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歷史,向来难不倒我,因为我的“背”功还算了得,但真正开窍,却是上大学时。歷史不再只是一组又一组年代、人物名称、事件的组合,只要背起来就好,还必须去寻找及思考歷史事件与现况时局的关係,最让我震惊的是,大学老师竟教我们不要完全相信歷史。
歷史不是已成定局了吗?不是的,我的大一歷史老师要我们去质疑那些已写好编好印在教科书上的歷史,我第一次上歷史课没有教科书,只有几份讲议,谈的是歷史观及史家的角度。
原来,我们以为已雕琢完工定型的歷史,其实只是某几位史家或教科书编纂人员的观点,並不一定就是歷史真相。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国情与社会约束,记录歷史实况的人,有他的限制及盲点,即使全程目击歷史事件,也有所站位置角度的问题,没办法有一个全观。
读歷史如果只靠背,就会掉入陷阱,以为事件只有一个定论。现年102岁的西方文化史学家巴森曾说:“我们读史,不可只读‘一’史,同一个话题必须兼读‘数’史,遇到矛盾衝突也当不慌忙审度,万勿骤下判断。”
有人或许会说,歷史那么庞杂,光读教科书都快把脑袋塞爆了,哪有空间去多看课外读物,那不是乱上加乱吗?
这问题涉及歷史课的上课方式来,歷史课应採喂鱼方式还给钓竿教授钓鱼方法?
我们有很多的课程採用的都是喂鱼的方式,不管孩子能吸收多少,只管不断地喂,喂到他们撑死胀死,到最后抗拒排斥或是想逃。如果是给他们钓竿,只教概念,歷史內容让学生透过课外阅读、找资料自己去摸索、思考,將歷史与社会现况、世界时局作比较,对歷史就將有更深刻的认识。而这个怎么用钓竿钓最多的鱼的方法更是终身受用无穷。
不久前,我参观了半山芭社区艺术节的展览,设在地下室的展厅里有一面墙,画了一个长长的时间轴,標有年代及照片,记述半山芭的发展史,但展方在现场放了纸笔,让附近的街坊做补充,有人拿起笔在时间轴的某一个空白处,写了“我记得在日据时代,这里曾是洗衣店,当时……”,有人把错的涂掉,在旁边纠正,还有人翻出了家里长辈的照片贴上去,填补时空空格。
歷史就像一个大拼图,需要不断拼凑才会看到一个较完整的全貌,我们上歷史课如能像製作歷史墙一样,歷史课就不会只是单向,而是多方互动的,不但不枯燥,还能训练学生的思考与判断力。
我想教育当局除了要编写一部包容多族角度的歷史教科书,也要改革上课方式,教学生怎么钓鱼比歷史科是否及格更重要。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