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24-02-11 经济成长与民眾幸福

这些年来,经济成长似乎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政府表现的標准。

经济成长就等於学生的年终考试成绩,好或不好,分数代你说话。当国家取得高成长率时,政府就会兴高采烈地广为宣扬,展现成绩。

我国最近“秀出”亮丽成绩单,去年取得7.2%经济成长,创下10年以来最高纪录。这项消息理应使人振奋,然而即使台上的领袖说得兴致勃勃,口沫横飞,基层人民却依然无法快乐起来。

经济是成长了,但人民看不著摸不到,手里拿著的是日益变薄的钞票,吃的是越来越贵的云吞面,买不起的是愈卖愈贵的房子,“良好感觉”要从何而来?

当经济成长只惠及少数企业与精英,当经济成长与薪资增长脱离,与高通膨掛鉤,再高的经济成长也无法改善人民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人民要的不是单纯的经济成长数字,他们要活得幸福快乐。即使经济成长的成果真的能让全民共享,也无法保障人民的幸福。

美国人口经济学家理查.伊斯特林在1974年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即財富增长並不一定会提昇人们的幸福。虽然財富在达到某个程度前,幸福感会隨之增长,然而一旦財富超越了某个程度,財富与幸福的关联性就不明显了。財富,或曰经济,並不是幸福的灵丹。

职是之故,我以为,国家或政府不宜过度追逐经济成长,而应著力於打造一个有助於促进幸福感的社会。固然,经济是重要的一环,但此外,社会的民主、法治、自由、公平、正义、透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是与人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的。

或许,一个国家非常贫困落后时,政府不得不专注於经济发展,不过,当国家发展到某个程度后,政府就必须把目光放宽放远。需谨记的是,经济成长的目的是要令国人活得更好,是一种手段,並非目標。

对於那些过於沉迷经济数字的朋友,我想分享不久前在杂誌上看到的一段文字(大意):“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舒適安逸,在日本这里,我看到了。”一名中国人针对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事,如此说。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庆禄‧201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