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反对高速大道“国有化”计划,第二天南北大道股东大会就通过公积金局和UEM集团的全面献购议案,这让南北大道在股市除牌,也为政府解决大道收费不断提高的问题而舖路。
UEM集团是国库控股独资子公司,公积金局是政府投资臂膀,关起门来商討如何修改大道合约就方便多了,政府也无须为每3年调高过路费的课题而烦恼;提高过路费引起民怨、不调高又必须赔偿。
虽然马哈迪大力为他掌权时期的私营化政策辩护,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国家和人民还为他独断和错误的决策付出代价,政府也不知道如何收拾手尾。
上世纪80年代,私营化是一个潮流,其中日本就取得了成功,然而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私营化政策和马来西亚一样,在擬定合约时,偏向私人公司那一方。
譬如,合约阐明如果车流量没有达到指標,政府必须赔偿;政府成为有关计划贷款的担保人,甚至是提供低息贷款。一旦计划失败,政府就接管有关公司,比如柏华惹钢铁厂、英达丽水、铁快铁公司;政府已经动用110亿令吉接管7家管理不当、陷入財务危机的私营化公司。
马哈迪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用者必须付费。然而却不见公司负责人负起財务责任,只看到政府动用国家资源来收拾私营化计划的烂摊子。计划成功,企业家赚大钱,计划失败却丟给政府,这样“包赚钱、亏本政府负责”的私营化计划,谁还敢要?
比较起来,还是纳吉的经济转型计划较为务实,也照顾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首相署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PEMANDU)擬定能够推行的发展和商业计划,然后鼓励私人界出资;计划是否成功,由有关公司负责,政府完全不用负起责任。
另一个国家的包袱是国產车计划,已经接近30年了,大马国產车还不能自立,还需要人民的“供养”。
如果当年马哈迪不是头脑发热、搞甚么民族主义,只是提供奖掖、吸引外资来设立汽车装配厂,今天也轮不到泰国成为区域汽车製造中心。
大马国產车不便宜,外国车更因为税务而贵了一倍;已经有两代人为国產车承担“汽车债务”,这样的日子何时能了?
国產车没有办法外销,就永远只能依赖国內市场;市场不开放,普腾就永远找不到外国伙伴。用钱向日本三菱购买Inspira车款,就是新车款,国產车还有甚么招数?
长痛不如短痛,政府必须和马哈迪失败的政策切割开来,走向自己的道路。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