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中东局势持续动荡,尤其利比亚暴动升级,一些外国石油公司被迫停产,导致该国石油日产量减少120万桶,冲击全球经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危机短期未有平息迹象,利比亚狂人卡达菲总统更曾恫言要炸毁汽油输送管,英国《金融时报》认为它可能推高油价持续上扬,导致全球出现石油危机,冲击仍处于脆弱状态的全球经济。
各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应对油价上涨,以免引发通账及削弱消费能力,并减缓它对股汇市场、原料、农粮和物品价格、生产成本等所产生的负面冲击。具标志性的布伦特原油期货本周一曾创下每桶107美元新高,美国市场油价也持续上扬,显示国际油价走势完全受中东局势牵动。
沙地阿拉伯、利比亚和伊朗三国的产油量合占全球总产量的19%,利比亚当前局势几乎已处失控状态,伊朗也随时再爆发反政府示威,沙地国王本周四虽宣布派发高达350亿美元的利民“糖果”安抚民心,但仍有网民号召在下个月11日示威,只要阿拉伯产油国的政治危机犹存,油价飙涨的阴影就挥之不去。
油价大幅飙升将导致外国的制造领域成本、粮食及原料等出口物品价格升涨,这些原料和物品等在输入大马时,价格将水涨船高,加上汇率波动幅度影响,将增加本地企业的生产成本,推高粮食和其他物品的价格,引发通胀。
在种种外围因素的牵动下,国人的负担加重将无可奈何,除非政府拟定有效应对机制,承担较大补贴来吸纳涨幅,以减轻人民负担。
内阁已建议成立特别委员会及实验室,专门研究因国际原油及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油价和物价造成的冲击,以减轻人民负担。首相署特工队成员蔡兆源认为,政府宜继续维持燃油不起价的政策,以免国家经济活动在连锁反应下放缓,导致国家收入减少。
该建议有可取之处,特别是2008年国际油价狂飙至每桶逾142美元时,政府当年大幅度调高油价至每公升2令吉70仙,引起百物腾升,以致普通收入百姓和驾驶人苦不堪言。
贸消部长依斯迈沙比里宣布,政府决重组补贴机制或固打,以维持占市场88%的RON95等燃油价格。此举有助稳定企业营运及运输等成本,让物价维持当前水平,减轻中低收入群体和驾驶人的负担。
经济学家分析,若以96美元为基准,油价每上涨1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将跌0.5%;尽管如此,作为石油净出口国,相信大马可从国际油价飙涨中的获利,用以协助抵消国内市场所承受的冲击。
政府今年须承担柴油和汽油的补贴高达140亿令吉,另外补贴粮食等物价,国人宜调适生活方式,避免挥霍耗油,以免“补垮”国家经济。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