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14-11-10 校长的眼泪

怎么回事?校长哭了、老师哭了,在场列队的学生也开始拭泪,一片哀戚。情绪能感染人,特別是泪水,力量更大,在这幅画面透过报章传到全国各地后,这股愁绪也扩散了,没有全科A的遗憾嵌入许多人心里。

如果照片真能说故事,我对这泪水背后的故事感到忧虑。

因为全校考获全科A的学生减半,校长、老师在学生面前忍不住洒泪。当然,师长並非圣贤,情绪来了,一时激动落泪,没有道德问题,教职员手册也没规定老师不能哭,只是师长泪水的份量,怕是小学生难以承受的重。

因为A少了,平时极具威严、让人敬畏三分的校长含泪道歉,这个讯息告诉小学生,A何等重大。才小学生,漫漫人生学习路,只来到第一个驛站,竟得因为没到考到A面对如此大的挫败感,小小心灵从此蒙上阴影。

A是甚么呢?A是考试制度下的產物,是成绩单上的一个代號,標识某一段时期的评量结果,你把A从成绩单中抽离后,它就无意义了。因为僵化的教育制度的关係,A成了鉴定学生某个阶段学习能力的指標,升学分班依据的標准,这使A的重要性被放大。

但我们知道,A不是绝对的標准,不能以此定学生的生死及未来命运。有许多事例证明,没有考获A的学生一样可以出人头地,而考获全A的学生,人生道路也未必就此顺遂。特別是进入社会工作后,A的標识意义完全消失,学生时代考获多少科A对工作根本没有实际帮助。

在教育当局开始思索,现有的教育制度是否符合时代需求时,还有小学校长、老师为少A落泪,显示我们的社会仍有许多人受困在A的迷思中。

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北欧小国芬兰,教育制度最为人称道,被喻为全球教育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国家。为了开发每个孩子不同的潜力,芬兰从1985年开始,取消分班制,不再以成绩评定孩子的能力,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弹性分组,老师因材施教,自然也不会有多A少A的烦恼。这样的教育制度,让欧盟边陲小国芬兰成了世界最有竞爭力的国家。

我国力爭挤进高收入国,教育是一条捷径,但如果现有的教育制度及考试代表一切的思维不改,学生挣脱不了多A少A的紧箍咒,创造力被僵化的教育制度扼杀,国家命运恐怕难以改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