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愈来愈大,人口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活动要如何办得成功,定义有了微妙的变化。
活动要热闹,但光是热闹却无法传递幸福的感受。有时候,反而倒过来,在热闹中有所简化、清静,才更能让人有深刻的印象。
论起书展活动的热闹,没有比香港书展更惊人的了。两年前,我在香港书展会场,扣除掉演讲时间不算,只待了15分钟。刚好够让我埋没在庞大的人潮中,被人潮推著前进,从这个入口走到下一个出口。中间几乎没有停下来,不是我不想停,是没办法停,可是书展里不能停下来悠閒翻翻书,那去书展干甚么?
今年台北书展刚刚落幕,6天中有59万人入场,据说打破了过去的人数纪录,不过还好,可能眾多人潮都去了“动漫馆”,主要场馆並没有挤满人的压迫感。更好的是,书展中办了一系列的“朗读节”,几乎隨时进场都可以在“朗读角落”遇到有朗读活动。
“朗读”就是一种简化、相对清静的活动。简简单单,一个作者来到现场,面对读者,用自己的声音將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念出来。没有甚么別的花招,也没有甚么额外的热闹。没有参加过这种朗读的人,第一个反应几乎都是狐疑:这有甚么意思?会有人要参加这种活动?干嘛花时间去听作家唸已经写下来的文本呢?
听朗读其实大有道理。最大的道理是:用缓慢的速度,比一般阅读慢得多的速度,比较接近创作的速度,来理解作品。而且是用作者,不是读者的速度。我们在那里聆听著文字背后潜藏的声音,突然意识到文字绝对不是图像,而有其丰富的节奏变化。於是,那段时间里,我们和文字发生了不同的关係,也就对於那段被朗读的文字,有了很不一样的感受了。
这样的朗读活动,是欧美习以为常的新书发表形式,过去却很少在台湾出现。台湾的新书发表会,作者总得多些话,通常还要邀请別的来宾帮衬再多说些,最好是加上一些其他的噱头,唯恐其不够热闹。
面对读者,真的非要那么热闹不可吗?台北书展“朗读节”证明了,安静一点没甚么不好,简单一点没甚么不好,少一点说不定反而能给读者多一点的体会。
和“朗读节”相应的,这次书展主场走道摊位没有特別拥挤,看来营业销售额可能也没多大突破,可是几个办演讲活动的场地,却始终不冷清。我参加的几场活动,性质各自不同,但场子里都坐了满满的人,而且活动过程观眾都很投入,不是那种进来找椅子休息的。主持朱天心和钟晓阳对谈的那场,我刻意观察了一下围立在外面的人,发现他们大部份的人,一站站了40分钟,都没有离去。
显然,有比往年更多的人,不是,或不只是来书展买书的。他们进到书展,因为这里可以给他们一种討论书的气氛,在这里看到作家、出版人,听见书籍產製过程的细节,乐此不疲。
书隨时可以买,更有许多书展以外的地方可以买,光是拿书展当买书的管道,当然是太可惜了。难能可贵,台北书展今年明確做出了一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只有在书展才会聚拢作者、读者、编辑、出版家一起打造出的美好时光。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照‧台湾《新新闻杂誌》‧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