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苍祐获得国葬,也获得丰盛的赞美。
执政党、反对党,以及民间社会,都对他高度表扬;国之元老地位,已经確定。
我不想重述他的事蹟和贡献,人们所知道的,这几天已经一再报导,人们所不知道的,林苍祐把它带到天国去了。
剩下的,应该是一些值得思考的歷史问题。
林苍祐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人生,碰上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他的做法和选择,也影响了日后的政治发展。
如果林苍祐当年改变决定,今天又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局面?林苍祐在歷史上又是怎样的地位?
第一,50年代末期,他挑战陈禎禄,竞选马华总会长职位。
两人之爭,也代表了路线之爭。
陈禎禄是独立时代的社会菁英,他比较重视族群间的关係,强调在联盟政府架构下,与巫统进行合作。
林苍祐是少壮派,他比较瞭解当时华人社会的心声,尤其是对政治权力和语文地位的要求,他倾向和巫统竞爭与分享权力。
结果,林击败陈。中选之后,他的政治立场趋於强硬,要求马华在大选分配更多席位,以及让华文享有官方语文地位。
最后引爆和巫统的正面衝突;林苍祐被架空而辞职。
林苍祐的失败,意味著在大马的政治现实下,华人政治权力逐渐流失,马华地位江河日下。
在联盟和国阵里头,马华日后必须接受“协商”,而放弃“斗爭”的角色。
第二,林苍祐等各族精英,组织多元族群主义的民政党,在1969年贏得檳州政权。
敦拉萨成立国阵,拉拢民政党加入。
民政党当时陷入两难,如果不加入国阵,檳州面对发展困难;然而,一旦加入国阵,就受到国阵约束,也必须和巫统合作,尤其是把马来选区让给巫统,而民政党受限作为华基政党。
当时,民政党的一些创党元老,包括陈志勤、赛胡先阿拉达斯、维拉邦等,反对加入国阵,要求保留民政党的多元性。
但是,林苍祐坚持民政党加入国阵,在檳州和巫统分享政权,也失去了它的多元族群色彩。
在这两个歷史阶段,林苍祐採取了不同的做法,从原先和巫统抗衡,到后来和巫统合作;这也许是他的务实观念使然。
如果当年林苍祐採取不同的决定,今天的马华,以及民政,是否有不同的命运?
歷史,总是充满悬念。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