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星期四

11-11-10 关于字典与辩论

近来的“皇”与“王”争论中,频频有人祭出字典(广义的,下同),让我联想到周星驰电影的一幕:在紧张时刻,周星驰大动作亮出自以为是必杀技的尚方宝剑,不料却是咸鱼一条!

字典是尚方宝剑?抑或是咸鱼?我们不妨来推敲一下。

曾经在某中学辩论赛,一本厚厚的《英国剑桥科学大字典》,令对方同学仿佛脸上连挨几记重拳,脚下又踩到狗屎,一时阵脚大乱,就此种下败因。胜方事后相告,世界上是否存在上述字典不得而知,反正比赛当时丢出的不是那本字典。这里透露两个讯息:一、辩论赛是争胜利,不是真理。二、字典的权威性似乎常常被过分放大了。

字典的编纂人为字、词下“定义”,实际上不外就是在综合各种流行用法,同时将它释义为一般人较熟悉词汇中的词,如此而已。至于被解释的字或词,与编纂者的陈述之间,是否具有必要且充分的联系?我们通常不清楚、不关心,也没能力判断,反正现实中大家一向都抱着没有根据的信心在使用字典。一本好的工具书当然拥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把编纂人的陈述奉为金科玉律,那倒是大可不必。

字典与经典难代表真理

当字典纷纷被用作比赛中拿分的武器时,我们是否也该问一问,哪一本字典更权威?得分的标准是比厚度?比价钱?比哪本更古老?比哪本最新出版?比编纂者的名气?

“引经据典”没错是作学问的方法之一,但引的、据的通常不是字典,而是经典(字典也可能成为经典,但不是普遍情况)。只要牵涉到人,则不论字典、经典都可能出问题。经典与一般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即便发现了问题,暇依然不掩其辉。譬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被无数人攻击过,却丝毫不减其整体价值。

字典、经典都难以代表真理,这一点应该不必质疑。宗教经典对信徒来说或就相当于真理,是尚方宝剑;但对非信徒而言,这些并不具普世意义的真理,只是咸鱼。若在非信徒面前拿着咸鱼晃来晃去企图吓唬人,即使不算可笑,至少也相当滑稽。

真理越辩越明只是理想

柏拉图说过:“在真理面前,我们同样无知。”在无知的人群中,“真理越辩越明”充其量只是理想;尤其在辩论赛,实际上连这点理想也不必奢望,大家唯一目标就是争取胜利而已。(曾有法国代表在大专辩论赛中发言:“对方同学,你们说得实在太对了…”那确实有为真理而辩的意味,惟法国队很早就被淘汰出局。)

在“皇”与“王”的争论中,一如既往地充斥着“我对你错”、“我赢你输”的敌对氛围。在下《对理性讨论的期许》(12/10/2010)一文的良好祝愿,显然是人微言轻,尚需努力。

在此我希望表现一下这个努力。建议参与上述争论的各路人马,不妨虚心请教:“你的意见似乎很有道理,但会不会在某一种情况下有错?”假如对方自认为绝对不可能错,那我们也就不必继续跟上帝争论了。假如对方在被提醒后,懂得自我反省,那么讨论的理性成份肯定会增加,编辑也毋庸再担心讨论过程中温度升得太高。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周嘉惠 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