻

林苍祐获得国葬,也获得丰盛的赞美。

执政党、反对党,以及民间社会,都对他高度表扬;国之元老地位,已经確定。

我不想重述他的事蹟和贡献,人们所知道的,这几天已经一再报导,人们所不知道的,林苍祐把它带到天国去了。

剩下的,应该是一些值得思考的歷史问题。

林苍祐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人生,碰上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他的做法和选择,也影响了日后的政治发展。

如果林苍祐当年改变决定,今天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局面?林苍祐在歷史上又是怎样的地位?

第一,50年代末期,他挑战陈禎禄,竞选马华总会长职位。

两人之爭,也代表了路线之爭。

陈禎禄是独立时代的社会菁英,他比较重视族群间的关係,强调在联盟政府架构下,与巫统进行合作。

林苍祐是少壮派,他比较瞭解当时华人社会的心声,尤其是对政治权力和语文地位的要求,他倾向和巫统竞爭与分享权力。

结果,林击败陈。中选之后,他的政治立场趋於强硬,要求马华在大选分配更多席位,以及让华文享有官方语文地位。

最后引爆和巫统的正面衝突;林苍祐被架空而辞职。

林苍祐的失败,意味著在大马的政治现实下,华人政治权力逐渐流失,马华地位江河日下。

在联盟和国阵里头,马华日后必须接受“协商”,而放弃“斗爭”的角色。

第二,林苍祐等各族精英,组织多元族群主义的民政党,在1969年贏得檳州政权。

敦拉萨成立国阵,拉拢民政党加入。

民政党当时陷入两难,如果不加入国阵,檳州面对发展困难;然而,一旦加入国阵,就受到国阵约束,也必须和巫统合作,尤其是把马来选区让给巫统,而民政党受限作为华基政党。

当时,民政党的一些创党元老,包括陈志勤、赛胡先阿拉达斯、维拉邦等,反对加入国阵,要求保留民政党的多元性。

但是,林苍祐坚持民政党加入国阵,在檳州和巫统分享政权,也失去了它的多元族群色彩。

在这两个歷史阶段,林苍祐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从原先和巫统抗衡,到后来和巫统合作;这也许是他的务实观念使然。

如果当年林苍祐採取不同的决定,今天的马华,以及民政,是否有不同的命运?

歷史,总是充满悬念。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29

29-11-10 面子书上的分享文化

陈莉珍〈面子书上丟面子〉(星洲言路版.11月27日)一文的论点,笔者深表认同:这是一个“分享”的年代,我们习惯將生活中大小细节通过网络公诸於世,社交网络“面子书”於是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诚如文中提到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所言:面子书推动了人们“大事小事”都分享的文化,朋友相聚吃饭不再是閒话家常,而是忙著拍照……此言真也,因为面子书用户不时会在动態栏看到某某与某某在甚么时候、甚么地点聚餐,吃了甚么菜式等的照片。大家不论在用餐前、用餐时、用餐后,都忙著拍照!不只是拍用餐的情况,而是把所有的菜式拍下来;用餐后,还要拍一堆杯盘狼藉的画面,以便可以上载到面子书上与朋友“分享”!诸如此类的分享文化,真让笔者不敢恭维。

笔者坚信,凡事有利必有弊,善用者得之,反之则后患无穷。面子书亦然。虽然面子书的负责人一再提醒用户只接受认识的朋友请求,及善用隱私设置来避开不想要的资讯,但有多少人將这“忠告”听进耳里?通过面子书受骗的新闻仍然时有所闻。

笔者接触面子书的日子不长,在確认朋友请求方面却坚决反对“来者不拒”。然而,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现代的年轻人还有一套另类的交友法。他们有的时候为了玩一场游戏,爭取分数,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都会来者不拒,以便为自己加分!据说朋友的阵容越大,就越佔优势。当然,有一些人的確是交游广阔,面子书上的朋友自然多。如今盛行的网购,在面子书上也大行其道,条件就是:朋友要多,不然生意怎么推广出去啊?

笔者认为,面子书是个虚擬的世界,虽然有的人会选择说真话、分享自己真实的心情故事,但也有的人会选择说假话或虚报资料。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让人无法分辨。这就是现今面子书上的分享文化,所言所闻都无所谓真偽,也没有人会去追究真偽。

每个人登入面子书的原因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朋友分享的文字与照片,有的人沉迷於各式各样的游戏中,有的人乐在观赏各类的链接短片等。面子书广受欢迎固然可以让人变得“有头有脸”,但过度的曝光也可能让人“顏面尽失”!因此,在面子书分享文化盛行的当儿,用户也应该谨慎处理自己的隱私设置。不要等到麻烦事找上门来时,才后悔莫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慧嫻‧2010.11.29

29-11-10 公平对待华校

教总微小报告指出,雪州拥有50年歷史的吉胆岛微型华小竞智,由於柱子、地板严重被腐蚀,已面对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倒下的危机。竞智华小师生总共129名,他们是惶惶不可终日的在危楼下授课学习。

国小、华小皆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为甚么华小的处境是那么的淒凉无助?

另一方面,当教总惊爆全国数百间微型华小面对学生少、校舍、食堂或其他设备残缺不全或沦为分分钟都可能坍塌而威胁到师生的安危时,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竟然说教育部会深入的调查是否属实,而方觅解决方案。

华社或华教工作者,真的很难接受魏副部长之言论。因为,华小所面对的奇难杂症,教育部当真是不知不觉,还是视若无睹呢?或华教工作者所形容之教育部的“弃婴”呢?

我国的高官公开讚扬华校是国家的珍贵资產,而许多非华人也將子女送往华小就读。非华裔家长將子女送去华小的趋势应是正面的。这也就是说,华小將会是广大子民就读的学府,也可以说它將能发展成为全民的学校。

首相纳吉高调推展一个马来西亚治国理念及在各领域展开转型计划。那华校(包括华小、国民型中学、独立中学)应否也搭上国家的发展列车,而为国家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呢?

雪州吉胆岛竞智华小在风雨中飘摇,这是华教的典型可悲状况。也是政府必须严正重视的问题。在国阵政府认为必须靠华裔选票、爭取华裔选票回流的政治生態的环境之下,它是否得认真的重开应对华教良好机制,而让华裔觉得母语教育受重视而情归国阵呢?

雪州的民联政府,虽然已制度化的常年拨款给华小、淡小、宗教学校与独中。但它应否给予吉胆岛竞智华小及州內其他危楼学府,拨出更多的款项以解危机或燃眉之急呢?

不管是来自中央或州政府,只要他们能解决华小的困境,那皆是受华社欢迎的。而在受欢迎之后,选票也就自然的投入票箱。不论是国阵或民联,只要能解决华教所面对的奇难杂症,那就是好政府,也自然能获得华社的支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许元龙‧2010.11.29

29-11-10

29-11-10

28-11-10 无物剋之

小学时代,无论是媒体或是书上,有句话“天生一物,必有一克”的出现率相当高。《西游记》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二郎神斗变法,即为一物克一物的最佳说明。

有一则笑话诠释得好:有个官爷好画虎。一次画了头仰天猛啸威慑天地的吊睛白额虎之后,甚为得意,问一仆人,画得如何?这仆人老实,但也不像他人总是一味昧著良心奉承受,可又不敢罪老爷。

于是,他反问:“这一县的百姓怕老爷,请问老爷怕谁?”老爷回答说:“怕皇上。”“那皇上怕谁?”“皇上怕天。”

“天,怕谁?”天怕云;云怕风,风怕墙;墙怕耗子,耗子怕的就是老爷画的这只东西。

天生一物,必有一克。

在马来西亚,一切良民顺民,什么都怕。在家怕盗贼入屋,被五花大绑像YB陆兆福,出门怕匪。此外,自己没欠阿窿钱,也怕隔壁家欠钱,自己池鱼遭殃。

理论上,盗贼大耳窿应该怕警察怕法官,因为他们分分钟都有被捕上法庭被判入狱的风险。按上述逻辑,人怕盗贼,盗贼怕警察和法官。

不过,周公在此,百无禁忌,在大马,盗贼阿窿勇者无戄,颠覆这逻辑。偷车贼除了稍怕高阶警官,错手偷了雪州总警长的座驾会退还,并留字条道歉,偷到谁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堂皇富丽,神圣庄严的森州法庭,三个月前被爆窃,轰动一时;三个月后,再接再厉,同样没有道歉。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11/28

28-11-10 引领孩子筑梦显才华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苦读、苦练才能出头的观念似乎已根深蒂固在父母心底。所以父母拼了老命也要把挣来的钱送孩子去补习中心和才艺班。

一直以来,父母扮演著强权的角色,生活中每一项细节都帮孩子们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现实生话中,孩子们总是背著沉重的书包上学去,放学后直奔补习中心,週末赶著上才艺班。这情景是多么的熟悉却也是多么的无奈、悲哀。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 ,我想家庭教育也该负起些责任吧!

最近出炉的第47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得奖导演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也证实了孩子们事业上的成功不是由家长们逼出来的成果。父母必须教孩子们要实现梦想就要懂得去追梦,要成功就要懂得自己去实现。

何蔚庭是以《台北星期天》拿下首创“最佳新导演奖”奖项。一人一生中有几次机会可以拿到最佳新导演奖?这奖项不但见证了华校生的多才多艺,也告诉了我们孩子的坚持和努力,家人从旁的支持和鼓励是促使孩子成功的因素。

当导演已20年的何蔚庭是一步一脚印的踏出他的电影梦。漫长的20年时光,他用有限的青春,换来的是他终於实现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梦想,同时,也“光耀”了双亲。

20年来默默的耕耘,积极地努力付出是值得的。这说明了只要孩子心中有梦想,一直往前走;再加上父母的鼓励,孩子就能证明梦想是能实现的,美梦將会成真。

父母无法为孩子规划未来人生路。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应该认清孩子的才能,从中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优点,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让孩子们充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能放心的让孩子自己出去闯天下的胸怀与能耐。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汤秀凤‧2010.11.28

29-11-10

28-11-10

28-11-10

28-11-10

28-11-10

28-11-10

28-11-10

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27-11-10

27-11-10

27-11-10

27-11-10

27-11-10

27-11-10

27-11-10

27-11-10

27-11-10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26-11-10 面子书上丟面子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上週在星洲日报主办的讲座“我眼中的大眾媒体文化”,跟出席者分享了他对面子书的看法。他认为,面子书推动了人们“大事小事”都分享的文化,朋友相聚吃饭不再是闲话家常,而是忙著拍照、传简讯,向微博的追隨者、面子书上的朋友分享聚餐上的点滴。

確实不错,这是一个“分享”的年代,我们习惯將生活中大小细节通过网路公诸於世,社交网络“面子书”(或“非死不可”)成了很多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拥有帐號的人的社交圈子,只要一个按键就可以一览无遗。

这样的资讯可以成为有心人士的工具。美国就有一名“收债佬”为了找到欠债人,通过面子书向她的亲朋好友宣传她欠钱未还,而且还请亲友们让欠债人儘快与其联繫。

这个举动激怒了这名欠债的妇女,她上告法院向这间债务催收公司索偿1万5千美元。据当事人梅兰妮的说法,她因为请病假,没有上班所以未准时缴付362美元的汽车贷款,而该债务催收公司不仅通过大量信件、电话催缴(一天20次),甚至还联络上了她的居住他州的亲友。

梅兰妮的史无前例的诉讼能否胜诉,明年一月法庭才会定夺,不过,美国各州及联邦政府都立法管制收债公司,而且也禁止收债公司使用“会使欠债人蒙羞的管道”,而法庭这次將必须裁决面子书通讯能否构成令欠债人蒙羞的管道。

面子书针对此事发表声明指出,该收债公司的行为触犯了一些法令,促请梅兰妮联络有关当局。同时,他们也指出面子书禁止用户之间任何含威胁、侵犯或憎恨的通讯。他们鼓励公眾向他们举报这种行为,也提醒公眾只接受认识的朋友请求,及善用隱私设置来避开不想要的通讯。

这果然是个没有秘密的年代,在面子书上分享的越多,你就越无所遁形。面子书这玩意儿或许可以让你开拓社交网路,但也绝对有可能构成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

各位面子书用户,往后大方分享之前,不妨先三思,免得在面子书上丟面子。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莉珍‧2010.11.26

26-11-10 华小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都很在意数字。比如全国华小的数目,从以前的1千284间增加到现在的1千291间,是关心华教的人士一路坚持的原则:华小只能增加,一间都不能少。

华小数目近几年来稍有增加,是基於两个原因。一是爭取在需求量高的地区开分校;二是坚持不能关闭现有的学校,即使已没有学生来源。

所以,在表面数据上,华小是有增无减的。

但是在实际上,却有近半数的华小,是属於学生人数少於150人的微型学校。即是说,如果一间学校有6个年级的学生,平均每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二十多人。

可是实际情况却比想像中更加糟糕。一些微型学校,实际上已没有学生来源,意思是,待现有的高年级学生毕业后,学校在三两年就会自动关闭。

人口的迁移,导致一些乡区华小只有区区数十名,甚至只剩下几个学生。如果你注意去看,这些华小学生甚至不是华裔,而是友族。所以,这些华小的存在,其实只是名存实亡。

最近星洲日报在全国各地针对微型华小所进行的个案採访,便揭露了许多华小不为人知的辛酸。华小的阶级之分十分明显。

在一些大城市,一些名校报读人数爆满,家长彻夜排队轮候报名,学生会考成绩名列前矛,教育部十分嘉许,学校似乎会发光发热,分校开了一间又一间,校长脸上十分有光彩。

同样是百年树人的地方,一些微型华小却在苟延残喘,老师和校长守在一座被白蚁蛀蚀的残旧校舍,看著人们往城市迁移,看著学生逐年减少,默默的教导仅存的几个学生,在等待教育部或华社人士伸出援手拉它一把,把他搬迁到有学生来源的地方继续生存。

同样是华小,我们只坚持一间都不能少,却忽略了它生存的需要,没有给它一个得以生存的环境。似乎把它们遗忘了。

华基政党虽然爭取到政府允许这些微小搬迁,可是是否有尽力去替它爭取校地和其他方面的援助?即使学校要搬迁,本身能力有限的董家教,又哪有可能获得私人企业赠捐校地呢?

华基政党拥有广大的人脉,请求企业在屋业发展区拨出一块土地给需要搬迁的华小,应该不是太难的事。这样一来不只可以协助华小继续操作,也可让有关屋业区增值,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微型华小的確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援助,才能维持我们所注重的“数据”。撇开校地问题,不搬迁的华小,也需要教育部的援助,去改善校舍和学校的设备,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才能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公平竞爭。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侯雅伦‧2010.11.26

26-11-10 耻为中国人

在阿德雷得,遇见一个从中国到日本,辗转移民到澳洲的中年人。他最感叹的是,在日本,因遭歧视,以及同侪的压力,儿子回家,跟他讲家乡话,他用日语回答。来到澳洲,情况重演,这是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必须接受的。下一代除了对母语不屑,有些孩子连饮食都“异化”,不吃中国菜了。

其实,若他能聆听,也许孩子会如小儿的同学说――耻为中国人。这会不会是晴天霹雳?小儿对此义愤填膺,我劝他要像《雅各书》所言“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反而应追根究底,为何中国让他感到羞耻?

我们这一代受华文教育者,若是极端,甚容易坠入二毛子所标签的沙文主义;年级稍长者,还会对余光中的诗句:当我死时/葬我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在中国/最美丽母亲的国度……深感共鸣;至少,也是所谓以五千年中华文化为荣、“热爱文化的中国”,生而有幸为华人,虽然不是中国人 。总之对二毛子、香蕉人,多少有些不屑。

眼下儿童、少年随父母移居外国者,即没经历毛主席治下的疯狂岁月,地狱般的浩劫,为何会耻为中国人呢?

以他们的年纪,未必有机会或有兴趣“接收”有关中国贪官,各部残暴酷吏种种倒施逆行,谋财害命,或陷人入狱的罪恶。除非是从浩劫中走出来的父母,诉说自己恐怖的经历。若是的话,並非如本地因为改了教就认贼作父,而丧心病狂,耻为中国人或华人,有其可悯,值得同情之处。

对於耻为中国人或华人者,先别急著一竿打翻全船,慢慢地才动怒,晚清至今的中国政府、海外华族,确有叫人感到可耻的罪行,而且是阿扁和其教育部长杜正胜的“罄竹难书”。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11/26

26-11-10 苍祐‧故事‧原则

林苍祐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可惜,他不爱说话,不愿意突出自己;所以,很多精彩的內容,隨著他过世,就这样湮没了。

林苍祐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可惜,他缺少了一些人和,也无法抵挡时代逆流;所以,国族大业没有在他的手上实现,理想也消失了。

唉,可惜。

先说故事,在林苍祐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他都见证浩瀚大时代,参与大变动;生逢其时,註定他成为一个充满故事色彩的人物。

在他年轻时,以一个海峡殖民地子弟的身份,远赴英国就读医学博士,受到西方文明洗礼。

完成学业后,他没有回到马来亚,而是到抗战中的中国担任军医,满腔热血支援受侵略的一方;然后,还担任了当年的参谋总长、国民政府领导人陈诚的医生。

他经歷对日抗战,见证国共內战,动荡年代中,他还娶了一名中国姑娘。

回到马来亚,正值独立建国初期;他涉足国內政治,出任议员,组织政党。

在各族权力抗衡的关键时刻,他担任马华公会总会长,肩负爭取族群权益的重责;他的成败,注定了往后大马华人的权力和前途。

在513之后的剧变中,他领导的民政党站在权力爭夺的火线中间;他的选择,划出了日后数十年的政治版图。

在华人政治权力沦落的年代,他孤守岛屿,成为较有实权的华人政治人物。

他一生的转折,就落在大时代的转弯处;他有时候能够主动进取,有时候被动受制,有成有败,影响之深远,可能超过他自己和一般人的想像。

然而,一切终究成为歷史;作为一个低调的主角,或沉默的过客,他选择让岁月遗忘他;很多的歷史问题和疑惑,他都不愿意解释。

即便如此,人们看到他走过的足跡,那是一步步踏实的脚印,不是胡乱的步伐,也没有怪异的迴转。

他的人生路,是一条有原则的道路。

在他担任马华总会长时期,是华裔政治权力的高峰期。

他和巫统进行激烈的角力,他要爭取马华40个席位,以便在联盟政府中有足够的发言权;同时,他要捍卫母语,力爭建立一道防线,阻止华文教育地位受到侵蚀。

不过,巫统釜底抽薪,把他的权力架空,使他不得不离开马华。

虽然遗憾,不过,他没有背弃原则;他是少数一个值得骄傲的总会长,不过,很少人提起。

尔后,他治理檳州,留下政绩,也留下风骨,不过,他的平实作风,没有夸耀和作大,也让人印象不深刻。

他的一生,有起有落,有成有败,有精彩故事,还有一道原则。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26

26-11-10 大报应时代蠢蠢欲动

美国印钞並不能解决问题,其他不像美国那样有实力的国家,持续的印钞当然很快就难以为继,为了防止国家破產,只得停止財政的恶化,近日来,冰岛、希腊、法国和英国皆陆续出现人民示威潮及暴乱,这种形態的暴乱也极有可能在美国出现,因此我们看到了美国选择中国成为替罪羊的动作也在快速增强之中。

最近几个月里,美国对中国连续发动24起贸易调查,奥巴马政府为了期中选举及缓和民怨,在对人民幣施压上更趋尖锐,最近美国財长盖特纳闪电式访问中,对人民幣升值加大压力。事態的发展已使得贸易战难以避免,儘管人们皆知,人民幣升值並不可能解决美国的困境,但这种施压未来就是一种选择,它是以打击中国为目的,这也是人们对中美贸易战及货幣战不能太乐观的原因。

除了中美贸易战与货幣战不容乐观外,由最近G20的財长及央行总裁会议,我们也可看出这种国际组织的无力,这次会议在联会公报中要求各国勿竞贬货幣以免诱发贸易紧张,联会公报中对美国提的要求顺差国明確订定降低顺差的量化目標也未加理会。美国此举不切实际,是企图以政治干涉自由贸易,当然不被多数国家接受。当今世界的经济问题,关键在於必须规范各国的赤字与债券,这种关键由於牵涉到大国如美国的利益,G20会议居然毫无著墨,由此可看出G20的不足恃了!

近年来早有专家指出过,美元是全球的“终极泡沫”,美元的“过份的特权”使得美国对债券根本不予理会,反正“这是你们的问题”。今天这种局面已难以为继,所谓的“大报应”(Great reckoning)即將到来。由欧洲社会刪减预算而恶化了失业问题,引发各种示威潮,到这种示威可望在美国出现,的確已显示出“大报应”的时代已在蠢蠢欲动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南方朔‧2010.11.26

26-11-10

26-11-10

26-11-10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25-11-10 学生开心,师长安心

最近某品牌儿童奶粉的电视广告很吸引我眼球,內容是说一位小孩趁学校长假,每天风雨不改到树林去观察並记录一只毛虫蜕变成蝴蝶的歷程,他用绘画形式呈现这个经过作为假期作业呈堂,深获老师讚许及同学喜爱。

现实中小孩们若都能渡过如此充实的长假,而学校若有分派假期作业,也是这般的有趣味和具创意,那该是多美好的事。现在小孩的假期作业想必还是离不开数学、语文作业,还是一样得去上补习班,有听写、默写和作文,以免一个长假下来荒废了功课,开学升上更高年级,赶不上进度,特別是会考班。这样的假期我想孩子们会说,不要也罢。

但是,整个悠长假期也不能就让孩子天天对著电脑,上面子书社交,下载电视剧追偶象,玩网络游戏;假期没有课业束缚,顽皮好动的就骑单车或摩哆车满街跑,不知天高地厚,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伤残事故。这是令父母亲头痛的地方。

学校长假要过得充实,老师和家长有帮忙规划,与孩子沟通好假期生涯,可以做到既不忽略学习,又不会让孩子诸多埋怨,不能开心放假。假期作业可以不必是一般作业,注入一点心思,儘量迎合现代学生的兴趣,学生做起作业会更用心;若能做到寓教於乐,学生开心,师长安心,何乐不为。

这让我想起一则止痛药广告,假期时父亲带著儿子去送煤气,让孩子体会父亲的工作,学会做人的道理。父母能有类似安排,当然得视工作性质是否许可,对促进孩子的社会適应能力,增进人生经验有所助益。我想老师如果让学生以此为假期作业,记录跟隨父母工作的经验,並做相应的思考,相信学生的体悟会更加深刻。

现在学生喜欢电脑和上网,学校假期作业安排学生上网寻找资料,报告他们在网络上的经歷,或者让学生记录他们玩电脑游戏或者写部落格或者玩面子书的启发,当然老师必须提供学生方向,引导学生正確使用网络,玩正当益智的电脑游戏。

学校假期不上课,可透过其他非课堂活动,结合康乐与休閒活动,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教育体验,亦能培养学生的心智健全。不过,类似的假期作业不能用一般评估標准来看待,重要的是过程,而家长老师要知道学生有无在过程中获益或者成长,应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成熟度来判断。这样的一个假期下来,相信开学后,学生们会发现本身也更加有自信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11.25

25-11-10 厕所的星星

从前,只有酒店才用星星界定级别,从最高级的五星,增到六星。现在嘛,以星定级的使用扩大,连厕所都有星星了。

像大马这基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厕所的豪华绝不会落人之後。人家盖个公共厕所,再大间,也不过几万令吉到十几二十万令吉,但我们就硬是不同,别说四十万零吉高科技全自动厕所,在武吉敏登林立,就是一座百万令吉的,也不缺货。

七星厕所门打不开

一百几十万一座厕所,超级豪华应属六星甚至七星级了。可惜,统统属於伯拉上台之初所言的大马有一流硬体却只有三流思维,这结果是九流的维修。这些属於六星七星的超级厕所,不是大门不能开,就是开了大门,但开不了小门,最终还是不能“进行解放行动”。

官家花了纳税人千万上亿的钱,盖了五星六星七星的厕所,四千多间,部长曹智雄说,卫生程度——只有一半达到一星至二星的水平。气味和干净达到五星的,只有7%。

十多年前到中国旅行,其中一项大家津津乐道的笑谈,即厕所。多年未去中国,而中国的变化一日千里,不知现在来马旅行的中国人津津“有味”的笑谈,是不是我们这些超级豪华但门不能开的七星级厕所呢?

每年总审计师指摘各部门如何滥用公款,其中多少藏污纳垢。但这些该大刀阔斧叫一众贪官污吏人头落地的部门,结果又是有二星三星四星的荣誉。这样的星星,跟毒贩人口贩捞偏门的大佬们,有各种功在邦国的勋衔,分别何在?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11/25

25-11-10 透视马台签证问题

近来马来西亚和台湾之间针对相互免除签证问题而闹得沸沸扬扬之际,起源主要是来自于10月上任的台湾驻马代表罗由中在官方场合中,发表不满我国政府迟迟不给予台湾平等互惠的免签证地位,从而造成台湾对马单边免签证的不公平现象,在台湾立法院中面对立法委员的高度关注。罗代表更揶揄我国政府的免签证国家名单中,竟然有海盗猖獗的索马利亚,而拒绝台湾。

台马之间的经贸交流自从97年金融风暴后,开始逐步走向低潮,台商纷纷转往中国大陆、越南等地。SARS事件后,台籍航空公司不断检讨往来马来西亚的航班班次,两国之间的旅游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大约5年前,台湾为了争取更多游客前来台湾旅游,而给予我国免签证的优惠,期许我国也基于互惠平等原则,给予台湾居民免签证地位。

转眼过了5年,我国仍未向对方表达善意的响应,再加上两年前,亚航开拓了两条从吉隆坡和亚庇飞往台北的航线,低廉的票价把大量的我国游客送往台湾旅行,旅客人数增幅达86%,可是抵马的台湾旅客却有下跌的趋势,这不禁让台湾方面质疑我国政府的诚意。

台湾的外交政绩

为何台湾立法院、外交部会对台马之间的签证问题有那么多意见呢?主要原因有二,一为选举因素,自民进党执政时代开始,由于两岸关系趋向紧张,在难以开拓新邦交国的背景之下,台湾方面就一直视争取外国政府给予台湾免签地位,为政府的外交政绩背书,以便让人民感受到执政党的努力。

台湾也不断的和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先进国家洽商旅游免签、驾照互通的平等互惠地位,让台湾旅客前往外国旅行不再需要耗费签证费用、在当地开车等等的便利,让人民感受到政府的政绩,投选执政党一票,尤其是台湾即将在本周进行直辖市五都选举,国民党政府也不断地通过媒体宣扬政府的一些政绩如GDP、失业率、新增免签证国家等等的数据,甚至这些经济和外交政绩将是影响2012年的立法委员和总统选举的关键指标之一。

其二为外交因素,罗代表出任驻马代表已经有一个多月,可能是在和我国的官员协商免签证地位时,感受不到我国的诚意等等。且前任代表也未能在免签证谈判中,获得更大协商的空间,再加上我国已全面取消了所有国家享有落地签证的制度,让台方深感这是双方关系倒退的征兆之一。

目前两岸关系和缓的局势,我国政府更应当顺应国际发展的局势,给予台湾免签地位,毕竟我国2011年预算案的主要目标和国家经济转型方案,都是要把大吉隆坡地区打造成亚太地区的购物天堂和引进高科技产业的外来投资,协助我国迈向高收入国的地位。台湾火红的ECFA经济体和新竹科学园区的科技实力都是我国的目标之一,给予对方免签地位将会增加对方前来我国旅行、经商的意愿。

宜善用旅游资源和国际环境

此外,我国的旅游宣传应该配合国际潮流,更新观光旅游协会的宣传口号,笔者经常在台湾的媒体听到我国推动观光的宣传仍停留在多元文化的阶段。其实,我国观光局也应该在台湾大力宣传东马的生态旅游资源,主打沙巴的阳光、沙滩和海产美食;砂劳越的热带雨林和原住民文化,毕竟台湾距离东马的亚庇只需两个小时的飞航时间,我国应该重新包装东马的旅行行程,重新吸引台湾的旅客前来我国观光。

随着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局势趋向紧张、台湾也因亚运会出现杯葛韩国的情况,我国观光局更应当掌握契机,拉拢更多台湾的旅客前来我国观光。可惜的是,内阁中有众多的华裔部长,可是他们对于两岸的了解仍是不足的,以致给予台湾免签的地位受到搁置。其实在马台免签的事件上,中国并不太会给予外交压力,真正的压力来自于官员的内心,而绝非来自于中国。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冯浩峻 20101125

25-11-10 未来语文

英语重要,还是华语重要?

这其实是个无厘头的问题。

仿佛问说,阿妈重要?还是阿爸重要?

但是,类似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层次就完全不同。

譬如问说,父亲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母亲的角色愈来愈微小?

这就去除了无厘头的成份,变成社会学的课题,可以从社会变迁,家庭结构解组,伦理关係对调,乃至於全球化、网络化的各种层面进行研究和辩论。

同样的,人们应该问说,华文愈来愈重要?还是愈来愈不重要?

当然,如此问题有点多余,全球正在华文发烧,赶搭中华快车;连欧美澳纽等国,中小学都开设华文班。

在大马,过去几十年,都是华社民间在为华文发烧,政府却是患上华文冷感冒,一边加热,一边加冷,两头不搭调,关係疏离。

近几年,关係產生变化,政府態度有所改变,增建(不管是不是迁校)华小,拨款给独中,而今,国民型中学一喊是弃儿,也惹来许多的怜爱疼惜。

最惊人的是,政府最近决定全国数千间官办幼儿园,要开始教导华文;哇塞,那是学前教育哟,小孩们不只学satu dua tiga,也要学一二三,bapa是爸爸,amoi是美眉,不是妹妹。

十几年后,你去到国內某个甘榜,一个马来青年趋前,用字正腔圆的华文对你说:“大爷打哪儿来呀,咱村子乐儿可多呢,您就在这儿歇会吧!”

不要以为你置身海南岛或云南,那可能是登嘉楼或吉兰丹。

所以,华文是否重要,不必问邱家金,他老人家年纪大了,喜欢想以前的事,未来是看不清楚的。

然而,大家也不能被衝昏头脑,成为华文沙文主义者。

阿妈重要,但不代表阿爸就失去地位了。

这种比喻或许不当,但是,趋势学家告诉你,英语並没有没落,而是方兴未艾。

全球化的带动下,世界经济是连锁链的型態,跨国公司分佈在各国角落,贸易往来和人际沟通,还是用英语来连繫和贯穿。

而在网络的覆盖之下,英语有它的文化和科技优势,穿越国界,成为主要的传播语言。

甚至说,中国的开放,为英语带来更大的一块市场。

大英帝国已经夕阳西下,但是,英语是日正当中。

能够掌握华文和英文,才能拥抱未来;不过,如果不懂马来文,可能连现在都没有,这是另一个现实。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25

25-11-10 教育须回归本位

华文教育长期来都是个热门的话题。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会有不同的詮释和意义。

举例来说,人民百姓看教育,它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乃与生俱来应享有的东西。使用自己的母语,受母语教育是每个国人都应享有的权益。

一些別有居心的政治人物,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认为教育不单纯是日常生活的东西。它是可揉可捏可塑造的“物品”,可隨心所欲的为自己的政治议程而变形,弹性十分大!所以,我们老百姓若时常听他们的高见,聆听他们的心声,就会对教育的意义感到茫然了!

其实,对政治人物或別有用心的一些领袖对教育文化的言谈,我们实在是不必太介意,顶多是当作茶余饭后的閒聊吧了!

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是,希望在公私立教育界服务的教职员、行政人员及董事们,对教育不但要有正確的认识和理念,更要有將共识和理念转化为推动教育发展进步的决心和执行力!换言之,不仅对教育有热忱和坚持的执著,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態度,將各阶段的教育一步一脚印,默默地做下去的持久力。唯有这样的態度,教育才能做出成绩和成果来,受惠和得益的人是我们的莘莘学子、社稷及国家!

因此,教育绝非敲锣打鼓搞热闹气氛和人气的活动;更不是为了市场需求或政治诉求而走上街头做秀!做秀有时固然有一番热闹、风光和盛景,得到一些暂时的“回酬”,引起社群和人民甚至政府的关注。但这只是一个“动作”,对实质教育的茁壮成长和发展,並不能取得太大的助力作用!

回到问题的核心来,就教育搞教育,將教育回归本位。或许我们一般人无法阻止政治人物或一些团体领袖,为了个人或集团的需要及特定目的,將教育操弄在手,把它复杂化地加以利用,尤其在国家举行大选的时候!人民能做的是,清楚他们的伎俩和居心,万勿被蒙骗耍弄!

无论在大专院校及中小学校服务的教职员、行政人员及有关学校的董事们,他们是在最前线最能实践教育理念,执行教育决策推动教育的一群。他们应具有明確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伟业。要达成此项目標,不是学校本身搞几个活动和做几场秀就可取得成功!务须要长期坚持努力做下去,在默默耕耘的认知和微观处理实务的心態下,学校教育才能永续的经营下去,才会取得实质的成功,教育才会真正发挥效益,对社会、国家和人民做出实质的贡献!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墨雪‧2010.11.25

25-11-10

25-11-10

25-11-10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24-11-10 英语、华语,孰重要?

这似乎是趣闻,但也有思考意义。

讲座会上,邱家金被质问,隨著中国崛起,英语比华语重要?

其实,这不是一道问题;提问者先有了前提――“中国崛起”,按照语序逻辑,跟隨的答案自然是“英语已经不比华语重要”,或是“华语比英语重要”。

有了答案,却还提出问题,显然,只是要邱家金接受这个答案。

邱家金是语文的爭议人物。他上次说溜了嘴,劝告大家放弃母语教育,还指华小是“偷抄的小猫”,结果被钉得满头苞,几乎成为千夫所指的民族罪人。

这次,如果他说英语比较重要,肯定又惹上麻烦,要被纠缠不休;但是,若说华语比较重要,那对他可能是违心之论。

邱教授这次学乖了,他回答说:“学生至少须学习3种语文。”

答案面面俱圆,平衡稳当,不会被抓住猫尾巴;邱教授这次虽然难为,但也勉强脱身。

不过,引入省思的不是邱家金教授,也不是提问的张先生,而是那个问题――英语比华语,哪个重要?

这个问题,绝对不新鲜,它缠绕大马人至少几十年,而且答案不断游移。

就像是我父亲,几十年前,原先他或许认为英语比华语重要,所以把我哥哥送进英校;后来可能改变心意,认为华语更重要,所以把我送进华校。

但是,那毕竟是以前的社会环境,以及过去的思维模式,惯於用是非答案来决定人生问题。

如今,再问这个问题,就显得有点赌气了。

就如同问说,歷史和地理,哪个重要?音乐和体育,哪个重要?男人和女人,哪个重要?精神和物质,哪个重要?

那是二分法的概念,已经不適於处理复杂的人生,多元的社会问题。

也幸亏,我没有只学一种语文,而接受不同语文的训练,用不同语文表达和满足情感、文化和知识的需求。

大环境下的新思维,英语重要,华语也重要,马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也都有各自的空间和地位。

当然,没有人可以学会所有语文,同样的,没有人可以学会所有的知识,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头头是道。

因此,人们只能儘量学习本身能够掌握,以及能够发挥优势的语文和知识;也容许从情感需要,文化內涵以及实用价值,来学习语文。

学习任何语文,不要受限於它是否母语,也不要过於在乎经济目的,或谁的崛起;如此,语文的传播功能和知识含量会更加丰富,那是语文更加重要的层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24

24-11-10

24-11-10

24-11-10

24-11-10

24-11-10

24-11-10

24-11-10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23-11-10 药剂行与新保护主义

上世纪70年代,由於市场供求定律使然,药剂行成为零售业之天之骄子。除了生意如鱼得水外,药剂师也备受尊重。由於形象崇高,一些不諳英文的长者寧可光顾中药店而不敢贸然走入药剂行唯恐“失礼”。

这些年来消费文化在药剂行业者不知不觉中不断潜移默化(消费文化已经歷5个不同导向年代);遗憾的是,药剂行的作业模式依然故我、一成不变。时过境迁,他们逐渐丧失了“卖者市场”的优势,取而代之的是由消费者主导的“买者市场”(这是自然规律)。此消彼长,药剂师不善经营之短拙和不足开始浮现。为了求存,贱价策略成了千篇一律的不二法门。结果血本无归、红海一片。更有极小部份“迫上梁山”的害群之马,私下贩卖假药和嗑药,药剂师的专业形象一落千丈。

日积月累,同类相残的恶性竞爭给药剂行引发了“一锅熟”的无穷祸患。如此窘境和当今杂货业如出一辙,可谓同病相怜,十分讽刺。处於危如累卵之际,药剂业业者终於意识到,再不背水一战,弃甲曳兵是铁定性的必然下场。

其实,凭多年咨询生涯,此情此景对我毫不陌生。过去,我屡同各行业业者(他们的普遍教育程度不高)相互体现了许多积极和正面的成功例子;反观药剂业业者(都是专业人士)在打翻身仗之际,竟然有人企图扭曲自由市场经济规则,大力鼓吹迂腐和狭隘的新保护主义。限於篇幅,恕我只针对51%股权(比新经济政策多出21%)一事稍作剖析,余者不赘。

就事论事,要政府强制全部药剂行的大股东为药剂师似乎在坐井观天、缘木求鱼。原因很多如:一、其可落实性:想想看,若此削足適履先例一开,医生们必利用这方便之门,顺水推舟力爭全国私家医院的多数股权得归医生所有。那政府不是头大如斗?;二、其务实性:要投资者把资金注入药剂行成为小股东之前,业者得证明本身除了是好药剂师外,也同时具备企业管理(包括资金、设备、產品、市场、沟通系统、员工训练等)的实际经验,否则有谁心甘情愿和钞票过不去?(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药剂行对起码的定位作业都不甚了了);三、其实际性:药剂师有个杞人忧天的忧虑:一旦他们不能主导生意,大股东所作所为可能影响药剂师形象。如此论调对生意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再说,业者不妨坦然自问,药剂师今天的负面形象是谁造成?;四、其常理性:此法若付诸实施,等同把Watson和Guardian等赶尽杀绝。后果由谁承担?

大马经济曾经是东南亚之翘楚,不幸半世纪来遭到保护主义的摧残和蹂躪而盛宴难再。如今它反过来成为当政者挥之不去的噩梦。前车可鉴,药剂师怎能不识时务、重蹈覆辙,藉饮鴆止渴“好意地”把药剂行置於死地?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谢明意‧2010.11.23

23-11-10 培训双语华小国文教师

马华副总秘书长何国忠表示,马华有信心在明年新学年开始之前,有关教育部委派主修国语教师到华小教导一二年级国语的课题將获得解决,这对华社而言固然是个好消息,但这不意味著华小国文师资的问题已经获得全面解决,因为在现有的师资培训制度下,教育部根本没有为华小培训必须具备华语和国语双语能力的国文教师。教总主席王超群日前也透露,目前大部份受训的华小国文组学员都不具备SPM华文资格,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教育部在华小师资培训制度的不足之处。

教学大计,教师为本,要真正提昇华小的国文水平,其关键在於教育部所培训的师资是否符合华小的实际需求。然而,在华小国文科师资的课题上,笔者不见马华乃至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对当前华小国文师资培训的关键问题,即教育部没有为华小培训主修华文和国文的双语教师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规定华小一二年级的国文教师必须諳华语和国语,但师资的来源却令华社感到担忧。虽然目前大部份教导华小低年级的国文教师都具有双语能力,但实际上他们並非是主修国文的教师,而是华文教师。问题是,即使是有很多年教导国文科的经验,他们却不被教育部承认为国文教师的资格。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於今年7月为雪州华小强化国英语运动主持推介仪式时表示,有一所华小的小六生在做小一的国文习题时,竟然不能过关。笔者相信这是个案,但还是足以反映华小国文程度低落的情况令人担忧,尤其在乡村或新村地区,很多升上国中的华小毕业生輟学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无法掌握国文。

语言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因此,在探討华小国文师资和提昇国文水平的课题上,应以学生的学习为前提,並培训符合实际需求的师资。笔者认为,教育部应为华小培训主修华文和国文的双语教师,而这不应只是限制於教导一二年级的国文。与此同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三到六年级为国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諳华文和国文的师资,以確保在6年的小学阶段,真正有效掌握基本的国文程度,不至於到中学阶段因无法適应以国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环境而被迫輟学,进而对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和社会稳定產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南方客‧2010.11.23

23-11-10 切勿开倒车

阳光、沙滩、热带雨林、岛屿、美食、多元文化、宗教和种族风俗习惯,都是马来西亚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喊出的口号——“马来西亚,亚洲魅力所在”确实也名副其实概括了大马的旅游特色。作为一个美丽的热带国家,众多历史遗迹和现代化都市,我国确实有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优异条件。

去年,由于经济低迷,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全球游客会下跌5%,但马来西亚的旅客人数非但没有下跌,反而出现成长的趋势,全年共有2350万名游客来马旅行,为大马带来510亿令吉的外汇收入。

旅游业是我国第三大经济支柱,更是第二大外汇收入来源,对国家经济成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旅游业的推广,美食美景和完善的基本设施是首要的条件,但是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服务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国偏偏在这个环节出现了不和谐的步伐,招致邻国的诟病。

台北驻马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罗由中,上周六出席马来西亚逢甲大学校友会的周年纪念晚宴,对我国恢复向台湾游客实施签证的措施表达了相当的不满。他甚至表示,在双方入境免签证不对等下,台湾不排除在未来对大马实施入境签证制度。

旅游部长拿督斯里黄燕燕星期一即刻对这事件表达关注,并指旅游部已向移民局及内阁呈上建议书,要求检讨对台湾游客实施签证的措施,而内阁也正在检讨旅游部的建议。

2002年,台湾率先给马来西亚国民入境台湾免签证待遇,我国也于2009年投桃报李给予台湾落地签证的待遇。今年8月16日,我国却又取消这项措施,构成台湾游客及商家很大的不便而引起强烈反弹。

其实,我国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迈向高收入国的当下,更须采取开放措施,鼓励商家和旅客前来我国做生意或旅游,太多的繁文缛节或掣肘,将妨碍国家发展经济的努力。长久以来,台湾和我国关系密切,中小企业界向台湾取经,促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而台湾的大专院校更为大马培训许许多多的人力资源,留台人在社经文教领域头角峥嵘,对国家成长和繁荣所付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政府当前决定拨款8亿9900万令吉,加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包括第二家园计划、提升基建、培训更多本地前线人员、加强网络促销以及推出更多吸引人的旅游产品和运动项目,显示对这个无烟工业的重视。

予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为了促进我国的旅游和经贸往来,政府的开放措施肯定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利,我们确实不应将车子倒着开。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0/11/23

23-11-10 为国服务不吃饭?

在国外,运动可以是一种荣誉,个人成就,为国争光;在国外,运动也可以是一门生意,盘满钵满,黄金万两。

在我国,第一种情况是完全一样的,我国的运动员卯足全力,为个人为国家争取最高荣誉。

第二种情况就不一定了,某些“热门”项目,运动员或许有可能赚到丰衣足食,甚至是腰缠万贯,入住豪华独立洋房,驾驶名贵马赛地呼啸而过。

我曾经亲眼见识到一名国家级运动员,开着黑得发亮的马赛地,停在体育馆正门口准备练球的画面,虽然还不至于目瞪口呆,毕竟这也是他们以血汗辛苦赚来的回报。

然而,开着马赛地去练球的画面,和我心目中“运动员”的形象确实有点格格不入。

回到那些“冷门”的项目,这里指的“冷门”并不是没有观众,也不是没有年轻人参与,而是指被政府“冷对”的项目。

冷项运动员生活没保障

这些运动员同样付出辛劳,牺牲青春、牺牲学业,甚至牺牲职场机会,他们同样为国争光,载誉而归后除了获得少许奖励金,其他生活仍然没有保障。

在国际大赛拼出成绩的运动员,或许还有一些“谈判”的筹码,然而,那些付出血汗仍然无法站上领奖台的运动员,你要他们继续为国拼下去吗?还是就此放弃转行赚钱去?

各位,为国服务也还是要吃饭的。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夏国文 2010/11/23

23-11-10 政党老化

东姑安南说,已有数千人申请成为国阵直属党员。

那是第一天的反应;几天下来,人数应该已经上万。

不需要使用微积分的函数程式,过把个月,东姑安南或许宣佈,直属党员已有数万,或十数万之眾;超越一些现有的成员党。

这对国阵当然是好事;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国阵,抢先加入国阵的大家庭。

这对国家也不是坏事;至少还有那么多人相信政治,想要参与政治。

作为国阵总秘书,东姑安南不妨瞭解这些人成为直属党员的目的;我相信,排除部份是为了投机和利益,以及应酬好玩之外,真的有些人是因为理念和理想而这么做的。

那么,他们又是甚么人?

大致上分为两种。

第一,支持国阵,但不支持国阵成员党。

他们认同国阵的精神和形式,包括支持“一个马来西亚”;但是,基於某些因素,不能接受巫统、马华、民政、国大党等。

第二,想要加入国阵成员党,却不得其门而入。

一些成员党的支部和区部,已经变相成为家族和社团俱乐部,只限会员,外人莫进;尤其排拒有学歷和能力者,以免位子被取代,利益被瓜分。

不要小看这两种人,他们才是国阵的未来。

就前者来说,他们不认同族群政党的模式。马来人支持巫统、华人支持马华或民政,印裔支持国大党这一套,已经缺乏说服力,未能配合建立国民共识的需要。

而国阵作为一种上层机制,进行分配权力,交换利益的功能,也无法跟得上现代政治所需要的管理治国效能。

直属党员的模式,不是以族群身份为优先,而是以国民身份为主要,才是现代民主政党的基本条件。

其次,国阵成员党多数已经老化;基层招收不到年轻党员,中层没有接班人,高层没有新思维。

国阵成员党的封闭和排外,已经有反精英的趋向。从大选到补选,国阵候选人多数是从小圈子里靠关係出线,从学歷,专业能力和政治意识,远远不及一些反对党的代表。

如此下去,新生代和社会精英,必然多数流向民联。

直属党员是国阵革新组织,注入新活力的一个方式。

但是,在呼唤直属党员的同时,却对他们立下高门槛,譬如不能出席国阵会议,不能担任候选人,不能退出原有成员党,这些条件,都是自我设限。

太迁就成员党的地位,太在乎既得利益,会阻碍国阵的转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23

23-11-10

23-11-10

23-11-10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22-11-10 一个马来西亚党

欢迎加入国阵,成为直属党员。

慢著――党员?

国阵甚么时候成为了政党?

国阵本身不是政党,怎么会有党员?唔,有问题。

要不,换个称呼,就成为直属“成员”好了。

唔,国阵是政党的联盟,目前只有13个成员,如果你成为第一位直属成员,那你就是第14个成员。

如果你是第一万个成员,那么,国阵就有10013个成员,后面13个是巫统、马华、国大党、民政党等成员。

基於成员平等的原则,国阵召开会议时,你可以和巫统、马华等成员的党魁一起开会了,太棒了!

问题是,国內找不到这么大张的会议桌,可以让万人一起开圆桌会议。

当然,“大马,能!”之下,我们可以製造半径数百米的圆桌,然后,再盖一座半径数公里的建筑物,用来容纳这张大圆桌。

建筑物盖起来,数万人出席国阵成员会议;每个人发言数分钟,这场会议,就开了七天七夜。

国阵原有的成员党,有各自的理念和目標,譬如,巫统是为马来人的语文、民族和宗教(demi bahasa,bangsa dan agama),马华是为了……唔,我忘了,民政是为了……它有吗?国大党是为了三,不,他要退休了。

那么,直属党员,或成员,他们的理念和目標,是为了甚么?

为了“一个马来西亚”?为了工程合约?还是为了成为候选人?

不,细歷哥说,马华反对直属党员成为候选人。

那头痛了。

不能成为候选人,那又何必参政?

况且,在民主原则下,即使坐牢者也有作为候选人的权利;如果剥夺直属党员的被选资格,他们岂非比被判坐牢还不如。

不妥,不妥!

开放国阵,其中一个最大好处,就是收留目前的政治流浪儿。

如退出公正党的再林、朱基菲里,已宣佈退出,但日期尚未到的再益,回教党已经不要的依布拉欣阿里,行动党恨之入骨的许凤姐……,基於“开放给任何个人”的原则,他们都找到新的归属。

国阵开放的原来目的,是要扩大组织架构,体现更大的包容性。

但也有人担心,开放之后,其它成员党的地位將更加削弱,巫统更加强势,以后的国阵,就是巫统+N。

国阵要真正转型和改变,不如解散现有成员党,重组为“国阵党”,或是“一个马来西亚党”,那才是改革到位。

当然,这是下一个世纪的事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22

22-11-10 体谅教师工作繁重

阅毕罗盛威君〈会考过后就放牛吗?〉一文,无可否认,会考过后学生出席率都明显下降了,或许学校没上课是学生缺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罗君一席话:“政府考试过后,教师可以做的事,其实还有很多,就看他们做不做。”笔者想发表一些意见。

教师工作乃神圣职业,是份良心工作,凡事不能只凭单方面就妄下定论,一竹竿打翻全船人。考试过后,难道教师真如牧羊人般任由学生像羊群一样在草原上自由奔跑吗?

相信罗君也是为人师表,理应很瞭解教育政策,教育局也不会坐视不理,袖手旁观,让学校处於放牛状態吧?

学生旷课,自有他们一番“理直气壮”的藉口,教师没教书难道就显示了教师不做事吗?会考过后,校方自会绞尽脑汁,苦心安排许多活动,如升学辅导说明会、座谈会、手艺班及康乐活动等让学生参与。或许这些活动都与正课牵扯不上关係,但是在塑造人格品德方面却扮演著重要角色。学生们也许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因此而觉得是在“浪费时间”。然而教师事前的筹备工作、费神地设想各项活动、四处邀请主讲人等事项,教师们所付出的努力难道都是无意义的吗?教师们真的没在做事吗?

明年即將实行一年级KSSR课程,教师们也多被牵涉在內,必须参与各项密集课程,学校难免因而闹“师荒”(尤其是微型学校),也导致许多教师没进班上课,此情此景,难道是“分身乏术”的教师之错吗?可怜教师蜡烛两头烧,换来的却是罪人的代號!

年终假期即到,校方也忙於准备恳亲会、毕业典礼、颁奖典礼、甚至运动会(笔者学校就连续2天办了运动会和毕业典礼),参与活动的学生和教师都忙得不亦乐乎,或许此现象被一些学生误为“放牛期”,觉得到校是在“浪费时间”吧?

假期来了,教师也不因此而隨学生放假休息!他们仍有上不完的课程,尤其是为KSSR课程而忙,此外,还得回校值班掌校,完成手头上未完成的工作,准备新学年的课程。12月份更得开始投入学校补习课、开校务会议等等,可见教师的工作是永远也忙不完的!

笔者认为许多事不是教师做不做,而是教师做得来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阅淣‧2010.11.22

22-11-10 华社史学教育家在哪里?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10月中,在巫统代表大会宣佈,自2013年起SPM考试,歷史一科必考必及格才能获得文凭。华社对此,一般不表赞同,纷纷发表意见。但华团领袖一般均表示,中小学歷史科教材应重选,课本应重编,似乎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

其实,正確史观的建立,课程纲要的重编,才是歷史科教改的根本。至於教材的选编及课本的重写,则是根据史观及纲要进行的后续工作。教材、教法、评估、师资等,又是课堂落实工作的最后流程。这一连串工作,有需要歷史学家、课程专家、有经验的学校行政人员以及教学年资久的教师来负责进行。

但是,展眼一望,华社学校,找得到这类人才吗?

华社中的歷史学家,真的不多见;教改专家,也十分稀少;兼具二者,又通三语者,更是凤毛麟角。华社怎么那样缺乏这方面的专才呢?那又有谁能代表华社华校参与歷史科的教改工作呢?

11月11日教长委任7人为“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负责一般教改工作的顾问(其中当然包括歷史科的教改)。

7人成员中,唯一受委的华族学者是马大邱家金教授。从过去邱教授所发表的言论看,他在好多方面並不认同华社的看法。近日,他又对报界说,华社要瞭解甚么样的歷史真实,可以告诉他,让他向当局反映。可见,他並不熟悉华社的需求与史观。他能代表华社去纠正现有歷史课本对史实的歪曲吗?

华社的人才观里,一向是强调数理科的优越性,极重视数理商人才的栽培。相对的,人文社会学科人才的培养就被忽视了。民办三学院(南院、新院、韩院)至今尚未设立歷史系,即是明证。

全国早有歷史学会(Persatuan Sejarah)的成立。那是专属英巫文学者的组织。可以说,歷史的“话语权”全在英巫文学者的手中,华社根本没有“官方”的正式代表为华社说出歷史的“真话”。我们要怪谁?

亡羊补牢之计,是脚踏实地自行培养史学教育家。大专歷史系的设立,是可行之道。歷史学会的成立,也属必要。此外,华研可考虑与学者一同专研华族歷史与文化,提出真知灼见,才有望建立一定的学术地位与权威。

假以时日,治史有成,办学有道,三语兼通,人才辈出,兼且爱国爱民,心怀华社:这才可能为华社取得歷史的话语权,爭得公平的权益。

国家需要各方面人才,始能均衡发展。华社也不例外。我们的人才观,是不是也要重新审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邓日才‧2010.11.22

22-11-10 文明看待內安令存废

存在於我国超过半个世纪的內安法令,迄今该废该存一直是备受爭议的课题。

內安法令设置於1960年,原本是对付马共;当时英殖民政府为有效打击从事地下活动的马共,允许当局援引內安法令,在未经审讯情况下,扣留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人。

如今马共早已消声匿跡,世界也进入人权意识高涨的年代,因此,未经审讯的扣留成为人们反对內安法令的主要理由;另外,也有人指目前的內安法令已遭滥用、捆绑国家民主的枷锁,失去存在意义。

主张保留內安法令的人士则坚持,这是保障国家及人民安全的防范措施;扣留任何危害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的人士,以將一切潜在的危险性扼杀於摇篮中。

但大部份百姓没有在內安法令下被扣留过,也不是此法令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没有直接或间接受此法令伤害,也无法深刻感受其存在的好处;因此,在內安法令废存问题上並没有明確立场,需要听取更多方面的论点和理由。

正因如此,部长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解说,为甚么他们坚持只检討修改而不是全面废除內安法令;另一边厢,反对党及一些曾在此法令下被扣的人士,也不断通过演讲及座谈会说明內安法令的弊端及应废除的原因。

不管是支持保留还是主张废除,任何一方都有权利、也有责任向公眾阐明各自的立场,而公眾也有权利听取各方意见;在这个文明社会,任何人要获得他人的支持与认同,都应该通过文明的方式,以真正获得大眾的认可与接受。

我国社会算得上是一个文明社会,但在檳城举行的“反內安法令”活动上,却出现一批人士以极度不文明的粗暴方式表达他们的意见与立场;这些口口声声维护国家安全及法律的人士,却以粗暴的行为和態度向他人叫囂,甚至暴力推撞他人;这种作法如何能说服民眾他们是理性的守法者,进而令人信服他们支持內安法令的合理性?

这些行为粗暴的人士据称部份来自巫青团;若然属实,作为一个执政党党员,这种公然挑衅的狂妄行为实在有失身份,而巫青团已不是第一次用这种不文明的方式表达意见及不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初雪州巫青在国会大厦围堵行动不便的卡巴星;不管出於甚么理由,这种粗暴的作法都无法令人苟同。

在这个朝先进国前进的马来西亚文明社会里,不管是谁、有甚么理由或道理,都应该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风范;套一句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话:“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否则,请收起你狂妄的作为,不要让这个文明社会蒙上污点。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范晓琪‧2010.11.22

22-11-10 再益决定自立山头

在政坛里来去如风的再益,经过一轮反反复复之后,终于决定退出公正党,自立山头。

这就对了。俗语说得好,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既然可以做老大,何必去争个什么署理主席受窝囊气。再益的退党不是立即走人,而是要等到差不多一个月后才生效,叫人有诸多联想,也许他觉得意犹未尽,还想继续从南到北走透透,对当今领袖说三道四。

政治人物另起炉灶的原因,高尚一点的是理念不合,低级一点的是想浑水摸鱼,更可能的是被打压到不能立足而另谋出路。再益不是被打压,甚至可说是被重用的,但他一言不合就拂袖而去,该算是理念之争了。若是如此,他在加入巫统、加入公正党之时,未免太草率又没有带眼识人。

退党多说别人不是

不管政治人物怎么出招都是他们的公民权利,看他们舞来舞去,我们得到娱乐;不过,若要与我们手中的选票扯上关系,就须说个明白为什么要把票投给他。

再益退党和组党的理由是反面说多过正面说的,少说自己的理想,多说别人的不是;说公正党并不是永续追求真理和为人民带来希望的,安华也不是伟大的改革者。

说的也是。安华撒下“九一六变天”的弥天大谎,害了多少人从热切的期待跌入失望的冰窖,从那时候起,他说的话不知哪一句是真。他在巫统当时得令的日子,对我们的感受也不见得很关心。

他被巫统扫地出门而另外组党,主观上当然是为了延续个人的政治生命,不过,客观上却促成两线制的雏形。

如今乱糟糟的民联,切开来看细部,人比人,党比党,其实跟国阵差不多;但他们走在一起就有了奇妙的综合价值,那就是一个抗衡国阵的阵势。

第三势力两线梦魇

民联执政未必好过国阵,这点也可以留着观察,但即使没有机会执政,有个时时威胁政权的反对阵线,国阵就会谦虚一点,对人民意见多听一点。

再益要组党,如果收容的是一班政坛浪人,那就只好自求多福了;如果能组成有素质的第三势力,那敢情好。不过,评价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了。

如果早一些,譬如3·08海啸之前,有理想有素质的第三势力是很令人期待的。无奈过了3·08,人们有了一个梦,就是“两线制”的梦。在这个时候出现第三势力,却是两线制的梦魇。

现在还不知道再益有没有能耐成为这个梦魇,不过,国阵在偷笑是肯定的。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张木钦 2010/11/22

22-11-10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再益正式宣布退出公正党,即刻就引来骂声一片。

民主行动党全国主席加巴星,直斥再益是“不懂得感恩的机会主义者”,更扬言早在1988年司法危机时,他就已看清再益的真面目。

人民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虽没点名但摆明就是骂再益是摇摆不定的人,要走就让他走,无需理会。

公正党的署理赛胡先,更说再益才是真正的“老糊涂”(nyanyuk),“如果这个人要退党,就让他离开吧!如果这个人要拿绳子自杀,我们须确保他吊到死为止。”公正党的副主席阿兹敏同样没点名,却也冲着再益来,除了指责再益企图“鹊巢鸠占”,更指他形同“叛徒”和“屠城木马”。

当年辞官颂声一片

再益也不是吃素的,他骂起安华和阿兹敏也不客气,除了痛批安华的假救世主,也批评安华及阿兹敏是所有问题的祸首。回首两年前,再益为了坚持反对内安法而辞官,民联领袖是颂声一片,包括林冠英称赞再益是最有原则的人;然后一年前,当再益宣布加入公正党,聆听各民联领袖互相称赞的话,实在无法想像今天出口伤人的,竟然是同一批人。

这是政治的现实,也是政治的无情。不过,政治上却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当割席绝交,恶言相向后,突然又要为共同利益抱在一起时,就像当年马华党争的经典那一幕,只会让人摇头。

就如古人说的,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一个君子与人交绝了,不说对方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也无需解释自己的高洁。也是说人都走了何必还要说他坏话)。说容易,有多少政坛自诩“君子”者做到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许国伟 2010/11/22

22-11-10 拿着金碗要饭吃

由于气候变化,农粮欠收,再加上美国大量印美钞而为全球新兴经济体带来通货膨胀,把粮食价格推上更高水平,大马在全球化下也不能幸免。

粮价节节升涨的时刻,占人口40%的大马贫穷家庭又蒙受必需品的政府津贴被逐步取消,同时大马粮食安全只达60%左右。一场粮食危机正在急剧地酝酿中,而向来缺乏忧患感的国人应当如何应付?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会长丹斯里钟廷森于10月30日建议:政府拨出50万公顷的土地作为农业及种植业发展,以减少土地荒废的问题,同时,减少国家对粮食入口的依赖。

他指出,我国拥有遍地黄金,丰富的天然资源,却因政府没有妥善的管理,处处需要依靠外国,犹如拿着“金饭碗向人乞讨”。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

据农业暨农基工业部统计数字,大马是粮食的净入口国。过去数年,大马粮食自足率水平一直没有改善;反而对入口的依赖有增无减。粮食贸易的逆差从2000年的49亿令吉增加至2009年的110亿令吉。由于全球粮食价格的飞涨,2010年全年可能急增至130-150亿令吉。

据国际调查报告,在联合国190多个成员国家中,除了蕞尔小国外,极少国家在粮食不能自足的基础上能够发展并升级为高收入或发达的经济体;换言之,国家的进步是奠基于粮食安全。

在不提高粮食至自供自足的水平这一前提下, 首相纳吉积极推行的经济转型计划可否致使国人在2020年达致高收入的目标吗?和大马成为先进国吗?祝愿大马是例外。

在粮食贸易逆差中最大宗者是白米。白米自足率只达60%左右,其馀约30%是依赖入口。在新经济政策下,白米入口是为国家稻米有限公司(Bernas)所垄断。

本邦每月白米消费量是18万公吨。自1996年私营化以来,该公司除了2008年因世界发生粮荒而蒙受5,750万令吉的亏损外,每年都享受丰厚的净利,2009年净利高达1亿7千950万令吉,创下历年最高峰。

从粮食贸易逆差不断增大来看,显然前首相阿都拉于2008年4月间宣布的40亿令吉的粮食安全计划,其中包括在砂拉越州开发大规模的“饭碗”区,和农业部为增产稻米约30%的60亿令吉附加拨款似乎如泥牛入水。

在新经济模式下,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已公开声明:在新经济政策中的土著特权仍是保持“原封不动”的。依据以上所述,丹斯里钟廷森将向政府提出的該总商会建议拨出50万公顷土地发展粮食增产计划书,其结果也极可能仅仅停留在“纸上计划”。

米仓里的鸡饿死

饥饿的农夫是没有力气去耕地插秧的,必须先去讨饭吃,如果乞讨所得多过耕田所得的收获,农夫必然会把荒弃的田地变卖掉而换取一个金饭碗来继续乞讨。

在遍地黄金、满天钞票的国度里,经过四十多年新经济政策的施行而养成的拐杖文化,已造就了一个“被宠坏”的社群,完全没有忧患的意识。

拐杖文化是滋长“不劳而获”,和“坐以待‘币’”的价值观。

耕田种稻必须付出长时间的辛劳,而收获未必“丰裕”。拐杖文化不知道“米仓里的鸡死于饥饿”这句马来谚语,或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潘兴才 2010/11/22

22-11-10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21-11-10 歷史墙

考歷史,向来难不倒我,因为我的“背”功还算了得,但真正开窍,却是上大学时。歷史不再只是一组又一组年代、人物名称、事件的组合,只要背起来就好,还必须去寻找及思考歷史事件与现况时局的关係,最让我震惊的是,大学老师竟教我们不要完全相信歷史。

歷史不是已成定局了吗?不是的,我的大一歷史老师要我们去质疑那些已写好编好印在教科书上的歷史,我第一次上歷史课没有教科书,只有几份讲议,谈的是歷史观及史家的角度。

原来,我们以为已雕琢完工定型的歷史,其实只是某几位史家或教科书编纂人员的观点,並不一定就是歷史真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国情与社会约束,记录歷史实况的人,有他的限制及盲点,即使全程目击歷史事件,也有所站位置角度的问题,没办法有一个全观。

读歷史如果只靠背,就会掉入陷阱,以为事件只有一个定论。现年102岁的西方文化史学家巴森曾说:“我们读史,不可只读‘一’史,同一个话题必须兼读‘数’史,遇到矛盾衝突也当不慌忙审度,万勿骤下判断。”

有人或许会说,歷史那么庞杂,光读教科书都快把脑袋塞爆了,哪有空间去多看课外读物,那不是乱上加乱吗?

这问题涉及歷史课的上课方式来,歷史课应採喂鱼方式还给钓竿教授钓鱼方法?

我们有很多的课程採用的都是喂鱼的方式,不管孩子能吸收多少,只管不断地喂,喂到他们撑死胀死,到最后抗拒排斥或是想逃。如果是给他们钓竿,只教概念,歷史內容让学生透过课外阅读、找资料自己去摸索、思考,將歷史与社会现况、世界时局作比较,对歷史就將有更深刻的认识。而这个怎么用钓竿钓最多的鱼的方法更是终身受用无穷。

不久前,我参观了半山芭社区艺术节的展览,设在地下室的展厅里有一面墙,画了一个长长的时间轴,標有年代及照片,记述半山芭的发展史,但展方在现场放了纸笔,让附近的街坊做补充,有人拿起笔在时间轴的某一个空白处,写了“我记得在日据时代,这里曾是洗衣店,当时……”,有人把错的涂掉,在旁边纠正,还有人翻出了家里长辈的照片贴上去,填补时空空格。

歷史就像一个大拼图,需要不断拼凑才会看到一个较完整的全貌,我们上歷史课如能像製作歷史墙一样,歷史课就不会只是单向,而是多方互动的,不但不枯燥,还能训练学生的思考与判断力。

我想教育当局除了要编写一部包容多族角度的歷史教科书,也要改革上课方式,教学生怎么钓鱼比歷史科是否及格更重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1.22

21-11-10

21-11-10

21-11-10

21-11-10

21-11-10

21-11-10

21-11-10

2010年11月20日星期六

20-11-10

20-11-10

20-11-10

20-11-10

20-11-10

20-11-10

20-11-10

20-11-10

2010年11月19日星期五

19-11-10 孩子与河蟹

广州亚运会的新闻,佔了很多版位。

当然,中国选手一出手,自然是要金有金,要银有银;剩下的,亚洲的小兄弟,穷邻居的,你们自己分一分吧!

奖牌榜上,中国拿了97金,而小日本却只有区区的17金;哇,很多人兴奋莫名,这就是国力起飞。难怪,上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李寧一个人会飞,广州这一次,是整群人到处飞了。

在广亚会的欢乐报导轰炸中,我不小心在报屁股看到一则百字小新闻,標题是:“赵连海绝食第七天/律师仍被拒见面”

谁是赵连海?

唉,区区小人物。

他的孩子两年前吃了毒奶粉,成为30万三聚氰胺受害儿童之一,肾功能终身受损。

看来赵连海这人有点牛,人民政府说,会替受害人民作主,解决问题;他却还去组织团体,设立网站,和受害者家长交流讯息,还这边建议,那边请愿的。

这简直是不相信政府的能力,要给政府难堪,大逆不道啊。於是,人民政府把他抓起来告上法院,英明的法官裁定他“寻衅滋事”罪成立,判处坐牢2年半。

唔,这是用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解决中国特別问题的方法。有谁敢置疑政府,有谁敢挑战威权,那就是寻衅滋事;对付这些刁民,简单得很,就把他们丟进牢里。

30万受损的器官,30万受害儿童的未来,30万家长破碎的心,在“寻衅滋事”之下,都被“和谐”了。

在和谐的伟大前提下,一切腐败和不公,都只是小小的河蟹而已。

於是,无数的黑心產品,无数的黑心厂商,无数的黑心贪官,继续在体制內大黑洞里“稳定发展”。

有人偷偷说:替小一点的孩子,问一问毒奶粉是怎么回事?判2年半。

替大一点的孩子,问一问豆腐工程校舍是怎么回事?判5年。

替共和国大大小小所有的孩子,问一问国家是怎么回事?判11年。

但是,別担心,不会有太多人关心这些事,以及这些人。

重要的是把奥运、世博、亚运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把耀眼金牌银牌铺满大地;把黑暗的夜空,用璀璨的烟花点缀。

做好爱国教育,让大家都爱河蟹,才是硬道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19

19-11-10 华总也向小学生要钱?

大马人只有一个教育部,但大马华人有两个。

一个是政策主导、负责拨款来维持华小和国民型中学的政府教育部;另一个则因为政策、拨款问题,因而俨然形成的“华社教育部”,董教总,由华社捐钱维持。

华小、国民型中学,特别是自力更生的独中,早已成为华社极重的负担。但无论这负担有多重,无论华社的“教育部”衮衮诸公如何不得人心,不孚众望,如果现状一直不能改变,华社出钱维持下去,仍然必要,甚至是必要之恶,因为需要被到掉的是脏了的洗澡水,而非那婴儿。

希望得到合理待遇

官方教育部和“华社的教育部”,何时才能二合一,变成只有一个的正常生态――大家心甘情愿,因为得到合理公平的待遇?

希望有这么一天。

国家若能朝向这么一个方向发展,才是全民之福。国家一直在压力反压力的对立,一直内耗,彼此在浪费对方的生命,只是对一小撮人有利,是对大多数人的耗损。

华教向华社要的钱,也不算少了。特别是要“从一而终”的从小学到大学都受中文教育,并非多数家长所能负担。而今有人指称几乎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财主,不过是大财主中财主小财主之别的华总,要盖堂皇富丽的大厦,竟然伸手进华小,打起小学生的主意来,为其“慈善义走”。

华总竟需要小学生对他们“慈善”,为他们筹钱盖大厦,这岂非干坤颠倒?

幸亏事实并非如此。慈善义走所得,最终仍归学校。问题是,华小筹款的活动不少,已经有各机构做所该做的,或者不该做的,还需要华总再插上一脚吗?这是不是狗捉耗子,多管闲事?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11/19

19-11-10

19-11-10

19-11-10

19-11-10

19-11-10

19-11-10 全A又怎样?

每年各项公共考试成绩出炉后,学生拿不到全A痛哭流涕,学校整体成绩退步校长及老师愁眉不展,甚至影响亲子、师生、教师之间的和谐关係――这种现象应该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局面,过度强调考试,让教育的意义被扭曲,学习的目的更被窄化了。

那天跟一位在安亲班任职的家长谈话,他说现在的孩子真的不容易教,除了自理能力弱以外,很多应具备的基本礼仪都欠缺,例如他们吃了午餐后没有习惯把自己的餐具收拾,当天上课要用到的书籍及用具常忘了带,没有经过別人的同意自取他人的东西,玩具及书画用后没有归回原位。他说这些小孩很多都是成绩优秀的,进入安亲班后要学习做事都很不习惯。

如果我们的家庭及学校教育还是以考试为主轴,这类的小孩肯定会越来越多。不少人担心以后他们的下一代不知道能不能生存,也有人逆向思考认为他们的下一代会更好,因为父母甚么都不会做,就会迫使他们的孩子要自己动手求生存。

一名爱学习或苦读的学生在考试中拿到A,这是值得为他高兴,而那些也爱学习但在考试中得不到A的学生,没有必要以另类的眼光来解读他们。

评量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应该採用多元评量的方式实施,而不是一试定终身,否则主动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黄燕娣‧2010.11.19

19-11-10 大自然面前要懂得谦卑

在眾多学校科目当中,地理似乎比较少被关注,其实地理的重要性並不亚於其他科目。我们在学校接触到的地理,不外是地图、地名、地方特色、原產品、山脉、河流、气候等等內容。这些资讯或者知识,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制度下,恐怕又是强调死记和死背,除了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实则对地理和我们有著的密切关係一无所知。

地理其实是一门跨学科,涵盖广泛社会发展及自然科学知识,並著重於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係。在更宏大的层面而言,通过地理我们可以探討导致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管理问题的根源及解决方法。

地理其实也是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的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区別所在正是地理环境和因素在影响著生活,掌握这些知识和资讯正是学地理的有趣和迷人之处。

人类和其他物种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与地理课上学习到的山川、河海、风雨脱离不了关係。而我们在面对壮阔的高山、波涛汹涌的江河、火山的暴戾、颱风的肆虐,除了惊嘆恐惧,更要懂得谦卑,努力思索本身该如何在大自然中自处,该如何与大自然相处。

学校年终假期本星期正式开始,在吉隆坡、檳城甚至新加坡等大城市可以找到学校旅行团的踪跡。学校的每一次学生旅行应该成为一次地理课或者歷史课延伸,带队老师们必须善加利用机会,丰富学生的见闻和知识,不应该让购物和玩乐佔据了大部份旅游时光。

课室以外的生命教学目的最適合通过带领学生去认识地理和亲近大自然来达到,老师除了向同学们介绍都市繁华的一面,参观各种工业的製造流程,也应该向学生解释並灌输环保意识,发展过度如何破坏环境,动植物的家园被摧毁,导致物种灭绝,河流被污染,山脉被削平,自然循环无法生生不息,人类生活也会因此深受破坏和影响。

地理是一本丰富的大书,我国的地理优势更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能骄傲地向外界介绍的荣耀;然而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注重地理,就无法培养出有具备充沛地理知识,並且能够从地理中汲取智慧的国民,地理或者环境意识低落,国家发展恐怕就难以永续,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严重大水灾和其他自然灾害,正是一记又一记的警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11.18

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18-11-10 亚航班机上

我希望不会坐在亚航的吉隆坡――伦敦这一趟班机。

设想,理察布兰森,啊,那位鬍子满腮,身材魁梧的维珍航空老板,穿上亚航空姐的红色窄裙,蹬著高跟鞋,走到你的位子旁……“先生,你要茶,还是咖啡?”

“哇……”,你会惊叫一声,魂飞魄散,打开紧急逃生门,跳出飞机。

这將是人类民航史上,第一宗飞行中跃出飞机的事件;我不希望发生在亚航,以及我身上。

布兰森和亚航的费南德斯打赌,看谁的车队在F1大赛车中,贏过对方。

输者,就要装扮成空中小姐,在对方的航机上服务。

两位航空公司大老板,也是F1车队老板,竟然玩这个把戏;唉哟哟,没有考虑到其惊悚效果,比起恐怖份子骑劫飞机,有过之而无不及。

好吧,就算是没有被嚇坏,不过,你认为哪一个正常人,尤其是正常男人,能够忍受10几个小时的飞行中,看到一个6尺易服汉,来回走动。

除非同样是易服癖者,否则可能精神崩溃。

在狭窄的走道上,布兰森的庞大面积,会阻挡任何可以行动的物体,而他硕大的臀部,稍一弯腰,就会和乘客的脸部產生亲密接触。

他裙下毛茸茸的双腿,会让你在全程失去食慾,啊,这一点,符合亚航无餐饮的原则。

亚航的优点,除了机票便宜之外,它最主要附加价值,就是机上的空中小姐(中国人称她们为机舱服务员,有点污辱,也太不瞭解空姐的角色)。

和传统服装的马航的空姐比较,亚航空姐是多么的俏丽。她们轻盈的体態,在机上穿梭,仿佛是演出一出芭蕾舞剧,让旅客赏心悦目,使旅程格外开朗轻鬆。

在狭小的飞机空间,如果缺乏美丽空姐营造美好氛围,减轻机舱压力,则恐怕乘客都会患上机舱压迫症。

这是亚航超越马航的原因之一。

不管怎样,马航空姐也算是有水准了。如果坐过欧洲或美国航空,就体验过一群平均体重80公斤的空中阿婶,努力的执行机舱服务员的任务。

基於道德和礼貌,好心的乘客很想与她们调换角色,请她们好好坐下,由乘客服侍他们。

欧美航空公司一再陷入危机,不是没有道理的。

年前,一位国会议员,竟然指责亚航空姐衣著不庄重,裙子太短,领子太低,要求交通部干预。

哇塞,此人不是太虚偽,就是敌视女性;罚他今天乘坐飞机,不能选择亚航、马航、新航,只能乘坐欧美系统的航空,他就知道滋味。

幸好,亚航坚持不向虚偽的恶势力低头,才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亚航可以不供应食物,可以要乘客在暴阳和雨中上下机,但是,不能没有俏丽的亚航小姐。

东尼费南德斯贏了切莫得意;聪明的话,他应该挺著大肚腩,自愿上维珍航空当空姐,让布兰森倒霉一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18

18-11-10 华小建校迁校困难重重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日前宣佈,教育部长已经正式发函,批准雪州首邦市太子岭敦陈修信华小的兴建计划,並將拨款1千700令吉来落实这项建校计划。据日前星洲日报《大都会》报导,当地居民对此都感到很高兴。这的確是值得欢庆的事,因为打从前任教育部长希山慕丁於2006年9月29日宣佈在第九大马计划兴建敦陈修信华小后,这四年来,当地居民都在盼望著这所新华小,但左等右等,等到第九大马计划都过了,还是不见新校舍的一砖一瓦,当地居民都希望这一次的宣佈不会又是一场欢喜一场空。

同样的,对於雪州蒲种居民来说,他们也在盼望著可以马上有一所新华小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好让他们不用舟车劳顿,把孩子送到距离住家20公里的华小就读。根据教总的文告指出,政府早在3年前已经批准彭亨文冬竞智华小搬迁到蒲种,但到现在完全没有进展。据统计,蒲种华小10年前已经开始面对学生逐年增加的问题,但10年来,学生增加了逾5千人,却只增加了一所华小,而且还不是新的华小,而是老远从霹雳州搬迁到当地。

从敦陈修信华小到文冬竞智华小的例子,相信华社心中都会有纳闷,那就是兴建或搬迁一所华小,究竟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完成。柔佛古来华小一校和二校董事长郑孝锥或许最能体会其中的辛酸。古来华小二校的迁校经歷了4届大选,3任首相,4任教育部长,4任马华总会长,也在2008年大选前,高调举行动土礼,但新校舍还是无法如期在明年新学年启用;对此,郑孝维只能表示感到不解,想不通。另一个例子是檳城明德华小正校的搬迁工作,同样和古来华小二校一样的经歷,但更糟糕的是,这所华小的新校舍到现在完全没有动静,早前还有报导说该校的新校地长满了野草。

华小问题层出不穷,的確让人非常不解,因为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华社理应无忧无虑,无需为华小的生存和发展感到担忧,但其实不然。一方面对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坐立不安,担心孩子没有机会受母语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对微型华小没有学生来源,隨时会停办而感到忧心忡忡。

马来发展商献地作为兴建华小的消息让人感到欣慰,然而,华社要求增建华小没下文,搬迁微型华小又遇阻碍,可说是建校迁校困境重重。因此,倘若政府没有落实制度化增建华小和搬迁微型华小的方案,即使是有更多的友族发展商愿意献地作为兴建华小的用途,但华小建校迁校遥遥无期,望著一大片的校地,也是无用武之地。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南方客‧2010.11.18

18-11-10 並非华社想知道甚么歷史

邱家金受委为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成员。记者问感言,他的回答竟是建议华文媒体能为他做个民调,让他知道华社到底想要知道关於华人甚么歷史,华社要问甚么歷史问题。若是华社不清楚甚么华人歷史,就得发问。

身为大马著名的歷史学家,邱家金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华人的歷史是甚么?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歷史位置应要摆放在哪里?这些不正是歷史学家要去探寻、多做功课去研究的吗?为何还要麻烦华文报章来做民调?难道过去的马华史研究是一片空白?是邱教授不知道,还是不愿去涉猎?

暂且撇开西方中心“殖民者的眼睛”和一厢情愿式的“中国视角”华人史研究不提,我国人类学者陈志明就其族群关係理论,早就提出了具体的“本土脉络”华人研究范式。从“本土视角”切入,陈志明关注到华人与土著多数族群之间的紧张关係,並非出自於文化差异,而是起因於社会经济竞爭及其政治关係歷程。

在马来西亚的族群关係问题上,1984年,赛胡先阿里邀集马来西亚各族学者从各种角度探討族群问题,编辑出版了《马来西亚的种族问题、阶级和发展》,亦颇有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所谓“本土视角”,是强调研究华人歷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应该把它放在马来西亚“国家”形成的框架来理解。当代马华学者早已注意到了此研究取向。

由留台校友联合会出版的《马来西亚华人史》(1984),以及华总出版的《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1998),是目前本土中文论述较具份量的两本马来西亚华人史集体论著。另,1985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即今华研),亦出版不少关於华人研究的论著。

在华人史料搜集方面,饶宗颐《星马华文碑刻繫年(纪略)》及傅吾康、陈铁凡合编的3大册《马来西亚华人铭刻萃编》是基本的金石碑铭史料。而许云樵、蔡史君主编《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李业霖主编《太平洋战爭史料匯编》及《奉纳金资料选编》等是华人抗日、蒙难的珍贵史料匯集。《教总33年》、《董总三十》和郑良树4大册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更是丰富齐备的华教资料和论著。

另,近年来,华人地方史研究方兴未艾,颇为热络,例如檳城张少宽、太平李永球、马六甲赖碧清、新山吴华、舒庆祥和笔者等都在田野调查、口述歷史访问和地方史料搜集上,下过不少功夫。而东马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的华人史论述更是丰富。这些地方史料的民间採访和搜集,涉及不少庙宇、传说、民间习俗、社团与文化活动等华人民间文化的资料。

我们的马华史研究成果,虽不能说令人满意,却在强调多元的马来西亚歷史的建构上也並非是“缺席”。当然,这些歷史论著大部份是用中文书写的。如果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有诚意,不妨找人翻译来阅读。或许,我们的华社华团也可以主动出资,找双语人员多多翻译这些马华史论著,提呈给有关当局参考。不要只是讲讲,做点实际工作不是更有意义吗?

更简单地,把今天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课程局编写的歷史课本,稍微翻译或提呈该独中歷史课本的目录,一目了然,就知道我们到底要甚么歷史了。不需劳师动眾再在华文报做民调,我们的心声早已表达,只是有关当局及那些握有歷史权力的官方御用学者有没有或愿不愿意正视罢了?

如果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成员还缺乏双语人才,建议马大中文系主任苏庆华博士、前主任陈徽治教授,还有我们的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都是华巫双语极佳的学术专家人选。再补充一句,正確的国家歷史敘述,也不只是马来人想要知道甚么、华人想要知道甚么的问题。这个道理,相信邱教授也是明白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安焕然‧2010.11.17

18-11-10 哀业界贪婪无厌缺乏道德

弊案缠身的百年老店森那美弊案法证稽查报告已完成,並呈交证券监督委员会与反贪委员会深入调查。在本案案情尚未明朗之前,我们不愿妄加揣测,也无意有所评论。不过有鉴於国內企业违法牟利的事件普遍存在,政府与业者须重视此问题,发起企业道德建设的自律运动,使业者能够自觉的提高道德意识,从根本处减少企业的违法行为。

国內企业逆行违法牟利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花样经常翻新。就以森那美成本超支案件来说,该公司在卡塔尔的油气业投资计划,蒙受5亿2千余万亏损,此外峇贡水坝计划严重也超支4亿5千余万,加上前后的追加超支额,旗下数项重要工程业务的全年亏损拨备额竟高达20亿8千余万;其中13亿亏损在第三季入账,导致森那美第三季蒙受3亿净亏损。这样的一本烂账,当然並非首席执行员下台就能解决,而是调查超支利润到底进了谁的荷包,否则大眾权益就被白白牺牲了。这类案子很多,但遭到法律制裁的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工程造价是否合理,也就是所谓合理价的认定缺乏一定的標准,於是工程超支遂变成“合理做法”。过去政府相关公司的弊案不少,但最后却不了了之,因此许多人对森那美弊案持观望態度。

森那美这家全球种植业龙头企业,近期由於棕油价飆涨,外资对其持股续增,目前营业状况显然未受弊案的影响。目前稽查报告已鉴定涉案人员,希望有关当局能深入调查,並儘快宣佈调查结果及处置方案。

此外,马来西亚生產力协会日前也涉及格拉那再也土地买卖弊案,目前正受到反贪委会的调查。业者经常利用土地买卖违法牟利,凸显土地增值税制有著极大的缺失。由於土地增值税是以土地公告现值做为计算基准,与实际售价的高低无关,只要在同一年度之內,不论售价提高多少,征税价格都维持不变,这无异提供了很好的逃税机会。

其实,买卖土地可以违法牟利並不止於此,有办法的人可以利用特权变更土地使用,一块土地如果由农地或公园预定地变更为建地或商业用地,地价会上涨10倍或20倍,接著就是財源滚滚而来,这是违法牟利最多最快的一种方法。过去雪州地方政府与业者联合操纵社区发展计划,將一块公园预定地变更为商业及住宅用地就是典型例子。变更前用极低的价格买入,变更后则以数倍的价格卖出,买地所需资金则向自己掌控的金融机构借。在完全不花自己本钱,只是利用权位,就能在短短期间內,赚得几百上千万利益。类此五鬼搬运获取暴利的例子,不胜枚举。

吉隆坡股市也是五鬼搬运的好地方,公司大股东或董事利用內线交易炒作股票,放出不实消息影响股价,几块钱股票可以炒到几十令吉,动輒赚进几百万令吉,眾多的散户跟在后面任人宰杀,散户的钱都被吸进股市炒家的口袋里。更妙的是,这些从股市大眾口袋里搬运出来的利得,却无须纳一毛钱所得税,这也是税制的严重缺失。

国內业者违法牟利的手法甚多,以上只是犖犖大者,而事实上越是深入探究业者牟利情事,越是觉得我国企业界之贪婪无厌与缺乏道德。企业人士本是国內所得最高、生活最富裕的一群,无需再从事违法牟利的行径,然而竟然违法牟利蔚然成风,显示其道德墮落已到了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地步。

许多年前香港廉政公署社区关係组成立了“香港道德发展中心”,有计划的协助香港企业制定道德规范,订定有效的程序控制和工作指引,防止贪污舞弊,以及塑造廉洁的企业文化。政府与业者也应有所憬悟,主动发起企业道德建设之类的自律自勉运动,让业者自觉兴起道德意识,从根本处消弭违法牟利行为。廉政公署前处长施百伟正在大马访问,不知政府当局是否有针对此事就教於他?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1.17

18-11-10 摊还高教基金贷款

高等教育部日前开放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让45岁以下,报读终身学习课程的人士申请低息贷款。这对有志继续深造或课余学习的工作人士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然而,这个消息刚发佈不久,就开始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基金局无法收回借贷出去的款项。

诚然,这些人的担忧是有理由的,毕竟大专毕业生拖欠高教基金贷款,已不是新鲜事了。有关当局无法採取有效措施收回贷款,当中的行政程序以及办事不利的原因,绝非局外人所能评论。笔者联想到的只是:为何当局无法从毕业生那里收回这些款项?

若非这阵子高教基金课题闹得沸沸扬扬,相信许多人也不晓得原来还有“预付贷学金”这回事。学生没有申请贷学金却获得预付贷学金?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听到。想当年我们这些贫寒学生,要申请贷款、找担保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至於毕业生拖欠贷款,笔者认为,这种行为说明了毕业生不懂得何谓“饮水思源”。且不论其他友族的摊还贷款的情况如何,身为华裔子弟,饮水思源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美德,俗语不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

可悲的是,笔者近几年接触过一些大学毕业生,从他们口中竟然听到这样的话语:“还高教基金贷款?为甚么要还?我的同学全部都没有还。”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还,岂不是很“笨”?这是甚么心態?这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

再者,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懂得珍惜。据报导,高教基金局会发出预付贷学金,主要是为了减轻家长让孩子入读国內大学时的经济负担,但这么轻易就得到贷款,对学生而言也就视为理所当然了。既然这是我理所当然得到的款项,那我又何需摊还呢?

就好比我国小学生和政府国中的学生,能够享受免费教育,这对他们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心態一旦延伸到大学教育,要向他们收回贷款,就不是容易的事。虽然採取法律行动並非上策,但对於那些冥顽不灵、迟迟不还贷款的毕业生,却是唯一的方法。

总括而言,摊还高教基金贷款,是那些曾经因为这笔贷学金而能够安心求学的毕业生们应该履行的职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这是一笔上万元的贷款。如果每个人借了钱都不还,那以后的学子还有机会享受到这样的便利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慧嫻‧2010.11.17

18-11-10 谁输谁贏?

昨天是哈芝节假期,大清早却在公司门外遇见几位朋友。一问之下,原来他们不是去上班,而是约好了要去新加坡赌场“消遣消遣”。

除了天天出发的“阿嫂兵团”,趁周假或公假到新加坡的两个赌场赌两手,就好像天天要刷牙冲凉那样,已成了很多柔南人生活的一部份了。

更夸张的是,一位从北马远嫁到新山的女亲戚,竟有40多年不见的一群小学同学,共乘“赌巴”而来,约她到名胜世界赌场相聚。赌场居然成了老同学的聚会场所,这也算是一大“传奇”吧!(註:“赌巴”是指那些专程载送赌客去赌场的巴士,是柔南近来最红火的新兴行业。)

上週五,新加坡《新明日报》在一则有关赌场第三季业绩的报导中,刊出了一张“赌巴”的相片,极尽讽刺性的说明如此写到:乘坐旅游巴士来新赌场的马国阿叔阿嫂,对名胜世界贡献不少。

名胜世界是新加坡最先营业的赌场,母公司是我们熟悉到透顶的云顶集团;另一家赌场叫金沙,母公司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

这两大赌场的第三季业绩都非常傲人,名胜世界的营业收入为7亿3千200万新元,税前盈利达3亿4千650万新元;金沙的营业收入为6亿3千100万新元,税前盈利达3亿1千500万新元。

(注意:这是新元,兑换成马幣,必须乘以2.4)赌场生意有多么好赚?这笔账,只须懂得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以计算出来。

第三季从7月开始,至9月结束,共有92天。以此计算,名胜世界的日均收入为795万新元(1千908万令吉),金沙则是780万新元(1千872万令吉),合计1千575新元,折算成马幣,就是3千780万令吉!

整体而言,这两家赌场在第三季的总日均收入(1千575万新元),比第二季(1千520万新元)还要更一层楼,即略增了4%。

赌场赚得愈多,意味著赌客输得愈多。

赌场愈是赚个满堂红,赌客愈是输到脸青青。

这些道理,白痴都知道。但彼岸的名胜世界和金沙日夜猛送秋波,南部的阿叔阿嫂饱受诱惑之下,很难不怦然心动,既是近水楼台先得“赌”,也是近水楼台先得“输”!

澳门赌王何鸿燊说过:如果来赌场的人都是只赌三把就走人,那么葡京赌场早就关门了。言外之意是说:不怕你贏,就怕你不来。

自以为小赌怡情的阿叔阿嫂们,请好自为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1.17

18-11-10 从根源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

雪兰莪州4天內发生两名少年行劫被开鎗打死事件,在第一宗事件,警方开鎗击毙3名抢劫油站復袭警的罪犯,3名死者的年龄只有16、20及22岁。数天后,又有一名17岁少年抢劫民宅遭屋主开鎗打死。两宗事件除了反映治安不靖,犯罪者年龄更引起社会对罪犯趋向年轻化的现象感到忧虑。虽然,青少年犯罪是许多国家面对的问题,但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案不断增加的现象,已臻非常严重而必须正视的地步。

根据统计,今年1至4月18岁以下少年犯案例多达1千817宗,比起去年同时期的1千343宗增加近三分之一,其中有604宗涉案者是学生,他们所犯的罪行,严重的有谋杀、强姦及结伙持军火抢劫,普遍的有抢劫伤人、偷窃、偷车、攫夺或破门行窃等等。单是今年首4个月,就有18宗谋杀案和198宗强姦案,涉案年龄介於7至18岁,情况极令人担忧。

十余岁少年,智虑未臻成熟,本应还在学校学习,何故竟有骇人听闻之暴力与犯罪行径,滋扰社会安定,其是否与家庭结构、家庭动力与社会学习等有关?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国家的栋樑,它佔据我国人口的41.5%,是最大的人口群,如今这个人口群体竟属於高危险犯罪群,如何避免青少年犯罪问题进一步恶化,不仅是家长、师长和社会的责任,政府更是责无旁贷。

人性本善,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导因和根源,应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疏失所致。家庭破裂,特別是父母关係恶劣,或长期以暴力教育孩子的结果,將使孩子对父母的愤怒,转化为对社会抱持敌意態度和叛逆行为。此外,问题少年之中,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歷,不是成绩中下或者完全跟不上,或从未受过师长表扬,便是中途輟学,整日无所事事,一旦在社会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便走上犯罪的道路。

城市家长终日为生活奔波,对孩子缺乏关怀而疏於管教,也导致青少年因为精神空虚,或出於好奇心、报復性或虚荣心,並在旁人纵恿之下,一时逞强而铸下大错。举凡强姦、性侵犯、群殴或伤人等案例,多数是属於突发性和隨意性,因年轻气盛而结伙一起犯案。

在首都及其他城市地区,常见男女青少年成群结队在购物中心、公园或街头閒荡喧闹,旁若无人,他们或破坏公物、或抽烟吸毒、或在晚间飆车等等违法行为,倘若没有及时制止,很快就会胆大妄为,演变成严重犯罪行为,上述两名少年结伙抢劫,便是典型例子。我们认为,要制止青少年犯罪行为恶化,警方务须严强取缔行动,对他们產生阻嚇作用,等同制止他们犯下更严重的罪行。

然而,处理青少年犯罪问题,还须从根源著手,父母和师长必须尽其教育、辅导和关爱孩子的责任。

灌输孩子正確的道德与价值观;至於社区组织或宗教团体,亦可通过主办讲座会、文化与康乐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以提昇思想和充实他们的心灵,防止他们涉及不正当的活动。青少年犯罪问题无法解决,则社会治安问题將继续滋扰民眾,影响社会安定。这是政府各部门集思广益的时候,寻找对策並採取防范行动,减低青少年犯罪率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1.18

18-11-10 微型华小问题未解决

教总最近公佈了从5月至9月期间对国內微型华小展开资料收集和分析整理的工作的调查报告,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各相关资料的呈现,让华社能进一步瞭解及关注这些华小所面对的问题和发展概况。当然,教总也希望这些资料可以作为各个相关单位和团体在协助微型华小发展方面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这份调查报告引来了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的驳斥。

魏家祥认为教总的调查报告指微型华小得不到教育部拨款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教育部从1999年起至今年一直都在积极帮助微型华小。他强调,教育部去年已解决国內大部份微型华小面对的问题,其中约70%学校已得到拨款,款项数额从2万至80万不等。他也披露,包括东马一带,82所学校当中,已有65所得到教育部拨款,今年內,该部已协助20多所微型华小搬迁。

当然,以准確率来说,教育部的调查报告,自然会比教总的资料收集分析来得准確。吃公家饭的校长对於教总的资料收集当然是比较鬆懈。不过,这份调查报告倒是揭露了华小常年累月面对的两项问题:那就是硬体设施以及师资不足。

根据教育部截至今年1月31日的统计,全国共有1千291所华小,其中微型华小(学生人数少於150人)佔了540所,也就是佔了总数的41.8%之多。在540所微型华小中,教总的问卷调查得到了396所的回应,而其中有252所学校表示都面对种种硬体设备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处於危楼的状况、面对白蚁侵蚀、校舍破烂陈旧需要维修,以及校舍不敷应用等种种问题。姑不论所谓的危楼是否校方在调查问卷中夸大其词,而非来自公共工程局的鉴定,倒是反映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那就是这些校舍都已经陈旧破损、亟需维修翻新或重建。

校舍用久自然会陈旧破损,让人困惑的是,教育部常年累月都没有维修这些陈旧破损的校舍?虽然副部长指出,政府在2009年曾经直接拨款予551所华小董事部,若包括另外近200所的全津华小,这意味大约70%的华小已个別拿到款项,进行各方面的维修工作,显然,这些拨款还是不够,即使有多所华小自认亟需维修翻新或重建。

其中也说明了全津贴与半津贴学校的差別待遇。我记得曾经到过一所坐落在靠近龟咯、偏远没有水电供应,而且只有数十个学生的破旧微型学校,一夜之间在大马计划下重建成为一座3层楼的新校舍,就是因为这所学校是全津贴学校。

倘若这540所微型学校都是全津学校,或者政府取消全津贴与半津贴的区分,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校,或是快速批准微型学校的迁校,相信很快我们就能够相信,副部长所说,教育部已解决国內大部份微型华小面对的问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洪祖秋‧2010.11.17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17-11-10 培养国民歷史观

歷史学家邱家金希望华社能告诉他,我们想知道有关华人甚么的歷史。邱教授问得挺妙,却也问得挺对!

妙是在於他是歷史学家,职责不就是钻研歷史,再通过专业和客观判断,告诉我们歷史的真相吗?问得挺对则是歷史太复杂了,范围甚广,华人在这片土地上的事跡,涵盖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等领域,到底哪些该被写进学校歷史教科书,为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颇费思量,不如由华社亲自解答,想知道甚么歷史吧!

如果是针对歷史教科书的问题,华社的意愿其实十分清楚:不应片面呈现部份歷史,某些史实基於政治因素被刻意刪除的现象不应出现,內容不能似是而非,易引起爭议。邱教授只须在国家教育咨询理事会向政府反映这些原则即可。

平衡的歷史教科书內容能让各族学生互相欣赏、尊重彼此的贡献,纵观世界各地的歷史教科书,都是体现国家对青少年歷史观、国家观培养的大方向。我们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乃在於,种族政治的根深蒂固,导致歷史的撰写及呈现,都逃不开种族框框的桎梏。我认为教育部欲重新编写歷史教科书,可以参考美国:本国歷史和世界歷史兼收並重,既平等均衡客观地告诉学生们本国的社会发展歷史,也描述世界各大文明对本国歷史的影响和促进。马来半岛的歷史在回教和西方殖民地之前,乃深受印度文明影响,这一块歷史似乎被忽略了。

歷史课和教科书的功能在於为学生打稳基础,除了课文內容,我们应更关心歷史课是怎么样上的。照本宣科,在將来的SPM考试中及格,並不能塑造有歷史观的国民。这种歷史观苍白的现象正普遍笼罩著整个大马社会。

这一片苍白还须歷史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甚至田野调查工作者不断著书和透过各种文献或者讲座来填补,餵养並提昇大马人的歷史观。

邱教授说,歷史不是详述过去的事,而是现在,现在有甚么不明白,通过歷史就能找到真相。这话很对。问题是,歷史学家如邱教授在为教科书提供意见之余,又为大马人撰写了哪些其他的歷史著作?

我认为社会学者法立诺的著作《老师没有教会你的事》,填补了学校歷史教科书本国歷史不足、片面和偏颇之处,並且透过现在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剖析歷史,即从歷史找到真相。我认为法立诺的著作非常有用,引导读者用更客观和开明的眼光看待本国歷史。我读完了该书,不禁掩卷嘆息,法立诺怎么没当上我的歷史老师?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11.17

17-11-10 布兰森与小丑

一个大马F1(莲花)车队首次参与大赛车,在十二个车队中,取得第十一名,聊以自慰的是,比另一支新车队―维珍车队好一点。

莲花车队精神上的胜利是和维珍老板布兰森爵士的打赌贏了,布兰森必须穿上亚航空姐的制服,为亚航乘客服务。

大家可以想像布兰森穿上空姐制服的滑稽画面,很多人也会响应这个从“吉隆坡飞到伦敦”的慈善活动。这是一个紧张F1赛季的小插曲,对两个廉价航空公司的老板来说,不只是愿赌服输,还是一个很有噱头的宣传机会,用钱都买不到。

有人可能认为,布兰森这样的大老板,扮成空姐、为乘客服务实在太丟人了。亚洲人都有这种想法,老板高高在上,怎能扮成小丑?

布兰森就是典型的西方不拘小节的创业家。他不介意利用自己的高知名度与曝光率,替自己旗下公司作宣传。他曾经只穿三角短裤和美国肥皂剧《海滩护卫队》的女主角帕美拉.安德森合拍维珍健力饮料的广告;他也试过和20个几乎全裸的模特打著“所见即所得”的標语,为维珍手机促销;为了帮维珍航空做宣传,他可以化身鸟人,在天空中飞翔11米。扮空姐,只是小儿科。

在1970年靠邮售音乐带起家的布兰森,堪称当今最富传奇色彩和个性魅力的亿万富翁。

他少年时代曾患有阅读障碍症,后来却被评为“英国最聪明的人”;他高中輟学,却亲手创办了一份具影响力的杂誌;他被认为是全英国最傲慢的暴发户,却可以为了世界和平的理想驾著战斗机亲赴巴格达解救人质;他热爱冒险和美女,却同时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被人认为浪荡不羈,却拥有女王亲封的爵位;许多人崇拜他,封他为偶像,他却崇拜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这种富有冒险、浪漫精神的创业家,在大马是凤毛麟角,亚航首席执行员东尼费南达斯是其一。政府应该栽培有勇气开拓事业的年轻一代,让需要人扶持的大学生以布兰森为榜样。

谈回F1运动,这確实是有钱人的玩意儿。布兰森有26亿英镑的財富,成立车队就好像买一架玩具车;大马公司不是暴发户,却也乐此不疲。

因为和普腾闹出官司,东尼费南达斯的车队下个赛季可能会以新名字出赛,而根据报导普腾也有意购买雷诺车队的25%股权;大马可能有两个车队,再加上国油赞助的马赛地,缔造了F1的歷史。

莲花车队是陪太子读书的级数,改头换面会不会更好,拭目以待。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11.16

17-11-10 笫三条路?別瞎搞了!

第三势力?第三条路?

再益这一闹,一些人就提出了这个概念。

彷佛再益退出公正党和民联,就可以开创国阵和民联之外的第三股势力,走第三条道路。

对知识一知半解,是很危险的事。

大马的政治进程,还在建造第二条道路的阶段。民联的路还在婴儿学步,东倒西歪,前景堪虞。

两线制还未完全成形,就想搞个三线制,哇,简直是超英赶美。

英国两党制形成200年,保守党和工党(以及它们的前身)交替执政,第三股势力一直没有空间;直到今年,保守党和工党都表现不济,才让自民党(Liberal Democrat)有机会伸出半个头来,藉机和保守党组织联合政府。

而美国开国至今,民主党和共和党(以及它们的前身)佔据两边江山;茶党固然有些影响力,不过,它只是依附在共和党右派的幽魂,距离第三势力还很远。

以今天大马的情况,国阵是第一条路,也是南北大道;从新山通到黑木山,除了佳节热潮之外,一般上是通行无阻。要收多少过路费,基本上由它决定;不满意的话,阁下可以不使用大道。

民联是第二条道路,也是交替公路,一路上坑坑洞洞,路牌不清楚,方向有待確定。

车子走在这种道路,经常会爆胎,有时会迷路;路况急待修补提昇,但是,需要时间和很多的努力。

民联的理念需要整合,组织要扩大到城市以外的地区,施政能力要超越炒课题的本领,主动出击要凌驾等待国阵犯下错误。

这是道路提昇工作,而再益的任务,如同道路高级工程师。人们期望他的协助下,第二条道路可以提昇为高速大道,和南北大道並驾齐驱。

奇怪的是,这位高级工程师没有改善第二条路,反而挖洞拆柵破坏路牌,搞到道路更加难行。

然后,他说,第二条路不行了,他不玩了。

他要成立新党,组成第三股势力,走第三条道路。

把第二条路的的部份建筑材料、技术人员、使用者等等,搬到不存在,也不可能成形的“第三条路”去,只是在浪费资源。

或者,他应该掛起L牌,在驾驶学院学习如何开车和使用道路。

真正的“第三条路”不是这种瞎搞。先去读一读英国政治社会学大师纪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第三条路》(The Third Way)。

它阐述的是建构新的思维,核心价值是合作与融合,以期能够带领社会迈向民主、和平与平等,实现真正的公民社会。

第三条路是一种理念的道路,不是失意和投机政客的道路。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17

17-11-10 嫌犯的尊容

嫌犯被押上法庭申请拘留令或被告上庭面对聆审,通常出现两种场景,有的坦荡荡面对媒体的镜头,从容就“摄”,不当一回事;有些人即使被判罪入狱,也喜怒哀乐不形於色,坦然以对。最近因私运受保护野生动物而被提控的一条好汉,就是这副模样,他如此淡定,可能与曾经在外国被判入狱的经验有关。

但是,多数时候,一些嫌犯或被告上庭,会用一切可行的办法把本尊遮掩起来,有的惊恐万状左闪右躲,狼籍不堪:有的由亲友护驾抵抗摄记的镜头,甚至对摄记动粗泄怒。有的对容貌防曝早有部署,让媒体无从窥摄。近期庭史上,也许是卷涉蒙古女郎炸尸案的被告面目保密功夫最到位,这3名原任警察的被告得助於官官相护,在押送进出法庭的时候,都蒙著脸,五官从未露馅。在台湾,黑帮份子行凶廝杀被押上庭,普遍上都想在江湖上搏出位的现象,任由媒体猎取镜头。

司法界有一句鏗鏘有力的经典名言,意思是说:在法庭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每个人都是清白的。也许受到这迷思的感染,报章都自我规范,把被告或嫌犯的眼睛加工遮掩,也就是打马赛克,用以维护被告的权益,以免被公眾未审先判,当作罪犯看待。但这种“传统美德”,也会斟酌情况稍有越諭,比如多月前姦淫多位女学生的老汉,以及涉嫌把女富商等4人焚尸的律师嫌犯,他们在被警方押往肇事现场时的图片,都没有遮脸,心理上似乎存有揭恶扬奸的心態。

如今,报章已经可以摆脱这一枷锁,放胆刊登嫌犯的照片,因为高庭最近作出具有指標性的判例,认为嫌犯一旦带上法庭就自动丧失隱私权,可任由读者观看尊容。

6年前,在诺丽达命案被当作嫌犯的芬兰產品营销经理米高,起诉新海峡时报图文並茂刊登他的照片而提出誹谤的诉讼,法官刘美兰裁决他起诉索赔2千700万令吉无效,反而须赔偿9名答辩人15万令吉。

法庭认为,报导中,起诉人被列为嫌犯是一项事实,而非凶手,不构成誹谤。任何人被押上庭已不属於机密资料,其照片自动丧失隱私权,不受任何法律所保障。

上述判例,已消除各语文报章长期心存道德上和法律上的自我压制,今后可以刊登嫌犯的姓名和照片,不必顾虑到吃官司的后果。而今后读者阅报时也可以获取更大的知情权。问题是,那些上庭的嫌犯如果有所避忌本身的面貌无所遁形,便得使尽法宝跟摄影镜头玩躲猫猫的伎俩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放‧2010.11.16

17-11-10 校长为何流泪致歉?

日前阅读报纸封面刊登关丹培才华小校长因学校全A人数减少而落泪的照片,心中好生失望,对校长,也对报纸!

首先,我尝试同理吴校长的心情。学生表现欠理想,身为校长的感觉失望和难过是难免的,但向家长、教师、学生致歉的理由是甚么?要在公共考试中考获A,其影响因素是很多的,除了教师的努力,也需学生的勤学,还要看考题的难易度、批改者的主观性、考生在考场上的状態等等。

校长要针对哪一方面表示自己的歉意呢?

再说,全A人数减少,就该这样全校愁云惨雾吗?那二十几位考获7A的学生可以笑吗?考获6A的学生就不优秀吗?考获5A的都没有努力过吗?全校学生多少人?学校的希望只在那些应拿全A的几十人身上?校长老师一时感触、情绪失控,可以理解,但这一哭一致歉,隨著报章刊载呈现全国读者眼前,已做了错误的示范!

再说报纸刊登这样的头条照片,是想向读者传达怎样的讯息?

教育改革的呼吁言犹在耳,全A的追求继续发扬光大!任何事情,过犹不及,我们无需压抑对好成绩的追求,为考取好成绩而努力也绝对有其合理性和正当性。

经过努力而取得7A佳绩值得庆贺,大家也应给这些同学肯定和祝福;但是,7A不应该是学校及整个华社过度强调追求的目標。

教育工作者应有这样的心理建设,媒体也应扮演积极的角色;比如內页报导身体有缺陷的学生仍努力向学,克服万难考取佳绩,就很具鼓励性和启发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苏燕卿‧2010.11.17

17-11-10 从马来商家献地说起

马来屋业发展商献地建华小的新闻,成了报章的头条新闻。

或许,8英亩土地对屋业发展商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或许,马来发展商捐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华裔到来购置產业;或许,发展商確实瞭解华教的苦处,诚心想为华教做点事……。

无论是基於何种理由,献地的行动,还是受到肯定和感激的,尤其在眼前一些马来人种族主义思维仍很普遍的社会,马来发展商为华教献地的行为,实可做为各族人民的楷模。

华教课题向来是华社心中一个难解的死结,政治人物深諳这个简单道理,却始终无人能一劳永逸地替华社解开它。

华教课题沦为政治人物的一页课文,必要时照课文上的內容唸读即可。

即便是马华总会长蔡细歷也不例外,谈及增建华小与迁校课题,洋洋洒洒数千言,看似华小垂危情况受到关注,细读之下,却是毫无新意。

“新生增加”,是老问题;“华人人口密集地区必须增建华小”,华社比政府更明白这个道理;“微型华小面对关闭危机”,更是华教工作者多年的口头禪。

马华总会长针对华教的困境与前景的看法,难道只能老调重弹,拾人牙慧吗?

2008年之前,全国增建或迁移多少所华小,已成歷史数据,不必再谈;我们只想知道,2008年之后,前马华总会长黄家定与前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宣佈增建的6所全新华小与搬迁的13所微型华小,迄今建了多少?搬迁了多少?

在2008大选前获得承诺,会增建、会搬迁的华小,至今很多还在痴痴地“等待”之中。有些等迁校公文、有些等土地易名手续、有些等图测批准、有些等建校拨款、有些等土地转用权……,等至校地都变成杂草园地,旧校舍变成了危楼,华社和华小师生还在焦虑地等待中。

政府不拨地也就罢了,华社自己找到校地,却还要面对当局的各种拖延和迟误,以致增建或搬迁的华小陷入迟迟不能动工的困境。

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不加强行政效率,屋业发展商即使捐献再多土地或保留再多华小校地,也无济於事。与其陈腔滥调谈论马华如何捍卫母语教育、教育如何如何重要,不如务实跟进和监督各华小建筑和搬迁的情况,否则,只有土地,没有校园,又有何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0.11.16

17-11-10 学华语靠自觉

读到安焕然君的文章〈华人当然要学华语〉,就有种“遇知音”的感觉。的確,华人学华语,出自一种自觉、一种对自身语文的尊重。没有那分使命、那分自觉的人,就会说出“华语很难”、“华语学了也没用”等的理由,从而不学华文。

身为华文老师,他们潜在的使命又是甚么?那决不是教会学生一些不实际的语法及语文知识。就如安君所说的:“‘贺卡被我寄给新加坡的表妹’等的句子,那是甚么华语?学来做甚么?”好一个学来做甚么?我个人完全赞同!我认为:华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华文!只要喜欢了,老师就算不教,学生也会去钻研;就算没老师教,他也会在閒暇之余多读多看,甚至多写。如果遇上真的不諳华语的学生,老师也要能激励,甚至要看到他们“很努力”地在学习华文的一面。这样才能算是一个华人!

在本地,许多文章写得好的人,他们的本科都不是中文。本科是中文的学生,不知是不是因学得越多,越自觉渺小,所以下笔如千斤重,比不上一些胆子大、不拘於句子文法的学生来得有成就?故此,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中文,不二法门就是让他们爱上书本,让他们自己在浩瀚书海中汲取自己属意的养分,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果教师只能在他任教期间,让学生喜爱上华文,他也有不错的华文成绩,但毕业后没多少年,这个当年热爱华文的学生就全然忘了母语,甚至还会“不惭愧”的回来告诉你:老师,我今天很少用华语了,很多字该怎么写都忘咯……对我来说,这样的教学成就是短期的,这样的学生,也不可算是华人。身为教师,尤其是华文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自发性、自觉性的爱上中文,並长久保鲜,才能算是尽了最大的责任。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瑞芳‧2010.11.16

17-11-10 国民型中学自力更生

多个文教团体,包括隆雪华堂、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教总、林连玉基金和校友联总等正积极筹办“国民型中学问题与挑战研討会”,据悉,研討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促成国民型中学董事会组成一个联合会,以解决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种种问题,这对华教而言肯定是带有积极和正面的发展。

然而,霹雳和檳威华校董联会却认为此举是分裂华教,因此强烈反对国民型中学董事会组织一个联合会。

“国民型中学问题与挑战研討会”工委会最终也为显示尊重有关方面的意愿,而刪除了催生国民型中学董事联合会为宗旨的事项,这是令笔者深感到失望的。笔者也对於一些华教团体把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国民型中学董事部解读为企图要成立另一个董总的说法感到非常纳闷和不解。

国民型中学虽然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公平对待。对政府而言,国民型中学只是属於政府资助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半津学校,因此,教育部只是负责学校行政和教职员的薪金,其它事务如维修校舍,甚至搬迁等都是董事会自行负责,例如近期教育部就表示,尊孔国民型中学是政府资助学校,因此校地和建校费用都必须由董事会负责。

自接受改制以来,国民型中学的地位就每况愈下,一方面得不到政府的资助,还要处处被刁难,包括华文节数减少、没有被列为正课、不諳华文者掌校等等,在不公平的制度下,使到国民型中学成为四不像。另一方面,与独中相比,国民型中学也得不到华社的关注,甚至被形容为华社的私生子。因此,数十年来,国民型中学唯有依靠董事部,家协和校友会的支持,自力更生,使到国民型中学在重重困境中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目前国民型中学的董事会都是各自为政,若董事会组织健全和强大,这肯定有利於学校的发展,包括一旦教育部调派不諳华文的校长前来掌校时,董事会可以加以拒绝,以捍卫国民型中学的权益。由於没有一个组织结合所有国民型中学董事的力量,再加上一些国民型中学的董事部组织不强,身为公务员的校长又难以违抗教育部的指示,因此,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才建议全国各国民型中学董事会可以组织一个联合会,以进一步加强爭取国民型中学的权益,这也获得多个文教团体的认同和支持。

事实上,国民型中学董事组成一个全国性组织,只会更有效爭取国民型中学的权益,包括维护董事会组织与主权,何来分裂华教呢?虽然研討会主办当局已经刪除了催生国民型中学董事联合会为宗旨的事项,但是,基於这是关係到国民型中学的切身问题,而全国78所国民型中学董事部才是决定是否要成立全国性组织的关键团体,因此,笔者认为,全国所有国民型中学董事部应主动参与“国民型中学问题与挑战研討会”,並在研討会上从种种角度来深入探討成立国民型中学董事联合会的事项。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南方客‧2010.11.16

2010年11月16日星期二

16-11-10 “河蟹”社会的反思

《南洋商报》上周四(11日)封面版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画面和说明: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夫人米歇尔参观了印尼最大的回教堂。美国第一夫人还披上头巾,连脚趾也不外露,以示尊重。

发达和先进国家的人民毕竟是比较宽容和开明的,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就不同了。

昔日四六精神党主席东姑拉沙里在1990年全国大选时,统领回教党和行动党,以“人民阵线”旗帜和国阵对决,却在投票日前夕被马来报章刊登他到东马拜票时,戴上一顶绣有十字架花纹的卡达山族帽子图片,遭巫统大肆攻击为“民族、宗教叛徒”,结果功败垂成。

教育界也玩弄种族

同样的,前马青总团长纪永辉挟副部长之尊在1986年大选时,竞选吉隆坡新街场区国会议席,也因对手散播一张头戴“宋谷”帽在王宫接受元首册封的照片,被攻击为“出卖民族尊严的人”而饮恨沙场。

我国政客善于玩弄种族与宗教课题,绝对是马来西亚Boleh!如今在民间从事神圣的教育工作者,似乎也不甘寂寞。

今年8月,在马来西亚半岛南北两端,有两个国中校长“动口”辱骂华、印裔学生,发表种族性极端言论,因为学生在斋戒月期间聚在一起吃早餐,被指责对回教徒不敬。

10月中,在东马砂拉越州又发生国小副校长“动手”鞭打携带猪肉香肠炒饭上学的小学生手掌十下,因为那是不被允许带来学校享用的非回教徒食品。

我的网友们近日针对此事议论纷纷。有者质疑,该国小(圣汤马士国民学校)是基督教会学校,而非回教学校,何以如此偏颇?

掌校者动口又动手

另一人披露,在马六甲有某所姑娘堂教会学校,被训令将所有教室内的十字架拆走。

又有一位指出,他当年就读的怡保男英华中学,校徽有一个十字架,如今已不复存在。

当前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发生了国中与国小的掌校者动口又动手,涉及狭隘和偏激的种族主义或宗教狂热思想的事件,如果这都非偶发个案,而是冰山一角,难道不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失败?政府宣扬爱国精神和国民团结的努力的失败?

宗教排他性愈严重

曾几何时,我国宗教的排他性立场越来越严重,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包容、宽厚、仁慈?难道这就是我们这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所要追求的“和蟹”社会吗?

谐音“和谐”的“河蟹”是当下中国大陆热门的网络用语。中国当局从2005年开始提出了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可是,大多数中国年轻网民认为,大陆已变成只允许“和谐”的言论,禁止“不和谐”的言论,才是当局宣称的所谓“和谐社会”。

由于中国实施严厉的网络审查制度,导致很多大陆网民的部落格和论坛被封禁,而这种情况就被大陆网民戏称为“被和谐了”或“被河蟹了”。

河蟹隐喻横行霸道

此外,“和蟹”也暗喻掩盖负面消息、控制新闻和言论自由的行為,以及有螃蟹“横行霸道”的意思。

如果我国也出现如此“河蟹社会”,那么2020年先进国宏愿中的首要目标,即各民族和睦共处;创造拥有自信、道德修养和自由的大马社会,还有望实现吗?

奥巴马在印尼说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缺乏自由的繁荣是另一种形式的贫困。”

问当今世上,哪有一个在“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方面贫困的国家会繁荣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刘泰安 20101116

16-11-10 开明态度发展华教

关丹一名巫裔发展商献地八英亩,作为兴建华小用途,这不啻是令华社及华教界振奋的消息。

这家名为尚城(KOTASAS)的巫裔发展商,在距离关丹市区不远处1500英亩发展蓝图中,拨出22英亩土地兴建中小学,其中八英亩属华小土地,可说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好事。

政府最近宣布,在超过3000间住宅以华人为主的新兴房屋发展区将兴建华小,以便应付华社需求,只是,政府至今仍是天桥耍把式,光说不练。这位巫裔发展商却以实际行动,在庞大1500英亩发展计划中保留华小地段,确令华社感触良深。

截至今年1月杪的统计,我国共有1291所华小,其中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占了540所,约为百分之四十八左右。微型华小的比例,真切说明了我国人口城市化,华裔对华校需求的窘迫实况。

我国各大城市,华小不足情况严重,城市地区华小学生人数爆满,硬体建设每每不敷应用。

在国家教育单元化政策之下,政府致力强化国小而没有公平对待华小的发展,城市华小经年累月自行筹款扩建,形成华社沉重的经济负担。在乡区,微型华小从设备到师资也面对种种的困境,这些都是华教界非常严峻的考验。

华教在我国近二百年的发展一直风雨飘摇,华社不屈不挠的奋斗,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但千丝万缕的问题和纠结,始终令华教界无法释怀。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开放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与大格局,周边许多之前对中文封锁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纷纷采取开放政策,鼓励各自的国民学习中文,以便加强进入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竞争实力。

1965年,印尼发生政变,苏哈多将军推翻苏卡诺上台执政,他颁布数十项排华反华法令,剥夺华人作为印尼公民应享有的政治文化权利,强迫华人放弃本身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要求印尼华人放弃中文名字,改用印尼化姓名、不得在公共场所庆祝华人宗教和风俗节日、关闭全印尼667所华文中小学和所有华文报纸和华人社团。

1999年10月瓦希德总统上台,印尼走上民主化进程,取消长达32年的歧视措施,立法保护华人、允许华文教育复兴,甚至将华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主流,与英语、日语同列为第二语言。

全世界都在改变,我国政府必须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摒弃现行单元化教育政策,秉持兼容并蓄态度,塑造具有多元精神为核心价值的教育政策,让各族母语教育公平发展,既可解决当前华教所面对的问题,也真正体现多元特色的一个马来西亚。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01116

16-11-10 她的姿態依旧

“她面带笑容,没有流泪,双眼散发光芒,精神很好。虽然化了淡妆,但她看来仍很年轻,完全不像一个已届65岁、过去22年失去自由的女人。”这是一名记者上週六在昂山舒吉寓所外目睹她再次走向人群的印象。

屈指一数,她上一次公开露面已是7年前的事了。虽然失去身体的自由,但靠著有限的通讯管道及阅读,她坚守心灵上的自由,禁錮的岁月並没使她枯萎凋谢,除了眼角边的鱼尾纹刻度稍微深了一些,她真的与上一次或再上上一次露面时一样,神采依旧。

在BBC网上听到她的访谈,英文带点英国腔的她自谦是民主工作者,对过去没有怨恨、没有恼怒、也没有气馁,直说要先亲耳听听人民的声音,瞭解民眾所需,飞扬的语调,儼然一位满怀理想的女青年。

很多人都说军政府此刻释放她,是有感她的影响力式微,对缅甸军头已不具威胁性。如果真这么想,军政府可能就太小看她了。舒吉在缅甸人心中,不只是一个奇女子,还是一个象徵希望的符號,她的一切依旧牵动人心。看看她获释当天,家门外聚集的人潮就可知,缅甸人民並没有遗忘她,即使媒体没有大事报导她將获释的,民眾依然知道、依然到她家去守候,期待再见她一面。

外界期盼舒吉像曼德拉获释后一样为缅甸带来巨大变革,但她不是曼德拉,她从不想做一位轰轰烈烈的时代英雄,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推动民主。

多年前,舒吉接受英国《经济学人》访问时,曾將自己比做钢线,她说,钢线看似纤细柔软,却能屈能伸,不容易断;玻璃棒虽然挺直坚硬,但可能一击即碎。军政府一直都想把她变成玻璃棒,但这么多年来都没得逞。

那一天,她走向人群,紫色的罗衣裹著她单薄的身体,没有说太多话,只是带著微笑使劲地向等待她已久的群眾挥手,姿態依旧,还是那一条折不断的细钢丝。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1.15

16-11-10 反贪“三力”

原本大马的“打工皇帝”应是银行首席执行员,在爆出移民局贪污案后,这个头衔应该颁给移民局高级官员。

警方的调查发现,一名涉嫌人口贩卖活动而被当局援引內安法令扣查的移民局高级官员,过去10年在泰国银行收藏了900万令吉,他还拥有数辆豪华轿车及房產。

10年刮了逾千万,还有甚么工作这么好赚?7名官员利用职权贩卖人口敛財,不只破坏国家声誉,也是对政府把打击贪污列为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的讽刺。

为了“洗刷”移民局的污名,该局新总监阿利雅斯新官上任三把火,实行十大肃贪措施。

十大措施包括禁止柜台和值勤官员使用手机、官员不能携带超过30令吉的现款及值勤官员每3至5年调职。禁止官员用手机能够遏止向不法集团通风报讯;不能带巨款,可制止收黑钱;调动职务,避免官员和不法份子打成一片。

这些肃贪措施看起来是天衣无缝,但犯罪活动往往防不胜防。现在连內安法令都出动,官员应该循规蹈矩了吧?有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了;不要忘了人性都是贪婪的,利字当头,谁不动心。

不要说10个措施,就是一百、一千个措施也会有人贪污。一些部门的主管可能认为对反贪已经做了很多,现在不知道还能够怎样做,才能够遏止贪污。

其实,反贪污的工作是永不停止,也不能够嫌多。大马贪污问题严重,就是反贪的力度还不够,比如数年前无效驾照课题闹翻天,反贪污局还採取一些行动,不用多久就不了了之。最近陆路交通局官员又闹出收取66万令吉款项的丑闻。

至於备受瞩目的巴生港自由区弊案,法庭昨日的判决意味著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审结。此外,总检察署在数宗大案的败诉,也打击反贪的士气。

而移民局官员的贪污案显示贪污问题恶化,以前只是在国內贪钱,现在却可能和国际犯罪集团勾结,把黑钱移到外国。

所以,肃贪行动应该升级,不要只沦为纸上谈兵。

首相署去年12月在“政府转型计划开放日”,公佈了4项打击贪污的措施,包括公开所有政府採购计划和私营化合约、改革政治献金制度。现在只有制定保护吹哨者法案及公开贪污犯名单达到指標,其余承诺还未兑现。

反贪除了要有精干有效的反贪队伍,还要高效率的司法作为后盾。要成功反贪,必须要建立“惩治力、遏制力和威慑力”,有了这三力,自能瓦解贪腐文化。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11.15

16-11-10 不退不休的李光耀

经歷丧妻之痛的新加坡內阁资政李光耀在沉寂了好一阵子之后,最近高调亮相,並公开表示,他乐意参加来届大选,从而粉碎了外界对他的种种传言。

李光耀的妻子柯玉芝在上月2日逝世,在妻子的葬礼上,已经87高龄的李光耀悲痛地两次给爱妻献吻的一幕,让人为之感动。葬礼之后,才曾因肺部感染而入院治疗的李光耀,便消失在公眾场合,足足有一个月之久,人们一直不见他的身影,这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健康情况的担心,並猜测他是否从此淡出政坛。儘管他的儿子李显龙总理公开表示他的健康良好,思维也仍然敏捷,还计划出国访问,但很多人已经开始在议论,一旦李光耀全面退位,新加坡的政策和未来,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和发生怎样的改变。

但这样的忧虑,也许是庸人自扰了。

诚如现为新加坡总理的李显龙说,“新加坡將能继续生存下去,因为新加坡的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在李光耀卸下总理职务之后,新加坡已经出现了另外两位总理,现在也有一支领导团队在治理国家。”

据李显龙透露,李光耀已不再参与日常的政府事务,但仍不时参与內阁会议,他的经验和智慧值得学习,也受到重视,但最终是由內阁去决定要怎样做。

从人治走向制度化,无疑是新加坡继续走向成功的一大因素。

但是,对许多新加坡人来说,李光耀就就是新加坡的代名词,他在新加坡的歷史地位,是没有人可以超越的。他们很难想像,一旦没有了李光耀的参与,新加坡会走向何方。

从新加坡朋友的反应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个岛国对这位老人家的依赖,以及其人民对这位老人家的去留问题的矛盾心態。他们一方面深深感恩李光耀为这个岛国所带来的繁荣与进步,一方面又对他给新加坡塑造的压抑政治生態感到有所不满,並渴望这个国家能早日走出强人的阴影,像很多其他民主国家一样,拥有更加自由开放的政治氛围。

站在长堤的此岸冷眼旁观,我觉得,在经济上,新加坡人是富足满意的;但在政治上,新加坡人却是贫乏和饥渴的。面对政治,他们往往表现得有点冷漠,有点跃跃欲试,但又有点恐惧莫明。李光耀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1.15

16-11-10 舒吉获释与缅甸自救之道

缅甸民主精神领袖昂山舒吉在获释后,首次提出希望与缅甸领导人丹瑞会面,同时她也呼吁政党对话並进行政治和解。儘管缅甸军头利用选举试图製造民主假象,但是国际社会迄今仍不承认大选结果,因此混沌局面可能將延续一段时日。毕竟缅甸在区域军事仍有影响力,而就资源、人口、地理及科技发达的条件来看,它也是重要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如果陷入混乱,对区域和平安定的影响不言可喻。

缅甸目前有两个严重的事实。其一,缅甸经济活动中,不正常的物物交易达60%以上,这根本无法稽徵税收,加上政府负债太多,政府无力应对这些债务,以致预算赤字庞大,到连军餉也发不出的地步;其二,从大企业到小商店逃漏税已成为习惯,政府能徵收到手的税金可能不到三成。这情况从推动所谓经济改革以来就没有能力改正过来。为甚么不能改正?当然是政治上贪污腐化所致,当政治上有权力者都在发改革財时,下层会守法吗?在走向有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物质引诱下,谁能洁身自爱,缅甸面对严重风灾袭击,国际组织坚持將救援物质直接送抵灾区,就是对贪腐成性的军政府的不信任。號称改革者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毋论了。

缅甸军政府时代固然无民主可言,但无论政治上或社会上有它的一套规律可循,一个政策或一个命令,不管是好是坏,它能传达下去,能贯彻下去,能推展开来,经过大选专政取消之后,这一套已瓦解,必须有一套民主政治下的政治及社会的纪律。缅甸是个复杂的“联邦国家”,如果今后不能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必然是各自为政,中央自己都乱烘烘,地方根本就自己搞。就以缅甸10年前的“改革开放”而言,许多企业是按军政府统治时方法办事,人民已习以为常,农地私有化已喊了七、八年,现在仍不见影子。

然而为甚么缅甸不能在改革中建立纪律秩序呢?主要责任应归咎於最高军事领导人丹瑞。丹瑞的权欲过甚,布尔什维克的斗性太强,在当时国防部长苏貌为首国家秩序恢復委员会於1990年接管政权,並成立新政府,宣佈举行首次全国大选,惟军政府遭遇重挫后,丹瑞便一心反扑,不但拒交政权,反而变本加厉、镇压各反对团体及异议份子,昂山舒吉也因此先后遭到软禁迄今。这次丹瑞连同貌埃、登盛、都拉隋曼等自导自演的选举大戏,並量身为自己裁製了一套独裁宪法。不仅如此,他在国际间炫耀自己较未来总统登盛更有权力的领袖形象。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剷除敌手、炫耀地位上面,將经改大业置於其次,认为只要西方国家提供经援,以缅甸的资源丰富,不愁改革不成功。基本上,丹瑞是绝对缺乏民主细胞的人,对建立民主法治自然是心不在焉。

1997年国家秩序恢復委员会改组为和平暨发展委员会,原由貌艾任主席兼总理,他確是有心推动经改,由於疗法不切合缅甸实际,最终被革职。貌艾被牺牲,接棒人钦纽游走於改革与保守之间5年,也浪费5年时间,这期间,丹瑞忽向支持改革路线,或而又倾向於保守,改革浪潮忽上忽下,梭登及妙亨等人虽坚持改革立场,但却不能贯彻理想,丹瑞则利用他们作为接收西方援助的工具。丹瑞开革了钦纽不是因为经济改革没突破,而是怕他成为政治上的爭权者,他將经改寄托在改革派登盛身上,几乎人人说登盛缺乏执行政策的经验与能力,但丹瑞认为有他本人在就无妨,因此西方国家对大选后的缅甸疑虑更深。

这样复杂的背景,只有缅甸人自救方有效:赶快修改独裁宪法,立即让昂山舒吉领导的政党在公正的平台上参选;丹瑞必须辞职,重新选出一个民主性路的总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1.15

16-11-10 低年级国语教师须諳双语之后

时隔10年,內阁再次作出同样的决定——教授华淡小一、二年级国语科的教师须諳双语,旋即为早前闹得满城风雨、明年將有数千名不諳华语教师调到华小执教国语科的危机解套。

换言之,內阁已深刻及再次確认,教授国语科教师必须懂得双语,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提昇及巩固国语非母语者的学习成效。这无关种族主义也非不合理请求,是让教学回归教育面思考的良好范例,实属值得肯定。此举无疑也为华社投下一颗定心丸,显示政府正视华淡小学生学习需求、愿意因材施教,也表现出政府重视我国多元流教育的发展前景。

然而,其中仍有一些缺憾,值得內阁认真深思及加速彻底解决。

其一,相隔10年,內阁再次针对“教导华小低年级国语须懂双语”一案作出裁决,突显我国教育界白白浪费了10年光阴,导致內阁在10年前早已达成的议决,並未隨岁月流逝而达致臻熟圆满的境地,以致一切仍在原地打转。这也表示这10年来,教授华淡小低年级国语科的媒介语,仍是无法超越的绊脚石。

其二,內阁虽已为明年派遣不諳华文教师到华小执教一案紧急踩剎车,但是內阁此时“確认和同意延续2000年的决定”,只能视为“在內阁发生的事件”,未必能完全使华淡小无后顾之忧。此意是指,就算媒体大篇幅报导、华社再怎么欣喜,恐怕都不敌一张最有实质功能的教育通令。

教育总监一天不发出白纸黑字、清楚列出教授华淡小低年级国语科教师须諳双语资格的教育通令,都无法担保各州教育局能遵守內阁此决议。因此,在內阁再次达成此议决后,紧接下来应监督教育部遵照此议决发出教育通令,而不仅仅只是在口头上“希望官员能遵守和执行內阁的决定”。

其三,按內阁指示,原定派遣前往华小执教国文科的数千名教师如今通通变成资格不符者。这些杏坛新星究竟该何去何从?教育部是时候调整培训师资计划,才能避免浪费资源培育不合教学需求的人才。

其四,在短时间內到哪找出諳双语国语科教师?除找临教紧急救火、將教授高低年级国语科教师互调之外,应当立即著手寻求长期解决方案。

以上数项隨之衍生的后续问题,急需內阁及教育部加倍谨慎处理,才能让华淡小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国语的路上有免於陌生恐惧、拒绝学习的可能,也才能让关心华淡小发展的人士相信政府愿意在国语的学习路上,扶持国语非母语者跨越重重障碍。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慧娇‧2010.11.15

16-11-10 教育变了样

小六评估考试放榜,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当然是考试成绩有所跃进;愁的莫过於成绩退步了。

据报导,有间华小由於考试成绩巴仙率退了4%,考获全科A的学生也由往年的46名减少至22名,结果全校陷入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考试成绩那么重要吗?校长、老师、学生居然哭成一团。校长哭甚么?是个人领导无方吗?老师又哭甚么?是教学策略失败吗?学生又哭甚么?是因为个人无法完成师长们的意愿吧?

前阵子该不该废除小六评估考试的话题沸沸扬扬,当时各界的反应不一,而一些小学生也纷纷在学生报刊上表露心声。大人觉得评估考试能让师长们测试出学生的学术进展,小学生却认为由於有了这项考试,导致学习压力大,造成他们必须延长学习的时间而剥夺玩乐的时间。

如果有得选择,学生肯定选择不要考试。为了应付考试,各校出尽法宝,想出一大堆的点子,结果提早上课、延迟放学、假期也必须回校恶补、上课时间延长,练习本子买了一本又一本、副科丟一旁,全都用来上考试科目。

现今的老师,四面楚歌,执行文书工作远远超越备课时间,再去调查看看,到底有多少老师的精神出了问题?

教育界病了,当全球极力贯彻人文教育的当儿,我们却光拿著旗帜喊著口號,可是始终还是钻入应试教育的桎梏里。

校长不是不知道,这不是教育的目標,老师固然也明白,孩童的身心发展更重要,但是成绩一出炉,大家的庐山真面目,输不起的心態一览无遗。

孩子跌倒了,需要师长的扶持,仅仅12岁的学生,小小的心灵受挫,身为师长的不但无能力安抚,还陪著学生一起哭,叫孩子们何去何从啊?

教育变了样,尊贵的教育部长,您看到了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牧羊人‧2010.11.16

2010年11月15日星期一

15-11-10 言过其实了

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反驳巫统指行动党反马来人、反回教、反统治者和反国语,因为行动党的斗爭是根据国家宪法,绝对不会反马来人、反回教、反统治者和反国语。

在巫统、马来权威组织和其他一些人看来,行动党是反马来人,这也是它们在各种场合中,不断抨击行动党的。然而,政治的语言,也应当適可而止,尤其在涉及种族课题上,更不能胡乱作出指责,隨意指责一个人或一个政党,是“反马来人”,因为这將会挑起许多负面与不满的情绪。而更重要的是,指行动党是反马来人,似乎和事实是相去甚远的。

由於歷史背景使然,行动党不啻是一个以华人居多的政党,然而实际上它是一个收纳多元种族的政党,正如公正党或民政党的形式。在意识形態上,行动党倾向华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行动党並没有因而反马来人,或认为马来人和印度人不重要,更不敢说出“不需要马来票”的话。相反的,在檳州行动党和民联执政的州属,虽然有少部份马来人经常抗议州政府不公,可是在民联的政策下,依然是维护著各种族的权益,似乎並没有戴著种族眼镜来施政。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翱思‧2010.11.15

15-11-10 歷史就是事实记载

教长宣佈SPM考生歷史科必须及格,引起各方关注,纷纷发表看法。歷史学家邱家金也说不要考试背后有隱议程。

本人是在建国独立后,即1958年开始教学生涯。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歷史是记载先人开国立国及各发明、发现,有益国与民,增广知识及学习目標。歷史所记载的,应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事跡,好让学生学习和发扬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

独立五十多年来,教改已改了数次,教材也不断改变。

改变,如果是为了谋求更好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无可厚非,但朝令夕改似乎是我国的传统。

50年来,教育政策越改越离谱,原因可能是出自一些官僚为某些隱议程作祟。好的政策,应该是让一切行政回归正轨,尤其歷史更是后代人的借镜,一切应以事实编写,由专家鉴定。

千万別让有心人隱设各自利益的议程,使到史非史,乖离事实,如日本修改侵华史实,蒙害后代无知国民,台独叫囂去中国化,都是乖离事实,实不可学;希望我国在教改方面跟隨正统兴革,才是善举。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鲁安‧2010.11.15

15-11-10 別只拿百姓开刀

做人凡事要量力而为,没有这么大的头就不要戴这么大的帽,否则苦了自己又给人笑话,自討没趣;所以,没有钱就不要买名牌,算得上是至理名言。

这是个盗版猖狂、山寨版横行的年代,从小至3片10令吉的盗版光碟唱片、一件10令吉的冒牌迪斯尼卡通T恤,到大至一台数百令吉的山寨版手机及各种名牌包,大街小巷都无所不在,只要有需求,仿冒市场就能满足任何人的需要及欲望。

不过,不管是基於赶潮流、爱炫燿,还是真的“量力而为”只能买冒牌货,盗版始终是侵犯智慧產权的罪行;盗版商的行为无异於小偷,而购买贗品的人士就是助长小偷犯罪,罪同收受贼赃。

如果国会通过1972年商品说明修正法案,阐明拥有贗品的人士即是违法,未来不仅是盗版商,凡是拎著仿冒名牌包、戴山寨版名錶的人都犯法。

任何情况下侵犯智慧產权都是不能容忍及鼓励的事,消费者应该拒绝盗版,执法者更应该取缔贩卖盗版的人士、严办盗版商。

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盗版是一个经济效益高、供求量大的市场;在中国、泰国、印尼甚至马来西亚,盗版商品更是堂而皇之地登入各大商场,甚至成为旅客必到的景点;远的不说,就说我国著名的茨厂街,美其名是大马的唐人街,事实上已经变质成为冒牌货的天堂。

茨厂街变成冒牌街是眾所周知的事,执法当局不可能不知道,但我们依然看到这条冒牌街欣欣向荣;不仅如此,冒牌街的商业领域更拓展到另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兼购物天堂,即武吉免登,而武吉免登许多店面专卖冒牌货更是歷史悠久。

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一直存在,如果当局不是姑息及默许盗版活动,那就是办事不力、执法不严;在这种情况下,若將执法行动扩大到购买冒牌货的消费者身上,恐怕难以让人心服口服。

如果今天国內的情况是仿冒品必须以偷鸡摸狗的方式向黑市取货,那执法者当然必须从消费者身上著手,以找到幕后主脑一举打击仿冒商;但是,目前我国的情况是仿冒品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摆卖,却不容消费者光明正大的使用,这样矛盾的做法必然引人詬病。

维护智慧產权人人有责,但对许多智慧產权认识不深且意识不高的民眾而言,当局除了要教育公眾,也应该双管齐下,惩戒支持假货者的同时,也要严厉取缔盗版商;否则,这只会让人觉得当局拿百姓开刀,却无力取缔贩卖贗品者,甚至不敢得罪有財有势的盗版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范晓琪‧2010.11.15

15-11-10 非诚勿扰

本地电视台每週播放《非诚勿扰》,顾名思义,这是中国製作的电视男女相亲节目。我看了几次,有点想法;不知观眾如何看待?

节目开始,24位適婚年龄的女子,一字排开,等待白马王子出现。

先说这些待嫁的小姐,看来都是一时之选,不但长相不错,学歷也高,而且事业有成,不是高级女主管,就是女性企业家,或是专业人士。

如此女人,需要公开相亲?这是中国当今社会现象之一怪。

然后,男主角出现。老实说,男主角素质参差不齐,有者貌似黄晓明,也有像是葛优;有成功的企业家,也有还在苦捱的哈哈。

节目的细节不说了;总之,不管是假黄晓明或葛优2號,作为男方,就有选择的资格。

在短短的几分钟,男方当然不可能对24位小姐有所瞭解,所以,凭著男人的本能,当然是挑脸蛋最漂亮,身材最婀娜的那几位。

有人说,美丽很主观,各花入各眼;但是,老实说,外表有一种標准,绝大多数人的眼光都很接近;如有雷同,绝对不是巧合。

也因此,在24位长相不错的小姐中,男主角都太巧合的看中最美丽的那4或5位。

至於內涵、学问之类的,拿来装模作態就好。

其他10几位“长相还不错”的小姐,不管她们如何表露对男主角的爱慕,或者勇敢的要求男主角作出“明智选择”,始终都不会获得青睬;男主角只会留下一句“不是你不好,只是你不適合我而已!”

一个星期接一个星期,这些小姐就像是商店里滯销的商品,一直摆在哪儿,身价一直往下掉,要求也愈来愈低,但是,很多时候,连葛优2號、3號都不愿把她们带走。

不免为她们感到悲哀。

这是一种温柔的凌虐。表面上,节目是为小姐们找个好郎君,实质上,是把她们摆在接近过期產品的柜架上,看看是否可以出清存货。

至於美丽又幸运的那几位小姐,一次又一次的被男主角们选中,形同手中有了筹码,於是玩起男女关係的博弈术。

如果长相如葛优,或是还未出人头地的小伙子,当然不加考虑。

一个小伙子要以浪漫来融化心仪的美女,说道:“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你一起骑脚踏车,看你露出灿烂的笑容,那有多幸福啊!”

热门美女回答他:“那我寧可选择坐在宝马(BMW)里头哭。”

然而,如果长相如黄晓明,又有屋有车,这时,美女就要慎重考虑了;如果接受,就是到站下车,拜拜了。

但是,万一下星期来了一个长相有如金城武,身家又可以拿一座金牛奖的金马王子,那么,不就亏大了……。

商品时代,不会再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15

15-11-10 生育问题困扰华社

独立初期我国曾经积极推行家庭计划,当时的政策是教育人民先瞭解本身的能力,才来决定自己要生育多少个孩子,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幸福,一般上多不鼓励一对夫妇拥有太多孩子。从那时候开始,华人夫妇便依照这样的原则实行家庭计划,如今已很少看到拥有很多孩子的华裔家庭。

这项计划,无论对国家或家庭本身都是上策﹔就在人民的生活状况获得改善之际,前首相马哈迪医生却提出一项让人感到困惑的政策。

为了达致2020年宏愿目標,马哈迪医生在其任內,决心要让国家在短时间內达致7千万人口的目標。当初很少人对这个政策给予关注,也是造成今天华社受到衝击的原因之一。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组成的国家,而权力分配又以各族人数的比率为基准,大的族群在权益分配上佔尽优势。我国虽然推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但至今还无法摆脱以种族为结构的政治模式。

自马哈迪医生提出7千万人口的构思后,我国人口有快速增加的跡象;然而这个现象只局限於单一族群方面。资料显示,华族人口比率已从先前的近28%降至目前的少过25%。当马来家庭都在响应“伟大领袖”的號召进行增產之际,华裔家庭却为了享受优质生活而选择节育计划;这种对华族不利的趋势已形成,难怪华社有所担忧。

针对人口比例下降,华裔领袖能做的就是鼓励族人多生育,“奖励生育基金”因此產生,但这项运动並没有获得太大反应。一次过的奖励无法改变原来的意愿,人们追求的是长久的优质生活。

如今社会多为“双薪”家庭,家里若没有长辈,照顾孩子肯定会成为很大的难题,这是让夫妇们不敢多生育的原因。过去人们有天生天养的想法,如果现在还抱持这种观念,肯定会被时代所遗弃,或很难让人脱离穷境。

为了照顾族群利益,有人高呼华裔夫妇应多生;然而,幸福生活也令人响往。两者犹如“鱼与熊掌”,华社到底要作如何选择﹖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忠光‧2010.11.16

15-11-10 当好消息开始源源而来

每当股市进入牛市时,市场的好消息像长江后浪推前浪,源源不绝在媒体中汹涌激荡。若是有人要推高一只股,股市专家、学者,也会在同一时间齐心造势,透过各种媒体推波助浪,而市场的小鱼小虾也就“不约而同”像海中鱼群,咻一声向同一方“飞驰”……。

这期间,纵使有所谓的坏消息浮现,也引不起多大注意,像旋生旋灭的泡沫,消失在一波波巨浪中。

国阵的坏消息看来也出尽了,再有坏消息也是虱多不再添痒。反观民联,特别是公正党的坏消息似乎是方兴未艾。

在国阵已出现强力的坏消息抗体之后,两场补选,一个守住城池,一个收复失地。形势虽尚未形成一片大好,但也有否极泰来的回春现象。

国阵大力宣传改变

看来,国阵实际虽未必有什么改变,但宣传上大吹正在改变,已取得一些成效。

改变现实,自古以来都十分坚难,否则,许多欲力挽狂澜的改革家又何致于出师未捷先垮台,甚至老命先被革掉?

改变改革难,但说要改则较容易,不管是真要改,有没有能力改,只要大量宣传想改要改,然后先作些小小改变改革,人民就很容易相信接受,至少应给个机会,相信这是真要改,甚至有能力改了。

大选会不会随着两场补选胜而很快来到,各路铁嘴虽然好像知道,只怕也说不准。

不过,马华宣布,首相与教长兼副首相已经同意,每三千户华人居住的地区,须保留一华小校地。这是华社要求制度化增建华小的夙愿。

好消息却留下尾巴

首相是答应了这应是天大的好消息,但仍留下一条尾巴,要待明年国会通过修改土地法令才行。

消息的确好,尾巴却难免启人疑窦——何时真正通过?通过后到了落实层面又会出现哪些行政上意想不到的偏差问题?

正如每次大选,马华总会长都宣布又争取到多少所新建华小、多少所搬迁,那些“被宣布”好消息地区刚刚出世的孩子,到如今有者中学毕业,有者已可以结婚生子了,但已有三任总会长下堂而去,建的、搬的,已落实了多少?

每三千户华人建一华小,这利好消息就像大笨熊,从摔入深谷的最低处坐上来、站起来,何时开步走?不知。

好消息还会陆续出来的,只要好消息汇成一股股的前浪后浪,大笨熊一跃,摇身一变,成了公牛,大选来矣。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1115

15-11-10 年轻人政治冷感?

第13届全国大选有可能落在明年,然而,一份调查却显示21岁以上的大马公民中,竟然有27.4%(约430万人)的人还没向选举委员会登记成为选民。换句话说,这群人將失去(或放弃)决定国家未来的权利,当中相信有很大一部份是向来被冠以“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或“国家栋樑”的年轻人。这说明了,年轻一代患上严重的政治冷感症。

笔者身为年轻人,尝试分析年轻人政治冷感的原因如下:

政治给人感觉很“乱”,是当下年轻人用来逃避政治的藉口;年轻人比较关心本身有兴趣的事物和同儕间的事务,例如流连社交网站,政坛上的利益纠纷,政策制定,对於他们来说是极为遥远的事务。

年轻人只关心类似学费起价的切身问题,或者平时看报也只是关注娱乐新闻,他们不清楚自己的投票权有助於扭转政治局面和决定国家前途。很大程度上,年轻人不关心政治,也是影响国內政治生態无法健康发展的因素。

年轻人缺乏接触政治的好平台。父母不会告诉孩子关心政治的重要性;学校老师也只是关心学生学业成绩,或者顶多口头上鼓励学生多看报纸增加知识。上到大学,一个理应最青春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时段,却被大专法令加以限制。

笔者认为,限制大学生参与政治的最可怕后果,就是不被限制的范围也被当作限制的范围。学生一再被灌输一个重要信息:政治,不是你应该关心或碰触的。

综合来说,本身不主动,外界也不鼓励,就是年轻一代政治冷感的病因。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康文‧2010.11.15

15-11-10 让孩子像田鸭般自由奔走

我国奉为圭臬的填鸭式教育一直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功利分明,多几个A就代表增加获得(从海外到国內)奖学金的机率;恨的是它的考背考读,大考小考轮流轰炸到学生荳蔻年华般的美好青春消失殆尽。

教育是一个整体的面,学业成绩只是其中一个点。但往往人们只注重於眼前的表现,大小考试一个紧挨一个,还来不及瞭解孩子就把眼前的分数当作学生的全部。於是,学校层级之別,班级有名次之分,学生只能被几个蓝色红色烙印在试卷上的数字给紧紧牢套,却分不清分数背后是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记录,还是父母师长竞相追逐的虚荣感。

教育这个面,除了学业成绩这一个“点”,还有许多值得细心栽培学生的地方,人格、道德、品德的塑造,都不是课本上可以读到的。中学时从道德教育课本“背”过的道德价值观,现在还记得多少?在大学里看见周遭尤其是厕所旁满地垃圾,有些学生开了水龙头也懒得关……。认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从厕所开始,真的是没有错。

有人问达赖喇嘛甚么是教导年轻孩子过道德生活的最佳方式?达赖喇嘛回答道:“在那个年纪,你告诉他们做甚么,一点都不重要。他们会观察你、模仿你;你做甚么,他们就跟著做,因此你面对了最艰难的课题——你必须以身作则,行事合乎道德。”但小孩眼中的大人真的有以身作则,行事真的又合乎道德吗?路上一个垃圾小孩去捡父母会阻止怕弄脏了孩子的手,但满地的垃圾又是谁的杰作?是个人惰性难除,天生就喜欢乱丟垃圾?还是所谓的教育只教会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怎么应付大小考试,却从没教过他们不可乱丟垃圾?

孩子的入学年龄一年比一年早,各类学前才艺班和补习班却开得一年比一年多,书店热卖的不再是甚么格林或安徒生童话故事,而是教你怎么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於是,熬夜拼出来的状元郎才是父母师长眼中的好学生,而只要少了一个A,上不了理想大学或拿不到热门科系的就可能从此改变了孩子的一生。物竞天择的社会以成败论英雄,但这个模式適合过早运用在孩子身上吗?当我们越注重学业成绩这一个“点”,就越阻碍其它才华的发展,直到一天看见每个孩子画出的都是教科书上又大又红的苹果,才发现创意早已在无形中被抹煞殆尽。

若把分数诉求从填鸭式教育抽取出来,这套考试轰炸制度究竟还剩下甚么?长大的一代人都经歷了填鸭式教育的痛苦,为何不试著放宽对分数的追求,给孩子少一点压迫,多一点呼吸的空间?从填鸭到田鸭,难道教育就不容许孩子有如田鸭般自由奔走,任其天份与兴趣自由发挥的空间?

诗人泰戈尔曾说,我们看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正如父母孩子每天绕著试卷分数转,累得透不过气却不敢轻易鬆开紧捉分数的手时,就像嘲讽著我们弄错了教育本质,却说填鸭式教育毁人不浅。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殷志伟‧2010.11.15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14-11-10 校长的眼泪

怎么回事?校长哭了、老师哭了,在场列队的学生也开始拭泪,一片哀戚。情绪能感染人,特別是泪水,力量更大,在这幅画面透过报章传到全国各地后,这股愁绪也扩散了,没有全科A的遗憾嵌入许多人心里。

如果照片真能说故事,我对这泪水背后的故事感到忧虑。

因为全校考获全科A的学生减半,校长、老师在学生面前忍不住洒泪。当然,师长並非圣贤,情绪来了,一时激动落泪,没有道德问题,教职员手册也没规定老师不能哭,只是师长泪水的份量,怕是小学生难以承受的重。

因为A少了,平时极具威严、让人敬畏三分的校长含泪道歉,这个讯息告诉小学生,A何等重大。才小学生,漫漫人生学习路,只来到第一个驛站,竟得因为没到考到A面对如此大的挫败感,小小心灵从此蒙上阴影。

A是甚么呢?A是考试制度下的產物,是成绩单上的一个代號,標识某一段时期的评量结果,你把A从成绩单中抽离后,它就无意义了。因为僵化的教育制度的关係,A成了鉴定学生某个阶段学习能力的指標,升学分班依据的標准,这使A的重要性被放大。

但我们知道,A不是绝对的標准,不能以此定学生的生死及未来命运。有许多事例证明,没有考获A的学生一样可以出人头地,而考获全A的学生,人生道路也未必就此顺遂。特別是进入社会工作后,A的標识意义完全消失,学生时代考获多少科A对工作根本没有实际帮助。

在教育当局开始思索,现有的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时代需求时,还有小学校长、老师为少A落泪,显示我们的社会仍有许多人受困在A的迷思中。

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北欧小国芬兰,教育制度最为人称道,被喻为全球教育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国家。为了开发每个孩子不同的潜力,芬兰从1985年开始,取消分班制,不再以成绩评定孩子的能力,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弹性分组,老师因材施教,自然也不会有多A少A的烦恼。这样的教育制度,让欧盟边陲小国芬兰成了世界最有竞爭力的国家。

我国力爭挤进高收入国,教育是一条捷径,但如果现有的教育制度及考试代表一切的思维不改,学生挣脱不了多A少A的紧箍咒,创造力被僵化的教育制度扼杀,国家命运恐怕难以改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1.14

14-11-10 舒吉的微笑

噢,她是那么的瘦小,但是,她又是那么的巨大。

镜头前的昂山舒吉,站在住家大门铁柵前,向群眾挥手,这是她被软禁7年后,第一次对外展现她的风采。

数千名支持看到她,欢呼喝釆,兴奋不已。

舒吉没有发表激昂的演说,她只是微笑,然后简单的说几句话,要人民团结和冷静。

军人政权用尽一切方法,禁錮她、詆毁她、压制她、折磨她,但是,还是不能打倒她。

她用微笑来告诉军人政府,她还是不屈服於强权的昂山舒吉;她也用微笑告诉群眾,她依然是和人民在一起的昂山舒吉。

她的瘦小身躯,背负了一个国家的苦难,也承载了人民的希望。

缅甸人几乎甚么都没有,然而,他们拥有昂山舒吉,或许,这是他们的精神財富。

如果不是缅甸军人政府的暴政,昂山舒吉不须要遭受这些苦难,或许,她也根本不愿意成为民族的英雄。

她的前半身,其实过得很平凡;她的志愿,也只是想做个平凡的家庭主妇,相夫教子,过一个和乐的生活。

不久前,舒吉在英国的友人,公开了她年轻时代的生活照片。

她留了小一撮长髮,骑著脚踏车,在英国的乡下踏青;微风吹过,秀髮扬起,那张秀气的脸孔,溢满了笑容。

另一张照片中,舒吉和大学教授的英国丈夫,以及出身未久的孩子,坐在草地上野餐。她手上抱著孩子,深情款款的看著丈夫;这就是她所有美丽和理想的世界了。

然后,她是缅甸国父昂山將军的女儿,她身上流的是缅甸的血液。在缅甸遽变的关键,她回到缅甸。

当时,她以为那只是阶段性的任务,一旦完成使命,她可以回到丈夫和孩子的身边。

出乎意料的是,她领导的全民盟贏得大选,准备从军人手中接管政府;但是,军队否决了选举,还把她关起来。

被囚禁期间,她心爱的丈夫患上癌症;但他离世的那刻,两人都无法见面,作为一个妻子,这是锥心的遗憾。

而她疼惜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乏母亲的照顾和陪伴;对於一个母亲,这是最痛心的折磨。

舒吉获得释放,但是,作为女人,她的遗憾永远不能弥补。

同样的,作为政治家,缅甸的民主和自由,她也无法確定,那是另一种遗憾。

但是,为了超越个人和家庭的更高价值,她无怨无悔,经歷了这一切,她微笑以对。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14

14-11-10 一穷二白最安全

虽然这笑话老到掉牙,但好曲不厌百回唱,就像阿扁会转弯的子弹,会如成语,千秋万载被人重述。

有个小偷,进了穷汉的家。穷汉早就察觉,等他摸索了一阵才说:“朋友,我大白天已找遍了,可当可卖的东西都找不到。现在你连蜡烛都没点,‘暗暯暯’,怎么找得到东西呢?”

小偷无奈,只好默默离开。在小偷跨出门口之前,穷汉加上一句:“请把大门掩上,省得我起身。”

“你没东西让人偷,还关门干嘛?”

“老兄,风吹进来会冷,我连被单都已经破烂不堪了。”

朝野声讨警方不力

看来,世界上最不怕贼最不怕强盗的,是穷到一清二白的人,像上述那个连被单都破烂不堪的人。小偷遇见他也只有自叹倒霉。

朝野国会议员在国会中声讨警方保安不力。火箭党的陆兆福说他家被洗劫,他和双亲被绑,至今警方没消没息;回教党莎阿南区的卡利阿都沙末说其座驾被偷,去报警,并提供线索捉贼,警方反劝他销案以便索赔。

刚刚换了老婆不必坐牢的京那巴登岸区的莫达拉丁,则讲其选区内少见警车巡逻。

最有趣是巴西沙叻区的达祖丁,说他睡得不安稳,在家怕入贼,出外又怕贼入家。

议长听了不爽,说“阿芝阿佐咁多野讲”,他尊贵的老人家九年前府上入贼,都没出声,你们讲什么?有啥好怨?

说得也是,只要有钱,是尊贵的国州议员大小官员,被偷是理所当然的。

小偷大贼不偷不抢他们,难道去偷去抢那穷得一清二白的穷汉不成?

要不被偷不被抢,保身之道,就是像上述穷汉,穷得什么都没有,搬去非法木屋居住,不就安全啰!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1114

14-11-10 歷史考试,不敢想像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佈2013年开始,SPM考生需歷史科及格方可取得文凭。各位考生,下次考歷史的前一晚开夜车的时候,请上YouTube听一首80年代末狮城新谣歌手梁文福的〈歷史考试前夕〉:“如果秦始皇烧书都烧完,我不必读到三点半;如果周公真的忙著治天下,何必不断催我入梦乡……万里长城长,没有歷史长,考试题目比那丝路还弯;五胡乱华乱,我的脑筋更乱,心情比那个八国联军慌。”

我初一正式上歷史课,每週两节,印象很深刻教我的歷史老师刚从台湾毕业回来,一口台湾腔华语,很认真的把事前准备的讲义和大纲,工整的写在黑板上,没有投影机,没有多媒体,老师的一张嘴,就是一幅幅歷史的画卷伸展在眼前,从此上歷史课没有打瞌睡,那里充满故事,人,战爭与文明。第一次大考,我拿了98分。

你一定以为我很会背书。可是,歷史是不能全靠背的。因为这秒发生的,下一秒就成了歷史,如何背得了。我只是记得重点,它现在这样,是因为先前那样,未来又成怎样,遍佈偶然,必然,甚至玩笑。

起码,我庆幸教我的歷史老师没有把歷史“教死”没有一字不漏照本宣科,初二的陈淑芳老师,教歷史不看课本,上课特起劲,台下同学眼皮都没眨一下,就下课了。高中,吴夏鋂老师,台大歷史系毕业,高二那年,六四事件,老师上课就地讲学运,工潮,歷史不止是印成铅字的官方课本,歷史就在当下发生,我们彷彿听见看到广场上的吶喊与血腥。后来,我统考轻轻鬆鬆拿A1。只是,我们那时的课本没有513,茅草行动未载,中国近代史到1949。

然后,到侨大,必修中国史,老教授的乡音重,文字很文言,我第一次在老师面前睡著。大一修中国通史,整个学期下来,都在教上古史,文明的多元起源;又加中国近代史必修,从鸦片战爭讲起,只教到辛亥革命,后面的军阀、抗战、国共、两岸、催枯拉朽的,像打毛线捆成团。

大学室友,3位是歷史系的,一位“台独”,中共导弹落入基隆外海,邀我到新公园和平示威静坐加露宿;一位香港侨生“促统”,他小时候从內地到香港,对文革有著依稀记忆,另一位迷上日剧,上BBS瞎聊。每逢选举,寢室里就有火药味。

如果歷史只是年代,人名,事件,这样的歷史不过是“知识”,谷歌一下就好。歷史的前台后幕,有恩怨,有蛮横,有算计,有失误,有脆弱的文明。歷史从来不是乾净透明,歷史不是填充或简答,或是选择是非,歷史里有太多晦涩与暗影,愚昧和荒凉,以及刪改,隱瞒,更多时候,歷史掺杂权力与执政者的意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邦尼‧2010.11.14

14-11-10 活到老、学到老

副首相慕尤丁鼓吹终身学习,高教部长莫哈末卡立也透露,在2011至2020年发展教育蓝图计划下,有关4个主要促进终身学习的方式。

其中一项鼓励人民终身学习的计划,即是报读国立大专终身学习课程的就业人士都可申请只徵收1%利息的贷学金。这项计划对有心要继续深造的在职者,应该很有吸引力,这也是我国终身学习的踏脚石。

然而,为何高等教育部只开放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於45岁以下就职者申请报读终身学习课程?为甚么要有年龄限制呢?正如孔老夫子所言:“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与实践必需普及於各年龄层。政府有必要培养、鼓励就职者主动参与学习,不断的进行学习活动,以提昇个人的自我成长、竞爭能力和生產力;同时提高国家经济能力,改进人民生活品质,朝向更美好的明天迈进。

世界先进的国家都將终身学习视为重要施政大方向。我国要达到高收入先进国就必需推动不分年龄层的终身学习机会。相关的机构或僱主也应规划终身学习计划並加强提供各种学习管道和活动鼓励员工参与终身学习。

我期待通过终身学习能改善现有的大马多达80%的人力资源只拥有大马教育文凭,就业后就没有继续自我提昇的现状。我更加渴望终身学习教育机会能公开给所有的国民,不分种族、宗教、性別与年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汤秀凤‧2010.11.14

14-11-10 还原歷史的真面貌

国內著名的歷史学家邱家金先生11月12日接受《星洲日报》访问时表示“歷史不是讲述过去的事,而是讲述现在的事,如果现在有甚么事情不明白,翻查歷史便能找到真相。”这段谈话如果不是意有所指,就是对於歷史严重的误解。

第一,“歷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是不容质疑的观点。假若歷史不是指涉过去发生的事件,试问史家如何加以记载?学生如何从中阅读歷史?对不明白的事情,又如何遵循邱先生的方法去翻查歷史寻找真相呢?

第二,古人说“歷史是一面镜子,可以鑑往知来”,明確宣示过去发生的歷史事件,透过档案、影像、文物等等的直接或间接史料,经由学者专家的归纳分析,可以逐步还原歷史的真面貌。

然而歷史的弔诡,在於歷史的真相可能因此揭晓,也可能永远埋葬在时间的长河里头,比如“513事件”,翻查歷史可以理出该事件的脉络,但却不一定能够找出歷史的真相。

此外,邱先生甫被委为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的成员,显见国家对於其歷史专业素养极为重视,然而邱先生在接受报章访谈时拋出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话语:“告诉我,你想知道甚么华人歷史?”这句话语予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首先,我们可以假定邱先生对於大马华人的歷史完全不瞭解,希望华社能提供任何关於大马华人的歷史课题,好让他完成下情上达的职责。另一方面,我们也可推断邱先生对大马华人的歷史非常瞭解,却语带保留卖关子搞神秘,並且以大家长的姿態自居,“你们华社想知道甚么华人歷史,我会帮你们找答案”。如果是后者,邱先生官老爷的心態远胜於其歷史学家的涵养。

再者,邱先生认为“513事件”不適宜列为歷史教科书的章节,是基於此事件“太过复杂和有太多的传言”。笔者颇不以为然,“513事件”是国家种族关係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日后种族等问题在宪法中列为敏感课题的关键指標,有必要將之列入中学歷史教科书,藉由对这段歷史事件的瞭解,让年轻一辈消弭各族之间的相互猜疑,也可避免沦为政客炒作煽动的议题,因为中学歷史教科书具有强迫或强制学习的性质,加上中学是青少年人格养成、文化陶冶的重要阶段,如何透过此一阶段的歷史教学,塑造健全的公民,培养其爱民族爱国家且关心世界的情怀,是当今国民教育所应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邱先生作为一名歷史学者,在接受大眾传播媒体访问时使用“据他听闻”这类毫无歷史根据的字眼来阐述他对“513事件”的看法,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做法。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李宝钻‧2010.11.14

14-11-10 教育界还有很多事值得哭

小六评估考试(UPSR)放榜,7A生剧减,校长和师生都哭。男儿有泪不轻弹,校长一个男人泪洒当场,心中之悲痛,可以想像。

不过,值得吗?

教育界有很多事值得哭,但为了7A生减少而哭,就显得奇怪;好比一个国家有很多事值得哭,政治领袖却为富翁人数不够而哭,就显得奇怪。

教育界有甚么事更值得哭?

华小不足,学生被迫起早摸黑,舟车劳顿赶去上课;师资不足,学生上课如同放牛,荒废学业;华裔生升中状况欠理想,輟学率偏高……

过去,校长的哭都跟生命发生的悲剧有关。

年初,为了筹备国际龙舟赛事,钟灵国民型中学1名老师和5名学生,在训练途中不幸遇难。校长蔡耀祖后来在集会上哭了。

这是哀慟的哭。

两年前,四川发生大地震,当各处传来校舍坍塌,师生惨遭活埋,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全校2300师生却无一伤亡。当老师报告此则消息,校长叶志平哭了。

这是安慰的哭。

7A生剧减,原因很多,不能简单归因。父母遗传、家庭背景、学习方法和环境、师资素质、考生临场表现、批改標准等等,都是个中因素。不可否认,局部原因来自校方,但不是全部。校长和老师若把7A生剧减的责任全扛在身上,把原因纯粹归咎於校方本身,就未免自视过高,把自己神化。

反过来说,7A生若是剧增,校长和老师笑不拢嘴,心中沾沾自喜受访上报,以为这全是校方功劳,那同样也是一厢情愿。除以上所提因素,说不定学生心中最为感激的,就是对他们施予题海战术,让他们適应各种考题的补习老师。

教育部喊了多年要努力转型,部长官员也口口声声呼吁別太注重考试,可惜事与愿违,政府会考成绩一旦出炉,只要看一看校长和师生的反应,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实况,还距离我们的理想太远。

今天教育界最大的问题,不是7A生太少,而是价值观混淆,本末倒置,对教育理论不尊重,在迷途中还坚持己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罗盛威‧2010.11.14

14-11-10

13-11-10 谁才是真正爱国?

国防部长阿末扎希在国会回答提问时说,国军中只有一成的印度人和华人,可能基於数个原因,这包括:军队纪律严苛、私人界待遇较高、缺少家人鼓励、缺少爱国精神,有关社群对军队存有偏见。

这样的答复,不必用脑想,也知道后果会怎样,那就是,各界一片哗然,纷纷指责阿末扎希在暗示非马来人不爱国!

国家都独立超过半个世纪了,为甚么爱国的问题却仍如幽灵般如影隨形,隱藏让一些人在“漫不经心”之中脱口而出?

追根究柢,是一些人的脑筋转不过来,老是把“认同”两个字无限上纲。在他们的认知里,所谓爱国,並不是看你愿意不愿与这个国家同甘共苦,並为这片土地作出奉献,而是要你和他一模一样,喜欢同样的事物,选择同样的志向,甚至持有同样的政治立场;否则,你和他就不是“命运的共同体”,你也不可能会“爱国”。

偏偏,我们是不愿放弃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族群,也难以放弃“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要我们突然“顛覆”传统,放弃这两个“不放弃”,实在是太痛苦了,也太不公平了。

但是,不放弃,就表示我们不爱国吗?爱国,除了从军,难道就別无他途了?

不能否认,我们那些身为第一代移民的祖辈,至死都心繫远方的原乡。但到了第三代、第四代,这种原乡情结早已淡如白水了无痕了。举例说,当我们身在国外,被人问起“你是甚么人”的时候,我们的回答都只有一个:“马来西亚人!”而且,不论是在中国內地,还是在台湾或香港,抑或是在欧美国家,我们的回答,都是如此“一致”。我们从来就没有把“爱国”掛在嘴上,那是因为,在我们心底里,“爱国”从来就不是甚么问题,反而是“国家爱我们吗”的困扰,才让我们內心受尽了煎熬。

或许,愈来愈多的人今天已不再忠於甚么人或甚么理想,也不再爱甚么党或甚么政权,那是因为,他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人物感到失望,这和爱不爱国,完全是两码子的事。反观一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国”,却天天在挑拨离间,製造族群分裂,你说,是他们爱国,还是我们爱国?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1.14

13-11-10 对传统葬礼的误解

月前於《沟通平台》一栏看到Karma Asura君所发表的〈华人丧礼奇观〉一文,发现K君对华人传统葬礼存有一些误解与不满。

〈华〉文中,K君表示自己在回家时,刚巧邻人家中举办丧礼,本不以为意。但到了晚上,却听到丧府中传出喧哗的诵经声,並形容该诵经声诵的是“不知哪门子”,似佛非佛、似道非道”的经文。这其中,反映出K君对传统葬礼的误解。

其实,丧礼中的仪式叫做“打斋”。是民间一种具有释、儒、道三家形式的传统超渡仪式,所以经文、形式上同时具有释、道、儒三家特色,主要为客、潮、粤人氏的丧礼形式。而其从业者则被称为喃嘸佬、师公、道士、和唱。至於其行业起源则由於缺乏歷史记载而没有准確定论,一般认为是明朝佛教与道教互相吸纳的大环境下所產生的。

而文中K君对仪式进行的评论十分不確切。K君在文中写道:另有一群做道士装扮的人带著未亡人绕圈过桥,使得伤心人团团转,只差没晕倒。忽地又哭哭啼啼地唱起歌说甚么“你阳寿已尽,要回来也不能了……。”听得死者家属更加肝肠寸断,有雪上加霜之嫌,十分残忍。雪上加霜?残忍?此二词不知K君作何解说。实际上,该仪式是打斋仪式中的过桥或参详十王仪式,其意义是带领亡人深入幽冥参拜十殿王官,得过金桥银桥奈何桥,力求减轻在阴司所受之苦。然而,K君是否曾向丧家或仪式主持人釐清自己的疑问?仪式主持人所念的经文,也是经书所记载的,如此形容,或有污蔑他人之嫌。

而出殯之时,K君投诉丧家加插了歌唱节目,扰人清梦,更以马戏团来形容他人的葬礼方式,有失尊重。但K君是否有向丧家瞭解安插歌唱节目的用意,或为亡人生前的要求。如无,则不应如此断章取义,將之理解为舞弄亡人躯体。

总而言之,K君即使对传统式的葬礼存有意见,也必须尊重遵循传统葬礼的人士,毕竟选择哪一类形式的葬礼,终究是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半桶水‧2010.11.13

13-11-10

13-11-10

13-11-10

13-11-10

13-11-10

13-11-10

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12-11-10 区区九百万惊什么?

有位移民局官员被查出通过泰国籍太太,将900万令吉存放在泰国银行,在内安法令下被扣。反贪委员会调查主任拿督慕斯达化说:太惊人了!那位高官即使服务十年,也不可能坐拥900万令吉。

见过900万令吉的大马人,虽然不多,但大马的官以及官的朋友们,专业一点的说法是朋党们,坐拥千万、亿万身家,不是极为理所当然的吗?

换个老婆赔偿亿元

看一个平民出身的部长换个老婆,赔偿下堂的糟糠之妻,动辄上亿,他从国会议员到部长干上100年的收入,也未必有这么多。国人看了除了羡慕,绝不会震惊,更不会觉得奇怪。这就是马来西亚嘛!

前警察总长敦韩聂夫不是在《星报》白纸黑字写过吗?百分之四十的警官,收入与财富不相称,财产逾千万。

若说马来西亚人都是见惯“大蛇疴屎”的,那反贪委员会调查主任理当是见识更为广博,大江大海,别说“大蛇疴屎”,大蛟大龙疴屎,亦应见得比常人多得多。不知他为何见了900万就说太惊人了!

也许因为他当官,人见人怕,有什么事都没人敢跟他讲。就像皇帝,天下大乱,“反贼”都要打上金銮殿来了,宫女太监个个都乱成一团,他是最后一个才知道,江山就要去“荷兰”了。

或者像许多父母,“整条村”都知道他家儿子胡作非为,随时都要“伏诛”的,就是老父母要等到那宝贝儿横死街头才恍然大悟。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01112

12-11-10 大马国立大学之“十全十美”

前些日子,撰文探讨我国国立大学的水平为何犹如近视眼生瞎子,一代不如一代?如今意犹未尽,继续撰文探讨。

早前在国会会议,我国高教部副部长拿督赛夫丁说,不能单凭QS世界大学排名来断定本地大学水平,因为这项排名的其中一个重要评估是国际学生的百分比,这与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即录取本地学生为主的宗旨不符。

他补充,我国硕士生人数已增加74%,即从2005年2万2889人增加至2009年3万9809人;博士资格讲师也增加了120%。

大马学者获诺奖

这位“高瞻远瞩”的副部长更豪言地认为大马学者能在未来获得诺贝尔奖殊荣,但未定下确实的日子。换言之,他认为本地大学水平是相当高的(笔者代他做个小小的结论)。请看官们继续思考下列五道问题。

1:如何善用研究基金以提升研究水平呢?

A:讲师可以“暗渡陈仓”似地将一部分的基金,通过卖化学药品的商家,以货物换取方式来购买一些私人物品,如最新款式的手提电脑、手提电话等等。这样就能让本身得到益处,以便“继续钱进,袋袋平安”。

B:大学有关当局所设立的大学研究基金,GUP (Geran Universiti Penyelidikan) 及 OUP (Operasi Universiti Penyelidikan) 只能用于讲师们参加或举办研讨会(少数能用来支付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 的薪金)。

那么讲师们就能以学术交流为名,名正言顺地携眷出国旅行,享受五星级旅店服务。

C:为了促进我国的研究水平,一般上大学及政府研究机关都会合作研究。每年年尾,巴生河流域一带的研究人员就会集中在一些偏远的名胜地(扶老携幼)开会,如浮罗交怡、沙巴的西巴丹岛等等。

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兼顾研究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大马的旅游业呢!

D:通过自己在外设立的公司购买一些先进仪器。当然仪器售价可是特别“优待”的!

答案:见仁见智。或许看官们认为这是荒谬的,但以上状况早已根植在许多大马研究员的脑中,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制度化提升水平

2:研究生的水平取决于本科生的学术水平,要如何制度化地提升本地大学生素质呢?

A: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考试及格,可以降低及格率至30分(一般上,学生们的分数都是根据normal distribution来分配)。学生的上课出席率可贡献20分,所以只需从考试中获取13分,就能及格了。

B:考试题目范围只需从讲义中照本宣科搬出来,学生们的“优良”成绩就有保障了。

C:让学生学以致用。每当修完一科后,他们可到相关研究机关或工厂参与mini research project,或帮助厂方解决实质生产问题,提升实战经验。

D:教育部应该检讨教育政策,着重落人后的马来人或土著(鲜少得到一等文凭),让大部分马来大学生能以类似一等文凭资格的成绩毕业,以栽培具创意及高竞争力的人才。

答案: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C,(但其他的选择都是事实)你的看法呢?(D 的答案请参考巫统妇女组主席拿督斯里沙丽扎在刚结束的巫统大会上所发表的言论。) (上篇)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徐嘉亮 20101112

12-11-10 种族关系大不如前

为什么我们的关系大不如前?一名年老的华裔回教徒如此问起,这名老妇就是峇都喼的慕斯达金的母亲,一位信奉回教30年的妇女。

作者认为带猪肉香肠到学校被鞭打的孩童没有错,但这起事件将使他憎恨国家。

越来越多校长“变得”种族主义,主要在于华、印两族不断质疑马来人和皇族的权力,甚至公开挑战回教的圣洁。

然而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受到对付,相反的,当马来人发表言论时,或马来报刊登一些文章,即受到对付,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华、印的选票使他们成为“上帝”。

因为政府和民联回教党没有能力捍卫回教的圣洁,回教徒只好自己动手采取行动,也因着每次受到华印两族激怒时,使他们的反应不断晋级。

作者问,各族的方向在哪里?他认为,选择在人民的手中,各族应学习互相尊重,包括法律已阐明的马来人权利,并尊重各宗教。

摘自《马来西亚前锋报》

12-11-10 四座大山压坏官

巫青团团长凯利是没有官职的团长,这是相当罕见的事。

凯利本身倒不挂怀,无官一身轻,反而有更多思考空间,思想比以往开明许多,一洗历任巫青团团长的激进形象。

雪州巴生区团团长再努利在巫青大会直抒胸臆,希望凯利能够得到官职,以便有机会照顾下属。

凯利身为组织的头领,没有当官,皇帝不急太监急,因为大家少了往上攀爬的机会。

首相没有委任官职,凯利无可奈何,也很坦然。但是很多人从政,目标都瞄准官场。

巫统总秘书东姑安南便公开谴责巫青团及女青年团参政只图官职,可是表现差强人意。

学而优则仕,做官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巫青团及女青年团欲争取官职,可要先想清楚,能否应付得来。

最近首相龙体违和,先是出水痘,再来胃炎,报告新闻的电视主播也为他担忧,猜测首相大概政事繁忙,才搞到龙体欠安,希望他多保重。

日本官场压力最大

刻板印象中,日本官场最复杂,连坐处分严厉,当官压力最大;随着中国国力逐渐强盛,经济发展迅速,在大陆公仆这口饭越来越难吃,寻求短见的官员数见不鲜。

以往的“工作上指手画脚,生活中吃喝玩乐,喝的是‘蓝带’,坐的是‘现代’,怀里搂着的是‘下一代’。”这些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上个月中,韶关市武江区原区委书记邬学新独自到武江区政府办公楼天台跳楼身亡。

今年以来,频发的官员自杀事件以渗入的冰冷直捣人心:1月18日,陕西省勉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冯某从勉县医院坠楼死亡;2月5日,广东省茂名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先进在湛江市跳楼身亡;6月24日,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刘亚军撞火车身亡……

大马当官错不受罚

官员自杀,公众更多关心事件背后是否隐藏腐败,但调查表明,除个别官员确实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多数自杀的官员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其中很多是得了抑郁症。

有识之士研究得知,官员精神压力主要有四类:官场激烈的职业竞争;对时代转型带来问责制度、网络监督等监督方式的不适应;官员个人情感与家庭问题处理不善;涉及腐败而自寻短见的个案反而排在最后。

参照大陆境况,当官委实不易,不过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地方,一官半职大家争破头,当中有两个原因:

一,这里当官轻松,犯错不受对付,调个职又是一条好汉。二,从政者有奉献精神,为民服务不畏辛劳,神经又够大条,不但没被社会逼得跳楼,反而搞到老百姓跳脚。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林应泰 20101112

12-11-10 贫困华小百事哀

吉隆坡州立华小收发展基金和电脑费一事引起风波,一名萧姓单亲妈妈公开指责校方追钱手法有如阿窿,连怡保兴汉社也声援这名家长。

华小多“苛捐杂税”是事实,每年除了固定缴费外,还须额外募捐。募捐时,校方向学生说每人最少要捐(或募捐到)多少百令吉也确是常事,多数家长为了不使孩子难做人,唯有“顶硬上” 照做。但也有部分家长冒火:我欠了你(学校)的吗?为什么要最少捐这样多钱?闹上学校后,校方必然说没这回事。

孩子在华小念书可真不是轻松事,若两名孩子在华小念书,开学就须六七百而至千令吉,对许多家庭是非常沉重的负担;若学校要维修或扩建,又或要添加设备,又须“乐捐”,令人不胜其烦,更不胜负担,有人说如此下去,唯恐有更多华人因此把孩子送去国小,这话也非耸人听闻之语吧!

华小想尽法宝筹钱

但话分两头,华小若不“巧立名目”来收“苛捐杂税”,可又变得巧妇难为无米炊,学校办事样样要钱,兴汉社说的虽然全是道理: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学校要用钱应向政府申请。

学校当然会申请,且常常知其不可为而为向教育部申请拨款,惟申请是一回事,十扣柴扉九不开却是事实。如果向教育部申请拨款维修给白议蛀蚀一隅的天花板,等到白议侵占了全校,天花板也塌下来了,教育部还未批准申请。凡曾经参加过华小事务的,不论校董也好,家教协会也好,或校友会也好,谁人不知此事?

倘若教育部的钱容易拿到,华小当不会向家长要钱,更不会劳师动众办千人宴、万人宴、义跑、义卖,华小所以有这么多“弄钱”的法宝是给逼出来的,华人所以非常“热心母语教育”也是给逼出来的,假如华小也好像国小,要钱钱就来的话,华小绝不会逼家长“最少捐银若干”,学生也无须交发展基金,老师更不会扮演阿窿角色。

家长校方同舟共济

1950年代初,一首描述夫妻相骂歌曲,有一段歌词:你没错,我也没错,都是时局不好。这首歌后来给英殖民地政府禁了,因为歌词敏感。

州立华小事件,家长没错,她实在是因为穷于应付;学校也没错,它实在需钱孔殷,彼此都因时局所逼,华小没有得到公平的,应有的对待,才不断上演现代版“夫妻相骂”,家长骂学校只会一味要钱,校方又怪家长不体恤学校无米下饭锅——其实都是时局不好。

华小在很多方面都须自力更生,教育部或教育局一纸批准公文已给足面子(不敢说有如皇恩浩荡),钱可须自己去找,家长请体恤学校这方面的为难。

当然,学校也须体恤家长的难为,对有两三名孩子在校的家长自动给予关怀,比如主动让其中一名孩子豁免发展基金﹑捐款,收入微薄的家长也请尽早向学校陈情。

发展华小,让孩小接受母语教育,家长与校方须同舟共济,不要互相对骂,更别闹上法庭,希望那位萧女士回心转意。至于向教育部要钱,且看两线制如何吧!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西茶客 12-11-10

12-11-10 扎希的个人看法?

国防部部长拿督斯里阿末扎希本周一在国会指出,加入大马国防队的非马来人,尤其是华人和印度人的比例依然偏低。

在2008/2009年加入的华人只有26人,印度人82名以及包括东马土著的其他种族795人,在9054名各阶级的“菜鸟”中分别占0.29%、0.91%和8.8% 。

在解释为什么加入国防卫队的非马来人数目偏低时,扎希说可能原因包括担心严苛的军纪、可能私人界的待遇较优、可能家人没有鼓励、可能爱国精神不够高以及可能有关社群仍对军队存有负面印象。

显然不是政府意见

按数据来看,华人的确是偏低,比占我国人过约10%的印裔同胞还要低,比起其它种族,有天渊之别。

除了爱国精神不够高的原因,防长给予的其他理由,看来大家都能接受。大家都知道,爱国的形式很多,加入武装部队(尤其是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是其中一个例子。

但我不明白在这个时候各族关系处于“敏感”时期,我国安全没有受到威胁,堂堂一个内阁部长却用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字眼来解释。

这是他个人的看法,还是政府的意见?或者是研究调查的结论?显然的,这不是政府的意见,也不是研究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而是他个人的看法。

扎希有什么资格以以上数据来价值判断非马来人爱国的心不够?他只不过是个部长,有官职的马来西亚公民,他有什么样的道德权威来指非马来人的爱国精神不够高?

部长必须谨言慎行

他身为部长,发现各族在国防部队里的数据有这么大落差,可能会为国家带来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步骤纠正这现象,而不是在国会“发表个人意见”。

更糟糕的是,他没有说明这是他的个人看法。你或许说这是鸡蛋里挑骨头,但我认为我们尊贵的部长有必要划清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提自己的看法时至少打个讯号灯,这样一来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这好比说,优秀的老师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身上一样。换句话说,传授知识和灌输思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部长发表政府政策和个人意见,也是要谨慎区分的。

至于其他比较“合理”原因,国防部也得真正的实地调查,取得数据再加以分析,寻求对治大方法,以便对症下药。比如说我们这些华人有个“固有传统”,那就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如何突破这思想防线,让更多华人加入国防部队,不是项容易的工作。有关社群对军队有负面印象,是国防部的形象问题,国防部需要加强公关的工作。

但部长如果能够朝这方面努力,根据事实来发表谈话,才能够体现部长的勤政。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章龙炎 12-11-10

12-11-10 少年与他们的未来

在这个维基百科无所不能(提醒一下,维基百科是所谓的“民办”资料库,资讯都是由网民自行输入,取用时必须小心榷核),堪称的上是资讯过剩的年代,年轻人对哪些资讯有兴趣?

最近,有缘与几位少年朋友相会,从谈话过程中瞭解到他们对国家、社会的看法。我们谈话的內容天南地北:时尚、娱乐、体育、教育、甚至政治。少年们的看法独特也成熟,最重要的是懂得据理力爭,对不瞭解的课题更勇於提问。与他们数日的相聚,让原本对这个社会有点心灰意冷的我,燃起了一丝希望。

例如,谈到黄明志的社会现象,他们赞同黄明志所提出的一些不满及诉求,但却对他选择的方法有所保留。谈到种族、政治的课题,隨行的朋友突然冒出一句:“小心一点,否则就会在ISA下被拘留。”接踵而来好奇的少年们有问:“甚么是ISA?”

没有和少年们好好说明这条“恶法”,让我有些遗憾,不过让友人的出言劝阻让我备感意外。不久前,有人告诉我华社子弟对於政治、法律课题总是敬而远之。

当时,我认为在资讯过剩的年代,任何滥权的新闻就在弹指之间,只要一个按键,不消数秒你就能得到各种想要的资讯,没有多少空间让人扭曲律法或掩盖滥权的真相,对探討政治、律法课题感到害怕的问题应该不復存在。

这次的亲身经验让我体悟这种对政治敬而远之的概念有多根深蒂固,於是,我们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政治课题就会招徠类似的劝阻。

的確,不瞭解政治,我们可以继续赚钱养家、安乐舒適,但忽略了监督政府的责任,你就忽略可能发生在你眼皮底下的滥权现象,而这样的態度真的能永保安稳吗?事实证明並非如此,如今我们面对的贪污、滥权、甚至治安问题,哪一样不是因为过去我们选择漠视的结果?

追求公义的心,人皆有之,这些最近结识的少年也不例外,只要他们继续抱持著一颗炽热的心,继续好奇、不断的提问,理性的探討,就能確保这个社会不会成为无良政客的温床,就能確保这是一片將来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

少年与他们的未来,就取决於探討政治、法律问题的態度。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莉珍‧2010.11.12

12-11-10 沟通语言力求简单

大马电视广播员,包括中文资讯与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在所主持的美食节目中,无法运用丰富的词汇来表达,从头到尾,就只会讲“好吃”,“真好吃”,“太好吃了”。

台湾的主持人,在类似的节目里,对语言与文字的驾驭能力,显然在我们之上,他们能够很传神的表达对食物的味觉。他们不用“好吃”,“真好吃”,“太好吃了”,他们传神的用上“沁人心肺”,“甜而不腻”,“肉质带涩”,“带来饱足感”。

――以上是月前星洲日报曾刊在《沟通平台》一栏的一篇文章,〈大马人的中文水平低落〉的部份內容。

读罢心中十分不痛快!作者说“马来西亚人的中文水平在退步”。缘由是国內有些主持人,对美味可口的佳餚,从头到尾,只会“好吃”,“真好吃”,“太好吃了”来表达对食物的讚赏。简单又明快的“好吃”,“真好吃”,“太好吃了”,一听就可意会,就知道这食物味道的確好!这与中文水平扯不上关係。“沁人心肺”的“沁”字,解意为“水从细孔渐渐渗入”。有关节目中若没有附加字幕,对如此艰涩的词语,你能马上意会吗?

对一位美若天仙的女人,你会脱口而出:“漂亮”,“很漂亮”,“太漂亮了”,女人一听,立即笑容灿烂。

你如果要这样说:“小姐生来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对方一定思索半晌,不知道你是在讚赏她的美貌。

著名歌手费玉清主持的“清音乐”节目,他对受邀来宾的表演,通常的讚赏也只是:太好了!棒极了!真好听!从不用“听出耳油”,或甚么“绕樑三日”,“出谷黄鶯”之类。

在日常与人沟通的语言,应力求简单、清晰,让对方一听就懂。

写文章,辞藻的运用,当然要丰富、准確、传神。但如果一味讲究辞藻,堆砌文字,就是咬文嚼字了。咬文嚼字不意味中文水平高,简单清晰更不意味中文水平低!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水灵秀‧2010.11.12

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11-11-10 关于字典与辩论

近来的“皇”与“王”争论中,频频有人祭出字典(广义的,下同),让我联想到周星驰电影的一幕:在紧张时刻,周星驰大动作亮出自以为是必杀技的尚方宝剑,不料却是咸鱼一条!

字典是尚方宝剑?抑或是咸鱼?我们不妨来推敲一下。

曾经在某中学辩论赛,一本厚厚的《英国剑桥科学大字典》,令对方同学仿佛脸上连挨几记重拳,脚下又踩到狗屎,一时阵脚大乱,就此种下败因。胜方事后相告,世界上是否存在上述字典不得而知,反正比赛当时丢出的不是那本字典。这里透露两个讯息:一、辩论赛是争胜利,不是真理。二、字典的权威性似乎常常被过分放大了。

字典的编纂人为字、词下“定义”,实际上不外就是在综合各种流行用法,同时将它释义为一般人较熟悉词汇中的词,如此而已。至于被解释的字或词,与编纂者的陈述之间,是否具有必要且充分的联系?我们通常不清楚、不关心,也没能力判断,反正现实中大家一向都抱着没有根据的信心在使用字典。一本好的工具书当然拥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把编纂人的陈述奉为金科玉律,那倒是大可不必。

字典与经典难代表真理

当字典纷纷被用作比赛中拿分的武器时,我们是否也该问一问,哪一本字典更权威?得分的标准是比厚度?比价钱?比哪本更古老?比哪本最新出版?比编纂者的名气?

“引经据典”没错是作学问的方法之一,但引的、据的通常不是字典,而是经典(字典也可能成为经典,但不是普遍情况)。只要牵涉到人,则不论字典、经典都可能出问题。经典与一般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即便发现了问题,暇依然不掩其辉。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被无数人攻击过,却丝毫不减其整体价值。

字典、经典都难以代表真理,这一点应该不必质疑。宗教经典对信徒来说或就相当于真理,是尚方宝剑;但对非信徒而言,这些并不具普世意义的真理,只是咸鱼。若在非信徒面前拿着咸鱼晃来晃去企图吓唬人,即使不算可笑,至少也相当滑稽。

真理越辩越明只是理想

柏拉图说过:“在真理面前,我们同样无知。”在无知的人群中,“真理越辩越明”充其量只是理想;尤其在辩论赛,实际上连这点理想也不必奢望,大家唯一目标就是争取胜利而已。(曾有法国代表在大专辩论赛中发言:“对方同学,你们说得实在太对了…”那确实有为真理而辩的意味,惟法国队很早就被淘汰出局。)

在“皇”与“王”的争论中,一如既往地充斥着“我对你错”、“我赢你输”的敌对氛围。在下《对理性讨论的期许》(12/10/2010)一文的良好祝愿,显然是人微言轻,尚需努力。

在此我希望表现一下这个努力。建议参与上述争论的各路人马,不妨虚心请教:“你的意见似乎很有道理,但会不会在某一种情况下有错?”假如对方自认为绝对不可能错,那我们也就不必继续跟上帝争论了。假如对方在被提醒后,懂得自我反省,那么讨论的理性成份肯定会增加,编辑也毋庸再担心讨论过程中温度升得太高。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周嘉惠 20101111

11-11-10 不要忽略大多数

每年到了年终,那些平时不爱唸书的学生,推算自己也许会留级,於是都会一改过去吊儿郎当及不屑的態度,向班导师探询今年是否能升班,也央求班导师为他们向校方讲好话。

保留升留级制不废除,这可说是独中的一个特色,虽然它在教育意义上存有不少爭议,但至少它是维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最低要求的指標。一个还没有作好准备或小学时程度不佳的孩子,有意愿进入独中,大部份独中都不会拒绝录取,录取之后独中就必须確保他们在6年中学生涯中能学到基本应有的知识与技能,而对那些极少数准备不足或还没有开窍的孩子,执行留级制让他们在校多待一年不见得是件坏事。

如果一个孩子在唸书时的每个阶段,都拿到一张各校所颁发的毕业证书,却没有识字及做事的能力,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也让家长觉得教育不值得投资。

从整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分析,並非全部后段班的学生都很差,每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一面,而是长期以来各校能力分班的结果,能进入前段班的人数及班级不多,其余都列入常態的后段班。一般不爱学习的学生影响面较大,而教师常被那些不爱学习及常捣蛋的学生牵著走,无形中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错觉地认为很多学生都不爱学习。加上社会的刻板印象,使社会上很多人误以为后段班的学生比较笨,属於那种永远都教不会的孩子。有的家长还提醒他们的孩子不要和这些成绩不好的做朋友,更有的家长通过各种管道,要求校方把他们的孩子编入前段班,认为被编到后段班不但学习不好,而且会学坏。

如果从平时教学的另一个角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后段班的学生,其实大部份是反应敏捷及敢於发言的一群,只要老师有耐心给予指导,多增强他们的信心,要这些孩子在各科考试中及格是不难的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言路‧作者:黄燕娣‧2010.11.11

11-11-10 经济假象

全球股市欢腾、金价创下歷史新高、房价节节上升,世界经济看起来欣欣向荣。大马股市前两天也屡创新高,有人预测1993年“超级大牛市”將捲土重来。如此美景,值得乾杯。

且慢!这只是一个假象。全球商品和房价飞涨,获利的是投机客、对衝基金;油价和粮价猛涨,受苦的却是老百姓。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鬆,將製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景。

美国印製更多钞票,刺激更多热钱四处流窜,全球面对通货膨胀和资產泡沫。明年国际油价每桶將涨破100美元,这是一个心理水平;油价高涨,打击消费,目前苦苦支撑的世界经济將不支倒地。

另一个危机是,主要粮食生產国,因为气候异常而歉收,比如美国玉米收成下跌、俄罗斯禁止小麦出口,再加上炒作,將重演2007年粮食危机。贫民无钱买粮,就会发生暴动。

20国集团首脑目前在首尔开会,过后一些领袖又赶去日本出席亚太经合论坛(APEC)首脑峰会,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能够阻止世界经济走向悬崖吗?

预料峰会將吵吵闹闹,美国和盟友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幣,导致全球贸易失衡,而中国和欧盟则谴责美国的量化宽鬆及让美元贬值是自私行为。结局是不欢而散、毫无成果,如果矛盾反而激化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济会衰退得更快。

20国集团峰会只是让这些国家领袖去做秀,表演他们如何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首长在媒体面前斗斗嘴皮,一转身还不是和夫人出席衣香鬢影的晚宴、吃香喝辣,谁还去理会贫民?

伦敦逾5万名师生上街示威,抗议英国政府的紧缩计划、导致学费暴涨3倍,这样的情景日后会不断上演。

处於这样的大环境,大马应该怎样做?防止资產泡沫是绝对正確的,譬如国家银行出手打房,限制第三房贷上限为70%。现在不遏止房地產泡沫胀大,投机活动会更加猖獗,房价升得越高就跌得越重。

国行也必须加大力度管制贷款,避免家庭和个人债务上升,特別是信用卡。一旦明年通膨恶化,利率提高,房价下跌,很多人將还不起贷款,进而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

鑑於外围的不稳定因素,政府必须谨慎花钱、不宜“打肿脸皮充胖子”,特別是兴建100层摩天楼的大型计划,慎防陷入美式“量化宽鬆”陷阱。

大马的经济转型计划面对如此客观环境,应调整策略,不宜衝得太尽,须留点“弹药”来预防逆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11.11

11-11-10 未来的天才

小六评估考试放榜,学生家长们见面,话题都离不开孩子的成绩,以及孩子的升学问题,或发表己见,或徵询意见,大家都是那么关心孩子的教育前途,唯恐一个错误的决定,就误了孩子的一生。

我看过国际著名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逊(Ken Robinson)的一个经典演讲短片,片长只有19分钟,却令我深受启发,很想趁此与年轻的父母们分享。

肯罗宾逊呼吁家长们,不要掉入满分和第一名的迷思而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意。他也讲述了世界级音乐剧《猫》、《歌剧魅影》的编舞者吉莉安(Gillian Lynne)的成长歷程。

上世纪30年代,8岁的吉莉安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老是坐不安定,迟交作业,而被老师標签为“问题学生”。吉莉安的老师甚至写信给她的家长,说她有学习障碍,可能需要转读特殊学校。

可以想像,这个小女孩,成绩一定非常差。她的母亲担心她会输在起跑点上,於是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协助。

医生听取了这位忧心忡忡的妈妈的敘述之后,交代小女孩好好地坐在椅子上,让他和她的妈妈出去单独谈一下。临走时,他刻意扭开了收音机,播出热情奔放的音乐。

其实,医生和母亲就躲在门外,偷偷观察小女孩的举动。只见小女孩很快就站起来,然后隨著音乐摆动,快乐地、优雅地跳起舞来。

“瞧!你的孩子没有问题,她是一个舞蹈天才,让她去舞蹈学校吧!”

就这样,吉莉安的一生改变了!她后来考入英国最著名的皇家舞蹈学校,並成为史上其中几齣最受欢迎的音乐剧的编舞家,为万千观眾带来了至高的艺术享受。

吉莉安后来回忆说:“我无法形容那有多么奇妙,走进教室,看到的都是和我一样的人,他们都坐不住椅子,必须舞动身体才能思考!”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诚如肯罗宾逊所说,如果吉莉安是生活在今天,医生恐怕会诊断说,她是个过动症患者;然后,她会被迫吃药,以便可以让她安静下来。庆幸的是,在那个年代,还没有发明“过动症”这个医学名词。

转述这个故事,是想要告诉年轻的学生家长们,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理想,连一个A都没有,请不要失望,这绝对不是世界末日,何况,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会怎样;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到孩子的分数和名次,而忽略了他在学术之外的天赋,以致无情地埋没了一个未来的天才!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0.11.11

11-11-10 香肠的滋味

很多人是无肠不欢。食家有一说,猪肉做的香肠,比其它肉类香肠都好吃,而且种类繁多,腊肠、粉肠、蒸肠、火腿肠……。

猪肉香肠从路边小摊,到高级餐馆,都佔有一席之地。

不过,猪肉香肠有它的现实隱议;话说,砂拉越古晋一名小学生,带了猪肉香肠到学校,结果被老师鞭打。

吊诡的是,小学生是甚么宗教,大家都还搞不清楚。

他可以,或是不可以吃猪肉香肠,应该由谁来决定?

家长?教师?宗教局?还是政治人物?

母亲把猪肉香肠放进便当盒,教师看了打他一顿,宗教局要做裁判,政治人物爭议不休。

根据他的报生纸,其母亲是基督教徒,父亲的宗教栏则是空白;也有一说,这位父亲因为之前的一段婚姻,曾经入教;尔后离婚,已经脱教。

哇,实在复杂。

成人要怎么告诉一个10岁孩子,甚么是清真食品?甚么人限食清真食品?为甚么猪肉不是清真?为甚么香肠可以分为清真和非清真?如何分辨猪肉香肠和鸡肉香肠?

孩子的童真天地里,只知道便当有甚么可以吃的食物,以及猪肉香肠好不好吃。

肚子饿了,打开便当,里头有好吃的,自然是大快朵颐。

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存的本能,没有犯了任何人;但是,却要挨打。

东马砂拉越的宗教自由度向来比较大,禁忌也较模糊;而今,西马那种狭隘和敏感,也吹了过去。真正歪风。

课题带到国会辩论,向来偏激的独立议员朱基菲里(Zulkifli),为此大张旗鼓,似乎以宗教代言人的姿態,昭告天下猪肉香肠之罪。

反而是回教党的祖基菲里医生(Dzulkefly),看不过如此作风,给予驳斥,指责这是挑起宗教情绪。

朱基菲里和祖基菲里一字之差,观点却有很大差別;包括对“猪肉香肠”的看法。

狭隘和宽容,在一块猪肉香肠上已经有分別。

这也是马来西亚社会的分野,不是宗教分別,也不是政治差別,而是思维和意识型態走向两条道路。

下一次,你把一块香喷喷的香肠放进嘴里之前,或许会想到这位孩子的猪肉香肠遭遇,顺便想想马来西亚今后要走的方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11

11-11-10 曾经说过的话

有些事,有些话,曾经沧海之后,真是不忍回首。

2008年9月23,国会反对党领袖兼人民公正党顾问安华说,巫统没有就再益辞官一事吸取教训。

他说,再益是一名难得的好领袖,能坚持原则,反对内安法令,却不获巫统重视。同年12月3日,安华炮轰巫统不够宽容,竟然开除再益,又说民联随时欢迎再益加入。

他形容再益是国家重要的“资产”,民联无任欢迎他加入,共享他的原则和议程。

2009年6月13日,安华说,再益即日起加入公正党,受委为最高理事和政治局成员。安华说,再益捍卫人权民主司法自由立场坚决,民联将善用他的能力及经验。

安华如此盛赞再益,再益如何投桃报李?

再益说,他选择加入公正党是因为它是个捍卫全民的多元种族政党,不会太过精英化(etlitis),而且该党的政治理念和他个人的政治理念相符,而且,安华的为人也不错。

同年,10月18日,因为再益突然请假6个月不问党务,外界传再益是跟阿兹敏闹翻,安华出来灭火,他坦承党内部的确出现问题。不过,公正党的问题不像马华、国大党,甚至巫统那么严重。

他说,再益还在党内,还在领导层,只是请假前往麦加朝圣,不明白为何各界要从负面角度解读再益请假事。

如今,再益炮轰安华和阿兹敏是公正党所有问题的根源,要他们下台;安华和阿兹敏说再益跟巫统有串谋之嫌发动攻击公正党领袖。

这些话,如今重温,实是令人感慨。只是不懂安华与再益,还记得他们在所有人面前,说过的这些话吗?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许国伟 20101110

11-11-10 皇与王的用法

我同意不中君的说法,王与皇的用法,在许多时候,是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法,不是根据参考书一厢情愿的说法,杨欣儒君所要强调的常是片面的、不理会文学语感的理论的所谓规范用语,常常又没有“一语中的”,让人混扰。

在文学或一般的用法上,王,是普遍上独占高位的象征,如山大王、排骨大王、木瓜牛奶大王、万果之王、王者之风、胜则成王、南面称王、据地为王、万王之王、赌王、鸟王,皆是称为王,不称皇。

皇,一般用在更高层次的约定俗成之中,如秦始皇、唐明皇、三皇五帝、皇上、皇家、皇室成员、太上皇、皇帝、玉皇大帝,皆是以皇字为准,其理至明。

王与皇不可混用,凡是多读华文书籍的人,皆心中有数,不是半桶水的专家以偏概全,捧着一本参考书,误导年轻子弟,就可成为规范的。

两字用法有分轻重

从秦始皇开始,一统天下的中央天子,称为皇帝。尚未一统天下的据地为王,如汉王、楚王、齐王、魏王等,稍后尚有由当朝天子分封各地的藩王,如平西王、恭亲王,王字的用法与皇字比起来,当有轻重之分。

但是,说到常用法,中央天子被称为皇上,其妻称为皇后,而不称为“王上”或“王后”,至于普通的一方之王,就称为大王,如快哉亭记的典故,一天楚王在楼台上观望江山,一阵凉风吹来,楚王龙心大悦,赞叹地说:“快哉此风!”其旁的宋玉即刻大拍马屁说:“此大王之雄风也!”

同样的,不论在英国、丹麦、阿拉伯或马来西亚,凡是有国王或地方性称王的君主,涉及 Royal 字眼的,在中文上一律译为“皇家”,以示尊崇,不称“王家”,这已是一种规范,不需质疑。

至于其他的万果之王、木瓜大王或船王、赌王之类的,万万不可使用 Royal 这个字眼的,因为他们不是君主,不用使用皇家。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华为肯 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