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26-11-10 华小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都很在意数字。比如全国华小的数目,从以前的1千284间增加到现在的1千291间,是关心华教的人士一路坚持的原则:华小只能增加,一间都不能少。

华小数目近几年来稍有增加,是基於两个原因。一是爭取在需求量高的地区开分校;二是坚持不能关闭现有的学校,即使已没有学生来源。

所以,在表面数据上,华小是有增无减的。

但是在实际上,却有近半数的华小,是属於学生人数少於150人的微型学校。即是说,如果一间学校有6个年级的学生,平均每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二十多人。

可是实际情况却比想像中更加糟糕。一些微型学校,实际上已没有学生来源,意思是,待现有的高年级学生毕业后,学校在三两年就会自动关闭。

人口的迁移,导致一些乡区华小只有区区数十名,甚至只剩下几个学生。如果你注意去看,这些华小学生甚至不是华裔,而是友族。所以,这些华小的存在,其实只是名存实亡。

最近星洲日报在全国各地针对微型华小所进行的个案採访,便揭露了许多华小不为人知的辛酸。华小的阶级之分十分明显。

在一些大城市,一些名校报读人数爆满,家长彻夜排队轮候报名,学生会考成绩名列前矛,教育部十分嘉许,学校似乎会发光发热,分校开了一间又一间,校长脸上十分有光彩。

同样是百年树人的地方,一些微型华小却在苟延残喘,老师和校长守在一座被白蚁蛀蚀的残旧校舍,看著人们往城市迁移,看著学生逐年减少,默默的教导仅存的几个学生,在等待教育部或华社人士伸出援手拉它一把,把他搬迁到有学生来源的地方继续生存。

同样是华小,我们只坚持一间都不能少,却忽略了它生存的需要,没有给它一个得以生存的环境。似乎把它们遗忘了。

华基政党虽然爭取到政府允许这些微小搬迁,可是是否有尽力去替它爭取校地和其他方面的援助?即使学校要搬迁,本身能力有限的董家教,又哪有可能获得私人企业赠捐校地呢?

华基政党拥有广大的人脉,请求企业在屋业发展区拨出一块土地给需要搬迁的华小,应该不是太难的事。这样一来不只可以协助华小继续操作,也可让有关屋业区增值,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微型华小的確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援助,才能维持我们所注重的“数据”。撇开校地问题,不搬迁的华小,也需要教育部的援助,去改善校舍和学校的设备,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才能与城市学校的学生公平竞爭。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侯雅伦‧201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