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星期五

12-11-10 贫困华小百事哀

吉隆坡州立华小收发展基金和电脑费一事引起风波,一名萧姓单亲妈妈公开指责校方追钱手法有如阿窿,连怡保兴汉社也声援这名家长。

华小多“苛捐杂税”是事实,每年除了固定缴费外,还须额外募捐。募捐时,校方向学生说每人最少要捐(或募捐到)多少百令吉也确是常事,多数家长为了不使孩子难做人,唯有“顶硬上” 照做。但也有部分家长冒火:我欠了你(学校)的吗?为什么要最少捐这样多钱?闹上学校后,校方必然说没这回事。

孩子在华小念书可真不是轻松事,若两名孩子在华小念书,开学就须六七百而至千令吉,对许多家庭是非常沉重的负担;若学校要维修或扩建,又或要添加设备,又须“乐捐”,令人不胜其烦,更不胜负担,有人说如此下去,唯恐有更多华人因此把孩子送去国小,这话也非耸人听闻之语吧!

华小想尽法宝筹钱

但话分两头,华小若不“巧立名目”来收“苛捐杂税”,可又变得巧妇难为无米炊,学校办事样样要钱,兴汉社说的虽然全是道理:发展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学校要用钱应向政府申请。

学校当然会申请,且常常知其不可为而为向教育部申请拨款,惟申请是一回事,十扣柴扉九不开却是事实。如果向教育部申请拨款维修给白议蛀蚀一隅的天花板,等到白议侵占了全校,天花板也塌下来了,教育部还未批准申请。凡曾经参加过华小事务的,不论校董也好,家教协会也好,或校友会也好,谁人不知此事?

倘若教育部的钱容易拿到,华小当不会向家长要钱,更不会劳师动众办千人宴、万人宴、义跑、义卖,华小所以有这么多“弄钱”的法宝是给逼出来的,华人所以非常“热心母语教育”也是给逼出来的,假如华小也好像国小,要钱钱就来的话,华小绝不会逼家长“最少捐银若干”,学生也无须交发展基金,老师更不会扮演阿窿角色。

家长校方同舟共济

1950年代初,一首描述夫妻相骂歌曲,有一段歌词:你没错,我也没错,都是时局不好。这首歌后来给英殖民地政府禁了,因为歌词敏感。

州立华小事件,家长没错,她实在是因为穷于应付;学校也没错,它实在需钱孔殷,彼此都因时局所逼,华小没有得到公平的,应有的对待,才不断上演现代版“夫妻相骂”,家长骂学校只会一味要钱,校方又怪家长不体恤学校无米下饭锅——其实都是时局不好。

华小在很多方面都须自力更生,教育部或教育局一纸批准公文已给足面子(不敢说有如皇恩浩荡),钱可须自己去找,家长请体恤学校这方面的为难。

当然,学校也须体恤家长的难为,对有两三名孩子在校的家长自动给予关怀,比如主动让其中一名孩子豁免发展基金﹑捐款,收入微薄的家长也请尽早向学校陈情。

发展华小,让孩小接受母语教育,家长与校方须同舟共济,不要互相对骂,更别闹上法庭,希望那位萧女士回心转意。至于向教育部要钱,且看两线制如何吧!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西茶客 12-11-10