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22-11-10 华社史学教育家在哪里?

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10月中,在巫统代表大会宣佈,自2013年起SPM考试,歷史一科必考必及格才能获得文凭。华社对此,一般不表赞同,纷纷发表意见。但华团领袖一般均表示,中小学歷史科教材应重选,课本应重编,似乎没有抓到问题的根本。

其实,正確史观的建立,课程纲要的重编,才是歷史科教改的根本。至於教材的选编及课本的重写,则是根据史观及纲要进行的后续工作。教材、教法、评估、师资等,又是课堂落实工作的最后流程。这一连串工作,有需要歷史学家、课程专家、有经验的学校行政人员以及教学年资久的教师来负责进行。

但是,展眼一望,华社学校,找得到这类人才吗?

华社中的歷史学家,真的不多见;教改专家,也十分稀少;兼具二者,又通三语者,更是凤毛麟角。华社怎么那样缺乏这方面的专才呢?那又有谁能代表华社华校参与歷史科的教改工作呢?

11月11日教长委任7人为“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负责一般教改工作的顾问(其中当然包括歷史科的教改)。

7人成员中,唯一受委的华族学者是马大邱家金教授。从过去邱教授所发表的言论看,他在好多方面並不认同华社的看法。近日,他又对报界说,华社要瞭解甚么样的歷史真实,可以告诉他,让他向当局反映。可见,他並不熟悉华社的需求与史观。他能代表华社去纠正现有歷史课本对史实的歪曲吗?

华社的人才观里,一向是强调数理科的优越性,极重视数理商人才的栽培。相对的,人文社会学科人才的培养就被忽视了。民办三学院(南院、新院、韩院)至今尚未设立歷史系,即是明证。

全国早有歷史学会(Persatuan Sejarah)的成立。那是专属英巫文学者的组织。可以说,歷史的“话语权”全在英巫文学者的手中,华社根本没有“官方”的正式代表为华社说出歷史的“真话”。我们要怪谁?

亡羊补牢之计,是脚踏实地自行培养史学教育家。大专歷史系的设立,是可行之道。歷史学会的成立,也属必要。此外,华研可考虑与学者一同专研华族歷史与文化,提出真知灼见,才有望建立一定的学术地位与权威。

假以时日,治史有成,办学有道,三语兼通,人才辈出,兼且爱国爱民,心怀华社:这才可能为华社取得歷史的话语权,爭得公平的权益。

国家需要各方面人才,始能均衡发展。华社也不例外。我们的人才观,是不是也要重新审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邓日才‧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