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28-02-11 会飞的何止超人?

某天接到家乡某位官司缠身的好友的电话,劈头就问:“竟然有这样子的事情,因为法官缺席所以展延案子的审讯?”原来,那天她的代表律师通知原定的审讯日子,因为法官缺席所以无法进行必须展延。“法官不在,那为甚么要把审讯日期定在今天?”她又问。

友人觉得匪夷所思,还质疑代表律师是否搞错了。其实,若非这次的无妄之灾,像一般民眾,对於法庭的运作摸不著头脑,更是不可能踏足法庭。

“3年前,我还在执业时候,这种现象確实存在。”我如此安抚友人。心想,报上频频刊登大法官大刀阔斧的整顿法庭制度,运作应该有所改善。或许,友人的案件是个別案例?否则大法官查基为何最近要揭发一位律师一天处理93件案子的超级记录,来捍卫法庭不批准律师展延案件的惯例。

於大法官而言,因为处理太多案子而无法分身乏术的律师,是造就法庭案件审讯拖延的理由之一。当然,同天有93件案子撞期,这位律师包揽的案子之多,可想而知。不知道这名律师是谁,生意如此兴隆,不过,这是否也说明了委任他的客户对他的信任?超人律师或许是一名高手,所以客源不断?

说到撞期这回事,这也並非全然在律师的控制范围內。试想,律师可能已经有些事先排好的日期,不过后来可能也会撞上另一个法庭排到的日期,不同的法官,不同的法庭,甚至在不同的州属,这样的情况要如何处理?有法官建议让別的律师处理,但不准延期,这是否扼杀了事主选择代表律师的权力?或许,在大法官的乌托邦里,每名律师只负责一单诉讼,全年任何一天他都能隨传隨到。

一名认为因为大法官以绩效见称的改革,而公义在快速消失的资深律师,最近公开发表一篇文章,其终点出了法庭制度里的一些法庭效率欠佳而最后將担子转嫁律师身上的问题,他还指出最近法庭连负责律师要分娩、或者必须接受化疗的延期理由都不被法庭接受。据他说,时下一些改革措施,顛覆了惯有审讯制度,可能会造成不公义的现象。

加速审讯速度,减少案件拖延的现象,並非坏事,但是否会欲速则不达呢?

可怜的执业律师们,这个年头,要懂得分身术、要会飞的何止超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莉珍‧2011.02.28

28-02-11 坏政府,好政府,无政府

北非人民付出鲜血和生命,要推翻坏政府;另一边,西欧的比利时人民,却悠然享受无政府的日子。

截至今天,比利时已经260天没有政府了。

去年6月,比利时大选之后,没有一个政党可以独立执政。两个贏得最多议位的政党,始终无法协议组织联合政府,因此,打破世界纪录,成为最长期没有政府的国家。

比利时这个国家很特別,北部居民是讲荷兰语的弗兰芒人(Flemish),约佔总人口60%,南部则是讲法语的瓦隆人(Walloons),人口约40%。

北部是商业和工业地区,比较富有;南部是农业经济,比较落后。北部人以勤劳和精明著称,南部人却习惯悠閒的日子。

两种族群组织国家,但是,语言、文化和经济有段距离,所以,长久以来,各过各的生活。

但是,既然是同一个国家,富裕的北方,就得照顾较穷的南方;北方人纳税多,南方人津贴多。

日子久了,北方人就不高兴了;心想,干吗我们工作这么辛苦,纳那么高的税,就是让你们南方人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於是,北方人就有了分离的念头,想要更加自主,甚至是独立,以后就可以花自己的钱,只讲自己的语言。

选举时,北方人选出了分离主义强烈的政党;南部选出重视分配和福利的政党。

政策主张和代表性南辕北辙,以致北方和南方政党无法再合作,无法再组织联合政府。

如果是其它国家,恐怕已经內战;但是,在民主已经制度化,社会高度成熟的比利时,却是一片平静,没有衝突,也没有混乱。

从南到北,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

二百多天没有政府的日子,政府部门依然办公,警察依然执勤,一切照旧,大家过平常日子。

期间,比利时的经济成长还超越欧洲平均值,失业人口也低过欧洲平均。

破了无政府的世界纪录,一些比利时人开街头派对庆祝,这是他们开创的世界第一,引以为荣。

当然,也有许多比利时人发牢骚,认为缴了这么多税,供养这么多政治人物,结果连一个政府都搞不出来。

於是,有妇女团体搞运动,扬言再不组织政府,全国妇女就拒绝行房,让男政客知道厉害。

而青年男女也上街头,只是他们不示威抗议,而是集体脱衣,以裸体来嘲讽政客。

和北非,乃至陷於政治问题的各国比较,比利时人对政府的成熟和幽默,实在高明。

重点是,民主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多於它是一种管理模式。

比利时人將民主內化为吃饭睡觉一样的简单和必要,再也没有其它力量,包括政党和政府,可以將之扭曲改变。

北非等国,却必须经过革命,开创民主模式,再进入生活方式。

至於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在中间浮浮沉沉,得过且过。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2.28

28-02-11 公平和透明化升职

首相署部长许子根指政府转型计划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其中招聘华裔公务员的人数已在两年内增长超过100%,由2007年招聘的1300名华裔公务员,增加至2009年的2600人。

许子根指出,非马来人的高级公务员人数也开始增加,中央政府28个部门中,以往的非马来裔秘书长一直都不超过2人,如今却已有6人,惟其中一人刚退休。

我国公务员的种族比率严重失衡是不争的事实,截至2009年9月30日止,全国122万3947名公务员当中,华裔仅占约6%,或是7万2875人。

华裔公务员以教师居多,真正能挤入政府部门及军警服务者更少,故在一般政府部门的前线柜台服务之华人或在街道巡察的华警绝无仅有,与独立初期前后的情况大相径庭。

无可讳言,造成此种偏差的现象是因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导致华裔子弟改变职业的取向之外,亦与当年新经济政策有关。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初期,执政者为纠正土著就业机会的不平衡,除了大力推动私人企业雇用土著之外,亦特意保留更多的公共服务职位给土著,造成矫枉过正的后果。

政府过去轻视非马来人对公务员职位缺乏兴趣问题,高官只一味说“欢迎更多非马来人加入公务员行列”,却没有探讨非马来人冷淡的原因和采取跟进行动;一些别有居心的从政者却利用这个课题“质疑”非马来人对国家效忠,捞取廉价政治资本。

华裔真的不爱当公务员吗?答案肯定不是;于2010年5月,反贪污委员会在由《南洋商报》、雪直反贪委员会及华总联办的“反贪会民生民声交流会”上招聘40名华裔查案官,吸引405人递交申请,反应热烈,华总称此现象打破了“华人不当公务员”的刻板印象。2009年5月就有59名华裔青年到马六甲州政府行政部门应征公职,刷新有史以来最多华裔面试的纪录。因此,谁说华人不当公务员?

上述两个例子很清楚显示,公共服务局在招聘公务员的资讯没有深入华裔圈子是造成华裔对公务员反应冷淡的主因,希望公共务服务局认真检讨招聘公务员的方式。

公共服务局除了努力招聘非马来人为公务员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留住非马来裔公务员继续在政府机构服务。

公务员升迁缺乏透明度、制度、标准、行政偏差,资历浅、无表现,但因关系而升迁的例子比比皆是,令许多公务员在公共服务领域里看不到前景而另谋高就,也令许多非马来人对公共服务领域却步。

政府在招聘、录用以至工作考绩等各阶段,应采取公平的制度,一视同仁对待各族,给予公平和透明的升职机会。唯有如此,政府始能吸引各族群,尤其是有才干的人加入服务。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228

28-02-11 中东动乱与大选

中东动乱引发油价高涨及威胁世界经济,因此针对大选日期,现在有两种说法,一是提早举行,二是展延至明年。

目前没有人能够断定北非中东的战乱何时能够平息,如果是一个月內解决,油价很快就下调,对世界经济自然是丝毫无损;若动乱持续几个月至1年,高油价恐怕会造成另一轮的世界经济衰退。

利比亚狂人卡达菲已经疯狂,他真的会和“敌人”玉石俱焚,其他国家的动乱也可能演变成內战,因此世界经济蒙上阴影。

大马作为贸易国,难免受到影响。

关於大选日期的第一种猜测是基於国家经济可能也陷入衰退,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纳吉可能快刀斩乱麻,提早大选。

但是,至今没有跡象显示大选在近期举行,包括纳吉未指示国阵成员党提呈候选人名单。砂州首席部长泰益玛目已经接到71个州议席的候选人名单,这显示砂州选举已是箭在弦上,而人们还未嗅到全国大选的“烟硝味”。

我相信纳吉之前的部署是砂州选举和全国大选一起举行,但目前形势有变。

我最近碰到一些政治人物,他们都认为大选不会那么快,可能展至明年,理由如下:

一、油价高涨及多个国家抢购粮食,加剧通货膨胀。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目前举行大选缺少“美好感觉”。

二、建筑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一些经济转型计划的工程成本增加,工期可能出现延误。

三、政府要吸引中东资金投入经济转型计划也可能面对阻滯,特別是大吉隆坡计划的国际金融区。

由於未能確定动乱何时落幕,因此中东的富裕国家需要保留资金,来应对突发情况,这使大马吸引中东资金,或推销回教金融產品和清真食品,都面对一定的难度。

国阵必须等到大型计划启动,包括吉隆坡的捷运工程,才能在工程发挥效应下,让人民感受到经济復甦,从而製造美好感觉。捷运计划首阶段工程预定在7月动工,须要6个月才能带动各相关行业的起飞。

此外,希山慕丁也透露,正副首相从3月开始巡迴全国访问,每个月访问两州,要到年底才能结束整个行程。

综合这些因素,第二种说法更为可信。不过,政治没有绝对,甚么事都可能发生,如果感觉到可以大胜,为何还要等待?特別是明年充满变数。

吉道和万里茂补选將成为“大选灵感”的泉源,尤其是马来选民佔89%的吉道,可让巫统评估中东动乱的衝击程度。

中东虽远,却牵动大马政治佈局,真是始料不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1.02.28

28-02-11 报读国民型中学的初衷

问学生为甚么要想尽办法挤入国民型中学?常听到的答案就是:因为我要继续读华文!好一句振奋人心,尤其是振奋“华文老师的心”的答案。

然而,当学生到了报考政府考试的年级,竟然就出现了不愿报考华文的情况。他们列出的理由不外乎:华文很难拿特优、怕华文影响自己申请公共服务局奖学金的机会等,完全是与当初进入国民型中学初衷背道而驰的“理由”!这样的情况,一年又一年的上演,让教他们的华文老师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受挫,热忱一次又一次地冷却,怎么劝说都无法挽回他们的心,所有的无奈只能往心里吞。

最近,適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又传来学生不愿报考中文的事件,闹到必须由教育部副部长出面给予保证,他们才愿意报考的局面。据报导,最终他们报考了,但这样的一件事却给全国78间国民型中学敲响了警钟。如果学校不坚持这报考华文的传统,这类学校会变质吗?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话说回来,当初学生选读国民型中学大多因为要读华文,希望在一星期內仍享有200分钟华文课时间,是独中以外最佳的选择。但学生们有没有想过:今天自己为了一己的私心而不考华文,是会让这样的机会从此消失的?

读到有关中学的董事部成员语重心长地希望学生不要放弃华文,因为许多学生在中五以后,除非是要往中文之路走,否则大部份都不会再考中文了,所以,学生应珍惜这也许在日后有用的华文资格。我深感心酸,因为国民型中学的特质、学生的对母语学习的热忱,竟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有別人来提醒;提醒了还不要紧,最难过的是,听的人不以为然、甚至无动於衷!

究其因,除了出题方式、成绩为先的想法让学生却步外,最重要的是,我想:学生其实是不想为它花时间,因为他们之中,大部份是在中五后不会再读中文的一群。他们的想法是:既不会往中文的路发展,为甚么要花心思去读它?可怕的功利主义啊,它会让人忘记了美好的初衷!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彭瑞芳‧2011.02.28

28-02-11 强化社区保安服务品质

近年来,由於治安日渐恶化,许多新兴住宅区都推出有围篱设施,並且提供24小时保安服务。发展商的这种配套的確吸引中高收入者竞相购买这类產业,但是保安的服务品质却存在许多人为的疏忽与管理不当的问题。上週在巴生一个保安森严,每月保安收费高昂的高尚住宅区即发生住屋入贼失窃的案例。而週六吉隆坡甲洞卫星市一住宅区发生火患,却因入口保安人员失职未及时通知消拯局,以及保安栏未依预定时间开启,延误消防车到现场灌救时间,而导致两人平白无辜丟失性命。

不久前,房地部也声明花园区的道路是公共设施,居民不能擅自聘请保安公司任意设置路障与增设围篱,但迄今仍未见房地部有採取纠正行动。更或者,政府相关单位仍未有妥善的替代措施。另一边厢,社区住户本身所雇用的保安人员屡屡出现疏忽,保安公司失责导致住户的財物损失与人命伤亡,导致社区住户与保安公司出现纠纷却是近来浮现的社会问题。市议会或房地部是否有专责单位来监管这些保安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安公司是否有向监管单位註册?而这些保安公司到底又属於那个政府单位监督与管理?当地居民与保安公司是否签署合约来阐明管理事项的责任归属,以便事故发生时有个法律追究的依据?

目前愈来愈多的原先没有围篱的住宅区有保安公司进驻,而那些保安人员的素质大都参差不齐。对於许多住户而言,缴交保安费並能得到保全的服务。反之,若拒绝缴费,房子入贼的机率就较其他有缴费的住户来得高。这类案例经常发生是否由內神外鬼串通所为,尚有待查证。但对於保安公司的服务品质欠佳的事实,许多人倒是申诉无门却是不必爭辩的事实。保安工作不只是派几个大汉,穿上制服定时在固定范围出现就能交差了事,实际上,保安人员应对各种灾害与危机处理的熟练度、以及基本的抗匪能力,以及隨时保持机警的精神状態,均是专业保安公司必须具体的基本条件。

保安公司对保安人员的聘用不能滥芋充数,保安人员的培训工作更不能马虎。一个社区所聘用的保安人员若以退休人员居多,其所能肩负社全安全的能力必然也受到质疑。而由太多的外劳担当保安工作是否恰当也值得探討。更重要的是,每一位保安人员的身世背景,是否有不良记录的前科,均需纳入考核。再者,倘若保安公司在负责的社区频频出现治安不靖的案例,政府理应採取行动,必要时要应吊销保安公司的营运执照。

监管保安公司的服务品质,严如確保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得到应有的保障,政府责无旁贷。而治安恶化的根源来自於经济恶化与贫富差距所催化的犯罪行为,拼治安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江溯源‧2011.02.28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27-02-11 百年树人的省思(下)

种种的实例,上至帝皇,下至臣子,国子监的良能得以充分推展,重点在于除了各造皆适得其所,发挥己长,结果人才辈出,惠及社稷,那才是该教育单位功效发挥卓效的具体表现。

原来国子监中的“教育先锋队”共分七个均等重要的职位,各司其职,使命并行,共同推展相关的工作,包括地位等同大学校长的祭酒(得名由来为古代宴飨时推选年高德劭之人先行祭酒)、司业(副校长)、监承(教导处长)、博士(现代的教授)、助教(副教授)、学正、学录(讲师或助教)、典簿(事务官)、典籍(图书馆长),人人均学有专长,触类旁通。反观我国的有关部门人员,包括重量级人马,大多都严重缺乏教育相关背景,仅公务员一名即符合所需条件矣!

清廷下令严管监生素质

许多人耳熟能详,有“铜牙铁齿”之称的纪晓岚也曾担任过其中的校长呢!著书立说、 才艺双全的监生中人更不少,包括写下脍炙人口之戏曲 《长生殿》 的洪升;创作历史名剧 《桃花扇》的孔尚任;辅导顺治、康熙二帝的王熙;为康熙帝宣传治国之道的熊赐履;纪昀更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官,翁同龢还跟政治扯上关系,支持变法维新!

尽管杰出的监生颇多,但这些先通过地方考选,复经廷试升入国子监的监生,也曾在清初时因弊端百出,有真才实学的未必得到入学机会,平庸之辈却因贿赂而混迹监生中,促使清廷下令严管,以求达到重质不重量的目标。

对比今日不少冗官所造成的服务低效率,政府却束手无策或无可奈何,确实值得吾等深思,并从速采取适当的行动以应对。

改进发展须清净在源头

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泪的是,由于元明清时代的监生们重气节,讲操守,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因而不时惹来牢狱之灾,甚至丢命。今日在位者固然无须效仿,但因徒具官职却无职业认知,未能发挥所长是必然的事。

国子监历经辛亥革命,幸好许多文物获得曾担任社会教育司的鲁迅妥为收藏,以及登记造册,不至于在动乱中流失;过后,这些珍品都已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在“国宝今犹在,不复见故人”的惆怅中,相信有许多人跟我感同身受,我国教育问题筚路蓝缕,迫切需要大批有识之士一同披荆斩棘,尤其是当前正值“一个马来西亚”理念的催生,在发展政经的同时,文教的建设同样重要。

环保分子习惯使用的口号是“清净在源头”,国家政经文教的改进与发展又何尝不然!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碧澄 20110228

27-02-11 吸纳驯良人种无后患

二次大战后,是人类历史上另一波人口大迁徙,欧美因战争伤亡惨重,人口锐减,因此,大量吸纳其殖民地或前殖民地子民以重建废墟。加上避孕套避孕丸面世,避孕技术提高,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性革命便如海啸爆发,西方人享受性更从不要留下“孽种”进一步到不想立后。不过,工商业发展仍需要大量技术非技术劳动力,因此,数十年来的合法非法移民,持续迄今。

移民拒绝融入社会

历史上,落后民族移入先进文明,一般上都会渐渐受落薰陶、提升,至终受同化。因此,先进强国吸纳落后国家的移民,大致都不会构成问题。即使像百多来来受尽列强侵略凌辱的中国人,虽有所谓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但移民到各国,除了聚居在唐人街拒绝融入当地社会,枉论进入主流的社群,大多数是华入夷则夷。在强势的先进国,有些华人为了“融入”的丑态,正如老一辈文人所谓的“西崽”或奴性十足崇洋媚外,拒绝讲汉语,卑视唐人街的同胞,恨不得自己的皮肤可以像迈可杰逊般去漂白,以求得认同。

因此,吸纳移民,从全球各地而来的华人,都是非常安全的。若是聚居在唐人街的群体,他们若作恶,顶多是结党组帮,在唐人街内横行,欺压同胞,一般上不会侵犯他族的地盘,更不会为了什么宗教和族群利益和当局搞对抗,当今盛行的恐怖主义,未有所闻。华人移民的另一项传统“美德”,仍然妥善保存,坚贞持守不渝,是看客心态。

袖手旁观看同胞被打

鲁迅小说中,尽多看官府砍革命党人的头,也看日俄战争,日本人砍中国人的头。在一说到Orang Asing 或Pendatang,现在会有反应的大马华人,还是此风依旧。前些日子,网上流传一个短片,一场交通意,警察已到,但那个瘦弱的华裔却被凶神恶煞的印裔大汉,一个夹住,另一个挥拳痛殴,满脸是血;另一个土著,则跳上车子用铁捶敲打玻璃镜,还一再趋前欲用铁捶打那无还手自卫的华裔,背景音乐是警车的E呜E呜;镜头转到在场旁观的警察,然后是数以百计夹道观看同胞被打的华裔。

若反过来,打人的是华裔,被殴的是其他种族,夹道的他族会看热闹还是一涌而上?

英相卡梅伦痛批过去三十多年的所奉行的多元种族政策过度宽容,非但没有带来种族融合,反而造成群峰并起、多元对立,导致今日的恐怖主义得势崛起。对应之道是各民各族要讲英语,学校要教导英国文化等等。但看来,这并非万灵丹,万全之策。全球的恐怖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不是民族、语言、文化文明,而是无法解构,坚定不移,去到地球任角落都不变,只有改变他者而本身却不容被改变的宗教狂热分子。吸纳移民,这不能不计算在内。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黄子 20110228

27-02-11 疯狂世界

这个世界疯了吗?我开始怀疑著。过去一个星期,或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世界某个角落,都有大批大批的人走上街头抗爭,让自己成为鎗口对准的目標,但疯的不是他们,他们只是一群被逼入绝境,愿意用生命换取一次辉煌的无名小卒。疯的,是那个下令格杀勿论,下令战斗机轰炸城市,下令焚烧油管,下令开放军火库,让支持者拿鎗残害反对者的世纪狂人――卡达菲。

如果没有茉莉花革命,我们或许看不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如何黯然下台。如果没有埃及的革命成功,我们或许更看不到利比亚领导人卡达菲的疯狂行径。生活在相对安逸环境的我们,更难以想像,原来在这科技时代,竟然还有人在治理一个国家41年后,就理所当然的把国家视为自己的財產,把人民视为螻蚁,还口口声声自称为烈士,就算死也要抱著大批大批的人同归於尽。

现今社会,一个国家需要的不是英雄、超人、狂人或烈士,而是要一个团队,一个能够互相扶持、互相监督的政治团队。而团队领导人,应该是最杰出的,也必须是最眾望所归的,但他绝对不是不可取代的。

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绝对的权力,可以带来绝对的腐败,这是一个恆久不变的定律。一个领袖不应该把手上的权力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资產,因为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也可以收回。而身为普通民眾的我们,更必须要善用这种权力,不要盲目崇拜一个领袖,当你给了他完全的权力,给了他完全的信任,甚至放弃了你应执行的监督工作后,有一天当你发现领袖已经变了样,你也必须为他的改变,承担一定的责任。

大马不少领袖都认为,茉莉花革命不会在大马这个国家发生。相信很多人也都衷心的希望不会,因为这样的改革需要太多的牺牲,而很多时候,改革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我们或许无法在一夕之间,达到改革的目的,但只要有恆心、坚持,总会看到改革的一天。大马如是,世界又何尝不是呢?

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长寿”领袖走入歷史。这对目前还在位的领袖们,是很好的借镜。其实,执政越久,不代表政绩越好。如果能够好好把握在位的几年时间,专注拼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推行更好的惠民政策,然后风风光光的下台,不是比在位几十年,最后沦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来得更好吗?

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一个不肯下台的人,不是因为他没有智慧,只是权力的慾望、失败的挫折和无谓的自尊蒙蔽了他的双眼。但是,一个人的慾望,无法改变群眾思变的心,再做多余的挣扎,只会犯下更多的错误,让自己跌入无底深渊,永远没有回头路。卡达菲会有怎样的收场?我们总会知道,而歷史最终会给这个狂人一个判决。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昭敏‧2011.02.27

27-02-11 別让报考华文太沉重

据报导,16名適耕庄育群国民型中学的学生原本打算今年放弃报考SPM华文,但在马华联邦直辖区教育主任等人的劝服下,终於改变初衷决定报考华文。这些学生放弃报考华文,不是因为不爱华文,而是因为华文太难考,担心影响整体的成绩,才有不要报考华文的念头。

华文太难考,这不是上述16位学生的心声,而是全国每一位中五生的心声。每一年,在选择报考SPM科目时,要不要考华文是他们最难於做抉择的时刻。放弃报考华文,心中却捨不得那份对华文的热爱;选择报考华文,却时时刻刻担心成绩单上会因一科华文没有拿到A而受到影响。在选择和放弃报考华文之间,总叫人太沉重。

事实上,何止学生担心报考华文会影响到他们的考试成绩,一些国中学校长也为了害怕学生的华文考不到A,不但拉底学校的整体成绩,也影响学校在国家关键成效领域下的排名,因此不鼓励,甚至阻止学生报考华文。这样的现象,真的让人感慨万端,报考华文竟然成为大家的梦魘。

不久前,马华轰轰烈烈展开全国报读报考华文运动,擬定种种策略来鼓励中学生报读报考华文。然而,要中学报读报考华文,不是仅靠嘴巴上的鼓励就可行了,更重要的是要对症下药,深入探討中学生不报考华文的根本原因。就以华文很难考到A为例,相比其他语文科,华文A1的百分比偏低是不爭的事实。例如在去年的SPM考试当中,华文A1的百分比只有0.2%,而国文却有9.0%,英文则是3.0%,淡米尔文也有2.9%。难道华文真的怎么难吗?这是很多国中华文老师、学生和家长百思不解的。

因此,马华在这方面应认真探討华文难於考到A的背后真正原因,尤其是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魏家祥更是身负重任,有必要召集相关的考试局和课程局官员来瞭解问题的症结,例如是否考试题目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评分標准出现问题等等,以一一作出检討改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报读报考华文。

其实,华文太难考只是其中一个让学生对报读报考华文却步的原因,国中华文班所面对的许多问题,例如师资不足、华文班被编排在课外、没有舒適的学习环境、缺乏应有的教材等等,这对国中华文班的运作带来负面的影响,也打击学生对学习华文的信心和热忱,这些问题都迫切有待教育部关注和加以解决的。国中华文班是华小毕业生在中学阶段唯一学习华文的机会,因此,希望不要再让中学生抱著沉重的心情来报读报考华文。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南方客‧2011.02.27

27-02-11 向印尼苏西洛总统学习

华人新年期间,印尼总统苏西洛表示,印尼政府將在今后两年內彻底解决印尼华裔仍然面对的受歧视问题。他表示,政府將继续为华裔提供公平的待遇,並且下令宗教部与地方政府进一步改善政府为华裔提供的服务。苏西洛要求宗教部长苏利亚和各省省长在今后两年內,彻底解决悬而未决的华裔公民受保护的权利,以及在政府部门所遇到的服务不周和行政程序的问题。

苏西洛总统是在印尼孔教总会在雅加达举行华裔农历新年庆祝大会,与副总统布迪奥诺共同率领多名重量级政府要员出席这个大会,以表示政府对华裔社会的重视。

看到这则新闻,令我內心惊喜激动,几乎流下热泪,印尼华人终於重见天日,否极泰来。的確,印尼是在变了,从一个种族极端的排华政治,朝向民主、和谐、开明的社会,华人在印尼的地位与奉献受到肯定。

印尼人口有2亿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共有整百个种族和部落,属於多元民族的国家,华人约有一千多万,是印尼第五大族群,善於经商,控制约70%的经济,对印尼经济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华人是靠勤朴起家,正因为印尼华人取得的成就,而引起一些种族极端政客的妒忌,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製造种族课题,掀起排华运动,令华人遭受无妄之灾,也令印尼陷於动盪不安,贪腐盛行,国家难於进展。

印尼在歷史上曾发生多次排华血腥暴行,华人受到种种欺侮与打压,甚至要被迫同化,严禁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当作洪水猛兽。华人过著暗无天日的生活,在路上讲方言也可能被打,使到许多年轻一代连母语方言都不会讲。由此可见,印尼华人丧失了基本人权,受到各种无理的歧视。

种族主义可说是国家动乱的祸源,也是国家进步的绊脚石,在这文明的时代,可说是一种耻辱。印尼过去的排华运动,除了损害国家的声誉,破坏了和谐与经济,对国家一点都没有好处,反而贫穷落后。和平共处,岂不好过相互杀戮?

苏哈多下台后,瓦西德上台,他虽是“盲眼总统”,但眼盲心不盲,他採取比较开明的政策,放宽对华人的不平等条列,而受到华人的尊重,中华文化开始復甦。

当今苏西洛总统,不但极力肃贪,重视人才,且一视同仁对待各族,进一步於2006年在宪法废除“土著”的字眼,让印尼全民不分彼此,都是属於印尼公民。故此,苏西洛总统时常在总统府接见华裔领袖,鼓励和嘉勉华人对国家作出奉献,保证不会剥削华人的权益,或抬出甚么“种族固打制打”,掠夺华人的成果,劫甲济乙。

毕竟种族主义在印尼盛行颇久,根深柢固,前朝留下的种种恶习,一时要更改,也非易事,所以在各领域仍有歧视华人的存在。这次苏西洛总统表示要在两年內解决各种歧视华人的问题,这是值得欢呼与尊敬的,显露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照顾国家和全民的利益。华人是勤劳和善於经商的华族,给印尼带来繁荣与进步,可以做为其他民族学习的榜样,只有庸人忌才,才会採取狭隘种族政策,驱赶人才。

我们替印尼感到庆幸,能有个贤明的总统,觉今是而昨非,拋弃令人厌恶的种族主义,让印尼走上新生,促进各族团结,携手同心,共创新猷。俗语说:以民为本,和谐兴邦。这也是印尼这几年来,不受经济风暴的影响,反而取得良好的经济进展,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见,种族和谐,互相尊重,提高人民素质,建立爱心社会,才能共存共荣,国富民强,这是当政者,应引以为鉴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黄福地‧2011.02.27

27-02-11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26-02-11 百年树人的省思 (上)

教育乃立国之本,毋庸质疑。但观看许多先进国家,其教育政策为国家所带来之成效,与落后或发展中国家相比,立即可见高低。后者之国民因教育程度低落,甚至文盲丛生,导致难以脱离贫困宿命。这就益显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华人社会,老一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也确实蕴含无限智慧。

我国人民目前可享有的义务教育,由小学开始至中学为止共12年,较早前仅为六年,而后再延伸到九年。执政当局的出发点与迈向先进国作准备息息相关,教育拨款也随之成为重要部分。

然而,单单以“英文数理化教学”所掀起的风波为例,就不难看出有关部门人员欠缺宏观,经验不足,行事仓促以致事倍功半或有始无终的一面,追根究底,这与人才的培养与充分利用这方面有缺口不无关系。

国子监师生发愤图强

这也令笔者忆及中国旧时代的“国子监”。 “国子监”乃元明清三朝培养全国知识分子的最高机构。由于朝廷要求“务必严立课程,用心讲解,以臻成效。如或怠惰,不能自立,以致生员有戾规矩者,举觉到官,各有责罚”,有关方面不得不严格从事。

正因那几代帝皇对此十分重视,激励国子监师生们发愤图强,终得以发挥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史与文化史作出若干历史性贡献。

国子监创建于元代,追溯其前身乃汉时由中央政府主办的最高学府——太学。唐朝中央直属的学校亦涵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等六学。明初改为北平府学,明成祖复于永乐元年在北京设国子监。

国子监的功能等同现代的教育部,是具备掌管全国学校,并可直接举办全国大学考试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它可供后世研究的史料包括中国历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

基本上,此单位为各朝监生学习的地方。监生所学,每个朝代皆不相同,例如明代的范围乃习字、背书及作文,而西周时国君为了加强军事统治,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为练兵习武,其次才是学文习礼。

三纲五常治国平天下

康熙时,设于故宫乾清宫西南的“南书房”乃在位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国子监官员也获得进入,提供咨询,以备晋迁之用,其崇高地位可想而知。

本身非常好学,同时又惜才的康熙,还曾为国子监写楹联“万国贤才归首善,立德立言立功,信今传后;千秋教育重东胶,有猷有为有守,修己治人”呢!

在元朝时,原为和尚,因受当时的佛门领袖海云和尚影响,复获蒙古王公大臣重视而被举荐为元朝宰相的刘秉忠,更透过国子监推行儒家思想,以三纲五常作为治国平天下的纲领,同时又以爱民政策,劝服执政当局以仁恕施政,放弃高压和民族歧视政策,厥功至伟。(上篇)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碧澄 20110227

26-02-11

26-02-11

26-02-11

26-02-11

26-02-11 中东政治风暴的警示(下)

对穆巴拉克来说,最沉痛的教训是以为权力和军队可以决定一切,而忘记了一切的权力,归根结底是要由人民来决定的。

然而,广场民主胜利并不等于议会民主成功和公平正义的实现,旧势力的低头也不等于新社会的到来。

现在埃及整个国家机器仍在穆巴拉克原有亲信班底手里。他们暂时的妥协让步可能变为将来的反攻倒算,军人暂时交权并不等于他们今后甘愿置身于国家权力之外。

总统下台不等于人民胜利

在共同斗争中结成的人民联盟,可能在未来权力分配中反目。要把汹涌的革命浪潮转化为国家政治生活常态,一时的设想变为法定的秩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讨论和最后敲定。何况在人民内部,由于不同的阶层和宗教教派的差异(例如也门当权的逊尼派和在野的什叶派),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要组成一个和谐有效的联合政府管理国家大事显然还有重重障碍。

阿拉伯地区的风气与性格特点是容易冲动,缺乏包容而又急于求成,甚至还有宁肯少挣钱不愿多干活的懒散性。卷入这次反政府运动的各派力量急于改变现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30年的施政积弊不是一个晚上就能消除的。

四个星期的反政府运动已经把国家的社会经济拖到精疲力尽的地步,光是埃及人赖以为生的旅游业,就损失了30亿美元的收入。如果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国家建设必须经过一砖一瓦的努力才能使大厦矗立起来。因此埃及与阿拉伯国家的当务之急,首先是要恢复局势的稳定,而不是继续进行广场喧闹。

至于中东政治风暴的发展方向何在,它是不是应该算在西方账上,会不会像美国舆论所盼望那样引向西方民主呢?这个问题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所有的阿拉伯国家虽然属于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其中有的国家接受过美国的大量经济与军事援助,但它们不是君主统治就是独裁政府,没有一个国家照抄过西方模式,实行过西方的两党制和议会制。

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的杂志宣扬“民主会引向地狱之门”而决心拒之门外。也门反对党领袖宾法里德则认为,阿拉伯国家的人民只是“反对独裁要求民主,而不是亲西方”。

今后局势发展的关键在于,阿拉伯国家能否吸取教训,进行和平的政治改革而不采取西方政治模式,以防止激进势力煽动人民夺取政权。

古往今来,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不是笔直,而会发生曲折。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社会和政治各种因素的差异,现在还不能说埃及与阿拉伯国家的政局变化会从此一帆风顺,唯有胜利不会失败。

这场尚未结束的政治风暴今后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导致新的矛盾和斗争,甚至最后引进外来的干预,这将有待于未来事实的证明。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有为 20110226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

25-02-11 维持现有燃油价格

北非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尤其利比亚暴动升级,一些外国石油公司被迫停产,导致该国石油日产量减少120万桶,冲击全球经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危机短期未有平息迹象,利比亚狂人卡达菲总统更曾恫言要炸毁汽油输送管,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它可能推高油价持续上扬,导致全球出现石油危机,冲击仍处于脆弱状态的全球经济。

各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应对油价上涨,以免引发通账及削弱消费能力,并减缓它对股汇市场、原料、农粮和物品价格、生产成本等所产生的负面冲击。具标志性的布伦特原油期货本周一曾创下每桶107美元新高,美国市场油价也持续上扬,显示国际油价走势完全受中东局势牵动。

沙地阿拉伯、利比亚和伊朗三国的产油量合占全球总产量的19%,利比亚当前局势几乎已处失控状态,伊朗也随时再爆发反政府示威,沙地国王本周四虽宣布派发高达350亿美元的利民“糖果”安抚民心,但仍有网民号召在下个月11日示威,只要阿拉伯产油国的政治危机犹存,油价飙涨的阴影就挥之不去。

油价大幅飙升将导致外国的制造领域成本、粮食及原料等出口物品价格升涨,这些原料和物品等在输入大马时,价格将水涨船高,加上汇率波动幅度影响,将增加本地企业的生产成本,推高粮食和其他物品的价格,引发通胀。

在种种外围因素的牵动下,国人的负担加重将无可奈何,除非政府拟定有效应对机制,承担较大补贴来吸纳涨幅,以减轻人民负担。

内阁已建议成立特别委员会及实验室,专门研究因国际原油及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油价和物价造成的冲击,以减轻人民负担。首相署特工队成员蔡兆源认为,政府宜继续维持燃油不起价的政策,以免国家经济活动在连锁反应下放缓,导致国家收入减少。

该建议有可取之处,特别是2008年国际油价狂飙至每桶逾142美元时,政府当年大幅度调高油价至每公升2令吉70仙,引起百物腾升,以致普通收入百姓和驾驶人苦不堪言。

贸消部长依斯迈沙比里宣布,政府决重组补贴机制或固打,以维持占市场88%的RON95等燃油价格。此举有助稳定企业营运及运输等成本,让物价维持当前水平,减轻中低收入群体和驾驶人的负担。

经济学家分析,若以96美元为基准,油价每上涨1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将跌0.5%;尽管如此,作为石油净出口国,相信大马可从国际油价飙涨中的获利,用以协助抵消国内市场所承受的冲击。

政府今年须承担柴油和汽油的补贴高达140亿令吉,另外补贴粮食等物价,国人宜调适生活方式,避免挥霍耗油,以免“补垮”国家经济。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225

25-02-11 国家包袱

马哈迪反对高速大道“国有化”计划,第二天南北大道股东大会就通过公积金局和UEM集团的全面献购议案,这让南北大道在股市除牌,也为政府解决大道收费不断提高的问题而舖路。

UEM集团是国库控股独资子公司,公积金局是政府投资臂膀,关起门来商討如何修改大道合约就方便多了,政府也无须为每3年调高过路费的课题而烦恼;提高过路费引起民怨、不调高又必须赔偿。

虽然马哈迪大力为他掌权时期的私营化政策辩护,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国家和人民还为他独断和错误的决策付出代价,政府也不知道如何收拾手尾。

上世纪80年代,私营化是一个潮流,其中日本就取得了成功,然而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私营化政策和马来西亚一样,在擬定合约时,偏向私人公司那一方。

譬如,合约阐明如果车流量没有达到指標,政府必须赔偿;政府成为有关计划贷款的担保人,甚至是提供低息贷款。一旦计划失败,政府就接管有关公司,比如柏华惹钢铁厂、英达丽水、铁快铁公司;政府已经动用110亿令吉接管7家管理不当、陷入財务危机的私营化公司。

马哈迪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用者必须付费。然而却不见公司负责人负起財务责任,只看到政府动用国家资源来收拾私营化计划的烂摊子。计划成功,企业家赚大钱,计划失败却丟给政府,这样“包赚钱、亏本政府负责”的私营化计划,谁还敢要?

比较起来,还是纳吉的经济转型计划较为务实,也照顾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首相署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PEMANDU)擬定能够推行的发展和商业计划,然后鼓励私人界出资;计划是否成功,由有关公司负责,政府完全不用负起责任。

另一个国家的包袱是国產车计划,已经接近30年了,大马国產车还不能自立,还需要人民的“供养”。

如果当年马哈迪不是头脑发热、搞甚么民族主义,只是提供奖掖、吸引外资来设立汽车装配厂,今天也轮不到泰国成为区域汽车製造中心。

大马国產车不便宜,外国车更因为税务而贵了一倍;已经有两代人为国產车承担“汽车债务”,这样的日子何时能了?

国產车没有办法外销,就永远只能依赖国內市场;市场不开放,普腾就永远找不到外国伙伴。用钱向日本三菱购买Inspira车款,就是新车款,国產车还有甚么招数?

长痛不如短痛,政府必须和马哈迪失败的政策切割开来,走向自己的道路。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1.02.25

25-02-11 愈把持权力,愈会失去权力

请看以下的政治诉求:“国家领导人和议院应透过民选產生、司法体系独立运作、释放政治犯、赋予人民言论与集会的自由、成立监管单位消弭贪腐、整顿军队。”此外,“提高基本工资、增加就业机会,破除对妇女的法律限制……。”

这不是埃及街头的抗议,也不是动盪中的利比亚反对团体的主张,更不是中国网站出现的政改呼声,它是中东大国沙地阿拉伯的网友在面子书上鼓吹的內容,呼吁3月11日在沙地阿拉伯各地发动街头抗爭,来表达人民的渴望。同时,沙地国王紧急结束出访,兼程返国推出了350亿美元的福利措施,希望拉拢民心,期使“茉莉花革命”的浪潮不至冲倒这个中东最富的產油国。

以上说明了两点:一、民主、人权已是普世价值,且从意识形態升高到了行动阶段,足以推倒贪腐专制政权;二、善待人民是执政者的绝对责任,权力不是个人、少数团体专有以满足贪欲的工具。350亿美元的福利,反证了沙地这个王权国家过去应为而未为所做的补救,能否挽回值得观察。沙地和利比亚將同时成为中国的两面镜子,一缓一急、一软一硬,一个倾向短暂缓解,一个採取暴烈对抗,两个选择都不应是中国的道路。

利比亚显然最不可取。一个雇佣兵、用机鎗甚至战机肆行屠杀自己人民的政权,已面临人心涣散、国內外声討、多个大城叛离的局面,作了40多年领导者的卡达菲,仍迷信好战的魅力领袖角色,镇压人民愈厉,遭到反弹的反弹將愈残酷。

卡达菲最好的未来是被包围,据守孤立的首都与外界对抗、形成割据,虽仍保有若干控制权,但面对分崩离析、树倒猴散的败局,而活在更为精神错乱的疯狂中。他次好的下场是一家安全出逃,在海外作寓公,但身败名裂,英雄变狗熊,抑鬱以终。他最坏的命运,是走不成、胜不了,最后城破碎尸,大屠杀席捲全国,对他的支持者、佣兵展开惨烈报復。当然,国家动盪、国土分裂,野心政客、军人趁势而起,用更大的权力集中来稳定局面,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一个魔王转型的“另类卡达菲”於焉出世,此一可能高度存在。

比较起来,沙地的情势相对缓和。这个温和的回教国家,长期与西方合作而得到广泛支持,也没有狂悖、搞恐怖活动的领袖倡乱,国家富有、地位重要,是中东的中流砥柱,它的油產更支撑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內政、福利、教育相对健全,是比较照顾人民的国家。但是,財富集中、亲王骄奢、专制管治,形成了阶级对立甚至斗爭的条件。面子书上的鼓吹示威集会,足以警惕沙国王室,必须迅採措施,重新分权、分配財富,否则革命的大潮衝击下,结果难料。不能与时俱进,愈是把持权力,反而愈会失去权力。

必须指出,国家和政府的目的,在於保护人民、服务人民,以促进福祉,而不是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骑在人民身上的恶魔。从大宪章、法国大革命以来,人本、民本的思想发展至今,已沛然莫之能御,宪法等同人民与国家签订的“契约”,民主是必要的手段,任何“违约”或执行不力的政党及政权,都必须接受人民的处置,选举便是体制內的处置。

因此,没有一个人可以施政绩效不彰、使人民痛苦而长期执政,也没有一党专政、不接受选举检验的道理。任何滥用政府强制力量如军警,来妨碍人民基本权利伸张,以及管治不良、贪腐盛行,就是“违约”行为,必须矫正;政府不受矫正却倒行逆施、镇压人民,即使得逞也是短暂,日久必遭反弹,突尼西亚、埃及、利比亚都是例子。(期待中国积极推动“寧静革命”.上篇)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裕如‧‧2011.02.25

25-02-11 捍卫我的人生乐趣篇

有人建议为喝酒场塑造“噁心”、“骯臟”的形象。这则报导,自然会引起很多人,包括我这个贪杯之人的关注。“骯臟”、“噁心”到底如何界定?將来是不是要蹲在后巷或化粪池旁边喝酒?

上述建议是总检察署咨询部(回教法)副顾问玛哈末那昔尔为了减少民眾酗酒及回教徒喝酒的问题而提出的。他认为,目前很多人將喝酒与五星级酒店掛鉤,因此塑造出了喝酒是高尚的行径的印象,成为人人追捧的行为。於是,他建议政府將喝酒场所与民初鸦片馆划上等號,让人对这些场所敬而远之,但因为不想忽略非回教徒喝酒的权利,他促使政府只对特定地方发出提供酒饮执照,这些地方必须被鉴定,让人认为那是“骯臟”、“噁心”的地方。

时下美轮美奐的大酒店到平民的小贩中心或社区里简陋的咖啡店都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爱酒之人,民初的鸦片馆地位再怎么不堪,为之沉沦的人还不是一样数之不尽?饮酒场所定格再低,相信效应不大。

玛哈末那昔尔建议政府擬出新法令专司管理饮酒课题,包括征收苛税、关闭酿酒厂,甚至让酗酒而恶疾缠身者自行负担所有医药费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小心权衡的课题,酒厂关闭会影响各种族雇员的民生问题,而过於严苛的税收以及儼如惩罚形式的医疗费用法律都可能是变相禁酒,更可能会造成变相在回教徒之中实施回教法的错误印象。

玛哈末那昔尔认为,很多非回教徒都赞成禁酒,这不是宗教课题,不该是像一般政治人物短浅的宗教或利益课题出发,而应该是从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这非常合理。据网上一份关於马来西亚饮酒问题的报告,我国酒精消耗量曾经挤进世界十大,如果属实,確实可能是社会隱忧,但是,我们的饮酒造成的社会问题进而延伸的社会成本是否真的已经严重到立法者必须用法律来纠正这种现象?或是,在现阶段只需教育人民如何节制饮酒?

要通过能够优惠人民,而不会引起反弹的法令,立法者不可忽略这些事前功课,否则就会剥夺了像我这等爱与三几好友相聚小酌的小市民一点点的人生乐趣。要我们欣然接受这些丁点乐趣被不合理地剥夺,实在不易!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莉珍‧2011.02.25

25-02-11 大牛市,为何只派息5.8%?

前两天,公积金公布了2010年的利息高达5.8%,比较2009年提高了0.15%。通告一出,很多人都很惊讶,为什么我国股市上升了三十多巴仙,公积金还是给那么低的利息?

回顾2009年,我国股市上升了45.2%。这两年,我国股市上升了大约90%,从850点上升到1500点,但公积金的回酬怎么增加幅度那么少?

这些疑问,不断的被提出,是时候我们宜正视了。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公积金投资在什么领域。我们可以通过公积金的网站www.kwsp.gov.my来得到这方面的资料。在2009年,公积金把约65%资金投资在我国债券。国家债券的回酬约是2%-3%,剩下的资金才投资在房地产,股票等等。我们就用这些数据来做计算。

高回酬和固定派息难兼得

第二,我们必须了解公积金如何运用这些回酬。公积金的回酬可以拿来再投资,分发给会员,还有保留作后备金。公积金分发5.8%利息等同把一半回酬给了会员,另一半则留着。为什么要留着呢?很简单,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公积金依然要给股息。

2008年,公积金分发了4.8%回酬给会员。注意2008年,股市回调了约30%,但没人质疑公积金的派息能力。再做一个计算就可看到,即便2008年公积金的回酬是负数的,但依然有派息。派息的钱从哪里得来?肯定不是投资所得,可能是之前的后备金吧!

同样的计算法可运用在很多每年都固定派息,却有投资在股票的投资工具如ASB、ASW等等。这些工具都有一样的情况,那就是大牛市和大熊市都一样会派息。高回酬和固定派息在投资领域就如鱼与熊掌,两者不能同时兼得。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杨永照 20110224

25-02-11 华人真是金钱动物?

最近趁假期之便,与家人一起去东海岸旅行,选择东海岸是因为那儿有汹涌澎湃的大海,也有绚丽壮观的日出。

在享受难得的几天假期中,我同时有机会了解到马来友族对华人存有的某些误解。

事缘在一个下着细雨的早上,我躲在海边凉亭眺望大海,负责巡逻度假村海滩的保安员停下摩托车与我闲聊,在提到哪个月份最有机会观赏到日出时,他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华人大清早爬起来到海边等待观赏日出,是不是看了日出之后,人的运气就会旺起来?

经典诗文沾臭铜味

我反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回答很少看到马来人或印度人愿意这么早爬起来看日出,而华人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没有生产力的事情上,所以,他猜想这与金钱有关。

天啊,华人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的诗人墨客对大自然的赞叹不少出现在经典文学著作中,日出之美是有目共睹的,更何况朝阳从海平线升起的灿烂时刻,更是令人神往,这与金钱有什么关系?可悲的是,我们友族所认识的华人,竟然是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动物,这个误解,我们能够怪谁呢?

友族对我们的误解,大概可以从前几天的报纸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事关我们的副首相丹斯里慕尤丁在柔佛主办的华人新春团拜晚宴上,也形容我国华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赚钱,即使拜神时也想着如何赚更多钱,所以我国的经济是被华人所控制的,但是马来人对此并不介意,因为华人对我国的经济贡献良多。

我认为,这番谈话是具有误导性的,副首相把华人形容成没有品味的民族,似乎华人除了赚钱外,一无是处,难怪华人需要自己找钱办教育、搞经济、搞文化,因为对友族来说,华人不缺钱,相反的,华人有的就是钱!

我很期望有人或者一些社团组织发表文告反驳副首相这番谈话,但是遗憾的是,至今却还没有看到一篇这样的文告,我担心长此以往,友族形容华人为金钱动物会变成趋势,我们华人社会能坐视不理吗?

唤人更上一层楼

友族对我们的误解,使我想起最近一次中国山东省之行,为了一睹黄河入海流的气势,我与同行朋友特别去了一趟东营,因为这里能观赏到黄河进入渤海的壮观情景,来自印尼的代表对我们的兴致大感不解,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条河流进大海,没什么大不了,可对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来说,黄河就像一首诗,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故事,此番有幸一睹其风采,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当然乐不可支。

文化需要交流才能促进了解,我们与友族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但是我们缺乏了解,有时甚至会误解,我想,政治人物应该负起很大责任,我期许领袖们在发表谈话前,应该三思而后行,不要发表引起种族误解的谈话,相反的,强调包容尊重,才能促进国民的真正团结。

在新的一年里,请停止形容华人为金钱动物,在一个马来西亚的口号下,我们都是一样的。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李素桦 20110225

25-02-11 中东政治风暴的警示(上)

一月下旬在埃及爆发的反政府运动,正以燎原之势向整个阿拉伯半岛与中东地区迅速蔓延。

从埃及、也门、阿尔及利亚、巴林、科威特到利比亚,各国人民纷纷示威反对独裁统治。提出的重大政治要求,包括总统或国王下台,政府改组公平选举,实行民众参政、保障民权与改善民生。

自从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上还从来也没发生过规模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民怨如此之深,反抗如此之烈的人民运动。这

一场空前的政治风暴,不但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政治生态,而且将对整个中东地区以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战后最大规模人民运动

针对中东动乱局势,曾任白宫顾问的艾·阿勃拉姆斯日前回忆起小布什曾谈及所谓的“阿拉伯国家例外论”。

几年之前,这位美国总统在一篇讲话中问道,“难道中东人民就不可能享受自由吗,难道那千百万男女老少就被历史和文化注定了要永远生活在专制之下,与自由无缘,永远不可能从现实生活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吗”。

如今,埃及和中东人民终于以反政府运动的熊熊烈焰,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他们渴望民主,他们有权争取民主享受民主。

的确,阿拉伯半岛和整个中东很久以来似乎就是世界政治中的“不毛之地”。

不管欧亚非三洲的政治版图度发生多大变化,出现过多少风起云涌的人民运动,世界那一部分的阿拉伯国家几乎总是原封不动的一潭死水。

除了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斗争之外,这些国家从来也没有过自由选举和政党轮替,听不到人民的真正呼声。

国王、总统和首相的宝座可以一坐就坐它三四十年。政府永远是人民的主人,人民永远是国家的奴仆。

穆巴拉克贡献不容抹杀

但是现在平地一声雷,人民突然起来向当权者质问和冲击,运动相互激荡汇成滔滔巨流。

那么,这一场怒不可息的政治风暴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如何才能达到终点呢。

其实讲到埃及,倒还真不能抹煞穆巴拉克对国家的历史贡献。

是他,制服了当年暗杀萨达特总统的埃及恐怖势力,稳定了国家的政局。是他,在当年抗击英法殖民主义、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圣战中成为英雄。也是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和以色列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由于穆巴拉克的坚定决心和政治手腕,埃及才成为风云激荡中东的老大,争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然而,一个国家立足的基础不仅在于经济、政治和军事,更为重要的是民意,人民对政府的衷心支持。而民意支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老百姓的钱袋和饭碗。

穆巴拉克的错误和悲剧在于,他把为国效劳转化为借公济私,在长达30年的任期内置民生于不顾。却利用军警特务的独裁统治手段,为自己的家族积敛了几十辈子都花不完的巨额财富。

其次,穆的悲剧还在于,在家族亲人和党政军亲信的包围蒙蔽下,他不但脱离了人民,而且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对人民的真正苦难与强烈反应谟然无知。

当他精心构筑起来的权力结构无法阻挡时势的潮流,军队为了取信于民而最终抛弃他时,穆巴拉克终于不得不被人民所唾弃,落得个从“以天下为己任”变为“天下以己为敌人”的下场。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有为 20110225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24-02-11 木乃伊和兵马俑

我提一副歪春联,行家不准笑,同志们也无须生气。

上联:木乃伊已经復活

下联:兵马俑何时翻生

中联:东西不同

猜到意思吗?

提示:木乃伊是埃及国宝,也是千年僵尸;兵马俑是中国国宝,是千年古文物。

穆巴拉克统治之下,死气沉沉,整个埃及就像是木乃伊。

然而,茉莉花开,遍地芳香,木乃伊吸入灵气,竟然甦醒了。

过去的独裁、压迫,已经到了尽头;新时代来临,政治要改革,人民要当家做主。

茉莉花的余香扩散,路线似乎飘向兵马俑故乡。

中国当局反应敏捷,即刻把原来已经长过万里长城,高过天安门的防火墙,再加长加高。

媒体和网络严打紧控,不准歌颂茉莉花;民主人士號召集会,三两下就被英明神勇的武警挟走;其他监控、软禁、拉人等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

总之,就是不能让茉莉花香,泌入兵马俑的感官。

否则,万一兵马俑也闻香而翻生,那还得了。

其实,中南海领导们大可不必那么紧张,茉莉花对木乃伊有感,对兵马俑却是无效。

木乃伊虽然是僵尸,但是,千年前是活生生的人,曾经呼吸过空气。儘管死后泡了化学剂,用布层层裹起,始终还是有生命之物;冬虫夏草,会有復活的一天。

反之,兵马俑本来就是死物,只不过是陶土塑像,即使再逼真,也没有过一秒钟的生命。

既然没有生命,何来翻生。

虽然埃及和中国都是古文明大国,但是,文化背景和人民思维相差甚远。

埃及接近欧洲,古代受过希腊和罗马文明洗礼,现代曾被法国和英国统治,知识份子眾多,公民意识不弱。

虽然过去没有机会实现民主,保障人权,享受自由,但是,却还清楚民主人权和自由是何物,虽不能得,心嚮往之。

一旦时机成熟,就是木乃伊復活的时候。

而中国千年以来,就是独尊一主,人民习惯被领导,不喜欢思考,只知道皇帝和党的统治是应该的,只要对人民好一点,就已经是大恩大德,谢天谢地。

如果皇帝和党对咱太苛,只好乖乖认命,好好做兵马俑,不然就想办法移民去。

加上党几十年来全力灌输民主、人权和自由是毒蛇猛兽,维稳和赚钱才实际重要,所以,就算把民主送上门,很多中国人也会拒收。

当然,党的能力,超越穆巴拉克甚远。党政军三结合,加上公安、武警、媒体、法院全力协助维稳,这是穆巴拉克做不到的。

开罗的解放广场波澜壮阔,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却是和平稳定,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2.24

24-02-11 加快处理公民权申请

内政部长特别事务官户永平本周三宣布,由今年起,所有申请公民权者无需长途跋涉到布城面试,而可在各州的国民登记局总部面试;此外,政府将在全国开设61座综合移民局及国家登记局申请事务的一站式中心,方便民众日后在该一站式中心的地点办理护照、身分证和公民权的申请事务,以及领取证件。

他解释,一站式中心的官员会统筹处理和批准所有涉及护照、身分证和公民权的申请,不必再等待总部的指示,其中申请护照只需一小时内便可完成及领取。内政部近三年来马不停蹄加紧处理申请公民权问题,甚至曾一度通宵达旦及于周末期间,审核办理有关申请,以尽早清理累积多年,束之高阁的报生纸、公民权和入境准等,落实关键表现指标。

希山慕丁于2009年接任内政部长,配合副内长李志亮的协助,至当年11月中为止,便处理了多达14万3099份涉及报生纸、公民权和入境准证的申请,比预定的完成期限提早了两个月。这些申请是自1997年至2006年期间所积压者,其中报生纸的申请最多,达9万3360份;公民权申请为3万2927份,以及1万6812份入境准证申请。

至2009年时,大马仍有37万长期居此者没有公民权,估计华裔约占10万人。今年一月,李志亮透露,所有1997年至09年间积压的公民权申请个案已全部解决。基于所有的旧申请已处理完毕,加上申请者可在各州面试,因此该部预料可加速处理2010年所接获的公民权新申请个案,至去年7月间,国民登记局共收到1万2000份的相关申请,新申请者将在两年内获得消息。

内政部作出数项重大努力,包括增聘职员及提升效率;简化申请程序,包括把令乐龄人士知难而退的笔试这关,改为仅须进行简单的国文面试,让只具备基本国语沟通能力的高龄人士提高了申请机会。此外,它也设立国民登记局流务柜台,致力于下乡为民服务,加上推出申请者可在各州面试及设立一站式中心的新措施,相信可加速克服一些仍悬而未决,遭积压多年的公民权、报生纸或红登记等申请问题,该部表现值得一赞。

许多土生土长,居此已逾半个世纪,且符合申请条件者,过去在申请时面对繁文缛节、官员刁难、马来文不过关,以及未获认真处理等因素,而一再失望而归。这些早年因历史因素以致错失申请公民权者;或因抚养权问题以及外籍配偶等,对能领取引颈长盼的一纸公民权或报生纸而欣喜万分,他们今后可和其大马公民一样,拥有投票权,经商就业机会,可在政府学校求学,以及放心出国旅行或深造等公民应享权益,也显示内政部踏实的在贯彻“以民为本”的“一个马来西亚”理念。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224

24-02-11 经济成长与民眾幸福

这些年来,经济成长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政府表现的標准。

经济成长就等於学生的年终考试成绩,好或不好,分数代你说话。当国家取得高成长率时,政府就会兴高采烈地广为宣扬,展现成绩。

我国最近“秀出”亮丽成绩单,去年取得7.2%经济成长,创下10年以来最高纪录。这项消息理应使人振奋,然而即使台上的领袖说得兴致勃勃,口沫横飞,基层人民却依然无法快乐起来。

经济是成长了,但人民看不著摸不到,手里拿著的是日益变薄的钞票,吃的是越来越贵的云吞面,买不起的是愈卖愈贵的房子,“良好感觉”要从何而来?

当经济成长只惠及少数企业与精英,当经济成长与薪资增长脱离,与高通膨掛鉤,再高的经济成长也无法改善人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人民要的不是单纯的经济成长数字,他们要活得幸福快乐。即使经济成长的成果真的能让全民共享,也无法保障人民的幸福。

美国人口经济学家理查.伊斯特林在1974年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即財富增长並不一定会提昇人们的幸福。虽然財富在达到某个程度前,幸福感会隨之增长,然而一旦財富超越了某个程度,財富与幸福的关联性就不明显了。財富,或曰经济,並不是幸福的灵丹。

职是之故,我以为,国家或政府不宜过度追逐经济成长,而应著力於打造一个有助於促进幸福感的社会。固然,经济是重要的一环,但此外,社会的民主、法治、自由、公平、正义、透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是与人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的。

或许,一个国家非常贫困落后时,政府不得不专注於经济发展,不过,当国家发展到某个程度后,政府就必须把目光放宽放远。需谨记的是,经济成长的目的是要令国人活得更好,是一种手段,並非目標。

对於那些过於沉迷经济数字的朋友,我想分享不久前在杂誌上看到的一段文字(大意):“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舒適安逸,在日本这里,我看到了。”一名中国人针对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事,如此说。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庆禄‧2011.02.24

24-02-11 让华文教育纳入主流

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不久前在北京举办,荟萃了全球五大洲96个国家与地区、1千400多位大学校长与孔院院长,大陆29县市140多所高校的教育界代表,近百位在华的使节汇聚一堂,确实是全球教育界的大盛会。如此大型的教育盛会可以得到多所著名大学校长与代表的出席,说明了全球各国对中华文化以及汉学的重视,也说明了全球对于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迫切需求。

这场教育盛会获得了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亲自主持开幕;袁部长还是孔院总院理事会的副主席。除此之外,孔院总院理事会主席刘延东也阐明了有关当局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科学发展的思维、积极务实的态度,努力与世界各国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理解与友谊,发挥孔院在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汉语教学加大多元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心愿。许多世界上顶尖大学的校长,以及多位汉学专家也都纷纷出席这次盛典。

往第二大经济体分杯羹

孔子学院自2004年在韩国开设后,深受全球各地大学与教育机构的重视;到了今天,全球96个国家与地区已设立了三百多所孔子学院,以及三百多个孔子课堂,拥有超过75万注册会员,举办过上万次的文化交流活动,参加者达500万人次。我国的马来亚大学也已设立了孔子学院,而中国政府也提供了数十个学额让我国的学子远赴北京孔子学院修读,说明我国政府也重视孔子学校的设立。

诚如孔院总院理事会主席刘延东所言,孔子学院是以传播中华语言文化、支持当地中文教学为基本任务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其任务自然是满足各国对于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全球各国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潮,这当然有其原因。

姑且不论汉学与中华文化的源深流长与博大精深,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0年日本GDP为5.39万亿美元,而中国GDP为5.75万亿美元;预估日本2010年经济增长率约为2.8%,而中国的数字在10%左右。这样的局势在未来的三五十年里,中国肯定成为各国觊觎前往分一杯羹的经济体。相信这也是全球掀起学习汉语热的主要原因,毕竟到中国大陆去发展或投资,通晓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确实是一项强项,而且也是必备的条件。

其他国家要学习汉语必须到中国,或者从中国聘请汉语教师,虽然不容易,这些国家仍然热衷于设立孔子学院,来培育更多通晓汉语的人才。

缘何还设立孔子学院?

我国独特的渊源,让华文教育早已经根深蒂固的扎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不需要从中国聘请汉语师资也有人才。先贤们的高瞻远瞩,早已为我们设立了60所的华文中学,三所的大专,靠社群的力量,培育了一批批通晓汉语,从小生活在中华文化熏陶小的人才也能传承文化,也能为国为民服务。

这些人才都是我们的子弟,属于我们多元化族群的一环,有着既熟悉中华文化又了解我国各社群的人文习俗,是我们进军中国经济体的强项,是我们发展经济的人才,是我们建国的栋梁。

我们既然有那么多的方便可以培育出通晓汉语的人才,为何不将这些教育机构纳人国家教育主流,而还去设立孔子学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洪祖秋 20110224

24-02-11 上梁不正下梁歪

记得八九年前,我也还在国内大学求学时,每一年也都必定“履行”大学生的责任。不管究竟认不认识那些候选人,就算这些候选人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堆由英文字母砌成的名字,我还是会在校园选举中投下一票。

不过,那三年的大学生涯里,只记得校园选举时,会有候选人在课堂前先闯进来自我介绍一番;还有那满挂的旗帜海报人头肖像,印象中就是不曾看过有竞选布条被烧或者候选人失踪的消息。

国内政治氛围自308大选以来,就处于一种隐约紧绷的状态中,还记得当初霹雳州变天时,也曾发生过议员失踪的情况,没想到,如今这一幕也来个“浓缩版”上演。难不成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校园选举中也来个有样学样,失踪记、烧布条、泼红漆、推拉挤碰,把校园选举当成了革命来进行了!

选举应讲实力理念

失踪记一闹开,有人说是自导自演,有人指责是对方所为,幸好最终没有人真正受到伤害。不论是自导自演抑或旁人指使,这样的行径是多么的要不得!

民主选举讲求的应该是实力,应该是理念上的认同;充斥着污秽手段的选举在现实社会中或许并不少见,但若在校园选举中也要上演这样的一幕,岂不叫人心寒?

学识上的追求尚未完成,倒先学会了各种手段把戏?这些学生领袖当中,未来极有可能进一步成为政坛上的活跃分子,如果未来有的尽是些玩弄手段的政治人物,我国将会沦落成什么样子呢?

宜以身教教育后辈

象牙塔里的这些莘莘学子,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若对国家局势,政治发展漠不关心,当然不是件好事;然而过渡的热忱,以至于让热血“蒙蔽”了理智,甚至忘了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最终可能在求学生涯中留下遗憾!对父母难以交待,对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失呢?

看看咱们这些还未正式投身于社会的青葱学子,就不知道那些已经在政坛上浸淫多年的政治人物们,是否想过要以身作则,以身教来教育后辈?一味的抹黑,最后只会搞得连自己也变成一团乌黑;一味的打压,最终还是难以阻止“改变”的到来。

希望政治领袖们能够醒觉到,许多年轻人都在看着、听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连那些已经是老经验的政治领袖们都无法树立正面的榜样,我们能责怪年轻人的行为有偏差吗?毕竟他们也只是有样学样!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周秀洋 20110224

24-02-11 种族政治的历史渊源

在2008年政治海啸后,不少国阵成员党要求巫统改变一党独大的心态,结束霸权政治,回到圆桌上尊重每个成员党的权利和地位。当时掌权的仍是前首相阿都拉,他对此不置可否,但也让局势顺其自然地发展。因为连他本身的政治地位也不稳,又如何大刀阔斧推动改革呢?

一年之后,也就是2009年4月,阿都拉在党内外的巨大压力下宣告下台,才开启纳吉时代的来临。纳吉一上台就宣布推行「一个马来西亚」理念,用以安抚人民在大选后对政府的怨气与人心的浮动。虽然这是通过政府全面推动一个新的理念,但也导致国阵成员党必须作出相对的响应。

可惜的是,首相的「一个马来西亚」出台后,又有人重新提出「马来主权」和「马来土地」的说法,多少混淆了视听。与此同时,纳吉推出「新经济模式」准备全面取代新经济政策,又有组织或政要反对,坚持新经济政策不能废。这意味着纳吉想通过行政手段来改革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形式,遭遇了很大的阻力。

如果再加上一些人用宗教的理由来阻止种族的交流和促进种族和谐,那就意味着种族主义与宗教主义结合起来,再次对政党政治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冲击。这对求变的马来西亚来说,是开倒车的做法。

当然在今时今日,种族主义和宗教主义在马来西亚仍有其市场是有其历史因素,也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我国政党虽然基本上可以分成种族性政党和非种族性政党,但后者掩盖不了它具有种族取向的特征,这在战后以来特别明显。我国种族性的政党如下:

一,1945年10月成立的马来国民党,又称为马来民族党,虽是种族性政党,但有左的倾向,一度声势浩大。它在1950年被英殖民政府查封。

二,1946年5月成立的巫统,它纯粹是一个马来人政党,由拿督翁发起成立。直到今天,它仍然是马来西亚的主流政党,也是最具权势的政党。

多元政党生存不易

三,1951年,由巫统分裂出来的宗教派人士成立了回教党。这个党先以宗教为主导,继之走民族主义路线,到后来又介于两者之间,但不容否认的是,在308后,回教党不再是一个乡村政党,而是一个走进城市的大政党。虽然党员绝大多数是马来回教徒,但没有标明是种族主义的政党。

四,1949年马华公会成立,它是由华人组成,拥护资本主义,立场是反共的。于1953年与巫统合作。

五,1946年成立的国大党,是纯印裔人组成的政党,对印度的尼赫鲁情有独锺。1954年加入巫统及马华组成的联盟。

这就是说,马来亚的政治是以种族主义作为基石,而后通过上层的合作,在形式上是多元种族的政治联盟,而实际上是保留各党的种族特征。

另一方面,在战后也有出现所谓非种族性政党,而实际上党员成份是有种族倾向的:

一,1945年在新加坡成立的马来亚民主同盟党(目前仍健在的发起人之一的林建材律师,是已故林建寿胞兄和林碧颜女士之胞弟)。它在1948年解散,也被政府指为受共党渗透。

二,1951年林苍佑成立的急进党,它也是多元性的,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的党员绝大部份是华人,要不然林苍佑不可能在1954年加入马华公会后,成功地促成急进党解散,而党员可自由地加入马华或国大党。

三,1951年成立的马来亚劳工党,它更是标榜多元性的非种族政党,但毫无讳言的,它的党员绝大部份是华裔。

向种族主义宣战

四,1951年,脱离巫统的拿督翁另组马来亚独立党,更在1954年易名为国家党。虽然美其名是多元性的政党,但它的马来政党的特征是改变不了的。这个党参加1955年的普选(独立前的大选)失败后,已被边缘化了。

五,1953年成立的人民进步党,它同样打出多元种族的牌子,但党员绝大部份是华人和印度人。它在1969年的大选取得突破佳绩而后成为霹雳州联合政府一员。但在1974年的大选它被行动党打得落花流水,从此一蹶不振。

六,1955年由左翼人士波斯达曼成立的人民党,基本是马来人的政党。1957年它和劳工党合作组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社阵后来又于1963年接纳由原巫统农业部长的阿都亚兹领导的另一马来政党--国民议会党加入,形成三党联盟。讵料1964年社阵参选兵败如山倒,三党联盟终于分崩离析,后来只剩下人民党独自存在。

来到1969年大选后,因爆发「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种族政治进一步膨胀,新经济政策的出炉和土著与非土著的划分,已显示了种族政治得到合理化的抬头。马华在1971年大搞华人大团结运动,也是用种族主义响应种族主义的挑战。

尽管新崛起的民政党及民主行动党在大选中有所斩获,但它们被标签为华基政党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接下来在马哈迪当政的时代(1981-2003),不但维持了种族政治的功能,而且也通过行政手段将国家政府机关回教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展示出巫统的政治是所向披靡的。1994年东渡沙巴成功是为一例。

不过1998年革除安华引发的强力大反弹,是马哈迪始料未及的。虽然在1999年的大选最有收获的是回教党,不是公正党,而2004年的大选公正党几乎被夷为平地,但在2008年,一场政治海啸演绎了公正党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多元开放也是以马来人为基本盘,算是战后以来第一个以马来人为绝大部份党员和领导层的反对党。

可是如今的公正党、回教党及行动党组成的民联,仍然面对种族主义与宗教主义的折难,这证明了308后,又涌现了种族政治回潮的现象。

虽然此风不可长,但政党斗争是毫不容情的,我们也不知道种族主义会不会脱缰,坏了民主政治。但愿人民能维护民主和向种族主义宣战,以使马来西亚的多元社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谢诗坚   20110224

2011年2月23日星期三

23-02-11 我们要冷静

首相纳吉在官邸会见他的600名网友时声称,作为国家政策的拍案者,他处事必须冷静从容,不容决策错误。

他说,“不管任何时候,我不能表现慌张,一旦紧张,就无法冷静思考。”

是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国之首必须戒急用忍,心急自然就慌乱,一乱就容易犯错。

处事必须冷静的道理人人皆晓,但知易行难,遇上大事要能够从容应对,谈何容易。

医生为病人开大刀,从来就心不慌,手不抖,可要是躺在眼前的是他的至亲,你说他还能够一如往常,手起刀落,该切哪个部位就往哪个部位切吗?

面对处于生死关头的至爱,再好的外科医生也会手软,因为他怕失去这名亲人,因为他有个人得失的忧患,所以他没法心静,没法置至爱的生死于度外,他做不到心静自然凉。

心静自然凉是一种境界。要心静,首先必须抛开个人得失,一切以大局为重。

对政治人物来说,什么是大局?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个人的利益?还是集团的利益?

首相说要冷静决策,说的其实就是要大公无私;当政治人物心无杂念、不存私利的时候,也就不会紧张,犯错的机会就相对减少。

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个“求”,指的是个人的求,是私利的谋取,是党派的索求,无关国家、人民或社群。

如果政治人物都能够做到大公无私的话,天下岂非太平无事?但历史告诉我们,此似乎有点妙想天开。

所以,既然无法要求个个政治人物大公无私,身为选民的你我就必须保持十分冷静,在来届大选中做出不受干扰的抉择。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福星 20110222

23-02-11 阿拉伯世界的变局

进入2011年,国际上最大的事件是阿拉伯世界的变局。由于部分阿拉伯国家是主要石油输出国,局势的动荡将影响油价波动,可能冲击世界经济。

从突尼斯开始的“茉莉花革命”,导致该国的独裁者本阿里以及担任埃及总统长达30年的穆巴拉克倒台。反政府示威浪潮蔓延到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以及阿拉伯半岛及周围的沙地阿拉伯、巴林、阿曼、也门和伊拉克以及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朗。示威势头方兴未艾,有可能波及更多国家,并会造成多个国家政府倒台。

不论政府展开镇压或让步,阿拉伯世界的整个政治面貌都将发生改变,走向民主化的机率较高。但个别国家政府的,尤其是利比亚的强硬血腥镇压,造成惨重伤亡和财物破坏,有可能激起民众用暴力手段推翻政府,并导致思想偏激的宗教至上分子掌权,使到有关国家进一步倒退。

阿拉伯国家无民主

阿拉伯各国有一些共同点。

一是没有民主可言。沙地阿拉伯、约旦、科威特、摩洛哥等国固然是由王族世袭统治,其他国家也是由不民主的独裁领袖长期统治。如本阿里和穆巴拉克都统治国家超过30年;利比亚的卡达菲在1959年推翻国王执政至今已经超过40年;叙利亚在阿萨德总统死后由儿子“父死子继”,实行家族统治。也门等国家的领袖也是长期执政。

二是贫富悬殊严重。不论是“富油国”或“贫油国”,统治集团贪污腐败,残民以逞,国家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他们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广大民众则一穷二白,长期生活困苦。这是造成这回“民心思变”的根本原因。

世界政治格局影响深

三是年轻人利用最新科技号召起义成功。阿拉伯国家年轻人比率高,他们普遍上接受中等教育和大专教育,却因政府未能提供就业机会而普遍失业,因而心怀不满。结果突尼斯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失业青年,因当非法小贩受到取缔而自焚身亡的偶发事件,触发青年人的愤怒反应,利用面子书等现代科技工具串联发动示威,引起民众共鸣,终于造成野火燎原,在阿拉伯世纪掀起声势浩大的示威运动,势将造成阿拉伯世界的根本变化。

这也是自上世纪80 年代,东欧共产国家“改朝换代”以及苏联解体的“苏东波”以来,世界格局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阿拉伯人民这次展开“跨国式”的区域性示威,反对封建保守,独裁贪污的各国统治者,除了会造成阿拉伯国家在政治领域的结构性变化之外,也会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并造成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式微。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林金树 20110223

23-02-11 茉莉花的血染风采

北非突尼斯的国花为茉莉花,想来也没多少人会去留意,但一夜之间,“茉莉”这花名却响彻云霄。2010年杪,爆料网站《维基解密》揭露总统本阿里政权的贪污腐败,加上一名果贩早前因遭取缔而自焚,引起失业率偏高的突尼斯民众进行一场轰烈的示威起义,最终导致独裁统治该国23年的本阿里被推翻,掀起“茉莉花革命”的第一波浪潮。

随后,反暴政示威在阿拉伯世界延烧;统治埃及30年的强人穆巴拉克总统,成为第二位被人民力量推翻的独裁者;阿尔及利亚、伊朗,巴林、也门,同样吹起“茉莉花革命”风暴,虽有军民在冲突中死伤,但以利比亚情况最为严重,在位41年的独裁狂人卡达菲总统,不惜对示威群众空投炸弹以及派雇佣兵滥杀无辜,酿成数百人丧命及上千人失踪,引起联合国安理会和阿拉伯世界的严厉谴责。

驻大马等国的利比亚大使公然加入谴责行列,军队拒绝屠杀并转为支持人民,两架军机因拒绝轰炸示威群众而变节投降至马耳他,部族长老亦相继离去,卡达菲政权岌岌可危,极权强人竟沦落至此窘境,令人始料未及。卡达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苏格兰策划恐怖袭击,造成一架泛美客机上的250人全部罹难,西方国家固然无力对付卡达菲,但其漫长极权统治,不想却成为其子民倾全力推倒他的关键因素,铁腕狂人恐离末日不远矣!

然而,若断言当前局势为继东欧民主化浪潮之后,阿拉伯世界的第二波民主化浪潮,则可能言之过早或言过其实。毕竟激进回教派会否伺机复兴崛起,对抗亲西方势力,仍是未知数。也因此,亲西方的盛产石油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具重要战略地位的巴林局势引起美国密切关注,不容当前动荡政局影响其利益,未来西方和回教势力在中东恐将展开另一场新的政治或甚至军事博弈。

当前中东乱局源自于长期的独裁统治、铁腕压迫,人民贫富悬殊、高失业率,总统和高官恣意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积怨已久的民众一发不可收拾,当权者可谓咎由自取。尽管如此,中东紧张局势宜尽早平息,尤其利比亚等国为主要石油出口国,持续动乱将进一步把油价推高,加深区域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生产成本、重创股汇,冲击消费市场以及拖慢全球经济复苏速度。

另一方面,部分别有居心的西方媒体以及两岸三地异议人士,竟借机策动“中国茉莉花革命”;惟中国当前国力昌盛,经济腾飞,保持稳定的政局对国家和人民极为重要,以持续进步富强。有关呼吁未获广泛回响,毕竟今天中国已非处于文革动荡或大饥荒时代,可令民不畏死的推翻政权;何况人权问题也发生在奉行民主政体的西方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倘若动荡不安,对全球经济恐为一大灾难。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223

23-02-11 自讚自夸

无论你是华人、印度人或马来人,小时候肯定和我一样,常被父母或长辈教育不要夸耀你的善行。我们往往被提醒说,为善不欲人事。身为马来人的我经常被劝导,不要“angkat bakul sendiri”,意思是不要“自讚自夸”。

比方说:邻居有困难,你决定伸出援手,帮他解决问题。除了你们二人,没人晓得你曾给予这名邻居帮助。接下来你会怎么做?长辈希望你能静悄悄地离开,继续过你的生活,仿佛你从未动手帮助过邻居一样。换句话说,他们希望你保密,不告诉全世界你曾做过甚么。如果你的邻居想要告诉其他人你曾帮助过他,那还好。至於你的善行、人品多好、多善良,说与不说是那位邻居,而不是你的权利。记住,请別到处张扬你曾给予邻居协助。

为甚么?首先,你被教育说,当决心伸出援手时必须是出自真心诚意的。所以,当你帮助他人时,你是以神的名义行事;你帮助人,仅仅是因为你想要帮助人,不是因为你期望在助人后获得任何回报。你希望人们最起码讚扬你的人品有多好,那就不是真心诚意地想要给予协助。至少长辈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还说,人家不知道你做了哪些好事並不重要,老天知道就行了,这才是最重要的。老天知道就行了,其他人怎样都无所谓。

儘管同意父母、长辈的话,却忍不住想要弄个明白。打个比方,我因为要完成一份如何替公司省下数百万令吉的报告而留在公司加班,彻夜埋头苦干时,所有人都已回家了,包括我的老板。当完成报告时,已是凌晨3时。因此,我將报告放在老板桌子上,然后回家好好睡一觉。隔天早上,由於通宵工作,我比较晚才到公司上班。我做了件好事。现在我该怎么办?保持沉默?还是告诉全公司的人,前一晚当大家都在酣睡时我做了甚么?猜猜看我怎么做?我选择告诉他们,前一晚我在忙些甚么。为甚么?老天爷知道,但公司同事不知道,他们很有可能因为我上班迟到而对我诸多指责,所以我非说不可,尤其我的老板,我投入了多少心血,还有,我呈上的这份完美报告书要是生效,能为公司节省数百万令吉,这点非常重要。没人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所以我一定要自卖自夸,这將有助於我的年度花红与升迁机会。倘若不说,我可能会错失良机。但愿其他人(也许是我的老板)不会藉此邀功,然后获得(他的)老板赏识。开诚布公便意味著我不真诚,努力工作只想要获得回报吗?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获得回报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尤其眼下时势艰难。

因此,当我读到马华总会长希望党员自卖自夸的新闻时,我可以“认同”他的呼吁。我並非指责他或马华不真诚。据说,蔡细歷曾表示,马华党员应该要宣传他们做的好事。为甚么?因为根据蔡细歷的说法,很多人不晓得马华做过的好事。再者,他抨击反对党是广告宣传的专家,有时候一桩小事也能变为大事。

蔡细歷表示,“我们得学习如何去宣传我们为人民做过的事,这样一来,他们才不会以为我们只说些话来取悦选民”。的確,作为政党的马华必须自卖自夸,但如果人民——按照蔡细歷的话——以为政治人物只说些话来取悦选民,无可厚非。取悦选民是政党与政治人物的责任,所以也不能將错归咎到他们身上。

无论如何,如果马华党员能听从总会长的忠告,那最好。於我而言,鉴於马华有眾多途径、管道及平台供其任意差遣,若说宣传还不够,未免有些奇怪。

然而,奉上一句忠告:自卖自夸尚且可以,但过度的吹擂有可能使人反感。不当地吹捧,对耳朵来说是种折磨,最糟的是惹人厌恶。马华或其他政党最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吧!(译:曾慧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莫辛阿都拉‧2011.02.23

23-02-11 何其相似的老人家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是一位备受爭议的政治人物,讚誉他的人,称他为台湾民主先生,批评他的人,指责他把台湾的民主搞到乱七八糟,荒腔走板。

李登辉也是一个充满传奇性的政治人物,他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共產党,后来却背叛共產党,加入国民党,还当上了堂堂的大总统,但晚年又被国民党扫地出门,唯有另立门户,成为“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党”)的最高精神领袖,然后不遗余力地推行“激进台独”路线,鼓吹台湾“制定新宪”,並应更改国號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

已经88岁了,但李登辉的政治热情,似乎从来就没有熄灭过,政治始终是他坚贞不渝的至爱。下台已逾10年了,他还自认使命未了,拚著老命也要推动他的政治理念。

令人纳闷的是,李登辉担任台湾总统12年期间,从来就不曾公开表明他是不折不扣的台独份子,充其量,也只是拐弯抹角地提出“一边一国”的两国论,而且仅短短5天,然后就由当时的陆委会主席苏起自作主张地帮他收回,沦为笑柄。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李登辉对推动台湾的政治改革,的確作出了贡献,尤其是实现了总统直选,更是对台湾的民主化进程,起了推波助澜的关键性作用。

对一个领导人来说,“民主先生”的称號,已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讚誉,李登辉本来应该“见好就收”,以求“流芳百世”。但他偏偏不甘寂寞,至今仍对政治念念不忘,整天嘮嘮叼叼,让人搞不清到底是“使命感”促使他如此“鞠躬尽瘁,还是“权力慾”在作祟,他心里其实仍未放下对权力的贪恋。

李登辉绝对不是一个“千山我独行”的孤独老人,环顾世界,或者把视线拉回马来西亚,我们都可以找到和他何其相似的政治人物。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性格强悍,斗志昂扬,在他们的字典里,是永远没有退休两个字的,即便是躺在棺材里,也不得安寧。

这类政治人物的另一特点是,在任时,他们固然权倾一身,叱吒风云,但为了“长治久安”,他们也会放下身段,作出某种程度的让步,適当地掩饰自己的真面目;卸任后,没有了继续执政的羈绊,反而露出真面目尽情挥汗表演,翻云覆雨之余,也引来爭议不断。

不要问我他们是谁,因为很多人看起来相似,听起来也相似,但却並非同一个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2.23

23-02-11 独裁者和儿子们

卡达菲的次子出现在电视的嘴脸,让他成为全世界痛恨的对象。

政权军队屠杀了数百人,小卡不但没有痛哭流涕,向全国人民道歉懺悔,反而警告人民,他和他的老子不惜要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到最后一颗子弹为止。

为了保住卡家政权,向人民开鎗,血流成河,遍地尸体,也在所不惜。

够狠,够毒。

卡达菲的另一个儿子,领导军队中的精锐部队,配备最火的武器,负责此次的屠杀任务。

他深怕部队手软,不敢向人民开鎗,还特地召募了苏丹、乍得等外国黑人僱佣兵,向抗议民眾扫射。

卡达菲瞭解,自家人管用,利益綑绑在一起,儿子不会背叛老子;而且,儿子的残忍,得自老子真传,想杀就杀,何有惧哉!

为了一人一家的权力和利益,把国家视为私有財產;谁敢反对,就把他们毁灭。

如今,卡达菲一家人,已经是利比亚全国人民的共同敌人;为了推翻卡家,人民都团结起来了。

就看卡达菲和他的宝贝儿子们的下场。

比较而言,朝鲜伟大领袖金正日的接班人,亲爱领袖金正恩同志,看来就可爱一些――至少在目前。

小恩恩陪同父亲视察军队,拿起望远镜远眺前方,有模有样,显示了他坐了火箭升上四星上將的身份。

只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望远镜看了半天,竟然是拿反了。

本来,这也没甚么;没有人规定说,担任领导人须要懂得用望远镜。

然而,根据朝鲜官方资料,小恩恩曾经在金日成军事大学砲兵系学习了两年,成绩之优越,创下军事大学之纪录。

他的毕业论文,还提出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来提高砲击准確度的方法,对精准的攻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换句话说,小恩恩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原来,军事天才使用望远镜,是反转过来用的。

要不然,拍照的摄影师就是美国间谍,竟然让恩恩出洋相,判处劳改30年都嫌太轻了。

造神运动还不止如此,金正恩还是精通政治、经济、文化、歷史及多国语言的天才。

小恩恩3岁时就能持鎗射击,且能默写祖父金日成用汉字写的诗。青少年时期就熟知古今东西方名將,精通陆海空军种。

恩恩同时还是农业天才。他视察农场时想出改良土壤的肥料,让农场每甲地產出15吨的稻子,比敌对的韩国產量多了10吨。

奇怪的是,朝鲜怎么年年还闹粮荒,饿死一堆老百姓。

这一点,卡达菲倒是输了一筹。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2.23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22-02-11 承认统考有眉目?

砂拉越州选举跫音渐响。举凡补选、州选或大选来临,各类討民欢心的佳音,必如潮水汹涌而来,已成大马政坛常態。

不过,砂州副首长陈康南宣称,承认独中统考文凭事宜很快就有眉目,此话大概令华社惊喜之余,还有怀疑与愕然之感。

在华社心里,统考文凭不过是一纸能为国家造就优秀人才的品质保证书;然而,在中央政府眼里,承认统考文凭问题却像地雷佈阵,既危机重重又错综复杂,需要步步为营。

陈康南贵为砂州副首长,位高权重,所作出的宣佈自然有所依据,可惜,华社过去已听说过太多有关承认统考的美丽传说,这次难免又要半信半疑。

蔡细歷在乌雪补选期间,曾宣佈政府考虑“承认统考文凭”,结果是只允许独中生申请高等教育贷学金就读私专,说了等於没说。

针对让统考生入师训课题,马华和民政纷纷扰扰爭吵不休,结果除了统考文凭须3科优等,还须大马教育文凭(SPM)国文科优等的条件。统考文凭又是妾身未明。

华社和政治人物对“承认统考文凭”的认知,似有很大差距。华社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让统考文凭享有STPM同等资格,允许独中生凭此文凭进入政府大学。

政治人物却把“统考文凭”视为政治甜品,必要时只给民眾嚐一口,试试甜味。尤其是308大选过后,“统考文凭”4字,更成了政治人物老掛在嘴边的政治词汇,隨时脱口而出,不必本钱。

政治人物深諳“统考文凭”4个字,在华裔选民心目中最容易发酵,是爭取选票的最佳利器。

其实,华社数十年来鍥而不捨地爭取的,只是一个公平的地位,而承认统考文凭,就考验著政府是否愿意给华裔公平的待遇。

去年11月,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才斩钉截铁地说:教育部不承认统考文凭,因为统考文凭不是由教育部管制和没有使用国家课程纲要。

3个月后的今日,统考文凭依旧没有使用国家课程纲要,首相纳吉3月5日会在砂州为统考文凭理清“眉目”,宣佈承认统考文凭吗?確是启人疑竇。

不过,要是统考文凭在此次砂州选举仍然“面目模糊”,华社也不必感到失望,我们还有多次机会的补选,大选看来也不远了。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1.02.22

22-02-11 大学生发高烧

大马政治已经很复杂,大马大学的校园政治,似乎更加难懂。

不是吗?因为校园选举,保安人员和学生发生肢体衝突,宣传布条被烧,车子被泼漆;如果没看图片说明,还以为是也门,或是利比亚的民主抗爭。

更离奇的是,学生候选人竟然失踪,跟著还有恐嚇电话;可怜那位女生,32小时后被寻获,已经饱受惊嚇,无法说出遭遇。

老天,这只不过是校园选举,选的只是学生会领导层,然而,却比真正的政治选举还要暴力,更加恶质。

到底他们在选甚么?又爭些甚么?

人们看到的只是两个阵营,一个所谓的“亲校方”阵线,一个“亲学生”阵线。

旗帜很鲜明,敌我划清界限。

表面上,校方和学生似乎是矛盾对立的。校方和学生,一方是压迫的,另一方是反抗的,双方通过选举作权力斗爭,以便能够掌控权力。

看来合理,不……,慢著,这根本不符合逻辑。

权力在哪里?

议题又在哪里?

是否“亲校方”贏了,就表示校方主导,学生乖乖听话?“亲学生”贏了,就是学生自治,大学由学生管理?

又或者,“亲校方”就不管学生死活,“亲学生”就是以校方为敌人。

果真如此,大学不就是战场,双方招兵买马,每年都开战一次。

太搞笑了。国家开办大学,就是让这些年轻人先分裂,先从大学打起。

在正常概念之下,所有的大学生,当然都是亲大学生;所有的学生团体,也是为学生而设;所有的校方,从校长到校工,也都是为学生而聘任。

怎么会有“亲校方”和“亲学生”之分?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政治侵入校园,一方支持执政党,一方支持反对党。

如果是的话,学生也太天真了。

还不瞭解世间政治之险恶,先投进政党斗爭的漩涡,做了义勇军。

大学生当然要关心政治,但是,不是跟著政客的屁股路线。

政客还没开打,大学生先混战一番;政客还知道分寸,更不敢搞失踪事件,大学生却从黑手党学来这一套。

真正的问题,在於大学生发政治高烧,把单纯的学生团体竞选,搞得比大选、补选还更加剧烈,更多仇恨。

竞选胜了,也只不过搞些食堂和宿舍之类的活动;竞选输了,也毫髮未损,反而是上了民主选举的一课。

赶快退烧,做回大学生该做的事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郑丁贤‧2011.02.22

22-02-11 有选举,不代表就是民主

什么是民主?

自3·08掀起一阵政治海啸后,人民对于政治的醒觉意识似乎一夜迅速增长。这是自独立以来人民首次显著的凭选票力量,成功做出大规模的政党轮替,民主之火一发不可收拾,加上接二连三的多场补选,民主跟选举,似乎成了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

大马独立至今超过50年,“民主选举”一向是引以为荣的制度之一,因为人民都能凭着手中的一票当一天老板。但选举,就代表民主吗?

僧多粥少,每个人都争着上位。为了在最短的时间被选民认识,候选人无不积极推销政见,竞选成了一场拼金钱、拼形象、拼口才、拼演技的舞台秀。当政治被速食化,所有立竿见影的短线发展都成为了主流。在选举期间,三不五时在宴会中颁发糖果,即使是平时鸟不生蛋的地方,只要选举临近(无论是大选或补选),整条街道也会被铺平焕然一新。

选举文化内涵被扭曲

选举被搞成嘉年华秀,政见不再是重点,候选人恨不得今天栽花明日结果来讨好选民。教育文艺等需要长期耕耘的领域则被弃之一旁无人问津。

大选时人民是老板,人民只管开口就有求必应,正是选前为人民服务(糖果政策),选后被人民服务(来自源源不绝的纳税钱)。

除此,当今被扭曲的选举文化,也让资源丰富与阶级地位的人取得了绝对优势。

如果资源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均衡分布,让大部分的人都有机会参选,是为公平。唯在资本主义的体制里,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多数的财富被掌握在少数的人手里。

自古权钱不能分家,在一个充斥浓浓铜臭味的选举文化里,更甭说展现民主选举所要求的公平竞争平台。其次,由在选举中获胜,占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并不能产生真正的三权分立。

在此制度下,国会不仅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金钱政治成民主隐忧

当立法权与行政权不能分立,即形成共生共灭的关系。在立法上,占有多数议席的执政联盟能轻易通过一致认同掌握主动权,也能在危机产生时采取最后手段,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国会里只有执政联盟有真正的话语权,而执政联盟内又层级分布,老二老三永远不能跟老大平起平坐。在此情况下,所谓的议会至上,实质是老大万岁的执政联盟至上。

不成王,便成寇,怎不为在野的有才之士抱屈、不让狼子野心者对权位虎视眈眈?于是,有才者对政坛心灰意冷,无才者为了上位则无所不用其极,炮制民意、煽动民意、操弄民意,把媒体当传声筒,滥用民意的支持以满足本身的政治议程。

不间断进行民主改革

有选举,不代表就是民主。有了法律对人权与自由的保障,才能形成民主的基础。人民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如德文“mundigkeit”,即自主和责任不能切分。而党也不能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反制约人民权力,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游戏规则。

民主改革,是持续不间断的过程,可以缓而慢,却不能停止。

倘若一个国家的司法不独立、执法不透明、立法不公平。国家没法,空有选举,就不是真正的民主。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殷志伟 20110222

22-02-11 胡姬超越茉莉花?

自突尼斯和埃及的独裁者被推翻后,“茉莉花效应” 不断延伸,现已在巴林,也门、利比亚等回教不断延烧,中东国家似乎都陷入了“茉莉花革命” 浪潮中。

大马的一些政治领袖和评论人也大事渲染,把大马比为可受“茉莉花效应”感染的回教国家。他们的目的不外是要通过群众力量来推翻民选的国阵政府。这些人物在308政治海啸无法推翻国阵,在失败之余曾搞出轰动一时,惟却以失败告终的“916”夺权谎言”。

泰国学生推翻军人政权

东南亚国家历年来发生多起民主革命运动,本区域盛产胡姬花,我且以“胡姬花革命”称之。

1998年,印尼的独裁者苏哈多被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拖累,最终在暴民运动中被推翻;大马当时也同样面对货币危机,搞得人心惶惶,民心思变。

当货币基金取消石油食物津贴时,印尼民怨一触即发,爆发了人民运动和排华暴行。当时被时任首相马哈迪开除的前副首相安华,马上仿效印尼大搞群众运动;只是,国人一路来都遵从民主程序,民主已深入民心,故群众运动难以发挥效果,反而印尼的排华恶行令到大马华人担忧,从而拒绝替阵。

而早在1973年,泰国学生曾走上街头示威,反对军人独裁政权,军方大开杀戒,造成几百名学生牺牲,但军人政府最后还是被推翻;大马的大学生当时有样学样,也搞起学生运动,不过并非是要推翻“军政”,而是要政府铲除贪污,消除贫穷和遏制饥饿。

当年树胶无价,乡区人民面对饥饿,许多来自乡区的学生了解和体会人民的痛苦,所以一呼百应,马上上街游行示威,惟最后却不了了之。

1973年大马的政权是在“513”过后组成,并非任何独裁政权,故不受泰国的胡姬花运动影响。

而1998年印尼的街头示威是针对已经独裁统治该国数十年的总统苏哈多,然而当时大马的首相是经几次的民主选举产生,自1999年来,在野党连续输了三届大选,可见群众效应必须师出有名,如民怨载道,民不聊生,以致民不畏死,勇往直前去的进行类似今天中东的革命示威。

这次回教国家的“茉莉花效应”不影响大马,其中一些分析如下:

1.发生问题的回教国家都是独裁政权,由强人一手遮天几十年,人民大多已忍无可忍,时机一到就群起反抗当权者,和大马的民主选举,政府由人民选出不尽相同。

2.有关国家人民怨声载道,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30%到40%。

最近全球食物价高涨,更加重人民生活的压力。所以当突尼斯成功后,人民一呼百应。

大马政府则“以民为先”,许多物品和油气价格都受控制,失业人数也偏低。

回教国家人民贫富悬殊

3.这些国家的贫富悬殊,独裁者身拥巨富而人民却赤贫,中等阶层又不理会贫民的要求,这是典型的革命背景和条件。种种的不平和不公成为燎原的星火; 而大马多年的“社会重组”已获成效,各族贫富差距已拉近。

4.中东的独裁者都靠前殖民者和美国的遮掩保护,才可维持政权多年。现在美国人看来是“弃车”又未能“保帅”。

在大马,美国显然看好纳吉,谅安华等人的布城梦难以成事。

5.中东老独裁已经远离群众,不知群众所求民心所向,岂能不倒台?反之国阵自3·08政治海啸以来,一直在致力改革改进,首相的非凡领导已日见成效,许多选民开始回流国阵,安华等人看来作为不大。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何启斌 20110222

22-02-11 经济成长超越预期

恭喜政府,经过一整年挥霍努力,去年全年经济成长达到7.2%,超越原本预测7%。只是,恭喜对象也仅归政府;对於人民来说,抱歉,暂时仍没有具体值得恭喜的角度。因为,这份经济数据端出来的果实,香度胜於吃起来的甜度!

若单纯回归到评量经济数据的项目――是的,製造业与出口反弹,服务业持续发掘新商机;公共开销如愿投注,私人投资信心也显见復甦;民间消费潜在力道不断扩大,外资回笼潮也乐观洋溢。

可是,一旦扣除因为2009年遭受全球金融风暴洗礼的负成长比较基础,7.2%膨胀度顿时就泄气一半。再扣除政府颁发的大型基建合约计划或原產品价格走高带来的无预期惊人收益,真正推动经济成长的引擎寥寥可数。

最重要是,当这份报告喜气洋洋地宣告强势復甦,国民却对这波“有感復甦”感觉若即若离,相反地“有感通膨”压力却不断如影隨形。

尤其当原產品价不断攀高,政府虽然可持续开心国家收入压力相对减轻,却也间接酝酿许多入口成本与食物通膨。接下来,若政府持续推动刪减津贴政策来达到抑制赤字目標,社会通膨压力肯定会由成本主驶,“有感”物价上涨,国民最终將面临一场艰辛的“钱包保卫战”。

最后,蓬勃的个人消费趋势势必萎缩,在资產价值飆升至泡沫破灭临界水平下,私人投资情绪也会间接拉紧,服务业动力更会欲振乏力。这些都是政府圈定成长的新方向,当这些项目纷纷不支倒地,公共开销担子是否还有强大的能耐支撑呢?

別忘记,当前外围风险仍十面埋伏,尤其欧美量化宽鬆政策正推得不亦乐乎,却也间接让这场游资氾滥製造的荣景假象外露。届时不仅是攸关出口问题,而是另一场全球性金融风暴正狠狠覬覦。

因此,去年漂亮的经济数据充其量只能视为亚洲新兴市场理所当然的及格表,真正要接受严峻考验的,就是政府如何在推动经济成长时,还要不断调控物价走势与扶贫政策。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郭朝河‧2011.02.22

22-02-11 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

一般上,教育可分3大层次――家庭、学校及社会。此3大层次的教育对於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有重大的意义及影响。

个人的人生观及生活素质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长辈向晚辈灌输正確的人与人的“互相尊重、扶持及诚信”等人生大道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与人善待如流,在口惠配合实践的双重表现,凡工作或人际关係都无大碍,在勤於付出及应变的做人態度,无事不通及没有不能解决的困扰,身心將活得健康。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个人在广结善缘及增广见闻下,从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在良师及同窗友好的鼓励、切磋及良性竞爭下,学业突飞猛进,接著顺利的踏入社会工作,为人父母者继先承后,为家庭及国家社稷付出。

社会为一大染缸,在家庭及学校良好教育的辅佐下,身为社会的一份子,个人应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在社团或政党扮演积极的角色,以期达达致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

社团应导正呼义,而社会工作者更应严守“诚信”,在不偏不倚认真付出,让社会普流著一股清流,把迷信及颓风扫入沟渠內,让人人享有安寧及健康的生活,人人平等、穷富不分。

从政者更应晓以大义,在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的催促下,配合一群有高尚道德及活著为人的知识份子,一视同仁为大马多元种族社稷勇猛向前,在大无畏精神的表彰下,让公正、廉洁、透明及严谨的公民社会在大马开花结果,让大马在斯开放世界绽开出一粒光辉的巨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顏忠强‧2011.02.22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21-02-11 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强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所著的《虎妈的战歌》推出后,同时受到东方与西方父母的怒骂和赞赏的两极反应,令人注目。拥有菲律宾华裔血统的蔡美儿,接受的是美式教育,却以蛮横的中国式教育对待女儿,令人抓破头皮。

例如:她在《中国母亲何以更优越》一文,向西方社会展示东方的价值观,认定中式育儿方式才是使华人子弟扬名立万的不二法门。因此,她要求自己的女儿,每一科务须考A(体育、戏剧除外)、每天(假日免谈)得花很长的时间练习数学、拼字、练钢琴和小提琴、不准在外过夜、不准看电视和打电玩。

最甚的是,女儿不慎惹怒她,会被骂“垃圾”,连女儿自制送给她的生日卡,也因不满意而喝斥她重做。结果,蔡美儿被美国人责骂为“魔鬼母亲”!但她不但不引以为忤,还倒过来批评美国父母,由于疏于导引孩子遵守严格的学习课程表,使到他们成为外表光鲜,却是不堪一击的草莓族!因此,“虎妈”精神让一向采取开放式教育的西方国家,逐渐感受到中式教育慑人的学习热诚所带来的渐进式威胁。

虎妈经验仍有正面作用

“虎妈”效应,引发了普天下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反思,当中所蕴藏的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严格要求,确实有其可取之处。以学习各种才艺为例,虽然未必每个孩子都要去做这些事,但是完全放任他们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也不见得是完全对的。以美式教育的追求自由和崇尚放任为例,形成对孩子过于保护,因而忽略学术成绩,中小学教育水平自然下跌。

更别忽略的是,现代小孩均浪费许多时间在社交网络,沉溺虚拟世界,严重影响正常的成长,如果他们不改变,往后肯定会失去竞争力,也等于说,即使是美国这个超级老大,其优势也将无法维系。所以,蔡美儿的振振有词,不无道理。实际上,有不少美国爸爸妈妈阅读该书后,也曾心平气和的反省,还认为蔡美儿的经验不无正面作用。

孩子须具备恒久竞争力

换作我国,许多家长(包括宣称忙碌的华裔父母)只懂得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归咎教育政策不良,设备欠佳,教师素质有待提升等等。总之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有尽过或已尽了教育孩子的本分!

毕竟,血浓于水,蔡美儿也承认,对于当年骂孩子“垃圾”、丢回生日卡这种伤害孩子自尊的做法未免太过分;如果时光倒流,她绝不会这么做。蔡美儿彻底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既不假手于人,更不殃及无辜(国家、校方)的做法,比起本地一小撮家长因听信宝贝儿女片面之词,愤而冲到学校兴“师”问罪的行径,着实漂亮、磊落多了!

当然,东方、西方风土民情不尽相同,蔡美儿的做法也不完全正确,但是在华裔新生代因竞争力或基本学识不及他人而辍学、缺乏奋斗意志等重重忧患中,为人父母者不妨用作参考。尽管“虎妈”非在我国,道理还是适用的。

别单单着眼于“勿让孩子输在起跑点”,而是注重让他具备恒久的竞争力。那才是最切实际的教育手法。愿天下的 “虎妈”(还得加上“虎爸”)共勉之。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碧澄 20110221

21-02-11 纳吉与国家的挑战

2010年经济反弹,全年增长7.2%是预料中事;这个数据已经是“过去式”,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当前的挑战。

首相纳吉日前说,他不比前任首相幸运,因为他面对国际政治及经济局势改变所带来的4大挑战。纳吉的挑战,也就是国家的挑战,特別是全球粮食短缺和物价上涨。

可以看出,政府正致力减轻人民的负担,从调低交通传票罚款到废除吉隆坡收费站和降低过路费,都是惠民的措施,然而粮价和物价飆涨是全球的趋势,而粮食佔民眾开销的一大部份,调低罚款和过路费,帮助不大。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恶化,以及大选即將到来,相信政府会暂时停止合理化津贴的行动,即维持现有的汽油和必需品津贴,以免对物价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激化民怨。

大马不可能像新加坡那样,派发现金、让人民共享158亿令吉的財政盈余,因为国家財政连续14年出现赤字,但是在国油於砂拉越岸外发现庞大油气田的激励下,政府目前还有能力维持对人民的补贴。

物价上涨除了衝击老百姓,也影响製造业成本和经济转型计划。正如纳吉所说的,大马属於依赖型的经济体,很多原料需要进口,因此大马製成品可能失去出口的竞爭优势。

目前政府在经济转型计划下,策划许多大型工程,包括大吉隆坡的捷运、金融区,建筑材料涨价將推高工程费。

此外,外围经济不稳定,政府必须依赖內需和私人投资来扩张经济;通膨將打击消费意愿,若利率在下半年调高,民眾將减少开销。

国家也面对热钱的兴风作浪,譬如房地產价格飞涨;如果国家银行没有加大力度管制热钱,通膨加上热钱的迅速撤离,对国家將是双重打击。

在中东政治动乱,热钱涌入商品、金融市场不稳定及原油涨破100美元的形势下,大马更需要步步为营,政府必须以减轻民眾生活负担为主要考量。

首先,必须確保老百姓都有能力取得温饱,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

其次,政府开销必须量入为出,避免浪费,以便把有限资金,用在更有效益的经济计划上、舒解民困。

第三、马上启动粮食生產计划,通过短期和中期替代食品的生產,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第四、抑制房地產价格上涨,以免对通膨火上加油。

第五、改革物品的批发、分销和零售机制;减少多层次分销,来遏制物价。

在国际经济和政治动盪、地球暖化的局面下,政府和人民都必须居安思危,儘早做好应对措施。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1.02.21

21-02-11 穷乡僻壤也有美丽教育

位处砂拉越內陆,距离林梦市区55公里之遥的乌鲁乌拜国小(SKUlu Lubai),日前获教育部遴选为国內第二批的高表现学校。这所创立於1964年的小学,也是国內第一所获此殊荣的內陆学校。

我们常以为,完备的硬体设施,充足的教育经费,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事实不然,乌鲁乌拜国小的突围,打破了我们的迷思。

乌鲁乌拜国小无论怎么看,都没有高表现的潜能。它设备简陋,只有陈旧的木製教室,唯一的石灰建筑,就是师生厕所;全校12个老师,39个学生,全部学生都是来自同一所长屋。若要前往乌鲁乌拜,更是舟车劳顿——首先得到林梦市区,从那驱车上两个小时,途经凹凸不平的木山路,抵达一座伊班长屋后,再乘长舟沿河而上,若运气好,50分钟即可抵达,若运气差,碰上旱季,可要拖上好几个小时。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穷乡僻壤,却谱出了美丽的教育佳话。乌鲁乌拜国小在1992年首次在小六评估考试(UPSR)中,考获100%全及格率,並在2003年、2006年至2009年,不停地重复这个佳绩。该校学生不但学业成绩出色,待人也有礼,曾46次被评为县內和省內最优良学府、13次州內最优良学府及5次国內最优良学府。

该校校长查勿认为,学校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有赖於教师高超的奉献精神、学生非常尊师重教、家长与校方也极力配合。为了提高孩子的表现,长屋自3年前成立晚间学习委员会,学生每晚必须在家温习功课至少一个小时,由家长陪同,並由教师从旁给与指导。教师和家长的用心,使作为孩子的,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本,学习的意愿也就因此慢慢被建立起来。

与其他市区学府比较,乌鲁乌拜国小的出色表现,无疑更为振奋人心。部份市区学校之所以出色,说穿了其实就是倚仗“先天条件”——学生本来就来自好的家庭环境,没甚么好夸的。乌鲁乌拜国小不是,它靠的是后期努力。难怪教育部长慕尤丁会说,如果乌鲁乌拜国小可以做到,其他学校就没有理由做不到。

反观今天市区学校最为缺乏的,不是硬体条件,而是软体条件。好的教育,不是取决於硬体因素,而是软体因素——学校的行政管理理念正確吗?教师的教学態度合理吗?家长的教养观念健康吗?学生的学习意愿积极吗?提昇硬体条件固然重要,也无须否认,但是若以为因此就可以搞好教育,恐怕那是对教育还认识得太过肤浅。

地方远,不要紧,设备不足,也不要紧。看看乌鲁乌拜国小吧,原来穷乡僻壤,也可以写下美丽的教育故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罗盛威‧2011.02.21

21-02-11 朗读

城市愈来愈大,人口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活动要如何办得成功,定义有了微妙的变化。

活动要热闹,但光是热闹却无法传递幸福的感受。有时候,反而倒过来,在热闹中有所简化、清静,才更能让人有深刻的印象。

论起书展活动的热闹,没有比香港书展更惊人的了。两年前,我在香港书展会场,扣除掉演讲时间不算,只待了15分钟。刚好够让我埋没在庞大的人潮中,被人潮推著前进,从这个入口走到下一个出口。中间几乎没有停下来,不是我不想停,是没办法停,可是书展里不能停下来悠閒翻翻书,那去书展干甚么?

今年台北书展刚刚落幕,6天中有59万人入场,据说打破了过去的人数纪录,不过还好,可能眾多人潮都去了“动漫馆”,主要场馆並没有挤满人的压迫感。更好的是,书展中办了一系列的“朗读节”,几乎隨时进场都可以在“朗读角落”遇到有朗读活动。

“朗读”就是一种简化、相对清静的活动。简简单单,一个作者来到现场,面对读者,用自己的声音將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念出来。没有甚么別的花招,也没有甚么额外的热闹。没有参加过这种朗读的人,第一个反应几乎都是狐疑:这有甚么意思?会有人要参加这种活动?干嘛花时间去听作家唸已经写下来的文本呢?

听朗读其实大有道理。最大的道理是:用缓慢的速度,比一般阅读慢得多的速度,比较接近创作的速度,来理解作品。而且是用作者,不是读者的速度。我们在那里聆听著文字背后潜藏的声音,突然意识到文字绝对不是图像,而有其丰富的节奏变化。於是,那段时间里,我们和文字发生了不同的关係,也就对於那段被朗读的文字,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了。

这样的朗读活动,是欧美习以为常的新书发表形式,过去却很少在台湾出现。台湾的新书发表会,作者总得多些话,通常还要邀请別的来宾帮衬再多说些,最好是加上一些其他的噱头,唯恐其不够热闹。

面对读者,真的非要那么热闹不可吗?台北书展“朗读节”证明了,安静一点没甚么不好,简单一点没甚么不好,少一点说不定反而能给读者多一点的体会。

和“朗读节”相应的,这次书展主场走道摊位没有特別拥挤,看来营业销售额可能也没多大突破,可是几个办演讲活动的场地,却始终不冷清。我参加的几场活动,性质各自不同,但场子里都坐了满满的人,而且活动过程观眾都很投入,不是那种进来找椅子休息的。主持朱天心和钟晓阳对谈的那场,我刻意观察了一下围立在外面的人,发现他们大部份的人,一站站了40分钟,都没有离去。

显然,有比往年更多的人,不是,或不只是来书展买书的。他们进到书展,因为这里可以给他们一种討论书的气氛,在这里看到作家、出版人,听见书籍產製过程的细节,乐此不疲。

书隨时可以买,更有许多书展以外的地方可以买,光是拿书展当买书的管道,当然是太可惜了。难能可贵,台北书展今年明確做出了一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只有在书展才会聚拢作者、读者、编辑、出版家一起打造出的美好时光。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照‧台湾《新新闻杂誌》‧2011.02.21

21-02-11 种族政策影响族群关系

大年初七为人日,是「众人的生日」,而既然人人同天生日自然应众生皆平等,无优劣之分。但当日一翻开报纸,详读里头报导后发觉现实与理想终究存有差距。 为何一厢还在高喊「一个马来西亚」,另一厢的政府政策还是充斥着浓浓的种族意识,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政府是否意识到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社会,明白族群的特性与如何治理这国家?

在首相纳吉兴高采烈地宣布成立土著议程推动单位(Unit Peneraju Agenda Bumiputera, Teraju)以推动、管理与协调土著在经济领域的参与度的当儿,非土著又会怎么看待这让国民雀跃万分的「利民」政策呢?

其一,非土著应该会感到失望与讶异,为何到此时此刻土著与非土著的政治区分还是如此重要,不仅旧的保护政策要保留,还得制定更多新的相关措施与机构。其二,他们也会不满与深感不平,为何同样身为大马公民,你我却因肤色差异而待遇不同,而且怀疑各族享有同等权利的时代是否已遥遥无期。种族政策究竟为何影响我国的族群见的关系呢?

政治影响族群关系

族群关系其实并不如想象般复杂,它能以「圈内、圈外」( in-group,outgroup)加以区分。相同族群的人因彼此拥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与生物特征(如:肤色与轮廓)较容易聚集一起形成个群体,因此在多元民族的社会,各族群选择性地与同族一起居住并不是因为种族主义(racism)的驱使,而是基于彼此之间共享的特质所带来的舒适与安全感。当社会出现多个族群就会产生圈内与圈外的现象。当与其它族群接触时,语言的不通与文化的差异滋生了不安感。「tak kena maka tak cinta」,使同族聚集一起形成了「圈内」,以面对与他族「圈外」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存在的种种不确定因素。

政客用种族课题邀功

其实,圈子与圈子之间的关系并非必然处于对立的状态。诚如我国族群间的偏见、不满与猜疑并非先天的,而是政治炒作与政策偏差长年累月所孕育出来的。独立前后,我国人民的生活都被种族政策所笼罩着,1970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把大马人分割成土著与非土著两块,这让种族卷标拥有实质的功用;土著能享有非土著所无法享受的特权及照顾,种族标签涉及利益分配,因而变得无比重要。

受惠的族群百般呵护有利自身的种族特权,并且对任何试图挑战或危害其特权的举动往往反应过激(近几年来逢马来特权被质疑时总会引起马来族强烈抗议)。相对的,非受惠族群对受惠族群感到不满的,为了保障在不公平政策下,族群权利不被腐蚀与对抗外来压力,族群内部变得十分团结。这正是我国社会族群关系每况愈下的主因。

泛滥的种族政治也大幅度的加强了国人的族群思维。种族政党顾名思义是以种族课题与族群动员来建立其群众支持,巫统、马华与国大党这五六十年的老政党是其中的佼佼者。想要团结圈内必须得有来至圈外的压力,有了共同外敌,圈内才能放下彼此间的成见,统一战线。在闲来无事时可提些族群课题出来相互吵一吵,这样不仅能巩固族群对各种族政党的拥护也能在成绩单上画上一笔,虽然并未实际解决问题根本。

更甚的是,同个政党阵线之间也可彼此把国家问题归咎于对方,反正那只会刊登在各自语言的报纸。长年累月周而复始不断地炒作下,我国族权意识还怎能不高涨?当有巫统背书的土权摇旗吶喊的时候,马华党要不也建议华社成立个「华权」吗?

我国华文教育是个显著的例子。几十年来华文教育在缺乏政府津贴之下靠着华社捐助而存活下来,不禁让人联想到为何在如此不被鼓励的环境中,我国华教还能逆流而上、披荆斩棘、开花结果呢?难道就凭着华文华语乃华族文化这单纯的原因吗?

其实还得多亏了我国推行的单元化教育政策所扮演外敌的角色。在面对强大的外压促使我国华社能在华教大旗之下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若无1956年拉萨报告书与1960年达立报告书, 想必我国也不会拥有如此健全,由小学至大专的华文教育系统。在提倡多元文化的国度,族群相对地会抱着较开放的态度与其它族群接触,圈内与圈外的关系也较为融洽。因此在百花齐放的教育政策下,也许我国华裔族群会更偏爱英校多于华校吧。

政治方面,华教也是个道治鬼灵符,不可或缺的课题。不难发现华教课题从未缺席我国大选,不论是由华社还是华裔政党所提出。每届马华的成绩单总是重复着宣称「基于我党的努力,成功搬迁与新建几间了华小,帮助了多少华裔生进入我国政府大学等」,老调虽不断重弹却还是不乏听众。另一方面,巫统也能借着这类偏差政策强调本身是马来特权捍卫者,是多么用心地保护马来社群的权利。如此双赢的政策试问国阵政府如何会将之废除?若真无种族性偏差的政策,国阵各成员党又如何向其支持者交待邀功?种族政治又该如何在我国继续生存?

我国族群关系就像个气球一般,受到外来的压力里头空气也越扎实,反弹力也越大。纵观其它实行类似种族特权的国家 (如:美国与中国),种族政策虽然多少减轻了族群之间财富分配的问题,但却同时也明显提高族群意识(communism)。族群间因各种优惠政策而冲突不断,彼此也互相猜忌与歧视导致族群关系紧张,呈现一个四分五裂的分裂社会(fragmented society)。再强韧的气球,过度挤压也终将会爆裂。

一个负责任的政治领袖应该考虑到国家长远发展,而不是为了当下的政治利益肆无忌惮地操弄种族议题,破坏各族之间脆弱的关系。国家领袖须敢于担当责任,在推动良政应义无反顾,别因一小辍极右份子反对的声音而打退堂鼓。唯有公平与公正的实施政策,不分种族地帮助弱势的一群,我国各族群才能放下彼此的芥蒂,只有这样才能永保我国社会的稳定。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江伟俊  20110221

21-02-11

2011年2月20日星期日

20-02-11 回教党的“赋权民族”

最近回教党举行了全国研討会,主要宗旨是为了反击巫统频频攻击民联州属出卖马来人利益,並表明回教党不会忽略马来人的利益,反之回教党会履行“赋权民族”的承诺,以便真正改善马来社会的命运,同时亦为全国人民带来福祉。

笔者认为,回教党会做出如此举动,丁能补选的成绩是很大因素。回教党对丁能补选投入了史无前例的人力物力,但投票结果竟然是马来选票大量回流国阵,让国阵的多数票激增至三千多张,如此结果对於回教党而言是非常震惊的。笔者曾经在投票当日亲眼目睹回教党铺天盖地的拉票阵容,相信回教党对丁能补选应该是满怀期望。

连续多场补选下来,大概显示出同一种趋势,那就是马来和印裔票已经开始大量回流国阵,只有华人选票依然心繫民联,而华人选票是否也一併回流国阵仍存一些爭议。无可否认,对於回教党而言,马来票才是回教党的基本盘,马来票的流失即意味著回教党的根基开始动摇,而丁能补选的成绩无疑成了一记警钟。

回教党接著下来要面对的挑战,除了近在眉睫的万里茂和吉道补选,还有第13届全国大选也即將山雨欲来。如果回教党至今仍未能制止马来选票回流国阵,恐怕难以在接下来的补选与大选扳回一局。或许回教党还可以继续盘踞在北马和东海岸一带,但要扩大势力版图就颇有难度,更甭说要入主布城执政中央。

在这之前,在马来人利益的课题上,回教党可说一直处於挨打状態。回教党和行动党结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不很討好马来选民的举动,加上回教党向来强调宗教更甚於种族,从而导致马来选票与回教党渐行渐远。如今回教党已经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並且打出“赋权民族”的口號来爭取马来选民的青睞。

民联的成员党走单一种族路线,对於民联而言,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举动。原本回教党的回教国理念,都已经是民联內部一个难以消弭的重大矛盾,如今回教党还要另外开拓马来人路线,这將会让俗称开明的行动党和公正党非常难堪。尤其是行动党,林吉祥当初曾经在国会揶揄慕尤丁以马来人优先於马来西亚人的身份,如今回教党的“赋权民族”又何尝不是侧重马来民族的政治口號?

如果从政治考量分析,回教党开拓马来人路线,对回教党选情是利多於弊。回教党开拓马来人路线或许预算会流失一些华人选票,但就现阶段而言,华人选票並不可能会轻易放弃民联,即使是回教党亦照投不误。反之,在马来选票方面,回教党终究能够挽回一些优势,与巫统同步竞爭马来选民的支持,放眼更多马来议席。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吴启聪‧2011.02.20

20-02-11 读书与上网

读书到底有甚么特別的地方?尤其是:读书和上网看各种不同资讯讯息,究竟有甚么不同?不祇是网路上很多讯息,和书籍一样是以文字写成的,而且网路上也有很多书籍流传,从电脑上读和从纸面上读,难道会有甚么不同吗?

事实是,还真的有差別。第一项差別不是书籍或网路本身製造的,而是来自於我们长期养成的不同习惯態度。

一直到今天,大部份的人在面对书籍时,还是会不自觉、自然而然地抱持较为谨慎、认真的態度。不一定要在形体上“正襟危坐”,但內在精神上就是会有比较“正襟危坐”的倾向,至少是比面对电脑瀏览网路来得“正襟危坐”。

同样的內容,当我们用不同的態度阅读,通常就会得到不同的收穫。在还没有看进书中任何一行字之前,光是拿起书、打开书,我们身体进入的专注准备,就是一份价值,和在生活里做其他事都不一样。

所以会有许多人不愿意读书、不愿意接近书,书给他们的压力,不管书里究竟承载、装填了甚么样的內容。同样的內容,放到网路上、放到脸书上或別人的部落格里,说不定他们就能兴味盎然地看下去。

可是那样看,隨性任意地看,能够吸收的,显然就和正正经经打开一本书来读大不相同。书让我们专注认真,书让我们相对谦卑,因而书能教我们更多的东西。

第二项重大差別在於:书是经过编辑的。很多人知道书是某某作者写的,却很少人意识到在书的背后,除了作者,还有编辑。编辑的工作不容易看得到,却绝非不重要。

编辑工作的核心,就是选择。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出书,所以要选择可以出书的,也就是要弃除不適合的。编辑工作还要选择全书的顺序,找到最好的排版呈现方式,还有,要校对改正错字,让文字通顺。

网路上没有编辑。或者该说网路上的,正就是摆脱编辑的中介,让每个人自己去做选择。这是网路“自由”的来源,是网路环境最迷人、最过癮的地方。不假手他人同意、管制,甚么內容都可以放到网路上给人家看,也可以在网路上轻易看到任何內容。

但同时,这也是网路最大的问题与缺点所在。在网路上你可以完全靠自己,但很多时候,你也祇靠自己。靠自己在眾多资讯间游泅,没有標准来决定看甚么、不看甚么,更没有標准决定多花点时间看甚么、少花时间看甚么。

於是经常发生的事:我们把大量大量时间在网路上看其实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看的东西。那些琐碎、片段的內容,不会让你长知识、不会增加你的经验体会,甚至也没有甚么了不起的娱乐效果。

你怪不了谁、你也不会怪谁。因为都是你自己决定、自己选择的,久而久之,你也习惯了以为反正生命、时间就是应该这样花费挥霍。

除非你试试用比较认真的態度,读读有別人帮你编辑把关的书。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照‧台湾《新新闻杂誌》‧2011.02.20

20-02-11 种族主义比宗教主义可怕

读到古晋圣熊君有关〈我们不要回教法〉的文章后,我有话要说,我是马华党员,也是基督徒,我就像身边绝大部份的亲朋戚友一样,曾经极力支持马华多年,但马华的表现非常伤透我们华裔支持者的心,对於马华还能为我们做些甚么已经非常心灰意冷了,无奈的改为支持民联。

不过,民联的回教党里有许多心胸狭隘及头脑简单的个人,常常用各种各样偏激的言行和行动来伤害和侮辱我国人民,本人也决不苟同这些人和事。

华裔对於支持民联就是支持回教党这课题,心里的確有许多压抑和矛盾与委屈,但是,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切身利益著想,我们就必须做出会深切影响我们的生活作息的选择。

个別回教党人的许多做法,的確是让人难於接受,他们的確带著狼子野心来做事,但最少他们是明刀明抢的硬硬干,公告天下:我们是“披著狼皮的狼”,你们选择我,当我掌权时,我就要实行我回教党的各种法令!最少,我们可以在回教党掌权之前,有所防范。

民联除了行动党,还有人民公正党,在广大舆论压力下可以共同將回教党说服,放弃那些在多元社会,將造成敏感课题的回教法令,共同研究適合马来西亚国情的法律,毕竟,民联3党里有许多具有世界观並法务知识的专才,肯定能为我们带来改变,而且我们必须改变,將贪污腐败滥权、干预司法独立、朋党、极端种族主义份子等国家敌人剷除。

比起宗教主义份子,那些种族主义份子更为可怕。宗教主义只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作息,但种族主义却会带来流血衝突,甚至毁灭一个国家,看看那些有內战的国家就知道了,而大马种族主义份子的言行,足於让人忧虑。

所以,让我们一起拒绝种族主义者继续囂张,在不同的宗教理念中异中求同吧,让我们的子弟,能够在自由、和平、公正的环境下求学、工作与享受生活。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均源‧2011.02.20

20-02-11 多元文化与种族主义

欧盟的官方格言提出了「在多元中团结」(Unity in diversity),这个「多元」提倡的是在给予各个不同文化尊重的同时,寻找一种统一性,一种融合为一体的共性。欧盟的这个格言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得到贯彻与实行,这种强调「多元文化」的概念也成为欧洲政治上一个独特之处,代表了一种「欧洲精神」。

然而最近,「多元文化失败论」在欧洲国家开始蔓延。先是德国,到近期的法国,人们都逐渐意识到欧洲的政治大方向开始有了微妙的转型。

我去年在法国巴黎,发现非洲裔的移民占了很大的比重。他们一部分或许是新移民,但当中很多已成为法国公民。数据显示,法国目前容纳了五百万的回教徒人口,其中百分之三十五的阿尔及利亚裔占了大多数。这些移民虽然持有法国国籍,却得不到同等的对待。他们居于法国市郊(banlieus),受失业与贫穷困扰。

这里「市郊」的概念并不等同于美国的「suburbs」,美国的「suburbs」是中产阶级的高级住宅区,为舒缓紧张的城市生活而开发;而法国的「banlieus」多是低价位的社会住房(social housing),人口密度高,移民众多,是贫困、犯罪、吸毒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法国的雇主会在工作申请栏上列明「BBR」 (Bleu Blanc Rouge or Blue White Red)或「NBBR」 (Non Bleu Blanc Rouge or Not Blue White Red),前者为白种法国人,后者为非白种法国人。当然,后者的工作申请成功率相对偏低。

这就非常奇怪了。法国不是主张「多元文化」管理模式吗?为何会有如此种族主义倾向的情况出现?

非裔移民不受当地社会接纳

这其中当然有值得深思的历史原因。法国目前的大部分非裔移民都是在1950至1960年间以客工的身份移民法国的,他们的到来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压力,是西欧经济建设的主力。然而向来重视「自我」的法国民众普遍对外来移民心存芥蒂,指摘他们制造了诸多社会问题,并抢夺了工作机会。

现在你去问一个法国人喜不喜欢巴黎,他们大部分都会回答说不,因为「游客太多了」,「移民太多了」,他们或还会耸一耸肩告诉你,巴黎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巴黎人了!

在不断地被歧视及打压下,法国的这些非裔移民也越变越激进。2005年10月27日,两名非裔少年被带回警察局审问,站在变压器下意外触电身亡,这起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愤怒的青少年焚烧车辆、砸毁店面窗户,破坏巴士站。而他们这样的行为,又迫使政府及警方更加严厉地加以反击,以维持社会秩序。这无疑是恶性循环,以暴制暴的结果是愤怒增加,理解减少。

看一个国家是否繁盛民主,就必须从这个国家对待少数族裔的政策着眼。只有用平等与包容的心来对待外来移民,方能化移民为正面的人力资产,促进国家的繁荣进步。

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有一句名言:多岐为贵,不取苟同。在这个时候思考这句话,社会意义就更加突出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苏芸若   20110220

20-02-11 银行的“变相打劫”

据报道,渣打银行率先调升自动提款机的“跨行提款服务费”至4令吉后,国内另外四家外国银行预料将在今年相继仿效,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华侨银行及大华银行。

从银行各种收入方面,非本行顾客每次跨行提款须支付1令吉服务费的规定,去年为国内银行带来约2亿令吉收入。

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当然,对于那些每年淨利达数十亿令吉的银行,2亿令吉瓜分后,只是不大不小的数额。

可是,银行除了这个收费外,还有许多不同交易的收费、提款卡收费、转账收费等,同时有者也有不为人知的隐藏收费。

巧立名目的隐藏收费

现今,在大马的外国银行酝酿大幅调涨“跨行提款服务费”,这是不好的先例,国家银行应给予“合理的劝诫”,毕竟消费者都会担心,这将引来骨牌效应。迟些本地银行也会因为种种“理由”,开始调高“跨行提款服务费”。

银行业是服务行业,唯利是图并不是最好的经营方针,有些服务并不需要转嫁到银行顾客身上。

事实上,银行之间建立服务系统,自然会吸引客户,有了客户,银行的财源就自然会来,真的用不着胡乱提高收费以及收取隐藏费用,甚至强制把提款卡“升级”为“提款转账卡”而提高卡的年费,让客户承担这类“变相涨价”。

有些服务收费还是适可而止比较好。得寸进尺只会惹来更多反感。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翱思 20110220

20-02-11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19-02-11 威严与尊严

国王和鞋匠的差距,只不过是前者貌似尊贵,后者看似卑微。这话一语道出所谓社会地位差距的根源,只要你有威严,就能使人对你尊敬。

一个有威严的人,别人看见了,内心自然会感到震撼,甚至不自觉有一种拜服于脚下的冲动。见到大人物时,民众自然会变得战战兢兢,除非自己也是大人物或历经磨练,不然这种压力确实不小。这也是为何教堂、寺庙要肃穆,里面的雕像要威武的含义了。

这是包装吗?我看不只如此,因为一个人要彻底威武起来,需要过人的气质。不然,一个鞋匠确实要等同于国王了(虽然有些国王的确连鞋匠也不如……)

宗教、政权等,其实都需要人们信服,一个没有信仰基础的组织,是根本没有力量的。中世纪很多教皇和教士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权力,很大程度上,宗教的肃穆及威严感起到了作用。

宗教的力量让信徒自然地出让自己一部分的财产和权力,人无法靠理性思考。同样的,一个有着无比权威的政权,能使民众自然服从,这是人类崇尚力量的心理在作祟。

可以没威严不可无尊严

然而,人权运动兴起以来,出现了另一个与威严相抗衡的东西,叫做尊严,更正确来说叫自尊。“尊严”并非是近代才开始形成的东西,只是民众较迟醒悟而已。那么人权运动究竟带来了什么?民众又醒悟了什么呢?

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民众有了身为“人”的自觉。一个人可以没有威严,但不能没有尊严,尊严等于“人”。奴隶社会时期,低下层的民众活得不像是个人,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何谓尊严。

自从人民有了尊严,威严就失去了绝对效果。从前的领袖或政权,若不得民心,尚能以军事力量镇压或以信仰威吓;这种方式用在当今社会,或许依然凑效,但只能压得一时,反弹的力量恐怕会更大。

所谓领袖,已是必须看人民“脸色”的“公仆”了,得罪人民的政权必不长久。而一个领袖是否永远失去了威严?也并非如此,没有威严的领袖,民众反而不会去尊重他。试想想,一个没力量、没威严的领袖,怎么保护人民?即使事实上在保护着,人民也不会领情,比如台湾现任总统马英九,就曾因为行事态度不够强硬,而遭到非议。

当今一个政权的威严,就表现在施政的准确性及公信力。善政使人民受益,自然受人民亲近、爱戴;说到的事做到,自然备受人民信赖,而愿意为这个政权付出。在人民的爱戴与尊重下,又怎么会没有威严呢?

因此,所有国家的政府,想要有威严,请先顾及人民的尊严。

君不见穆巴拉克的下场乎?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陈协运 20110219

19-02-11 我国是法治国家

在我国华人圈子经常可以听到“XXX注册了,但是还没有结婚”的怪话。这话似乎显示对某些人而言,传统习俗高于法律约束,喜筵一天不开席就不算正式结婚。也不能因此就说华人在婚姻上不把法律当一回事,多数人毕竟还是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婚姻注册,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法治观念确实有点与众不同。

不知是否跟这样的氛围有关,“我国是法治国家”是一句伟大人物经常提醒我们的温馨提示,最近一次是出自旅游部长黄燕燕之口。根据报道,部长大人针对回青团长伟论说的整句话是:“我国是法治国家,拥有制度与法律,有执法单位会执行,根本就不需要他们(指回教党)来执法。”(《南洋商报》,12/2/2011)

回青团长发表伟论是否因一时头疯不得而知,但是旅游部长就此课题对记者侃侃而谈,思维清楚且前后呼应,显然并非一时头疯。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可以合理的推断,部长大人的那句话是要表达以下三点:

(一)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二)我国拥有制度与法律(完善与否姑且不论);(三)执法单位会执行任务(执法时是否合乎人权也姑且不论)。

不清楚是否“职责所在”之故,以致部长大人说起此事显得如此理直气壮,似乎连一点点心虚也没有。

哪年新年未闻鞭炮响?

虽然在野党曾讽刺旅游部长花太多时间在国外,但部长大人这几天终究还是留在国内欢度华人新年的(本人支持张木钦先生的看法,是新年,不是春节)。当许多人在感叹新年的气氛越来越淡薄时,我却反而觉得越来越热闹了。

喊得再大声的贺年声,也绝强不过燃放炮竹、烟花的声响。先前有华团向政府陈请,希望解除对炮竹、烟花的禁令,有关当局答应考虑,不过没听说有什么结果。其实政府禁不禁都好,请问过去有哪一年的华人新年没听到鞭炮声?大概经济真的表现良好,今年的烟花特别多,夜空确实格外灿烂。部长大人不是海伦女士,想必也听见、看见了。

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禁令解除了吗?没有。见到执法单位执行他们该执行的任务了吗?没有。那么我国是不是法治国家?当然是。肯定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人性处理”、“法律不外人情”,并不影响我们作为法治国家的地位。当然!当然!大过年的,我们怎可以阻止人家放炮、赌博呢?这跟“不该”在情人节阻碍情人做爱做的事同样道理,煞风景呐!

回青团长宣布民联州政府可能在情人节展开取缔不道德行为的行动,据部长所言,已经对我国的旅游业造成影响。为了抵消这种负面影响,我建议旅游部长提倡外国游客到我国来体验华人新年的热闹。

根据路边社传闻,彭亨州某盛产姜的新村今年简直热闹到爆灯,鞭炮从入口牌坊接到警察局门口,放了整整两个小时!这么长的鞭炮哪里买?这还用说?当然是警察局啦!全村参与的盛事,多开心啊!

除了感受新年期间不分族群、大家共庆的“一个马来西亚”精神,还可见识具有我国特色的法治风情,外国游客一定很满意!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周嘉惠 20110219

19-02-11

19-02-11

19-02-11

19-02-11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18-02-11 外流回流不要留!

把大女儿一涓载送到机场,她到新加坡投行走马上任,陪同她的小女儿是要到那里找工作。小女儿放弃这里外国广告公司的设计职位,新加坡正在发展其“新加坡设计中心”,她岂能不“参与其盛”,为自己的前途更上层楼?

一涓原本留在家乡,只是不能接受低待遇,她是“典型”的“外流回流不要留”例子。四年前她在墨尔本大学毕业,之前在香港大学“交换计划”时考进MCQUERIE投行,未毕业就有职业,可谓幸运。

在香港两年,她的总收入近两百万港币,是许多港人都羡慕的六位数年薪加七位数花红。2008年金融海啸,多数投行缩身,她回流大马在国内评估机构任职,又同时半工读考CFA,可谓两全其美,好过到美国去考MBA。

收入较吉隆坡高10倍

她和新加坡任职的同学都认为,吉隆坡的生活费用极高,收入和开销难成正比,所以许多同学原本要回流却放弃。

新加坡收入高开销低,吉隆坡收入低开销高难有储蓄,岂能回流再留下?这些年轻人考虑到储蓄,考虑到成家费用,因此他们很难想像回流。回来后肯定难以买房供车,更不用考虑孩子进入私校和出国。

由于本身是“海归派”,她们认为孩子出国是理所当然的,政府要如何吸引他们回流呢?可能吗?容易吗?

一涓的投行职位这里也有,CIMB是东南亚最大投行之一,不过工作条件待遇等都难和新加坡比较。金融界所靠的股市债市和国际资金,大马岂能比较?单单年薪和预算的花红,她的收入可能是大马的十倍,所以她肯定有储蓄。她说,现在年轻可以“挨得”和熬夜,可收一笔储蓄,肯定值得。

良禽必择木而栖

同样理由,小女儿一凌在新加坡的出路更广阔。新加坡正在发展“DESIGN ———HUB”,政府将投入几十亿新元,设计中心预料会像“生物医药业”那样,一飞冲天,现在占了GDP的20%之多,一凌的选择是正确的,起码她在新加坡肯定有机会学更多国际水准的设计,其他行业也一样。

对于大马的人才,尤其是获取奖贷学金者,新加坡是外流和留下之处。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已外流者就算回流也不要留,除非家族生意大得可以容纳几个成员又相安无事。

简言之,已经外流见了世面喝了洋水的年轻人或人才,回流后未必会留下,留下者可能是“倦鸟知还”的未成家者,在外国有了家庭岂能说回就回?

回流争议已经多年,今天再度出现,可见整个就业形势或经济结构仍然变化不大,加上政治乱糟糟,不要人才外流 ,要他们回流再留下,难矣!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何启斌 20110218

18-02-11 准备好迎接高龄社会了吗?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命百岁。长寿本是个祝福,但少了健康及社会的支援,长寿只是一种诅咒!

根据统计,2013年的马来西亚將有15%人口为60岁以上的乐龄人士,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国。可惜的是,我国仍未准备好应对人口老化的危机也是事实!

严缺老年病学专科医生

以下的例子,足以证明政府还活在梦中。其一,我国严重缺乏老年病学专科医生。目前仅有的13位,需要完成560名专科医生的工作(2800万人口所需的医生人数),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卫生部预见了危机,却“慢多拍”地希望在2020年才把老年专科推广至各州主要医院。

此外,政府更少根筋地有意在近年推行全民医疗投保,以便进一步把政府医院的收费“私营化”。这项政策美其名地要让全国人民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当中,贫苦者将享受免费的保障,中层阶级的保费则由本身、雇主和政府分担。但何谓贫苦?月入700令吉以下?届时医疗收费将按照病患者家庭收入而定,那么,体弱多病的老人,多半会为儿女所抛弃(很少儿女会愿意长期负担父母沉重且昂贵的医药费),而得益者就只有保险公司和更多的老人院。

年老四大问题缠身

在我国,老人与孩子合住的传统居住安排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高龄、丧偶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更高。不过,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人们养老观念的逐渐转变,老年家庭空巢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首相纳吉的大吉隆坡计划,只会让大马各区域的发展更不平衡,更多年轻人拥入首都,造成更多的老年人社会问题。

根据社会学家的观点,人一旦进入老年就难以逃脱四大问题,包括角色丧失与依赖、年龄歧视所造成的就业、经济和生理老化问题。有鉴于此,除了增设安老院、长者医疗设备、公共设施,以及方便长者行动的交通系统,推行实质的敬爱老人教育及设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更是重要。

首先,政府可以从教育着手,鼓励中学生与大学生参与关怀社区老人活动,甚至把它立为中学及大学教育的必修学科;此外,我们也可以效仿中国政府,在法律上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让老年人有一个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场所,为老有所学创造条件,务必使老年人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速完善化老人福利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国不少56岁或58岁被迫退下工作岗位的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职场菁英,仍可为国献力。强制性延长退休年龄,能减少老年人的经济问题,更为国家留住成熟及经验丰富的员工,可谓一举两得。政府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提供再培训,以协助老年人寻找职业或恢复独立就业,提供退休后的收入补助,教导正确的理财方式,确保通货膨胀率低于储蓄利率,是避免年长者陷入财务窘境的重要对策。

毫无异义,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病理情况将频频发生。完善的医疗设备,只是解决老年人生理问题的治标方法;鼓励年长者多运动及参与制度性的保健计划(培养正确的饮食及营养摄取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拥有基本的医药常识及定期身体检查),才是维持老年时健康的不二法门。

与其对国家人口老化越渐严重的问题纸上谈兵,倒不如马上制度化地推动实际且完善的老人福利措施,以建立一个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居及老有所乐的幸福国家!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徐嘉亮 20110217

18-02-11 日本百岁婆写“人生救援歌”

日本人长寿,世人皆知。前不久,我在日本住了一个月,发现老年劳动者隨处可见:白髮苍苍的出租车司机、两鬢风霜的拉麵店侍应、拉著拖车运货的老翁、商舖售货的老妇……日本人拒老,相对而言,华人心理过早自认衰老,急於步入休閒养老期,颐养天年,除了照顾孙辈,很少再有劳动的意愿。日本老人似乎不愿承认自己老去,而是积极工作,参与生活。记得有一年交通事故统计,驾车死亡者竟高达五成超过65岁,而后日本实施新交通法,规定75岁以上老人在更新驾驶执照时,必须接受观察力、反应灵敏度等体检。儘管如此,东京街上依然隨时可见满头银髮的驾车者。

1月27日,日本警视厅公佈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有2万多名老人因在超市、便利店等商场行窃而遭检举,人数是20年来最高。警视厅抽样调查发现,53%的老人声称行窃是缺乏活下去的动力,41%声称是因为自己没有朋友。警视厅分析认为,这些老人对生活感到不安,大多怀著“节俭”的动机行窃;他们久居在家,缺乏社会归属感,孤独无助而精神压抑。据悉,当下日本,独居老人家庭高达至少400万个,他们並非都没子女,只是日本社会,身为子女的都过独立家庭生活,与老年父母往来有限。老人如果没资產收益,就只能靠年金和积蓄,因此不少老人仍需就业。日本经济差,令老人日子过得更艰难。

日本经济虽在復甦,但隨著国內消费和生產不振,经济形势改善势头出现停滯,中央银行总裁白川1月17日说,日本经济增长会“歇会儿”了。经济疲弱而低迷多年,令日本银髮族对人生显得气馁,不过,此际一位年近百岁的婆婆以满纸情爱与热望,既触动万千国民心灵,也创造了日本诗坛神话。她第一次出版诗集,2011年1月销售突破150万册,风头直逼年度排名第五的名作家村上春树。在日本诗集能发行1万册已属相当成功了。

再过4个月將满百岁的柴田丰,2009年秋天自费出版诗集《不要气馁》,后被出版商看中,重编出版,一纸风行,加印20多次,闯入2010年十大畅销书榜。她生活在宇都宫市,小时候家里经营大米生意,家境尚算富裕,后家道中落。她92岁那年先生去世,开始独居生活,60多岁的儿子没与母亲同住,患背痛的她不能再跳自己钟爱的日本舞了。她年轻时喜欢诗歌,儿子建议她写诗打发时光。7年前她终於动笔写诗,写一首诗几乎花一星期。儿子建议她將诗稿投给《產经新闻》,她第一次投,果然录用发表,这令她很兴奋。她將6年来写的42首诗结集出版,意外引起反响,NHK还播出特辑《99岁诗人抚慰人心的言语》。

她的诗写道:“唷/不要嘆气/说自己何等不幸/日光和微风/不会偏心/做梦是/人人平等的啊/我/有过艰苦/但活著真的好/你也不要气馁”。她说自己是“一棵百岁老树开出了花”,希冀老人从她身上感受希望。有读者说“当我气馁时,就会读你的诗,读著读著,不经意间留下热泪”。一位70多岁读者给柴田婆婆写信说:“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和梦想。”她的诗通俗、稳健、明快,有评论说,柴田的诗是“人生救援歌”。

柴田的新诗集將在她百岁生日前夕出版。长寿的日本人拒老,长寿的柴田丰阳光。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江迅‧2011.02.18

18-02-11 摆正心態

今年的元宵,烟火依旧绚烂,爆竹仍然刺耳,龙狮一样狂舞;元宵过后,烟火暂灭,鞭炮暂停,龙狮暂息,一切又从灿烂归於平静。

然而,政治这门事儿,是也无法安静下来的。闹完元宵,已有2场补选在等著开锣,还有砂州选举接踵而至,风雨满楼的全国大选,也仿佛蓄势待发。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將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年,政治的喧囂势必掀起阵阵高潮,带来硝烟瀰漫,不管我们如何装聋作哑,避也避不了。

民主的好处,是建立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迫使所有的政党和候选人,每隔一段时间,都得面对选民的评估,让人民“当家作主”。但选举一来,斗爭也跟著没完没了,提名前的酝酿,有內部之爭,从党派到候选人的你爭我夺,战情之激烈,丝毫不比正式的选举来得逊色;提名之后,又有嘉年华会般的造势活动,各种公共议题纷纷涌现,口水战此起彼落,老百姓见面,也是三句不离选举,甚至为了不同的政治立场而爭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这样的政治氛围,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稀奇,反正情况就是,朝野政党都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揶揄对手,攻訐政敌,甚至抹黑栽赃的机会。於是乎,有人在鸡蛋里挑骨头,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无所不用其极,只因他们的眼睛里全是人民的选票,心中只有选举的输贏,哪里还管甚么公理正义,结果你我都陷入了一片非理性的谩骂声中,並在谩骂声中製造衝突和仇恨,导致社会走向分裂和对立,等到选举结束时,整个社会已经被撕裂得伤痕纍纍。

民主本来可以在相互对立和相互衝激中获得升华,但一旦搞到双方处於你死我活的状態,甚至不惜操弄种族课题,把隔阂扩大成对立,將差异膨胀成仇恨,那已是民主的不幸和悲哀。

但选举既然是民主的一部份,我们无法迴避它,就得摆正心態去面对它,並在政治人物信誓旦旦的承诺中,认清哪一些是不可相信的政客游戏,哪一些是值得我们追隨支持的理念。政治里永远都存在著真真假假或者模稜两可的情况,因此作为选民的我们,不应老是被政客拉著鼻子走,或是被那些慷慨激昂的政治语言所迷惑,以致情绪高亢,既失去了冷静,也失去了判断是非黑白的基本能力!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2.18

18-02-11 新春总结

过了元宵节,新年也算结束了。今年春节发生很多值得反思的事件和现象,也反映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偏离了轨道。

首先是小贩和其他行业在新年期间以牺牲假期为理由,调高熟食价格和收费。这样的理由似是而非,作为服务性行业,在节日为民眾服务是职业上的需要,不能作为调高价格的藉口。

马来和印度同胞在开斋节与屠妖节,没有用上述理由,提高价格,快餐店的收费更是童叟无欺;现在报馆职员也在年初一工作,报章售价也没有因此而调高。

华裔同胞应该改变观念,现在是全球化时代,不是农业社会,新年工作已经是一种需要,特別是服务行业,更要有尽责的精神。

如果服务业人士高兴就调高收费,大马服务业,特別是华裔行业將无法和外界竞爭。服务业应以香港为榜样,卓越的服务精神才是长远的经营之道。

其次是新年长期,游子回乡,外劳填补了空城。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尼泊尔歌星在新山开演唱会,有逾万名尼泊尔外劳捧场,这证明国家仍然摆脱不了对外劳的依赖,经济如何转型?

从积极角度来看,大马可以发展演艺事业,印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缅甸和中东艺人可以来马淘金;大马甚至可以让外劳加入国家足球队,一下子就提高国足的水平。

外劳和外劳之间的罪案激增,警方疲於奔命,但外劳支撑国家经济和消费,难以想像一旦他们撤离,经济会沦落到怎样的局面?

第三、今年庆祝新年的规模没有反映居安思危的一面。目前全球粮食短缺,国家也受到波及,但是大选即將到来,大团拜一场接一场举行,有不少场合是食物吃不完,沦为浪费、暴殄天物。

在欢庆之余,也没有自我节制,譬如燃放的爆竹和烟花,一波接一波,可以用千万来计算;很多人也无视禁令和危险,大肆燃放孔明灯。

政府禁止燃放爆竹,都如此猖獗,如果解除禁令,会是怎样的情况?为何走私进口的爆竹、烟花如此多?关卡的保安是不是形同虚设,还是贪污问题严重?如果走私的是军火,国家安全將面对威胁。

地球暖化危机严重,人们应该省思,团拜、燃放爆竹和烟花製造许多垃圾;如果每个人都有事不关已的心態,如何挽救地球?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整晚燃放昂贵的烟花,看在友族眼里,他们会怎样想?富裕的华裔同胞应该收歛显耀、舖张的作风,把钱用来援助穷人更有意义。

过年最重要的是祈求平安、团圆,心灵的富足才是正道。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1.02.18

18-02-11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17-02-11 “攻击攻击”一年

今天是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按照传统,过了今天,年,就过完了。

如果你问我,这个新年,你过得开心吗?我的答案是,和亲朋戚友相聚,当然开心得不得了;但一翻开报纸,扭开电视机和收音机,看到、听到那些天灾人祸,我却一点也无法快乐起来。

今年的除夕和大年初一,南马很多水灾灾民都在疏散中心过年,没有新衣,更没有一顿像样的团圆饭,甚至还有人失去了挚爱的亲人,但如此愁云笼罩的氛围下,政治人物却还有心情在一旁嘮嘮叨叨邀功,炫耀自己是如何关心灾民,如何接济灾民,语锋一转,就挖苦对手未积极参与救灾,只会讲,不会做。也不想想,此时此刻,是吵架重要,还是救灾重要?更忘了反省,这场大水灾,是天灾,也是人祸。自己的党,又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是不是该面壁思过,並向受苦受难的灾民,低头说声“对不起”?

同样让人痛心的,是自杀事件接二连三,欢乐的新年,竟一再上演大人轻生孩子陪死的家庭悲剧。而那些原本应该“管理眾人之事”的政治人物,不但无动於衷,反而为了芝麻绿豆的政治利益问题,掀起一场又一场的口水战,使原本应该见面就说“恭喜、恭喜”的15天,天天都闻“攻击、攻击”声,勾心斗角的骂战,令人耳根不清,厌烦不已。

本来应该最为神圣的学府,也“气闻”频传,不諳双语的课业辅导教师调派华小的课题从虎年延烧到免年仍未解决,董总主席叶新田公开呼吁受影响的各校三机构掛布条抗议,本应喜气洋洋的新春晚会,变成了宣泄不满的呛声大会,是无奈,也是抗议。

栽培国家和社会未来栋樑的大学,也怒气衝天,马大学阵的新闻发佈会因为校方的强硬干涉而引发肢体衝突;校方保安主任捂住学生领袖嘴巴以阻止他发言的那一幕,更在摄影记者的镜头下“化为永恆”,登上了报章的封面,成为新年的一大笑柄。

今年的情人节再次碰上农历新年,但情侣还来不及甜蜜庆祝,就被政治人物的连串“提醒”和口舌之爭,搞到战战兢兢;雪州宗教局更在情人节大举出动检举,80名情侣被捕,浪漫的情人节,变成了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魘。

新年过了,政治人物还在落力挥汗表演,攻击来攻击去,我怎能快乐起来?但求习惯就好!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2.17

17-02-11 网民偏激行为不智

科技日新月异,其中网络的確是人类发明的一大突破,惠及眾人。然而,笔者却发现近年来,网络普及化竟催生了让人悲哀的现象。

当中以短片的上载之易及流传之广之快最令人关注。如果是具有话题性的短片,短时间內瀏览人就可达上百千不等。最近的“虐狗短片”和“撞骂老妇短片”,就连没有上网习惯的人如笔者母亲,也会因报导略懂一二。

其实,上述两则短片的主角確確实实地犯错了。他们的行为无论在道德或宗教观来看待都是无法接受的。虐狗的行为极至残忍,而后者则在撞倒年迈的老妇之后不但没有道歉和示意关心,却大声喝骂老妇的家人。无疑,他们俩须对自己的行为负上全部的责任。

由於短片广泛流传,网民也纷纷群起抨击。但是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网民的评论多半属於偏激的,充斥秽语、诅咒、人身攻击,恶毒的谩骂等。许多网民根本没有对事情作出理智的分析,一心只想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

由此可见,发表评论的网民宛如鼠辈,在网络阴暗的角落偏激的唾骂。他们的思想可谓幼稚,並且充斥著暴力思维。虽然当事人犯错,但有必要给予这么不堪的抨击吗?很明显,他们的评论是对人不对事。

更有甚者,网民更发动人肉搜索,恶搞短片主角生活照。笔者觉得,一些出自內心想要把犯错的人揪出来伸张正义的,少之又少,看热闹和非要把事情搞大者居多,类似心態真是令人心寒与鄙视。

其实,网民们有没有想过,犯错的年轻人只需要向老妇人道歉及负责,无须向网民们交代。也许在旁人情绪的煽动下,年轻人难免会犯错,被人拿著相机拍也很不是滋味,可能原本只想解决问题也变得没有转弯的余地了。笔者愚见,相信因果,就算他们没为此事负上责任,他日也须偿还代价。当然也有很多理智的网民,纯粹提供资料,以將犯错的人绳之於法。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隨笔‧2011.02.17

17-02-11 独中教育改革不易

日前,在面子书上和一位离校10年的学生聊天,他说到国外求学后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及才不如人。他也肯定独中老师的伟大,只不过觉得很遗憾,独中教师教学模式变化不大,且不少老师的教学法10年如一日,思想保守,没有创意,也不是很愿意跟著时代改变。

確实,那位校友和我有同感,不少独中教师的教学法还继承传统的模式,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教师在台上只讲並自问自答,学生在台下正襟危坐的听,教学的目的变成了只是传授知识,或为了完成教案及进度。我们不能说传统的教学不好,要不然也不会教出那么多“人才”,只不过这类的教学模式也让很多学习被动,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小孩提早放弃了学习。

独中的素质教育在好多年前喊得很响,董教总也擬定了一本小册子《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当时很多独中也做了不少改革工作,如加强师资的培训、加强校內的软硬体设备、改善教师的福利等,相对的也有不少独中抱著观望態度,不敢前进。

不少独中教师不愿改变或不敢改变,其中因素是独中领导层要改革的意愿不强,及推动改革的机构人力不足。另一方面,独中课程及统一考试没有改革,教师不敢贸然改变,因为独中校长要面对董事会及社会人士的质询,教师要向家长及学生负责。教育本是百年树人,但在功利主义的社会里,很多时候人们要看到的是当前成绩单有多少个A,人的品格及做事能力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现在的小孩长期受到家长及教师的保护,他们最大的障碍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甚么和怎么做,因此如何让未来的小孩乐学、会学,这是现在的教师要思考及面对的课题。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迅速增长,未来教师不再只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必须教导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及做人处事的价值观。

有学者预测未来的文盲再不是指那些不认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习者的心態及家长的支持更重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黄燕娣‧2011.02.17

17-02-11 暂时性记忆障碍

早上出门,一再提醒自己,今天要带某些东西。

到了门口,却怎么也想不起到底要带甚么。

或许,我该隨身带iphone或ipad,把一切可能忘记的东西记录下来。

然而,我知道,结果最先遗失的,必然是iphone和ipad。

就像是上个月遗失了眼镜,找遍方圆10公里之內的出入地方,都找不著;只好重新配了一副眼镜。

3天后,眼镜在汽车里发现。

人家说,这是健忘症。精神医学的名词是“暂时性记忆障碍”。

一位有这种倾向的同事,最佳记录是出席餐会后,忘了把孩子带回家;幸好,她的女佣適时提醒。

几天前,我们再次聚餐。散会前,她说:“我要在忘记甚么之前先离开。”

她检查一切之后,確定这次不会有遗漏,牵著孩子离开。

这一次,她忘了带走女佣。

这一些虽然是气事,却也可以当成是趣事,笑笑就好。

但是,一些人的暂时性记忆障碍,就没有那么好笑了,譬如说马哈迪。

马爷爷说,1987年茅草行动之前,他曾经告诉所有反对党,不会以內安法扣留他们。

然而,没有反对党成员记得曾经和马爷爷有那一次的见面。

受到一点激盪,马爷爷的记忆也出现些许变化;他说:“我记得卡巴星不在,但林吉祥是在的。”

不是“所有”了。

然后,他要反对党自行承认谁曾经出席那次的会面。

或许,他以为反对党都失忆。

到底哪一方有暂时性记忆障碍?

根据记录,2008年调查林甘丑闻的皇家委员会传召马哈迪时,马爷爷一连说了14次“我不记得了”;唔,他早该諮询医生了。

否则,情况只会恶化。

果然!农历新年前夕,他出席“马来民族和其前景”的研討会,声称“这个国家属於马来人,其他人民必须接受马来民族的文化和语言。”

他还忠告大家:“大家必须接受这是马来土地(Tanah Melayu)”。

两个星期后,他参加马来天后茜蒂诺哈莉莎的电视节目,被问说担任首相最大的未了心愿。

马爷爷的回答是:“我要促进族群和谐,以便让这个国家能够发展。”

马爷爷的暂时性记忆障碍,恶化到连原则都可以忘记。

上一刻,他以马来民族为绝对优先,开口闭口就是主权、语文、文化、土地,眼中完全没有其他人。

下一刻,他又以为是国家元老,各族共同领袖,要以族群和谐为最优先。

人们已经不期望他还记得1991年发表美丽的“2020宏愿”,以及温馨的“马来西亚民族”,但是,不至於连两个星期的记忆都完全顛倒吧!

他自己不认为糊涂,人民也被他搞糊涂;他自己不乱,国家也会乱。

真的该有人提醒他,或者,大家集体暂时性记忆障碍,把他忘了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2.17

17-02-11 印度洋是印度人的

前首相马哈迪说,从马来半岛的名称理解,你就知道这是马来人的半岛,它是属于马来人的土地。他说,在这里生活的人,必须接受马来人的语言和文化,融入马来人社会,才能实现一个团结的马来西亚民族。这番话引起我的灵感如泉涌,同样从名称上去理解,印度洋是属于印度人的、南中国海是属于中国人的,甚至马六甲海峡也是属于我这个马六甲人的了。我一下子被马哈迪的论调搞得七荤八素,脑筋都转不动了。

也许是忙着过年吧,一直到现在都还看不到高调问政的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对马哈迪这个说法的「迅速反应」;我相信国内华人都和我一样期待蔡总指点迷津。因为「这是马来人的土地」事关重大,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非马来人被指「私闯马来禁地」,就好像在马来保留地(Earth Reserved forMalays)上非法盖房,分分钟被拆屋赶人,还要吃官司。这将如何是好?如果蔡总能告诉我们,马哈迪是自讲、自听、自爽,那我们就会放心多了。

我闲时爱在网上游荡,就地名来由,特地在《维基百科》和谷歌搜索一番,收获甚丰无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先从马来亚这个名称说起。Malaya是梵文,它的原义是「山」。印度泰米尔语称山为Malai(马来),Malaya在泰米尔语中则是「很多山」的意思。这名称原是早期南印度的一个国名。在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也有一座山的名称是Malaya。

马哈迪自卑心理作祟

在5世纪,印度人移民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的占碑(Djambi)建筑的城邑,地名就叫Malayu(马来由),在印度尼西亚文中是指「山上的人」之意。印度尼西亚还有其它部族称为sukuMalai或orang Malai。到了13世纪,印度文化再传入现在的马来亚本土,才将这个名称转移过来。到英国殖民势力入侵之后,才演变产生「马来亚」这个名称。

马来半岛还有另一个名称叫「黄金半岛」。这是16世纪葡萄牙人伊利地亚给马来半岛取的名称;无论是马来半岛或黄金半岛,都只是一个区域地理名称,和民族或国家毫无相干。以后被史家称作「黄金半岛」的区域是包括由如今缅甸的达违直到泰南地区。又有一说指「黄金半岛」最早是出现在印度史诗《罗摩耶那》中,一些学者考证这个「黄金半岛」指的就是现在的马来半岛。

古印度人乘船东来时以吉打日莱峰(Gunung Jerai)为标记,也称这是Malaya。考古发现在吉打州布秧谷(Lembah Bujang)的古国,正是富有兴都教/佛教色彩的王国。马来半岛最古老的王国不是马六甲王朝,而是古吉打王朝。

「国家独立52年,马哈迪主政22年。他到了垂暮之年,才来大力申张『马来人主权』,难道他到现在才蓦然发现马来人的存在?」有人这样提问。

我觉得这是他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他担心自己的种族身份认同被秋后算帐,害怕自己有天会在国家历史中消失;就像汉都亚被考古学家发现(怀疑)他不是马来人后,今天汉都亚的名字已渐渐在历史课本中销声匿迹。就不知道马六甲武吉卡迪那口汉都亚井什么时候会被填平。马哈迪声嘶力竭自认是种族主义者,何足怪哉?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顾兴光  20110209

17-02-11 敦马,我的英雄??

这几周,世上两位我最喜爱的人,把我逗得非常开心。

对了,当然就是马哈迪与李光耀。就如小说《天生冤家》(The Odd Couple)中的Felix Ungar和Oscar Madison,或说蕃薯跟芋头。他们是胸怀大志、有远见的人,自由、发展、进步的明灯,更是亚洲价值观的灯塔。

首先,一人叫另一人为「小中国的小皇帝」,前几天又把对方从皇帝降级为市长;另一人则暗示对方沉迷于幻想。两人没完没了地你来我往,不懂到底谁最正确。

肯定的是,两人都是仁慈的绝对主义者。无论脑筋里的各种想法会带来何种后果,他们都一定要实现。两人其实都应该积一些德,停止针对任何事发表任何言论就是方法之一。

敦马最新的发言让人匪夷所思,即马来西亚是马来人的领土,友族必须接受事实,并接纳主导族群的语言文化。报导引述他这么说:

「我国是属于马来族的。马来半岛原名叫Tanah Melayu,但我们如今不能这么说,不然会被指为种族主义分子。我们应诚心接受这个国家就是Tanah Melayu的事实。」(The Malaysian Insider 新闻网)我是马来人,敦马就是我的英雄。谢谢你,敦。

我不晓得为何这么多人为国家的拥有权着迷。似乎我国还剩下很多可以让人拥有的东西似的。

根据我的统计,马来文还是马来人拥有的。「阿拉」也是马来人拥有的(宪法规定马来人都是回教徒)。「特权」、还有(理论上的)30%的经济,都是马来人的。我甚至知道,某位马来人最近很活跃,企图横扫所有政府工程与垄断性生意。

看到这,我非常兴奋。因为不久前我回家乡,看到无数的马来人骑老爷摩哆车,想办法凑钱交水费、学费;在租来的稻田耕种,盈利除了给地主交租金,以及收割机的租金,剩下的钱刚好够餐餐吃白饭配咸鱼。现在他们能否到土地局,申请这块被宣判为他们拥有的土地?

真好,马来人的贫穷问题解决了,教育水平滑落的问题解决了,保健问题解决了,无力思考的问题也解决了。是的,通过一两句话,敦马解决了自1969年就困扰他的「马来人的困境」。李资政你看清楚,你还有什么话可说?你肯定还没解决华人的困境,对吗?事实上,你连华人的困境都尚未推出。你看,你比敦差远了。

关于所谓的社会契约、大马争取独立的过程,及联邦宪法部分条文制定的用意,我们谈了很多次了,不必在此重复。

我也不会与敦马哈迪争论。我们就假设他说的是对的吧!我国属于马来人的。

但进入2011年,Tanah Melayu还存在吗?

其实Tanah Melayu在1963年9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的那一刻就消失了。其人民成为了马来西亚人。虽然这国家有多种族群、宗教信仰、语言与方言,但该国人民从那天开始就成为了马来西亚人。那天开始,这国家就不属于马来人的了。这国家是属于马来西亚人的。

如果马哈迪对社会契约的假设是正确的,当时三大民族的领袖的确曾经开会,马来人在此会议同意让非马来人成为公民,并以此换取特权。这就是说,马来人在得到特权的同时,也同意了放弃他们对这国家的拥有权。这些不是我捏造出来的。我只是引述敦马哈迪所说的而已。

我想,敦马哈迪说马来西亚是属于马来人的,到底有何根据呢?而李光耀,你没有资格评论我们,你连华裔的困境都还没有发觉!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Art Harun是位律师 art-harun.blogspot.com 评论 09/2/11

17-02-11 主奴心态是殖民地产物

读了前首相马哈迪的「奴隶论」,同时看到华商领袖们在贺岁聚会上拥着现任首相纳吉笑容如阳光般灿烂的照片,不禁百感交集。

请别误会,我这样说不是在区分些什么,而是觉得马哈迪虽然曾经领导这个国家22年,但他对于当前国内种族关系的理解,却不幸地还停留在英殖民地时代。报章上这幅「河蟹」(和谐)画面,难道没有给他老人家一点启示么?

我在香港和中国大陆工作时,和香港前布政司、同时曾出任署理香港总督的钟逸杰爵士(Sir David Akers-Jones)私交甚笃。他是我在广东珠海参与创建的翠湖高尔夫球会的董事局主席,能讲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普通话和马来话。原来他在马来亚独立前曾担任马六甲亚罗牙也(Alor Gajah)县长,知道我出生于马六甲,犹如他乡遇故知,话语十分投缘。他告诉我说,他当年的马来仆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亲吻他的手背,称他一声「Tuan」(主人)。

今天回想这番话,我终于恍然大悟,马哈迪的「主奴心态」像梦魇般的驱之不散,以致今天还在用主奴关系来区分我国的种族地位,和殖民地时代马来人的受屈辱不无关系。

因此他想重新给主奴定位,要马来人当主人,其它种族在这个国家只能当仆从。而且他还一再强调,华人爱钱,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他们会继续支持国阵;也就是说,华人就像奴仆,只要施舍予钱财,他们就会忠心耿耿。无怪乎每逢补选国阵必大派金钱,而人民都暗自祈愿选区议员「早走早好」,补选可以给选区人民带来大量好处,其死也善。

如果马哈迪的「华人爱钱、必爱国阵」说法能够成立,308政治海啸之后,一连十几场补选,国阵撒下的金钱数以亿计,华人选票到底又回流了多少?巫统今天为什么还要「矮化自己」连哄带骗地争取华人支持?我想告诉马哈迪的是,他心目中的非马来人奴婢,只存在于那些有奶便是娘非马来人上层社会,和国阵成员党身在官场者之中,在广大的非马来人社会中下层,这种无脊椎动物微不足道。

国情不同茉莉依然花开

如果无法有效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防、司法、执法、以及宗教等各个领域落实透明、公平、合理并符合全民利益的政策,下定决心彻底铲除贪腐,真正以民为本,依法维护人权,国阵要继续保住政权显然是十分艰辛的;就算来届大选依靠种族煽情侥幸过关,也只是回光返照,来日还会是噩梦连连,朝不保夕。

马哈迪把马来人的政治觉醒解读为「马来人分裂」,尤其是一个致命错误,它若不幸成为当今巫统的政治指导标向,巫统很快就会玩完。至于纳吉首相所指的「国情不同」,埃及事件不可能在我国发生,这是站在不同角度的见仁见智。我要说的是,人民在高压下集体诉求争取改变是一种普世行为,当「国情」腾沸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它的「不同」就不再是稳定社会的万灵丹,也绝对阻止不了有一天茉莉花革命突然遍地开花。

人人生而平等,在自由民主的土地上,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任何独裁者都可以为巩固它的统治地位肆意强暴自由民主,但它永远灭绝不了人民的尊严,以及人民不顾一切奋起捍卫尊严的力量。殖民地奴化政策早已成为腐朽历史,任何借尸还魂的企图都必徒劳无功。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顾兴光   20110215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16-02-11 学习技能是教学桥樑

教学泛指教课,其实包含“教”与“学”两方面,教者与学者双方需要扮演各自的角色。老师的教导,需要学生的学习来配合,否则一只手掌拍不响,不形成教学;当学习的责任落到学生身上,学习则讲究技巧,否则难构成“学”。由此可见,学习技能是教与学之间的关键桥樑。

学习方法包括:如何听课?如何温习?如何做笔记?如何记忆?如何应试?如何自我安排各种学习相关活动?如何思考、发问?等等,环环相扣。然而,这不等同於將“技巧”扭曲为取巧。

理想中,“学习方法”是每位在籍学生的的基础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能加强学习效率,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鉴於此,培养学习技能不应该在各级学府正规教学中缺席。然而,“学习技能”未纳入教育实践,仍未普及国內各级学府。

当学生缺乏学习技能,教学效率遭受影响。在大马,学生缺乏学习技能培训显然是普遍现象。其实部份学生不是真正散漫,也並非对学业毫无兴趣,而是学不得法,屡屡“满江红”以致意志阑珊,甚至輟学,令人遗憾。当子女考试成绩欠佳,有些家长误会是老师教导无方所致,其实关键问题可能在学习技巧。倘若患有疾病则另当別论。

虽然正规教育缺乏有关学习技能的指导,在学府以外则有散在的学习技巧书籍,某些商业机构提供学习技能的相关辅导与培训。这些课外参考资料与活动填补了正规教学的不足。许多学生与家长需要加强学习技能的兴趣与知识,然后適当地发挥有关技能,才能从中获益。

学习技能的培养与发挥固然能够帮助学生的考试分数,但是这绝对不是最终目的。有一部份学习技能是学生们终生受用的技巧,当他们踏出校园后依然能灵活运用在继续教育、工作、日常生活。

面对日益繁重的教学,无论对老师或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对学生而言,需要讲究“高效学习”。教学应该同时看老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技能双方面,更是提高教学效率与终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当大马朝向脑力劳动领域发展,在人力资源的学习能力方面应该获得更大的关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汤志伟‧2011.12.16

16-02-11 中等的幸福

新年相聚,大家的话题离不开我国的人才流失现象。这个农历新年,许多外流人才都回到大马的故乡和家人相聚过节。过完年,他们又要离开家乡,到世界各地去发挥才华。

首相纳吉说:我国已掉下一个“中等陷阱”。意思是说: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掉入“中等陷阱”是属于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境地,而且陷于其中的人,往往会失去上进心,懒得爬出来。

首相真知灼见,这一点大家没有异议。

首相纳吉自从接任以来,誓言要把大马人从中等陷阱拉出来,让大家更上一层楼,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子民。大家十分赞赏首相的爱国爱民和求进决心。

中等国家,需要中等人才;高收入国家,需要高等人才。所以大马不但要留住本国人才,还要吸引世界级高等人才到来。这一点,也是所有人都同意。报上政客不断呼吁政府承认统考、资助独中、保住大马人才吗?

但一个问题是:即使政府承认统考、资助独中、留住人才,甚至把很多人才招到大马来,就能使我国蜕变成先进高收入国?

对这个问题,大家开始搔脑袋了。如果人才留在大马,如果人才来到大马,我们要他们做什么?怎样发挥?

大马过去几十年来,已经摒弃绩效文化,而且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看到绩效文化被推崇。更糟的是,大马采取种族分化几十年,已形成种族至上的狭窄思想,在可见的未来,这也不会改变。

浪费人才是造孽

这两个因素,已使大马失去支撑和发展人才的架构和环境。即使我们可以用金钱收买他们(比如说以千万美元一年的薪水),但他们来到这里,也英雄无用武之地。也许顶尖的生物科技人才,来到大马只能成为保健品销售员。那,就像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最终不是分手,就是以悲剧收场。那,是埋没人才、浪费人才,是造孽啊!

现在世界抢人才抢得很厉害。欧美澳洲新加坡中国甚至日本,人才生存发展光大的坏境都比我国优秀百倍。这些国家尊敬绩效,国籍种族次要,给予人才平等发展机会,有支撑人才发挥才能的架构,所以吸引许多人才。事实上,像新加坡、中国、美国等地,同样人才外流。顶尖的新加坡、中国,甚至美国人才,不少移民他国或旅居他国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但这些国家有支撑人才发展的平等机会、尊重绩效和竞争的文化,所以同样吸引更多高级人才到来服务。

大马能够摒弃种族分化、建立平等机会、推进尊重绩效的社会文化吗?没有人相信在可见的未来会成为现实。虽然空洞的“一个大马”政治口号,让政客喊得很爽。

那么,大马的未来在哪里?大家异口同声说:那大家就留在中等陷阱吧!毕竟,中等也可以很幸福、很快乐,只要知足常乐,只要不从中等陷阱掉到下层地狱,那就很好吧!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胡渊  20110216

16-02-11 政治冷感症

虽然不知道全国大选的真正日期在几时,但大选在这一两年内举行是肯定的事。年届21岁的成年人将首次参加选举,因此当局呼吁21岁的青年男女从速报名登记。

21岁的初次选民,政治意识如何?

虽然各有各的看法或想法,如果有进一步跟他(她)们在这方面作交流,就会觉得,有很多(当然不是全部)对政治产生冷感症。

最基本的是要他们说出几个现任部长的名字,只有少部分可以交出正确答案,更多的支支吾吾讲不出来。如果再问这些青年喜欢谈论的课题是什么?正在攻读大专的,除了说功课,关注的是自己的前途、钱途。其它喜欢谈论的是潮流、娱乐、歌星或明星的动态。政治好像和他们沾不上边。

据说,这和他们在学校读的课本很有关系。现在学生着重的科技方面的科目,不重视历史进修,向来就少关心。师长和家长更不怎样鼓励他们关注这类问题,只要求学生子女一味死读书,考到好成绩是主要的追求目标。至于部长是谁、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世界曾出现过什么伟大革命家、革命家的出现而影响了世界的时局变化、现时的政党的纲领是什么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很重要的知识和学问。这种种现象,是不是经济挂帅社会的一个后遗症?

始终觉得政治冷感不全是年轻一代的问题,它是社会通病。人民如果对政治认识不够深刻,恐怕很容易被政客误导,选错政治信仰。毕竟,正确的政治信仰,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惠娘 20110216

16-02-11 不送去养老院好吗?

百善孝为先,但现今的社会不再重视孝道,父母老了就送去养老院,当中不乏富裕家庭。

现在把父母送去养老院好像已变成潮流,大家都说养老院好,认为养老院有专人照顾、有护士看护,又有一群老人与自己的父母聊天、下棋、作伴看电视,还可以一起进行各种休闲活动。听起来养老院简直是人间天堂,老人都可以在那里享受余生。其实,这一切都是欺骗社会、老人、自己的谎言,好让自己能理直气壮,昧着自己的良心把父母送去老人院弃置不管。

请摸着自己的良心问一问自己:当你老时,是否会自愿离开家里,到养老院享受你说的快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愿意,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养老院充满孤单、凄凉、寂寞,还有等待,这里是无家可归的老人才来的地方。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并不开心,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想念和悲痛,别再说把老人家送去养老院是为他们好。

从不埋怨孩子

养老院应该是给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安度晚年的地方,而非孩子丢弃父母的地方。可悲的是,当你问一问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有没有孩子,他们大多会点点头,然后慢慢地从大儿子说到小儿子去,都说他们有多么本事、聪明,从不埋怨孩子。与父母对孩子的爱相比,孩子对父母的爱简直是天地之别,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限的,孩子对父母的爱却非常有限。

不送去养老院好吗?相信每位老人知道孩子要把他送去养老院时,心里一定很伤心,眼神一直恳求孩子别把他送去,却不敢开口,只应不想拖累孩子。若现在你的父母在养老院,请尽快接他回家,他已经没有很多时间等待;若现在你的父母与你住在一起,请不要觉得他烦人,他也没剩多少时间去烦你了。

孝,是我们华人的传统,不要遗弃它。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子杰  20110216

16-02-11 控制粮食物价涨潮

在台湾,享用一顿普通餐大约7至9令吉左右,昂贵些许的也不过与在本地连锁咖啡店消费一样,10至15令吉,物价与大马相距不远。可是,台湾各人年均收入近两万美元,是大马的两倍。重视农业发展和自给自足,是台湾创造经济奇跡支柱之一。

基於政治因素,台湾虽是弹丸之地,面积三分二为高山地,但它並没有因此过渡依赖邻国的资源补给,反而激发台湾人居安思危与自强奋斗。台湾是高收入社会,但农业人口仍佔总人口20%,郊外可见大片土地被开垦为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尤其在农业重镇宜兰县,以稻米、甘蔗和蔬果为主,其中稻米產量已达致自给自足水平。

今天,台湾农业已从传统经营困境转型为综合型经营並注重高科技,许多农场和牧场集合了生產、销售、民宿休閒甚至品种研发功能。为了保护品质优良的本土农產品,台湾甚至严格审批进口蔬果和生畜。所以,本土农產品成了台湾人的饮食首选。毕竟,只要减少入口,就可减少外国通膨对本地物价的影响。年前916变天事件,国阵后座议员理事会议员也曾藉口集体飞往台湾考察农业,唯遗憾的是访问成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马来西亚处於赤道热带,物质丰富雨量充沛,种植条件理应比任何非赤道国家来得有优势。可惜,近年稻田和菜园面积大幅减少,主要被开垦为油棕地,也有些因发展征地而让路。不重视粮食作物,导致大部份米粮蔬菜需要依靠入口。独立半世纪,大马稻米自给自足仍然未达五成,这其实是个危机。全球气候变幻莫测,已经使到各国农產面临歉收恶果,一旦输出国减少输出农產品,接连影响就是入口国。资源因稀少而显得珍贵,涨价是避免不了的趋势。所以,唯有通过农產自给自足,才是稳定粮食物价的其中一项办法。

面对通膨,国人可能短期內减少外出用膳,或是选择减少饮食份量,但这不是长期解决办法。国人的饮食消费形態必须改变。其中,我们可以选择购买本地农產品。外国鱼虾蔬菜昂贵,可以用本地农產作物替代。放弃苹果和葡萄,我们还有西瓜和杨桃选择。除非,我们的高收入足以支配高消费,那又另当別论。

人为因素也是物价高涨的主因,这包括供给量决定、交通运输和税务等。白糖、麵粉和食油属於垄断性行业,享有政府补贴,財货供应量决定不像自由竞爭市场般受限,市面不应有缺货情况出现,除非囤积和走私造成。此外,国內大道必须被重组或国营化。大道扼住国家经济命脉,不合理的延长收费合约及涨幅只会对运输业有弊无利,无形中运送食物的里程越远,所需成本就变得越高。

一日三餐是市民基本生活需要,消费提高对中低收入和贫穷家庭更是影响深远,所以政府面对物价高涨不能等閒视之,否则因贫困和饥饿造成的社会问题將会恶化。首相署表现管理及传递单位去年建议政府取消粮食补贴,却对物价涨幅远离数据的推测束手无策,內阁部长们此刻更是“无声胜有声”。今年伊始更提高政府服务税,加剧人民负担。政府理应做好防涨价的工作,不是变相製造涨潮。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丁杰隆‧2011.12.16

16-02-11 三苏做得到

三苏阿查哈会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很快乐。

三苏是国油(Petronas)总裁,他上任大约才一年。

一年后的今天,国油在砂拉越岸外发现新的油田和气田,蕴藏量分別是1亿桶原油,以及2.8兆立方尺的天然气。

这个数目,足够国油开採几年,暂时化解了国油的油荒。

尤其国际油价又突破100美元的今天,发现新的油田,就是挖到大金矿。

数月前在一项餐会见到三苏,当时他坦承国油的最大问题,就是油储日益减少。

早在哈山马力肯担任总裁时,为了克服国內油產减少的处境,而积极到国外竞標石油开採权;然而,在油以稀为贵的情况下,只有非洲和前苏联中亚国家提供潜在的油田。

但是,这些国家政局动荡,譬如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长期內战,基础设施匱乏,使得探勘和开採困难重重;加上其它国际石油公司加入竞爭,以及统治集团的巧取豪夺,更使得投资缺乏保障。

考量之下,三苏改变策略,把开採的重点移回国內;问题是,容易开採的油田已经见底了,只能往更远的海域去找,而且得挖得愈深。

在茫茫不可测的深海底下,没有专家有把握是否能挖得到石油,或是天然气。

三苏別无选择,孤注一掷。然而,他不是没有准备,而是从基本功做起。

要往深海发展,必须做更大的投资,更高科技的设备,更胆大心细的管理和规划;最重要的,更专业的人才。

三苏重组团队,委任新的专才进入领导队伍;包括过去清一色土著的董事部,出现了欧亚裔和印裔董事,以及负责探勘和法律事务的两位华裔董事。

一些保守集团批评他破坏国油的传统,背离国油的“宗旨”;三苏回应说,在他眼中,没有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之分,而只有平庸的大马人和杰出的大马人之分。

三苏是务实主义的管理人,他说,没有人才,即使有油田,也没有能力去开採。

如今,三苏的改革取得突破,证明他的务实,也是远见。

在国內的每一个领域,从政治、经济、教育等,都需要有三苏这种领导思维,而且要有坚强的贯彻意志。

许多领导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也明白这个国家面对的问题;然而,必须改革的时候,却是前面怕鬼,后面怕兵,最终口惠而不实,交不出货来。

三苏做到了,应该给他们更大的信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郑丁贤‧2011.02.16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15-02-11 敦马老调弹个不休

前首相敦马哈迪讲话很多,新意很少,弹的多是他当年的老调。

敦马的老调,就是当年被开除出巫统前后所发表的那一套充满种族偏执的激烈言论,上位之后倒也收敛了22年,表现出中庸的样子,但是退休之后故态复萌,可说是越活越回去。现在,他也承认自己是种族主义分子。

他一再念叨马来人不团结,如果团结就可以“自己人”执政,不必依赖“别人”的支持。现在不团结,就得讨好其他人,迟早成了他人的奴隶。

不知想害谁跌跤

这倒是他的真心话,因为69年大选时他就鼻孔朝天地说过,他不需要华人票,谁知投票结果竟败给回教党,跌了个“马哈地”。现在他把同样的话说了又说,不知想要害谁跌跤。

日前他又大谈马来人的困境,其实他自己也有精神困境而不自知,那就是面对一个多元社会的现实,却沉迷于一个单元社会的梦。

“马来人必须讨好其他人”这句话很需要进一步说明,那就是谁在讨好,在哪方面讨好,讨好了什么人。他自己倒是曾经讨好过华人的,他大赞华人办教育的精神,也大赞福建人对经济的贡献,也正面回应华人社会的诉求,可惜选举过后就过桥抽板,骂提出诉求的华人行径如同共产党。

他的过桥抽板现在又加了一条,就是他重提99年大选。99年是股汇风暴正烈,国家风雨飘摇的时期,华人在大选中坚决支持国阵稳定大局,他把不这种支持看作是华人对国家的贡献,反而说华人那样做只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钱财。对华人的支持,竟嗤之以鼻。

马来人自从懂得搞政治的时代开始就四分五裂,党派之多令人难以记忆。即使巫统取得天下之后也有不少政党在活动,只是不能撼动巫统,唯有一个回教党苦苦纠缠几十年。

罪魁祸首还有谁?

公正党出现后,才有一次政治海啸,因此敦马把马来人分裂的“罪魁祸首”推给安华。

这种话令人喷饭。城里每一个人都知道,安华曾是马哈迪的明显接班人,若不是马哈迪强硬开除安华,就不会爆发烈火莫熄,不会有公正党,不会有政治海啸。真正的罪魁祸首除了他自己还有谁?

还有,3·08政治海啸,拉伯首相输的那么难看,敦马只怕也有贡献。敦马对继承人的无情攻击,世上少见。现在他不断对纳吉首相的一个大马唱反调,可谓“居心叵测”。

敦马的絮絮不休,不能给国家带来进步,也不能为马来民族带来进步,对他自己更不用说了,他本来就在退步。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张木钦 20110215

15-02-11 须引为殷鑑

“巫统仍需要华人票,因为马来人並非永远支持巫统。”

这句话,是出自首相署部长纳兹里的口。

在很多人眼中(更贴切地说,是在很多华人眼中),纳兹里是巫统內的温和派,是巫统內相对比较开明,也是极少数敢於公开指责前首相敦马哈迪是种族份子的领袖之一。

但纳兹里这回要表达的讯息是甚么,我有点摸不著头脑。

在我理解中,他似乎要强调两点,一:巫统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因为马来人支持巫统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並非永远不会改变的;二:大马人民的政治醒觉还很遥远,种族政治仍有市场。

因此,最正確及安全的做法,就是必须顾及各族的票源。

换言之,巫统不只要获得马来人的支持,也要爭取华人和印度人的认同,才能继续执政。

简而言之,纳兹里的出发点,是为了巫统的未来,为了確保巫统可以长期执政。

我可能错误詮释了他的用意。但和我持有相同看法的人,相信为数不少。

纳兹里作为一个爱党的人,希望他所属的政党可以长期执政,乃可理解。

坦白说,搞政党参加政治,不就是为了执政吗?

我们必须承认,搞政治的人,在投身政治之初,很多確实心怀远大的理念,希望通过参政拥有权力,希望掌握政权,以实现自己改革社会和国家的长远目標和理想。

问题是,要实现长远的政治目標和理想,就必须长期执政。但人一旦掌握了大权,便很容易被权力带来的种种利益所迷惑;而长期执政,更极容易被高高在上的权力所腐蚀。

政治这东西很吊诡,在一个人还没有成为那个掌权者之前,你无法透视他的未来,无法预见他一旦赶走了那个掌握大权的恶魔,会不会摇身一变,自己反而变成了一个更大、更恐怖的恶魔。

权力这东西就是这么可怕,在权力和理想面前,很多人最后会选择权力,而忘了自己当初那个伟大的理想;更可怕是,很多人一旦掌握了权力,就不想放弃,並因此不惜通过种种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倒自己的政敌,以延续政权。

这样的例子,血淋淋,活生生,在人类社会不断上演。已经掌政半个世纪的国阵也好,未来放眼布城的民联也一样,都必须引为殷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2.15

15-02-11 KSSR课程改革初探

从今年开始,全国各源流小学一年级,实施了一项新的课程。一般民眾,对此不甚瞭解;连华文报章都把名称给搞错了。

新课程,正式名称叫做“小学课程標准”(Kurikulum Standard Sekolah Rendah-KSSR)。它標明是“课程標准”,而不是“標准”课程。一般上,我们称作“课程纲要”的,英文称作“Curriculum Standard。中港台直译为“课程標准”。

若译为“標准课程”,就错得离谱了。

2006年教育部鑑於有数目眾多的小学生,未能良好地掌握读写算基本技能,乃开设了“读写算技能补救教学班”(KIAZM)。经4年教学试验,发觉补救教学效果不错。去年又顺利举办了“识字与算学”(LINUS)检试。教育部乃决定在今年进行KSSR课改。目標是要提昇4m(membaca,menulis,mengira,menaakul)(读写算思),以使每个小学生都能顺利衔接中学课程,並可达致国家关键成效领域(NKRA)。

原先“课程標准”分成4大“模块”(model)。现改为6大“支柱”(Tunjang),包括:沟通、精神生活、科学工艺、人文素养、美学、社会学科。换言之,课程標准是由6大“组別”构成,每个组別设有不同的小科目,每个科目又分为若干模组来教学。每年进行甄別(Screening)测试,並以校本评估为主,以检討各组进展情况,而后进行补救教学。另规定一生一运动,以加强身体素质。

在华小方面,华文科节数保持,国英文科节数增加,数理科改用华语文教学。变动不大。

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课改),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单科组合的课程,逐渐被模块课程组合所取代。其目的是要打破单科之间的隔阂,进行科际整合,形成一个一个模块,以方便知识与技能的组合,內化成有用又实际的基本能力。过去由单科组成的课程,所教导的知识偏重系统性。科与科之间连繫不足,整合不够;学生学了之后,知识能分不能合,形成断裂零碎的知识,不利於生活与学习。因为,生活与学习,都是一揽子整个处理的,无法以单独的一门知识技能来解决。因此,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能、创新能力等,就成为当今世人存活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s)。教育改革,课程变更,都朝此理念进发。连各科之內,也採用模块方式来进行教学。

以现代人的生活领域,作为学习的模擬领域,形成了各种模组,自是应有的课程发展规划。不分模块不分轻重的单科课程,也就不易延续下去了。

KSSR课改,是追隨世界教育大潮。其构思也来自《教育大蓝图》“全人教育”理念。但要扭转应试教育大方向,不是一时间所能做得到的。因为教育部及教师都还在起步当中,能力有所不足。全国人民的观念转变,也需要三五年时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课改的良好成果。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邓日才‧2011.12.15

15-02-11 越南现代启示录

正当全球的目光集中在埃及及其周边国家的政治危机之际,越南的金融风暴正悄悄蔓延,如果处理不当,越南有可能成为本区域一个灾难中心。在国际货幣基金组织鼓吹亚洲国家要以本国货幣升值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近来越南盾对美元贬值幅度已高达9.3%,令周边国家开始担心外销压力。2003年自由贸易区落实后,经济快速成长,越南前景备受各界看好,甚至被喻为“下一个中国”;但是越南为了追求经济成长,大量引进外资,吸收了超过本身经济所能负荷的资金,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便遭遇严重通膨和泡沫破灭,经济骤然陷入崩溃边缘。最后政府强力干预,才勉强的稳住越南金融危机的蔓延。

如今货幣剧贬、通膨失控,目前没有人敢再乐观估计,越南的金融危机是否就此否极泰来,因为越南同时出现政治和社会危机,假如处理不当,越南万年执政党有可能面对崩解。总之,越南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一个突然遭到重挫的现代启示录。

越南的多重危机,对外而言,似乎爆发得太突然,虽然越南在外表,无论是政治或是经济,都有进步与繁荣的假象。但是越南早已存在真正的结构性危机问题,而越南的执政党一直拒绝面对,以致恶化到难以收拾的地步。

越南在1986年推动经济改革,从过去集体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在2007年更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越南能够加入这个国际组织成为成员之一,代表越南已经苦尽甘来,政治走上开放改革,经贸出现稳定快速的成长,外债的危机获得解决,越南人民对於国家前途,充满了自信与希望。因此许多亚洲国家都以越南做为发展的模范,立志学习越南的做法,要在短期之內,在政治与经济上进行改革,希望能够促进自贸区发展,同享政治改革与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但是2006年越共代表大会。一场世代交替的党政领导大更迭,却引爆了越南的危机恶梦。由於越共一党独大操控越南的政治、经济、社会与传播媒体,成为无可匹敌的万年执政党。但是一党独大的结构,又操控了太多的利益与资源,必然会產生太多的利益输送,以及贪污腐败的问题。

虽然越南在金融危机之后,越共也展开了革新的努力,推出一些有国际经验以及形象良好的人士参政,推动越南的经济改革,而在越南藉地缘竞爭优势的有利条件之下,越南的经济开始由谷底反弹,出现了表面的繁荣富裕。由於美国有意拉拢越南,以进一步巩固美国在南中国海域的控制能力,所以给予越南参与许多国际组织的机会,越南在一夜之间,就迈入一个全面开放的国际社会,但是越南的政治结构却发生了无法適应的严重危机。

操纵越共主要党务的保守派系,对於党內改革派的全面扩张影响力,要求进行政党的全面改革,提出人事、財务、利益的透明化,感到不安与震惊。因为这些党內保守派,一向盘踞越共的广大既得利益,如何能够禁得起改革的衝击,因此开始密谋阻挠改革。此次越共改选阮富仲任总书记,原先传闻可能遭撤换的阮晋勇续任总理,是保守与改革两派妥协的结果。

近几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遭到了瓶颈,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执政党的改革步伐,远远的落后於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幅度;一些执政党至今甚至还没有完全摆脱列寧政党的决策模式,许多人事、財政、党务,都在派系的操控下进行,对於形象与操守良好的人才,有时造成反淘汰现象。由於执政党的人才有限,必须靠金权、派系的人马支撑选举。而这些来自金权与派系的支持,自然会要执政党付出大量的回报代价,其次来自金权与派系的政客,根本没有远大的施政目標,只知盲目的討好选民,於是惊人的福利支票,造成大量的財政赤字危机。越南的问题对许多国家都可以引为殷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1.02.15

15-02-11 高官领袖的钱藏在哪?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一家虽已仓皇逃到国外,埃及人民甚至全球目前的焦点,却是在翻查穆巴拉克铁腕掌权30年期间所蚕食鯨吞的財產,到底收藏在哪国银行,能不能追回来?

据说,穆巴拉克一家人的財產总值约在400至700亿美元之间,数额之巨,令人吃惊。

东南亚恶名昭彰的“贪王”菲律宾前总统马可斯,当年贪污舞弊的成果已震撼全球,和穆巴拉克一比,犹如小巫见大巫。马可斯上台之前申报的资產是10万美元,但他在1986年被人民力量驱逐下台时,他的资產累积逾100亿美元,单单藏在瑞士银行的钱就超过10亿美元。像菲律宾这样一个贫困而落后的国家,国家领导人竟能从民脂民膏中搜刮10亿美元財產,真是不可思议。

台湾陈水扁夫妇敛財之道,也不输人。阿扁执政8年,从政府的国营企业基金会利益、贿款、土地买卖、回扣、到安插亲信,都要从中捞一笔。为避人耳目,通过七拐八弯分散藏到瑞士、美国、日本和澳洲银行的巨额钞票,据说至少有7千万美元。结果,钱用不到,人则进了牢房。

有些国家的高官和领袖自言两袖清风,但他们的孩子都是亿万富翁,利用老子的权力网络与人脉,打开快速致富门路,短短一两年时间,累积的资產数以亿计。这大把大把的钞票,存在国內银行太碍眼,也只得用各种名目,把它们分散存到外国各大银行。

这些高官和领导以为钱藏外国,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到头来还是逃不过法网恢恢,不仅钱財尽失,还名誉扫地,落得个人间骂名。

在中东或亚洲国家,国家高官和领导人的財產是“国家机密”,即使有些国家实施呈报財產制度,也不过是表面功夫。

如果这些国家的新闻工作者能享有台湾报导全部真相的新闻自由,相信会挖出不少个“阿扁”,將他们密藏在世界各角落的財產摊开在阳光下。

但是,在美国,总统的银行存款有多少、房屋有几间、口袋里有多少现款,几乎全美国人都知道。奥巴马夫妇在2009年的財產总额在230万至770万美元之间,他们在某基金公司拥有退休储蓄、在哪间银行有支票户头,为女儿设立了大学储蓄账户等等,全部一目了然。这就是美国歷届总统不必仓皇逃命的原因。

马可斯、陈水扁的下场若已被人遗忘;穆巴拉克的教训尚歷歷在目,可做为许多高官和领袖的借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1.12.15

15-02-11 敦马哈迪欲盖弥彰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算是一位叱吒风云人物,在大马政坛威风了22年,至今已80多岁,依然“拿住鸡毛当令箭”。凡是他“不爽”的人便一味发挥他老人家擅长的唇枪舌剑特色,他牙尖嘴利,常闹得满城风雨,还乐此不疲。

马哈迪兼内政部长执政期间,其中轰动一时的新闻,便是政府于1987年10月27日展开“茅草行动”,超过100名政治人物和社会活跃分子在内安法令下被逮捕,被捕者主要是反对党领袖;同时,政府也撤销《星报》、《星洲日报》和《祖国报》的出版准证。

行动党领袖林吉祥严厉批评大逮捕行动是“我国最黑暗的人权历史”;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当时也宣称,茅草行动深具浓厚“政治色彩”。

大逮捕导火线是不谙华语教师被派到华小,引发争议,并非对抗政府;背景却是巫统党选分裂,造成内部抗衡马哈迪的领导。

转移焦点化解危机

多年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大逮捕行动是由马哈迪所主使,以化解他当时所面对的政治危机,试图转移焦点,但这名政治强人事隔24年后,却开腔归咎警方才是展开这场大逮捕的“罪魁祸首”。

前全国警察总长敦韩聂夫近日也澄清,是警方恐会“引发”种族事件,而使用内安法令大逮捕。但此解释行得通吗?

相信若非马哈迪“刻意”执行,谁敢“行动”?因为在大逮捕前10日,巫青团在拉惹姆达路体育馆发起的大集会,曾展示“五一三事件已开始”等煽动性布条,但警方却无动于衷,没有采取行动对付,何解?于是有人质疑内安法令是否成为执政党针对政敌的工具?

根据林吉祥辩称,“敦马在1988年11月11日告诉《亚洲周刊》,一些人还在被扣留,是因为他们拒绝放弃煽动种族仇恨”,“他们将一直被扣留,直到他们醒悟。”

重翻旧帐欲盖弥彰?

不过,林表示,没有一名警员在1989年4月释放他前,寻求他同意“放弃煽动种族仇恨”。这岂不怪哉?马哈迪与林吉祥的说词怎会完全不同?还是警方违逆马哈迪的原意,无条件释放林氏父子?

事实上,上述事件突显内安法令被滥用,来达到假公济私的工具与目的。

大马独立已53年,马哈迪强捍执政22年,施政向来就有种族偏差,他如今一再强调唯马来人独尊的说词,即为写照。

维护族群权益无可厚非,关键在捍卫自身族群权益时,是否有一再剥削他族的权益?一旦他族提出捍卫本身族群权益时,恐会被套上如“因煽动族群情绪”论调而以内安法令逮捕的下场。

马哈迪向来重视自己的名望,可是剥削王室权力的是他、一手掌管首相职一手掌管财政部长职或内政部长职的是他、把国营事业转变为私营化的是他、把马航因亏损累累而以高出市价回收的是他、大道合约稳赚不赔的弊端等事件,都因他而起。

如今,他又何必把24年前的旧帐推给他人,“欲盖弥彰”呢?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张金发 20110215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14-02-11 批判马哈迪的论述

前首相马哈迪于本月十二日在“马来人的困境:展观和结论”的论坛上作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论述,其一是因为马来人的分裂,造成马来人必须依靠其他种族的支持才能执政;其二是新经济政策虽有被人滥用,但必须延续下去,否则马来人将成为输家。

其实这两个论点在今天看来是值得商榷的,也是不尽其然的。

因为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马来人也同样分成三个派系,最大的阵营是巫统,继之回教党,下来是新崛起的左翼阵线—社阵,但在1959年及1964年的大选,联盟都是大赢家,巫统的地位也日益巩固,也就未引发马哈迪责怪马来人在政治上分裂和不团结。

1969年的大选,联盟遭受出其不意的打击,反对党成为大赢家,马哈迪竟也落选,触怒他公开抨击东姑领导不力。除失掉槟州政权外,又丧失在国会占有2/3议席的优势。

接着不幸发生“五一三”种族流血事件,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在马哈迪发难下,东姑终于将大权交给副首相敦拉萨。1972年马哈迪又被迎回巫统(他在1969年“五一三”后被东姑开除党籍;而东姑在1971年退休)。

马来人分裂动摇巫统

在“五一三”之后,马来人政治势力基本上又依附在巫统内,即使具有威胁的回教党也被收编加入联合政府,待到1977年回教党离开国阵后,它不再对巫统有大威胁了。

反而来到马哈迪时代,巫统面对了两大考验,第一个是1989年东姑拉沙里率大队另起炉灶成立46精神党,并在1990年与马哈迪争夺国家领导权。

结果马哈迪大胜;东姑拉沙里只是协助回教党赢回吉兰丹州政权,马哈迪也不认为是马来人分裂动摇巫统根基(1996年46党解散回归巫统,又是马哈迪政治上的一大胜利)。

第二是1998年马哈迪革除副手安华之职,演变成安华另立公正党参加1999年的大选。

虽然公正党收获不大,却扶起了回教党(夺下丹登州政权,拥有27名国会议员),使到马哈迪重新调整策略,包括宣布马来西亚已是回教国。

马哈迪也认为,如果没有安华分裂巫统,回教党是不可能脱颖而出的。他开始归咎马来人不团结造成分党立派,为什么不尊重民主政治呢?

奴隶说法十分偏激

2004年巫统在阿都拉领导下气势如虹,但在2008年的大选竟遭遇空前挫折,连失5个州政权(后夺回霹雳州);不仅失掉在国会的2/3席,还制造了两线制的政治模式。

这一下子马哈迪的矛头直指向阿都拉,要他辞职谢罪。

来到2011年,马哈迪对纳吉的领导又不十分放心,大声疾呼马来人要团结,否则依靠他族才能执政。

若此下去,马来人将变成其他种族的“奴隶”。

这种说法是十分偏激的,因为不论马哈迪喜欢与否,马来西亚本来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执政靠各民族支持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为何要组成联盟及后来的国阵呢?

怎么说成是“奴隶”呢?难道马哈迪不认为1999年他的政权得以巩固也是与华印人的支持分不开的?怎么现在反过头来指责华人当时支持国阵是要保住财产,这是十分片面与不公道的揶揄和挖苦。

真正的原因是华人在心理上尚未了解反对党的斗争理念,只当成东姑拉沙里的翻版,也就未有积极的响应。

只有来到2008年求变之心急切才发生了政治海啸。

今天考验纳吉的是一个马来西亚理念的实践程度和对民主政治的推动,绝不是引用马哈迪的“种族主义”论述,更不是无限期地延续新经济政策来争取支持的。

因此马哈迪的论点在今天看来是开倒车的,是对新经济模式的否定,应予批判。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谢诗坚 20110214

14-02-11 无纸作业变相转嫁成本

自从网络及电邮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后,“无纸作业”就变成了一个流行的名词。公司讲无纸、商店讲无纸、银行也讲无纸,於是乎就有商家,特別是信用卡和银行,更是纷纷推出特別奖励积分,以鼓励顾客使用电邮接收账单。

其他还有如上网报税等,如今却连保险业也实施“无纸行业”,有保险公司表示不再发出可供免税用途的年结单,改以要求客户自行上网下载。我们相信这种情况会继续扩大,特別是打著环保的光环,“无纸作业”涉及的层面会越来越广。从很多银行对新开户头而要求有存摺者,多收取费用的这一举措,可以窥知此仍大势所趋。

响应环保是对的。但个人好奇的是,这些林林总总,名称百出的所谓环保无纸作业,究竟是不是真的就环保了?而通过电邮来寄发这些文件,是否就真的百分百“无纸”了?

答案是否定的。个人认为这些动作说穿了,只是眾多商业机构藉著环保及无纸这潮流趋势,趁机转移成本而已。很多来自银行的文件都是重要文件,虽然银行通过电邮发出,但几乎一半以上的收件者,仍然会自行打印一份存档。特別是不久前发生hotmail故障,把用户在里面的资料一洗而空之后,相信很多用户都会觉得是“百万档案在电脑,不如一纸在手”来得妥当。特別是这些涉及钱银往来的文件,一旦不见要求银行或相关单位补发是件麻烦事。

结果就是这些商业机构少了很多工作,不必把每名客户的文件打印寄出,直接也省了一大笔邮寄费用。但对环保和无纸却是一点关係都没有。

因为客户收到了电邮还是会打印一份存档;而寄发电邮虽然不见纸张,但同样亦是耗电和与排能减炭不相符的非环保举措。原来在无纸作业的环保背后,只是一场变相的商业成本转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何弼民‧2011.12.14

14-02-11 跨信仰和谐消除误解

昨天是情人节,报载中国男女庆祝方式奢华成风,上海有酒店推出人民幣9万9999元的天价情人节住宿套餐。鲜花价格更是较去年涨价5成,还有天价朱古力,最贵20万元一公斤,令人咋舌。在大马,情人节自然也是商业与浪漫交融的日子,却也扯上了宗教和政治。

事实上在天主教官方礼仪中,並没有所谓的情人节。没错,天主教公历中2月14日当天的圣人之一为圣华楞定(St Valentine),但是並非天主教的正式节日。

天主教记载里,有3个圣华楞定。他们全都是早期殉道名册中提到的殉道者,而且殉道日都是2月14日。由於有关他们的资料在很后期才出现,故无太大的歷史价值,传说孰真孰假。

其中一个的故事最广为流传,被认为是情人节的起源,即第三世纪罗马的一个神父,当时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认为单身男子比有家室的人更能做一个好军人,便下令禁止男人结婚,这位华楞定认为禁止无理,故暗中为新人举行婚礼,可惜后来他被发现,被皇帝下令斩首。比较接近天主教会的说法是,他在当时候专为一般因宗教信仰遭难的信友服务,之后就成为了已经订婚准备结婚的伴侣的主保圣人。在他的瞻礼日当天,相爱的伴侣互致祝贺。

另有一说是,古罗马在2月15日有一个丰收庆节,城中的年轻女孩子会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一个罐中,由单身男子抽取,然后他们就这样配对成为情侣,很多时候会结婚。后来到了公元5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当时的教宗便列前一天为圣华楞定日,希望藉此打击被视为有违道德的旧习;这个节日一直到中世纪,又慢慢被英国和法国人视为情人的特別日子,原是纪念圣人的日子反变质成为“情人节”。

今天情人节已经被世俗化和商业化,君不见Valentine's Day的“St”不见了吗?天主教徒並不会特別重视这个日子,翻开当天天主教的每日省思,內容是劝信徒不要为追求世事而蒙蔽双眼,说明教会要世人更重视心灵,而非物质。

我更为关注的是,教会节日如圣诞节也已被商业化,容易被不瞭解教会礼仪者所误会。大马是多元宗教国家,各信徒往往彼此不瞭解,对不同宗教思想和习惯容易產生误解,除各教会得纠正误会,今年政府首庆世界跨信仰和谐周,首相会晤各宗教领袖,对促进宗教谅解和关係有莫大帮助。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立德‧2010.12.14

14-02-11 埃及会是伊朗?或土耳其?

埃及的胜利激情会逐渐平息,接下来的问题是,埃及往哪里去?

它会成为回教国?或者是自由民主国家?

换个说法,它会是第二个伊朗?

或是第二个土耳其、印尼?

一些人的记忆中,忘不了70年代的伊朗。

腐败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回教精神领袖科梅尼在群眾拥簇下回国,掀起回教復兴狂潮,建立了现代第一个回教国家。

接下来的已是歷史,伊朗也回不了头。

在某一些人士眼里,埃及如同伊朗的翻版。回教主义会兴起,强大的穆斯林兄弟会將接管政治权力,领导埃及成为回教国。

这种观点,见树不见林,过於片面,不瞭解埃及的多元社会,以及文化背景。

埃及变天,关键不在於穆巴拉克亲美国和以色列,也不在於他的宗教政策。

穆巴拉克倒台,在於独裁腐败。

数十万人民涌入解放广场,不是宗教因素,而是爭取自由和民主。

广场內的人民,鲜少是穿长袍披头巾的宗教份子,而绝大多数是西化衣著的年轻人。

广场內很少有宗教诉求,而到处是要求民主自由的口號和標语。

穆斯林兄弟会虽然是埃及最大的反对组织,不过,它並不是领导此次变天的主要力量。相反的,它之前和穆巴拉克会晤,达致初步和解的意愿,遭到民眾反对。

70年代的伊朗革命,其实不乏自由民主派和左派的力量,只是它们力量分散,没有领导中心,未能组织起来,而最终被科梅尼的宗教势力所骑劫,一举夺得大权。

埃及的情况大异其趣。民主阵营团结一致,並以主张世俗政权的巴拉迪为精神领袖。它们的目標除了推翻穆巴拉克,也提防宗教主义乘虚而入。

况且,穆斯林兄弟会虽然组织强大,但是,它的宗教主张相对温和,不像当年科梅尼的激进原教旨主义。

埃及人民见证了伊朗回教革命后的状况,他们也不会冒险,犯下伊朗人民的错误。

此外,埃及军队如今掌握过渡时期的权力,这支军队是世俗政权下的產物,它也会捍卫埃及的世俗政权。

埃及各股政治力量將会参与制定新的宪法,以及日后选举新总统;届时,就能揭晓回教主义和世俗主义的力量分佈。

土耳其和印尼都是回教徒居多数的国家,它们的转型,选择了世俗民主政体;在回教徒国家之中,相对的开明、和平,自由,也取得卓越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土耳其加入欧盟,和欧洲及西方接轨,成为最耀眼的新兴国家之一。

这也是埃及的最佳选择。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1.02.14

14-02-11 冷静看待宗教课题

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昨日提醒各造,宗教课题在我国属于敏感课题,各造不应公开讨论,应以闭门方式解决纠纷。

我们赞同首相的看法,并认为任何宗教课题都不应该被政治化,因为一旦政治化,将会引起民众激烈情绪,演变成为一场风波。

若处理不好,随时会升级为骚乱或暴动,影响社会秩序及国家稳定。

我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各宗教之间长久以来保持互相尊重与包容的良好传统,但遗憾的是,不时会有一些极端人士有意无意挑起宗教课题,并加以煽动,引发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紧张关系。

有心人炒作引不安

例如经常被挑起的回教堂“阿占”(回教徒祈祷呼唤声)音量课题、非回教徒进入回教堂的穿著课题、女性回教徒戴手套与异性握手,以及目前被炒得炽热的“西方情人节”不符合回教教规等课题,都是有心人士炒作的后果,引起非信徒不安。

我们认为,宗教是一门能提高本身修养、教导信徒向好的信仰,不管是哪个宗教,只要不是邪教,其最基本的教条都是要信徒多做好事、多行善、多包容、维护和平等。

因此,我们吁请国内各宗教信徒,冷静看待任何人挑起的宗教敏感课题,以免被这些有居心人士利用作为他们达到本身议程的工具。

和平协商解决问题

我们对于任何宗教课题,不应有太过激烈或疯狂的反应,一切交由宗教团体通过和平的协商会议解决,化解不必要的纠纷。

只要信徒不要轻易听信谣言、不容易被煽动、冷静看待宗教课题、不作疯狂及不理智举动,那些有居心的煽动者将不会得逞。

不管哪个宗教,作为一名虔诚的信徒,都必须以礼待人,温和的看待事情,不应为了某敏感课题而作出激烈反应,参与血腥暴动,这已乖离了宗教的本意。


文章来源:中国报社论  20110214

14-02-11 两种人

我最怕遇到两种人,一种叫政客,另一种叫道德警察。

怕政客,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本领叫投机,有利于己的课题就政治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能闪就闪。

道德警察呢?他们不是捉贼、不是维持治安、更不是于繁忙时间站在马路上维持交通,他们做的是专门捉那些自己认为违反道德价值观的人,如男女拖手、情侣公开接吻、女的衣着暴露等。

遇到政客,你会气煞;遇到道德警察,你会气晕!

2月14日情人节未到,道德警察及政客都先抢着登场,回青团长纳斯鲁丁说,,要在民联4州属,吉打、槟城、吉兰丹及雪兰莪情侣热带,动员宗教局来阻止不道德的行为,看到引起反弹,赶快澄清自己并道德警察,只是分传单宣教。

之后,轮到政客登场互相开炮,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及马青总团长指责回教党,仍然推行回教国终极目标,行动党开腔驳斥纳斯鲁丁建议后马上回敬,马华只敢针对民联,不敢向检举情人节的回教发展局呛声,这是选择性高调问政。

拿人民自由开死玩笑

马华与行动党,一个好像拾到宝,一个不断为回教国议题灭火,提到隶属中央政府的回教发展局时,变成行动党攻,马华避。

两个死对头,竟然都在扮演同样的角色,大家都拿人民的自由开玩笑。

马华只会告诉华人,投民联只会让巫统收到错误讯息,促使巫统施政走向回教化,但没有告诉民众,为何他们阻止不了巫统施政走向回教化。

行动党呢?虽然他们领袖如林吉祥及林冠英,一直强调回教国并不是民联三党的共识,但阻止不了回教党领袖一而再发表回教化或回教国的言论。

民联执政中央后的百年新政,是否也包括伤风败俗的共同标准?没有答案。

道德属社会伦理范畴

一篇反击《中国需要道德警察》的文章写得很棒:

中国需要警察维护交通秩序,惩罚那些闯红灯、不顾别人生命安危而胡乱开车的人,不管他挂的是什么牛X牌照;

中国需要警察打击抢劫、杀人、黑社会等犯罪行为,给大家一个和谐生活的安全环境;

中国需要警察调查贪污腐败和股市楼市欺诈骗,保护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至于血本无归;

但是,中国不需要道德警察,因为道德属于社会伦理范畴,一旦与法律相联系甚至交由执法者来执行就会出问题。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小雨 20110214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13-02-11 敦马为茅草漂白

事隔24年之后,曾强势统治大马的前首相敦马哈迪为自己平反漂白,把1987年10月27日茅草行动,以內安法令下逮捕106名政治人物和社会活跃份子的责任推卸给警方的擅自妄为,声称本身对这项大逮捕其实感到非常愤怒,而他却为此背负著骂名。

敦马从未如此慈眉善目地为民主黑暗的岁月忆述这段歷史,如今云淡风轻甩掉他当年作为首相兼內政部长的责任,再度把人民埋藏的怨愤思潮唤醒。时任警察总长的敦韩聂夫佐证敦马的说词,揽起职责维护旧主说,那是警方独立实施的权力和责任,当年敦马对茅草行动未曾染指,以呼应敦马的叫屈,这种解释简直是要人相信太阳从西边起而东面落。

韩聂夫强调,茅草行动完全不存有任何政治动机,警方也没有面对政治的压力行事。这是睁著眼睛说瞎话,因为当年扣留的对象主要是反对党领袖,这一目瞭然的动机试图顛覆歷史的真相,而且越描越黑。

当年,马哈迪以內政部长的威权同时撤销3家各语文报章的出版准证,包括星洲日报、英文星报和马来文祖国报,在在显示那段政治乱象的岁月中,乃以打压言论自由来胁逼其他新闻媒体好自为之,要適者生存者替政府涂脂抹粉。这项权力完全掌控在敦马手中,而不是警方。因此,茅草行动是在同一个脉络展开的,敦马在当年巫统的权爭中处於危境,而茅草行动製造种族关係紧张则可以使他的政敌或异议者不敢进逼,使巫统寻找团结的途径,以巩固本身的地位,而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被捕人士却成为黑暗岁月的陪葬者,一场华人的权益诉求被扭曲为对抗和造成社会动盪不安,其实是为敦马量身定做的政治筹码,以应付巫统党內的起义。

敦马大言不惭辩称,当年,他曾会见了所有的反对党成员,向他们保证不会被捕。但警方却逮捕们这些反对党领袖,使塔信誉扫地。当年的国会反对党领袖林吉祥是大约40名遭政府延长扣留两年的其中一人,他矢口驳斥敦马从未与他有过交集,这一点,己拆穿敦马的谎言。

敦韩聂夫如今面不改容替敦马背上黑锅,他並没有任何损折,因为警方的执法行为无论对错,都没有法律可以整治他们的判断,尤其是以內安法令名义的60天扣留期所產生的震撼力,己足够在政治议程中达到镇慑异议者的功力,在敦马的劣势中力挽狂权力於既倒。

多数大马人对国家领袖退隱之后都有既往不究的美德,但是,退休多年后,敦马仍喋喋不休插手踏足政事,而且逐渐显露他的种族主义倾向,激发族群之间的猜疑和差距,这些言举引起人们的詬议,常让人感叹其晚节之紊乱。敦马要为自己的歷史重新著墨漂白以粉饰他的恩德,连白痴也会惊醒。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放‧2011.02.13

13-02-11 情人节与回教国

全球人普遍庆祝了几百年的情人节,最近却在马来西亚引起广泛爭议。回教党青年团长纳斯鲁丁公开要求执法当局,於情人节当天实施“道德检举”;接著回教激励讲师西蒂诺巴雅在电视台公开指出,情人节狂欢淫乱是基督教信徒的传统。两者之间一前一后究竟有何关连,实在不得而知,然而怎不叫情人节太沉重?

情人节从来就不是“狂欢淫乱”,“不道德”的象徵。乃是天下情侣共庆爱情的日子,情侣会在情人节互送鲜花巧克力,老夫老妻会在情人节去吃烛光晚餐,许多新人也喜欢选择情人节作为註册结婚的大喜日子。为何如此甜蜜、美丽的情人节,在某些人士的眼里,会显得特別齷齪不堪?

宗教干涉政治,对於我国奉行的世俗政治而言,不啻是越界的做法。有人说,回教法只是用於回教徒而已,对於非回教徒毫无影响。然而深一层思考,如果回教法无限地扩大权限,直到逐步取代原有的世俗法,我们身边的回教徒须以此回教法作为依据,非回教徒能说这不是问题吗?

回教法只是在立法和司法上的回教化,然而人们最为担心的,则是行政上的回教化,即执政的国州政府会如何把回教元素渗入国州政策。回教法或许只针对回教徒,然而国州政策的实施对象不可能分回教徒或非回教徒,全体人民都必须在同个政府下,遵循所有政策。毋庸置疑的是,任何回教化政策,都会令非回教徒非常反感。

纳斯鲁丁呼吁在情人节实施“道德检举”,无疑是宗教极度干涉政治的不良示范。这究竟是纳斯鲁丁的“个人立场”?还是回教党青年团的“多数意愿”?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纳斯鲁丁绝对是在回教党青年团的多数意愿下,通过民主程序高票当选为全国回教党青年团团长的。

政党的意识形態非常重要,它不止决定了政党的政治斗爭,更决定了他日上台后的执政路线。回教党坚守建立神权回教国的理念已经是公开不爭的事实,人们普遍上也没有意愿爭议回教党的“回教性”,但求公正党和行动党能够有效制衡回教党,限制回教党的发挥空间。可以肯定的是,举凡朝野的政治阵线,话事权都是取决於成员党议席的多寡,要想真的有效制衡回教党,除非確保公正党和行动党的议席能够跟回教党拉开压倒性的距离。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吴启聪‧2011.02.13

13-02-11 回教党应为全民利益斗爭

情人节的起源与宗教无关,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商业化的节日,吸引男女消费。可是回教党青年团却发动侦查情人节,不允许回教徒庆祝。在眾多反弹的声音下,团长纳斯鲁定矢口否认法新社的这项报导,他归咎记者错误理解其言论。政治人物转口,又是记者的错,媒体真难做矣!

与此同时,回教事务局(JAKIM)也宣佈取缔庆祝情人节的回教徒。以前没听过回教人士对情人节的这样做法,可见回教信仰在大马有逐渐步入极端化的跡象。宗教应通过教育使信徒懂得分析该不该做的事,而不是通过执法对付。

回教国让人看到回教法的严厉,剥削人权。举例,一个女子被强姦,必须有4个证人才能对付强姦犯,甚至受害者反被判引诱人的罪而入狱。被强姦的女子被活活用石头掷死的事件时有所闻,祷告大马不会实行这样的政体。

其实,有不少回教徒並不排斥其塔信仰者的生活习惯,你不妨去小市镇,你会看到他们光顾非回教徒的餐室。即使在大城市,兴都教徒的餐室不也有许多马来人顾客。

种族之间的隔膜常是政治人物造成的,宗教是他们惯利用的武器。几十年前同学们和同事们不分种族坐在一起吃饭,现在已经少见。巫统或许让国人看来比回教党世俗化,但国阵执政至今,目前的回教化现象不也是它的成果之一吗?前首相马哈迪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甚至不惜宣佈大马是回教国。

回教国即实行回教法,当非回教徒看到它的残忍刑法,肯定对回教国退避三舍。回教党执政的州属,虽然允许宗教自由,也保证回教法並不施行在非回教徒身上,但它们的政策肯定牵涉整体国人,譬如购物市场男女分开排队付钱,乘公共交通分开座位,商店招牌须加爪夷文等。在执法方面,也很难保证不会有过於热心的官员越权,譬如在国阵执政期间,怡保曾有华裔男女牵手被发传票,又譬如浮罗交怡一对白人老外夫妇被取缔幽会事件。更严重的是,配偶一方改信回教,非回教徒配偶在爭取孩子抚养权被呼吁到回教法庭解决。

纵观上述,回教党不要怪非回教徒害怕回教国。虽然目前靠它一党很难执政中央,但它的党主席哈迪阿旺为了安抚回教党员,宣称回教党没有放弃回教国目標。我很欣喜回教党与公正党和行动党结盟为民联。民联的成立对大马形成两线制是迈向大马成熟政治的好现象。不过,人民希望回教党决心为全民正义而不是为了党目標斗爭。只有放弃党利益而秉持全民共同利益下施政(朝野都必须如此),大马才有前途。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亚伦‧2011.02.13

13-02-11 救救逃课的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规律,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早熟,也越来越叛逆。繁重的课业压力让他们反感、无趣,造成越来越多学童闻校色变,许多学童年纪小小,便对学校产生恐惧感。他们抗拒上学,或干脆逃课。

造成学童抗拒学校的因素颇多,其中以课业繁重为主。综观现今学生的功课,每天都堆积如山。许多老师为塑造勤力的严师形象,不惜以填鸭方式分派许多功课,令学生有做不完的功课,常常开夜车,对功课厌倦及恐惧。

至于那些无法如期完成课业的学生,隔天到学校必须面对老师处罚。一些老师处罚学生的手法花招百出,无形中伤害学生的心灵与自尊。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谩骂,刻薄得简直令人叹气。

打骂不是教育

如果为人师表者没丝毫爱心,处处为难、限制学生,把学校营造成人间地狱,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出对学校的信任与爱心?

很多孩子和家长存有很大的代沟,这会造成孩童更叛逆,让家长无从管教。一味打骂不是教育,有些孩子需要细心调教,方能领略家长的苦心。教育孩子并不容易,它没有速成班,所以心急不得。

如今科技发达,网络这个虚拟又丰富的世界,让他们表达对生活的想法,更随心所欲。许多孩子肯定喜欢无忧无虑的生活,思想不够成熟的他们,沉迷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可想而知。成人则不同,至少我们的自制力比他们强,知道如何规划我们的未来。

师长必须从旁协助,慢慢地稳定他们的情绪,先博取他们的信任,方能走入他们的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和他们谈论他们的未来,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懂得分辨是非对错。

当然这需要老师、家长互相配合,和付出极大的耐心才做得到。多关心这些迷失的孩子,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鱼鱼  201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